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 신경질병여정신위생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齐齐哈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5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574
  • 国内刊号: 23-147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82-35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崔德华 吴中学 贾建平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杨媛;郭新宇;田丽

    目的 探索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初步探索rTMS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潜在机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按照病情、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配对,随机分配每对患者接受rTMS真刺激治疗(治疗组)和伪刺激治疗(对照组)4周,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RBANS)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 (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变化;(2)治疗组治疗后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变化;(3)治疗后,治疗组RBANS总分、视觉广度分、注意分、延时记忆分较前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总分差值与即刻记忆分差值、阴性量表分差值与RBANS总分差值及延时记忆分差值均呈负相关(P<0.05);(5)治疗组患者的血清CRP变化值与RBANS总分差值、即刻记忆、注意和延时记忆各因子差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rTMS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rTMS治疗缓解炎性反应有关.

  • 新疆北部地区头痛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

    作者:任芳;徐建春;玛依拉·哈布迪里汗;宋永斌;徐江涛

    目的 研究新疆北部地区头痛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方法 采取WHO建立的EPI抽样技术随机抽取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区的成人进行头痛发生率调查,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8)调查其生活质量.结果 入户实际调查252人.过去1年曾患头痛者99人(39.3%),其中偏头痛19人(7.5%),紧张型头痛28人(11.1%),慢性天天头痛6人(2.4%),诊断不清46人(18.3%).与非头痛的对照组相比,头痛组生活质量总分更低[(27.25±3.72)分比(29.01±3.68)分,P<0.01],具体表现在健康满意度、日常生活精力、日常能力、自身状况和金钱支付能力等方面得分较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和职业等因素影响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新疆北部地区头痛年患病率为39.3%,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差,其中性别和职业是影响头痛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 首发症状性脑梗死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作者:王玉玺;陈大伟;石进;侯河山;陈先锋;高宇海

    目的 探讨首发症状性脑梗死(FEIS)与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115例FEIS患者,依照是否伴有SBI分为SBI组和无SBI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SBI部位与FEIS部位是否有一致性、SBI数量是否影响FEIS的严重性.结果 合并SBI的FEIS患者伴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者比例更高;SBI部位与FEIS部位是否具有一致性对FEIS严重性无影响;SBI数量多的患者FEIS病灶大.结论 SBI与FEIS存在一定相关性,伴有SBI数量多的患者FEIS梗死灶大,临床症状严重.

  • 独立编码紧张症的优势

    作者:沈杨;梁英

    紧张症是一种伴随多种内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严重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较为常见.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紧张症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但随着DSM-ICD诊断系统的改版,不仅取消了精神分裂症的分型,而且赋予了紧张症独立的编码.此举既增加了诊断的操作性和一致性,亦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精神科工作同盟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李东菊;邵阳

    现从近年来工作同盟的主要评估工具出发,分别从患方、医师以及治疗效果3个角度综述与工作同盟的关系研究.其中,患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如精神病性症状严重、自知力低下、认知与社会功能受损严重,患者和医师都倾向于做出低水平的工作同盟评估;医师良好的沟通技巧、安全的依恋模式,或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表现出更显著的依从性和症状改善,双方评定出更高水平的工作同盟;与治疗效果有关的依从性、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也都与工作同盟有着不同的关系.

  • 认知功能改善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莉;徐初琛;沈辉;陈美娟

    认知功能是指个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它包括了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目前多从注意、记忆、计算、推理、判断、常识等多个维度来评定认知功能.认知功能障碍是指与上述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影响了个体认知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它包括了多个认知域的损害.若只有其中一项认知域障碍,则称之为该认知域的障碍,如注意障碍、记忆障碍等.

  • 血清C肽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辛景枝;丰宏林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 C肽可能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的形成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且脑卒中急性期可引起血清C肽水平的变化.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 C肽可能成为生物医学预防、评估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良好指标.C肽与胰岛素同时由胰岛β细胞呈等分子分泌,近来发现其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且在1型和2型糖尿病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1].现就血清C肽在心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反思功能在精神病学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莉丝;刘果;王旭梅

    反思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RF)为心智化的测量与实证研究提供了途径和框架.本文对RF的概念、测量工具做出了简要介绍,陈列并讨论了目前RF在不同精神病理学背景下的实证研究.RF作为一个新兴概念,相关研究主要在国外开展,各项研究已初步证明RF在精神病理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随着RF测量工具的飞速进展,大样本量的实证研究将得到更多的开展.

