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중국피부성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89
  • 国内刊号: 61-11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彭振辉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鲜草药毛茛致接触性皮炎1例

    作者:刘随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右手背红斑并水疱伴胀痛2天.2天前,患者因右手背关节疼痛自行外敷鲜草药毛莨(图1),1天前敷药部位出现胀痛,局部皮肤出现水肿和水疱,当地医院予炉甘石洗剂局部外用治疗1天,患者诉胀痛加剧,右手指背部水疱变为大疱,无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及呕吐.自起病来患者精神,饮食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无异常,体力正常.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右手背皮肤见高度水肿性斑片,右手指关节皮肤见水疱及大疱,伴少许渗液,界清(图2),尼氏征阴性.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和血电解质检查无异常.

    关键词:
  • 过敏性紫癜合并丙肝感染1例

    作者:张步鑫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双下肢散在分布瘀点1年,加重并泛发至双上肢4天.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的双下肢出现散在分布的瘀点,逐渐增多,外院治疗(具体不详)皮损可消退,但易于复发.4天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再次出现密集分布的瘀点瘀斑,迅速增多,累及双上肢,以“过敏性紫癜”收入院.体检:神志清,精神可,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发病以来,睡眠及饮食正常,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皮肤科情况:四肢密集分布针头至绿豆大瘀点或瘀斑,无疼痛或瘙痒,部分皮损融合成甲盖大瘀斑,压之不退色,四肢关节无明显肿胀或压痛.

    关键词:
  • 成功治疗下肢溃疡1例

    作者:刘洁;刘毅;梁燕;李艳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左小腿外侧溃疡约2月余.14年前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至今依赖药物治疗,期间多次发病,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呈满月脸,7年前外院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不能行走,在东北某院行干细胞移植术,期间因压疮在我科换药等护理两年后伤口痊愈.约2月前左下肢出现溃疡,外院治疗无效,故来我科就诊.坐轮椅入院,诉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伤口评估:左小腿外侧见约10cm×15cm大溃疡,上覆白色脓性黏稠分泌物,伴恶臭,创面周围炎症明显,下肢皮肤呈灰色,无弹性,疼痛明显.诊断:下肢难愈性创面.治疗:因患者基础情况差,予局部清创术治疗,术中见创面基底部呈灰白色,无生机,边缘见潜行白色颗粒,质坚,0.1mm×0.1mm ~0.3mm×0.3mm大小(图1),未予药物治疗,患者坚持来院伤口换药1.5年,已基本痊愈.

    关键词:
  • Bowen病并皮角1例

    作者:张红;熊琦;贾常莎;黄洋;袁伟;曹碧兰

    1 临床资料患者女,82岁.背部皮疹3年余伴局部角质增生半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背部出现片状红斑,上覆少量鳞屑或结痂,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近半年来皮损逐渐增大,且左侧边缘出现硬性增生性肿物,伴疼痛和轻度瘙痒.患者既往史无特殊.

    关键词:
  • 泛发型播散性带状疱疹1例

    作者:陈香儒;方宇辉;李莲花;金哲虎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全身群集性水疱伴疼痛3d.3天前,无明显诱因左侧后腰部出现群集性水疱,伴疼痛,自行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1d,无效,次日左侧腹部、腹股沟及会阴部和右侧胸背部及右上肢伸侧出现类似皮疹,躯干及大腿处可见数个散在分布的红色丘疹、丘疱疹及水疱,疼痛明显.患者既往体质较差,2周前因休克、急性肾损伤、肺炎、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紊乱、尿路感染、低蛋白血症、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念珠菌病及自身敏感性皮炎收入我院重症医学科治疗,出院时休克已经纠正,自身敏感性皮炎治愈,念珠菌病好转,现仍口服氟康唑片继续治疗中.

