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贾继东,牛俊奇 (执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进展

    作者:秦华;白石山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胆汁淤积的熊去氧胆酸、针对免疫异常发病机制的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及并发症的对症治疗,终末期患者适合肝移植.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临床应用,对新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结合近5年国内外PBC治疗的新研究进展,观察哪一种方法可以根治PBC,不良反应小,还须要进一步研究.

  • 氧化应激、线粒体通透性转换与肝衰竭的相关性

    作者:王克菲;朱跃科;孟庆华

    目前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手段有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肝移植和干细胞移植治疗,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病情凶险及治疗时机延误而终死亡.氧化应激损伤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抗氧化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及其与肝衰竭疾病的相关性做综述,阐明氧化应激损伤在肝衰竭发病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进一步抗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思路.

  • 肝静脉压力梯度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曹旬旬;陆伦根

    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评估门静脉高压症常用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HVPG可作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因子,此外,HVPG还可作为一个预后指标,可方便临床医生以其做参考为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来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使HVPG下降到12 mm Hg以下或比基线值下降20%,达到此目标的患者其食管静脉曲张的首次出血和再出血的风险均大大降低.对于一级预防,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临床已广泛应用;然而,再出血的发生率仍然很高,临床上常用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药物联合治疗和内镜干预,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和内镜下套扎.主要探讨目前HVPG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并重点对在肝硬化中HVPG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再出血及治疗反应的预测作用做详细阐述.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亚急性肝衰竭1例报告

    作者:景婧;罗生强;宫嫚;孙永强;张帆;张宁;吴欣;刘红虹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可影响全身各个器官,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累及肝脏时可导致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黄疸、甚至肝硬化,临床上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病(hyperthy-roidism united hepatic lesion)(简称甲亢性肝病)[1].甲亢性肝病一般临床表现较轻,但个别会出现严重的肝损害[2],如本例为甲亢致亚急性肝衰竭.报告如下.

  • 肝移植术后停用免疫抑制剂1例分析

    作者:吕国悦;王传磊;孙晓东;邱伟;杜晓宏;张威;王广义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皮肤巩膜黄染4个月,全身乏力2个月于2003年6月2日入院,既往:2001年3月因门脉高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人院后行改善肝功能、全身状态及凝血功能治疗,之后于2003年6月20日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供肝热缺血时间8 min,冷缺血时间5.5h,因患者既往腹部手术史,腹腔内黏连严重,手术历时10.5 h,术中出血22 600 ml.术后患者恢复过程中出现胆漏、胰瘘、胆道出血、肺部感染、全身感染,血及痰中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出现发热,体温38.0℃以上持续4周,找到病因后控制感染,患者康复出院.患者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他克莫司为主的三联用药方案,出院后他克莫司以初的8 mg/d逐渐减量,血药浓度维持在8 ng/ml左右,5a后患者因经济原因停用他克莫司,现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已近5 a,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每半年复查一次肝、肾功能及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均正常.

  • 人工肝和干细胞在肝衰竭治疗中的进展

    作者:何宏亮;李建国;高志良

    目前肝衰竭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移植和干细胞移植等,近些年人工肝支持系统和干细胞移植在肝衰竭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介绍了临床上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和生物型人工肝的细胞来源、细胞培养方式、生物反应器及临床应用等.探讨了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机制和临床应用.针对人工肝和干细胞治疗肝衰竭临床疗效欠佳的问题,提出了两者联合治疗肝衰竭的可行性.

  • 肝衰竭实验室检测的临床价值及新指标评价

    作者:聂青和

    肝衰竭的病因及临床类型复杂、并发症较多、病程进展较快、临床干预措施存在多样性,因此很难用单一某项实验室指标来准确地评价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及精确地预测肝衰竭的预后.近年来,一些反映肝衰竭预后评价的新的生物标志物、生化指标不断涌现,如何将这些新的指标结合经典的多种肝脏功能实验及生化检测指标纳入判断肝衰竭预测预后指标中,从而不断完善现有的反映肝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相关的评分系统和生物指标仍须要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及临床验证.

  • 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诊断规范及停药标准

    作者:禹铮;贾继东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是引起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预测指标及诊疗手段.从易感因素、诊断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对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介绍.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新进展,有利于及时发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感患者;合理运用各种评价标准,有助于药物性肝损害的规范化诊疗.

