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医学超声(电子版)杂志

中华医学超声(电子版)

中华医学超声(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의학초성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2-6448
  • 国内刊号: 11-911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yxc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姜玉新 唐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超声诊断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一例

    作者:齐志新;张晓娜;孙伟

    患者男性,21岁,因右侧颌下区无明显诱因肿胀伴疼痛,无明显缓解1个月余入院。专科检查:颜面部外形轻度不对称,右侧颌下区轻度膨隆,表面皮肤光滑无破溃,色泽正常,触之柔软,有波动感,与皮肤无粘连,穿刺可抽出蛋清样黏稠液体。超声检查:右侧颌下区可见一范围约5.2 cm×2.0 cm×1.7 cm囊性包块,包膜感不强,边界清楚,形态不规整,腔内透声较差,可见点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成像示: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腔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该囊肿与颌下腺分界清晰,其上方近腮腺区可见数个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整,较大者约2.9 cm×1.6 cm×0.9 cm(图1,2)。超声诊断:右侧颌下囊性包块,不除外囊性水瘤。门诊以“舌下腺囊肿”收住院,在插管全麻下行右侧舌下腺摘除术,术中见口底有大量蛋清样液体流出,术后病理证实为舌下腺潴留囊肿伴慢性炎症(图3)。

  •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研究进展

    作者:黄宇;尹立雪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临床上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除关节病变外,多伴随全身多系统的损害,是系统性、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心脏是常见累及的重要脏器之一[1]。RA患者中约40%死于心血管疾病,且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较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5倍[2]。有调查指出RA和糖尿病一样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A患者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病变[3]。RA可引起心包疾病、心肌病变、心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病变、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早期检出RA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心脏功能的异常对改善RA患者心脏功能预后尤为重要。超声心动图因其快捷、实时、直观等优点可提供简单的心功能评价,可较直观地观察患者心脏情况,一直是临床医生了解RA患者心脏功能情况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但传统超声心动图对其做出早期、准确的诊断仍存在局限性。现将RA患者心脏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超声心动图诊断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系统性硬化病心脏损害及超声心动图评价现状

    作者:熊云涛;蔡晓红;曹礼庭

    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可影响血管和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不清楚。受累组织广泛的血管病变[1]、胶原增殖和组织的纤维化是本病的病理特点。心脏受累是SSc一项重要的预后指标, Tyndall等[2]对5860例SSc患者的研究显示,55%的患者因SSc死亡,其中26%死于心脏疾病(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但是,早期大多数患者无相应的临床表现。因此,如何早期发现SSc患者心脏损害,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SSc的心脏病变无特异性,其检查方法主要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谱监测等,其中超声心动图评价SSc心脏损害、预后及疗效有重要意义。在此对SSc心脏异常的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评价作一综述。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列腺癌的应用现状

    作者:张蔚;白文坤;胡兵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多发于老年男性,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很高,其发病率在美国男性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1]。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泌尿外科医师研究的热门问题。目前,针对不同时期、类型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内分泌治疗、根治性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以及冷冻、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基因治疗等,而目前临床主要是以内分泌治疗和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

  • 靶向微泡造影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晓婷;于韬

    1999年美国Harvard大学Weissleder[1]提出了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的概念,即结合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活体状态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生物体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包括分子磁共振成像(mole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MRI)、生物发光显微镜(optical bioluminescence)、荧光显微镜(optical fluorescence)、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靶向超声成像等[2-3]。超声分子成像(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系将特异性配体连接到小于红细胞的超声造影剂表面,通过血液循环特异性地聚集于靶组织,观察靶组织在分子或细胞水平的特异性现象,以此来反映病变组织在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病理变化[4-5],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度和敏感度。超声造影剂是超声分子成像的基础[6],超声微泡属于一种新型超声造影剂,而超声靶向微泡造影剂是在普通微泡造影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可以对体内组织器官微观病变进行分子水平成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本研究着重对靶向微泡造影技术的成像机制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超声诊断分析