    关键词:
  • 严重外伤后全身菌群失调致多处皮肤感染1例

    作者:卫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车祸致颅脑及胸腹部外伤术后11个月,多处皮肤溃疡半月余.11个月前因车祸致颅脑损伤、胸部外伤和肠破裂在当地医院行颅骨减压并血肿清除术和肠破裂修补术,术后20天时出现昏迷,查体见脓胸及膈下脓肿,术中发现肠瘘,予引流和抗感染等治疗.术后1个月时出现慢性腹泻,约30次/d,予止泻和保护肠黏膜及抗真菌等治疗后症状好转(约1~3次/d).后持续卧床及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半个月前面部、双手、腋窝、外阴及臀部等皮肤出现红斑并溃烂,逐渐加重,双手肿胀,T40.0℃,创面分泌物培养见白色念珠菌,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不能经口进食,行鼻饲饮食.

    关键词:
  • 儿童色素性扁平苔藓1例

    作者:刘伟军;张磊;王小兵;罗保香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眼周及颈部灰蓝色斑伴轻度瘙痒2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双侧眼周及颈项部出现数个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斑片,伴轻度瘙痒,病程中颜色逐渐由淡红色转变成灰蓝色,瘙痒消失,皮损逐渐扩大,曾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外涂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烟酰胺凝胶、维生素E乳膏等,治疗期间颈部皮疹消退,眼周灰蓝色斑颜色变淡,停药后皮疹颜色加深.

    关键词:
  • 长期外用含汞制剂致慢性汞中毒1例

    作者:程毅;高杨;张国强;任明媛;万力;赵璐;李伟源;高顺强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躯干、四肢出现皮疹偶有瘙痒1年余,口腔糜烂3个月,发热1个月.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红色丘疹,偶有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予口服及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无效.半年前外用中药治疗后,部分消退,仍有新发皮疹.5月前出现口眼干燥,并逐渐加重,3月前口腔糜烂,流涎,食欲差,伴有精神烦躁、淡漠、多梦、易激惹.2月前双眼结膜充血,视物模糊.1月前因发热、寒战,咳嗽、咳痰,当地医院以“肺部感染”、“口咽部真菌感染”、“多形红斑”予“强的松30mg/d、头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氟康唑、莫西沙星、更昔洛韦”等治疗.患者无发热,口腔糜烂及精神症状无好转,转至本院.

    关键词:
  • 泛发性光泽苔藓1例

    作者:杨莹;陈晓红;杨英;熊琦;袁伟

    患者男,17岁.腹部丘疹13年,泛发全身3个月.皮肤科情况:颈部、躯干、四肢、臀部密集分布针尖至粟粒大小光滑丘疹,呈肤色或淡白色,表面有光泽,互不融合,触之较硬,部分皮损排列成线状(Koebner现象).右大腿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变宽有致密淋巴细胞浸润,呈“抱球状”,表皮突延伸.诊断:泛发性光泽苔藓.

    关键词: 光泽苔藓 泛发性
  • 面部重度早熟性皮脂腺增生1例

    作者:刘爱民;王月敏;刘银格;吴盘红;刘招娣

    患者男,29岁.面部密集分布皮色或淡黄色丘疹,皮肤厚积堆垒,形如柚皮7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可见大量增生、大小不一的皮脂腺,皮脂腺小叶数量增加,部分开口于毛囊漏斗部,部分开口于中度扩大的导管并连通于表皮.诊断:面部重度早熟性皮脂腺增生.

    关键词: 皮脂腺增生 早熟性
  • 皮肤颗粒细胞瘤1例

    作者:姜彬;叶庭路;于波;陈办成

    患者男,43岁.左肩胛部结节10余年,增大伴轻压痛1年.皮肤科情况:左肩胛部可见一约2.5cm×2.0cm大小皮下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可见大量胞质嗜酸性颗粒状细胞呈巢索状排列,其间纤维组织间隔,无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示:S-100蛋白(+),CD68(+),NSE(+),TFE3(+),Ki67(<5%+).诊断:皮肤颗粒细胞瘤.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 皮肤
  •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1例

    作者:李蓝;李可;徐晓芃;冯浩

    患者男,18岁,双手足角化性斑片2年.表现为手腕、手背及足背对称性褐色角化性斑片,皮损浸水后发白,冬季明显缓解.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小血管扩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对称性肢端角化病.

