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mmunology 중국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484X
  • 国内刊号: 22-1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杨贵贞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淋巴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研究

    作者:魏菁;梁尉文;谭国珍

    目的:探讨 EBV-LMP1 和 ZEBRA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的表达情况.方法:间接荧光免疫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SLE患者B淋巴细胞中EBV-LMP1和ZEBR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患者CD223+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率均高于CD19+细胞(P<0.01).非活动期患者CD23+细胞EBV-LMP1表达也高于CD19+细胞(P<0.01).但EBV-ZEBRA表达在两亚群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病毒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病毒主要以潜伏期状态存在于患者中,病毒复制促进病情发展,检测B淋巴细胞EBV-LMP1和ZFRRA的表达率,有助于病情活动指标的判断.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杜冀晖;苏卓娃;陈实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细胞因子TNF-a、IL-1β和IL-6的变化及其与HIE严重程度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了50例HIE患儿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产生的细胞因子TNF-a、IL-1β和IL-6的水平.结果:HIE患儿血浆及BPMC体外培养产生的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重度HIE患儿急性期血浆及PBMC体外培养产生的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轻度HIE组,其恢复期血浆TNF-α、IL-1β则显著降低,但血浆IL-6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IE患儿血浆及激活的PBMC产生的TNF-α和IL-1β水平与HIE的严重程度有关,IL-6的产生可能与脑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有关,测定这些细胞因子对病情的监测具有一定意义.

  • 胃肠道癌患者血清中抗癌胚抗原(CEA)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吴军;杨太成;王晓怀;王小春

    目的:探讨循环中抗癌胚抗原(CEA)特异性抗体的情况,评价CEA及抗体的联合检测在胃肠道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CEA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CEA IgG抗体,用竞争抑制法检测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胃肠道癌患者血清CEA含量升高者(≥15ng/ml)为30.9%(21/68),抗CEA IgG抗体阳性者为35.3%(24/68),CFA及抗CEA抗体的联合检测可使阳性率提高到54.3%(37/68);胃肠道良性疾病患者(多发性息肉、溃疡、胰腺炎等)血清CEA升高者为3.3%(1/30),抗CEA IgG抗体阳性者为3.3%(1/30);健康对照组血清rCEA升高者为0,抗CEA IgG 抗体阳性者为2.5%(1/40).结论:胃肠道癌患者血清中抗癌胚抗原(CEA)抗体的检出率较高,这些抗体可作为胃肠道癌的一种肿瘤标志物.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和IL-12对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少扬;林玉梅;马卫闽;威少然;兰风华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方法:分离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与PHA(100)、HBcAg(1μg/ml)、HBeAg(1μg/ml)单独或联合IL-12(10 ng/ml)体外培养 48h,EIJ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 DNA 含量,并分成HBVDNA小于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105~107拷贝/ml、大于107拷贝/ml 4组.结果:以HBVDNA小于103拷贝/ml组做对照组,比较发现无论抗原(PHA、HBcAG、HBeAG)单独诱导还是联合]L-12共同诱导,随着血清 HBVDNA 含量的增高,PBMC产生IL-2和IFN-γ水平逐渐降低,产生IL-4和IL-10水平逐渐升高,并且IL-12对PBMC产生IFN-γ的增殖效应逐渐减弱,特别是血清HBVDNA大于107拷贝/ml患者几乎无明显增殖效应.结论:高水平血清HBVDNA含量对IL-12诱导慢性乙型肝炎PBMC产生IFN-γ协同效应有抑制作用.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异基因嵌合体的形成

    作者:于平;熊思东;何球藻;储以微;郑秀娟

    目的:证实供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主动免疫受体小鼠后可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方法:应用供体(C57BL/6)来源的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出imDCs,灭活后静脉输注受体小鼠(BALB/c),并于输注后不同时间输注供体来源的骨髓细胞,检测异基因嵌合体的形成.同时比较imDCs一次免疫与多次免疫对诱导嵌合体形成的影响.结果:在imDCs免疫后3 d输注骨髓细胞可诱导异基因嵌合体的形成,并持续100 d以上;在免疫后5 d注射骨髓细胞只能形成短暂的(<21 d)、低水平(<1%)的嵌合状态;7 d后则完全不能形成嵌合.应用一次和多次imDCs免疫均能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且维持时间均大于100d,但其嵌合程度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供体来源的imDCs主动免疫受体可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