    作者:韦瑶;苏娜;桂阳;王亮;杨萌;戴晴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超声及手术病理特征。方法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对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0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5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孕妇的超声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进行总结分析,比较良性肿瘤与交界性和低度恶性肿瘤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105例孕妇妊娠期超声检查发现58例65个卵巢肿瘤,剖宫产手术发现49例49个卵巢肿瘤。105例114个卵巢肿瘤(单侧96例、双侧9例)超声及手术病理诊治结果:(1)65个卵巢肿瘤术前超声表现:二维超声显示58个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多见强回声或中高回声区,且多数肿瘤内壁无乳头状突起(50/58);超声诊断为良性肿瘤50个,8个肿瘤未作出定性诊断;术后病理诊断卵巢良性肿瘤58个;术前二维超声显示7个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壁多见乳头状突起(5/7),超声诊断5个肿瘤不除外恶性,2个肿瘤未作出定性诊断,术后病理诊断交界性肿瘤6个,低度恶性肿瘤1个。(2)肿瘤来源:超声检查及剖宫产手术发现的114个卵巢肿瘤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肿瘤107个,交界性肿瘤6个,低度恶性肿瘤1个。其中卵巢生殖细胞肿瘤84个,上皮性肿瘤19个,性索间质肿瘤9个,生殖细胞肿瘤合并上皮性肿瘤2个。(3)手术治疗方法:早孕期手术治疗7例,剔除肿瘤8个,中孕期手术治疗11例,剔除肿瘤11个,晚孕期剖宫产术中治疗87例,剔除肿瘤95个。(4)妊娠结局:105例孕妇足月分娩82例,因重度子痫、胎膜早破等指征早产18例,早孕期人工流产4例,中孕期引产1例;105例孕妇手术治疗后围生儿均安全。结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多为良性,超声多表现为单侧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可见强回声或中高回声区、内壁无乳头状突起;少数交界性及低度恶性肿瘤超声表现为单侧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壁可见乳头状突起。妊娠期超声诊断卵巢肿瘤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手术治疗依据。

  • 女性尿直肠隔畸形序列征产前超声表现

    作者:袁鹰;李胜利;华轩;毕静茹;郑琼;余蓉;官勇

    目的:总结分析胎儿尿直肠隔畸形序列征产前超声声像图及引产胎儿尸检特征。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诊断的11例尿直肠隔畸形序列征胎儿超声图像表现和产后尸检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例尿直肠隔畸形序列征胎儿产前超声均显示腹腔内巨大囊性包块(双房或单房囊性结构2例,三房囊性结构9例,囊内透声清亮3例,囊内透声浑浊8例)和肛门闭锁,其中7例肾脏异常,6例伴腹腔积液;3例可见肠石症;伴发其他系统畸形包括脊髓栓系2例、单脐动脉2例、脐带囊肿2例、骶尾部发育不良1例、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染色体检查发现21-三体1例。引产胎儿标本尸检证实11例均为女性,有单个会阴开口,外生殖器性别不清楚,阴蒂肥大及阴唇融合;内生殖器异常包括双阴道或阴道纵隔9例,双子宫或双角子宫10例,阴道发育不良1例。结论尿直肠隔畸形序列征是一种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胃肠道异常的复杂先天畸形,腹腔内囊性包块是女性尿直肠隔畸形序列征的特征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产前超声发现肾脏异常及外生殖器性别不清楚有助于诊断尿直肠隔畸形序列征。

