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구강의학구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51
  • 国内刊号: 42-168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19
  • 曾用名: 口腔医学纵横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樊明文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两种舌侧径路拔除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对术后组织反应的影响

    作者:杨志峰

    目的:探讨两种舌侧径路拔除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对术后组织反应的影响.方法:136例行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骨板切除术组(n=67)和骨板劈开术组(n=69),分别采用舌侧骨板切除术和舌侧骨板劈开术对患牙进行拔除.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疼痛、面部肿胀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和7d时张口度和吞咽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达到一期愈合.骨板劈开术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骨板切除术组,面部肿胀度小于骨板切除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48 h和术后7d张口度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板劈开术组患者术后48 h张口度大于骨板切除术组,而吞咽痛发生率则低于骨板切除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d时张口度和吞咽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舌侧骨板切除术相比,骨板劈开术应用于拔除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可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面部肿胀发生,对术后组织反应的影响较小.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分化中的表达

    作者:崔春;祁胜财

    目的:检测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诱导矿化过程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表达变化,探讨HMGB1在人牙髓细胞损伤修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DPCs,收集矿化诱导0、3、7、11、14d后hDPCs的mRNA、蛋白质及细胞爬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MGB1、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ALP活性,免疫荧光检测HMGB1在hDPCs矿化过程中的表达.结果:hDPCs矿化诱导后,DMP1、DSPP、ALP及HMGB1的mRNA表达显著性上调,DMP1、DSPP和ALP的mRNA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诱导7d、11d和14 d后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1mRNA在矿化诱导11d和14d后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印迹法检测示细胞内各矿化标记的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上调,而细胞内HMGB1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调.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DPCs矿化过程中,HMGB1逐渐从胞核转移至胞浆.结论:在hDPCs诱导成牙本质细胞分化过程中,HMGB1在mRNA水平上与DMP1、DSPP和ALP的表达变化趋势相似,而细胞内HMGB1蛋白水平表达下调,且HMGB1在hDPCs细胞内出现转位,提示HMGB1与hD-PCs的成牙本质分化有关,可能在牙髓细胞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

  • SPECT-CT对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代谢及形态对称性研究

    作者:史聪翀;刘超;张晓蓉;邓智勇;李松

    目的:利用SPECT-CT骨显像对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代谢及形态对称性研究.方法:对36例成人下颌偏斜患者行SPECT骨显像,对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图像进行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采集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出放射性计数比值,并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后同机融合,根据双侧颞下颌关节解剖关系测量偏斜侧及对侧髁突的高度、内外径、后斜面倾斜角及后斜面长度的差异,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颞下颌关节各区域(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放射性计数比值均有所不同,偏斜侧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均低于对侧,且两侧放射性计数比值有显著差异(P<0.05);偏斜侧髁突高度及内外径均较之对侧减小(P<0.01);偏斜侧髁突后斜面长度、后斜面倾斜角较之对侧增大(P<0.01).结论:SPECT-CT骨显像对成人下颌偏斜疾病的诊断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合格伦综合征患者唇腺中CCL28的表达和分布研究

    作者:刘雪;柳忠豪;卢志山;高月华

    目的:研究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唇腺中粘膜相关上皮趋化因子CCL28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方法:收集35名患者的唇腺组织分别进行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结果:患者的唇腺组织中表达CCL28 mRNA,但表达量较健康组织少.未被破坏的腺上皮细胞、导管上皮细胞及腺管内黏液可见棕色染色.结论: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唇腺中仍有CCL28的表达及分泌,为我们日后探寻该类患者的龋病及口腔感染的预防奠定了基础.