  • 内源性IL-12决定人PBMC产生干扰素γ的水平

    作者:孙晗笑;杨滨燕;李波;娄阁;吴长有

    目的:IFN-γ是由被有丝分裂原或抗原所激活的T细胞和NK细胞所产生,它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活性,现认为IL-12(外源性)是诱导IFN-γ产生的强诱导剂,并可促进静息CD4+T细胞朝向Thl表型分化,即诱导细胞免疫.目的是为了解由PBMC产生的内源性R-12是否在体外可诱导IFN-γ的产生及通过何机制诱导细胞免疫.方法:用抗CD3抗体、PHA、抗CD3抗体加抗CD28抗体和抗原(MLC)来检测被刺激的PBMC细胞的IFN-γ的产生,同时也用IL-12和IL-12Rβ1的中和抗体来抑制IFN-γ的产生.结果:激活的人PBMC中IFN-γ分泌依赖于内源性IL-12的产生,而且激活的T细胞可诱导APC细胞产生IL-l2,此过程是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0L和APC的CID40相互作用而实现.结论:这些结果提示,内源性IL-12在正常宿主抗细胞内抗原的感染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某些形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发生中也起中心作用.

  • GST-人可溶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融合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及活性测定

    作者:孙陆果;马克威;于永利

    目的:表达重组人可溶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l,sFGFR1),研究其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生物学活性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PCR(FT-PCR)技术自人肺成纤维细胞获得sFGFR1 cDNA,测序确证后,将其克隆入酵母细胞表达载体pYEX4T-1;重组质粒转化入酵母细胞(DY150)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m blot鉴定.利用NIH3T3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重组人sFGFR1的生物学活性.结果:经CuS04诱导,酵母细胞表达出重组谷胱苷肽转移酶(GST)-sFGFR1融合蛋白,此蛋白在凝胶上表现为1条约60 KD 的阳性区带,在Western blot实验中可被GST特异性抗体识别.重组GST-sFGFR1融合蛋白的粗提物在体外能够拮抗FGF介导的促NIH3T3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重组GST-sFGFR1融合蛋白在酵母表达系统中得到有效表达,并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 NFkB活化诱导剂筛选细胞的建立

    作者:史须;马炳娜;钟英诚;张颖妹;宋泉声;马大龙

    目的:了解不同刺激剂作用HL-60细胞后对NF-kB活化的特点,为人类功能基因的筛选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基因转染技术获得能稳定表达IkBa-EGFP融合蛋白的HL-60细胞系,定性和定量检测8种刺激剂作用于该细胞系后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定性结果发现,在所用的8种刺激剂中,除IL-1ra作用后的细胞荧光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外,其它7种刺激剂作用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细胞荧光强度的降低,尤以PHA作用后的变化更为典型.定量检测结果发现,稳定表达的HL-60细胞自身的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即有降低,IL-1ra作用后细胞荧光强度的降低同没有刺激时相比没有明显区别;其它7种刺激剂作用后均有明显的荧光强度降低,但它们作用后的特点并不相同.结论:该真核转染的细胞可用于NK-kB活化刺激剂的初步筛选,可以作为功能基因组研究中新基因功能初筛的一个平台技术.

  • MTT法与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炎合剂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巴图德力根;孔英;高志红;朱耀寰;孔力

    目的:探讨肺炎合剂对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并试图为中药研究淋巴细胞转化提供检测方法依据.方法:通过模仿病毒性肺炎患儿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的机体,用氢化可的松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模型,以不同剂量药液灌胃给药后,采用MI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对比观察肺炎合剂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T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结果:肺炎合剂使正常和免疫低下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结论:肺炎合剂对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促进作用,可能是该药治疗作用机理之一.并认为流式细胞术是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的一种准确而可靠的方法.

