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전염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680
  • 国内刊号: 31-136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5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翁心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及其与普通干扰素序贯治疗效果比较

    作者:徐京杭;于岩岩;斯崇文;陈新月;韩忠厚;陈勇;张文瑾;徐道振;陈宇萍;李雪迎;仇杰

    目的 比较拉米夫定-干扰素序贯治疗与拉米夫定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7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83例和拉米夫定单药治疗组89例.序贯治疗组先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从第25周开始加用干扰素α2b(5MU,皮下注射,隔日1次),总疗程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单药治疗组单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共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计量资料方差齐性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序贯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的基线HBV DNA分别为(7.8±1.0)和(7.9±1.1)1g拷贝/mL(P>0.05),基线ALT分别为(210.5±150.1)和(211.9±160.9)U/L(P>0.05).治疗结束时,序贯治疗组ALT为(78.4±146.1)U/L,单药治疗组ALT为(36.1±32.4)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治疗组HBV DNA为(4.5±1.5)1g拷贝/mL,单药治疗组HBV DNA为(3.8±1.3)1g拷贝/mL(P<0.05);应答率分别为65.8%、83.5%(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31.6%、22.2%(P>0.05);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6%、16.0%(P>0.05).随访结束时,序贯治疗组ALT为(126.0±143.1)U/L,单药治疗组ALT为(82.7±83.0)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治疗组HBV DNA为(5.3±1.5)1g拷贝/mL,单药治疗组HBV DNA为(5.0±1.5)1g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25.0%、32.3%(P>0.05);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5.0%、26.2%(P>0.05).治疗48周时YMDD耐药变异率序贯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10.5%比26.9%,P<0.05).结论 拉米夫定-干扰素序贯治疗和拉米夫定单药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相似,但序贯治疗可减少病毒变异.

  • 干扰素诱导蛋白10及CXC趋化因子受体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

    作者:杨华;罗亚文;刘华庆;侯文;李佳

    在HBV感染过程中,淋巴细胞向受病毒感染的肝组织的迁移、浸润,对抗HBV免疫应答及炎性反应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对其机制的研究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近年研究表明,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及特异性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3 (CXCR3)对炎性反应部位淋巴细胞的募集起重要作用,已成为研究某些炎性反应发生机制的突破点[1-2].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程度下肝组织IP10、CXCR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血清IP10水平、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HBV DNA的关系,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 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感染及环境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孙立梅;林锦炎;曾汉日;康敏;郑焕英;邓爱萍;何剑峰;柯昌文;张永慧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家庭环境物品肠道病毒污染情况.方法 选取广东省2010年7-8月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41例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的普通患者,人户调查患者家庭全部成员人口学信息、家庭卫生习惯及卫生状况,采集患者家庭全部成员粪便标本及16户家庭物品表面涂抹标本,进行人肠道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 完成调查41户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及135名家庭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阳性53名,阳性率为39.2%;24户患者家庭的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检测阳性,占58.5%;4户家庭全部成员肠道病毒检测均为阳性,占9.8%.按父母、(外)祖父母及叔婶姨舅、亲(表、堂)兄弟姐妹区分的肠道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2.5%(25/77)、43.3%(13/30)和53.6%(1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7,P=0.131);家庭人数≥5名的患者家庭的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阳性率高于≤4名者(OR=1.4,95%CI:1.1~1.9).135名家庭密切接触者中,有37名与家庭内患者感染病毒型别一致,占27.4%;16名与家庭内患者感染病毒型别不一致,占11.9%.采集16户家庭玩具等表面涂抹标本共33份,其中2份玩具检出肠道病毒,阳性率为6.1%.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检测阴性和阳性的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分别有17户和23户,其看护儿童前洗手、餐饮具消毒、共用面巾、晾晒床上用品及玩具清洗等卫生习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阳性率较高,居家环境存在肠道病毒污染;应做好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和居家环境的消毒.