  • 不同(牙合)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的研究

    作者:何媛;张琪;李天舒;付贵源;徐琳;易龙;王佳莹;古再丽阿依;高璐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测量不同(牙合)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分析比较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方法:1)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自愿者33人,平均年龄21.71岁.分组,正常对照组10人,安氏Ⅰ类错骀组10人,安氏Ⅱ类错(牙合)组8人,安氏Ⅲ类错(牙合)组5人;2)用肌电图仪测量各组人群的测量不同(牙合)型的咀嚼肌肌电活动;3)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显著性>0.05,各组人群咀嚼肌的电位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2)咀嚼过程中,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颌)畸形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相比,咬肌的电位值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3)吞咽时,①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间咬肌的电位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组咬肌的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安氏Ⅲ类错畸形组与其余3组二腹肌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状态时各组人群两侧咀嚼肌肌电变化不同,存在相关性与差异性.结论:不同(牙合)型人群在咀嚼和吞咽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推断错(牙合)畸形可影响咀嚼肌的正常功能运动.

  • 成人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病例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研究

    作者:姜洪涛;刘帆;丁晓仪;原工杰

    目的:研究成人Ⅱ类1分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12个测量指标进行测量,比较矫治前后软组织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TUL-EP、TLL-EP、上下唇位置等减小,而鼻唇角、Z角、颏唇沟倾角等增加,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病例治疗后侧貌能得到有效改善,随着前牙回收矢状位关系更协调,而垂直向位置关系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 MTH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昆得孜·杜肯;古丽;阿依帕丽·巴吾东;阿地力·莫明

    目的:探讨MTHFR基因rs1801133、rs3818762、rs1801131、rs1476413、rs199479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新疆地区世居维吾尔族,病例组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100例,对照组为60例因上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儿童,用DNA二代测序技术对目标区域进行测序,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在新疆维吾尔人群中,与对照组相比,NSCL/P组rs1801133、rs3818762、rs1801131、rs1476413、rs1994798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以上5个位点位于同一个单倍体域,rs3818762和rs1476413等2个位点存在较强的连锁不平衡(r2=0.938,D'=1).单倍型分析可推测出常见的单倍体型共5种:GCTAA> GCTAG> CTGGG> GCTGG> GCGGG,5种单倍体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THFR基因rs1801133、rs3818762、rs1801131、rs1476413、rs1994798等5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患儿与正常人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 三叉神经干及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邓力;张清彬;张颖;何霞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6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探讨三叉神经干及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并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64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取三叉神经干及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对照组采取封闭治疗,治疗之后进行疗效的对比.结果:进行治疗后,治疗组各时点VAS评分小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1d,VAS评分从治疗前的(8.52±2.25)降至(2.21士2.05),有效率96.9%;对照组治疗后1d,VAS评分从治疗前的(8.48士2.16)降至(4.23士2.12),有效率65.6%.两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干及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纤维连接蛋白修饰的微沟槽钛片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黄斯佳;许志强;樊牮;郭建斌;周麟;陈江

    目的:研究微沟槽钛片表面经三氟代乙烷磺酰氯激活并修饰纤维粘结蛋白(fibronectin,FN)后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活性的影响.方法:将FN修饰于经过激活的微沟槽钛表面,XPS分析材料表面元素组成;使用cck8法检测HGF接种材料表面6h、12 h、1d、3d、5d、7d后的细胞增值率;荧光染色观察接种3d时的细胞数量及形态.Ⅰ型胶原纤维ELISA实验及Real-time PCR检测接种5d时材料表面对HGF分泌功能的差异.结果:在实验观察的6个时间段实验组材料细胞增值率高于对照组(P<0.05).3d时HGF在实验组材料表面的伸展率高于空白组(P<0.05).5d时FN修饰的两组材料上的细胞外Ⅰ性胶原纤维的数量及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高(P<0.05).结论:经三氟代乙烷磺酰氯处理修饰FN的微沟槽钛片可促进HGF的增殖、伸展及分泌功能.

  • 不同形态的氧化锆陶瓷桩对牙本质应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郭彬;谢伟丽;刘一志;孙亚杰;陈兰竹;李雅静;刘滋川;艾振龙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模拟牙体组织的力学组成,分析不同形态的氧化锆陶瓷桩修复上颌中切牙后对周围剩余牙本质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成年男性上颌中切牙的标准数据,通过ANSYS 12.0软件直接建立平行桩、锥形桩、末端锥形桩3种不同形态的氧化锆陶瓷桩修复上颌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通过加载边界条件,设定模型主参数以及加载静态载荷;分析牙本质内的Von Mises应力的分布规律,观察不同形态的桩核对其周围剩余牙本质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了不同形态的氧化锆陶瓷桩核和牙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柱形桩和锥形桩的牙本质应力分布沿牙本质界面向牙颈部逐渐增大达高峰,末端锥形桩应力高峰在根末1/3;锥形桩所受的牙本质应力大于柱形桩,且锥度越大,受到的应力也相应越大.结论:柱形桩组所受应力值均小于锥形桩组,末端锥形桩组在牙根部应力值大;选择氧化锆材料时,柱形桩为佳设计.