  • 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指南2012年更新版推荐意见

    作者:杨力

    评估与诊断1.住院或门诊新发的明显腹水患者,应行腹腔穿刺术获取腹水.(Ⅰ类,C级)2.由于出血非常少见,腹腔穿刺术之前不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Ⅲ类,C级)腹水分析3.初步的腹水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腹水细胞计数和分类、腹水总蛋白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血清白蛋白(g/L)一腹水白蛋白(g/L)].(Ⅰ类,B级)4.如疑是腹水感染,则在抗生素治疗之前应在床旁使用血液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瓶行腹水培养.(Ⅰ类,B级)5.为排除可能存在的疾病,可行其他的腹水检查.(表1)(Ⅱa类,C级)

    关键词: 肝硬化 腹水 指南 美国
  • 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建议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

    肝病至今仍是人类沉重的健康负担和五大死亡原因之一,肝病的发病率及其相关死亡亦无减轻迹象.究其原因主要为肥胖、糖尿病和酒精滥用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增长迅猛,而其危害除影响肝脏外,还涉及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肝外恶性肿瘤[1-2].作为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脂肪性肝病现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全球第一大肝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危害.脂肪性肝病的防治涉及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消化、内分泌、心血管、营养、影像、运动康复等多个领域,脂肪性肝病的病情和风险评估、治疗方案的制订须要多学科的协作[2].

    关键词: 脂肪肝 诊断 治疗 建议
  • 重视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营养管理:ISHEN共识介绍

    作者:汪茂荣

    肝硬化的营养不良问题被认为是目前影响肝硬化的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大约80.3%的肝硬化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即使Child-Pugh分级为A级的患者,营养不良率也高达25.4%.研究表明,肝硬化营养不良具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早期进行干预可以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肝移植成功率.2006年欧洲临床营养学与代谢学会(ESPEN)曾发表了肝病的肠内营养指南,对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管理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肝性脑病的营养不良问题对其预后也更加重要.近期《Hepatology》刊登一篇《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营养管理:ISHEN共识》的文章(简称"共识"),详细描述了肝性脑病的营养问题、客观评价和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管理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该领域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方向.鉴于目前临床医生对肝硬化及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问题认识和重视不够,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在仔细阅读、翻译的基础上,对《共识》进行简要的介绍.

  •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华胰腺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于2003年制订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1],对提高我国AP的救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近10年来,随着对AP诊断和分类标准的更新,以及国内外对该病的临床诊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必要修订新的AP指南,以进一步规范我国该疾病的临床诊治.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 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 ~ 10%.1 术语和定义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新修订的AP分级和分类系统(2012年,美国亚特兰大)[2],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AP术语和定义,旨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指南
  • 替比夫定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0例疗效观察

    作者:董小平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片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20名,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应用替比夫定片抗病毒及护肝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同时,联合应用扶正化瘀片治疗6个月.观测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变化.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经过6个月治疗,治疗组AST(33.1 ±15.5 vs 39.5±18.4)、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1.78 ±0.41 vs 1.64 ±0.32)、TBil(13.8 ±6.6 vs 17.9±8.3)复常,ALT(55.3 ±23.4 vs 64.7 ±27.6)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60、2.085、3.172、2.012,P值均<0.05);治疗组血清透明质酸(HA)(107.7 ±82.3 vs141.6 ±91.4)、层黏连蛋白(LN)(125.4 ±73.2 vs 154.9 ±76.5)、Ⅲ型前胶原(PⅢP)(0.61 ±0.56 vs 0.96±0.44)、Ⅵ型胶原(Ⅳ-C) (90.6 ±78.3 vs 134.3 ±67.9)有较大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5、2.135、3.266、3.807,P值均<0.05);治疗组患者疲乏感减轻(71.7% vs53.3%)、食欲增加(83.3% vs 65.0%)、腹胀减轻(80.0% vs 5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B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应用替比夫定片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患者在症状改善、肝功能恢复及肝纤维化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用替比夫定.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迟发性胆道出血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作者:王继恒;高革;史久健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迟发性胆道出血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7例行ER-CP的术后并发症,7例为迟发性胆道出血,对出血时间、疾病谱、出血量和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患者均存在胆管炎症,出血时间在术后24 h至2周,出血量为少量至中等量(≤1000 ml),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ERCP术后迟发性胆道出血临床罕见,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 慢加急性肝衰竭:从病理生理到临床实践

    作者:李俊峰;段钟平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是疾病进展快、常须要多器官支持治疗、近中期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因而该病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等原因,目前国内外对ACLF的定义尚未达成广泛一致.从对该病的认识着手,评述国内外对ACLF概念的认识过程及差异,分析ACLF重要病理生理变化和特点及提出以此为基础的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因此得出,未来建立在该病病理生理机制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将会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获得更好的预后.

  • 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首诊中的价值

    作者:赵春华;周文峰;陈维华;席祯;张春梅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首诊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7例临床资料相对完善的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PHC)患者首诊时的AFP及影像学结果,以2011年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肝炎、8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结果 177例PHC患者首诊时AFP≥400 ng/ml 93例,20 ng/ml<AFP< 400 ng/ml 38例,正常46例,分别占52.54% 、21.47%、25.99%,异常率占74.01%,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x2=106.07,P<0.001)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x2=67.82,P <0.001);177例患者中63例病程中AFP< 400 ng/ml,占35.59%;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AFP水平低于直径>5 cm患者(x2=8.62,P<0.005);首诊时AFP确诊率低于B超(x2=30.39,P<0.000)和CT (x2=84.83,P<0.000).结论PHC患者首诊时AFP异常率较高,且AFP水平越高,其诊断价值越大,AFP水平与肿瘤大小有一定关系;也要警惕AFP阴性的PHC;动态监测AFP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以减少漏诊误诊.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生长和侵袭转移

