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

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针灸》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炜宏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揿针按压疗法对脑瘫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影响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齐腾澈;王春南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配合揿针按压、康复训练配合针刺与单纯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的影响,探寻改善脑瘫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的较佳疗法.方法:选取2~4岁脑瘫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揿针康复组、针刺康复组与康复组,每组40例.康复组予运动疗法以及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每日1次;在与康复组相同康复训练基础上,针刺康复组配合针刺疗法(每天1次),揿针康复组配合揿针按压(每天更换1次),取穴均为腰阳关、命门、L2~L5夹脊穴,治疗4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患儿竖脊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和平均功率频率(MPF),Berg平衡量表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FMF)中B区(坐位能区)、C区(爬与跪能区)、D区(站立位能区)和E区(行走与跑跳能区)分值的变化.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揿针康复组及针剌康复组治疗后竖脊肌iEMG值、RMS值,以及揿针康复组MPF值均显著增高(均P<0.05);治疗后揿针康复组竖脊肌表面肌电图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针剌康复组RMS值高于康复组(P<0.05).②3组患儿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均P<0.05),且揿针康复组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③3组患儿治疗后B区和C区,以及揿针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D区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揿针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的B区、C区及D区分值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揿针康复组B区及C区分值亦高于针刺康复组(均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揿针按压疗法可更好地改善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提高患儿平衡及运动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与单纯康复训练.

  • 不同时机艾灸对腹腔镜全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薛莲;李敏;赵江;孙志岭

    目的:评价术前、术后不同时机艾灸对促进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术前艾灸组(36例)、术后艾灸组(36例,1例剔除)、对照组(36例,1例剔除).3组均接受腹腔镜术后常规护理,术前艾灸组与术后艾灸组分别从术前1d、术后6h开始艾灸双侧足三里,每穴20min,至患者出现首次排气或排便即停止干预.记录各组患者首次自主排气或排便时间、耐受固体食物时间、术后1~3d视觉模拟量表(VAS)腹痛评分及干预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术后艾灸组、对照组比较,术前艾灸组排气或排便时间较早(均P<0.01),术后耐受固体食物时间较早(均P<0.01),术后1~3d VAS评分均较低(P<0.05,P<0.01);术后1~3 d,术后艾灸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3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术前艾灸能更有效地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

    作者:章马兰;刘振寰

    目的:观察阴阳经不同经穴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90例,分为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及康复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阴经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加阴经取穴针刺治疗,穴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阳经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加阳经取穴针刺治疗,穴取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光明、悬钟.3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0d.分别于治疗前后行下肢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临床痉挛指数量表评分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检测.结果:治疗后,MAS分级、痉挛程度改善方面,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康复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双侧iEMG均降低(均P<0.05),康复组右侧iEMG升高(P<0.05);治疗后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iEMG均低于康复组(均P<0.05),治疗前后iEMG差值高于康复组(均P<0.05);治疗后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阳经针刺均可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肢体痉挛程度,且治疗效果相当.

  • 电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临床研究

    作者:龙庆;李艳;李俊;闻永;杜位良;万川;岳朝驰

    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评价电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临床疗效,探寻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将9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耳穴贴压组和电针联合耳穴贴压组(针耳联合组),每组30例.3组均在术前30 min进行干预,电针组予下髎、长强穴电针治疗,每天1次;耳穴贴压组取穴双耳神门、皮质下、交感及肛门,予耳穴贴压,每天按压3~6次,每次按压3~5 min;针耳联合组为电针加耳穴贴压联合干预.3组均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6分时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比较3组患者术后第4、12、24、48、72小时各时间点肛门疼痛VAS和肢体活动评分情况;术后第1~3天24h内大VAS评分(T24max VAS)和术后72h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结果:针耳联合组在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VAS评分、肢体活动评分、术后第1~3天T24max VAS和术后72 h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均低于电针组及耳穴贴压组(均P<0.05);在术后第4、12、24小时的VAS评分、肢体活动评分及术后第1天T24max VAS,电针组低于耳穴贴压组(均P<0.05);在术后第48、72小时的VAS评分、肢体活动评分及术后第2、3天T24max VAS,耳穴贴压组低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电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优于单纯应用电针或耳穴贴压,电针镇痛起效快,耳穴贴压镇痛持续时间长,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 综合疗法治疗老年感音神经性耳聋: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莫文权;裴建;王洁;褚文浩;刘萌;李虹虹;陈申旭;陆洲;张平;杨晖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针刺疗法及口服甲钴胺治疗老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6例老年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42例.排除脱落、中止病例后后每组40例纳入分析统计.综合组予针刺结合穴位注射及耳穴贴压的综合疗法,针刺穴取患侧听宫、听会、翳风等为主,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共治疗2个疗程;针刺组予针刺治疗,取穴、方法、疗程同综合组;西药组予甲钴胺片口服,每次0.5mg,每日3次,连服3周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值及耳鸣分级的变化,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纯音听阈值及耳鸣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综合组对纯音听阈值及耳鸣的改善较针刺组、西药组更明显(均P<0.05).综合组纯音听阈总有效率为82.5%(33/40),优于针刺组的67.0%(27/40)和西药组的62.5%(25/40,均P<0.05).综合组耳鸣总有效率为83.3%(30/36),优于针刺组的69.7%(23/33)和西药组的57.1%(20/35,均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老年感音神经性耳聋在改善患者纯音听阈值及耳鸣程度方面,优于单纯的针刺疗法和口服甲钴胺片治疗.

