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전염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680
  • 国内刊号: 31-136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5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翁心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与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关系

    作者:刘丹阳;杨方;魏倪;韩淑华;吴晓枫;赵汝钦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学纤维化程度与临床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89例人院诊断为CHB的患者行肝穿刺.同时检测血清HA、LN、PCⅢ、ⅣC、肝功能和血常规,并按组织学的不同纤维化分期(S)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 从肝纤维化So至S4期,PC Ⅲ、γ-GT、TBil、γ-球蛋白和PT渐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25、6.218、2.958、10.160和7.028,P<0.05);胆碱酯酶(CHE)、总蛋白(TP)、Alb、PLT值渐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984、3.786、14.919和4.737,P<0.01);LN、ⅣC、ALT和AST值在S各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18、2.795、2.649和3.199,P<0.05).S分期与LN、PCⅢ、ALT、AST、TBil、γ-GT、γ-球蛋白、PT呈正相关(rs值为0.200、0.306、0.1 72、0.273、0.153、0.402、0.415、0.269),与CHE、TP、Alb、PLT呈负相关(rs值为-0.502、-0.208、-0.413、-0.390);LN、ALT、CHE、PLT、γ-球蛋白为肝纤维化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与血清肝纤维化、肝功能、血常规指标有不同程度相关.综合多项临床资料可早期无创性诊断肝纤维化.

  • 流行性乙型脑炎血清和脑脊液细胞因子的测定及意义

    作者:孙水林;钟恢海;吴宝灵;熊墨龙;梁青;陈国栋

    目的 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液及血清中TNF-α、IL-1β、IL-2、IL-6、IL-8、IL-10、IL-12、IFN-α水平,探讨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同时留取24例乙型脑炎患者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标本各2 mL,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2 mL,ELISA法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的细胞因子.多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结果 乙型脑炎患者脑脊液TNF-α、IL-1β、IL-6、IL-8、IL-10和IFN-α水平分别为(24.5±6.6)、(7.8±2.4)、(16.0±5.7)、(17.6±4.8)、(130.2±33.6)和(45.2±10.8)ng/L,血清中分别为(25.3±11.2)、(7.1±3.2)、(14.5±6.2)、(16.0±6.5)、(82.0±27.8)和(42.5±16.2)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12.7±7.9),(2.64±1.0)、(6.2±2.2)、(9.6±3.3)、(71.4±12.8)和(30.0±14.0)ng/L(F值分别为14.10、29.46、23.38、14.78、32.59、7.52,P<0.05),IL-2、IL-12升高则不明显.乙型脑炎组脑脊液中的IL-1β、IL-6,IL-8、IL-10、IL-12和IFN-α水平较血清上升,TNF-α、IL-2水平则下降.重型患者脑脊液中IL-6为(18.8±5.4)ng/L、IL-8为(20.7±2.7)ng/L,高于普通型的(12.1±3.0)和(13.3±3.3)ng/L(t=3.50,t=5.96,P<0.05),IL-2则降低.结论 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IL-10、IFN-α的分泌过度,参与乙型脑炎炎性反应损伤的发病过程;而IL-2和IL-12的分泌不足,可能参与细胞免疫.

  • 散发性克雅病五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冯滨;欧强;杨海英;励峰

    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是人类海绵状脑病中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系因脑组织内异常蛋白粒子(PrPsc)沉积所致.散发性CJD为常见类型,约占85%[1].现回顾性分析了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6至2007年收治的5例散发性CJD,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年的疗效

    作者:汤钰菁;欧阳丽娟;洪昱钤;梁惠卿;毛乾国

    我们对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65例HBeAg阴性、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8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纳入标准65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均为2001年6月以前就诊的厦门市中医院住院或门诊患者.