  • 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比较

    作者:赖菁;严颖;麦丽;陈焕文;郑小燕;柯伟民;高志良

    目的 评价在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下使用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HBeAg阴性ACLF患者165例,其中应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72例,应用恩替卡韦(0.5mg/d)治疗93例.观察患者生物化学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值、HBV DNA载量和病死率,比较两药在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患者疗效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前MELD值>30分患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分别为(3.6±1.1)1g拷贝/mL和(3.7±1.4)1g拷贝mL(t=0.181,P=0.859);病死率分别为92.0%和91.8%(χ2=0.002,P=0.680).治疗前MELD值为23~30分患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分别为(3.2±1.1)1g拷贝/mL和(3.2±2.3)1g拷贝/mL(t=0.760,P=0.455);病死率分别为42.9%和54.1%(χ2=0.799,P=0.455).治疗前MELD值<23分患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分别为(3.1±1.0)1g拷贝/mL和(2.8±1.5)1g拷贝/mL(t=-0.740,P=0.464);病死率分别为3/19和6.3%(x2=1.227,P=0.455).治疗前不同MELD值范围患者的病死率比较,拉米夫定组(χ2=26.967,P=0.000)、恩替卡韦组(x2=41.260,P=0.000)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治疗前的肝功能衰竭程度相似时,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ACLF的短期疗效相当,且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显著影响两药治疗后患者的转归.

  • HBsAg阳性的1355名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随访调查

    作者:周瑾;尹玉竹;吴玲玲;张培珍;李小毛

    目的 观察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婴儿的HBV感染情况.方法 前瞻性收集血清HBsAg阳性孕妇1355名及其所分娩的新生儿1360名(包括5名双胎)的资料,所有新生儿均于出生6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并按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随访新生儿至12月龄,检测0、7、12月龄婴儿外周血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360名婴儿随访至12月龄时,21名发生HBV感染,总的宫内感染率为1.54%.其中母亲为HBeAg阳性者的宫内感染率为4.44%,HBeAg阴性者未发生宫内感染(x2=35.99,P<0.05);母亲为HBV DNA阳性者的宫内感染率为3.13%,阴性者也未发生宫内感染(x2=21.84,P<0.05).母亲血清HBV DNA≥1×107IU/mL者的宫内感染率为6.01%,较HBV DNA<1×107IU/mL者明显升高(x2=39.43,P<0.05).结论 新生儿经严格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后,仍存在HBV的宫内感染.其中母亲为HBeAg阳性者及HBV DNA高复制水平者的宫内感染率明显增高;宫内感染是导致HBV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

  • 广东地区148例恙虫病患者胸部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作者:梁旭竞;黄思敏;李剑萍;朱先女;卢永平;陈友鹏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恙虫病患者胸部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999年至2010年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韶关市粤北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148例恙虫病患者分为胸部X线片异常组和胸部X线片正常组,采用t检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结果 148例恙虫病患者中,胸部影像学异常66例,占44.6%.胸部X线片异常组的咳嗽、严重血小板减少、低白蛋白血症、休克、急性呼吸衰竭、黄疸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胸部X线片正常组(χ2=18.193、6.872、17.138、5.608、4.318、7.982和7.932,均P<0.05).胸部X线片正常组住院时间为(9.9±5.0)d,少于胸部X线片异常组的(11.7±7.1)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7,P=0.088).胸部X线片异常组病死率为6.1%,高于胸部X线片正常组的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8).结论 恙虫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伴发胸部X线片异常很可能提示严重的恙虫病,应仔细分析病情,及时进行正确诊治.

  • 联合血清纤维化指标与门静脉灌注指数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病情

    作者:张军;朱阳军;李林法;朱诚忆;李艳梅;刘宁虎;毕监莉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传染病,可致肝脏进行性纤维化,终发展为肝硬化,并出现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近年来,由于与肝脏炎性反应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血清纤维化指标,如PCⅢ、HA、ⅣC及LN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评估CHB及肝硬化患者病情[1].此外,放射性核素肝脏显像亦因无创性及可进行功能评价而被大量用于肝硬化病情评估[2-4].其中通过肝脏灌注显像获得的门静脉灌注指数(portal perfusion index,PPI)被证实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功能储备密切相关[5-7].因此,全面准确的病情评估对指导CHB及肝硬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清纤维化指标与PPI在CHB及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对两者在CHB及肝硬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联合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 湖南省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后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特征