  • 揿针配合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后遗症疗效观察

    作者:杨扬;刘劼;王成伟;赵雨;李宁

    目的:比较揿针联合手法与单纯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手法推拿治疗结束后在阿是穴(痛筋结点)、申脉/照海、解溪/中封、丘墟/商丘(根据内外侧踝关节损伤不同选穴,每次选取5个腧穴,包括2个痛点)将揿针埋入穴位皮下24~48 h.两组患者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8次,随访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筋结点"压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分值,行走与跑步活动时踝关节疼痛程度分级人数变化,及随访期两组患者踝关节休息痛发生人数及发生次数,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行走与跑步活动时踝关节疼痛分级人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踝关节跑步疼痛分级人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踝关节休息痛发生人数与发生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揿针治疗满意度高.结论:揿针配合手法治疗可改善踝关节扭伤后遗症筋结点压痛、行走和跑步活动时疼痛,较单纯手法治疗能降低损伤关节休息痛发生,且治疗安全可靠.

  • "进火补"针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症

    作者:薛研;赵耀东;颉瑞萍;元永金;马雪娇;张国晓;赵成珍

    目的:探讨"进火补"针刺法与检转补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54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主穴选取攒竹、丝竹空、太阳、风池,配穴为膻中、三阴交、太溪、太冲.观察组采用"进火补"针法,对照组采用捻转补法治疗.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部症状积分、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并比较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时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26/28),对照组为80.8%(2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24/28),对照组为61.5%(1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眼部症状积分、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破裂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眼部症状积分、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进火补"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症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 耳揿针联合耳尖放血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影响

    作者:孟方;龚卫娟;廖月霞;徐慧文;王潇

    目的:比较耳揿针联合耳尖放血与口服西药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疗效差异,以及对患者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耳揿针联合耳尖放血,穴位选取耳穴肾、心、肝、神门、交感、内分泌和耳尖,两耳交替治疗,每3天更换1次;对照组口服西药艾司唑仑1mg,每日1次,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激素(E2)、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和总分改善上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2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5-HT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NE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血清5-HT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NE含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37/45,P<0.05).结论:耳揿针联合耳尖放血能够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其作用优于西药艾司唑仑.

  • 特发性震颤案

    作者:毛正芬;于涛

    患者,男,65岁,主因"左上肢持物震颤、左下肢活动后震颤1月余"于2016年12月19日就诊.病史:于2016年10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上肢持物时震颤,半月后逐渐出现左下肢活动后震颤,震颤时频率不详,无静止性震颤,未曾就诊及服用药物,近1月震颤频率呈渐进性加重,故来就诊.刻下症:左上肢持物时震颤发作,震颤频率约8~12Hz,多于持箸、端碗等动作诱发,左下肢活动后震颤,饮酒后震颤可有缓解,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既往史:糖尿病病史6年余,冠心病病史11年余.家族史:母亲及1兄1妹均有特发性震颤病史.查体:神清,精神可,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0级,双侧霍夫曼征(-),双侧巴宾斯基征(-),指鼻试验左侧欠稳准,闭目难立征(-),双侧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生理反射存在.辅助检查:颅脑MR平扫:1.脑白质脱髓鞘斑,2.脑萎缩.中医诊断:颤证(肝肾亏虚证),西医诊断:特发性震颤.治则:益脑填髓、柔筋平颤.取穴:主穴取印堂、水沟、迎香、风池,配穴:上肢震颤加青灵、郄门、肩髃、肩髎、臑俞、臂臑、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鱼际、合谷、八邪、后溪、腕骨,下肢震颤加委中、梁丘、血海、内膝眼、犊鼻、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悬钟、三阴交、八风、申脉、照海.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安静平稳后施行操作,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mm一次性毫针,采用单手进针法.印堂、水沟、迎香向鼻根方向平刺8~13mm,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30~35 mm;青灵、郄门、委中直刺30~35 mm,以3~4次/s频率快速提插平补平泻,以肢体抽动1次为度;其余各腧穴均常规直刺20~35mm,行捻转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周治疗5次.治疗15次后,震颤频率明显减轻,左上肢持物震颤频率约3~6 Hz,可轻松完成持箸、端碗及进食等动作,左下肢震颤动作消失.运用震颤评估量表(FTM)进行评价,总评分治疗前31分、治疗3周后12分.治疗后1、3、6个月随访FTM评分均为10分.