  • rhIL-15和rhIL-2诱生的LAK细胞特性比较

    作者:朱法良;孙洓;田志刚;张建华;张彩;张捷

    目的:研究rhIL-15激活的IAK细胞的增殖、细胞毒作用及相关表型的变化.方法:通过用不同浓度的rhIL-15和rhIL-2分别诱生LAK细胞,研究二者诱生的LAK细胞的增殖状况;当rhIL-2和rhIL-15为1 500U/ml时,MIT法检测LA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分子表达情况.结果-LAK细胞的增殖对rhIL-2和rhIL-15均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且无明显差异;终浓度为1 500 U/ml时,rhIL-15诱生的IAK细胞杀伤K562细胞的能力强于rhIL-2诱生的LAK细胞,而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rhIL-2诱生的LAK细胞却明显高于rhIL-15诱生的LAK细胞,且二者杀伤活性均具有时间依赖性;同时rhIL-15诱生的LAK细胞的CD3-CD56+细胞、CD94+细胞百分率均高于rhIL-2诱生的LAK细胞.结论:rhIL-15在体内对NK细胞功能可能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

  • 脂质体转染AFP基因构建树突状细胞肝癌瘤苗及体外活性检测

    作者:范强;钟翠平;陈空;王国强;傅继东;吴超群

    目的:探讨以AFP为靶点,构建AFP-DC肝癌瘤苗及其抗肝癌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应用脂质体将AFP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未成熟BMDC,构建AFP-DC肝癌瘤苗,以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3H-TdR法和MTt法等检测其免疫活性.结果:AFP-DC瘤苗不仅能产生和分泌AFP,而且能上调自身的B7分子和MHC分子,明显刺激T细胞增殖及提高CTL的杀伤作用.结论:提示肝癌相关基因AFP可作为抗肝癌基因治疗的切入点.

  • 青藤碱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β和IL-8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良;李晓娟;王培训;王文君;周联;梁瑞燕;曹柳英

    目的:从细胞因子基因调控研究青藤碱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机理.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加药培养,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采用一步法、二步法RT-PCR技术,检测药物对LPS刺激状态下该细胞IL-Iβ、IL-8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一步法RT-PCR结果表明1 mmol/L青藤碱作用6 h,对IL-1βmRNA表达抑制率分别约为(15.70±5.52)%.二步法RT-PCR结果表明,1 mmol/L、100μmol/L的青藤碱对IL-1βmRNA表达抑制率分别约为(17.07±7.69)%、(25.99±12.84)%,对IL-8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分别为(2.01±7.79)%、(16.04±7.55)%.结论:青藤碱能通过下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β、IL-8m-RNA表达发挥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 抗人IL-8单克隆抗体乳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庞传超;张明;张德春;姜萍;巫毅

    目的:研究IL-8单抗乳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结果:IL-8单抗乳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治疗组痊愈率9.7%、有效率能.4%;对照组痊愈率2.3%,有效率9.1%.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不良刺激分别是3.13%和2.2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未见全身不良反应.结论:IL-8单抗乳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安全、有效.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樊娟;徐健;徐功立;刘永泽;王春霞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测定方法及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G-CSFR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20例正常对照和49例急性白血病细胞G-CSFR的表达率;结合患者临床生物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G-SFR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急性白血病患者G-CSFR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G-CSFR表达与年龄、性别、外周血象中Hb、WBC、PLT的数量及FAB各亚型无相关性(P>0.05),而与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rs=-0.651,P<0.05).结论:G-CSFR测定方法敏感、特异,G-CSFR在急性白血病中有低水平的表达.

  • 单核细胞HLA-DR表达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作者:唐志琴;黄繁嫱;崔克亮;张晓伟

    目的:观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对重症感染、严重损伤患者单核细胞表面HIA-DR抗原的表达进行连续监测.结果:发生MODS的患者入院后HIA-DR的表达水平比未发生MODS者显著降低,而且其动态变化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可以通过检测患者单核细胞表面HIA-DR抗原的表达,对早期MODS进行诊断,为指导MODS的临床救治提供良好的帮助.

