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구강의학구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51
  • 国内刊号: 42-168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19
  • 曾用名: 口腔医学纵横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樊明文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自体骨膜移植治疗颌骨囊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万克林;周长友

    目的:通过自体骨膜移植探讨颌骨囊肿术后创腔的修复效果.方法:对56例颌骨囊肿术后创腔行自体邮票状游离骨膜移植,术后1、3、12月随访,并行X线检查.结果:骨膜移植后3个月骨缺损处全部被新生骨充填,骨密度明显增高,部分新生骨质结构与正常趋于一致,12个月后受区恢复正常骨结构.结论:骨膜移植是修复颌骨囊肿术后创腔的一种较好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 牙龈瘤切除即刻牙再植

    作者:葛光华;杨芳;罗和平

    目的:初步探讨牙龈瘤切除即刻牙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口腔门诊年轻牙龈瘤患者32例50颗牙进行肿瘤切除即刻原牙再植,术后随访观察5年.结果:再植牙5年成功率达77.3%,牙龈瘤无1例复发;5年中累计有7病例10颗再植牙失败,失败原因主要为术后牙根吸收≥1/3根长(占60%)、固定不牢靠(占20%)、继发感染(占20%).结论:牙龈瘤切除即刻再植牙经适当的临床治疗仍可保留多年.

  • 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消毒治疗有窦型慢性根尖周脓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俊林;钱虹;郭宏剑;卢山

    目的:观察氢氧化钙碘仿糊剂运用于有窦型慢性根尖周脓肿根管内封药消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同一牙列上有二颗磨牙均患有窦型慢性根尖周脓肿的病例50例,共100颗患牙.将同一病例的二颗患牙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根管治疗.实验组(50颗牙)采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内封药消毒,对照组(50颗牙)采用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内封药消毒,对两组根管消毒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74%(37/50)封药1次后即可行根管充填术,对照组52%(26/50)封药1次后可行根管充填术,两组间封药1次的根管充填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封药次数为1.30次,对照组平均封药次数为1.56次.结论: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内封药消毒能够减少有窦型慢性根尖周脓肿根管封药消毒的次数,有利于窦道的尽快愈合.

  • 唇部脉管性疾病治疗的美容效果

    作者:王秀丽;朱声荣;杨平;汤国雄;陶学金

    目的:评价唇部脉管性疾病治疗的美容效果.方法:对99例唇部脉管性疾病进行了手术、介入、激光、硬化等治疗.结果:各种方法治疗总有效率达99%,其中手术有效率为100%,介入有效率为100%,激光有效率为100%,硬化有效率为95%.结论:唇部脉管性疾病的治疗应选择好适当的方式即可达到再造美唇的效果.

  • 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晟;安钢;胡孝渊

    目的:研究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其咬合面磨耗特征分析.方法:对2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5例男性,23例女性)运用稳定型咬合板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的1、3、6、10周复诊,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情况以及咬合板上的磨耗情况并对磨耗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有25例(89%)患者咬合板上出现磨耗面,其中双侧向型者14例(56%),小侧向型者8例(32%),单侧向型者3例(12%).无磨耗的3例(12%),未发现有前伸磨耗型患者.10周后患者的症状显著性改善.结论:大多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都有如磨牙症一类的功能异常活动,且以侧向型为主.稳定型咬合板能显著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

  • 289例牙颌面畸形正颌矫治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东耀峻;程波;余世斌;杨学文;李祖兵;张国志

    目的:对正颌手术矫治牙颌面畸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牙颌面畸形的分类、手术方式的选择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收集1985~2003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牙颌面畸形病例中,资料较完整的289例作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前术后面型、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功能的临床检查、X线分析及下牙槽神经功能评测,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89例患者共行手术449例次,282例(282/289)术后伤口Ⅰ期愈合,其余7例延期愈合,面型与咬合恢复满意;常见的并发症是下牙槽神经损伤(12/289),其次是咬合不理想(10/289),其他并发症较少.结论:牙颌面畸形患者的外科治疗,要根据个体畸形情况和要求,经过专科临床检查、头影测量分析和模型研究得出确切诊断和设计,拟定治疗方案作好术前预测,选择合适正颌手术,坚持术前术后正畸,方能重建牙颌面结构的关系和咬合功能的效果.