    关键词: 肢端角化病 对称性
  • 皮肤外伤诱发肿胀性红斑狼疮1例

    作者:郎悦;王虹;李珊山;宋洋

    患者女,56岁.左侧面部红斑、肿胀伴疼痛1.5年.发病前曾被仙人球刺伤.抗核抗体颗粒型1∶100阳性.皮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阿新蓝染色真皮胶原纤维间可见大量黏蛋白沉积.诊断:肿胀性红斑狼疮.予甲泼尼龙(逐渐减量至停药,共计1.5年)、羟氯喹(1年)、雷公藤多苷片(1个月)口服,并予他克莫司软膏外搽1年,皮损已消退,未见遗留瘢痕.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皮肤 外伤
  • 鲜红斑痣伴自发性局部血栓1例

    作者:苗颖颖;Akram kordnejad;Afzaal Ahmed Bin Jameel;周炳荣;骆丹

    患者女,32岁.融合性红色斑片32年,局部变硬半年.臀部、右下肢外上1/3,左下肢外侧1/2,左上肢融合性红斑;左侧臀部下方及大腿外侧分别可触及约5cm×3cm,6cm×4cm大小质硬斑块.超声提示:结节处迂曲管状回声,内见条索状回声,管腔内血栓形成,呈散在分布,与触诊结节范围一致,局限于皮肤及皮下脂肪层,未累及肌层.生化,抗核抗体,抗ENA抗体,凝血检查未见异常.诊断:鲜红斑痣;自发性局部血栓.

  • 青年女性接触精油后出现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作者:姜颖娟;王俊慧;郭杨;张丰川;赵作涛;彭洋;涂平

    患者女,34岁.全身皮疹伴瘙痒1个月.皮疹在外用精油1周后出现,初始发生在接触部位,继而泛发全身,皮损以浮肿性红斑及水疱为主.皮肤组织病理提示表皮下水疱,真皮上层及水疱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带线状连续的IgG,C3沉积.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予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满意.

  • 真皮中层弹性组织溶解症1例

    作者:卢珊珊;王虹;刘鹤松

    患者女,36岁.躯干、四肢皮肤浅色扁平丘疹20年.皮损发展缓慢,无明显症状.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浅色扁平丘疹,其走向与皮纹方向一致,并伴有双上臂后侧出现以毛囊为中心的针帽大丘疹.部分皮疹融合成斑块.扁平皮疹处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变薄;真皮胶原纤维变细,排列疏松.阿新兰染色:真皮未见明显黏蛋白沉积.弹力纤维染色:真皮中部可见弹力纤维明显减少或消失.诊断:真皮中层弹性组织溶解症.

  • 孤立性胶原瘤1例

    作者:景万仓;韩大伟;刘跃华;方凯

    患者女,34岁,右手小指掌侧面肿物4年余.右手小指掌侧面可见黄豆大正常肤色单发肿物,质软,无蒂,无触压痛.组织病理示真皮胶原纤维稠密、增粗,排列紊乱,Masson染色(+).诊断:孤立性胶原瘤.

  • 阿法骨化醇治疗寻常性痤疮64例临床观察

    作者:任建兵;黄玉燕

    目的 评价补充维生素D在治疗寻常性痤疮中的作用.方法 将入选的126例痤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部患者予维胺酯胶囊50mg(3次/d)和罗红霉素0.15g(2次/d)口服,治疗组(64例)同时每天予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5μg口服,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2.81%;对照组有效率4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补充维生素D对治疗寻常性痤疮有显著的提高疗效作用.

    关键词: 维生素D 寻常性 痤疮
  • 药疹189例临床分析

    作者:单偶奇;安莉;赵文伟

    目的 了解药疹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5年在西安航天总医院住院的189例药疹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药疹分型、治疗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9例药疹患者中,男83例,女106例,其中60 ~ 80岁的患者发生率高,为29.63%.抗生素药物导致的药疹例数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非甾体抗炎药物、生物制剂等.重症药疹患者的比例占6.87%.结论 应该重视抗生素药物的正确使用,尤其应该注意老年患者的药物使用,注意防范重症药疹的发生;早期足量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药疹的关键.