  • 听力障碍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徐逸轩;祖衡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也是常见的痴呆类型,但目前AD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D患者在疾病进程早期就表现出明显听力障碍.因此,听力功能异常的检测有望成为AD早期诊断手段之一,现就AD与听力障碍的关系、其潜在的病理学机制及听力功能检测在AD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维生素D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肖雅娟;冯利东;吴跃华;吴捷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近期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5月就诊包头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发病在24 h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00例为试验组,所有患者入院当天、治疗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60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维生素D水平;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将试验组患者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根据血清维生素D水平将试验组患者再次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不足组和缺乏组;进一步分析入院时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近期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关系.结果 (1)试验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3.97±1.32)μg/L比(21.62±0.8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中度组[(9.21±0.73)μg/L比(12.24±1.02)μg/L]和轻度组[(15.01±0.9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D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1.892,P=0.046);(3)治疗14 d维生素D充足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ΔNIHSS)明显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F=5.47,P=0.01).结论 维生素D水平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中明显降低,病情越重,水平越低,并且与近期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密切相关.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张璐璐;黄沙沙;邵小惠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30例首发未用药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不采用药物治疗.rTMS组采用低频rTMS刺激右侧额叶背外侧皮质(DLPFC),对照组采用假性刺激,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评估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1)rTMS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rTMS组HAMD24总分及因子分均较基线期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HAMD24总分及因子分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P>0.05).(3)rTMS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低频rTMS可有效改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有较好的安全性.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作者:刘竞;高见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是一种基于认知行为模型、聚焦于当前问题、短程、结构式的心理治疗方法.各类心理治疗的理论流派中,CBT因其科学有效、结构化、可操作性强、远期效果好而逐渐被广泛应用,也是具成本效益的心理治疗方法[1].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G-CBT)是指在团体情境下利用CBT特定的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结合团体的疗效因子,引导团体成员产生认知、情绪、行为方面的改变,进而达到治疗效果[2].Beck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抑郁症认知治疗的著作中就描述了团体认知治疗的形式[3].目前,随着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增多,对心理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心理治疗师相对匮乏,越来越多的治疗师将目光投向G-CBT.近年来在抑郁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物质滥用、肥胖症、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逐渐被广泛应用.

  • 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科的价值

    作者:李献云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精神障碍在我国成年人群中的现患病率高达17.5%,其中主要是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但临床上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依然以药物为主.虽然大量研究证实了认知行为治疗(CBT)在多种精神障碍治疗中的一线地位,有关CBT治疗各类精神障碍起效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医学影像学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国内精神科及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对于规范的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与实践操作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也自然缺乏足够的合格CBT专业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其所需的CBT.现就CBT的起源、发展、理论模型及临床操作流程做简要介绍,并结合案例介绍其关键技术,以推动国内更多的同行关注并主动接受CBT培训,以此拓展与提升国内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2017年征稿通知

    作者:

    关键词:
  • 轻症抑郁患者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特质应对方式的变化

    作者:王宇;许珊珊;孙霞;曹岚;陈涵;卢卫红;叶尘宇;陈华;薛莉莉;张亚;苑成梅;方贻儒

    目的 探讨轻症抑郁患者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特质应对方式的改善及特质应对方式对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设计,对轻症抑郁患者在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特质应对方式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与基线时比较,患者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特质应对方式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结束后及随访的各个时期均有显著改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焦虑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及出勤率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改善轻症抑郁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及特质应对方式,且能够维持相对较长的时间.基线焦虑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及出勤率对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有显著影响.

  • 早年情感创伤对轻症抑郁患者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吴丹萍;苑成梅;王宇;孙霞;卢卫红;薛莉莉;叶尘宇;陈涵;宋蕊;曹岚;陈俊;吴志国;彭代辉;方贻儒

    目的 探讨早年情感创伤经历在轻症抑郁患者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102例轻症抑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按照统一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进行治疗,使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评估早年创伤情况,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得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分别在基线,治疗4周、8周、12周,随访24周、36周、48周进行评估.根据情感创伤中位数将情感创伤分为高情感创伤组和低情感创伤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2周治疗结束时,高情感创伤组和低情感创伤组的轻症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且治疗效果一直持续到随访48周末.早年情感创伤组间效应不显著(F=1.36,P=0.247),交互效应显著(F=3.72,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抑郁均改善明显(高情感创伤组:F=77.98,P<0.01;低情感创伤组:F=22.45,P<0.01).两组患者改善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237),但是4周末时,低情感创伤组患者抑郁得分下降更快,与高情感创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13).结论 无论情感创伤的程度如何,轻症抑郁患者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之后,抑郁症状显著改善且效果较持久.但在症状改善初期,高情感创伤组的改善速度较慢.

  •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在抑郁障碍共病失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胡俊武;张斌

    抑郁障碍共病失眠障碍的现象在临床中非常普遍.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作为一个基于证据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已经在治疗失眠障碍中广为接受.CBT-I也开始应用于抑郁障碍共病失眠障碍,并且获得一些证据的支持,但是尚需要增强CBT-I治疗抑郁障碍共病失眠障碍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疗效.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孙霞;苑成梅;毕翠云;李则挚;王勇;卢卫红;薛莉莉;黄佳;吴志国;吴丹萍;叶尘宇;王宇;宋蕊;陈俊;方贻儒

    目的 探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5例患者根据配对设计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9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采用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和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测评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结果10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病耻感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刻板印象的认可因子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疏远因子、刻板印象的认可因子、歧视经历因子和病耻感总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服药依从性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降低双相障碍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服药依从性,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抑郁转双相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个案概念化报告

    作者:贾艳滨;卢倩怡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有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而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减退的"三低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简称双相抑郁),在第一次发作时很难与抑郁障碍进行鉴别.因此双相抑郁常被误诊为MDD.有研究发现,误诊为抑郁障碍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的自杀率高达38.9%[1].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