  • 不同粘固剂粘接金属冠与种植体钛基桩的固位力研究

    作者:李浩萍;宋应亮;朱文忠;马攀

    目的:比较不同冠修复材料和不同粘固剂对种植体基桩与全冠之间粘固力的影响.方法:加工镍铬合金冠、钴铬合金冠、高金合金冠及钛合金冠各24个,每种金属冠分别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聚羧酸锌水门汀、磷酸锌水门汀、EB复合树脂粘固于钛基桩之上,测试拉伸强度.结果:4种金属冠在基底冠与钛基桩之间的固位力分别为542.11 N,560.45 N,843.14 N,780.70 N;4种粘固剂在冠与钛基桩之间的固位力分别614.33 N,606.67 N,708.38 N,797.03 N.结论:高金合金冠与钛基桩之间的粘接力高,EB复合树脂粘接效果明显优于其他3种无机粘固剂.

  • 下颌后缩患者的下颌形态测量研究

    作者:袁峰;段银钟;马晓萍;陈巧玲

    目的:将几何形态测量法引入正畸学,对下颌后缩患者的下颌形态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方法:对30例下颌后缩患者的头颅定侧位片进行对照研究,分别采用常规头影测量分析、小平方和重叠法、欧氏距离矩阵分析法、薄板分析法来评价下颌形态.结果:下颌后缩组的髁突宽度、长度以及升支高度明显较小,说明髁突和升支发育受到抑制.牙槽突在垂直向和水平向上都有明显增加,说明此处有代偿性生长.结论:几何形态测量法可以定量的对形变加以描述,输出结果也更为直观.并且排除了下颌旋转及位置变化对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使结果更为可信.

  • 铸造牙间卡用于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作者:刘洋;英晓霞;刘工

    目的:改善铸造可摘局部义齿固位体的美观性,减轻颊侧固位体的异物感.方法:在两基牙间的颊、龈外展隙内设置牙间卡(发夹卡).结果:固位体金属外露少、隐蔽性好,美观明显改善,同时,体积小,无异物感.对34例不同牙缺失患者的使用,经1~2年观察,修复体固位良好,基牙未见松动和移位.结论:铸造牙间卡在美观、制作和异物感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铸造冠外固位体.

  • 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差异的研究

    作者:郭涛;丁寅

    目的:比较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为临床诊疗和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20名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的差异.结果:上气道矢状径:女性大于男性,但除低角组PNS-Ad2、PNS-UPW、SPP-SPPW、U-MPW外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舌骨位置:男性比女性偏前下;高、均、低角组间舌骨垂直向位置无显著差异,水平方向上高角、均角、低角组舌骨位置逐渐前移.结论: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上气道形态,舌骨位置存在差异.

  • 两种预成桩拉伸固位强度的体外研究

    作者:李洪波;李四群;王贻宁

    目的:比较用树脂粘接剂粘接的纤维增强复合树脂预成桩与用磷酸锌粘固的不锈钢预成桩的拉伸固位强度.方法:选择40颗因正畸拔除的下颌前磨牙,用金刚砂片在距釉牙骨质界冠方1 mm处去除牙冠,随机均分为4组,用预成桩配套用车针预备9 mm深的桩腔.对于不锈钢桩组,桩腔预备的直径为1.25 mm,用磷酸锌粘固粉粘固.对于纤维增强复合树脂桩组,桩腔预备的直径分别为1.00 mm、1.25 mm、1.50 mm,用树脂粘接剂粘接.储存24 h后,置于拉伸强度检测机上测量各组样本预成桩的拉伸固位强度,加载速度为5.0mm/min,对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预成桩的平均固位强度在(43.9±10.4) kg至(19.9±5.7)kg之间,磷酸锌粘固的不锈钢桩组的拉伸固位强度显著高于所有纤维桩组,1.00 mm纤维增强复合树脂桩组的固位强度明显低于其它组.结论:在本实验的研究条件下,磷酸锌粘固的不锈钢桩组固位强度高.