  • 正常人外周血和胸腺T细胞中TCR DδX基因重排的特点

    作者:李扬秋;陈少华;杨力建;张玉平;张学利;张洹

    目的:分析正常人外周血和胸腺细胞中TCR DδX基因重排分布特点.方法:利用半巢式PCR扩增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4例分选的外周血CD3+T细胞和7例正常人胸腺细胞DNA的TCR DδX基因与JδX、Dδ3和ΨJα重排的情况,从不同含量DNA的PCR分析,了解其重排分布频率.结果:TCR DδX分别与JδX、Dδ3和ΨJα的重排均可见于多数外周血T细胞和胸腺细胞中,对不同含量的DNA的PCR分析显示TCR DδX重排的分布频率在外周血和胸腺细胞有所不同.结论:TCR DδX-ΨJα的重排常见于成熟和未成熟T细胞中,而TCR DδX-Dδ3则在未成熟T细胞中多见.

  • 乙肝疫苗免疫前后人TCRVβ基因亚家族取用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菁华;张学英;李长城;孙延波;关显智;黄树林

    目的:研究T细胞受体(TCR)Vβ基因亚家族在免疫后的表达特征.方法:运用RT-PCR及 Southem blot技术对乙肝疫苗免疫前后健康成年人TCR Vβ1-20基因亚家族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Vβ6、Vβ14基因亚家族的表达增高;Vβ4、Vβ9基因亚家族的表达下调.结论:免疫后诱导产生了HBsAG特异的T细胞应答,该结果为制定预防和治疗HBV感染的免疫策略提供了新的依据.

    关键词: TCRVβ HBsAg 免疫
  • 少量多次异基因骨髓移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传芳;彭军;姜国胜;唐天华;张玉昆;张春青;任海全;董强;姜枫勤;赵玲玲;丛亚琴;张锑;徐从高

    目的:探讨少量多次异基因骨髓移植的GⅥHD反应.方法:采用不同少量异基因骨髓细胞的多次尾静脉注射.观察大小便,皮毛,体位及死亡率等GVHD反应一般表现.移植后不同天数进行体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嵌合体测定.外周血象及骨髓有核细胞按常规方法计数.半固体琼脂法进行骨髓CFU-GM测定.肝、脾、小肠及皮肤病理学检查判断GVHD反应程度.外周血L615细胞及脾脏L615细胞比例判断GVL作用.结果:一次性大剂量组GVHD反应表现明显,单纯多次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的GVHD反应不明显,而少量多次骨髓移植组则GVHD反应强度界于两者之间,并且具有较好的造血恢复作用.在GVL作用方面,一次性大剂量骨髓移植组产生较强的近期抗白血病作用,但多死于GVHD反应.少量多次骨髓移植1×106骨髓细胞及1×106脾单个核细胞组抗白血病作用较强,30d生存率达60%,死亡原因主要为白血病.结论:少量多次骨髓移植可以减轻GVHD反应,保留部分GVL作用.

    关键词: GVHD GVL 骨髓移植
  • 中国版纳猪MHCI类P1分子全长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作者:唐军;陈福祥;李宁丽;王颖;沈伯华;周洪;周光炎

    目的:获得原核表达的中国版纳猪SIAI类P1蛋白质分子.方法:PCR扩增去信号肽的SIAl类P1 cDNA序列,亚克隆至pCEMT载体,测序.将亚克隆的P1 cDNA片段插入表达载体pET42b(+),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42b(+)/sla-p1,转化E-coli表达菌BL21-CodonPlus(DE3)-RIL,IFIG诱导P1-8×his融合蛋白表达,经包涵体洗涤,8mol/L尿素变性溶解,Ni2+亲和层析,梯度透析后,定量保存.SDS-PAGE、western-blotting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结果:目的蛋白(分子量39.5 kD)表达量占细菌总蛋白15%,每升表达菌获得纯度95%的目的蛋白40mg~60mg.结论:成功建立猪SLA分子全长原核表达、纯化体系,为建立间接识别猪移植抗原SLAI类分子的人T细胞系及表位分析打下基础.

  • 新城疫病毒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薛立娟;葛涛;王维忠;金宁一

    新城疫病毒(NDV)抗肿瘤作用早在50年代就有人提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先进技术对新城疫病毒及其修饰瘤苗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临床I、Ⅱ期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进展,本文即重点对NDV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中国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04 05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