  • 蜂窝组织炎案

    作者:朱道成;冷程;熊俊;陈日新

    患者,女,68岁,已婚.会诊日期:2017年5月2日.主诉:左下肢红肿疼痛、皮肤溃烂20余天.现病史:于2017年4月11日因"突发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4h"在高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入院治疗,诊断为"后循环缺血".于入院后第2天(2017年4月12日)行左下肢静脉采血后出现左下肢皮肤红色瘀斑、红肿疼痛,皮肤温度高,体温38.2℃,2017年4月13日左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未见静脉血栓形成,血常规示:白细胞13.55×109/L,中性粒细胞84.20%.予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g每8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左下肢仍肿胀疼痛,肿胀至膝关节处,踝关节处尤为明显,创面出现水泡、红色瘀斑.

  • 右足大趾脱疽案

    作者:高希言;谢艳瑞

    患者,男,40岁,铁路工人,于2017年3月24日就诊.主诉:右足大趾凉痛、间歇性跛行3个月,加重1周.现病史:3个月前,工作时受凉后出现右足大趾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局部皮肤青紫,休息或热敷后症状可缓解,遇寒或行走后加重(自述行走约1000m即出现跛行).近1周,凉痛感加重,夜间疼痛尤甚,正常行走约300 m便已跛行.既往有近20年吸烟史,日均15支.于本市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局部缺血期)",经人介绍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刻诊:右足大趾发凉、疼痛,局部皮色青紫,皮温极低,趺阳脉较健侧稍弱,步履艰难,痛苦面容,面色暗淡不华,喜暖畏寒,纳可,眠可,舌质暗、苔白腻,脉沉迟.空腹血糖 5.3 mmol/L,血压 132/84 mm Hg (1 mm Hg=0.133 kPa ),总胆固醇(TC)5.1 mmol/L,三酰甘油(TG)1.1 mmol/L.西医诊断: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局部缺血期);中医诊断:右足大趾脱疽(寒湿阻络型).治则:温阳散寒祛湿,调气活血通络.治法:针刺、刺络、透灸.取穴: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操作:患者先取俯卧位,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常规消毒后,用0.30mm×25 mm毫针直刺进针约22 mm,每10分钟提插捻转行针5 s (指力均匀,提插幅度3~5 mm,捻转角度180°~360°),留针30min;患者再取仰卧位,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常规消毒后,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选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进针约35 mm,太溪、太冲选用0.30 mm×25 mm毫针直刺进针约22 mm,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min.以上疗法每天1次,治疗3次后,局部皮肤颜色变浅,触之微温,趺阳脉稍强,正常行走约1000 m出现跛行.2017年3月27日,用三棱针点刺患侧足大趾尖气端穴,挤出黑色血液约1 mL,患者自觉患处皮肤温度升高,凉痛感减轻.2017年3月28日,患者先取俯卧位,治疗同3月24日俯卧位之治疗;患者再取仰卧位,针刺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的同时,医者手持1根艾条(百草堂甲级3年陈艾条:18 mm × 200 mm)于右侧隐白穴施灸40 min,先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为度,待对热量耐受再逐步靠近,并询问患者热量有无从脚趾向远处透达,灸至20min,患者觉大趾局部有蚁行感,热量透达跖趾关节,灸至30 min热量向踝关节渗透,至40 min自觉整个脚部均有热感,并可持续较长时间,透灸之后,局部皮肤红润,凉痛感大减.此法每天1次,治疗3次后,持续行走1500 m无明显不适.继续遵循2017年3月28日之疗法治疗3次后局部凉痛感消失,皮色恢复如常,触及趺阳脉搏动如健侧,步履如常,临床痊愈.嘱患者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并严格戒烟,2个月及4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关键词:
  • 听神经瘤术后饮水呛咳案

