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作者:陈树宝;张玉奇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活产婴儿为0.6 %~0.8 %,我国每年新出生约10~15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50 %以上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肺动脉高压(PH)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重度PH可引起肺血管病变而失去手术机会,威胁患儿生命.因此,PH的诊断对CHD的病情评估、手术指征确定及预后判断方面十分重要.超声心动图具有无创、简便、易重复等优点,已被广泛用来评估PH程度,已部分取代创伤性心导管检查.

  • 气体信号分子在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石琳

    肺动脉高压(PH)是临床众多心肺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严重影响疾病的进展及预后,阐明其发病机制,探索新型治疗措施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众多因素参与PH的形成,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以其具有的持续产生、传播迅速、作用广泛等特点,对肺循环的作用与其他器官相比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一氧化氮(NO)的发现,不仅深化PH机制的研究,更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而新近发现另一种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碳(CO)更将PH的机制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 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进展

    作者:范瑾;杜军保

    肺动脉高压(PH)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为达到此目标,主要是进行病因治疗.左向右分流致PH的病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先天存在心内缺陷,所以治疗原发病、尽早手术修补缺损是彻底矫治 PH的重要手段.但PH可发生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演变过程的各阶段,即使早期手术,患儿在手术期间或术后也可能会并发严重PH.因此,积极寻求有效途径,减缓或改善血流增加所致PH的形成,对于左向右分流型CHD患者的手术成功及预后改善甚为重要,目前,左向右分流型CHD并PH的治疗包括以下.

  • 先天性心脏病并重症肺动脉高压的性质评价

    作者:周爱卿

    根据上海市两个区活产婴儿前瞻性调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为6.78 ‰,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其中肺动脉高压(PH)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及部分复杂性重症先心病常见和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将发展成器质性PH,直接影响病人预后及外科手术效果或介入治疗指征的选择.发达国家由于对这些病人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发展成重症PH少见,而我国由于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虽然近年小儿心血管诊断与治疗获长足的进展,但我国还有为数不少伴重症PH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以致影响治疗效果或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对先心病伴重症PH程度和性质评价的研究一直受到临床医师关注.结合多年来我们从事对PH实验与临床对比研究的结果作如下介绍.

  • 端粒酶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

    作者:张亚;周云;王兴东;吕金星;季正华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肾母细胞瘤及瘤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集16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瘤组织及其瘤旁正常肾组织进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分析法.结果 16例肾母细胞瘤患儿肿瘤组织端粒酶表达均阳性,而其瘤旁正常肾组织端粒酶表达均阴性.局部复发、肺转移死亡各1例患儿的端粒酶表达相对高;14例术后无瘤生长病例端粒酶表达相对低.结论肾母细胞瘤患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了解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提示端粒酶表达的高低与预后可能相关.

  • 血尿30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甘卫华;陈荣华;黄文彦;丁桂霞;黄松明;姜新猷

    目的研究血尿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对以血尿为首发及主要表现并具备肾活检病理诊断的306例血尿患儿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gA肾病占42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占38 %,薄基底膜肾病占6 %,Alport综合征占3 %,其他占11 %.结论血尿严重程度与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伴大量蛋白尿或高血压者病理损害相对较严重.

  • IgA肾病与过敏性紫癜肾炎对比分析

    作者:叶世武;方明俊;何威逊;朱光华

    目的从临床和病理两方面比较IgA肾病和紫癜性肾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对24例确诊IgA肾病患儿及21例确诊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者均可有血IgA升高,免疫荧光均显示肾脏中有IgA沉积,可见补体C3沉积;电镜下电子致密物多沉积在内皮下和(或)系膜区.IgA肾病的起病轻重不一,感染常为其诱因或使症状加重,病程一般较长;病理以肾小球硬化多见,伴肾小管损伤,提示其长期预后可能不佳.而紫癜性肾炎患儿起病时常有皮疹、胃肠道等表现,肾脏损害多见于起病后6个月内;其肾脏病理以上皮新月体形成毛细血管内增生、系膜细胞增生及IgA沉积等为主.结论 IgA肾病和紫癜性肾炎有极其相似的临床特点,而从起病、伴随症状及病理改变等方面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 19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

    作者:朱易萍;高举;杜惠容;袁粒星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儿的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特点,利剩于减少临床漏诊与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0年12日我院收治196例传单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本组83 %病例发生于7岁以下儿童,并发症发生率80 %,尤以肝脏损坏常见.眼睑水肿发生率19.8 %,是传单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并发症累及2个或2个以上系统占21 %,而发生中枢系统并发症或多器官系统损坏者预后不良.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见于90 %以上病例,其是诊断传单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无关.EBV-VCA-IgM的阳性率与病程、年龄等因素有关.结论尽管大多数传单呈良性临床经过,且多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本病并发症常见且多样,可累及多种器官、系统,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对EBV-VCA-IgM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该病病例可采用EBV抗原原位杂交或PCR扩增技术协助诊断.因此,提高对本病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疗效观察

