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药导报杂志

医药导报

医药导报杂志

Herald of Medicine 의약도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药理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联合主办
  • 影响因子: 1.0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0781
  • 国内刊号: 42-129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73
  • 曾用名: 湖北医药导报;医药学报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药导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杜光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中药佐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例

    作者:郑文彬

    目的:观察中药佐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每次5 mg · kg-1,每天分两次静脉滴注,疗程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以温病理论为指导,以清热解毒为法,自拟基础方:金银花、连翘、桔梗、知母、赤芍、蒲公英、紫花地丁、芦根、青蒿、柴胡、甘草,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异形淋巴细胞(≥10%)为20例,治疗后为8例;对照组分别为18和7例(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为61.5%(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咽峡炎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在肝脏肿大、脾脏肿大消退时间及改善肝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佐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较好的疗效。

  • ERCC1和BRCA1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因素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作者:杜培;王沂峰;张晓薇;陈礼全;陈国勤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1( 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评价ERCC1和BRCA1基因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48例接受卵巢癌分期手术及满意或较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及BRCA1的表达,并分析 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ERCC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 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关( P﹥0.05),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均无关( P﹥0.05);耐药者ERCC1高表达率高于敏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耐药者BRCA1高表达率高于敏感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89.58%,BRC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5.00%。结论 ERCC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关,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与临床含铂类化疗方案的敏感性有关;BRC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低。

  • 阿托伐他汀对人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

    作者:崔维;臧利敏;王龙安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 MRI3.0T)评价阿托伐他汀对人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4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剂量为20 mg·d-1,连续服用1年。对治疗前后同一动脉硬化病变在高分辨MRI上的变化进行研究,同时对患者的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进行检测。结果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6个月及1年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数量及平均厚度均有降低。用药1年后,稳定斑块平均厚度由(2.41±0.54)mm下降为(2.17±0.49)mm,不稳定斑块平均厚度由(2.38±0.89)mm下降为(2.01±0.32)mm,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 与用药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明显升高( P﹤0.05)。结论采用高分辨率MR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的斑块成分及狭窄程度。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促进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可用于脑血管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 早期联用特利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治疗心跳骤停65例

    作者:夏志伟;徐涛

    目的:观察早期联用特利加压素、肾上腺素治疗心跳骤停的疗效。方法选择180例心跳骤停患者,按使用复苏药物不同随机分成3组:A组60例,给予标准剂量肾上腺素1 mg,静脉推注,1 min内给药,每3~5 min重复,总量2~4 mg,B组65例,加用注射用特利加压素1 mg,一次性静脉推注;C组55例,给予注射用特利加压素1 mg静脉推注。分别观察并比较患者心跳恢复时间、心跳恢复率及存活率。结果 A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20.7±3.8)min,B组(6.9±4.3)min,C组为(21.4±3.6)min;心跳恢复率分别为A组23.3%,B组72.3%,C组18.2%;存活率分别为A组8.3%,B组52.3%,C组7.3%。结论对于心跳骤停患者,早期联用特利加压素、肾上腺素相比单一用药更有利于心肺复苏的成功,增加患者生存率。

  • 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机械通气镇静30例

    作者:姜山;徐俊;吴映辉;刘欣;向强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分别在小儿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SICU)收治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6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经静脉泵入负荷剂量的盐酸右美托咪定1μg·kg-1,10 min内,维持剂量0.2~0.5μg·kg-1·h-1;B组静脉给予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5 mg·kg-1、芬太尼0.5μg·kg-1静脉注射,维持剂量咪达唑仑0.04~0.20 mg·kg-1·h-1和芬太尼0.4~2μg·kg-1·h-1。比较两组患者Ramsay评级、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动脉血氧饱和度( SpO2)、呼吸频率等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B组患儿在给予负荷剂量后,Ramsay评级均可达到4~5级,达到良好的镇静要求,但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患儿在维持剂量下均能保持良好镇静水平。两组患儿HR、MAP在用药后较基础值稍有波动,但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SpO2及呼吸频率均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停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于小儿机械通气,给予右美托咪定能够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相比,显著提高临床效果,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可安全用于临床。

  • 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老年TURP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

    作者:张雪;赵以林;廖明锋;迟晓慧;杨辉;甘亚倩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镇静对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TURP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10 min 缓慢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 · kg-1负荷剂量,并以起始剂量0.2μg·kg-1·h-1泵注维持,泵注速度每次增减0.1μg·kg-1·h-1以维持躁动-镇静评分( RASS)-2分。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1负荷剂量,并以0.02 mg·kg-1·h-1注射泵维持,每次增减0.01 mg·kg-1·h-1。维持Ramsay IV镇静状态。观察并记录镇静评分,生命体征变化及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5 d各时间点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评分,并在相应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S100β。结果术后6 h,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MMSE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其中咪达唑仑组较右美托咪定组分值低(P﹤0.05)。术后24 h咪达唑仑组分值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而右美托咪定组与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两组血清中S100β较术前表达明显增高(P﹤0.05)。在术后24 h咪达唑仑组和右美托咪定组之间S100β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可引起短暂认知功能障碍。在达到相同镇静状态下,右美托咪定对认知功能影响相对较轻,并可抑制应激反应,生命体征更平稳。对老年患者镇静右美托咪定优于咪达唑仑。