  • 干扰素α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HBsAg阴转7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晓枫;杨方;魏倪;李维利;宋薇;唐伯莹

    对于慢性HBV感染者,病毒的高水平复制是导致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在6岁以前受感染的人群中,约25%成年时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在我国,多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母婴传播所致,故对儿童CHB的治疗宜尽早实施.IFN-α是公认的有可靠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也是儿童CHB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

  • HBeAg状态及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作者:彭劼;侯金林;郭亚兵;冯筱榕;朱幼芙

    目的 探讨HBeAg状态及HBV DNA载量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406例,研究HBeAg状态、HBV DNA载量对疾病预后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406例重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阳性208例,占51.2%,HBeAg阴性198例,占48.8%.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男女构成比、TBil峰值及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谷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平均年龄(46.7±12.8)岁,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38.3±13.5)岁(t=6.43,P<0.01);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占67.7%,亦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45.7%(X2=19.97,P<0.01);HBeAg阴性组好转率为32.3%,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的44.7%(X2=6.56,P<0.05).在208例HBeAg阳性与198例HBeAg阴性患者中,均显示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其好转率下降,呈显著负相关(X2=22.98,X2=26.04;均P<0.01).结论 HBeAg阴性重型乙型肝炎较HBeAg阳性者预后差;无论HBeAg状态如何,HBV DNA载量越高,其预后越差.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自发性下降的流行病学特点

    作者:刘静;邓子德;吴跃;谢俊强;彭亮;高志良

    目的 了解HBV DNA水平自发性下降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315例CHB或肝硬化(LC)患者HBVDNA自发性下降的发生率、人口学特点及诊断分布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V DNA自发性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12周内发生HBV DNA自发性下降的患者为171例,占54.3%,其中,HBV DNA降至3 lg拷贝/mL以下的患者为61例.占19.4%.分层研究显示青年组与少年组患者HBV DNA自发性下降率分别为58.6%(116/198例)和25.0%(2/8例),前者高于后者(X2=2.956,P=0.048);病情重的比病情轻的患者更易发生HBV DNA自发性下降,两两比较,有差异组的均X2>3.84,P<0.05,其中慢性重型肝炎的下降率高,达78.7%(48/61例).重叠HEV感染与单纯HBV感染患者HBV DNA自发性下降率分别为75.0%(21/28例)和51.8%(146/282例),前者高于后者(X2=5.530,P=0.019).ALT>400 U/L与ALT≤400 U/L的患者HBV DNA自发性下降率分别为61.8%(102/165例)和46.0%(69/150例),前者高于后者(X2=7.922,P=0.005);TBil>200 μmol/L与TBil≤200 μmol/L的患者HBV DNA自发性下降率分别为68.7%(79/115例)和46.0%(92/200例),前者高于后者(X2=15.155,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重型肝炎、ALT>400 U/L、TBil>200 μmol/L 是CHB或LC患者发牛HBV DNA自发性下降的影响因素(均OR>1,P<0.05).结论 HBV DNA水平自发性下降足CHB或LC患者自然病程进展(免疫清除期)中的常见现象.患者病情严重、ALT高、TBil高,则易发生HBV DNA自发性下降.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2反式激活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作者:洪源;兰孟东;王琦;张黎颖;刘秀财;李晓光;郝晓花;成军

    目的 对HCV非结构蛋白2反式激活蛋白(NS2TP)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并探讨其在不同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PCR法获得HCV NS2TP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并转化入E.coli BL21.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经免疫印迹分析验证后,大量表达并纯化该重组蛋白.将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后获取多克降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健康人及慢性HCV患者的肝组织.结果 成功获得丁重组目的 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3×103)及高滴度、高特异度的多克隆抗体.慢性HCV患者肝组织内NS2TP的表达高于健康肝组织,且以细胞核内分布为主.结论 明确了慢性HCV患者肝组织内NS2TP表达量及细胞内定位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NS2TP的生物学功能和HC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建立与改进

