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위장병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125
  • 国内刊号: 31-17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萧树东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幽门螺杆菌27kDa外膜蛋白的基因克隆和特性鉴定

    作者:庞智;朱红音;徐蔚文;萧树东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全球人群中感染范围广的致病菌,现已被公认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并与胃腺癌和胃淋巴瘤的形成密切相关.而H.pylori疫苗可能成为控制这一全球范围感染的有效措施,其研制和开发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索研制H pylori疫苗的新途径,对H pylori 27 kDa外膜蛋白(OMP27)进行基因克隆和特性鉴定.方法:培养和收集H pylori菌株NCTC11637,采用酚:氯仿抽提和纯化基因组DNA.分别设计引物P1和P2,并以该基因组DNA为模板,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OMP27基因片段.构建pQE30-OMP27重组表达载体时,pQE30质粒载体和纯化的PCR产物均用限制性内切酶KpnⅠ和HindⅢ双酶切,再用T4 DNA连接酶将双酶切后的目的基因片段OMP27重组于pQE30的相应酶切位点之间,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挑选转化克隆、提取质粒,并进行KpnⅠ和HindⅢ双酶切和PCR方法鉴定,1%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酶切和PCR扩增结果,经测序分析确认后,筛选出插入目的基因的阳性克隆,命名为pQE30-OMP27.挑取单个含重组质粒pQE30-OMP27的工程菌(XL1-Blue)阳性克隆,进行培养和IPTG诱导表达后,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蛋白表达和抗原性鉴定.结果:该目的基因的PCR产物全长723 bp,编码24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约27 kDa).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电泳图谱上显示出1条相对分子量约27 kDa的新生蛋白带,占细菌总蛋白的5%,并能与H pylori感染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重组H pylori OMP27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H pyloriOMP27有望成为新的H pylori疫苗候选分子,并可作为抗原用于H.pylori感染患者血清膜蛋白抗体的检测.

  • 胆汁反流、胃酸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共同作用对胃黏膜损伤程度和分布的影响

    作者:陈胜良;莫剑忠;陈晓宇;萧树东

    背景:胆汁反流、胃酸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均是胃黏膜损伤的独立致病因素.然而,它们共同存在时有无协同致病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胆汁反流、胃酸和H.pylori感染共同作用对胃黏膜损伤程度和分布的影响.方法:37例胃镜检查疑有十二指肠胃反流者均经24 h胃内胆汁监测证实,同时行胃内pH监测.胃体和胃窦黏膜有或无活动性炎症、萎缩、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分别记2分或1分.分别以胃体和胃窦黏膜的各项病理学改变为应变量,以胃内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pH<4的时间百分比和H.pylori感染状态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7例患者胃内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为34.49%±22.69%,pH<4的时间百分比为78.68%±9.91%,H.pylori阳性率为29.73%.胆汁反流出现在以胃体和胃窦黏膜肠化以及胃体黏膜活动性炎症为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H.pylori出现在以胃体黏膜活动性炎症为应变量的回归模型中.结论:胆汁反流是胃黏膜肠化的危险因素;胃内有胆汁反流存在时,H.py/lori感染是导致胃体黏膜炎症的重要病因.

  • 重组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和纯化

    作者:蒯小玲;萧树东;刘文忠;任卫平;童菊芳

    背景:研究表明组织蛋白酶B(CB)与肿瘤转移相关.目的: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大量重组CB,为研究CB的生物学特性和制备CB抗体供临床检测作准备.方法:用重组痘苗病毒转染真核细胞,采用真核表达目的蛋白CB,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法鉴定目的蛋白.根据CB的分子量和等电点,用制备型电泳纯化蛋白.结果:痘苗病毒真核表达系统可以高效表达目的蛋白,产量为0.12 mg/108细胞.重组CB的分子量(31 kDa和25 kDa)、等电点(4.552~5.588)和免疫原性与天然CB一致.制备型电泳能简单、有效地纯化蛋白.结论:运用痘苗病毒真核表达系统可以高效表达CB.