  • 左卡尼汀辅助治疗慢性心肾综合征33例

    作者:陈丹;喻莉;武晓灵

    目的:研究左卡尼汀对慢性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心、肾功能的影响,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慢性心肾综合征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调脂、抗血小板和抗心肌缺血的标准治疗,应用利尿药、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药、醛固酮拮抗药、地高辛、β-受体拮抗药、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1]。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2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注射,qd,疗程为14 d。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短径缩短率( LVFS)、每搏输出量( SV)及心排出量( CO)。治疗后14 d观察两组患者各项心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 P﹤0.01)。治疗组血红蛋白(102.9±26.6)g·L-1,对照组为(95.1±25.8)g·L-1;治疗组血肌酐(145.32±35.46)μmol·L-1,对照组为(151.52±40.58)μmol·L-1;治疗组胱抑素C为(1.21±0.43)ng·mL-1,对照组为(1.52±0.46)ng·mL-1(P﹤0.01);治疗组B型利钠尿肽为(322.00±134.00)ng·mL-1,对照组为(405.00±169.00)ng·mL-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LVFS、SV、CO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左卡尼汀静脉滴注辅助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慢性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相关指标。

  • 右美托咪定和氟芬合剂与曲马多对全麻苏醒期的影响

    作者:张杰;李斌

    目的:研究不同药物在全麻苏醒期的镇静镇痛作用,预防心血管事件及躁动的效果。方法全身麻醉患者9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 A组)、氟芬合剂组( B组)和曲马多组( C组),每组30例。行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七氟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30 min,A组微量泵静脉注入右美托咪定0.5μg·kg-1;B组静脉注射氟芬合剂注射液(氟哌利多2.5 mg+芬太尼100μg)3 mL;C组静脉注射曲马多2 mg·kg-1。记录3组患者在麻醉前(T0)、吸痰时(T1)、拔管时(T2)及拔管后5 min(T3)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患者苏醒的时间以及患者躁动情况。结果A组和B组患者在T1、T2、T3时血压、心率变化不明显,与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患者在T1和T2时点血压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增快(P﹤0.05),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拔管时间(15.8±3.8)min,B组为(16.4±4.2)min ,C组(15.5±3.2)min,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躁动5例(16.7%);B组和C组发生躁动分别为11例(36.7%)和17例(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中有1例躁动RS评分为3分,C组中有6例躁动RS评分为3分,躁动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A组。B组有6例在拔管后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遗忘, C组有8例出现恶心呕吐。结论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作用显著和安全性高,对于拔管期患者血压和心率的稳定以及对气管导管的耐受都有着良好的效果。

  • 玉郎伞查尔酮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小鼠心室重构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建春;刘聪慧;周欢欢;谭丽凤;黄建静;李典鹏;黄仁彬

    目的:研究玉郎伞查尔酮对异丙肾上腺素( ISO)致小鼠心室重构的保护并探讨其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玉郎伞查尔酮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采用连续7 d皮下注射ISO 1 mg·kg-1诱导小鼠心室重构模型。卡托普利组灌胃给予卡托普利65 mg·kg-1,玉郎伞查尔酮低、高剂量组尾静脉注射玉郎伞查尔酮2.5,5.0 mg·kg-1,给药10 d。实验结束时计算小鼠心脏、双肾、肺质量指数,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心肌组织羟脯氨酸( Hyp)含量。苏木精-伊红( HE)和Masson’s染色,分析系统测量心肌细胞横截面积( CSA)、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 CVF)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 PVCA)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双肾、肺质量指数明显升高,血清SOD 活性下降,血清MDA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玉郎伞查尔酮组的心脏、双肾和肺质量指数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降低( P﹤0.01或P﹤0.05)、SOD 活性明显升高(P﹤0.01)、心肌组织中Hyp含量明显降低(P﹤0.01)。心肌胶原含量半定量分析显示,CVF和PVCA显著降低( P﹤0.01)。结论玉郎伞查尔酮对ISO诱导的小鼠心室重构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 瑞香狼毒叶提取物对皮肤石膏样毛癣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作者:田仁君

    目的:研究瑞香狼毒叶提取物对常见皮肤表面菌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瑞香狼毒叶提取物对石膏样毛癣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结果瑞香狼毒叶95%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00 mg·mL-1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达12.8 mm,对石膏样毛癣菌抑菌圈直径达12.0 mm,二氯甲烷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低抑制浓度( MIC)为0.25 mg·mL-1,对石膏样毛癣菌MIC为0.50 mg·mL-1。结论瑞香狼毒叶提取物对石膏样毛癣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活性较强。

