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위장병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125
  • 国内刊号: 31-17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萧树东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阿司匹林相关胃十二指肠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柳晖;刘菲

    背景:低剂量阿司匹林可引起上消化道损伤.研究发现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与胃酸分泌显著相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研究血清PG水平和Hp感染与阿司匹林相关胃十二指肠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8月-2016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已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3个月的患者240例,以ELISA法检测血清PG Ⅰ、PGⅡ和胃泌素17 (G17)水平,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状态,改良Lanza评分评估内镜下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程度.结果:重度胃十二指肠损伤(IGI)组中位血清PG Ⅰ水平(154.61 ng/mL对117.15 ng/mL,P=0.00)和Hp阳性率(75.0%对40.0%,P=0.00)均显著高于轻度胃十二指肠损伤(MGI)组,两组间血清PGⅡ、G17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PG Ⅰ水平和Hp感染是阿司匹林相关胃十二指肠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G Ⅰ水平预测阿司匹林相关IGI准确性较高,cut-off值为125.50 ng/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15%和62.54%.Hp阳性高PG Ⅰ(≥125.50 ng/mL)患者的IGI发生风险显著增高(OR=16.87,95% CI:2.04~135.44).结论:高血清PG Ⅰ水平(≥125.50 ng/mL)和Hp感染是阿司匹林相关胃十二指肠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通过两者联合检测筛查潜在的阿司匹林相关胃十二指肠损伤高危患者.

  • Flush刀和SB刀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珍明;沈磊

    背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且效果显著.然而,POEM手术操作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目的:探讨Flush刀和SB刀在POEM治疗AC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7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AC且接受POEM治疗的111例患者,将其分为Flush刀组、SB刀组和Dual刀组.比较三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和术后随访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11例AC患者均顺利完成了POEM,三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止血次数和平均更换设备的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Flush刀组和SB刀组上述手术相关指标均明显低于Dual刀组(P均<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SB刀组显著低于Dual刀组(P=0.011),而Flush刀组与Dual刀组无明显差异(P=0.056).三组手术治疗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lush刀和SB刀能有效缩短POEM治疗AC的手术时间,且其成功率与常规Dual刀相似.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嗜铬粒蛋白A阳性细胞数量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张思寒;郭晓雄;魏晶晶;王承党

    背景: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重叠相当常见.研究发现FD患者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E OS)数量增多,而IBS患者则存在十二指肠嗜铬粒蛋白A(CgA)阳性细胞密度降低.目的:探讨单纯FD和FD重叠腹泻型IBS (IBS-D)患者十二指肠EOS、CgA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8月-2015年3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新诊断FD患者和FD-IBS-D重叠患者,取十二指肠球部活检组织,分别以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计数EOS、CgA阳性细胞,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28例FD患者和12例FD-IBS-D重叠患者纳入研究.FD-IBS-D组十二指肠球部EOS数量显著多于FD组[(43.83 ±7.34)/5HPF对(22.90±8.93)/5HPF,P<0.05],CgA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FD组[(13.03±5.87)/HPF对(19.85±9.18)/HPF,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十二指肠EOS数量与腹痛/腹部不适、腹泻等下消化道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gA阳性细胞数量与上、下消化道症状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与单纯FD患者相比,FD-IBS-D重叠患者十二指肠球部EOS数量明显增多,CgA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可能反映了两者间临床症状的差异.

  • 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中表达的分析

    作者:孙钦娟;李琴;宛东;卢水蓉;胥明;郑萍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进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目的:分析IBD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肠黏膜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行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者的肠黏膜标本30例,包括正常对照者7例,溃疡性结肠炎(UC)12例,克罗恩病(CD)或疑诊CD11例,采用悬液芯片技术检测肠黏膜27种细胞因子表达.结果:除白细胞介素-5(IL-5)、IL-7高于对照组外,大多数细胞因子在IBD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其中IL-1β、IL-2、IL-15、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 α)、MIP-1β在UC组与对照组间、C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PDGF-BB)在C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与CD组间所有细胞因子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与缓解期IBD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IBD患者肠黏膜中IL-1β、IL-2、IL-15、IP-10、MCP-1、MIP-1 α、MIP-1β表达显著下调,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在IBD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 不同醚类药物对胆囊结石的溶石效果及其生物安全性

    作者:何崇信;肖静波;宛新建

    背景:对于存在手术禁忌证的胆囊结石患者,溶石治疗是一种可选方法,因此寻找合适的低毒性溶石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比较不同醚类药物对胆囊结石的溶石效果及其生物安全性.方法:分别以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加的醚类药物甲基叔丁基醚(MTBE)、乙基叔丁基醚(ETBE)、乙二醇单叔丁基醚(ETB)和二乙二醇单叔丁基醚(DETB)行体外溶石实验,并以CCK-8实验检测四者对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增殖毒性.分别予30只Sprague-Dawley大鼠上述药物灌胃2周,观察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肺、肾、胃、十二指肠、空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MTBE的体外溶石效果为显著(P<0.05),ETB和DETB的溶石效果虽弱于ETBE(P <0.05),但仍较显著.CCK-8实验显示ETBE增殖毒性强(P<0.05),ETB与DETB增殖毒性无明显差异(P>0.05).除MTBE、ETBE和ETB可略升高血清AST水平(P<0.05)外,四种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各脏器组织病理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虽会部分降低醚类药物的溶石效果,但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安全性.

