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

肝胆胰外科杂志

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간담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温州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1954
  • 国内刊号: 33-119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2-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肝胆胰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周蒙滔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血浆TNF-α变化对大鼠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作用

    作者:蒋建龙;钱海鑫;胡浩

    目的:测定原位肝移植大鼠术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浆TNF-α浓度,同时观察移植肝和胸腺病理形态变化.结果:①在SD→Wistar未处理组,术后7 d内血浆TNF-α浓度几乎呈线性增加,但是在SD→Wistar+DST处理组和Wistar→Wistar组,TNF-α浓度仅有轻度增加,第7天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②在SD→Wistar未处理组,术后第12天移植肝出现典型的排斥反应表现,即肝细胞坏死、门静脉炎性浸润、中央静脉内皮细胞炎症和胆管损伤,在SD→Wistar+DST处理组和Wistar→Wistar组,仅有轻度的胆管上皮增生.③在急性排斥反应期间,SD→Wistar未处理组的胸腺皮质和髓质内的胸腺细胞呈稀疏状分布,在SD→Wistar+DST处理组和Wistar→Wistar组,未观察到胸腺组织有明显的变化.结论:TNF-α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术后连续监测其浓度变化有一定的预测和早期诊断作用.

  • 肝硬化巨脾切除术前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象观察

    作者:苏兴桂;黄小兵;罗光辉

    目的:分析对肝硬化巨脾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血清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液细胞计数水平的改变情况,探讨肝硬化巨脾切除术后对患者肝功能及外周血液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27例肝硬化巨脾切除患者分别在术前3 d、术后1 w及2 w测定血清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结果:肝硬化巨脾切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于术后第1周明显升高(P均<0.01),而血清总胆汁酸和丙氨酸转氨酶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2周血清C反应蛋白下降至术前水平且接近正常(P>0.05),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血清总胆汁酸和丙氨酸转氨酶更为降低(P<0.01).结论:肝硬化巨脾切除术后患者肝功能有改善趋势,并能迅速提升外周血细胞至正常水平.因此,脾切除是肝硬化巨脾(病理脾)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 壶腹周围癌局部扩大切除术

    作者:田明国;施维锦;刘国河;张新;王爱亮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的局部切除术的改进方法.方法:对4例壶腹腺癌和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实施局部扩大切除术.将部分十二指肠降段、胆胰管远段、局部1cm厚度的胰腺组织连同壶腹周围癌一并切除.关闭十二指肠两断端,将近段空肠分别与胆胰管、胰头断面和十二指肠上部吻合.结果:标本切缘均无癌组织;术后胰瘘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4~24个月随访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对早期壶腹周围癌能够达到根治目的.

  • 热休克蛋白70在肝血流间断阻断再灌注后的表达及作用

    作者:孙经建;吴孟超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肝血流间断和持续阻断再灌注后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持续阻断组、间断阻断组和假处理组.用免疫金银法观察再灌注1 h后肝组织中HSP70的表达,并检测肝细胞及线粒体功能.结果:HSP70在肝持续性缺血再灌注后无表达,肝细胞和线粒体功能均显著下降.间断性血流阻断组则有HSP70的合成表达,该组与假处理组的肝细胞和线粒体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SP70在间断性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后的早期合成,有利于保护肝细胞和线粒体功能.

  • 保留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作者:施维锦;季福;孙建华;姜皓;王坚;张晞文;李可为

    目的:总结保留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212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保留十二指肠升部的21例,描述手术要点,总结其优点.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2例胰漏、1例胆漏、1例低热,皆保守治愈.生存超过5年者有3例,有超过4年、3年的.结论:本术式既可减少由广泛解剖所致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又不影响淋巴结的清扫.对壶腹周围癌尚未扩散者都可考虑,对年老体弱、重要脏器功能较差或过于肥胖的病人尤为适应.

  • 一氧化氮与阻塞性黄疸肾功能障碍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坚;施维锦;季福;李可为;张晞文;孙建华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0)与阻塞性黄疸(OJ)肾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胆总管结扎后随机分成5 d、10 d及15 d三组(B1组、B2组、B3组),同时建立对应的假手术对照组.观察肾功能的变化,同时测定血和肾组织N0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并用图像分析检测NOS-mRNA于肾脏表达的部位和量的变化.结果:B1、B2及B3各组的血及肾组织NO含量分别是(43.72±10.61)μm01/L,(0.515±0.082)μmol/g@pro;(34.44±9.63)μmol/L,(0.375±0.096)μmoL/g@pro;(27.34±8.88)μmol/L,(0.251±0.086)μmol/g@pro.血及肾组织NO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皮质血流(RCBF)呈正相关.肾组织iNOSmRNA表达增加,血和肾组织NOS活性降低.结论:血和肾组织NO水平下降,是导致OJ时肾功能损伤的原因之一,体内NO水平的持续下降是由于NOS活性降低而非NOS基因表达减少.

