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

肝胆胰外科杂志

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간담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温州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1954
  • 国内刊号: 33-119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2-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肝胆胰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周蒙滔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25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德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5例胆囊切除,无一例中转开腹,其中1例因术中出血改为4孔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5 d出院,两周后复查脐部无明显疤痕.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创伤小,达到了更加美观的目的.但操作难度大,还需要积累经验.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高龄、高危患者的应用

    作者:王军;金焰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rlsla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在高龄、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我院2008年8月至20010年10月对20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伴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先行PTGBD术,待合并疾病得到控制且胆囊炎症消退后,再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胆囊切除手术(OC).结果 本组20例全部成功行PTGBD,治疗后腹痛发热等症状均迅速缓解,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结论 在患者手术条件较差的情况PTGBD下能有效缓解症状,待合并疾病得到控制且胆囊炎症消退后,再择期行LC或OC,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对高龄高危胆囊炎患者治疗方式的一项有益补充.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医源性胆管损伤5例诊治体会

    作者:刘泽良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医源性胆管损伤(IBDI)的诊断及处理方式.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LC手术致医源性胆管损伤5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例,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1例;术后发现并处理4例.根据其伤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直接缝合修补、T管支撑引流3例,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例.所有病例术后均随访至少1年以上,除1例术后因急性胆管炎住院治疗1次,其余手术效果均十分满意.结论 IBDI术中发现即时修复为理想,LC术后3 d同样是发现和处理IBDI的黄金时段.对于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损伤平面、损伤类型及程度、胆管的状况和局部炎症情况等进行个体化选择.

  • 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

    作者:张小平;张涛;汪茂鸣;孙洪伟;金约朋;李劲节;周蒙滔;张启瑜

    目的 探讨胆源性胰腺炙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处理要点.方法 对102例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102例,轻症非梗阻34例,占33.3%;轻症梗阻59例,占57.9%;重症非梗阻3例,占2.9%;重症梗阻6例,占5.9%.早期手术83例,其中1例联合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EST 5例;传统非手术方法14例.全组102例病死仅1例,病死率约为1.0%,病死者属于非胆道梗阻重症患者.结论 胆源性胰腺炙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处理原则仍应以有无胆道梗阻为依据,而不是盲目地采取早期手术.非胆道梗阻性重症患者的临床处理需慎重.ERCP+EST的临床应用限于胆道梗阻性轻型患者较为安全、合理.

  • 老年患者延迟拔T管后胆瘘8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炜;施亚周

    目的 总结延迟拔T管后胆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8例延迟拔T管后胆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结果 8例均治愈.其中3例拔T管后重插引流管持续引流,1例行开腹续行胆总管T管引流,3例行开腹漏口修补腹腔引流,1例行ERCP+鼻胆总管引流(ENBD)引流术.结论 延迟拔T管后胆瘘多数症状出现较晚且以腹部胀痛为主,若胆瘘后立即重置引流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重置引流无效开腹首选漏口修补腹腔引流可加快术后恢复,避免二次拔T管.

    关键词: T管 胆瘘 特征 治疗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46例外科诊疗体会

    作者:姜鹏;江勇;张东;段云飞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并手术治疗的4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中良性20例,恶性26例.全部切除31例,部分切除8例,联合脏器切除7例.术后随访42例,随访时间4个月至9年.完整切除的良性肿瘤复发率为5.3%,恶性肿瘤复发率为21.0%,5年生存率分别为85.6%、30.3%.完整切除的脂肪肉瘤的复发率57.1%.对于复发的肿瘤行二次手术仍有6例做到了完整切除.结论 术前联合B超、CT、MRI能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做出较准确的定位诊断,必要时行CTA、DSA、消化道造影、IVP明确肿瘤和大血管、周围脏器的关系.手术应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联合脏器切除可提高切除率,避免肿瘤组织的残留,减少复发.肿瘤恶性度、切除程度和某些极易复发的组织学类型,如脂肪肉瘤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术后定期复查,对于复发的肿瘤二次手术仍有可能完整切除,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 12例残余胆囊结石诊治分析

    作者:李东恩;宋甫春

    目的 提高对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合并结石的认识,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例残余胆囊合并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2例术前获得正确的临床诊断,均行残余胆囊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残余胆囊结石能获得正确的诊断,再次手术切除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手段.