    关键词: 药疹 药物 不良反应
  • 皮肤镜在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作者:党延玲;刘亚乐;曾维惠;耿松梅

    目的 应用皮肤镜观察1 550 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前后皮肤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54例轻、中度痤疮患者,采用1 550 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每次治疗前后照相及采集皮肤镜图像,比较治疗前、后皮肤镜图像改变情况.结果 54例轻、中度痤疮患者患者均接受4次治疗,治疗前毛孔粗大,大量炎性丘疹,皮肤油腻;治疗结束后皮肤纹理变细,毛孔缩小,毛囊口油脂样鳞屑消失,无明显毛细血管扩张.结论 皮肤镜对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疗效评估方面具有客观精确的指导作用.

  • 综合性医院皮肤科门诊麻风78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李凌佳;张胜;刘彤云;谢玉燕;柴燕杰;董天祥

    目的 了解麻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特点,提高皮肤科医师麻风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7月本科门诊经过组织病理检查而确诊的麻风患者的临床特资料.结果 共统计麻风78例,临床表现有局限性浸润、弥漫性浸润、环形至不规则形色素减退性斑片、斑块、结节及溃疡,可伴随眉毛脱落、耳神经和/或尺神经粗大、发热;皮损主要位于面颈、躯干、四肢.临床分型:结核样型20.51%(16/78),界限类偏结核样型2.56% (2/78),中间界限类5.13% (4/78),界限类偏瘤型14.10%(11/78),瘤型17.95%(14/78),未定型麻风1.28%(1/78),临床病理未能分型39.74%(31/78).病理结果:真皮血管、神经、附属器周围见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或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病变累及真皮浅中层53.85%(42/78),其中表皮基底层破坏93.59%(73/78),表皮萎缩、变薄55.13%(43/78),有无浸润带者46.15% (36/78).抗酸染色:组织切片染色阳性率47.44%(37/78);仅15.38%(12/78)完成组织液涂片染色.结论 麻风临床表现多样,组织病理具有特异性改变,联合抗酸染色检查,可大大提高麻风的诊断水平,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 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与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体系的构建

    作者:巴根;吕雪莲;王瑞丽;敖俊红;杨苏腾;廖勇;杨蓉娅

    目的 建立并优化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与野生型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共培养体系.方法 体外培养C57BL/6小鼠BMDC.用不同浓度比例的热灭活T.asahii与BMDC共培养,筛选优浓度比例,用脂多糖(LPS)和β-葡聚糖(β-glucan)分别刺激BMDC,选择适宜阳性对照;利用优化的体系进一步检测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激活和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情况.结果 BMDC与T.asahii比例为1∶5时适宜作为共培养的比例,而β-glucan更适于作为阳性对照;小鼠BMDC能够对T.asahii进行抗原提呈,其通过增加IL-6和TNF-α的产生发挥抗真菌作用.结论 该共培养体系能够有效检测小鼠BMDC对T.asahii的免疫效应.

  • 朗格汉斯细胞通过CD207参与皮肤对表皮葡萄球菌的免疫应答

    作者:张月强;陈婷;陈长城;朱振来;于金蕾;高继鑫;付萌;刘玉峰;李巍

    目的 探究朗格汉斯细胞是否通过CD207参与皮肤对表皮葡萄球菌的免疫应答.方法 利用朗格汉斯细胞缺失的CD207 (Langerin)-DTA小鼠及野生型小鼠,分为对照组,胶带粘贴组及胶带粘贴后涂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组.取小鼠皮损制备苏木精-伊红(HE)切片,分析表皮厚度及炎症;制备皮损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分析浸润细胞类型及朗格汉斯细胞特异性C型凝集素受体CD207对SE的结合.结果 胶带粘贴后,小鼠表皮轻度增厚,但在CD207-DTA小鼠与野生型小鼠之间没有差异.在胶带粘贴后涂抹SE组,CD207-DTA小鼠表皮增厚程度及皮损浸润CD4阳性T细胞低于野生型小鼠.朗格汉斯细胞特异性C型凝集素受体CD207可结合表皮葡萄球菌.结论 朗格汉斯细胞可能通过CD207参与皮肤对表皮葡萄球菌的免疫应答.