    作者:黄一伟;高立冬;李芳彩;张恒娇;李文超;刘运芝;胡世雄;张红;陈长;李俊华

    目的 分析湖南省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后乙型流感的流行情况和病毒基因特征,并探究可能造成其流行的原因.方法 对湖南省2010年23家哨点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中采集的咽拭子标本使用犬肾传代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阳性毒株使用血凝抑制实验进行型别鉴定,对选取的10株乙型流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序列进行进化树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随着甲型H1N1流感分离毒株的减少,乙型流感病毒在2010年上半年成为优势毒株,以B/Victoria系(BV系)为主,两种型别共存.2010年11起已知型别的聚集性疫情中,7起为乙型流感.在除核蛋白(NP)外的其他聚合酶(PB2、PB1、PA)、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NB蛋白、膜蛋白(M1)、乙型流感病毒M2蛋白(BM2)、非结构蛋白(NS1、NS2)10个蛋白的基因进化树中,10株病毒均按照其系的分类分在BV和B/Florida系(BY系)两个分支中,而NP进化树10株病毒均在BY分支中.与世界卫生组织疫苗株比较,10株病毒11个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为97.2%~100.0%,但仍发现有一些碱基位点的改变.未发现对NA抑制剂类药物耐药位点的突变.相对于日常监测病毒,2株聚集性疫情毒株编码NA、NB、PB1、PB2和NS2的碱基有一些突变.结论 乙型流感病毒有一些基因位点发生插入和重配,显示病毒持续进化,这可能是湖南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后B型流感病毒成为优势毒株的原因.

  • 新疆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波西肉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作者:买买提艾力·吾布力;潘珂君;鲁晓擘;孙晓风;依巴古力·艾拜都拉;杨克健;佐合拉·吐尔地;阿地力·库尔班;张跃新

    目前,AIDS死因仍以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为主.在AIDS相关性肿瘤中,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是特有的、致死性的恶性肿瘤.经典型KS在新疆地区多见,随着HIV/AIDS在新疆的流行,AIDS相关性KS患者逐渐增多.现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自2004年至2010年诊治随访的19例AIDS相关性K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预后等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结核分枝杆菌共感染的相关性

    作者:张馨赟;蒋卫民;朱小珍;姚惠洁;邵凌云;高岩;胡越凯;沈冰;顾凯侃;王辉

    目的 探讨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对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的影响.方法 应用结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对云南省和上海地区193例明确诊断的HIV感染者的血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IV感染者中潜伏性结核发生率达30.6%.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90×106/L,显著低于HIV合并潜伏性结核组的484×106/L(t=6.665,P<0.01).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106/L、200×106~500×106/L、<200×106/L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活动性结核组和潜伏性结核组构成比依次为1∶16.2、1∶1.3、5.6∶1.79例T-SPOT.TB阳性的病例中,共有20例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其中14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200×106/L,5例为200×106/L~500×106/L,1例>500×106/L.59例潜伏性结核患者中,52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106/L.结论 我国HIV感染人群中有较高的潜伏性结核发生率,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总体细胞免疫应答功能严重受损,随着CD4ˉT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HIV患者合并的潜伏性结核更易进展为活动性结核.当CD4+T淋巴细胞<200×106/L时,对T-SPOT.TB检测结果可能有影响.

  •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 YMDD位点基因序列自然变异的检测与分析

    作者:汪菁;陈玉;徐文胜;缪晓辉

    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是病毒转录和复制的原始模板,并能长期稳定地存在于被感染的肝细胞核内.目前,抗病毒治疗难以完全将其清除,寻找细胞核内早期出现的耐药变异cccDNA,可为初始联合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关键证据,从而降低发生耐药的可能.本研究应用套式PCR结合直接测序法检测8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内HBV cccDNA的YMDD位点,并对YMDD变异株进行克隆分析,了解变异株所占的比例.并用同样方法检测血清及肝组织HBV松弛环状DNA (relaxed circular DNA,rcDNA)的YMDD位点,探讨其与cccDNA变异的关系.