  • 牙丧失与食管癌的相关性:一项基于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作者:杨盛军;雷志敏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讨论牙丧失与食管癌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与CNKI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5年1月10日期间公开发表的探究牙丧失与食管癌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Meta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并对研究的发表偏倚进行了检测.结果:终纳入4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包含5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牙丧失使得罹患食管癌的风险性增加了1.44倍(OR=1.44,95%CI=1.23-1.68,P<0.001);亚组分析的结果同样证实了上结论,且未发现发表偏倚.结论:牙丧失可能是食管癌的是一个重要的相关危险因素.因此,牙丧失人群应高度警惕食管癌的相关症状.

  • FTA-DNA直接提取法在种植体周围炎/牙周炎检测的效果评价

    作者:吴亚婷;聂红兵;王子剑;王佳佳;周建业;郭曼丽

    目的:建立并评价FTA-DNA直接提取法在种植体周围炎和牙周炎细菌DNA扩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4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和26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用传统法、煮沸法和FTA-DNA直接提取法分别提取DNA,同时进行16S-rDNA扩增,凝胶电泳检测,比较3种DNA提取方法的差异.结果:种植体周围炎和牙周炎之间差异无显著性,3种方法提取的DNA在PCR扩增后均有条带,但FTA-DNA直接提取法成功率高于试剂盒法和煮沸法,存在统计学差异;且FTA-DNA直接提取法在提取的步骤、时间、费用上有较高的优势.结论:FTA-DNA直接提取法可快速有效地从种植体周围炎和牙周炎临床标本中提取并保存细菌DNA,有望用于种植体周围炎和牙周炎的研究及临床诊断.

  • 边缘形式对大面积缺损第一磨牙髓腔固位冠应力分布的影响

    作者:王慧媛;付强;张春光;姚东

    目的:探讨下颌大面积缺损第一磨牙经根管治疗后,采用髓腔固位冠修复,其边缘设计形式对牙体组织及修复体力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磨牙存在牙冠大面积缺损,根管治疗后采用髓腔固位冠修复,设计2种边缘预备形式,即90°边缘和对接边缘,对模型进行加载,观察各部分的大主应力(eMax).结果:2种修复方式下,牙体和修复体的应力集中区域有所不同.其中牙釉质和修复体的应力受边缘设计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垂直载荷下,釉质的eMax峰值在对接边缘组较90°边缘组下降了42.88%,应力集中分别位于边缘的釉牙本质界处和边缘的釉质表面.在垂直载荷下,全瓷修复体的εMax峰值在对接边缘组较90°边缘组下降了45.55%,应力集中分别位于边缘近髓腔区域和边缘近牙体表面.在舌颊向载荷下,全瓷修复体的εMax峰值在对接边缘组较90°边缘组下降了12.58%,应力集中分别位于髓腔底部和边缘近牙体表面.结论:在髓腔固位冠的设计中,对接边缘的设计形式更有利于保护牙釉质和改善修复体的应力,从生物力学角度对修复体的稳定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 视觉反馈诱导下升颌肌不同水平主动收缩的表面肌电研究