  •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抑制功能分析

    作者:申洁;范晴;唐群力;王宏伟

    目的 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数量及其功能的抑制情况,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 收集梅毒经规范治疗后出现血清固定患者30例及血清转阴对照患者30例的外周抗凝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应用real-time PCR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在自体APC存在的情况下检测两组Treg细胞体外抑制功能.结果 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中位数:4.56%,25%~75%:3.34% ~ 5.90%)明显高于转阴对照组(中位数:2.89%,25% ~75%:2.05%~3.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5,P=0.002 <0.05);且Treg内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量(17.03±2.51)也明显高于转阴对照组(7.65±0.68),两组Foxp3基因相对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1,P=0.043 <0.05);固定组Treg细胞抑制百分率(中位数:82.35%,25% ~75%:65.87%~96.60%)与对照组Treg细胞抑制百分率(中位数:85.95%,25% ~75%:72.85% ~96.3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03,P=1.00 >0.05).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增高引起的机体细胞免疫抑制可能是造成血清固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 黄芹素对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LA+CD8+T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的研究

    作者:孙广美;冯佃芹;毕兴杰;张宝祥;潘红;赵晶

    目的 探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黄芹素对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utaneous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CLA)的CD8+ T(CLA+ CD8+ T)细胞增殖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方法 以35例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外周血CLA+ CD8+T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黄芹素对其外周血CLA+CD8+T细胞无杀伤毒性浓度范围,进而研究在此浓度范围内的黄芹素对CLA+ 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结果 黄芹素能够抑制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LA+CD8+T细胞增殖;使CLA+ CD8+T细胞分泌IL-2减少,但对IFN-γ的分泌无明显抑制作用;并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0/GI期.结论 黄芹素对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LA+CD8+T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从免疫学机制方面为黄芹素用于白癜风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结节性硬化症1例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陈星;刘林莉;杨浩;杜姿岑;牟韵竹;张正中

    目的 研究结节性硬化症1个散发病例TSC1和TSC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对1个散发病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TSC1和TSC2基因突变检测,并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该散发病例的TSC1基因第11外显子第1119位与1120位碱基之间插入了一个碱基A,为c.1119-1120insA(p.S374KfsX2)移码突变.结论 TSC1基因第11外显子存在c.1119-1120insA(p.S374KfsX2)移码突变可能是导致散发病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发病的原因.

  •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并发糖尿病情况分析

    作者:杨慧;刘琬;杨敏;王文慧;常建民

    目的 了解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糖尿病患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6年2月北京医院皮肤科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收治的45例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90例接受系统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湿疹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系统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BP组与湿疹组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与非2型糖尿病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组成及2型糖尿病患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系统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8周后,BP组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平均年龄较非糖尿病者大(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BP组患糖皮质激素诱导性糖尿病(GC-DM)比例较湿疹组高(P<0.05),BP组和湿疹组患GC-DM者均较未患GC-DM者的年龄大(P<0.05).有代谢综合征病史的BP患者较无该病史者更易发生GC-DM (P<0.05).结论 BP患者较湿疹患者更易发生GC-DM,且年龄越大的BP患者和既往有代谢综合症病史的BP患者更易发生GC-DM.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及皮损中miR-155的表达及其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

    作者:马蕾;高梅兰;薛海波;舒春梅;于娟

    目的 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与皮损组织中miR-155,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及效应性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4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及8例皮损组织中miR-155表达情况及RORγt,IL-17的mRNA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IL-17水平.并以同期35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及5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PBMCs中miR-155表达,RORγt与IL-17的mRNA表达及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均<0.01),miR-155表达与RORγt和IL-17的mRNA表达、IL-17血清水平及皮损面积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I)呈正相关(P均<0.01);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皮损周围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间miR-155,RORγt和IL-17 m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皮损>皮损周围组织>正常皮肤组织,P均<0.01),皮损及皮损周围组织中miR-155表达与RORγt,IL-17的mRNA表达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及皮损组织中miR-155高表达,且与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及效应性细胞因子高表达相关,参与银屑病的疾病过程.