    作者:曲静涛;王伟志

    患者,女,47岁.初诊日期:2017年2月15日.主诉:饮水呛咳2月余.病史: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右耳听力下降、耳鸣,伴右侧面部麻木,无头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未予重视.2个月前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查头颅MRI示右侧桥脑小脑角区异常信号影,诊断为听神经鞘瘤.于本市某医院行右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刻下症:神清,精神欠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伴食物反流,纳食欠佳,寐欠安,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既往体健.查体:伸舌居中,无舌肌萎缩及舌肌纤维震颤,咽反射存在;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霍夫曼征(-).西医诊断:听神经瘤术后;中医诊断:喑痱.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针灸处方:百会、四神聪、印堂、上星透百会、翳风、风池、完骨、天柱、廉泉、旁廉泉.操作: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取0.25 mm×40 mm毫针,百会、四神聪均沿头皮向后平刺15~20mm,施以平补平泻法;针刺印堂时,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15~18 mm,上星向百会方向透刺25~30 mm,施以平补平泻法;风池、完骨、天柱均向咽喉方向针刺20~25 mm,得气后施以小幅度高频率(幅度小于90°,频率为120~160 r/min)捻转补法;针刺廉泉及旁廉泉时,针尖刺向舌根方向,均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以咽喉麻胀感为度;取0.25mm×75 mm毫针,针刺翳风,针尖向喉结方向与皮肤呈45°角,徐入50~65 mm,以局部酸麻胀感为宜.以上诸穴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治疗5次后,患者饮水咳呛症状减轻,可进少量半流质食物.1个疗程后,吞咽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纳食可,寐安.1个月后随访,患者预后良好,未复发.

  • 带脉病案

    作者:马培锋

    患者,男,67岁.就诊日期:2017年6月3日15:30.主诉:由脐部开始逐渐延伸至腰部灼热不适2年.现病史:2年前因家中变故,受惊后于每日入睡前出现脐部发热感,无腹痛、二便障碍等不适,热敷或用手掌局部按揉后方可入睡,醒后无明显不适,后症状逐渐加重,不适感范围扩大,发热感于每日入睡前(约21:00)由脐部开始,沿脐部水平向两侧扩展,至腰部约命门穴处,同时伴随紧缩感、偶尔有发凉感,影响睡眠,上述症状至第2日下午(约17:00)方可缓解.曾经接受过中医、针灸及西医治疗,中医以疏肝、镇惊、补肾中药为主,针刺治疗以合谷、太冲、命门、肾俞、后溪、带脉等穴为主,艾灸以命门、神阙穴为主,西医方面曾口服氯硝西泮、卡马西平、谷维素等治疗,上述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无明显缓解,为进一步治疗,经朋友介绍来我科门诊就诊.刻下症:脐部至腰部灼热不适,心烦易怒,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有力.查体:病变局部皮肤颜色及皮温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四肢腱反射及感觉检查正常,胸椎MRI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受累);中医诊断:带脉病(肝郁气滞证).治疗以疏肝郁、调气血、通经络为原则.取穴:带脉.操作:患者取坐位,嘱其自然屈肘,肘尖垂直向下做一直线,平脐水平做一水平直线,两线垂直相交处即是带脉穴,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至皮下后,将针尖指向神阙穴方向,针体、针柄基本与进针处皮肤保持水平,进针约36mm,用防过敏胶布缠绕外露针柄及针体,然后用胶布贴在皮肤上固定,第2天上午约9:00起针.2017年6月6日复诊,患者诉针刺后当天晚上无灼热感、紧缩感等症状,起针后至第2次就诊由脐部至双侧针灸处灼热不适感消失,灼热感变为由针刺处开始向后延伸,程度较前缓解约50%,持续时间无明显变化.同上取带脉穴,针刺时将针尖向神阙穴反方向刺入,余针刺方法与第1次治疗相同.半个月后随访,患者诉经第2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未复发.

  • 气食痰厥并证案

    作者:郭秋蕾;战河;杨芳媛;王赫;纪智;刘清国

    患者,女,20岁.就诊日期:2016年1月14日.主诉:晕厥伴头晕1h.现病史:2h前患者进食大量生冷油腻之品,后去闷热澡堂淋浴,1h后突发晕厥,伴咽部异物感,小腹阵痛(此为患者清醒后自述症状),当时未进行任何处理,约2 min后神志稍清醒,由同学搀扶前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国药堂针灸科就诊.既往脾胃虚弱.刻下症: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唇色青,四肢冰凉,频出冷汗;小腹凉痛难忍,足背痛,喉部憋痒,如有物梗塞,身体瘦弱,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腻,脉微细.中医诊断:厥证,证属气厥(虚)、食厥、痰厥并证.据急则治其标,以理气降逆、化痰消滞为治则.取穴:气海、中极、天枢、中脘、太冲、合谷、足临泣、照海.