  • 供肾患者合并多发胆结石一例治疗体会

    作者:徐博;秦春宏

    目的 探讨肾移植供者合并肝胆多发结石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一例合并有肝管多发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无症状肾移植供者进行肝功能监测及影像学的随访,对供肾前后的结石治疗及今后类似供者的治疗策略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进行讨论.结果 供肾手术围手术期行保守治疗,未出现胆石并发症.结论 肾移植供者合并复杂多发肝胆结石,若无症状,建议尽量避免供肾术前行预防性取石根治手术,以免供者失去供肾机会.供肾恢复后再行二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 胆结石 肾移植 治疗
  •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取石技巧探讨

    作者:陆昌友;李自刚;黄君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取石技巧.方法 对我院肝胆外科94例术中应用胆道镜行LCBDE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4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术;手术时间为1.5~2.5 h,住院时间为5~10 d,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LCBDE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运用胆道镜常规器械取石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术中诊断和治疗

    作者:赵聪;陈国庆

    目的 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O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术中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和2006年术中诊断和治疗OC和LC致胆管损伤患者各1例临床资料.结果 2例惠者均术中发现胆管损伤,1例由术者自己行胆管对端吻合T管内支撑,拔管后又产生吻合口狭窄,改行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随访至今恢复良好.1例LC术中发现胆管损伤,由肝移植专家行胆管对端吻合T管支撑1年,拔管后随访4年多.目前情况良好.结论 OC和LC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避免胆管损伤,必要时适时中转开腹,术中发现损伤由肝胆外科专家以合适的材料、合适的方式修补,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56例临床分析

    作者:高文庆;周海军;何信众;沈彬;肖卫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可行性、优越性、指征及技术要求.方法 对56例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并发胆漏3例(5.36%,2例胆漏引流2~4 d愈合,1例引流不畅,彩超引导下重新穿刺置管引流后愈合.随访半年至1年,未见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肝功能正常.结论 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理想的治疗方式,但应选择合适病例掌握操作技巧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

    作者:庞尔君;陈巍;杨俊;汪昱;郑起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与胆胰疾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镜下观察PAD的特点,分析PAD与胆胰疾病的发病关系.结果 PAD患者发病随年龄增大而升高,PAD患者胆道结石构成比明显高于非PAD组(P<0.001),其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P=0.004)和胆道探查术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P=0.022)高于非PAD组.边缘型PAD并发胆道结石高于并列型和包绕型(P=0.028),PAD直径3.0以上并发胆道结石高于PAD直径3.0以下患者(P=0.001).PAD组胰头癌发病率与非PAD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可能是胆胰疾病的病因之一.

  • PCNA与Caspase-3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新星;王坚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42例胆囊癌组织和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石蜡切片中PCNA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PCNA的阳性表达率在胆囊癌及慢性胆囊炎组分别为64.29%和3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Caspase-3在胆囊癌及慢性胆囊炎组分别为30.95%和7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胆囊癌组织中,PCNA和Caspase-3表达水平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TNM分期有关(P<0.05).(3)PCNA和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s=-0.62,P<0.01).结论 PCNA和Caspase-3的表达在胆囊癌组织中呈负相关,且两者表达水平与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分化程度及病TNM分期有关,提示PCNA和Caspase-3是反映胆囊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 脾切除断流术后经脾静脉抗凝治疗预防早期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牛秀峰;高林;倪家连;刘晓明;郑宝珍;刘鲁岳

    目的 评价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预防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全部随访到3个月.对照组累计PVT发生率56.7%置管组为16.7%,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脾静脉置管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 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预防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可行的.

  • C型臂X线机下动态术中胆道造影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储文军;刘峰;韩江

    目的 探讨C型臂X线机下动态术中胆道造影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2010年我科利用C型臂X线机对126例开腹胆囊切除术病例行动态术中胆道造影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造影成功122例,成功率96.8%.造影发现结石11例,其中胆总管结石8例,左肝管结石1例,右肝管结石2例,均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取石,T管引流术.胆管损伤1例,行胆管修补.副肝管1例,Mirizzi综合征1例.均采取相应方法予以正确处理,一期愈合出院.全组无假阳性发生.平均耗时6.25min.结论 C型臂X线机下动态术中胆道造影法在胆囊切除术中是一种有效方法,省时,省力,显影清楚,值得推广.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陆健朴;周栋;黄志明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探讨SDF-1和H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DF-1在41例HCC癌组织、癌旁组织和11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并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根据HCC患者术后复发时间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SDF-1在HCC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29%、46.34%、和18.18%(P<0.01).SDF-1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低分化为66.67%,高分化为43.48%;转移组为52%,未转移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F-1表达阳性、阴性患者12月内的复发率分别为48.1%和14.3%(P<0.01).结论 SDF-1在HCC中表达上调,SDF-1的高表达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DF-1可作为一种新的判断HCC患者术后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申海军;陈广瑜