  • 川芎嗪对咖啡因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佳;高峰;张春兵

    目的:分析川芎嗪对咖啡因引起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克隆化细胞株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川芎嗪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咖啡因细胞损伤模型,通过CCK-8法活细胞检测、流式细胞术线粒体膜电位测定、Western-blot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观察咖啡因的毒性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结果川芎嗪预处理后,PC12细胞的存活数显著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提高,HMGB1表达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上调,乳酸脱氢酶( LDH)和丙二醛( MDA)下调,谷胱甘肽( GSH)升高。结论川芎嗪对咖啡因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川芎嗪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炎症性递质表达水平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

  • 乌司他丁对内毒素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林雪松;向军;蔡亚娜;汪乐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内毒素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20只,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 LPS)5 mg·kg-1·d-1,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配进入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各10只。乌司他丁组静脉给予乌司他丁50 kU·kg-1,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观察大鼠水通道蛋白-1(AQP-1),AQP-5的表达变化及肺泡壁厚度变化以及肺水肿的程度。结果对照组大鼠体内注射LPS后,AQP-1及AQP-5的表达持续性降低,乌司他丁组AQP-1及AQP-5降低不明显;对照组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值明显增高,乌司他丁组无明显变化。对照组24,48,72 h的肺泡壁厚度(3.84±0.68),(6.32±1.08),(11.03±2.47)μm,乌司他丁组分别为(2.31±0.44),(3.76±0.82),(2.94±0.67)μm,无明显变化。结论 AQP-1及AQP-5通过调节细胞通透性而导致肺水肿,乌司他丁通过减缓上述过程从而减轻内毒素性肺损伤的程度。

  • 吡非尼酮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吴际;陈汇;吴健鸿;周顺长;曾繁典

    目的:阐明吡非尼酮( PF)对大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总酶及其同工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总酶、二甲基亚硝胺N-脱甲基酶(NDMA)、红霉素N-脱甲基酶(ERD)的活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溶酶对照组、肝药酶诱导剂组、肝药酶抑制剂组,乙醇诱导组、吡非尼酮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溶酶对照组给予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诱导剂组0.5%地塞米松100 mg·kg-1,肝药酶抑制剂组1%酮康唑40 mg·kg-1,吡非尼酮低、中、高剂量组为PF25,50,100 mg·kg-1灌胃给药,1日1次,连续6和12 d。取大鼠肝脏制备肝微粒体,测定肝微粒体中蛋白浓度,用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比色。结果灌胃给药6 d后,吡非尼酮中、高剂量组(50,100 mg·kg-1)对P450总酶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与溶媒对照组(1%CMC-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给药6和12 d后,吡非尼酮对大鼠肝微粒体NDMA酶的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大鼠肝微粒体ERD酶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0.01)。结论吡非尼酮中、高剂量组对大鼠肝药酶总酶及ERD酶具有诱导作用,且随着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诱导作用增加。

  • 蝙蝠葛诺林碱对家兔体外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舒张作用的研究

    作者:陈密;崔海东;郝素芳;卢云;郭莲军

    目的:探讨蝙蝠葛诺林碱对家兔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方法制备家兔基底动脉血管环,采用半对数摩尔浓度累积给药方法,观察给予蝙蝠葛诺林碱对家兔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结果蝙蝠葛诺林碱对甲氧胺、5-羟色胺、氯化钾和组胺所致的家兔基底动脉收缩均有明显的扩张作用,大舒张50%( IC50)浓度分别为8.67×10-5,1.78×10-6,6.79×10-7,4.98×10-4 mol·L-1。同时对甲氧胺、5-羟色胺、氯化钾和组胺所致量效曲线的影响,均显示为非竞争性拮抗作用。结论蝙蝠葛诺林碱通过非竞争性拮抗作用,能有效舒张家兔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改善脑循环。

  • 蛋白酶激活受体-2激动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SIgA的影响

    作者:夏亮;曾振国;刘丕;曾皓;朱勇;吕农华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变化及蛋白酶激活受体( PAR)-2激动药对其的影响。方法制备SAP大鼠模型,采用PAR-2激动药进行预处理,检测假手术组、模型组及预处理组造模后6,12,24 h大鼠小肠黏液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小肠组织病理学、小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小肠组织TNF-α、IL-6与小肠黏液SIgA,小肠组织病理学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随造模时间的延长,小肠黏液SIgA浓度降低,小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及小肠组织TNF-α、IL-6水平升高( P﹤0.05),预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小肠黏液SIgA浓度升高,小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及小肠组织TNF-α、IL-6水平降低(P﹤0.05),小肠组织TNF-α、IL-6水平与小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P﹤0.01),与小肠黏液SIgA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 P﹤0.01)。结论 SAP大鼠早期即发生肠黏膜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屏障受损;SLIGKV-NH2预处理SAP大鼠后,能显著降低小肠局部主要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程度。

