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微循环杂志

中国微循环

中国微循环杂志

Journal of Chinese Microcirculation 중국미순환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江苏省科委
  • 主办单位: 江苏省微循环学临床应用实验培训中心(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国微循环学会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7-8568
  • 国内刊号: 32-147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97
  • 曾用名: 微循环技术杂志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曹克将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舌微循环障碍与活血化瘀治疗

    作者:陈建钢;吴小燕;贺凌飞;李辉奉

    目的探讨舌痛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舌微循环障碍患者进行了组织学、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研究,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此类患者虽无明显血管炎症,但均存在明显的高粘血症及微循环障碍.结论首次提出舌微血管障碍可能是舌痛的病因之一,采用当归注射液为主的中西医活血化瘀疗法,可获良好疗效.

    关键词: 舌痛 微循环 治疗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与分析

    作者:郄玉芳;李爱平;余芳;王兆新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方法对35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者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 SLE组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襻周状态的综合积分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基于SLE患者在微血管功能和形态方面的特征性变化,认为临床微循环检测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血液透析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动态观察

    作者:毛庆来;袁峰;陈东红;张俊杰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前后甲皱微循环的改变及与血透效果的关系.方法观察18例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的甲皱微循环及肌酐(Cr)、血红蛋白(Hb)、肿瘤坏死因子(TNF),体重改变.结果透析后管襻数及管长、血流速度有所增加.红血球聚集现象有所缓解.襻周渗出减轻,乳头下静脉丛显露,汗腺导管增加,Cr明显下降,体重减轻.结论改善微循环是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取得疗效的基本原因之一.

  • 系统性风湿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观察

    作者:苏厚恒;王晓东;胡冬梅;李公宝

    目的观察并分析系统性风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WX-9A微循环显微仪、电视图像显示、微机自动分析系统对30例系统性风湿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进行了测定,同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系统性风湿病患者的管襻数目减少,血流速度缓慢,红细胞不同程度的聚集,襻周明显的渗出或出血.结论系统性风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观察甲襞微循环是评价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 47例结缔组织疾病甲襞微循环分析

    作者:洪建军;蒋萌

    目的了解结缔组织疾病甲襞微循环及该病出现脏器损害时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方法对47例结缔组织疾病甲襞微循环观察,其中27例住院病人分类比较.结果患者组与健康组微循环形态、流态、管周状态等多项指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15例脏器累及组与12例脏器未累及组进行比较表明: 二者在流态、管周状态、总积分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结缔组织疾病存在明显的甲襞微循环异常,并与脏器累及程度有关.

  • 健康儿童同体异足甲襞微循环研究

    作者:张庆富;翟君鹤;王新亭;周慧敏;王玉萍

    目的探讨儿童左、右足甲襞微循环异同点,为足甲襞微循环检测在临床上正确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对60例健康儿童分别检测左、右足拇趾甲襞微循环19项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左足甲襞微循环形态、血液流态、血管周围状态各项指标与右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健康儿童双足间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临床检测微循环时,可任意选择左足或右足拇趾甲襞.

    关键词: 儿童 足甲襞 微循环
  • 蚓激酶对老年冠心病血液流变学异常及甲襞微循环障碍的近期疗效

    作者:丁文明;李春英;丁韦;李洁

    目的探讨蚓激酶对血液流变性异常及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90例冠心病人随机分两组: 治疗组48例(蚓激酶组),对照组42例(精制蝮蛇抗栓酶组).另健康老年人40例,作正常对照.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疗效显著(P<0.01).两组之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蚓激酶治疗老年冠心病伴血液流变性异常及甲襞微循环障碍,效果与蝮蛇抗栓酶组相当,疗效确切、安全,口服简便,更适用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

  • 健康脑力劳动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作者:韩冰;刘志杰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关系.方法用LIANG-100型血液比粘度计测定从事一般体力劳动者(对照组)238例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者(15年以上,观察组)315例的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老年男性HCT高于女性,老年男性全血比粘度高于女性,两者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老年人纤维蛋白原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浆比粘度与对照组比无差异,HCT、血沉有所升高.全血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较对照组高并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结论长期脑力劳动者的血液粘滞性较体力劳动者高,尤其在老年期更明显.为了探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这一因素的关系,我们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对315例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健康人进行系统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 胶体金标记法测定创伤性休克时PMNs表面LFA-1的表达

    作者:王妍春;赵克森

    目的研究创伤性休克时多形核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PMNs)表面LFA-1的表达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胶体金标记法.结果创伤后PMNs表面及细胞内胶体金颗粒数明显减少(P<0.01).单位细胞体积所含有的金颗粒粒子数(个/μm3),由正常对照组的324±19,减至创伤组的76±15.结论在休克的发展中,白细胞表面LFA-1表达量可能不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主要原因.