    作者:杜维波;潘小平;陈佳佳;章益民;陈瑜;李兰娟

    目的 建立和改进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探讨其应用于人工肝临床前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19只杜洛克种猪分成4组,其中15只(每组5只)在无麻醉条件下通过颈静脉置管分别注射1.0、1.25及1.5 g/kg的D-gal,其余4只注射等量的5%葡萄糖液作为对照组.记录动物临床表现和存活时间,动态检测血氨、PT、肝肾功能、血糖、L-乳酸等指标和肝组织学变化.采用t检验及F检验比较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比较动物存活时间.结果 注射D-gal 12 h后,所有动物出现明显的肝损伤表现,表现为血氨、AST、TBil及L-乳酸水平进行性升高,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T逐渐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3,F=27.817,F=50.097,F=88.382,F=8.211,F=21.227;均P<0.01),尤以注射1.5 g/kg D-gal组的变化为著.接受1.0 g/kg D-gal的动物除2只存活超过168 h外,其余3只于68~84 h内死亡,而接受1.25 g/kg和1.5 g/kg D-gal的动物分别于33~89 h和23~47 h内死亡,死前均出现昏迷,病理学检查提示肝组织大片坏死伴出血.结论 在无麻醉条件下D-gal诱导的杜洛克种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均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和良好的重复性,且具有合适的治疗时间窗口,适宜于人工肝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研究.

  • 人巨细胞病毒UL97基因耐药重组株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张玥;方风琴;章莉;倪语星;王祥慧;季育华

    目的 构建含UL97基因耐药相关突变的重组人巨细胞病毒(rHCMV),并通过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加以鉴定.方法 采用重叠延伸剪接PCR在UL97基因中引入Pine I位点和耐药相关位点做定点突变,将所获突变基因片段按比例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AD169标准株DNA混合,经脂质体介导共转染成纤维细胞MRC-5.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HCMV PP65抗原,证实MRC-5已被rHCMV感染,观察同源重组病毒形成的细胞病变达100%后收获该重组病毒.用不同浓度更昔洛韦进行噬斑筛选纯化目的 病毒,并通过噬斑减少试验和耐药基因(UL97和UL54)序列分析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目的 突变UL97基因片段,同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7 d后可见明显细胞病变,PP65抗原检测证实为rHCMV感染灶.经过克隆筛选得到的重组病毒株UL97基因型分析结果与预期一致,UL54基因测序未发现突变.阳性克隆重组病毒对更昔洛韦敏感性显示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5 μmol/L,是标准株的12倍,具耐药表型.结论 成功将HCMV基因组DNA与耐药突变目的 基因片段共转染MRC-5细胞,通过更昔洛韦筛选和噬斑纯化获得目的 重组病毒株.该方法的建立为在用药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的HCMV耐药突变株的鉴定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平台.

  • 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感染者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和意义

    作者:顾锡炳;蒋祥虎;蒋跃明;王栋;华忠;吴杭源;陈浩坤;徐月琴;陆忠华

    对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行HIBV基因型检测,比较CHB患者B、C基因型之间HBV特异性CTL及非特异性CTL的差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 PTD-HBcAg体外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在T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陈小华;潘庆春;余永胜;韩进超;臧国庆

    目的 观察融合蛋白PTD-HBcAg诱导体外培养的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近交系BALB/C小鼠髓源性DC加入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重组IL-4培养5 d,再加人TNF-a、HBcAg和PTD-HBcAg诱导DC成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定位,流式细胞计数仪测定DC表面分子表达,ELISA法测定DC培养上清液中IL-12 p70的水平,CCK-8试剂盒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成功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髓源性DC,HBcAg主要定位于DC膜表面,而PTD-HBcAg能够穿透DC膜进入细胞质.PTD-HBcAg能明显上调DC表面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类分子表达;50 mg/L和100 mg/L PTD-HBcAg诱导DC分泌IL-12 p70水半分别为(142.50±18.31)ng/L和(124.30±15.12)ng/L,明显高于HBcAg诱导组的(42.31±4.21)ng/L(t=9.234和9.045,均P<0.05);PTD-HBcAg诱导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HBcAg组及阳性对照TNF-a组.结论 PTD-HBcAg具有穿透DC膜能力,并能促进DC分化、成熟,明显上调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分泌IL-12 p70的水平.