  • 血清白细胞介素-8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作者:张文俊;龚燕芳;许国铭;李兆申;屠振兴

    背景:炎症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目的:检测UC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8含量,并分析其与UC病变范围、病变程度和复发与否的关系.方法:收集64例经内镜检查证实的UC患者的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8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UC患者的血清IL-8含量为685 pg/ml±790pg/ml,正常对照组为25 Pg/ml±21 Pg/ml(P<0.000 1).不同病变范围UC的血清IL-8含量分别为:愈合期病变289 pg/ml±373 Pg/ml,直肠病变499 Pg/ml±736 Pg/ml,直乙状结肠病变686pg/ml±755pg/ml,左半结肠病变1 407 Pg/ml±846pg/ml,全结肠病变815 Pg/ml±926 Pg/ml;左半结肠病变者的IL-8含量高,与愈合期和直肠病变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病变程度UC的血清IL-8含量分别为:0级267 Pg/ml±364 pg/ml,1级332 Pg/ml±418 Pg/ml,2级999 Pg/ml±943 Pg/ml,3级894 Pg/ml±851 Pg/ml;2级和3级病变者的含量较0级和1级病变者明显增高(P<0.05和P<0.01),0级者的含量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初发患者的血清IL-8含量为758 Pg/ml±833 pg/ml,与复发患者(696 Pg/ml±803 Pg/ml)相比无显著差异(P=0.77).19例患者在正规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了血清IL-8含量,治疗前的IL-8含量(983 Pg/ml±737 Pg/ml)明显高于治疗后(342 Pg/ml±433 Pg/ml,P=0.000 2).结论:UC患者的血清IL-8含量明显增高,随着病变范围的扩大和病变程度的增加,其含量亦有增高的趋势;经5-ASA制剂治疗后,其含量明显下降.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球部黏膜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和干扰素-γ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余跃;张勇;吴素芬;余秀文

    背景:溃疡病患者常出现各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障碍.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2和干扰素(IFN)-γ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一周三联疗法治疗之前和之后4~6周从DU患者的球部钳取黏膜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10、IL-12和IFN-γ的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一周三联疗法治疗前,DU患者球部黏膜的IL-10、IL-12和IFN-γ含量(17.983 pg/ml±8.676 pg/ml、44.098 pg/ml±12.842 pg/ml和82.373 pg/ml±17.264 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99 pg/ml±4.147pg/ml、17.550pg/ml±5.980pg/ml和26.298 pg/ml±10.385 pg/ml,P<0.01),且IL-10与IL-12的含量呈正相关(r=0.87,P<0.01),IL-10与IFN-γ的含量也呈正相关(r=0.92,P<0.01).治疗后,DU患者球部黏膜的IL-12、IFN-γ含量均有所下降(17.289 pg/ml±3.939 pg/ml和27.030 pg/ml±3.753 pg/ml,P<0.01),但IL-10的含量仍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6.098 pg/ml±15.152 pg/ml,P<0.01).结论:细胞因子IL-10、IL-12和IFN-γ可能在DU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一周三联疗法治疗后,促炎症细胞因子IL-12和IFN-γ的分泌得到有效抑制,而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为黏膜的修复和重建营造了有利环境.

  • 环氧合酶-2反义RNA在不同时间点对人食管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

    作者:李胜保;吴清明;王小虎;谢国建;于皆平

    背景:环氧合酶(COX)-2在人食管癌细胞系EC9706中高度表达,COX-2反义RNA能抑剂EC9706细胞的生长增殖.目的:探讨COX-2反义RNA在不同时间点对EC9706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培养293细胞,扩增、纯化编码COX-2反义RNA的重组腺病毒Ad-AShcox-2,转染EC9706细胞,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活细胞计数和3H-胸腺嘧啶核苷(TdR)掺入量测定.结果:扩增、纯化获得编码COX-2反义RNA的重组腺病毒Ad-AShcox2,滴度为1.2×1012PFU/ml.Ad-AShcox-2转染EC9706细胞后,在24h、48h、72h和96h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60%、24.33%、50.21%和75.26%.Ad-AShcox-2组EC9706细胞的3H-TdR掺入量从24 h起开始减少,72~96 h时达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COX-2反义RNA重组腺病毒感染人食管癌细胞后,从24 h起开始对癌细胞产生抑制作用,72~96 h时抑制作用为明显.

