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전염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680
  • 国内刊号: 31-136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5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翁心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连续性血液净化阻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发病早期病情进展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煜;段钟平;朱彦涛;李颖;郭会敏;张爱东;赵军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往往出现发热、呼吸心率加快、外周血白细胞异常以及丙氨酸转氨酶和心肌酶升高等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表现[1,2].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和衰竭[3,4].近年在国内外重症监护病房(ICU)和重症抢救中广泛应用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可有效清除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阻断从急性感染(AI)→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多脏器功能不全的病理过程[5,6].为此,我们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对3例急性期SARS患者进行了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F)治疗,取得初步疗效.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肺纤维化病理学探讨

    作者:张立洁;郎振为;孙琳;孟忻;张世杰;宋晨朝;李俊强;阎惠平

    目的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肺纤维化的表现,初步探讨SARS时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光镜、纤维化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SP法以鼠抗Ⅲ型胶原、鼠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兔抗Fas、兔抗Fas配体(FasL)、兔抗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4例SARS死亡病例的肺组织纤维化改变进行重点观察.结果4例肺组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表现为肺泡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积聚及机化,甚而形成"团块状纤维样"结构;肺泡间隔增厚,成纤维细胞增生,可见胶原纤维条索;组织化学染色及Ⅲ型胶原染色证实以Ⅲ型和Ⅰ型胶原纤维增生为主;肺泡腔内的纤维化与肺泡外间质融合形成肺的实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表达Fas、FasL、肺泡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细胞浆内表达TGF-β1.结论SARS患者的肺组织早期即有纤维化的征象,其纤维化的发生是各种效应细胞、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结果.

  •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对判断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预后的价值

    作者:曾珍;张晓峰;王海滨;耿华;王陆军;韩玉坤;张鸿飞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以高热、全身中毒症状起病,发病后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绝对数量急剧下降,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行性降低[1].因此,推测SARS是由病毒超抗原引起的急性免疫损伤性疾病.机体对SARS病毒产物及机体反应性产物的清除能力,与SARS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红细胞广泛表达的补体一型受体(CR1),具有重要的免疫粘附功能[2,3],能粘附、辅助清除循环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物质,但是否与SARS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因此,我们对确诊的31例重症SARS患者红细胞天然粘附免疫功能(EIIAF)进行动态观察,并与其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进行分析.

  • 澳门登革热989例

    作者:陈耀球;董绮虹;朱雪茵;李家洪;韦名扬;李沛樟

    目的分析澳门登革热病例流行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澳门镜湖医院2001年8月至12月间经实验室诊断证实989例登革热的门急诊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以41~50岁年龄组高,发病高峰在9~10月.人口密度与发病例数呈正直线相关,相关系数为0.866(P<0.05).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皮疹,分别占95.7%和75.1%.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分别占80.2%和74.1%.骨髓检查提示有巨核细胞系统功能障碍.结论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预后尚好.

    关键词: 登革热 澳门
  • 干扰素γ 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俞蕙;朱启镕;顾绍庆;董左权

    目的了解宫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儿童干扰素-γ(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探讨宫内HBV感染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母亲为HBV携带者,新生儿出生后按程序使用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出生时外周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并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为宫内HBV感染者(Ⅰ组).出生时及以后随访中未曾出现过HBsAg或HBVDNA阳性,1岁时抗-HBs达保护滴度以上者为正常免疫儿童(Ⅱ组).选取Ⅰ组42例,Ⅱ组68例,用毛细管电泳法对IFN-γ 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进行测定.结果在42例宫内HBV感染组儿童中IFN-γ 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CA12)+/(CA12)+减少,42例中仅有5例,占11.90%,(CA12)+/(CA12)-占26.19%,(CA12)-/(CA12)-占61.91%;正常免疫儿童IFN-γ(CA12)+/(CA12)+占26.47%,(CA12)+/(CA12)-占33.82%,(CA12)-/(CA12)-占39.71%.宫内HBV感染组与正常免疫组比较趋势(P=0.0176),宫内HBV感染儿童(CA12)+/(CA12)+较正常免疫儿童减少.宫内HBV感染儿童IFN-γ CA重复12次的频率为25%,比正常免疫儿童IFN-γ CA重复12次的频率43.38%明显降低,χ2=7.548,P=0.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IFN-γ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宫内HBV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1b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观察