  • 氧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在三种类型小儿肾脏疾患中的改变

    作者:翁维明;牛华;翁维良

    目的分析47例不同类型小儿肾脏疾病患者血液中氧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用LGR-80型血液粘度仪检测相关指标,并且分析三组肾脏疾病中有关氧自由基实验数据.结果三类疾病组氧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实验指标与正常组比较,部分指标有明显改变.结论氧自由基和血粘度指标检测对小儿肾脏疾病患者诊治有重要意义.

  • 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观察

    作者:李汶霞;李清美;夏作理;房玉珍;王志新;孙保亮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后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动态变化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及比色法对3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h内、6h后、24h、3d、5d、7d连续测定其血浆ET、NO浓度.结果脑梗死发病6h后至7d前血浆ET、NO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两者浓度均在发病6h后始增高(P<0.05),24h达高峰(P<0.01),持续3d后始下降,7d后接近于正常(P>0.05),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者其血浆ET、NO浓度明显高于无两病史者(P<0.05~0.01).结论 ET和NO是致脑梗死发展的重要因素,ET、NO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有效治疗脑梗死及选择治疗时机有指导意义.

  • 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及对血液流变的影响

    作者:邢建荣;冯小平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和安全性,了解不同剂量尿激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58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大、中剂量组分别静脉滴注尿激酶(UK)100~120万U、25~45万U.用药后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判断冠脉再通率,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比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冠脉再通率: 大剂量组64.3%(18/28);中等剂量组为20.0%(6/30).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症状.溶栓后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明显下降,而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压积(%)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大剂量尿激酶可显著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而这种改变将有利于治疗AMI.AMI早期采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 硫酸镁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高振华;于小玲

    目的研究硫酸镁对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WX-6型微循环显微镜观测患者硫酸镁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微循环形态、流态、襻周状态均明显异常(P<0.01),用硫酸镁静脉滴注3天后.输入枝扩张,血流改善,渗出明显减轻,总积分下降.结论硫酸镁防治子痫的同时显著改善孕妇外周微循环灌注,也能推测同时改善胎盘的微循环.

  • 芬舒雅对微循环的改善作用

    作者:毛文;朱汉民;郑志学;王立宪;李健;杨剑英

    目的观察芬舒雅(Fancia)吸入治疗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即刻效应及协同效应.方法 6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对比检测与分组比较,用田牛加权积分法评定.结果 1 治疗后微循环各项积分值改善迅速、显著,尤以血流速度、血管充盈度及毛细血管管径改善更显著(均P<0.001~0.01);2 芬舒雅单独治疗组(22例)与芬舒雅联合治疗组(38例)、高血压组(11例)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4例)及心脑血管病组(42例)与非心脑血管病组(18例)组间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芬舒雅改善微循环疗效确切,即刻效应明显,其作用无特异性,与其他增强心血管功能药物有协同效应,可作为防治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及非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药物.

  • 国产皮下埋植剂埋植5年妇女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

    作者:丁福荣;孙慧瑾;江芹

    目的了解国产长效皮下埋植剂避孕妇女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对46例国产皮下埋植避孕满5年的妇女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发现40S-1全血粘度、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血球压积(HCT)、血栓长度(L)等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皮埋剂置入5年后可造成部分妇女血液流变学某些指标的升高.当皮埋剂取出一段时间后,这些改变可随外源性药物作用的消失而恢复.

  • 山莨菪碱对内毒素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素分泌的影响

    作者:冯建华;洪文澜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内毒素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培养法及放免测定法,观察内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ET的影响及山莨菪碱(654-2)对内毒素刺激的ET合成的影响.结果 (1) 与对照组比较,内毒素在1~20μg/ml时能刺激ET释放,10μg/ml时达高峰,20μg/ml时反而有所下降.(2) 10μg/ml内毒素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6h内增加不明显(P>0.05),在10h、20h及30h时明显增加(P均<0.001).(3) 0.02mg/ml山莨菪碱对内毒素(10μg/ml)刺激ET升高抑制不明显(P>0.05),而0.1mg/ml及0.5mg/ml时抑制明显(P均<0.001).(4) 与对照组比较,山莨菪碱(0.5mg/ml)对10μg/ml内毒素刺激的ET释放在6h内抑制不明显(P>0.05),而在10h、20h及30h时抑制明显(P分别<0.05、<0.001和<0.001).结论内毒素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T的释放,这种刺激作用呈时间及剂量相关性变化,山莨菪碱能抑制内毒素刺激的ET的升高,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老龄心脏疾患大鼠胃大部切除围手术期的微循环改变