  • 滥用笑气致神经中毒综合征案

    作者:张世科;何慧;刘勇;高维滨

    患者,女,22岁.就诊日期:2017年7月18日.主诉:四肢麻木、无力并进行性加重3周,排尿困难2周.现病史:于3周前在国外时无明显诱因出现一过性黑蒙、意识丧失伴跌倒,数分钟后自行恢复,无抽搐,此后自觉行走时双足麻木无力,病情进行性加重,麻木逐渐进展至双侧小腿,2周前出现站立不能伴跌倒数次,双上肢活动不利,双手和胸部麻木,同时出现排尿困难,立即回国,至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就诊,予留置导尿管治疗.既往体健,5年前独自留学美国,生活不规律,近1年间断吸食笑气(N2O),聚会时将笑气(8 g/罐)充进气球吸食(2~3罐/次、1~2次/月),近1个月因无聊而吸食10余次;否认毒物接触史和吸毒史;无其他不良史;否认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怀疑N2O致神经中毒而转入此院神经内科,行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2.90×1012/L,血红蛋白97 g/L,余正常;腰穿检查:脑脊液检查正常,血液和尿液毒物检测重金属正常;头颅MRI示:大脑皮质轻度萎缩;脊椎MRI示:C2~C3平面髓内可疑长T2信号;肌电图(EMG)示:双侧胫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神经源性损害.以"中毒性脊髓病(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入院,予鼠神经生长因子18 μg/d肌内注射、甲钴胺500 μg/d静脉注射、氯硝西泮0.50 mg/d 口服,连续治疗2周,患者病情未加重也未见明显好转.为求中医针灸治疗,遂来我校高维滨教授名老中医工作室就诊,查体:神志清楚,吟诗样语言,精神差、易激惹,对答切题,计算力、记忆力减退;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2级,四肢肌张力降低;快复轮替试验动作笨拙,双侧指鼻试验欠稳准,跟-膝-胫试验不能完成;T4平面以下痛温觉略减退,四肢"手套-袜套"样痛觉过敏,深感觉障碍;上肢深反射均减弱,下肢跟、膝腱反射未引出,双侧巴宾斯基(Babinski)征(+ ),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弱弦;我院门诊(2017年7月18日)复查颈椎MRI(3.0T)示:颈髓后索倒"V"形长T2信号;查脑电图:呈现边缘状态;免疫学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正常.中医诊断:痿证;癃闭.西医诊断:中毒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采用针灸和中药治疗:(1 )针灸取穴:电项针取风池、供血穴(风池下1.5寸);尿潴留对症治疗取电针肾俞、会阳穴;头穴取双侧足运感区、大脑运动区、大脑感觉区、情感区、舞蹈震颤区、平衡区、视区.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40 mm 毫针(会阳穴选用 0.30 mm×60 mm毫针)常规针刺,先坐位针刺:头穴,针尖与头皮呈15°~30°角快速刺入头皮下或肌层10~20 mm,留针30 min;风池、供血穴直刺20~30 mm,使用KWD-808 Ⅱ型电针仪,将每根导线的正极接风池穴,负极接同侧供血穴,通过调节电针仪输出功率,以出现颈部肌肉做轻微运动、患者可耐受幅度偏大为佳,每次30 min.然后侧卧位针刺:电针肾俞、会阳穴,肾俞直刺20~30 mm,会阳直刺30~40 mm (肌肉丰厚,应深刺),使用KWD-808Ⅱ型电针仪,将每根导线的正极接肾俞穴,负极接同侧会阳穴,每次30 min.针刺每天1次.(2)中药治则:益气养血,方剂:黄芪30g、当归20g、女贞子20g、醋龟甲20g、白芍15g,每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每天自服大枣10枚.治疗5 d后拔导尿管,语言流利、记忆力和计算力好转;治疗14 d后能站立行走,双下肢肌力4+级,双上肢肌力正常,共济失调明显改善,麻木减轻;继续治疗7 d,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症状完全消失,停止针灸治疗,继续服汤药7剂.1个月后随访,患者已正常上学.