  • 胆道梗阻后心肌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巩鹏;王忠裕;李克军;关风林

    目的:观察胆道梗阻后心肌损伤情况并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动态检测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T-Bil、TBA、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取左室心肌行光电镜检查,应用ABC免疫组化染色法定住TNF-α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胆道梗阻后,血清T-Bil、TBA、ET和TNF-α水平逐渐升高,心肌组织MDA含量亦逐渐升高,SOD含量逐渐减少,心肌组织内MDA含量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光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与亚细胞结构改变.结论:自由基损伤、内毒素血症和TNF-α的综合作用可能是胆道梗阻导致心肌损害的重要机制.

  • 急性重症胆管炎的内镜治疗

    作者:赵加应;沈强;陈涌湘;黄陶承;顾学鸿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疗效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内镜治疗的31例ACST病人治疗前后胆总管直径、血清总胆红素、GPT、ALP、γ-GT、血白细胞数以及腹痛等指标变化.结果:31例病人均耐受内镜治疗,93.5%(29/31)症状缓解,87.1%(27/31)治愈,2例内镜治疗失败转手术,无1例死亡.有4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其中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均治愈,无1例肠穿孔.结论:内镜治疗ACST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残石率低、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提倡尽早行内镜治疗ACST.

  • 一种替代传统胆肠吻合术的新方法——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

    作者:田伏洲;汤礼军;蔡忠红;王雨;张丙印

    目的:为克服传统胆肠吻合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存在的诸多不足,设计了一种新术式--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方法:在清除结石,切开肝门部胆管狭窄环,并做好肝门整形后,将胆囊壶腹部切开相应大小的切口与之吻合,并适当游离胆囊,使其底部可以被固定于切口皮下.结果:完成此术式87例,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该术式既能有效地处理结石,纠正狭窄,又能保存胆囊、胆管及Oddi's括约肌的作用,保存胃肠道的正常生理通路及功能.

  • 前列腺素E2对大鼠急性胰腺炎IL-10抗TNF-α、IL-1β的免疫干预作用

    作者:蓝升红;周丽萍;屠金夫;陈吉彩;董海艳;黄景勇;林虹;吴淑珍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GE2)免疫干预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抗炎因子IL-10与前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的平衡调控作用.方法:将SD大鼠91只随机分4组:假手术组(n=7),ANP组,PGE2前干预和PGE2后干预组(每组n=28);后三组又随机分1 h、3 h、6 h以及12 h时段组(每组n=7),大鼠ANP模型用5%牛磺胆酸钠诱导,PGE2前干预组在ANP模型制作前2 h肌肉注射150μg@kg-1PGE2,PGE2后干预组在ANP模型完成时即刻肌肉注射150μg@kg-1PGF2.采用ELISA检测各组各时段大鼠血清的IL-10、TNF-α与IL-1β含量.结果:PGE2前干预组和后干预组所有时段(1 h、3 h、6 h以及12 h)的TNF-α和IL-1β含量均比ANP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PGE2前干预组3 h时段IL-10值比后干预组相应时段升高,而6 h时段IL-10含量比后干预组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本实验结果显示,大鼠血清IL-10的上升幅度因PGE2的给药时间不同而不同,TNF-α和IL-1β随IL-10上升而下降.ANP组血清IL-10与TNF-α呈正相关(r=0.585,P<0.01);PGE2前、后干预组呈负相关(r=-0.045,P<0.01;r=-0.143,P<0.01).结论:无论是前干预还是后干预,PGE2均能上调大鼠血清抗炎症性因子IL-10,并可下调前炎症性因子TNF-α和IL-1β.

  • 阻塞性黄疸时血清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作者:季福;孙建华;张晞文;施维锦

    目的:观察阻塞性黄疸发生时血清内毒素和TNF-α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胆总管结扎组,分别在第3天、第7天和第21天测定血清内毒素和TNF-α.结果:胆总管结扎组的血清内毒素和TNF-α逐渐升高(P>0.05,P<0.05以及P<0.01),两者相关系数为0.6349(P<0.001).结论:阻塞性黄疸发生时血清内毒素和TNF-α明显升高,两者呈正相关.