  • 虾青素保护线粒体和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凋亡

    作者:龚志刚;丁世芳;姜其钧;付文波

    目的:探讨虾青素对体外氧化应激诱导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的内皮祖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叔丁基过氧化氢100μmol·L-1)、预处理组(给予叔丁基过氧化氢100μmol·L-1+虾青素0.1,1.0,10.0 nmol·L-1预处理24 h)。噻唑蓝(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 DAPI)染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率;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 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 ROS)水平;比色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caspase-3)活性;阳离子脂质JC-1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MTT检测发现,随着虾青素浓度的增加,内皮祖细胞的存活率也增加。与模型组[(48.5±4.3)%]比较,虾青素+叔丁基过氧化氢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57.6±8.2)%,(77.6±7.5)%,和(85.3±6.1)%,P﹤0.05];DAPI染细胞检测发现,预处理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模型组凋亡小体形成率(27.8±3.2)%,3个预处理组凋亡小体形成率分别为[(20.4±2.9)%,(14.9±1.7)%和(7.8±0.7)%,P﹤0.05];caspase-3活性检测表明,与模型组(0.345±0.018)比较,预处理组活性随虾青素剂量增大而依次降低[(0.291±0.013),(0.209±0.004),(0.169±0.013),P﹤0.05];DCHF-DA分子探针检测细胞内ROS发现,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细胞内ROS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荧光强度明显减弱。JC-1法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线粒体膜电位丢失被明显抑制。结论虾青素通过减少细胞内ROS,保护线粒体膜电位,下调caspase-3活性,终起到抗氧化应激诱导的EPCs凋亡。

  • 牛大力水提物和醇提物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作者:杨增艳;周海松;赵湘培;唐瑾;柏春晖

    目的:对牛大力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测定小鼠的大耐受量(MTD)评价牛大力的安全性。结果牛大力水提取物的MTD﹥1000 g·kg-1,相当于人拟用日剂量的110倍;牛大力醇提物的MTD﹥1700 g·kg-1,相当于人拟用日剂量的186倍。结论牛大力无明显毒性,常用日剂量安全。

  • 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研究

    作者:袁红宇;王永庆;张宏文;孟玲;郝琨

    目的:应用药动学与药效学( PK-PD)结合模型,研究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动学与药效学过程。方法给10例健康受试者静脉滴注雷贝拉唑20 mg,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雷贝拉唑浓度,DAS 2.0版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同时监测24 h胃内pH,采用间接反应药效抑制的PK-PD结合模型对药效学参数进行拟合。结果雷贝拉唑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 t1/2为(60.5±17.3)min、Cmax为(1299.1±201.0)ng·mL-1、AUC0-τ为(106.4±26.0)mg·min·L-1。间接反应抑制模型拟合的主要药效学参数分别为Kin=(8.200±3.362)h-1,Ke=(1.080±0.378)h-1,IC50=(0.286±0.129)mg·L-1,Imax=(6.93±2.15)(以pH计)。结论雷贝拉唑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药动学符合一房室静脉滴注模型,药效学过程符合间接反应抑制结合模型的特征,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方程能有效建立起雷贝拉唑血药浓度与效应间的对应关系。

  • 江西省27家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处方点评

    作者:刘立民;余晓耕;黄马羊;熊爱珍;严金玲;罗晓红;胡锦芳

    目的:了解乡镇卫生院处方点评开展及用药现状,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和《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处方点评工作方案》,考察27家乡镇卫生院处方点评组织机构及工作开展情况,随机抽取2700张门诊处方和750份住院病历,对门诊处方及医嘱进行点评分析。结果27家卫生院有22家建立处方点评组织机构,有5家未建立亦未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占处方比例为91.61%;门诊处方及住院医嘱合理率较低,分别只有53.38%和40.4%,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注射剂使用率较高,分别为53.08%和47.63%;糖皮质激素使用率6.04%,糖皮质激素不合理处方数占使用处方总数的比例为63.5%;每张门诊处方金额29.10元;每张门诊处方药品品种数3.05种;药品通用名使用率94.37%。结论乡镇卫生院处方点评工作有待加强,合理用药水平有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建立处方点评组织,完善处方点评和合理用药制度,构建处方点评绩效考评体系。