  • 包块型子宫角妊娠超声诊断分析

    作者:苏娜;戴晴;姜玉新;齐振红;杨萌;韦瑶

    目的:总结包块型子宫角妊娠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定位、定性诊断要点。方法对23例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包块型子宫角妊娠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3例包块型子宫角妊娠患者(18例经阴道超声检查,5例经腹部超声检查)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位于一侧子宫角处向外突出的混合回声包块,其中20例包块边界清晰或较清晰,经腹部超声显示3例包块边界不清晰;15例可见间质线征,8例因包块与子宫内膜紧邻未显示间质线征;包块周边子宫肌层厚度为0.1~0.3 cm。23例中3例血清β-hCG检测值较高(>20000 IU/L)的患者超声可观察到子宫角包块中典型的中高回声绒毛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22例包块周边可见丰富环绕血流信号(其中9例伴内部较丰富血流信号),1例包块周边示少许条状血流信号,动脉频谱均为低阻改变。23例包块型子宫角妊娠患者中,7例因包块呈蜂窝状混合回声、血流丰富及低阻动脉频谱误诊为滋养细胞肿瘤(5例经腹部超声检查,2例经阴道超声检查),16例术前超声与手术病理诊断一致,声像图特征:包块均位于子宫角内膜延长线上;包块边界清晰、血流分布以周边环绕为主;血清β-hCG检测值较高的患者声像图中或可观察到典型的中高回声绒毛结构。结论超声诊断包块型子宫角妊娠应根据包块位置、边界、血流分布、有无绒毛结构并结合病史及血清β-hCG检测值与滋养细胞肿瘤相鉴别。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包块型子宫角妊娠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非肿块型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知力;李楠;李晔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定量测量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弹性模量值,评价该技术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超声诊断科行超声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非肿块型病变80例。对80个乳腺非肿块型病变进行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获得乳腺病灶的弹性模量参数,分析比较乳腺良恶性非肿块型病变剪切波弹性参数的差异,确定弹性模量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80个乳腺非肿块型病变中,病理诊断恶性37例(46%),良性43例(54%),恶性非肿块型病变的大、平均弹性模量值分别为(106.28±46.39)kPa和(51.02±30.06)kPa;良性非肿块型病变的大、平均弹性模量值分别为(37.13±18.22)kPa和(26.44±15.62)kPa,良恶性病灶间的大弹性值和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28、18.149,P均<0.05)。分别以弹性模量大值61.25 kPa和平均值40.65 kPa作为诊断阈值时,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53%、66.83%、51.22%和68.34%、65.81%、50.63%。将常规超声与弹性模量大值相结合,则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17%、92.28%、68.39%,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度较常规超声相比显著提高(χ2=5.217、9.652,P均<0.05)。将常规超声与弹性模量平均值相结合,则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35%、90.66%、63.35%,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度较常规超声相比显著提高(χ2=5.084、8.686, P均<0.05)。结论弹性成像单独应用于非肿块型乳腺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特异度并不高,但其与常规超声相结合,可显著提高非肿块型乳腺病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剪切波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伴钙化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王蓓;崔可飞;刘媛祎;司彩凤

    目的:探讨钙化对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中心检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46例,行前瞻性高频超声检查(每例患者取一处病灶),记录结节大小、边界、形态、有无包膜、内部回声强弱及均匀程度、后方回声及肿块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等,重点观察内部钙化并将患者分为钙化组(Ⅰ组)和无钙化组(Ⅱ组)。并行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记录结节杨氏模量值),追踪手术病理结果,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绘制Ⅰ、Ⅱ两组SWE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佳诊断界点。结果Ⅰ组甲状腺结节良性25例,恶性38例,恶性结节总发生率为60%:其中微钙化组恶性结节发生率为92%(24/26);粗钙化组恶性结节发生率为38%(14/37)。行SWE,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AUC为0.564。Ⅱ组甲状腺结节良性67例,恶性16例。行SWE,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杨氏模量值平均值佳诊断界点为30.43 kPa,对应的敏感度为93.2%,特异度为81.2%,准确性为84.8%,AUC为0.824。结论 SWE对无钙化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更有意义。