    作者:沈波;聂玉强

    目的 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培养肝癌细胞MHCC97L,以携带PPARγ腺病毒(Ad-PPARγ)为载体使PPARγ在肝癌细胞内高表达,联合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治疗,运用MTS、流式细胞仪、细胞伤口愈合及基质胶侵袭试验检测PPARγ对肝癌细胞增殖、调亡和运动侵袭能力的影响.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Bonferroni校正法分析.两组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Ad-PPARγ使肝癌细胞高表达PPARγ,进而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活力(P<0.01),诱导细胞凋亡(P<0.01),削弱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20%~ 60%).AdPPARγ和罗格列酮对抑制肝癌细胞增长和转移具有联合效益.结论 PPARγ对肝癌细胞的增殖生长和侵袭转移有抑制作用,本研究为临床寻找可能的肝癌标志物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 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治疗对策选择(附30例报告)

    作者:王元喜;李志伟;郑宇;陈进;庹青华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自发破裂出血患者在治疗对策上的选择.方法 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HCC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Ⅰ期手术9例,急诊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21例,TA-CE治疗后再手术切除10例,其余11例均为单纯TACE治疗,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检验.结果 21例经急诊TACE治疗者止血成功率为100%,其中10例患者TACE治疗后2~5周内进行Ⅱ期手术,术后病理证实均为HCC,术后3个月复查均未见腹腔肿瘤种植转移灶,术后1年存活率70% (7/10);9例行Ⅰ期手术切除的患者中,围手术期内死亡2例,3个月内发生腹腔或切口种植转移者5例(5/7),术后1年存活率44.4% (4/9);11例单纯TACE治疗患者术后1年存活率为27.3%(3/11).急诊TACE联合手术切除HCC破裂出血在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上均优于急诊手术切除及单纯的TACE治疗.结论 HCC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应首选急诊TACE治疗,再联合手术切除,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手术切除率,并可显著降低肿瘤腹腔种植转移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M30、M65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朱冰;游绍莉;万志红;刘鸿凌;荣义辉;臧红;张爱民;辛绍杰

    目的 检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tF)患者血清M30、M65的水平,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31例HBV相关ACLF患者(好转20例,无效11例);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例健康人为对照,采用EHSA方法检测外周血清中M30、M65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 ACLF组血清M30[(508.65±340.16)U/L]、M65[(768.75±290.02)U/L]高于CHB组[(212.27 ±91.33) U/L,P <0.05;(384.40±134.46)U/L,P <0.05]和健康对照组[(94.12±17.64)U/L,P <0.05;(121.99 ±29.25)U/L,P <0.05].ACLF患者血清M30与M65水平呈正相关(r=0.78,P<0.05).好转组与无效组血清M30、M6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38 ±349.45) vs (436.14 ±285.59)U/L,P =0.29;(817.25 ±307.66) vs(703.90±221.37) U/L,P=0.31].结论 M30、M65水平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细胞凋亡及坏死程度,在HBV相关ACLF患者中显著升高.

  • 前列腺素E治疗急性肝衰竭的Meta分析

    作者:陈小红;吴宗英;王一平;曾超;潘涛

    目的 评价前列腺素E(PGE)与安慰剂治疗急性肝衰竭(ALF)的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VIP、CNKI、CBM等数据库,查找比较PGE和安慰剂治疗ALF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2年4月,无语言和出版物限制.对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等级推荐进行分级.结果 共2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包括59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PGE不能降低病死率,(RR =0.99,95% CI:0.62 ~ 1.57,P=0.96).不良事件均轻微,但未具体报道发生率.GRADE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证据水平为低级,推荐等级为弱推荐.结论 此系统评价结果显示,PGE不能降低ALF的病死率.鉴于该系统评价为二次研究,纳入分析的原始文献质量不一,而且评价过程也可能存在偏倚,上述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来验证.

  •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初步探讨

    作者:游绍莉;刘鸿凌;荣义辉;朱冰;臧红;刘婉姝;万志红;貌盼勇;辛绍杰

    目的 利用自行构建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系统,探讨其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HepG2细胞为生物材料,构建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以2009年5月-2011年8月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治疗组进行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血浆置换治疗.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组10例患者中,7例经住院治疗临床好转出院,其余1例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因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出院后死于肝衰竭.对照组10例患者中存活5例,其余1例肝移植,4例因肝衰竭死亡.2组患者治疗前MELD评分分别为24.26±2.54及24.71 ±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71,P=0.064).治疗组治疗3d、1、4周MELD评分平均分别为21.71 ±2.92、22.10 ±4.46、19.90±5.43.跟踪随访1 a,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4.24、11.32 ng/ml,腹部B超检查均未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结论 自行构建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肝胆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