  • 门诊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调查

    作者:沈健;周咏梅

    目的:了解平湖地区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的认知情况,为提高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7月~10月前来医院就诊的哺乳期妇女,以取药时每人分发一张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结果共发出调查表528份,回收有效调查表518份(98.11%)。85.71%了解或基本了解药物会从乳汁中分泌,76.25%了解或基本了解某些药物可能对哺乳儿产生不良影响,90.15%了解或基本了解孕产及哺乳期用药需特别对待。主动了解哺乳期用药知识314例(60.62%),咨询医生或药师后再进行用药490例(94.59%),用药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500例(96.53%),经常会与其他人讨论哺乳期用药问题161例(31.08%),遇到用药问题时,首先咨询药师56例(10.81%),咨询用药问题时认为药师的回答更为满意49例(9.46%),认为医院在哺乳期用药方面的宣传令人满意236例(45.56%)。以干吞、饮料、咖啡、牛奶等不合理方式服药109例(21.04%),过期药品随手扔掉338例(65.25%),生病后不会随意自行用药或就医后遵医嘱487例(94.02%),不会随意服用中成药467例(90.15%),服药后根据用药情况选择继续哺乳425例(82.05%)。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就诊309例(59.65%)。结论应广泛地开展哺乳期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有针对性进行科学的生育和健康教育宣传,强化药师药学服务理念,提高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意识。

  • 武汉地区32家医院2010年至2012年他汀类调脂药使用分析

    作者:刘立

    目的:评价武汉地区医院他汀类调脂药的使用状况及发展趋势。方法对武汉地区32家医院2010~2012年他汀类调脂药的品种、购药金额、用药频度( DDDs)、日均费用( D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他汀类调脂药的DDDs逐年快速增加,年均增长幅度为35.24%;阿托伐他汀以绝对优势占据他汀类调脂药市场的首位,瑞舒伐他汀年均增幅快;阿托伐他汀的DDDc值高,洛伐他汀的DDDc低,其次为辛伐他汀;2010年至2011年DDDs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2012年则为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且各年度排名前3位的DDDs之和占总DDDs的比例均超过81.00%。结论他汀类调脂药将长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开发具有肝脏高选择性及缓释技术的他汀类药物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 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应用分析

    作者:朱春红;李维

    目的:分析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和使用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从海南省皮肤病医院数据库收集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的用药金额、用药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组胺药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 DDDs)值总体平稳。第2代抗组胺药用药金额连续3年排名第一。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物使用金额分别为83.253,105.812和110.484万元。左西替利嗪片的3年总用药频率位于首位。结论该院抗组胺药使用基本合理。第2和第3代抗组胺药成为常用药。

  • 门诊应用丙泊酚致性幻觉原因与应对

    作者:杨燕;余奇劲;杨云朝;陶红

    丙泊酚作为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之一,具有潜在的致“性幻觉”作用;若一旦患者发生恶性“性幻觉”,医务人员可能遭受到患者“性骚扰”或“性侵犯”的起诉。该文针对门诊手术运用丙泊酚期间致“性幻觉”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产生的危害而思索其应对策略。

  • 我国网上药店违法药品广告调查

    作者:赵淼;昝旺;李羿

    目的:调查我国网上药店违法药品广告发布情况,为网上药店药品广告监管提供合理建议。方法采用调查研究、相关法规研究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对10家医药零售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广告调查。结果10家网上药店发布违法药品广告比例达100%,处方药广告出现比例达100%,“绝对保证医疗效果”的违法广告出现比例达90%。违法的药品促销广告或宣传治愈率广告达70%,精神类、麻醉类药品广告达50%,用患者形象做广告和专家推荐或名医推荐达30%,比较药品疗效广告或出现国家级、高级字眼达20%,保健品含治愈字眼与药品混淆达10%。结论影响网上药店药品广告监管的主要因素包括网络广告的特殊性、法规的滞后性和监管部门设置不合理等,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

  • 关于研究文献透明化的声明--一种克服不充分研究报告的方法

    作者:Douglas G.Altman;David Moher

    研究记录常常会做简化处理,但却存在对患者不利的风险。因此,医学研究界需要变革来保证读者获得所有研究的真相,特别是随机试验的报告,因其具有解答什么是对患者有利治疗的地位。“确保所发表的报告无偏倚、准确地重现研究是每一位参与者的责任。”

  • 我国进口药品监管现状与建议

    作者:李娟;高秋芳;杨兴明;张庆

    该文通过总结日常工作,实地走访,结合文献查询和综合分析的方法,介绍进口药品的管理现状,提出建议。进口药品有其自身特点,应当完善信息平台,落实电子监管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监管。

    关键词: 进口药品 监管 注册
  • 住院药房麻醉药品处方管理流程的优化

    作者:常莹莹;姜蔚

    该文根据实际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麻醉药品处方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剖析医疗机构对麻醉药品处方管理常规流程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取样调查的方法对比流程优化前后的效果。在流程优化后,处方的错方情况明显减少,工作效率提高,证明流程优化切实有效。

  • 正交实验法优化款冬花中槲皮素的提取工艺

    作者:赵永明;王书华;刘泽华;崔生林

    目的:建立款冬花中槲皮素的酸水解方法,并测定槲皮素含量。方法款冬花粉末经脱脂后,用80%乙醇超声提取,并浓缩干燥。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确定槲皮素的佳水解条件。结果佳水解条件为,60倍量浓度为36%盐酸溶液,80℃水浴加热水解70 min。结论该水解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 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临床使用性能考察