    作者:黄绪亮;石汉平;金春华;赵克森

    目的从微循环角度探讨老龄心脏疾患大鼠对中大型手术的耐受性.方法老龄大鼠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心肌缺血模型,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对老龄心肌缺血大鼠围手术期脊斜肌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有心脏疾患的大鼠手术后1h血压明显不降,微循环中第三级动、静脉的血流速度、血液流量和毛细血管开放数明显减少,动、静脉血管口径无明显变化.无心肌缺血的对照老年大鼠手术后,其血压和上述微循环参数无明显改变.结论根据本实验推测老年患者只要器官功能尚正常,可耐受中、大型腹部手术,但有心肌缺血表现时手术会带来机体微循环的严重紊乱,需要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和处理.

  • 703-II注射液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刘萍;刘育英;孙荣新;梁明林;王增玉

    目的研究703-II注射液对肠系膜微循环的作用.方法采用活体肠系膜微循环观察方法,结合血液粘度测量,共观察了氢溴酸樟柳碱、703-II注射液、盐酸奴夫卡因三种药物对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实验用大鼠按常规方法麻醉,然后以静脉注射给药,分别于药后1、5、15、30、60、120min在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流态等的变化.结果发现给药后30~120min,樟柳碱对肠系膜微动脉有一定扩张作用,而703-II注射液对血管管径的作用不明显.奴夫卡因给药后1min对肠系膜微动、静脉有一过性的收缩,而后舒张,血流减慢.注射生理盐水对血管管径及血流状态无明显改变.血液粘度测定显示樟柳碱、奴夫卡因对血液粘度改变不明显.结论 703-II注射液有显著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

  • 维生素C和地塞米松增加兔血红细胞渗透抵抗性

    作者:齐晓娟;彭如心;杨秀珍;李成军;金香兰

    目的研究尿素、乌拉坦、维生素C、地塞米松对兔血红细胞渗透抵抗性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分对照组、维生素C组、尿素组、维生素C+尿素组、维生素C+乌拉坦组、尿素+乌拉坦+维生素C组、尿素+乌拉坦+地塞米松组.观察维生素C、尿素及二者同时作用,维生素C、乌拉坦及二者同时作用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以及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抑制尿素和乌拉坦所致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的影响.结果维生素C组与对照组红细胞渗透脆性有显著差异(P<0.01),尿素+乌拉坦组与尿素+乌拉坦+维生素C组红细胞渗透脆性有显著差异(P<0.01),尿素+乌拉坦组与尿素+乌拉坦+地塞米松组红细胞渗透脆性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维生素C单独作用增加红细胞渗透抵抗性,维生素C和地塞米松具有抑制尿素和乌拉坦所致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的作用.

  • 通脉促活胶囊对兔红细胞流变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剑刚;许勇钢;兰洁英;马增香

    目的观察通脉促活胶囊对兔实验性高粘滞血症的红细胞流变性的作用.方法用高分子右旋糖苷对兔造成高粘滞血症,即血瘀证动物模型,通过对动物血液粘度和红细胞流变性指标的检测,观察通脉促活胶囊的药理作用.结果通脉促活胶囊具有降低血液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和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给药后,红细胞聚集指数为14.29±5.06%,红细胞变形指数为45.58±6.41%,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通脉促活胶囊具有降低兔血液粘度,增加细胞流动性,改善红细胞流变性的作用,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微区血流量与血清一氧化氮变化

    作者:孙保亮;夏作理;杨明峰;张显忠;戴小牛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性脑缺血损害及其一氧化氮(NO)的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性方法建立大鼠SAH模型,检测24h内脑微区血流量和颅内血清NO的动态改变,并测量基底动脉(BA)管径.结果 SAH后脑微区血流量迅速降低,1h达低值,24h内无明显恢复趋势(P<0.01).SAH后1h血清NO开始减低,并持续24h(P<0.01).BA管径于SAH后明显缩小(P<0.01).结论 SAH时脑灌注压降低、脑血管痉挛及微循环异常均可能与脑血流量降低有关.NO减少是脑血管痉挛和微循环异常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 卡托普利对实验性腹主动脉狭窄大鼠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作者:蔡辉;胡婉英;董耀荣;赵卫;周华

    目的进一步证实实验性腹主动脉狭窄大鼠左心室肥厚及卡托普利的作用.方法采用实验性腹主动脉银夹狭窄大鼠模型,观察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放免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左心室心肌局部AngⅡ.结果模型组LVMI、血浆AngⅡ、左心室心肌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卡托普利组LVMI、血浆AngⅡ、左心室心肌AngⅡ明显下降.结论使用腹主动脉银夹狭窄方法建立心脏后负荷增加的心肌肥厚动物模型是可靠的,卡托普利确有抗心肌肥厚的作用.