    作者:段东印

    我院儿科自2000年10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炎78例,并与单纯使用西药或中药治疗各50例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新生儿凹陷性水肿9例

    作者:方敏;潘凤;史源;李华强

    现将我院2002年6月~2002年10月收治9例新生儿凹陷性水肿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2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乔芳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其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现对23例GBS的临床,肌电图及病理改变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轮状病毒多系统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吕雪萍;刘建军;张留英;袁焕珍

    一般认为轮状病毒(RV)只引起消化系统损害,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V感染可引起多脏器损害,病毒血症是RV多系统播散的途径.现将我院近3年来收治RV多系统损害报道如下.

  • 6个月内婴儿水痘25例

    作者:汪洪姣;黄小霞;陈益平;徐志伟

    水痘是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6个月以下的婴儿很少患水痘,但近年似有增多.1996~2001年我院共收治水痘及其并发症患儿 356 例,其中 6个月以下婴儿25例,占7.02 %,现总结分析如下.

    关键词: 婴儿 水痘 流行病学
  • 川崎病86例临床分析

    作者:敬小青;康庆民;周启立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其潜在危险是冠状动脉病变致狭窄、栓塞.致死主要病因是巨大冠状动脉瘤和心肌梗死.KD目前已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为有效地治疗KD,我们在急性期给予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阿司匹林(ASA),用以缩短急性期病程,从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我科1996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86例KD,现分析报道如下.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临床研究

    作者:刘燕玲;宋小华;李国林

    目的研究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DR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一家系3例及全国报告的所有DRD病例共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男12例,女38例.有阳性家族史19例.发病年龄3个月~45岁,其中<16岁45例.首发症状为步态异常46例.主要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50例,肢体震颤25例,构音不清11例.33例症状呈晨轻暮重.腱反射亢进41例,四肢肌张力增高35例,病理征阳性17例.头颅CT或MRI正常.50例采用小剂量多巴制剂治疗,均获显著疗效.结论 DRD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特点:1.儿童期发病的步态异常;2.伴或不伴帕金森病表现;3.症状晨轻暮重;4.小剂量多巴制剂疗效明显.对DRD患者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 儿童脑损伤血清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意义

    作者:金莉莉;高宝勤;张绍东;赵继宗;马振宇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脑损伤儿童血清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及其与格拉斯格昏迷评分法(GC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1年4月~2002年1月我院收治脑损伤后24 h内患儿36例,按GCS评分标准将其分为重度脑损伤组(组1)18例,GCS<8分;轻度脑损伤组(组2)18例,GCS>12分;健康对照组16例.脑损伤组于伤后12~24 h内均采集脑损伤组、健康对照组肘静脉血4 ml.分别用免疫荧光法和双抗体夹心免疫荧光法测定NSE及S-100B浓度.620 nm的酶标仪检测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计算血清S-100B、NSE浓度.结果组1血清S-100 B为1.05±0.52 μg/L,NSE为69.13±37.86 μg/L;组2 S-100B 0.47±0.21 μg/L,NSE为26.14±13.46 μg/L;对照组血清S-100B血清0.19±0.09 μg/L,NSE为14.43±7.70 μg/L.S-100B 组1与组2比较t=4.57 P<0.01;NSE组1与组2比较t=4.54 P<0.01;组2与对照组比较S-100B:t=4.72 P<0.01,NSE:t=3.06 P<0.01;组1与对照组比较S-100B:t=6.57 P=0.00,NSE:t=5.67 P=0.00.S-100B与GCS评分的相关系数r=-0.869,F=126.66 P=0.000;r=-0.869,t=-11.225 P=0.000.NSE与GCS评分的相关系数r=-0.759;F=42.108 P=0.000;r=0.759,t=16.193 P=0.000.结论血清S-100B、NSE浓度是判断不同程度脑损伤有价值的神经生化标记物.

  • 微创右腋下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作者:乔刚;王忠民;李汉臣;王永连

    2002年1月~2003年1月我院经右腋下小切口低温体外循环下修补先天性心脏病(CHD)34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作者:赵乃琤;王大为;王凤鸣;龚小平;秦玉明;胡宝珍

    目的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安全性及其并发症等.方法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诊断ASD、PDA患儿,在透视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分别经胸超声、心电图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6例ASD患儿,球囊测量值13~28 mm,选择封堵器直径13~30 mm;25例PDA患儿,造影测量值2~7.7 mm,选择封堵器直径4~12 mm.技术成功率为100 %,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0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TTE检查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肺动脉压下降.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和ASD,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适合儿童继发孔型ASD及各种类型PDA的介入治疗.