  • 小鼠Q9D3J8(釉成熟蛋白)基因在磨牙牙胚中的表达

    作者:高玉光;李武修;孙言;韩建国;胡温庭

    目的:报道一新发现的成熟期成釉细胞特异性表达蛋白:釉成熟蛋白(MASP,mature ameloblast-specific protein).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基因数据库分析位于人4号染色体4q13.3区域的新基因UNQ689;小鼠Q9D3J8基因为UNQ689的同源基因.根据小鼠Q9D3J8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长度为982bp的基因片段:分离小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及周围组织,采用RT-PCR技术观察小鼠Q9D3J8基因在小鼠下颌磨牙组织中的表达.制备Digoxygenin标记的小鼠Q9D3J8cRNA探针,以小鼠下颌第一磨牙及其周围组织为研究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对Q9D3J8基因表达进行组织学定位.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基因数据库,发现ameloblastin基因上游一未报道的新基因UNQ689/Q9D3J8.在染色体基因图谱位置关系上,UNQ689/Q9D3J8,ameloblastin和enamelin基因紧密相连.RT-PCR产物的琼脂糖电泳显示Q9D3J8基因在出生后10d和15d的小鼠磨牙组织中表达明显.原位杂交研究显示Q9D3J8基因仅在小鼠磨牙成熟期成釉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结论:本研究提示UNQ689/Q9D3J8基因为成熟期成釉细胞特异性表达蛋白基因;在染色体DNA上,UNQ689/Q9D3J8,ameloblastin和enamelin共同组成一个成釉细胞特异性表达蛋白基因串.根据UNQ689/Q9D3J8基因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我们暂时将UNQ689/Q9D3J8基因命名为MASP(釉成熟蛋白)基因.

  • 牙龈组织一氧化氮含量与牙龈炎症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龚斌;徐立平;盛迅;欧炯光

    目的:检测分析牙龈组织NO含量与牙龈炎症程度的相关性,初步探讨NO在牙周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法检测实验性牙周炎动物牙龈组织中NO2-和NO3-的含量,以间接反映NO水平,分析牙龈指数(GI值)与NO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状况下与牙龈炎症状态下NO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牙龈组织NO含量与牙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同时还与牙槽骨的吸收与否有关(无牙槽骨吸收时r=-0.839;有牙槽骨吸收时r=-0.634).结论:NO参与了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牙周病的发病机理中取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不同种类无机抗菌剂对口腔致病菌抗菌性能比较及其检测方法探讨

    作者:方明;陈吉华;徐修礼;杨佩红;刘奕

    目的:比较无机抗菌剂对口腔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并探讨不溶物质的优选测试方法.方法:采用试管液体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测试6种无机抗菌剂对6种口腔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试管液体稀释法测试结果显著低于琼脂稀释法.受试抗菌剂体外综合抗菌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龙贝无机抗菌粉体、ZnOw AT-83、IONPURE-H、碱式次氯酸镁、ZnOw AT-88、安迪美-AMS2.结论:6种无机抗菌剂对实验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不溶性物质抗菌活性测试宜用液体稀释法.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在菌斑中致龋性变形链球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姜云涛;梁景平;李超伦;叶冬霞

    目的:建立快速定量检测菌斑中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的方法,为龋齿活跃性评估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收集无龋(caries free,CF)和高龋(caries susceptible,CS)儿童牙菌斑各15例,将不同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细菌通用探针和变形链球菌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所占的比例.结果:在无龋儿童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在总菌中所占比例数是1.24%~3.4%(2.25±0.71),而在高龋儿童菌斑中比例为5.04%~9.7%(7.37±1.34),两组比较有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流式细胞仪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作为一种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应用于致龋性变形链球菌的定量分析中.