  • 电针夹脊穴配合艾灸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17例

    作者:卫彦;朱久宇;寇吉友;孙远征

    目的:观察电针针刺颈、腰夹脊穴结合艾灸关元、足三里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疗效,探讨针灸治疗该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符合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17例,电针针刺颈部双侧C5~T1夹脊穴,腰部双侧L1~S1夹脊穴,艾灸取关元、足三里穴.每天1次,6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4个疗程.采用临床疗效评价、ALS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及改良的MRC分级法行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进行疗效评估,并统计分析.结果:17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经电针配合艾灸治疗后显效2例,好转3例,无效12例,且疗后ALSFRS-R评估量表及MMT检查评分均优于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电针针刺颈部C5~T1夹脊穴,腰部L1~S1夹脊穴配合艾灸关元、足三里穴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肌力下降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铺药任脉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28例

    作者:戎姣;李镜;谭占婷;张建英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笔者采用铺药任脉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2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均来源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督灸中心门诊,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1~53岁,平均40.5岁;病程1 ~36个月,平均16.5个月.全部患者均以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至少1个月.部分患者曾口服阿普唑仑片等催眠药物治疗,但症状改善不明显,且接受治疗前已停药半月以上.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诊断标准,患者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 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4例

    作者:田亚丽;陆瑾;李康;符仲华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是一种以肘部外侧疼痛为主的多发病,本病疼痛局限于前臂上端外侧,多见于反复用力伸腕、旋转前臂活动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以非运动员的普通人群患病居多,通常为40~60岁的中老年人发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近年来,笔者运用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该病34例,现报道如下.

  •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症30例

    作者:刘爱霞;黄玮宏;赖传渊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中药并用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患者根据子宫腺肌症的不同证型采用针灸与中药相结合治疗.针灸主穴取子宫、气海、中极、八髎、肾俞等,在月经前7天开始针灸,每日1次,至月经来潮停止;同时服用自拟益气止痛化癥汤,每日1剂,分2次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30例患者5例临床控制,9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6.7%.结论:针灸与中药并用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较好.

  • 头针视区结合电针治疗复视39例

    作者:赵立杰;张宁;杨丽;刘聪聪;李洪秋;曹洋

    笔者采用焦氏头针中的视区为主要针刺部位结合电针治疗39例复视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9例均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2例,女27例;年龄34~66岁,平均50岁;病程1~2周者19例,3~4周者15例,4周以上5例;动眼神经麻痹10例,单纯性眼肌麻痹9例,脑梗死或脑出血后遗症18例,黄斑变性2例;单眼复视6例,双眼复视3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复视症状,即视一物为两物.复视的诊断标准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复视的诊断.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穴位电敏现象与规律研究

    作者:杨晗;李涓;罗廖君;叶静;肖奇蔚;王旭;张亚;李雨谿;任玉兰;梁繁荣

    目的:探讨穴位电敏现象与规律以协助临床诊断、治疗,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PubMed、EMBASE,并结合手工检索,收集穴位电敏相关文献,建立穴位电敏现代文献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穴位电敏现象中检测指标、穴位、经脉及疾病的关系,探讨其潜在规律.结果:穴位电敏现象常用的检测指标为电阻、惯性面积、伏安面积、导电量、电位、电流和电容.电敏穴位涉及经穴、耳穴和特定穴,其中又以特定穴易发生电敏.结论:穴位电敏主要表现为电阻抗特性和伏安特性,穴位电敏现象与脏腑病证存在相对特异性.临床可通过探测穴位电敏现象来协助诊断、指导选穴以提高临床疗效.

  • 比较电针"大肠俞""天枢"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Cajal间质细胞和辣椒素受体1的影响

    作者:李凯歌;郭孟玮;谭莉华;李晓泓;吴艳英;蓝莹;朱文莲;赵雅芳;张露芬;任晓暄

    目的:比较电针"大肠俞"和"天枢"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基因表达产物c-kit和辣椒素受体1(TRPV1)的影响,探讨电针大肠俞募穴对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和相关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42只Wistar新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9只)、造模组(33只),采用母子分离、幼鼠醋酸灌肠和直结肠扩张法制备IBS大鼠模型,将造模组存活的27只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大肠俞组、天枢组,每组9只.大肠俞组和天枢组分别取"大肠俞""天枢"穴电针干预20min,疏密波,频率2Hz/100Hz,强度0.1~0.3mA,隔日1次,共治疗5次.模型组用软布套固定20 min,不针刺.空白组不予以任何操作.观察干预后各组大鼠大便性状Bristol分级评分;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观察出现第1次收缩波的潜伏期和90 s内收缩波个数;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ICC特异性标志物c-kit和TRPV1的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ristol评分升高,潜伏期缩短,收缩波个数增多,c-kit和TRPV1阳性表达水平增强(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肠俞组和天枢组大鼠干预后大便Bristol评分下降,潜伏期延长,收缩波个数减少,c-kit和TRPV1阳性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弱(P<0.05,P<0.01);与大肠俞组比较,天枢组TRPV1阳性表达水平减弱(P<0.05).结论:电针"大肠俞"和"天枢"穴均可改善IBS模型大鼠的腹泻情况,降低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结肠c-kit和TRPV1表达有关,电针"天枢"穴对结肠TRPV1表达的调节作用较"大肠俞"穴更为明显.