    作者:张金龙;何文南;陈建明;徐斌;莫国生;黄志刚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但单用一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疗效往往不佳,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HBV药物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国内有学者认为采用拉米夫定干扰素-α序贯疗法进行治疗,虽能减少YM-DD变异,但不能提高抗HBV疗效.因此我们采取两者开始联合应用以了解其能否提高抗病毒疗效,现总结如下.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作者:董庆鸣;何忠平;庄辉;宋淑静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以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症状;可出现一侧或双侧肺部片状或团块状浸润灶;病死率较高.但目前对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和预防方法[1,2].有人认为SARS冠状病毒可损害人体的免疫器官,其发病与免疫器官损伤有关[3,4].个别报告SARS患者血中一些细胞因子水平升高[5,6],但例数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的随访研究.为此,我们对41例临床和血清学确证为SARS的患者,于不同病程取其外周血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IL-4、IL-5和干扰素-γ(INF-γ),以了解其动态变化规律.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牛链球菌脑膜炎一例

    作者:黄仁刚;唐荣珍;江南

    患者,女,24岁,因"头痛、恶心、呕吐1 d"入院,既往无中耳炎、副鼻窦炎、慢性肠炎、糖尿病、慢性肝病及心脏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8.4℃,神清,欠合作,全身皮肤未见瘀点、瘀斑,两侧瞳孔等大约0.2 cm,光反射灵敏.

  •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脑出血、肺出血一例

    作者:何敏;何伟;李君熹

    患者,男,67岁.因"发热伴头痛、腰痛1周、少尿3 d"于2004年2月5日入院,入院时尿量200~300ml/24 h.体检:体温38.2℃,脉搏88次/min,血压90/60 mm Hg(1mm Hg=0.133kPa).双腋下可见散在瘀点,眼睑、球结膜水肿,心肺未见异常,双下肢轻度水肿.

  • 莱姆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一例

    作者:卢洪洲;黄志基;陈明泉;潘孝彰;翁心华;曹天高

    患者,男,35岁.因"反复发热5个月"入院.5个月前,患者曾进入云南原始森林,被虫咬.当时局部有一枚皮疹,约黄豆大小,红色,不痒,轻压痛.3 d后皮疹消退,出现发热.开始体温38℃左右,呈间歇性.随病情发展,体温逐渐升高,高体温超过39℃,呈稽留热,伴干咳.2个月前,患者突然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于当地医院行腰穿检查,压力高(60滴/min).第1次脑脊液检查:细胞总数655×106/L,单核细胞0.1,多核细胞0.9,糖2.4 mmol/L,蛋白质522 mg/L,氯化物118.0 mmol/L,墨汁染色未找到隐球菌,结核杆菌DNA检测(荧光实时监测聚合酶联反应扩增)阳性.

  •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疫苗接种者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闻炜;姚鹏;胡大荣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机体可激发一系列针对HBV抗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1].为进一步了解HBV感染后体液和细胞免疫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及HBV清除中的作用和HBV感染致病过程,更好地了解HBV感染后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和HBV感染的慢性化评估,我们对急慢性HBV感染的患者及疫苗接种者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 尖锐湿疣病损组织粗提蛋白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影响