  • 克罗恩病并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段明;李毅;郭振;张腾辉;朱维铭

    背景: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是克罗恩病(CD)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疾病特点、治疗方式等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资料.目的:分析CD并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疾病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4月金陵医院收治的CD并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再出血的影响.结果:共44例次CD患者并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主要出血部位为小肠、回盲部、吻合口,17例次出血部位不明,20例次伴有肠切除史,22例次接受手术治疗.13例次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11例次发生于一年内.接受手术治疗者与非手术治疗者以及接受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者的再出血率、一年再出血率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明确出血部位行手术切除者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不明出血部位行肠切除术者(P<0.05),而两组一年再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83).结论:CD并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总体发病率较低,出血部位分别以小肠(无肠切除术史)和吻合口(有肠切除术史)居多.手术切除出血部位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率,可能为CD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复发的保护因素.

  • Child-Pugh、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和1年生存率的评估价值

    作者:张志华;巩晓欢;韩永荣;蒋青风

    背景: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系统主要包括Child-Pugh、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型(MELD)及其衍生评估系统等,为患者预后的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价值,但其价值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来证实.目的:探讨Child-Pugh、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和1年生存率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西宁富康医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36例,评估3个月和1年的生存率,计算各组Child-Pugh、MELD、MELD-Na和iMELD评分,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评分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和1年生存率的准确性.结果:在23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随访3个月时死亡43例,随访1年时死亡71例,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和感染.3个月和1年生存组的Child-Pugh、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均显著低于相应死亡组(P<0.05或0.01).Child-Pugh、MELD、MELD-Na和iMELD评分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预后的AUC分别为0.791、0.818、0.853和0.897,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MELD、MELD-Na和iMELD评分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的AUC分别为0.772、0.832、0.861和0.906,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和1年预后的准确性分别为70.1%、79.8%、86.2%和89.3%.结论:Child-Pugh、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和1年生存率的评估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进展

    作者:杨斐;郑晓娟;刘近春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UC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其治疗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近年研究认为UC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相关性,并就益生菌制剂和粪菌移植(FMT)对UC的疗效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本文就UC中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肠系膜与克罗恩病的关系

    作者:林日添;吴维;刘占举

    肠系膜是将肠道固定于后腹膜腔的结缔组织膜,在维持肠道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消化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肠系膜在克罗恩病(CD)时出现特征性病理改变如匍匐性脂肪,并影响疾病进程.本文就肠系膜与CD的关系作一综述.

  • 消化系统的IgG4相关性疾病

    作者:罗清清;陈胜良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种由免疫介导、可在全身不同器官发生的纤维炎症性病变,表现为大量IgG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进而引起脏器肿大、增厚或结节形成,并倾向于形成肿块性损害.IgG4-RD患者大多伴有血清和组织IgG4水平升高.本文就消化系统IgG4-R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和预后等作一综述.

  • 消化内镜在胆管狭窄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王鹏儒;陈浩宇;陈洁

    胆管狭窄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胆管通畅程度降低,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胆管狭窄.根据胆管疾病的病因和分型不同,常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往胆管狭窄性疾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然而随着内镜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在胆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消化内镜在胆管狭窄诊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锯齿状息肉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沁仁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癌变途径主要为腺瘤途径(50%~70%)、如novo途径(3%~5%)、锯齿状息肉途径(30%~50%).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对锯齿状息肉进行了探讨,但对其癌变机制、内镜特点、治疗策略仍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就锯齿状息肉的内镜特征、分子病理特征、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 慢性肾衰竭合并胃窦血管扩张症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爱玲;李晓青;伍东升;钱家鸣

    病例:患者女,71岁,因“黑便2年,加重7个月”于2017年3月21日收治入院.两年前无明显诱因下排成形黑便,50~ 100 mL/d,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血红蛋白(Hb)80~100 g/L(接受血液透析以来Hb 100~ 110 g/L).7个月前症状加重,排成形柏油便150~200 ml/d,伴乏力、头晕,就诊于当地医院.Hb 60 g/L,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结肠镜检查进镜约25 cm,见直肠一直径为1.2 cm的息肉,后因患者疼痛难忍,未能继续配合检查;胶囊内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胃癌家族史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

    作者:朱婷婷;张荣秋;窦迎春;周长宏

    背景:胃癌家族史是胃癌遗传易感性的重要标志,研究显示胃癌家族史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临床病理表现可能有一定影响.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胃癌家族史与Hp感染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312例慢性胃炎患者,评估胃癌家族史与Hp感染、胃黏膜炎症程度、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程度的关系.结果:31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有胃癌家族史者165例(52.9%),无胃癌家族史者147例(47.1%),有胃癌家族史者Hp感染率、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程度均显著高于无胃癌家族史者(P<0.05),但两组间胃黏膜炎症程度、炎症活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胃癌家族史的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较高,并可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 老年“双抗”患者的胃黏膜损害及其保护策略

    作者:张倩倩;郑松柏

    由于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简称“双抗”)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双抗”引起的胃黏膜损害成为常见的临床问题,“双抗”患者的胃黏膜保护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热点.老年人胃黏膜屏障退化,其所承受的损伤或侵袭因素更多、更重,故“双抗”导致的胃黏膜损害也更常见、危害更大,其胃黏膜保护策略也与中青年患者有所不同.本文就上述内容作简要综述.

  • 回顾与展望

    作者:《胃肠病学》第八届编辑委员会;《胃肠病学》编辑部

    时代的脚步不停歇地向前推进,我们迎来了2018年.在此新年到来之际,有必要回顾《胃肠病学》走过的岁月,总结既往,展望未来.《胃肠病学》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包括Scopus、Geobase、CPX和Embas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收录期刊.

    关键词:
胃肠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