    作者:陈炜;杨香瑜;申玲玲;杜光

    目的:考察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的临床使用性能。方法从输液包材外观透明度、大加药空间、包材温度适应性及输液操作效率等4个方面对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和聚氯乙烯( PVC)软袋进行对比,考察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临床使用特点。结果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包材透光率、大加药空间、耐受温度变化的柔韧性等都明显优于PVC软袋,且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与传统临床配液规程相同,操作效率大大提高。结论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更为安全、可靠、便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鹅不食草中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测定

    作者:韦文芳

    目的:建立鹅不食草药材中槲皮素、山奈酚的高效液相色谱( 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ZORBAX SB-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45:55),检测波长370 nm,流速0.8 mL·min-1,柱温30℃。结果槲皮素进样量在0.0890~1.78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1.0000),山奈酚进样量在0.0710~1.42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槲皮素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4%,RSD=1.95%(n=9),山奈酚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6%,RSD=2.35%(n=9)。结论该方法简便、易于操作,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 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片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考察

    作者:张怡;袁中文;关世侠;李庆国;周祥萍

    目的:制备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片及其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首先筛选载体的种类和用量,确定以新型辅料Soluplus作为载体材料(硝苯地平:Soluplus=1:1),用热熔融挤出法制备硝苯地平固体分散体,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对其进行验证;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含药微丸,并以EudragitRS 30D为包衣材料制备缓释微丸,再将缓释微丸压制成片剂。结果体外释放度表明,所制备的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片在24 h 内释药平稳且完全,释药规律符合一级释放模型。结论该法制备的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片,载药量高,工艺简便,易于操作。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的含量和有关物质

    作者:曹振民;王超众;刘磊;贾首时;王萌萌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测定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的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0.1%庚烷磺酸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2.5)-乙腈(65:3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氢溴酸山莨菪碱在5~2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A=31.59C+5.930,r=0.9998(n=6),平均回收率为100.16%(RSD=1.08%)。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的稳定性良好( RSD=0.6%),定量限为50 ng。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 利巴韦林纯度标准物质的定值及不确定度评估研究

    作者:杜慧;邢逞;史永强;杜冠华;吕扬

    目的:以利巴韦林为研究对象,研制具有可溯源和量值传递功能的国家级计量有证标准物质,并建立有效定值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对利巴韦林纯度标准物质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采用DSC和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中两种不同原理方法联合定值,建立不确定度评估的数学模型。结果利巴韦林纯度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纯度标准值和不确定度值为(99.5±0.4)%(k=2,P=0.95)。结论研制的利巴韦林纯度标准物质属国家一级有证计量标准物质( GBW09587),该标准物质可作为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计量器具,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提供标准物质、物质标准与标准方法,实现与国际接轨目标。

  • 丹参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作者:程月发;蓝建芳;任新平;张珺;谢跃生

    目的:建立丹参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丹参药材的质量标准,分别采用荧光反应、薄层色谱( TLC)鉴别法对丹参胶囊内容物进行丹参酮ⅡA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进行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丹参素和原儿茶醛5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丹参酮ⅡA的TLC鉴别分离度好,专属性强。HPLC检测的浓度范围:丹参酮ⅡA在2.046~40.92μg·mL-1、隐丹参酮在1.48225~59.29μg·mL-1、丹酚酸B在1.50255~60.102μg·mL-1、丹参素在11.49~459.582μg·mL-1、原儿茶醛在0.6174~24.696μg·mL-1分别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 均为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6%( RSD=0.91%),99.26%( RSD=0.88%),99.09%(RSD=0.76%),100.51%(RSD=0.62%)和100.62%(RSD=0.82%)。3批号丹参胶囊中,除原儿茶醛检出量较低外,其余4种成分均有一定的含量。结论建立的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丹参胶囊的质量控制。

  •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克拉屈滨注射液中主要杂质及其来源

    作者:杨丽珍;杨伟峰;石云峰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HPLC-Q-TOF-MS)法对克拉屈滨注射液的主要杂质进行结构鉴定,并分析其来源。方法色谱柱Grace C18(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10 mmol·L-1乙酸铵溶液-甲醇(80:20),柱温35℃,检测波长为265 nm。以ESI为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获得克拉屈滨及其主要杂质的质谱图,并推测杂质结构式。分别考察克拉屈滨注射液在pH为4.5,5.0,5.5,6.0,6.5,7.0,7.5,8.0溶液及光强为4500 lx,5%过氧化氢( H2 O2),60℃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通过比较克拉屈滨和主要杂质的裂解途径及其高分辨质量数,结合合成工艺,推断出该杂质为2-氯腺嘌呤,由降解试验推测该杂质可能是克拉屈滨在pH偏低和有氧条件下降解产生。结论HPLC-Q-TOF-MS可快速鉴定克拉屈滨注射液的主要杂质,通过分析杂质的来源,为药品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提供支持。