  • 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导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治

    作者:张威;邹寿椿;施敦;赵大建;姜蔚;张静霞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继发胆管癌栓引起阻塞性黄疸(阻黄)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1例阻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入院后按常规均行化验及B超、CT、ERCP、MRCP、PTC等检查,并分别行肝原发癌灶切除、胆管癌栓清除、T管引流、肝动脉插管埋泵等手术治疗,术前诊断符合率为45.5%.术后对症化疗.患者预后与术式有关,行切除肝内原发肿瘤+胆道癌栓清除术者预后较好,行单纯癌栓清除术者预后较差.结论:原发性肝癌继发胆管癌栓引起阻黄术前不易诊断,应选择多种检查手段,包括术中B超、纤维胆道镜等检查,力求确诊,尽可能切除原发性肝内癌灶以提高疗效.

  • 胰、胆、肝区癌组织间放射治疗

    作者:谢大业;刘忠;胡国平

    目的:观察125碘(125Ⅰ)粒全封闭人工放射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胆胰区各类癌症的疗效.方法:将125碘粒植入韧组织内治疗15例累及肝胆胰区的癌症,其中10例为胃癌累及胰腺及胃肝韧带,4例为转移性肝癌(2例肠癌肝转移,1例乳癌肝转移,1例横纹肌肉瘤肝转移).男9例,女6例.年龄:38~67岁,共植入125碘粒566粒,平均每例38粒.碘粒剂量为0.46~0.8 mci.结果:15例均顺利渡过手术.粒子植入的放射野内,癌局部控制率为90%,无放射并发症.结论:组织间放疗与手术结合,可以缩小外科手术的解剖范围,扩大手术的治疗范围,对局部扩散性癌的治疗率明显提高.

  • 联合应用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诊断和随访的临床评价

    作者:李胜;赵希义;石学涛;衣龙海

    目的:综合评价CA242、CA199和CEA对胰腺癌联合检测的诊断及其随访的价值.方法:对50例胰腺癌病人进行血清学肿瘤标记物检测,并利用其对12例可切除胰腺癌病人进行随访.结果:3种肿瘤标记物中敏感性和特异性以CA199好,分别为82.0%和80.0%,联合检测这三种肿瘤标记物可提高其敏感性,敏感性可达90.0%.胰腺癌切除术后病人肿瘤标记物降至正常水平,随访中其再次升高表明有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结论: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有助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并可用于评价治疗效果以及监测肿瘤有无复发或转移.

  • 脾切除对脂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春亮;季兵;付海波;易仁元;孙建广;刘大庆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病人血脂的变化规律以及高脂肪餐对这类病人血脂的影响.方法:将一组临床脾破裂病人随机分为脾切除组(ST组,n=21)和脾切除+自体脾移植(STSA组,n=18).选取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CT组,n=15).观察术后4个月进食脂肪餐前后血脂变化.结果:脾切除术后4个月,ST组CHOL和LDL水平比CT组和STSA组显著升高.脂肪餐结束后第一天,三组血脂均比脂肪餐前显著升高.脂肪餐结束后第三天,CT组血脂水平均恢复正常.ST组和STSA组血脂有不同程度降低,但仍显著高于脂肪餐前.STSA组CHOL、LDL水平明显低于ST组.ST组HDL在脂肪餐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①脾切除可诱发胆固醇代谢失调.②脾对HDL合成有重要调节作用.③自体脾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脂质代谢紊乱.④饮食调节可预防脾切除术后高甘油三脂血症,但不能防止高胆固醇血症.

  • 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胆总管壁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

    作者:张爱民;雷正明;黎靖;王佳;龙汉安

    目的:研究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胆总管壁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情况.方法:取不同胎龄人工流产胎儿胆总管标本各5例均经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指标bcl-2、box及细胞增殖指标PCNA表达情况,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胎儿胆管上皮组织完整,多为柱状上皮细胞,可见少量平滑肌细胞分布于纤维组织层中,随胎龄增长纤维层增厚,无明显炎症反应.胚胎发育的6个月、7个月、8个月、9个月及10个月胆总管上皮均存在细胞凋亡与增殖,6个月胎儿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增殖指教及BAX的阳性率高,而bcl-2的阳性率低,随胎龄的增加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增殖指数及BAX的阳性率逐渐降低,bcl-2的阳性率随胎龄的增加逐渐升高,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增殖指数在各月份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动态平衡在正常胆管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手术时机与技术处理