  • 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例

    作者:黄何清;王琴;周祖模

    患者女,20岁,半个月前来浙江省诸暨市务工,患者于15h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畏寒、寒战,继而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自服双黄连颗粒10 g.体格检查:体温39.7℃,呼吸40次/min,心率158次/min,血压81/40mmHg(1 mm Hg=0.133 kPa),意识模糊,颈抵抗可疑阳性,全身皮肤可见较多瘀点、瘀斑,结膜出血,两肺闻及湿啰音,心律不齐,腹平软,移动性浊音阴性.

  • HBsAg基因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单链抗体的真核质粒载体构建及表达蛋白活性鉴定

    作者:彭国平;赵冬久;周承;周林福;陈智

    目的 构建HBsAg基因(HBV S)与抗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单链抗体(ScFv)的真核质粒载体,并检测融合表达蛋白特异性抗原的结合活性.方法 将CTLA-4单链抗体的真核表达质粒pSect2/ScFv4F10及含HBV S基因的质粒pSect2/S分别经SfiI和HindⅢ双酶切后,S基因片段进一步克隆至质粒pSect2/ScFv4F10中.将质粒pSect2/ScFv40、pSect2/S-ScFv4F10转染中华仓鼠卵巢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将表达的蛋白经超滤浓缩与亲和层析纯化后,分别通过竞争抑制ELISA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检测其与重组小鼠CTLA-4抗原的结合活性及亲合常数.采用One-way ANOVA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成功构建可稳定表达S-ScFv4F10蛋白的真核质粒载体pSect2/S-ScFv4F10.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表明,其表达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2×103.当将抗鼠CTLA 4的亲本单链抗体4F10浓度固定时,其与CTLA-4纯化抗原混合反应的吸光度(A)570值随ScFv融合蛋白比例的减少而逐步增大;且当ScFv、S-ScFv4F10与4F10单链抗体以摩尔比为2∶1混合时,其对4F10结合抗原的竞争抑制率分别可达到72.6%和64.5%;亲本单链抗体、ScFv4F10、S-ScFv4n0与重组CTLA-4抗原的结合平衡常数KA值分别为7.29×108mol/L、9.52×106mol/L和2.04×106mol/L,解离平衡常数KD分别为1.40×10-9mol/L、1.05×10-7mol/L和4.91×10-7mol/L.结论 成功构建了HBV S基因与CTLA-4单链抗体ScFv4F10的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Sect2/S-ScFv4F10,其表达的蛋白与CTLA-4抗原具有一定的亲和活性.

  • 白细胞介素7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作者:方红龙;吴金明;张雪琴;吴建胜;黄智铭

    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和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环节[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可通过HSC内的TGFβ/Smads信号通路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被认为是调控肝纤维化的核心物质.抑制TGFβ1合成或其信号传导已证明能拮抗HSC活化与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成为抗肝纤维化的主要目标[2].IL-7是在骨髓中早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以往研究证实其能通过上调成纤维细胞Smad7的表达抑制TGFβ/Smads信号通道,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3-5].本实验旨在了解IL-7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 疟疾患者血小板减少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区德锦;邹春燕;黄亚铭

    近年来,随着血常规自动细胞检测仪在临床检验中的普遍应用,疟疾患者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现象被关注,如疟疾患者血小板减少可否作为疟疾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临床辅助参考指标,机体受到子孢子攻击直至血内出现疟原虫期间血小板何时开始下降,感染不同种类疟原虫患者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差异,血小板减少与疟原虫密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各种药物对血小板减少及恢复的影响等[1-3].本文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中应用的新认识

    作者:王宇明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进展中的重要并发症,主要系因纤维组织和再生结节导致的肝脏结构紊乱使血流阻力增高,常引起严重的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较高病死率.因此,针对出血的各种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美国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的防治指南采用的相关治疗措施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内镜治疗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 stent-shunt,TIPS)等,但其疗效不尽相同[1].其中,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blocker,NSBB)普洛萘尔已作为肝硬化患者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的措施之一[2].然而,新近有关NSBB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应用研究,对上述观点提出一些异议,从而在学术界产生争议.

中华传染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88 01 02 03 04
1987 01 02 03 04
1986 01 02 03 04
1985 01 02 03 04
1984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