  • 不同技术级别超声医师对离体猪横纹肌理化损伤模型超声定性诊断的局限性分析

    作者:赵佳琦;章建全;盛建国;赵璐璐;潘倩

    目的:探讨离体猪横纹肌遭热损伤、化学损伤后超声图像及光镜组织学变化,探讨不同技术级别超声医师对其定性诊断的局限性。方法分别以微波消融、无水乙酸注射损伤离体猪横纹肌作为实验模型,在预先不提供2种不同损伤区域的横纹肌组织病理结果的前提下,比较肌肉超声诊断及消融治疗亚专业组内3名不同技术级别超声医师对各实验组横纹肌超声图像特征独立判读的差异。结果正常离体猪横纹肌在分别遭受热损伤、化学损伤后,高频超声显示损伤区域的横纹肌纹理回声模糊,网络样结构消失,光镜下显示热损伤区域的肌纤维以变性、缩窄、碳化、断裂和脱失为主,而化学损伤区域的肌纤维则以肿胀、变粗、染色变淡、境界模糊、肌纤维间隙变窄或消失、肌纤维融合为特征。主治级别以上超声医师之间(主治医师在亚专业组工作5年,主任医师在亚专业组工作20年)对于描述热损伤及化学损伤组损伤区域的边界、形态、肌纹理清晰度的超声图像特征判读一致性高(Kappa=0.933、0.845、0.789;Kappa=0.790、0.935、0.865,P均<0.05);但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分别与住院医师(亚专业组工作1年)相比,描述热损伤组回声强度、肌纹理清晰度的判读一致性差(Kappa=0.323、0.297;Kappa=0.259、0.112)。描述化学损伤组肌纹理清晰度的判读一致性差(Kappa=0.253、0.070)。结论微波与无水乙酸损伤猪横纹肌可致肌纤维发生不同的组织学改变,高频超声虽能清晰显示不同因素致损后横纹肌超声图像特征,但独立定性诊断时受不同技术级别超声医师的主观影响产生判读差异,不能客观定量分析。长期从事肌肉超声诊断及消融治疗工作的主治级别以上医师所做出的超声特征判读一致性程度较高,更贴近其病理组织学变化。

  • 超声心动图与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缩窄的价值对比研究

    作者:任兴香;王建华;刘梅;牛海燕;丁桂春

    目的:对比分析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缩窄(CO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经手术证实的92例COA患者的术前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CTA特征,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经手术证实的92例COA患者中,超声诊断正确87例,CTA诊断正确91例,两者对CO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87/92)和99%(9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0,P=0.213)。手术证实的结构异常共计222处,包括心内结构异常110处、心脏-血管连接异常13处和心外血管异常99处。在110处心内结构异常中, CTA检出92处、漏诊18处,包括瓣膜或瓣环病变11处、卵圆孔未闭3处、房间隔缺损2处、室间隔缺损和心内膜垫缺损各1处;超声对所有心内结构异常全部检出;两者对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92/110)和100%(11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01,P=0.000)。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13处,CTA与超声均全部检出。大血管异常99处,CTA漏诊2处,包括主肺动脉侧支循环和主动脉隔膜型缩窄各1处;超声漏诊15处病变,包括主动脉缩窄4处,侧支动脉3处,动脉导管未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和永存左上腔静脉各2处,头臂静脉走行异常和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各1处;误诊1例,将主动脉缩窄误诊为主动脉弓离断;CTA、超声对大血管异常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97/99)和84%(83/99),CTA明显高于超声(χ2=11.350,P=0.000)。结论超声心动图和CTA均是诊断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检查方法,CTA在诊断心脏外大血管异常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而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心内畸形方面优于CTA,两者联合应用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与Tei指数联合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左心室功能及扭转运动的研究