  • 疼痛的昼夜节律与镇痛药物治疗

    作者:余早勤;张程亮;王友群;刘东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疼痛因疾病类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节律模式,镇痛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也具有昼夜节律性。因不同手术类型引起的疼痛,患者对镇痛药需求亦存在昼夜差异。从时辰药理学角度来讲,疼痛的药物治疗应按其节律模式、类型和起因灵活调整给药方案,从而达到个体化用药。该文主要就疼痛强度的昼夜节律、镇痛药时辰药理学以及手术类型与镇痛药需求的昼夜节律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参考。

  • 聚乙交酯丙交酯中有机溶剂残留的测定

    作者:帅放文;章家伟;王向峰;张婷;王宇彤;周宏灏

    目的:建立聚乙交酯丙交酯( PLGA)中4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B-624柱(30 m×0.32 mm,1.80μm),起始温度为40℃,维持8 min,以每分钟10℃的速率升温至200℃;进样口温度为180℃;火焰离子检测器温度为250℃。结果4种残留有机溶剂甲醇、丙酮、二氯甲烷和甲苯均能完全分离,分别在10.0~50.0,16.7~83.3,2.0~10.0,3.0~14.8μg·mL-1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因子r分别为0.9998,0.9998,0.9993,0.999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 RSD=1.5%),100.8%( RSD=0.9%),100.1%( RSD=1.1%),99.5%(RSD=0.6%),市售6批样品中有机溶剂的残留量均符合规定。结论该方法灵敏度、精密度均达到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要求,可用于PLGA中4种残留溶剂的检测。

  • 1例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治疗失误分析

    作者:程刚英;龙萍

    该文对1例左足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可通过增强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强化临床药师“用药参谋”职能等手段进一步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 心房颤动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药学监护

    作者:李丹;韩静静;吴杰;周本宏;宋金春;周延安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参与房颤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记述临床房颤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诊治过程,客观分析临床药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临床药师在参与房颤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抗凝治疗过程中,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病情,提出药学方面的观点和建议,对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房颤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的诊治过程,提供了合理、有效、经济的用药建议,是治疗团队不可或缺的成员。

  • 氟尿嘧啶注射液诱发心绞痛1例

    作者:张文婷;桂玲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9岁。于2012年11月9日在全麻下行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直肠高-中分化腺癌侵及肠壁全层伴肠系膜淋巴结(4/10枚)转移,分期为PT4 N2(4/10)M0。2012年12月11日因直肠癌术后行辅助化学治疗(化疗)入院。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有高血压史,自服抗高血压药物控制。于2012年12月12日行FoLFox方案化疗(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第1周期,于当天18:00静脉注射氟尿嘧啶(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批号:1209191)400 mg·( m2)-1,再持续静脉泵入氟尿嘧啶注射液2400 mg·( m2)-1,用药后约10 h,患者突发左胸壁心前区绞痛,不伴锁骨上及左侧肩部放射痛,不伴心悸和呼吸困难,测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给患者立即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约5 min 后疼痛缓解。患者继续泵入氟尿嘧啶注射液,上述症状再度发作,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后再度缓解,测血压:129/84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2次·min-1。考虑氟尿嘧啶为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基础用药,向患者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及继续治疗风险,患者及家属商量后要求继续按计划完成化疗,予执行,心电监护下密切观察化疗反应。2012年12月29日患者再次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2年12月30日开始行FoLFox方案化疗第2周期,患者再次出现心绞痛,给予硝酸甘油后效果不佳,建议患者暂停氟尿嘧啶治疗,后未完成化疗。于2013年1月7日~2013年2月20日行局部放射治疗(放疗)。于2013年5月13日开始行其他方案化疗,过程顺利,未再出现心绞痛症状。

  • 1例双硫仑样反应处理与分析

    作者:高华;蒋丽华;党宏万;友民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工作中出现药物不良相互作用时临床药师在治疗团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介绍药物治疗中由于头孢哌酮与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合用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时,临床药师对于此种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判断、分析过程及处理方法与防治措施等。结果临床药师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处理出现的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使药物更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患者。结论临床药师可以弥补医、护在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的不足,在临床治疗团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湖北省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退出与责任人员禁入规则(试行)

    作者:资料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第1条为加强食品药品(含医疗器械、化妆品、医疗机构制剂,下同)监督管理,规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行业退出和禁入机制,督促和警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全面履行质量安全第一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关“黑名单”管理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则。