    目的 评价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病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组(LC+EST)(n=20);B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LC+LCBDE)+T管引流组(n=20);C组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组(n=20);对比分析三组术后肛门通气时间、禁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术后疼痛率等并发症指标.结果 LC+EST组的术后肛门通气时间、禁食时间、术后疼痛发生率、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率均低于开腹组(P<0.01),术后疼痛发生率、胆漏率低于LC+LCBDE组(P<0.01),但术后血淀粉酶升高率高于LC+LCBDE组和开腹组;三组间术后结石残余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EST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 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朱胜利;林擎天

    目的 探讨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来236例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6~76岁,男108例,女128例.结果 急性间质水肿型胰腺炎211例(89.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25例(10.5%),胆囊源性胰腺炎142例(60.1%),胆管源性胰腺炙94例(39.8%).全组开始均先用药物治疗,210例(88.9%)治愈后施行择期手术,11例(4.6%)治疗无效施行早期手术;10例(4.2%)施行急诊手术,其中1例死亡.5例内镜下治疗(2.1%).结论 胆源性胰腺炎大多数可先行药物保守治疗后,根据病变类型施行择期手术.若治疗无效,发生化脓性胆管炎或胰腺坏死感染,则须早期或急诊手术治疗,现今在内镜下治疗,效果良好.

  • 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于昕;孙隆慈;陈炜;徐庆;罗蒙

    目的 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发生率及血栓发生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普外科28例因门静脉高压症行选择性断流术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2个月及术后6个月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1)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手术前后均与门静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术前与血小板数目呈负相关,但术后无明显相关性.(2)选择J生断流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较高,且术后6个月内Ⅱ级以上血栓发生率有所上升.结论 选择性断流术患者术后较长时间内,尤其是术后6个月内,应积极随访门静脉系统血栓情况.

  • 应用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原发性胆囊癌预后

    作者:王小坤;暨玲;阮小蛟;郑志海;胡如英;蒋飞照;郑晓风

    目的 分析影响胆囊癌预后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提高胆囊癌疗效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96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其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共有89例获得随访,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29个月,总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1.1%、38.2%、19.6%.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术前血总胆红素、手术切除类型、有无神经浸润、病灶浸润深度是影响胆囊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早期发现胆囊癌,并进行根治性切除是改善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 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作者:黄龙;黄强;刘臣海

    胆管癌仍是目前外科治疗的重点、难点,手术是胆管癌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手术治疗方式及切除范围仍存在相当争议.对其不断深入了解和不断研究是实现胆管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预后的根本途径.其他非手术治疗如肝移植、肝动脉栓塞化疗、新佐放疗、射频消融及光动力疗法等综合治疗对于提高胆管癌预后也起到重要作用.

  •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胆汁蛋白研究进展

    作者:张殿彩;蔡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学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本文综述了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胆汁中蛋白质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已成功鉴定的蛋白质及其在成石中的作用分类,从而为胆石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诊治

    作者:林擎天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可造成严重后果.很多病例虽经及时发现,但处理不正确,手术后发生胆管狭窄,反复出现胆管炎症的症状才来就诊.本人通过总结分析13例术中即时处理和21例术后胆管狭窄诊治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 处理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若干体会

    作者:高志清

    医源性胆管损伤在各级医院屡有发生,在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是严重的并发症,轻者给患者造成多次手术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重者造成胆道残废,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同时医源性胆管损伤还常引起医疗纠纷,给医院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胆囊切除中要特别警惕医源性胆管损伤,在术中预防胆管损伤是十分重要的.

  • 胆管下段医源性损伤的特殊性及其防治

    作者:施维锦

    本期专家笔谈"医源性胆管损伤",高志清、林擎天两位教授已将它的发生率、原因、严重性、分型、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结合各自的经验作了详细论述,相信对读者可有较大的邦助.

  • 骨髓单个核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减轻作用

    作者:陆勤平;曹葆强;魏伟

    目的 对比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经门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CCl4)综合法制作Wisrar大鼠肝硬化模型,8周后经病理检查证实成模者共20只进入实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两组大鼠分别经门静脉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等体积的肝素生理盐水.各组大鼠继续皮下注射CCl4(CCl4使用方法与前述造模方法相同),在原环境下继续饲养4周后处死.切取肝组织分别作HE及Masson染色.疗效评价指标包括:①一般情况;②肝脏羟脯氨酸和胶原纤维含量;③肝纤维化病理学分级.结果 (1)治疗组大鼠一般情况改善;对照组无明显改变.(2)治疗组与对照组中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0.50±0.12)g、(0.59±0.34)g;胶原纤维含量百分数分别为(3.75±0.98)%、(5.02±0.44)%.两组之间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肝纤维化病理分级也有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表明治疗组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肝内移植能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为临床肝硬化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手段.