    作者:周丽娟;李宝勇;王美青

    目的:探索持续紧咬、咬合力水平和视觉反馈三因素对正中紧咬时颡肌前束和咬肌的肌电活动水平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应用T-Scan Ⅲ咬合分析仪和BioEMG Ⅲ肌电图仪同步记录25例健康正常成年人以轻度、中等、大咬合力做正中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的肌电活动,并以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咬合力水平、力值视觉反馈和维持因素对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析因分析结果显示,双侧TA和MM的肌电活动水平均随咬合力增高以及力量维持而增强(P<0.001),而且咬合力水平与维持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力值视觉反馈下仅一侧肌电(右侧TA和左侧MM)维持在目标水平(P>0.05).结论:维持一定的咬合力水平将增加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维持努力与咬合力水平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咬合力水平视觉反馈对降低肌电活动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 酸蚀对轻中度氟斑牙釉质粘接强度影响的系统评价

    作者:张玲;李爱玲;高攀;郭玲

    目的:系统评价轻中度氟斑牙釉质粘接时更有效的酸蚀方式.方法:计算机检索8个电子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有关氟斑牙釉质粘接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实验(RCTs/CCTs),无时间、地区和语言限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风险评估后纳入合格文献,作出定性、定量评价.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WMD(全酸蚀:轻中度氟斑牙/正常牙)=-0.00,95%CI[-0.30,0.29];WMD(自酸蚀:轻中度氟斑牙/正常牙)=-0.80,95%CI[-1.07,-0.53];WMD(轻中度氟斑牙:自/全)=-6.08,95%CI[-7.70,-4.46].说明轻中度氟斑牙全酸蚀时抗剪切强度(SBS)与正常牙无统计学差异,自酸蚀时低于正常牙;全酸蚀时SBS高于自酸蚀.结论:相同情况下,轻中度氟斑牙釉质粘接时,全酸蚀的粘接强度不低于或高于自酸蚀.

  • 新型骨修复材料修复种植牙骨缺损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作者:陈冬;白轶;李蓉;张玉峰;夏海斌;施斌;童昕;邓春富;尹力强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和Bio-oss@骨粉修复牙种植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盲法、平行对照,按随机代码表分配入组患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设计.试验组90例接受新型骨修复材料治疗,对照组90例接受Bio-oss(R)骨粉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当天、术后6个月在选定的同一骨缺损区进行CBCT影像学检查,计算骨体积转化有效率(骨体积转化率80%的病例数/总病例数),将其作为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判定标准.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为85.39%,对照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为82.95%,试验组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与对照组的骨体积转化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17);术后6个月与术中骨密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两组间新生骨密度相似.结论:新型骨修复材料和Bio-oss@骨粉用于种植牙骨缺损的填充修复效果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未发生不良反应.该新型骨修复材料是一种临床可供选择使用的的骨移植修复材料.

  • 氧化锆全瓷和钴铬合金冠修复对基牙牙周指数及致病菌的影响

    作者:姚世宏;聂俊军

    目的:探讨氧化锆全瓷和钴铬合金冠修复对基牙牙周指数及致病菌的影响.方法:142例行全冠修复患者随机分为氧化锆组和钴铬合金组,分别于修复前(T0)、修复后6月(T1)、修复后12月(T2)和修复后24月(T3)时,记录患者牙龈颜色、牙龈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和菌斑指数(PLI),利用PCR技术对龈下菌斑标本中伴放线嗜血杆菌(Aa)、具核酸杆菌(Fn)、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福赛斯坦纳菌(Tf)和齿垢密螺旋体(Td)进行检测.结果:与T0相比,两组患者T1~3时BI和PD均增加,氧化锆组患者T1~3时BI和PD均小于钴铬合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12个月时,氧化锆组患者龈下菌斑标本致病菌Aa、Fn、Pg、Tf和Td检出率均低于钴铬合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钴铬合金全冠修复,氧化锆全瓷全冠修复对患者牙周影响较小,且龈下菌斑中致病菌检出率较低.

  • 不同牵引部位对上颌埋伏中切牙牙周应力分布的影响

    作者:郝妍;回记芳;郑文涛;邵玶

    目的:基于对上颌唇向倒置埋伏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不同部位的牵引力,分析比较不同工况下牙周膜的应力分布,从而为临床进行上颌埋伏中切牙助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名上颌中切牙唇向倒置埋伏阻生患者的锥体束CT(CBCT)原始数据,建立统一坐标系下上颌埋伏中切牙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牙冠舌面切1/3、中1/3、颈1/3的中心分别施加在矢状方向上垂直于牙体长轴的30 g、60 g、90 g的牵引力,分析比较不同工况下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不同牵引部位下,埋伏牙牙周应力分布特点类似.同一力值牵引,牵引部位越靠近牙颈部,牙周膜的应力越小;同一牵引部位,牵引力越大,牙周应力越大.结论:牵引部位应尽量位于切端,牵引力不宜超过60 g.