  • β-防御素基因在牙龈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张旭;束蓉

    目的:检测人β-防御素(HBD-1,-2,-3)基因在牙周炎病变和健康牙龈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反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健康牙龈(HC组,11例)、慢性牙周炎(CP组,12例)和侵袭性牙周炎(AgP组,9例)牙龈组织中HBD-1、HBD-2和HBD-3mRNA表达水平.结果:HBD-1,-2,-3在所有牙龈组织样本中均有mRNA表达;HBD-3mRNA在HC组、CP组、AgP组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3±0.12,0.30±0.17和0.40±0.1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牙龈中HBD-3mRNA表达相对强度明显高于慢性牙周炎组;HBD-2和HBD-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r=0.48).结论:牙龈上皮表达的β-防御素(HBD-1,-2,-3),尤其是HBD-3在健康牙龈组织较高水平的mRNA表达,提示其在牙周宿主免疫防御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人牙周膜细胞体外培养和机械压力模型构建

    作者:张建兴;黄生高;钟孝欢;熊培颖

    目的:培养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获得HPDLCs有限细胞系,建立简单易行的HPDLCs持续静压力(continuously compressive pressure,CCP)模型.方法:组织块酶消化湿性贴壁法原代培养HPDLCs,传代并鉴定细胞来源、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绘制4代细胞生长曲线.用圆形玻璃片给单层细胞接触加压,对细胞施加1 g/cm2、2 g/cm2、3 g/cm2、4 g/cm2 48 h,用MTT法检测加压对细胞的影响.结果:成功获得HP-DLCs有限细胞系,加压后当力值小于4 g/cm2时细胞无明显受损,力值增大到4 g/cm2时,细胞出现损伤.结论:组织块酶消化湿性贴壁法可以提高HPDLCs原代培养成功率,适宜力值的玻片直接接触加压模型可初步模拟压力对牙周膜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牙槽嵴内诱导成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肖水清;张体勇;田华

    目的:探讨原核表达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牙槽嵴内诱导成骨的作用效果.方法:拔除大白兔的切牙建立动物模型,以明胶海绵作为载体,将原核表达的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与之复合后植入即刻拔除牙齿的牙槽窝内进行干预治疗,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钙含量测定,探讨原核表达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牙槽嵴内诱导成骨的作用效果.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的骨创愈合比对照组大约提前4~6周;钙含量测定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具有良好的诱导牙槽嵴内成骨的效果.

  • 作者: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细胞中β-DG蛋白的存在状态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在检测口腔鳞癌四株细胞系中β-DG蛋白存在状态的基础上,应用Western blot和蛋白质测序法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1,10-phenanthroline对β-DG蛋白降解和癌细胞侵袭能力的逆转作用.结果:口腔鳞癌细胞中β-DG蛋白发生了降解,经MMP抑制剂1,10-phenanthroline作用后可以逆转β-DG蛋白降解和降低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蛋白测序证实,β-DG蛋白降解片段N端的氨基酸顺序为Ile-Asn-Thr-Asn或Ile-Val-Thr-Gln.结论:口腔鳞癌细胞中β-DG蛋白降解与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有关,MMP的剪切作用可能是β-DG蛋白降解的重要机制之一.

  • 以脱细胞牛心包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的初步研究

    作者:姚本栈;吴汉江;胡广伟

    目的:探讨脱细胞牛心包膜(ABP)作为组织工程化表皮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皮肤KC,将KC以1×106个/cm2接种于ABP上,用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ABP上的粘附、增殖情况.结果:KC在ABP上种植5 d后,光镜观察可见KC在ABP上单层生长.扫描电镜观察见KC粘附于ABP表面,呈大小不等的集落.结论:ABP可作为组织工程化表皮的支架材料.