  •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郑青;吴叔明;柯美云;刘晓红;刘南植;但自力;苌新明;房殿春;肖天力;萧树东

    背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具有较高的解离常数(pKa),在抑酸方面起效更快,作用更持久稳定.目的:通过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比较,观察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和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方法,于2002年1~7月在5家医院进行.109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并经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学检查确定为H.pylori阳性的患者分为两组:雷贝拉唑(商品名:波利特)试验组(RAC组,53例)和奥美拉唑(商品名:洛赛克)对照组(OAC组,56例).两组均先给予三联治疗:雷贝拉唑10 mg或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g+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连续7天,然后单独给予雷贝拉唑10 mg,每日1次或奥美拉唑20 mg,每日1次,连续7天,并于用药结束后第28天复查胃镜并检测H.pylori.于用药后第1、2、3、6和42天对患者的上腹痛、反酸以及上腹烧灼感等症状进行评估.结果:101例患者完成全部治疗方案,8例失访.H.pylori根除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RAC组的Hpylori根除率为86.0%,OAC组为76.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溃疡愈合率:RAC组的溃疡愈合率为92.0%,OAC组为76.5%,RAC组高于OAC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症状改善情况:两组从用药第1天起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腹痛、反酸、上腹烧灼感等症状,虽然RAC组的总得分下降幅度略高于OAC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缓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症状,并能有效地根除H.pylori和促进溃疡愈合,RAC组的溃疡愈合率较OAC组为高.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忠敏;李兆申;许国铭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nammatorydrugs,NSAIDs)由于具有良好的止痛、抗炎和退热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据估计全世界每天有近3000万人服用NSAIDs,美国每年约有40%的老年人服用此类药物,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NSAIDs的应用有增加的趋势[1].

  • 肠道迷走神经感觉通路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敏敏;李兆申

    肠道感觉主要通过两条通路传入中枢.一条经交感神经上传肠道伤害性感觉,至后根传入脊髓,与皮肤感觉传入通路伴行至躯体感觉投射区;另一条则通过迷走神经接受胃肠道生理性感觉,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调节胃肠道的分泌和运动功能[1].

  • 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的食管癌合并支气管瘘1例报道

    作者:刘福文

    病例:患者男,农民,63岁,因咳嗽、气促2个月,加重3天于2002年4月19日来院就诊.患者于2个月前出现咳嗽、气促、咳黄痰,偶有反食,在当地经X线胸片检查诊断为支气管炎,予青霉素等静脉滴注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咳嗽持续存在,偶在饮水、进食后出现呛咳,未作进一步检查.

  • 小肠镜检查确诊空肠转移性绒癌合并大出血1例报道

    作者:吴建胜;韩清锡

    病例:患者女,39岁,已婚,1-0-1-1,1990年曾人工流产1次.因反复解暗红色血便半个月于2001年6月7日入院.体检:体温37.6℃,心率105次/min,血压98/60 mm Hg(1 mm Hg=0.133 kPa),贫血貌,心律齐,两肺未闻罗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

  • 乙型肝炎病理

    作者:胡锡琪

    在笔者1981~1990年收集的1 354例肝穿刺标本中(年龄2个月~94岁,几乎涵盖了人类生命的整个年龄段),共检出20种各类肝病,其中肝炎及其相关肝病(肝硬化和肝癌)为920例(68%).

  •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

    作者:李继强

    依据病毒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病毒携带状态、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

  • 乙型肝炎的治疗

    作者:邬祥惠

    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制剂,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和改善肝功能的药物等.

  •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作者:范竹萍;邱德凯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众健康问题.据统计,全世界至少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目前有3亿多人为HBV慢性感染者,其中80%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作者:徐文胜;缪晓辉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细胞的过程在细胞外病毒颗粒中,HBV基因组以3.2 kb、部分双链的DNA分子形式存在.HBV侵入细胞后,脱去外膜和核壳,基因组转换为cccDNA,作为病毒转录的模板,转录成3.5 kb、2.4 kb和2.1kbmRNA.

  • 重视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

    作者:姒健敏

    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困扰全球数百万人的常见疾病,且正在迅速成为临床重要的上胃肠道疾病.

  •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现状

    作者:翁心华;张继明

    型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是全球急、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据估计[1],全球有3~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

  • 2002年度函授继续医学教育试题答案

    作者:

    关键词: 函授 继续医学教育
  • 胃肠动力药的进展和评价

    作者:郭建强;柯美云

    胃肠动力疾病的病理生理研究是临床药物研制的基础.近年研究证实,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CNS)、自主神经系统(ANS)、肠肌间神经丛(ENS)、胃肠道平滑肌等每一水平或相互间的功能障碍有关.这些组织结构的功能依赖于各种神经递质和体液因子的释放而建立联系,各种递质和信使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

  • 慢性乙型肝炎诊治的有关共识

    作者:马雄

    关键词: 慢性乙型
  • 全国第三届幽门螺杆菌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学术
  • 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关键词: 慢性便秘 诊治指南
胃肠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