    作者:芦桂青;程浩;张行;沈建根;岑建萍;叶俊

    目的通过观察尖锐湿疣病损组织粗提蛋白刺激后的树突状细胞(D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影响,探讨尖锐湿疣病损粗提蛋白对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联反应(PCR)鉴定尖锐湿疣病损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6 DNA和HPV11 DNA.人脐带血和外周血分离培养10 d的DC分别用尖锐湿疣病损组织和健康儿童包皮组织粗提蛋白刺激2次.另设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刺激.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和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同种异体淋巴细胞来源于脐带血和外周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来源于外周血.结果PCR结果显示尖锐湿疣病损组织中HPV6b DNA阳性.尖锐湿疣病损粗提蛋白刺激后的DC刺激来源于脐血的T淋巴细胞,其增殖指数(5.514)高于包皮对照组(2.645)和空白对照组(1.698,DC:T均为1:11).尖锐湿疣病损粗提蛋白刺激后的DC刺激来源于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2.352)高于包皮对照组(1.083)和空白对照组(0.644,DC:T均为1:3).结论尖锐湿疣病损粗提蛋白可能因存在的HPV病毒抗原对DC的刺激和功能活化,进一步促进了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并进而推测可以提高机体抗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前C和基本核启动子联合突变的意义

    作者:雷春亮;彭晓谋;顾琳;陈雪娟;杨湛;唐小平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前C区G1896A突变和基本核启动子(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以及两者的联合突变对患者血清病毒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40份HBeAg阴性、60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40份阴性对照血清,采用竞争分化聚合酶链反应(CD-PCR)检测G1896A突变及A1762T/G1764A双突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中病毒含量.结果G1896A突变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7.6%和6.7%;A1762T/G1764A双突变的检出率分别为37.9%和31.7%;其中两者联合突变在HBeAg阴性患者中的检出率为13.5%.在HBeAg阴性患者中,G1896A突变主要出现在血清病毒含量低的患者,而A1762T/G1764A双突变与血清病毒含量无关.联合变异株主要见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血清病毒含量无关.结论G1896A变异株复制能力较低,而A1762T/G1764A变异株对病毒复制能力影响可能较为复杂,对HBeAg合成的影响较G1896A变异株小.联合变异株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其复制能力较单纯G1896A强,值得警惕.

  • 331株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分型

    作者:朱芹;尚世强;华春珍;李建平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肺炎链球菌临床株的耐药性及青霉素耐药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E test法测定菌株对青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肺炎链球菌对其他8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并以盒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基因指纹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临床分离得到肺炎链球菌331株,E test法测得55株(16.6%)青霉素高度耐药株(PRSP),127株(38.4%)青霉素中度耐药株(PISP).纸片扩散法测得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2%、47.7%、90%、84.3%、0.3%及13%.所有菌株对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敏感.保存存活的35株PRSP可分为17种盒式-PCR谱型,PBP2X、PBP2B、PBP1A的指纹各为5种、7种、5种.盒式谱型A、H的菌株其耐药谱、MIC值和PBP基因指纹高度一致.结论杭州地区肺炎链球菌临床株的青霉素耐药率较高,非β-内酰胺类红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亦较高.杭州地区可能有耐药克隆的流行.

  • HepG2.2.15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cccDNA的定量检测

    作者:赵克开;缪晓辉;徐文胜

    目的建立一种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cccDNA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消化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pG2.2.15细胞,取1×106个细胞用小量质粒抽提试剂盒抽提细胞内的cccDNA,抽提产物用绿豆核酸酶酶切纯化,所得酶切产物用特异的引物和探针进行选择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用对数生长期前的细胞培养上清液、4份HBV DNA阳性和2份HBV DNA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血清验证荧光定量PCR法的特异性,并用不同浓度的质粒标准品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证实HepG2.2.15细胞内存在cccDNA,其含量约为每个细胞18拷贝.对数生长期前培养上清液和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血清均未检测到荧光信号,本实验条件下用该方法可检测低至103拷贝/ml的cccDNA分子.结论该方法操作方便,特异性高,敏感性较好,可用于定量检测细胞内的cccDNA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评价等.