    作者:许戈良;李建生;胡何节;黄强

    目的: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不同状态下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技巧、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就28例病人的胆管损伤类型、修复时间、修复方法以及疗效评价,对手术时机及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术后一次修复的成功率为46.4%.失败的主要原因:术式选择不当,支架放置的部位或时间不合理,延期修复的时间过长或过短.结论:胆管损伤的端端吻合术仅适用于术中发现的Ⅰ~Ⅱ型非热损伤的病人.凡是不适合于胆管端端吻合术者,应首选胆肠Roux-Y吻合术.除非有胆汁型腹膜炎或胆瘘存在,胆管损伤术中未能及时发现者,可以行延迟性手术.吻合口<10mm应放置内支架,取出支架的时间在1年左右为好.

  • 不同时限缺血预处理对硬化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程向东;江献川;彭承宏;刘颖斌;徐斌;彭淑牖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作用,并寻找一种有效缺血预处理的时间窗和理想方案.方法:将64只雄性、肝硬化SD大鼠随机分为八组,每组八只: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1、2、3、4、5和6组(IPC1、IPC2、IPC3、IPC4、IPC5和IPC6).以肝组织ATP、ADP、AMP及EC(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ALT、AST、LDH(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和肝脏胆汁分泌量来评价肝功能.结果:再灌注末,IPC3组、IPC4组、IPC5组ATP含量均明显高于I/R组(P分别为0.01、0.07和0.000);同样,测定EC时发现,IPC3组、IPC4组和IPC5组均明显高于I/R组(P=0.000).与I/R组比较,IPC4组和IPC5组的血清ALT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13和0.000);其血清LDH差异亦有显著性(P=0.023,P=0.000),而血清AST却只有IPC5组显著低于I/R组(P=0.001).IPC3组、IPC4组和IPC5组肝脏的胆汁分泌量明显高于I/R组(P=0.028,P=0.023,P=0.008).结论:5~10min予一次或两次缺血预处理,能启动IPC对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10 min的缺血预处理,对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强.

  • 射频热凝术治疗继发性肝癌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吴钢;蔡端

    目的:综合评价采用射频(RF)热凝术治疗继发性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文献的方法对射频热凝术治疗继发性肝癌的现状及进展加以综述.结果: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继发性肝癌疗效优于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它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长期随访中发现可靠的治疗手段是CT等影像学方法.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继发性肝癌创伤小、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防治

    作者:成志刚;胡志前;包家林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和狭窄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经过.结果:本组胆管损伤病例中,12例与胆囊手术有关.16例经首次处理后7例被治愈,9例经2次胆管手术.术后随访15例,随访疗效优良率为87%.结论:预防胆管损伤是关键.应正确掌握胆管损伤的处理原则和方法.胆管损伤修复术后出现的胆管狭窄,以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效果好.

  • 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治疗老年胆管结石

    作者:邹波;安崇贵;马祖华

    目的: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治疗老年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治疗36例老年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和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心衰和胸腔积液).手术时间为(50±5)min,术后住院(13±2)d.术后第10天钡餐检查显示逆流入胆管的钡剂在6~10 min内完全排空.随访7~84个月,均无胆管炎和胆管盲端综合征发生,4例2年后死于非胆道疾病,2例发生胆道蛔虫.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或胆管异常.24例钡餐检查结果如前述.结论: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是老年胆管结石首选的内引流术式.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探讨

    作者:曾树根;徐宇;黄夏友

    我们回顾分析了近三年来本院20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病例资料,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可否行急诊LC.现报告如下.

  • 小网膜囊内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作者:王广华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小网膜囊内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术的疗效.方法:对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行小网膜囊内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术,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6例治愈,2例死亡.术后1年内慢性胰腺炎1例,胰腺萎缩1例,糖尿病3例.无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结论:该术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佳.

  • 异丙酚复合氟派利多预防LC术后恶心呕吐

    作者:王金龙;林佩君

    目的:观察用异丙酚复合氟哌利多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病人诱导后均吸入异氟醚及50%氧化亚氮辅助麻醉,用万可松维持肌松.结果:Ⅰ组50例术后24h内发生恶心呕吐28例,占56%;Ⅱ组50例术后54h内发生恶心呕吐4例,占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氟哌利多可以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恶心呕吐.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体会

    作者:倪家连;刘晓明;郑宝珍;杨松山;高林;李爱辉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微创手术正成为外科手术发展的方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就是这种时代需求的产物之一.但由于LC需要购置昂贵的专有设备,病人费用大幅度增加,在基层医院难以普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推广.小切口胆囊切除术(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SC)实际上是满足社会需求的LC替代方式.现将我院1996年以来开展SC的情况报告如下.