    关键词: 银屑病 miR-155 RORγt IL-17
  • 斑秃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状况

    作者:王红枫;干慧慧;梅莉红;杨高;方芳

    目的 了解斑秃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平衡状况,明确斑秃患者Th17和Treg细胞平衡状况是否受伴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斑秃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斑秃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且在重型及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斑秃组患者中高,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在重型及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斑秃组患者中低.斑秃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斑秃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且以重型及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斑秃患者更为显著.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加剧斑秃患者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从而导致斑秃进展.

  • 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临床观察

    作者:衡鲲

    目的 评价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2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1组(80例)予左西替利嗪口服,对照2组(80例)予地氯雷他定口服,治疗组(80例)第一天予左西替利嗪口服,第二天予地氯雷他定口服,每天交替应用,疗程均为18个月.结果 治疗1和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19,0.013).在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01),在6到18个月三组依从性及疗效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均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好,患者依从性高,远期疗效及依从性与两个药物单独治疗并无差异性,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医生选择.

  • 雅漾三重修护特润霜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婴幼儿湿疹/特应性皮炎临床观察

    作者:卢井发;黄雪娇;曾招林;万春雷;叶小英

    目的 评价雅漾三重修护特润霜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婴幼儿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121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入选将患者分为三组,治疗组(37例)予雅漾三重修护特润霜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搽,对照1组(41例)予雅漾三重修护特润霜外搽,对照2组(43例)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搽,均2次/d,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有效率依次为94.6%、63.41%和79.0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患儿的有效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雅漾三重修护特润霜对治疗婴幼儿湿疹和异位性皮炎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联合应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后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的临床医生选用.

  • 2013-2015年马鞍山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耐药趋势分析

    作者:潘廷猛;胡金桓;王鑫;陈雪路;汪凯凡;唐的木

    目的 了解马鞍山地区泌尿生殖道非淋球菌感染男女患者的支原体耐药差异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2013-2015年我院皮肤科、泌尿科及妇产科的2 357例送检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 357例送检标本中,检出支原体1 040例,检出率为44.12%.女性患者检出率(837例,56.17%)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检出率(203例,23.41%).美满霉素及强力霉素敏感率高(>95%),其次为克拉霉素(>85%),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敏感率较低,其中氧氟沙星及左氧氟沙星敏感率低于20%.男性患者对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斯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敏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男性患者支原体对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女性患者支原体对交沙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敏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克拉霉素三年间的敏感率波动较大(P<0.05).结论 马鞍山地区男女性患者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男性患者支原体感染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率高于女性患者,敏感率较高且稳定的依次为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及克拉霉素,而女性患者仅对前二者敏感率较高且稳定.

  • 男性尖锐湿疣患者HPV基因型、流行病学特征及转归

    作者:王凯丽;欧春荣;戚春燕;许丽

    目的 了解从化地区男性尖锐湿疣(CA)患者HPV基因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307例男性CA患者行HPV基因检测,并记录个人史,治疗结束后6个月未复发者结束随访,并判定转归.结果 307例男性CA患者中,281例HPV(+).低危型HPV(+)91.81% (258/281),以HPV 6,11居多,高危型HPV(+)47.69%(134/281),以HPV 52,16居多.HPV单一感染152例(低危型HPV 132例,高危型HPV 20例).HPV混合感染129例(高-高型3例,低-低型15例,高-低型111例).各年龄段之间高危型H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混合感染者较HPV单一感染者更易携带高危型HPV(P<0.01).21 ~ 30岁高发,后随着年龄增长其逐渐降低.55例(31.98%,55/172)复发,26例临床治愈患者复查HPV基因型,5例阳性.结论 本地区男性CA患者低危型HPV以HPV 6,11居多,高危型以HPV 52,16居多.好发于21 ~ 30岁人群,多数有不洁性生活史,应加强对该人群HPV及尖锐湿疣知识宣传,从而降低CA发病率.