  • 针刺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瘫幼鼠神经行为和脑组织生长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鹏举;李恩耀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瘫幼鼠的疗效及对其脑组织神经凋亡、修复生长及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70只SD幼鼠,其中50只采用结扎单侧颈动脉使脑组织缺血+密闭缺氧法建立脑瘫幼鼠模型,20只设立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30只造模成功的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GF组和联合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不予处理;假手术组: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出左侧颈动脉而后缝合并消毒创口;NGF组:腹腔注射NGF 2000 U · kg-1· d-1;联合治疗组腹腔注射给药NGF 2000 U · kg-1 · d-1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穴取"百会"、左侧"颞I针" "大椎" "脊中" "曲池" "涌泉" "合谷" "肘节" "膝前穴",每天1次;模型组腹腔注射同体积的0.9%NaCl溶液,均连续干预14 d.治疗完成后进行神经行为能力评分,而后取各组幼鼠脑组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及Casp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幼鼠脑组织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 1)的表达量.结果:干预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幼鼠各项神经行为能力均无异常,而模型组、NGF组及联合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异常情况,其中联合治疗组和NGF组神经行为能力评分低于模型组(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低于NGF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及NGF组左侧脑细胞凋亡率、Bax及Casp3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且两组Bcl-2均高于模型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较NGF组Bax及Casp3降低更明显(均P<0.05);联合治疗组和NGF组GAP-43及MCT1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高于NGF组(均P<0.05).结论:针刺联合NGF治疗脑瘫幼鼠可有效改善神经行为能力,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通过上调GAP-43和MCT 1表达促进脑组织损伤修复和能量代谢.

  • 金针王乐亭治疗中风病学术思想探寻

    作者:杜凯;努娜;沈燕;王舒

    针灸大师王乐亭对中风病的治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本文以针灸的"理、法、方、穴、术"思路对王老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加以整理,并从理论基础、治疗法则、处方应用、选穴规律、操作技术5个方面论述王老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特点.王老认为中风病多为虚、火、风、痰、气、血而致,通经活络、醒神开窍、培补脏腑为治疗法则,分期选穴、局部前后配穴等为用穴特点,并且善用透刺,重视灸法.

  • 金伯华火针结合毫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

    作者:王俊霞;付星;赵新雨

    介绍首都国医名师金伯华采用火针结合毫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辨证特色及治疗经验.在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上,金老注重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合参,治疗上则火针与毫针结合:依据经络辨证,辨经取穴施用火针;依据脏腑、气血辨证施用毫针,以求"整体治疗"及"治病必求其本".在毫针治疗时,金老强调要重视针刺顺序,即先针刺身体下部的穴位,再针刺上部穴位,以达到先祛邪后扶正的目的.

  • 《针灸器材原理与应用》实验课程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徐刚;杨华元;刘堂义;高明;唐文超

    为提升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推进实践教学,优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学科动态与前沿、学科发展优秀成果知识渗透到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开展了《针灸器材原理与应用》实验课程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实验课程为切入点,在实验教学前,通过理论课学习和教师给出自学要点,完成实验课前所需知识量的储备;实验教学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和研究分析报告;实验教学后,通过组间讨论及开展研究型实验汇报,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结论→设想验证→交流汇报"的一系列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 承淡安治疗太阳病针药并用规律分析

    作者:焦思慧;陆斌

    总结承淡安针药结合治疗太阳病的选穴用药规律.通过收集承淡安治疗太阳病的中医证治资料,提取医案的取穴处方,利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3.0软件和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使用频次高的前3位穴位和前4位药物分别为足三里、合谷、间使,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聚类分析得出核心穴位与药物组合群5个,其中具体分析"桂枝汤"及其变证的穴位处方、"半夏泻心汤"与其处方穴位在消化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承淡安针药结合治疗太阳病的选穴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太阳病提供针药结合的思路,针药互参以提高临床疗效.

  • 张家山汉简《脉书》"气勭则憂"之"气勭"考

    作者:杜锋;张显成

    张家山汉简《脉书》"气勭(动)则憂"之"气动"与古典气论和早期经脉理论有关,今从中医学、文献学和古代气论哲学等跨学科角度综合探讨"气动"的意涵,其与古医书中所习见的"是勭(动)则病……"之"是动(脉动)"所指一致.在以脉学体系数术化为标志的医学正典化之前,古医者主人体"气一元论",并据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认为"气动"是指人体气机失调,相应地表现为体表相关部位"气口(脉口)"的异常"脉动",并可依此来候察所犯何病.