  • HBsAg负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分子的变化

    作者:童华生;张一;袁铿;胡银英;袁芳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毒感染后,树突状细胞(DCs)抗原提呈功能下降,表现为成熟障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不同程度下调,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减弱[1-5].由于DCs不能有效地提呈抗原,无法激活正免疫应答,这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有关.

  • 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动态观察

    作者:张春平;杜琼;钟亚玲

    拉米夫定是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主要抗病毒机制是抑制HBV多聚酶的逆转录酶活性,有效阻止病毒核酸的复制合成,但它不能清除病毒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HBV多聚酶具有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的活性,计算机模拟分析表明,HBV多聚酶有A到E共5个活性部位,位于多聚酶结构域C的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基序是该酶的活性区域,其中M552可被异亮氨酸(Ⅰ)或缬氨酸(Ⅴ)取代(即YMDD变为YIDD/YVDD),是HBV病毒对拉米夫定治疗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ARMS-PCR)检测技术,对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后YMDD变异进行动态观察,同时监测其血清HBV DNA载量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的变化,以探讨YMDD变异的发生机制和拉米夫定治疗前后YMDD变异株的动态变化.

  • 新生儿单个核细胞表达CCR5受体及C-C趋化因子能力的观察

    作者:郑煜煌;吴桐春;刘海周;周华英;张春迎;丁佩佩;邹文;李惠

    研究影响新生儿对HIV-1感染的免疫特点对减少儿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阻断HIV-1母婴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大多数亚型的HIV-1,在病程早期主要利用CCR5趋化因子受体入侵靶细胞,而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的3种C-C趋化因子:受激活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MIP-1β,可抑制HIV-1和CCR5结合,诱导CCR5内化到胞浆,从而阻断HIV-1感染靶细胞[1].美国新生儿的单个核细胞较成人单个核细胞更易被HIV-1感染,与其趋化因子RANTES等分泌能力低下有关[2],我们尚未见国内这方面的报道.现将我们观察新生儿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CD4和CCR5受体以及分泌3种C-C趋化因子的能力,并与成人的同类指标进行比较的结果报道如下.

  • 重型肝炎肝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

    作者:张文中;崔世昌;王景泉;郎振为;朱仁平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发病.一氧化氮(NO)由一氧化氮合酶(iNOS)催化L-精氨酸产生,具有广泛的生理病理作用,受到广泛重视.我们检测了重型肝炎肝组织中诱导型iNOS的分布,以期了解NO和重型肝炎的关系.

  • 乙型肝炎患者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的对比

    作者:蒋业贵;王宇明;毛青;李奇芬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组织相容性细胞抗原(HLA)-Ⅱ类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EB病毒(EBV)体外感染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其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系(LCL);应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LCL分泌TNF的细胞毒活性.结果HLA-DRB1*0301、HLA-DQA1*0501、HLA-DQB1*030阳性组LCL分泌TNF的活性明显低于阴性组(t1=2.944,t2=3.397,t3=3.316,P<0.01),HLA-DRB1*1101/1102、HLA-DQA1*0301阳性组LCL分泌TNF的活性明显高于阴性组(t1=4.234,t2=4.873,P<0.01).结论HLA-Ⅱ类基因可通过影响TNF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与HBV感染慢性化或HBV清除有关.

  • 复方甘草酸苷对小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杨宝山;马英骥;陈立艳;毕蔓茹;王岩;高峰;王福祥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SNMC)对小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LF)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腹腔注射构建肝功能衰竭的小鼠模型,同时用SNMC对治疗组小鼠进行保护,观察各组小鼠存活率、肝功能、各种炎症因子及肝脏病理变化;电镜下观察线粒体结构的改变;应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原位凋亡的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D-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可以构建FLF模型,SNMC不同剂量组及不同给药时间组在降低酶学指标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NO、内皮素(ET)-1、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改善肝组织的损伤程度方面与模型组比较(多组间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保护组之间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给药小剂量组随着SNMC治疗时间的延长,凋亡指数逐渐降低,由6 h的32.3%降至7 d的5%(P <0.05);细胞色素C和caspase-3随治疗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减少;电镜可见典型的肝细胞凋亡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明显改善.结论SNMC对小鼠FLF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各种因素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及通过稳定线粒体膜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及其随后的caspase-3的活化,从而阻断肝细胞凋亡的进行.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激酶R的功能区域研究