  • 牙齿煅烧颗粒结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津源;仲维剑;柴松岭;梁欣;马国武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促进牙齿煅烧颗粒修复骨缺损的早期效果.方法:6月龄新西兰兔10只,于颅顶部制备4个骨缺损,每个骨缺损作为1个观察组.A组为空白对照,不填材料;B组为对照组,填入牙齿煅烧颗粒;C组为实验组,填入牙齿煅烧颗粒与PRF混合物;D组为阳性对照组,填入牙齿煅烧颗粒与骨髓混合物.术后6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组织学分析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各组骨缺损内均未见炎症反应,新骨生成率分别为:A组(7.5±2.2)%;B组(17.6±2.3)%;C组(21.0±4.7)%;D组(23.4%±3.2)%.统计学分析发现,B、C、D组的新骨生成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和D组的新骨生成率显著高于B组(P<0.05).C组和D组间的新骨生成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牙齿煅烧颗粒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与PRF混合后可以显著加快新骨再生的速度,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 复方黄芩片对人牙周膜细胞及牙周炎牙槽骨OPG/RANKL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江琳;王浩宇;李丹;杨相笛;石磊;罗宁;陈悦

    目的:探讨复方黄芩片对人牙周膜细胞表面以及对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牙槽骨OPG/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组织块法培养hPDLCs,通过ELISA法测定复方黄芩片对LPS诱导下hPDLCs表面OPG/RANKL表达的影响;LPS局部注射法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免疫组化法测定复方黄芩片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OPG/RANKL表达的影响.结果:0.2 mg/L复方黄芩片溶液对10 mg/L LPS诱导下的hPDLCs表面OPG表达无明显影响,而hPDLCs表面RANKL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hPDLCs表面OPG/RANKL的比值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复方黄芩片治疗3周后各组大鼠OPG/RANKL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计数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大鼠牙周组织中RANKL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治疗组OP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复方黄芩片可以上调牙周膜细胞表面OPG/RANKL的比值;按黄芩苷2.85 g/kg·d-1的剂量给予牙周炎大鼠复方黄芩片灌胃治疗,复方黄芩片可以抑制牙周炎牙槽骨中RANKL的表达,促进OPG的表达.提示复方黄芩片有望用于牙周炎的临床治疗.

  • 氯喹对MT01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作者:李维婷;李博;丁子清;崔野;高涵;刘引;申玉芹

    目的:通过检测氯喹(chloroquine,CQ)对MT01促进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证实MT01可能经由内吞小体对BMSCs细胞生物学性能产生影响.方法:不同工作浓度的CQ与第3代Wistar大鼠BMSCs共培养24、48、72、96 h,检测CQ对BMSCs增殖影响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入工作浓度为1 mg/L的MT01,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CQ对MT01作用下BMSCs增殖的影响.结果:适当浓度CQ(4mg/L)具有促进BMSCs增殖的作用;48 h CQ刺激BMSCs增殖明显;低浓度CQ(1 mg/L、2 mg/L)对MT01促进BMSCs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结论:CQ对MT01促进BMSCs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提示MT01可能通过进入BMSCs内吞小体中发挥作用.

  • Z350复合树脂不同厚度组充填螺丝固位式种植修复体入路孔的实验研究

    作者:秦云;钱梅;朱轶萍

    目的:采用Z350复合树脂材料推测充填厚度对螺丝固位型种植义齿的入路孔周围瓷层的影响.方法:实验样品随机均分为3组;对颌用BEGO合金制作的金属联冠.将3组样品的入路孔用棉球填塞后分别留2.0 mm、3.5 mm和5 mm的深度,按照预留深度充填Z350复合树脂后调黯、抛光,10个样品分别在0~100 N,1 Hz,20000次受到沿种植体长轴方向的力,加载完毕后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钉道口周围0.5 mm内的裂纹数量,将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Z350复合树脂3.5 mm充填组和5.0mm充填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0 mm充填组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3.5 mm厚度对表面瓷和树脂的受力后性能的改善明显,继续增加厚度对表面瓷和树脂的受力后性能的改善没有统计学意义.