    作者:闫晓君;董珊珊;陈少泽;黄磊;刘奎灿;芦桂林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的左心室旋转、扭转运动及Tei指数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为临床检测慢性心衰患者心肌运动力学特征及左心室功能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选取慢性心衰患者79例(心功能Ⅱ级32例,心功能Ⅲ级26例,心功能Ⅳ级21例),健康对照者28名。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四腔心切面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频谱、左心室心底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量并计算慢性心衰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短轴切面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Tei指数,分析上述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性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Tei指数在健康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分别为0.33±0.19、0.37±0.18、0.46±0.31、0.49±0.3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1,P<0.01),且Tei指数随心功能降低,逐渐增大。(2)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在健康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分别为(12.89±2.65)、(12.29±1.94)、(12.38±2.13)、(8.46±2.90)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9,P<0.01),心功能Ⅳ级组与健康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43、5.71、4.17,P均<0.05)。(3)健康对照组及心功能Ⅱ~Ⅳ级组受检者左心室心底水平各节段室壁的旋转角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51、9.47、7.41、10.27、9.42、11.34,P均<0.01)。心底水平各节段室壁的旋转角度与Tei指数呈正相关(r=0.327、0.277、0.266、0.321、0.306、0.325,P均<0.01),且前壁相关性好。(4)4组受检者左心室心尖水平各节段室壁的旋转角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7、3.49、3.46、3.50、3.48、2.81,P均<0.01)。心尖水平各节段室壁的旋转角度与Tei指数呈负相关(r=-0.362、-0.278、-0.251、-0.279、-0.290、-0.288, P均<0.01),且前壁相关性好。(5)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与Tei指数呈负相关(r=-0.443,P<0.01),直线相关方程: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18.30 Tei指数+18.89。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短轴切面各节段室壁的旋转角度减小,而Tei指数增大。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与Tei指数呈负相关。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与Tei指数可以对慢性心衰患者左心室力学运动的改变和左心室功能进行评价。

  • 颈动脉结构功能变化预测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作者:康春松;杨青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高,危害大,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约一半的冠心病患者是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等相关症状后就诊才能发现[1]。因此,寻找一种能早期检出无症状冠心病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CT是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敏感的工具之一,可对冠心病患者的异常血管作出判断,并对钙化程度进行量化,但由于其价格、成像条件及可能的造影剂过敏,临床应用有一定的限制。超声观察冠状动脉的方法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血管内超声成像等,由于冠状动脉内径细、走行于心肌之间及受患者体型、气体干扰等因素影响,经胸超声心动图成像效果不满意,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仅可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处,血管内超声成像临床推广困难。冠状动脉造影仍是直接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由于其有创性,不适用于高危人群,难以广泛应用。

  • 高频超声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价值

    作者:门殿霞;杨青梅;康晓妍;陈晓燕;冯婷华;薛继平;吕虹;康春松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175例(190条)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声像图特征并与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5例(190条)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高频超声正确诊断158例(173条),误诊7例(7条),漏诊10例(10条),诊断准确率91.1%(173/190)。误诊7例分别为神经纤维瘤1例,混合型血管瘤1例,腓肠肌血肿5例。所有患者发现后均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治疗后1、3、6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部分再通或完全再通,均无小腿深静脉主干蔓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声像图特征:静脉管腔明显增宽,管腔内低回声充填,长轴呈管状或树枝状,短轴为圆形或椭圆形,适度加压管腔不能被压瘪,管腔内大多无血流信号显示。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血栓的位置、形态、类型、管腔阻塞情况及血流状态,有助于明确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同时对治疗效果可以进行动态评估。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价值

    作者:宋世晶;李慧展;杨青梅;康晓妍;姚浮成;薛继平;吕虹;康春松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2个月内,经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再狭窄患者31例(植入支架再狭窄47处)、未狭窄患者63例(植入支架89处)及健康对照者30名行超声检查,获取支架内、支架近心端及远心端自体血管的二维超声声像图特点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收缩期血流加速时间(AT),与健康对照者相应血管血流参数作比较。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PSV、AT对下肢动脉ISR的诊断价值。结果未狭窄组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支架内PSV分别为(146.71±35.59)、(120.11±25.67)、(96.44±32.87)cm/s,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19.67±15.34)、(91.17±15.09)、(71.13±21.23)cm/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7、2.459、2.321,P均<0.05);未狭窄组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AT分别为(84.98±13.77)、(87.33±16.36)、(90.77±12.05)ms;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8.23±21.24)、(82.31±18.24)、(84.29±23.01)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96、1.904、1.835,P均>0.05)。再狭窄组支架近心端、狭窄处、远心端PSV分别为(87.67±23.34)、(218.17±72.09)、(54.13±21.23)cm/s,未狭窄组支架近心端、支架内、远心端PSV分别为(91.71±25.59)、(131.11±45.67)、(96.44±32.87)cm/s,组间比较,支架内/狭窄处及支架远心端P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2、3.511, P均<0.01),支架近心端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P>0.05);再狭窄组支架近心端、狭窄处、远心端AT分别为(98.31±14.09)、(109.54±21.03)、(158.23±45.21)ms,未狭窄组支架近心端、支架内、远心端AT分别为(84.98±13.77)、(86.34±19.36)、(83.77±17.05)ms,组间比较,支架内/狭窄处及支架远心端A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3.610,P均<0.05),支架近心端A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3,P>0.05)。ROC曲线显示,当下肢动脉出现ISR时,PSV>168 cm/s,敏感度为89.4%,特异度为92.1%,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AT>127 ms,敏感度为86.8%,特异度为98.0%,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发现下肢动脉ISR患者PSV及AT的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下肢动脉ISR;联合PSV>168 cm/s及AT>127 ms时诊断价值更高。