  • INF-γ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Smad3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越龙;周春光;张谊;张启瑜;汪海清;裴小龙

    目的 通过干扰素-γ(IFN-γ)治疗大鼠肝纤维化,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TGF-β1,Smad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INF-γ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3组.用3%硫代乙酰胺(TAA)100mg/kg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组同时肌肉注射INF-γ5U/d.在肝纤维化诱导第8周处死,用Masson染色观测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GF-β1、Smad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肝纤维化程度、TGF-β1和Smad3表达比正常组增高(P<0.05),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IFN-γ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 大鼠肝硬变和肝癌发生中肝组织病理和甲胎蛋白的变化

    作者:秦建民;杨林;盛霞;黄涛;徐夏君;撒忠秋;唐剑敏;李琦;殷佩浩

    目的 探讨大鼠肝硬变和肝癌发生中肝组织病理和甲胎蛋白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取雄性Wistar大鼠,分别采用DENA、四氧化碳和橄榄油诱导建立肝癌和肝硬变模型,于诱导前和诱导后2周、4周、8周、14周、18周和21周分别获取肝、脾组织和外周静脉血,HE染色进行肝脾组织病理学检查,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AFP水平.结果 大鼠肝硬变诱发过程中18周后出现肝假小叶,淤血性脾肿大;大鼠肝癌诱发过程中14周病理性核分裂,核仁变大、数量增多,肝癌结节形成,脾脏充血性改变.大鼠肝硬变诱发过程中外周血AFP在4周开始升高,14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大鼠肝癌诱发过程中外周血AFP在2周开始升高,8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肝癌大鼠外周血AFP表达水平在8周时显著高于肝硬变大鼠(P<0.05).结论 不同诱导因素下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出现时间和损害程度不尽相同,DENA对肝脏损害程度较四氯化碳对肝脏损害重;肝细胞受到病毒、细茵、毒素、化学毒物等损害时,动态监测外周血AFP水平,对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癌变具有双重生物学意义.

  • RNAi对GBC-SD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及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张银新;李新星;王明俊;祁玉波

    目的 利用RNA干扰(KNAi)技术沉默人胆囊癌GBC-SD细胞中抗凋亡基因survivin,观察survivin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其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方法 将靶向survivin的基因片段插入到栽体后构建重组质粒,将其导入GBC-SD细胞,RT-PCR及Westem-blotting法检测转染前后GBC-SD细胞survivin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转染前后GBC-SD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转染重组质粒后,GBC-SD细胞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转染前后阿霉素对GBC-SD细胞生存率具显著影响.结论 靶向survivin的RNAi表达载体能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进而增强阿霉素对GBC-SD细胞化疗敏感性.

  • 经胆道灌注化疗方案建立可行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琦;刘璞;肖立俊

    目的 探讨经胆道灌注化疗对正常个体的肝脏、胆管上皮及胰腺的损伤和耐受情况,验证经胆道灌注化疗方案建立可行性.方法 选择正常SD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开腹胆管插管方法灌注化疗药物,观察灌注后即刻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的超微结构变化以明确损伤的机制并在不同时间段之后观察动物肝功能、血胰淀粉酶及胆管上皮、胰腺形态学变化.结果 胆管化疗药物灌注可造成谷草、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P<0.05);胆管上皮微绒毛锐减乃至消失,肝细胞炎性改变、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虽然出现了短时间的胰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的形态学变化,但血胰淀粉酶前后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损伤可以得到部分的修复,一些可以回到正常状态.结论 经胆管灌注并保留化疗药物会造成个体肝脏和胆管上皮的损伤,其机制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亚细胞器出现破坏和凋亡.这种损伤在短期内就能可逆性的修复,动物是能够耐受的.

  • 规则性部分脾切除治疗脾血管瘤一例

    作者:龚道军;许龙堂

    患者,男,23岁,因"体检发现脾占位1个月"入院.既往史及个人史无殊.无腹部症状及阳性体征.血细胞计数及生化结果均正常.腹部B超提示:脾脏低回声占位,大小为4.4 cm×3.5 cm.上腹部增强MRI提示:脾门处占位,4.4 cm×4.1 cm,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周围高信号,伴中央低信号,表明中央纤维化、血栓形成及出血.

肝胆胰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