  • 拔T管致胆漏腹膜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治

    作者:李可为;施维锦

    目的:探讨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5例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发生的临床资料.结果:1993~1995年发病率为1.0%,1996~2001年为2.5%,总发病率为2%.5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低蛋白血症;11例为急症手术,术后2~4 w拔管;13例经保守治疗,2例经再次手术痊愈.结论:拔管时间应个体化,手术及拔管技术应规范化.

    关键词: T管 胆漏 腹膜炎
  • 儿童脾破裂的非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祝俊巨

    1982~2000年我院共收治脾破裂545例,其中儿童脾破裂48例.48例中41例(占85.4%)经非手术治疗获痊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术式的改进

    作者:李小荣;卢文能;杨连粤;黄建华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对治疗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的病人的可行性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研究6例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病人术后恢复顺利,分别随访36个月、24个月、20个月、10个月、8个月及6个月,均存活,未发现术后肿瘤复发、返流性胆管炎及脂肪泻等并发症.结论: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扩大了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术的切除范围,是治疗壶腹及周围良性肿瘤、无明显区域淋巴结转移早期癌及重度黄疸、高龄、全身状况差病人首选的一种安全而可靠的方法.

  •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CT诊断价值

    作者:楼新江;周佩信;汤旭华;陈伟玲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早期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术前不易确诊,术中漏诊率高达10.7%~25%[1],因而常常延误治疗.我们自1992年始将CT扫描应用于该病的诊断[2],至今已明确诊断十二指肠损伤16例,现报告如下.

  • 保留Oddi's括约肌的胆管狭窄整形术

    作者:周孝思

    肝内胆管结石恒伴有肝内胆管狭窄.结石和多发的肝内胆管狭窄累及左右两肝和第一级至第四级,甚至更高位的肝内胆管时,无法用肝部分切除术将病灶清除干净.对此,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肝胆管-空肠Y型吻合术("内引流术").为了防止术后返流性胆管炎的发作,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我国同道曾在Y型空肠的输胆襻上附加各种人工抗返流装置,如人工肠套叠、人工乳头、矩形瓣等,但均未达到预期目的.

  • 损伤性胆管狭窄的手术时机

    作者:吴硕东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伴随着胆道外科及邻近器官手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自1882年Langenbuch施行首例胆囊切除术至今已120余年,经几代普外医生的不懈努力,开腹胆囊切除的病死率和胆道损伤发生率均保持在很低水平.1987年法国Mouret开创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其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而使胆囊切除术进入微创时代,仅几年便迅速在全世界普及,胆囊切除再也不是一个难于进行的手术,或者说是在很多中青年医生眼中只要初步掌握腹腔镜技术即可尝试的"小手术".但随之也出现许多胆道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1%,病死率是0.1%.腹腔镜手术是有潜在危险性的手术.

  • 先天性胆囊缺如及手术并发症1例

    作者:周亚刚;李振华;史国际

    患者,女,59岁,农民.因间断性右上腹疼痛3个月,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2 d于2001年4月15日入院.查体:T37.1℃,P 86次/min,R 23次/min,BP 17.0/9.0 kPa,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腹平坦,右上腹肌轻度紧张,右上腹肋缘下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莫菲氏征阴性,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 巨大肝尾叶癌切除后无瘤生存超过6年1例

    作者:王在国;丁福全;赵平;冯燮林;刘光中

    目前,有关肝尾叶癌手术切除后长期生存的报道尚未见到.作者曾手术切除并配合术后综合手段治疗伴有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巨大肝尾叶癌1例,目前该患者已健康无瘤生存超过6年,现报告如下.

  • 胆囊炎性假瘤1例

    作者:李明信;马建青;王少鹏

    患者,女性,55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月余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B超示"胆囊占位性病变,胆囊癌,慢性胆囊炎".CT示胆囊底部一低密度影,2.5 cm×3.0 cm大小,与肝实质分界欠清,增强时有不均匀强化,内有更低密度影,估计为胆囊占位性病变,胆囊癌侵犯肝组织可能性大.

肝胆胰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