  • 基于隐结构模型和频繁项集的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

    作者:刘余;龚后武;刘家庆;张泓

    目的:探讨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16年9月5日针刺辨证取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提取症状、取穴处方信息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数据库,采用隐结构模型、频繁项集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结果:初检索出文献42篇,经筛选,共计纳入文献32篇,涉及604例病历资料.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医案中共涉及215项症状,高频症状16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呃逆等,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隐结构模型.统计出高频取穴处方,共涉及52个腧穴,其中高频取穴包括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等;挖掘出症状-腧穴频繁项集5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足三里+中脘等;症状-证型-腧穴频繁项集6项,其中包括胃脘胀痛+口干+大便干+胃阴不足证+三阴交.结论: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主穴,配穴依据临床情况辨证取穴,此可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

  • 针灸治疗焦虑的国内外随机对照研究现状

    作者:郜明月;赵宏;韩明娟

    目的:通过比较针灸治疗焦虑的中英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分析国内外针灸治疗焦虑的临床研究对象、干预措施规律和疗效评价指标,以期为将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发表的针灸治疗焦虑的中英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对临床研究类型、研究对象、干预措施、观察指标方面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结果:获得中英文有效文献106篇.国内外研究中,存在对焦虑障碍、焦虑情绪、继发性焦虑障碍三者之间的概念和认识模糊问题,且诊断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干预措施方面,国内外研究均以使用体针为主,重在调神,多选取宁心定志、通督除烦的穴位;而国外对于焦虑情绪的治疗多采用耳穴疗法.疗效评价指标方面,存在量表选择及使用不规范,缺乏对不同焦虑量表因子的分析以及结局评价指标中欠缺生存质量分析等问题.结论:国内外针灸治疗焦虑的临床研究在诊断标准、纳入对象、干预措施和疗效评价指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今后应进行严格设计,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来评价针灸治疗焦虑的疗效.

  • 新型嵌入式穴位识别装置的设计

    作者:杨向萍;夏志远

    研制一种具有穴位识别和教学功能的新型嵌入式穴位识别装置.通过改进两电极法穴位电阻检测技术,并结合机械结构设计和嵌入式控制技术,在嵌入式芯片中集成包含穴位国际标号、穴名、拼音和定位等图片、文字和音频信息的人体穴位库,设计出新型嵌入式穴位识别装置.装置由穴位电阻检测系统、嵌入式控制系统和机械系统3个模块组成,可实现皮肤接触感应、待测皮肤区域电阻采集、无线通讯、液晶屏人机交互和点穴磁头点穴按摩等功能.装置使用时,先通过液晶屏读取待测皮肤区域的电阻值,检测待测皮肤区域是否具有穴位低电阻特性,确定是否为穴位区域,再与人体穴位库进行匹配,确定穴名等信息,控制机械结构实现穴位的点压和揉动按摩,终实现穴位识别和点穴按摩.经多名操作人员使用验证后,装置不仅可提高穴位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而且可以通过液晶屏显示人体穴位库进行穴位教学,有利于推动经络腧穴学的推广和针灸用器械与装置的研制.

  • 针灸疗法本质特征与治疗规律思考

    作者:杜元灏

    针灸疗法作为外治法具有自身的特征与临床治疗规律.针灸治病的本质、独特视角、可用因子与中医方药内治法截然不同,用内治法思维指导针灸临床不利于其从外治外、从外治内的根本思维特征的把握;将人体疾病从宏观上分为阳病(体表病、躯体病)和阴病(体内病、内脏病)有助于掌握针灸诊疗大规律;经典经络体系对于指导躯体病的以外治外规律的运用具有实用、高效和针对性,在治疗内脏病的以外治内方面也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明显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针灸学——具有完整体系的一门学科

    作者:王富春

    针灸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不仅以其防病治病的显著疗效赢得了普遍赞誉,其科学价值和丰富的内涵亦不断被人们所揭示.目前,针灸学科在科学研究、临床应用、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1 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针灸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相传原始社会时期,伏羲"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石器时代,砭石作为针具的雏形,被用来切割痈肿或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以治疗疾病.此后,历朝历代的针灸医家通过对自己医术经验的总结,撰写了大量的针灸学专著,不仅记载了针灸的发展过程,也记录了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与变革.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正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登上世界舞台.针灸学既汲取了 "天人合一"的儒道思想,又融入了哲学、物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强大的文化多元性.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美好愿景.针灸学科以其独特的医学文化体系,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
中国针灸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