  • 乌司他丁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谷甸娜;陈永平;张晓华;卢洁;张磊;郑毅;郑明华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对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1,HO-1)的影响.方法 66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乌司他丁干预组,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及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动态观察(6、12、24、36和48 h)大鼠血清ALT、AST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RT-PCR检测肝脏HO- mRNA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O-1蛋白表达.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D-Gal/LPS联合注射成功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表现为造模6 h后血清ALT、AST水平以及肝组织MDA浓度均显著升高(F值分别为23.864、38.446、18.051,均P<0.01),以12至24 h之间为显著.造模24 h后,模型组与干预组ALT、AST、MDA分别达到(8 346.7±1 363.1)U/L、(9 766.7±1 274.1)U/L、(8.34±1.13)μmol/g与(4 151.3±970.0)U/L、(4 696.7±1 476.9)U/L、(4.66±0.91)μmol/g,均较对照组的(24.0±2.0)U/L、(82.3±16.9)U/L、(2.55±0.22)μmol/g高(F值分别为55.684、55.501、47.843,均P<0.01),但干预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HO-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加(P<0.01),干预组的上升更加显著(P<0.01).结论 乌司他丁能上调HO-1 mRNA和蛋白表达,提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HO-1通路发挥其在急性肝功能衰竭中抗炎抗氧化的保护作用.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兴祥;陈勇;付菲;徐云芳

    宿主感染HBV的临床发展过程除与病毒本身有关外,还与不同个体对HBV所发生的免疫反应有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复合体作为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基因群,与抗HBV免疫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及病毒逃避免疫攻击的能力决定着HBV感染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许多研究表明,某些HLAⅡ类分子或等位基因与HBV感染的预后有密切关系[1,2].本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基因多态化、了解其临床意义.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基因甲基化分析

    作者:苏倩;郜玉峰;解俊侠;张亚飞;李家斌;魏少峰;李旭

    目的 研究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1、SFRP2基冈甲基化状态及其与肝细胞癌发牛发展的关系.方法 利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45例肝细胞癌患者术中取得癌组织、癌旁组织及6例胆囊结石或肝脏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中SFRP1、SFRP2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数据行X2检验、Fisher's 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结果 在45例HCC患者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FRP1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占62.2%和35.6%(X2=6.403,P<0.05);SFRP2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占51.1%和28.9%(X2=4.630,P<0.05);6例正常肝组织均未检测到甲基化.癌组织中SFRPI与SFRP2基因甲基化在性别、年龄、HBV血清标志物、癌旁组织类型、有无转移和病理分级等因素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SFRP1与SFRP2基因异常甲基化具有线性相关性(r=0.381,P=0.01).结论 SFRP1和SFRP2基因甲基化在HBV相关性HCC中是个频发事件,将来有可能作为一种预测HCC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 艾滋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曹玮;李太生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HIV在人体内特异性攻击CD4+T淋巴细胞,造成免疫系统功能进行性破坏,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 拉米夫定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会议纪要

    作者:万谟彬

    拉米夫定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药物,已经积累了近10年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经验,长期临床实践不断证实与表明,拉米夫定可以安全有效地阻止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减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上市10年来,我国学者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方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制定和更新了拉米夫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1]、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等[3],对指导临床医牛合理、科学、正确地使用拉米夫定起了重要作用.

  • 肝脾大4个月、发热10天

    作者:张瑞祺;赵书民;杭小锋

    病历摘要患者女,16岁.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部膨隆,伴乏力,无明显纳差、恶心及呕吐,无畏寒、发热及巩膜黄染、尿黄.外院查血 ALT 283 U/L,碱性磷酸酶(ALP)630 U/L;B 超示肝脾大;未经特殊治疗.

中华传染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88 01 02 03 04
1987 01 02 03 04
1986 01 02 03 04
1985 01 02 03 04
1984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