    作者:颜学兵;陈智;Delphine BOUCREUX;Nicole PAVIO;Christian BRECHOT

    目的构建并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病毒株:癌中心株(BT)、癌旁珠(BNT)、HCV-J及BT不同截短片段谷胱甘肽(GST)-核心融合蛋白;寻找核心蛋白(Core)与蛋白激酶R(PKR)相互作用区域,探讨它们在HCV持续感染及细胞癌(H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不同片段HCV核心蛋白基因,并将7个不同的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诱导表达并纯化表达蛋白,与两株细胞(HepG2和Huh-7)的PKR的进行相互作用试验.结果7个不同片段Core在体外都得到相应表达,不同片段结合PKR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BT、BNT、C191的Core N端1~172氨基酸(aa)3个片段均能与PKP发生直接结合,BT与PKR结合的区域在Core N端的1~58aa.结论 不同片段Core在原核细胞中获得较好的表达;Core/PKP相互作,在HCV持续感染和HCC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免疫逃避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韩根成;白云;朱锡华

    目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仍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呈上升趋势,在借鉴以往病毒防治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包括亚单位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多成分联合疫苗,融合态疫苗等多种形式的防治性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疫苗,虽然有些类型的疫苗可以诱导出病毒特异性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并已经进入Ⅰ期或Ⅱ期临床实验,但在重建免疫系统,阻止或减缓AIDS的进程方面均未获得确切的效果.迄今为止,尚未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抗HIV疫苗[1].HIV的生物学特点是具有易出错倾向,易于在机体免疫排斥选择压力下不断发生变异,同时又可以通过其结构蛋白的复杂调节机制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2].这种生物学特点使得免疫系统,无论是体液免疫系统还是细胞免疫系统均不能很好地发挥抗病毒的作用,甚至有人开始对免疫系统能否有效防治HIV感染及控制AIDS的发生、发展提出了疑问[3].尽管如此,人们仍在探索诱导免疫系统控制HIV感染的有效途径.

  •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基因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张颖;白雪帆;孙永涛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现已明显提高了艾滋病(AIDS)的临床疗效,但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高度变异性、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价格昂贵等因素,多种新的抗HIV药物仍在不断开发.近年,抗HIV-1基因治疗研究主要在两方面取得较显著进展:一是通过基因修饰易感靶细胞,使之表达能特异性干扰HIV-1复制周期中一个或多个步骤的核酸序列或蛋白质,直接干扰病毒复制;二是增强对HIV-1感染的免疫反应或采用靶向性毒素,以杀伤和减少病毒感染细胞.以往AIDS基因治疗研究主要以CD4+T细胞作为靶细胞,因为CD4+T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是HIV主要的感染靶细胞,随着造血干细胞(HSCs)移植技术的进展及目的基因导入载体系统的优化,造血干细胞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AIDS基因治疗也转向以造血干细胞为靶细胞的研究.

  • 《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作者:万谟彬

    <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04版共识>)在2001和2003年版共识的基础上,经过专家组成员的反复酝酿、讨论和修改,终定稿并发表[1].<2004版共识>较前更规范与成熟,较好的解决了一些临床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意见.作为制定共识的专家组成员之一和执笔者,现就<2004版共识>的主要修改内容,并结合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若干热点问题谈谈看法,作为对<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解读.

  • 警惕非法医学期刊的招摇撞骗

    作者:

    关键词:
中华传染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88 01 02 03 04
1987 01 02 03 04
1986 01 02 03 04
1985 01 02 03 04
1984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