  • 踝部动脉正常走行及变异的超声影像学研究

    作者:韩永峰;刘丽文;罗文;朱永胜

    目的: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陕西省及周边人群踝部动脉的正常走行及解剖变异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西京医院就诊的患者及体检者1079例,其中男性522例,女性557例,平均年龄(48±15)岁。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双侧踝部动脉,观察胫前、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在踝部的走行及其向足部动脉的延续情况,并统计分析其走行规律及变异情况。结果1079例受检者中有175例单侧(137例)或双侧(38例)踝部动脉存在解剖变异,共计213个变异。踝部动脉变异在受检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6.2%(175/1079),女性(21.5%,120/557)高于男性(10.5%,55/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28,P=0.000)。踝部动脉变异占探查肢体比例为9.9%(213/2158),动脉走行变异发生率在左(5.1%,109/2158)、右(4.8%,104/2158)踝部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9,P=0.701)。踝部动脉变异中,包括131条胫后动脉发育细小,由腓动脉延续为足底动脉即腓动脉替代胫后动脉,即Ⅰ型变异,发生率为6.1%(131/2158);69条胫前动脉发育细小,由腓动脉延续为足背动脉即腓动脉替代胫前动脉,即Ⅱ型变异,发生率为3.2%(69/2158);13条胫前、胫后动脉均在踝部发育细小,由腓动脉分为2支,分别延续为足底动脉和足背动脉即腓动脉替代胫前、后动脉,即Ⅲ型变异,发生率为0.6%(13/2158)。Ⅰ型变异在左、右踝部的发生率分别为6.0%(65/1079)、6.1%(66/1079);Ⅱ型变异在左、右踝部的发生率分别为3.6%(39/1079、2.8%(30/1079);Ⅲ型变异在左、右踝部的发生率分别为0.5%(5/1079)、0.7%(8/1079)。不同类型变异在左、右踝部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1.213、0.697,P均>0.05)。结论高分辨率超声可用来检查踝部动脉走行及变异情况,陕西省及周边人群踝部动脉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对其正常走行及变异的规律进行总结将有助于该处动脉病变的诊断。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动脉
  • 0.9%氯化钠溶液对比超声心动图在不明原因发绀儿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朱玲;李轩狄;李淑娟;林约瑟;李运泉;覃有振;王慧深

    自1968年Gramiak和Shah[1]首次发表用0.9%氯化钠溶液与靛青绿混合振荡液进行对比剂增强的超声心动图以来,微泡造影剂技术不断发展并完善,广泛应用于医学超声领域,而随着新一代的微泡造影剂的开发,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成年人心肌梗死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分布及左心功能的评估、各种脏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0.9%氯化钠溶液对比超声心动图做为第一代声学造影技术既往主要应用于心内结构异常及心外分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较少应用于儿童。本研究通过总结2例经0.9%氯化钠溶液对比超声心动图疑诊肺动静脉瘘并行心血管造影确诊的儿童病例及文献复习,探讨0.9%氯化钠溶液对比超声心动图在不明原因发绀儿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中华医学超声(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