  • 女性无症状淋病患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表达及与IL-17,IL-10关系

    作者:许莉;陈娜;曾志良;段逸群

    目的 探讨女性无症状淋病患者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表达及其与IL-17,IL-10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123例女性无明显症状淋病患者为无明显症状组,32例有症状女性淋病患者为有症状组,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孕酮浓度;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宫颈分泌物中TSLP,IL-17和IL-10的水平.结果 女性无明显症状淋病患者中TSLP表达升高,其表达与孕激素水平及IL-10呈显著正相关(r=0.99,0.97,P均<0.01),与IL-17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1).有症状组和正常对照组TSLP和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症状组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孕激素可能通过上调TSLP表达在女性无症状淋球菌感染中发挥作用.

  • 以溃疡为临床表现的二期梅毒1例

    作者:郄永涛;朱翊;马晓敏;徐东宁

    患者女,54岁.全身出现溃疡1月余.乳下、腋下、腹股沟及小腿可见多个红斑溃疡.血TPPA(+),RPR 1:64(+).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好转.

    关键词: 溃疡 二期梅毒
  • 间歇性应用免疫调节剂对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作者:张婧;邢倩倩;杨凤元;蒙坚;蒋冬香;程培华

    目的 探讨影响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机体免疫水平的相关因素,以及予免疫调节剂治疗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善情况.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带毒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较带毒阳性组与带毒阴性组,频发组(复发≥6次/年)与少发组(复发<6次/年)以及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前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结果 带毒阳性组CD3+,CD4+,CD4 +/CD8+T细胞均低于带毒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发组CD3+,CD4+,CD4 +/CD8+,NK细胞均低于少发组,CD8+T细胞高于少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CD4 +/CD8+,NK细胞均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均高于治疗前,CD8+T细胞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种分组情况下比较B细胞数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临床型GH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带毒及频发患者的免疫抑制更为严重,而给予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后免疫低下较前改善.

  • MSM人群HIV感染者梅毒RPR试验假阳性分析

    作者:李娟;张明;夏炜;闫俊玲;高艳青

    目的 了解男男同性恋者(MSM)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生物学假阳性反应(BFP)情况.方法 对我院MSM人群筛查队列进行RPR试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试验和HIV抗体初筛,比较梅毒RPR生物学假阳性(RPR-BFP)发生情况.结果 共10 000例MSM,HIV抗体阳性者中,RPR-BFP 0.15%(3/1 989);HIV抗体阴性者中,RPR-BFP0.27%(22/8 011).该两组人群RPR试验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感染没有增加梅毒RPR生物学假阳性反应.

  • IL-33在自身免疫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登梅;闫薇;李薇

    IL-33是IL-1细胞因子家族成员,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ST2结合后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进而诱导产生Th2型细胞因子.IL-33不仅可以调节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刺激肥大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同时可以作为核因子调控基因转录.它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发挥潜在的致病作用.

  •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朱莲花;李美玲;李周娜;金哲虎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侵袭性生长为特点的良性肿瘤.瘢痕疙瘩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瘢痕疙瘩患者多有家族倾向性及家族聚集性,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受多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下,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的沉积而导致瘢痕疙瘩的形成.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各种基因作用机制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对瘢痕疙瘩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 淋巴瘤样丘疹病分型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渊;马翠玲;王雷

    淋巴瘤样丘疹病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皮肤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坏死性丘疹,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淋巴瘤样丘疹病特异性地表达CD30标记,与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为谱系性疾病.本综述简要介绍了淋巴瘤样丘疹病的基本分型以及特殊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类型,指出了目前诊断方面尚存在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淋巴瘤样丘疹病的治疗方案.

  • 非黑素瘤性皮肤浅表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艳玲;张晓光;魏凤;卢凤敏;李玉平

    非黑素瘤性皮肤浅表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是临床常见病,主要包括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鲍温病、乳房外Paget等.其病因复杂,多与紫外线照射、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等有关,确切原因尚难确定.目前,Mohs手术由于可完整彻底的切除肿瘤组织,同时大限度减少皮肤缺损面积等优点,是治疗皮肤浅表恶性肿瘤(除日光性角化病)的首选方法.除此之外,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光动力、放疗、化疗、冷冻、激光以及局部外用咪喹莫特或5-氟尿嘧啶等.然而,有些情况下,某种方法单独使用往往存在局限性,而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综合治疗是系统的个体化的治疗,而不是几种治疗方法的固定叠加.本文将对非黑素瘤性皮肤浅表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综合治疗作一综述.