  • 涎腺肿瘤中Pax9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苗雷英;李祥伟;刘超;王渝;孙宏晨

    目的: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肿瘤中转录因子Pax9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Pax9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共48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除1例多形性腺瘤外,其余组织均表达Pax9.正常涎腺的腺泡细胞和导管内衬细胞、多形性腺瘤的上皮细胞、腺淋巴瘤的肿瘤上皮细胞和基底细胞腺瘤中Pax9弱阳性表达,差异没有显著性;而在增殖活跃的细胞如正常涎腺导管的基底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中表达增强,恶性肿瘤中Pax9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与正常和良性肿瘤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ax9在涎腺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

    作者:何奎芳;刘建国;刘天佳;杨德琴;庄姮;李颂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方法:取本课题组前期工作所获得的变链c型临床株,分成水溶性葡聚糖(WSG)组和水不溶性葡聚糖(WIG)组;每组又按葡聚糖合成能力分为合成量高(ABS>0.3)与合成量低(ABS<0.15)组.以所选细菌DNA为模板,PCR扩增表面蛋白Ⅴ区编码基因SrV+,经DdeI酶切分型,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两组均有4种基因型(A、B、C、D)并且在构成比上都以A、B型占多数,C、D型所占比例较少且存在明显差异;2)在WSG组主要基因型的分布出现差异:合成量高的以A型为主占50%,B型占33.33%,C型占11.11%;合成量低的以B型为主占50%,A型占30.77%,C型19.15%.3)在WIG组A、B型的分配基本相似,均在40~48%之间.结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的基因型分布与水溶性葡聚糖的合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与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合成未见明显关联.

  • 乳牙菌斑钙含量与患龋状况关系的研究

    作者:魏华;石四箴;闫福华

    目的:分析乳牙集合菌斑中钙含量与儿童患龋状况的关系,为龋病预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53例不同患龋状况的儿童集合菌斑中钙含量值.统计分析集合菌斑中钙含量值与龋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集合菌斑钙含量为(0.931 ±0.384)mg/g,菌斑钙含量无龋组、有龋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无龋组、低危组、高危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菌斑钙含量无龋组高于低危组,低危组高于高危组;有龋组集合菌斑中钙含量与龋补牙数(dft),龋补牙面数(dfs),龋蚀指数(CSI)具有负相关性.结论:集合菌斑中总钙含量与龋患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预测龋病易感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集合菌斑 乳牙
  • 超声波-化学沉淀法制备牙科纳米氧化铝陶瓷粉体

    作者:宋文植;刘晓秋;孙宏晨;杨海滨;邹广田

    目的:制备分散性好,粒度均匀的纳米α-Al203粉体.方法:应用超声波-化学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铝前驱体,经900℃、1 000℃、1 100℃、1 200℃煅烧后测试粉体性能.结果:1 200℃煅烧得到的Al2O3粉体为α-Al2O3,其晶粒平均粒径为D202=31.44nm.结论:以乙醇为反应溶剂,在低频超声波作用下可制备出分散性好、粒度均匀的纳米级α-Al2O3粉体.

  • 下颌前方牙齿缺失修复前后对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作者:李飞;王少海;张旻;王忠义;何惠明

    目的:研究因前牙缺失导致的根尖主应力变化对颞下颌关节(TMJ)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将光弹法测得的正中咬合时各(牙合)型牙根主应力数据,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加载,比较TMJ各部应力变化.结果:1)髁突前斜面及所对应的关节软骨和关节盘的中部主要承受压应力,髁突后斜面及关节盘的后部主要承受拉应力.2)前牙5-5缺失可以导致TMJ应力明显减小,修复后可有效的消除这种影响.结论:前牙缺失可引起TMJ应力变化,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关节病的发生,应当及时修复.