  • 聚乳酸/羟基磷灰石(PLLA/HA)复合物预成乳前牙根管桩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盖立婷;徐高祥;张鲁鲁;高翔;姜秋

    目的:评估聚乳酸/羟基磷灰石(PLLA/HA)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方法:本实验主要参照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采用细胞黏附实验,溶血试验,急性毒性实验,热源实验和肌肉植入实验等系列体内外实验评价PLLA/HA的生物相容性.结果:L929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良好;材料浸提液对实验兔不引起溶血反应、无致热源性;对小鼠无急性毒性;PLLA和PLLA/HA板块植入实验兔肌肉后,早期组织周围有轻微炎症反应,形成较厚纤维膜,随植入时间延长,炎症反应减轻,纤维包膜基本消失;SEM显示:初始纯PLLA结构致密,PLLA/HA中HA粒子大小均一,分布均匀,随降解时间延长,材料出现孔隙和裂纹.结论:PLLA/H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生物安全性要求.

  • Vitallium合金在几种日常饮品中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作者:陈梦楠;李天侠

    目的:研究Vitallium 2000+钴铬钼合金对几种日常饮品的耐腐蚀性.方法:应用电化学工作站及电化学分析仪测绘Vitallium合金在几种日常饮品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得到自腐蚀电位(Ecorr)、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和极化电阻(Rp),与对照组人工唾液进行比较分析.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SEM)观察试样,比较腐蚀前及腐蚀后各组间形貌差异.结果:Vitallium合金在牛奶和弱碱水中,自Icorr增大,Ecorr和Rp降低,耐腐蚀性能与对照组人工唾液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可乐中Icorr降低,Ecorr和Rp增大,耐腐蚀性能与对照组人工唾液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牛奶、弱碱水可使Vitallium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明显下降.

  • 牙种植体骨感知现象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星;赵静辉;周延民;马珊珊;张洪轶

    骨感知作为一个广泛观察到的现象,它的潜在机制还不清楚.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利用神经生理学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等方法试图揭开骨感知的潜在机制,本文主要就种植体的骨感知现象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 静电纺丝技术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作者:徐衍;包崇云

    静电纺丝技术通过静电原理能够制备多种多样不同特性的纳米纤维材料支架,具有高孔隙率和高表面积,能够大程度地模拟细胞外基质结构,已经在组织再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静电纺丝材料的制备过程、生物特性及其在牙周组织工程、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和牙周药物缓释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做一个展望.

  • 烧结对牙科用氧化锆陶瓷性能的影响

    作者:詹文辉;江月梅

    氧化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越的美观性和出色的机械性能,在临床上运用愈来愈广泛.氧化锆修复体的性能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有关,其中烧结工艺是影响氧化锆微观结构关键的环节.本文就烧结对氧化锆性能的影响做一综述.

  • 重度低位乳磨牙治疗1例

    作者:杨玉娥;李红;滕琦;王万春

    低位牙也称之为固连牙、下沉牙,通常由牙根表面与牙槽骨之间的解剖结构异常造成,好发于乳磨牙.重度低位乳磨牙严重影响继承恒牙的发育萌出及咬合,导致错糟畸形.本文报道1例重度低位乳磨牙的成功治疗,并结合文献回顾进行讨论,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 颈部颗粒细胞瘤1例

    作者:冯雪峰;肖迪;王如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于1926年首先由Abrikossoff[1]描述,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恶变率约占3%[2].目前GCT病因尚不明确,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舌部为常见.其临床表现多为单发性无痛肿块,也有多发及家族易感性相关研究[3].现将我科收治的颈部颗粒细胞瘤1例进行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

    关键词:
口腔医学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