  • 磁场作用与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定量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淼;丁翠兰;张云兴;曹友清

    目的探讨磁场作用与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图像分析仪对6只经交变磁场(AC)、6只经稳恒磁场(DC)及5只未经磁场处理的小鼠肿瘤组织中微血管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AC组的微血管数量及面积密度为17.66±5.32/HP(每高倍视野)、2.36±0.38,DC组的微血管数量及面积密度为25.21±7.24/HP、4.47±0.52,磁场作用后的肿瘤组织中微血管数量及面积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47.42±12.26/HP、7.36±0.74,P值均小于0.01).结论磁场作用能减少肿瘤组织中微血管的形成,减少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

    关键词: 磁场 微血管 肿瘤 小鼠
  • 高温对缺血性脑损害的影响

    作者:陈娟;丁素菊

    在全脑及局灶短暂脑缺血模型中发现高温加剧和恶化了神经病理改变,并影响初未累及的结构.本文就高温对缺血性脑损害的影响和机制进行综述.其机制可能为: 1 更加广泛的血脑屏障的开放;2 过量氧自由基的产生;3 神经递质释放增多;4 脑梗死局部破坏性的去极化增多;5 能量代谢受损及蛋白酶抑制剂增多;6 细胞骨架蛋白水解.亚低温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高温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却未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几个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温度升高伴随恶劣的预后.建议在卒中患者积极控制体温[1].

  • 我国高海拔地区人群微循环研究概况

    作者:周其全

    高海拔地区是指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域.在这个高度上可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超过这个海拔高度,人体在机能代谢上的改变更加明显,甚至出现各种病理改变.这些改变容易反映在微循环上,通过活体微循环的观察可以直接反映体内各种病变.由于受高海拔地区缺氧的影响,高海拔区人群的微循环较平原地区人群有较大差异,只有了解这种差异才能对高海拔地区人群的各种病理改变作出正确的判断.过去20年,我国高原医学工作者在高海拔地区对高原人群的微循环变化规律作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高原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其主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微循环结构功能的某些研究进展

    作者:骆秉铨

    近些年来,微循环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是多方面的,但也存在某些争议问题,如微循环的概念及其血管网络范围界定,微循环调节和内皮细胞功能,疾病过程的微循环机制和微血管病等.本文就上述问题复习近期文献进行综述性探讨和评价.

  • 硝酸甘油致胃轻瘫一例报告

    作者:吴学明

    患者女性,79岁,因反复胸闷、心前区疼痛五个月入院.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狭窄90%.诊断: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由于并发肺部感染,心肌缺血加重,出现心力衰竭,给予洋地黄、速尿、依那普利口服,硝酸甘油每天持续静滴16h.一周后,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肠鸣音减弱,并逐渐加重.多次行胃肠道检查,仅见慢性胃炎.给于各种对症、支持、胃动力药及中医药治疗,均无效.

  • 断肢再植术后甲襞微循环的应用价值

    作者:孔平

    断肢再植术后再植物血液循环的观察以往主要依赖于皮温、皮色及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的综合判断,存在观察者个体差异性及客观界线不易掌握等缺点,常使患者失去防治血管危象的佳时机.作者在近的1例断腕再植术后,将微循环观察技术应用于再植手的术后观察,成功地利用微循环变化所提供的信息,早期发现并消除了各种不利于患肢血液循环的因素,防止了血管危象的发生.在此期间,患肢皮温、皮色及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无任何异常变化.现报告如下.

  • 微血管增生及转基因治疗缺血性疾病

    作者:肖林生;修瑞娟

    生理状态下体内并无微血管增生现象(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变化是仅有的例外),但在一些病理情况,如损伤愈合、炎症、类风湿性血管炎、糖尿病伴发的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增生是基本的病理过程.特别是在缺血性疾病及肿瘤发生过程中,微血管增生的意义提示,可能通过调节微血管增生来治疗这类疾病.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抑制微血管增生以治疗肿瘤的研究.对于缺血性疾病,首先采用了外源性促微血管增生活性因子,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嗣后的研究发现,系统给予外源性重组微血管增生因子,可能促发潜在肿瘤的生长,也可能造成意外的微血管增生而致大脑和视网膜不可逆病变,加之昂贵的费用,近几年来转而发展基因治疗方法促进微血管增生以治疗缺血性疾病.本文拟就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作一论述,并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

中国微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