  • 未获培养的微生物与牙周病关系初探

    作者:李超伦;梁景平;张旭;姜云涛

    目的:研判未获培养微生物与牙周病的相关性.方法:针对16S rRNA基因设计未获培养微生物D084、I025特异探针,通过检测临床菌斑判断其与牙周病的关系.结果:引物特异性通过PCR产物测序获得验证,在慢性牙周炎组和单纯性龈炎组的D084检出率分别为62.9%和84.6%,I025为71.4%和42.3%,与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I025在慢性牙周炎组和单纯性龈炎组间的检出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未获培养微生物D084、I025与单纯性龈炎、慢性牙周炎患病相关,I025还与牙周炎进展相关.

  • 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颧骨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胡昇;黄镜根;丰景

    在近年来临床实践中,作者采用头皮冠状切口、联合口内前庭沟切口治疗颧骨粉碎性骨折患者59例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术式特点是恢复咬合关系准确.面形恢复理想,手术瘢痕不明显.

  • 某部队21~44岁男性第三磨牙萌出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任燕;周振;胡海生;赵梦玉

    第三磨牙一般在18~24岁左右萌出[1],随着人类的进化,第三磨牙呈现退化的趋势,表现为先天缺失、阻生、牙位异常以及咬合关系紊乱等,而目前对于中青年第三磨牙的萌出情况报道不多[2].

  • 兔髁状突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研究

    作者:杨兴华;刘云生;彭琳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生物工程软骨移植软骨细胞成功应用于动物试验,如1996年,曹宜林等[1]用PGA与PLA共聚物在体外预制成人耳形状,移植软骨(chondrocyte)埋植入裸鼠皮下,成功的再造了具有人耳廓形态的软骨.Shigeyuki w等[2]在胶原凝胶上种植软骨细胞,用于修复大面积关节缺损.软骨组织工程广阔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但作为种子细胞之一的软骨细胞因其自身的哪生物学特性,仍不能使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如何进行体外培养条件的改进,以延长软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仍在探索中.我们通过对兔髁状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对其进行软骨细胞的特异性鉴定,探索软骨细胞能否在体外进行大量增殖,并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充足的种子细胞.

  • 下颌前移功能矫治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晓勇;段银钟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1~3],对儿童牙、颌、颅面的正常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下颌后缩畸形较为多见.对于此类患者,其以患者口腔系统的肌力作为矫治力源,应用功能矫治器促进下颌发育是Ⅱ类错(牙,合)早期矫治的重要手段.功能矫形治疗目前已成为口腔正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 面横动脉在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昭领;黄迪炎;李东临;席兰兰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为2002年1月至2005年4月作者收治的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2~46岁,就诊时间1~28 d.主要临床表现为张口受限、咬合错乱、患侧下颌升支垂直高度减低、颞下颌关节区压痛以及髁状突动度减弱等.所有患者X线片均显示髁状突颈部骨折,均行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及接诊对策

    作者:李中琴;尚姝环;刘剑波

    本研究对32例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患者的肝酶学及病原学进行检测,发现有7例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或谷草转氨酶值升高.另有2例患者抗HCV阳性,1例患者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而血清酶水平未见改变.本研究结果提示,对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患者,在询问相关病史的同时,应常规进行肝功能和肝炎病毒的检测,还应考虑病人的心理社会适应在接诊过程中发挥的潜在作用.

  • Carisolv技术及其评价

    作者:刘晓静;石四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化学-机械联合去腐方法(chemo-mechanical caries removal,CMCR)就成为治疗龋病时传统的车针去腐方法的补充,Carisolv技术是CMCR方法的一种,由瑞典MediTeam Dental AB公司[1]及多所大学于1975年开发,采用含次氯酸钠和三种氨基酸的凝胶破坏龋齿腐质中的不饱和胶原纤维,从而软化龋坏牙质,并用手工器械轻柔去除的方法[2].Carisolv技术提供了一种替代传统车针去腐的全新去龋新概念,是牙科领域的新突破,于1997年在瑞典进入临床应用,目前已在全球58个国家、地区得到推广.2003年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将其指定为全国龋病普查和防治的专用技术.本文就Carisolv技术特点及近年来应用评价作一综述.