  • 皮肤鳞状细胞癌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

    作者:戚东卫;龚娟;程茂杰;冯林

    患者女,72岁.右侧腰腹部红斑、糜烂伴疼痛1年,院外一直诊断为带状疱疹.皮肤科情况:右侧腰腹部见单侧分布的浸润性红色斑块,散在点状糜烂、结节.结合组织病理、免疫组化,诊断皮肤鳞状细胞癌.经放疗后皮损面积缩小,10个月后随访,病情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同侧下肢肿胀.本病例皮损面积大,表现不典型,无原有皮肤病,临床罕见.

  • 清热解毒汤治疗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TNF-α的影响

    作者:李珺莹;李红;吉彬;张峻岭

    目的 观察清热解毒汤治疗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血清TNF-α的影响情况.方法 将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全部患者予外用维A酸哈西奈德乳膏,2次/d;治疗组(30例)同时予口服清热解毒汤,2次/d,所有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采用PASI评分评价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30%),治疗组PASI评分和血清TNF-α水平均较其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PASI评分(3.80±1.47)明显低于对照组PASI评分(9.62±1.9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清热解毒汤治疗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疗效显著,可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清TNF-α水平发挥治疗作用.

  • 不同梅毒筛查方法效果比较

    作者:张旭东;刘连红;张娟辉;郭小元;郭丽蓉;余立城;谭宏梅;戴小敏

    目的 比较不同梅毒检测方法诊断的准确性,为梅毒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23 762例血清标本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MI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联合检测,阳性标本再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复检,同时对CMIA法检测S/CO值0.50~0.99的阴性血清标本也用TP-PA法复检.CMIA与TP-PA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血清标本用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认.结果 CMIA法联合TRUST法检出1 108例阳性标本(4.66%),其中TRUST法阳性者486例(2.05%),CMIA法阳性者1 074例(4.52%),CMIA法(+)并TRUST法(+)者452例,TP-PA法复检阳性率100%.CMIA法(+)/TRUST法(-)者622例,TP-PA法复检阳性率92.12%;CMIA法(-)/TRUST法(+)者34例,TP-PA法复检阳性率0.CMIA法(-)者的S/CO值0.50~0.99时TP-PA法复检阳性率23.08%,S/CO值1.00 ~9.99时TP-PA法复检阳性率88.14%,且S/CO值越大,TP-PA法复检阳性率越高,S/CO值≥10.00时TP-PA法复检阳性率100%.WB法对61例CMIA法和TP-PA法不一致标本确证结果显示:CMIA法阳性预测值(PPV)为57.14%,TP-PA法阳性预测值为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梅毒筛查检验方法的敏感性:CMIA法>TP-PA法>TRUST法.CMIA法自动化程度高,结果易保留,为梅毒特异性抗体筛查的首选方法.CMIA法检测阳性的标本需进一步作TRUST及其滴度试验,而CMIA法阴性的标本不必作TRUST试验,以避免TRUST试验假阳性结果误导临床诊疗.CMIA法检测S/CO值处于临界值附近时,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对疑似病例进行随访和复检.

  • 微针滚轮联合外用药物治疗黄褐斑27例临床观察

    作者:周艳;王莉;苏菲;韩丹;武萌;张志灵;周英丽;牟宽厚

    目的 探讨微针滚轮联合外用药物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1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接受微针滚轮治疗,并湿敷维生素C,然后外涂类人胶原蛋白修复敷料及氢醌乳膏;对照组24例,单纯外用类人胶原蛋白修复敷料及氢醌乳膏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MASI评分8.38±0.88,有效率51.85%;对照组MASI评分14.94±2.09,有效率2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治疗组患者满意率(77.78%)和对照组患者满意率(5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微针滚轮联合维生素C、类人胶原蛋白以及氢醌乳膏可提高黄褐斑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中国皮肤性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