  • GnRH拮抗剂方案与GnRH激动剂长方案在PCOS患者行IVF-ET的比较

    作者:谭秀群;丘映;黄颖;唐稚莉;莫风媚

    目的: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在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4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拮抗剂组41例和GnRH激动剂长方案(对照组)63例,统计比较两组促性腺激素( Gn)的用量及用药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日的雌二醇( E2)、黄体生成素(LH)水平、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周期取消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GnRH拮抗剂组的Gn使用量及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GnRH拮抗剂组HCG日的E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GnRH拮抗剂组HCG日L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GnRH拮抗剂组的周期取消率4.88%低于对照组的25.40%(P﹤0.05),GnRH拮抗剂组的OHSS发生率2.44%低于对照组的12.70%(P﹥0.05)。结论 GnRH拮抗剂方案较GnRH激动剂长方案能减少周期取消率、降低OHSS发生风险,而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方面不受影响;GnRH拮抗剂方案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PCOS患者行IVF-ET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 无痛人工流产术前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的适宜剂量

    作者:童明;陈滢;王晶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无痛人工流产术(人流术)前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孕40~60 d未经阴道分娩的妇女240例,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80例,于术前1 h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剂量分别为200,400和600μg,比较3组患者宫颈扩张程度、术中出血量和用药不良反应。静脉麻醉前抽取静脉血2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米索前列醇酸的血药浓度。结果3组镇痛优良率均为100.00%。A、B、C组宫颈扩张显效有效率为23.75%,46.25%和70.00%,但阴道流血、腹痛等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大也越严重,米索前列醇酸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17±65),(206±98),(303±149)pg·mL-1。结论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是无痛人流产术前适宜的选择,效果可靠,用药方便,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复方米非司酮应用于紧急避孕150例

    作者:陶晓玲;熊俊

    目的:探讨复方米非司酮应用于紧急避孕的可行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对比房事后120 h内要求紧急避孕女性共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口服复方米非司酮(每片含米非司酮30 mg和双炔失碳酯5 mg)1片,对照组口服左炔诺孕酮0.75 mg(1片),并于12 h后追加左炔诺孕酮0.75 mg(1片),观察其避孕效果、不良反应、月经复潮时间、阴道出血情况等。结果治疗组避孕有效率85.21%,对照组为70.63%;治疗组在服药1周内发生阴道出血9例,对照组8例;治疗组恶心呕吐5例,感觉乳房胀痛、下腹坠痛各2例;对照组恶心呕吐6例,感觉乳房胀痛、下腹坠痛各3例。治疗组月经提前7~10 d 8例,月经推后7~10 d 11例;对照组分别为16和7例。结论复方米非司酮应用于紧急避孕效果较好,可以推广使用。

  • 地诺前列酮用于足月胎膜早破孕妇41例

    作者:屠京慧;于莎莎;张莹

    目的:探讨地诺前列酮栓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94例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在破膜6 h后不能临产,宫颈不成熟(宫颈Bishop评分﹤6分),将孕妇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 加入缩宫素2.5 U,静脉微量泵滴注,根据宫缩情况调整缩宫素浓度,大浓度不超过15.0 U·L-1,每天静脉滴注不超过12 h。治疗组消毒外阴后将地诺前列酮栓1枚,横置于阴道后穹窿,进行促宫颈成熟并引产治疗,比较两组促宫颈成熟效果、用药后6,24 h内分娩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对照组6,12h宫颈成熟总有效率分别为7.5%,58.5%,治疗组分别为85.4%,95.1%(均P﹤0.01)。治疗组用药24 h内阴道分娩32例,对照组为11例(P﹤0.05);治疗组阴道分娩34例,剖宫产7例,对照组分别为30和23例。治疗组出现胎儿宫内窘迫3例,对照组6例;治疗组产后出血2例,对照组4例;治疗组新生儿窒息1例,对照组1例。结论对于足月胎膜早破且宫颈不成熟的孕妇,及时应用地诺前列酮可以明显缩短破膜至分娩时间,降低剖宫产率。

  • 米非司酮联合乳酸依沙吖啶终止瘢痕子宫中期妊娠177例

    作者:张秀云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乳酸依沙吖啶终止瘢痕子宫中期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4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终止妊娠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77例,对照组羊膜腔内注射乳酸依沙吖啶100 m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米非司酮50 mg,对两组引产效果及引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引产成功率95.48%,对照组为84.74%(P﹤0.05),治疗组清宫率24.86%,对照组清宫率37.85%(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孕妇宫颈成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从用药到规律宫缩时间(7.12±3.98)h、用药至胎儿排出时间(5.16±3.54)h,对照组分别为(16.44±5.13)和(12.17±3.79)h,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产后2 h的出血量为(45.12±9.42)mL,对照组为(63.32±14.11)mL,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羊膜腔内注射乳酸依沙吖啶可显著提高引产率,缩短胎儿排出时间和减少产后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医药导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1 01 02 03 04 05 06
1990 01 02 03 04 05 06
1989 01 02 03 04 05 06
1988 01 02 03 04 05 06
1987 01 02 03 04 05 06
1986 01 02 03 04 05 06
1985 01 02 03 04
1984 01 02 03 04
1983 01 02 03 04 05 06
198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