  • 泡沫硬化剂治疗脉管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志军;赵怡芳;张文峰

    脉管畸形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好发生于口腔颌面部,可能与调节正常血管树形成的传导通路异常有关[1].按照其组织学特点、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又可分为微静脉、淋巴管、静脉、动静脉及混合畸形.由于脉管畸形临床表现及组织学构成具有复杂多样性,临床治疗效果不一,多数治疗方法有局限性.目前,对大面积、涉及多个解剖区的脉管畸形的治疗,尚缺乏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方法.病变内注射硬化剂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单独使用或结合手术综合治疗[2].1944年Orbach首先报道用硬化剂形成泡沫[3].近年Cabrera及Monfreux等人分别报道用不同的方法产生稳定的硬化泡沫[3],应用超声引导的泡沫硬化剂治疗静脉曲张及脉管畸形.本文对泡沫硬化剂的特性、制备方法、治疗脉管病变的疗效及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 唾液和龈沟液内牙周病标记物研究进展

    作者:段延华;刘鲁川

    细菌是牙周病始动因子已经明确,细菌毒力因子主要是一些酶类,可以直接损伤宿主组织;或使宿主组织释放生物因子导致宿主组织损伤.由于测定生物体液炎症因子水平能很好地反映炎症活动性,许多与牙周病发病机制有关的研究通常以检查唾液和龈沟液中的生化和免疫标记物为基础,来反应牙周破坏程度,并且预示其发展进程.

  • 婴儿期正畸治疗与腭裂患者语音语言发育

    作者:李杨;石冰

    获得良好的颌面部生长发育和有效改善语音功能是腭裂治疗的重要目的.术前正畸治疗旨在利用唇腭裂患儿上颌骨自身的生长潜能,引导矫正两侧错位的上颌骨段,达到预防牙弓狭窄,纠正上颌骨畸形,帮助患者获得良好语音功能的目的[1].然而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对早期正畸治疗对患儿语音语言发育的影响褒贬不一,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现就术前正畸治疗对腭裂患者语音语言的影响研究结果做一概述.

  • 下颌牵引成骨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

    作者:张清彬;东耀峻;董福生

    牵引成骨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及正畸领域[1],且发展迅速.近又有学者报道DO应用于颌骨缺损治疗及种植外科领域获得成功.本文将就牵引成骨术治疗下颌骨疾患过程中对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IAN)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 以颌面部蜂窝织炎为首发症状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

    作者:雷荣昌;谢正其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机体免疫缺陷有关,临床表现为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及肝、脾肿大,但以颌面部蜂窝织炎为首发症状罕见,现报道1例.

  • 颜面恶性小汗腺汗孔瘤1例

    作者:程勇;廖昕;王刚;陈卫国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malgnant eccrine poroma)亦称小汗腺汗孔癌(eccrine poro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国内外报道均不多.我院近期诊断1例,现报告如下.

  • 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

    作者:屈振宇;郑延清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系正常骨组织逐渐被增生的纤维组织代替的一种疾病,全身骨骼均可发病,本例患者右侧颅面骨广泛严重受累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 上颌第二磨牙单根1例

    作者:王仲

    患者,女,50岁,右上后牙咀嚼疼痛两月余前来就诊.检查:面部无肿胀,开口无受限,右上3个磨牙无缺失,右上第二磨牙(牙合)面近远中向见裂隙,扣(++),松(+),裂隙腭侧牙体松动明显,诊断为7(|)牙纵折.

  • 牙体牙髓病学双语教学的3年探索和评价

    作者:闫萍;彭彬;边专;樊明文;陈智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从2001年开始在98级口腔系本科生的牙体牙髓病学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1,2],随后几年我们对口腔医学专业双语教学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对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有了更明确和深刻的认识.本研究评价了98级和00级本科生在完成了牙体牙髓病学理论课双语教学后,对双语教学的教材、授课教师和授课方式的看法,为促进、完善和深化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学习成效打下基础.

口腔医学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