  •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瑞成;张大新;法宪恩;赵根尚;冯德广;王海永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方法 21例VSD并PH患儿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温血心肌停搏液连续灌注及间断褥式缝合法进行VSD修补术.围术期注意维护心肺功能,进行综合性降肺动脉压处理.结果 1例(4.8 %)患儿死于术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4.8 %) 患儿术后出现右心功能不全.随访18例,恢复良好;1例失访.结论 VSD并PH婴幼儿,若符合手术适应证应及早手术,并积极进行围术期处理,手术效果较好.

  • 儿童梅克尔憩室出血的病因和治疗

    作者:黄茂华;周欣;魏文琼;汤凤萍;马春秋;鲁建生

    目的探讨梅克尔憩室出血的病因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月收治19例梅克尔憩室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剖腹手术5例,其中行憩室楔状切除术2例,憩室、肠切除术3例;腹腔镜下憩室切除术14例,其中腹腔内憩室切除术10例,腹腔镜辅助下腹腔外切除术4例.血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查5例,均阴性.憩室内均检出异位胃黏膜.溃疡、出血部位在憩室内小肠黏膜处12例,异位胃黏膜处2例,术后均痊愈.结论憩室出血因异位胃黏膜所致,与Hp感染无关;溃疡、出血部位多在憩室内小肠黏膜处;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应根据憩室形态、异位胃黏膜分布及炎症波及范围选择术式.

  • 以皮肤疼痛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作者:焦玉清;赵润民;卢思广;高莉莉

    患儿,女,8岁,因反复面部、双手皮肤疼痛1年入院.1年来反复双手、面部皮肤疼痛,每次发作间隔1~2个月,持续3~5 d可自行缓解,其前无明显诱因.此次因再发疼痛2 d 入院.平素无不良饮食习惯,病程中不伴发热、黄疸、腹痛、吐泻、皮疹,不伴肢体关节疼痛,无精神性格改变.

  • 近亲结婚致鱼鳞病1例

    作者:王永波;宋晶;王盈

    患儿,男,因出生后全身皮肤出现一层黄色胶样膜入院.系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生后反应好,哭声响亮,无窒息,生后1 min Apgar评分10分.父母系近亲结婚,但家族无类似病史.体检:体温36.5 ℃,脉搏132次/min,呼吸36次/min,体重3.6 kg.四肢呈半屈曲位,眼睑、口唇外翻,双耳壳皱折变形.头部、上胸部、腰背部及四肢可见僵硬黄色油胶样膜状物覆盖,干燥后胸腹部及颜面部胶样物呈斑片状脱落,露出红嫩皮肤,并可见新形成的细软胶膜状物.颈软,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稍高,双侧足部可见瘀血、青紫,足背动脉未触及搏动.入院后予维生素A、E口服,全身用依沙吖啶洗敷,胶样物脱落,但又形成新牛皮纸样膜状物,且足部瘀血青紫加重,肿胀明显.住院3 d,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 婴儿脑型脚气病2例

    作者:周毓梅

    例1,男,3个月,因纳差、反应低下4 d入院.查体:体温36.9 ℃,神清,前囟平软,颈软,双肺可闻及痰鸣音,心肺无异常,四肢肌张力低下,病理征均阴性.系母乳喂养.病前曾腹泻10 d,腹胀1周.其母患有抑郁症,平素忌口忌食.入院3 h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四肢震颤、强直.查肝功能示GPT 57 U/L,GOT 1331.1 U/L,轻度增高.血气分析:pH 7.40,BE-3.7 mmol/L.头颅CT示:两侧基底核可见对称性"八"字样低密度灶,病变受累于豆状核.诊断为婴儿脑型脚气病.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并预激综合征1例

    作者:赵玉歧;吴永利;张德生;岳彬

    患儿,女,8个月;因呼吸急促 3 d、加重 1 d于入院. 3 d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呼吸增快,偶咳,无发热,面色苍黄,多汗、乏力,在村卫生所查体发现心率快,按肺炎治疗2 d效差,近1 d呼吸困难加重,面色发绀,大汗,不能平卧,急转我院.发病以来患儿精神差,烦躁,食欲不振.

  • 左室假腱索与功能性房性心律失常2例

    作者:高俭;薛军

    例1,男,8岁,因胸闷、气短、乏力5 d入院.查体:体温37.6 ℃,神清,呼吸平稳,咽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心率102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无杂音.双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血WBC 7.4×109/L,N 0.34,L 0.63,ECG示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心肌酶谱正常,心脏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示: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及大血管内径测值正常,房室间隔回声连续完整,各瓣膜无增厚,启闭良好,左室内见长约25 mm条状回声光带连与室间隔.诊断为左心室假腱索,房性期前收缩,上呼吸道感染.予青霉素、鱼腥草注射液抗炎治疗1周,上感痊愈,期前收缩减少至4~5次/min出院.

  • 先天性无γ球蛋白血症1例

    作者:张春明;赵高阳;陆华;孙旭;钱铸山

    患儿,男,4岁,因反复感染、发育迟缓住院,诊断为免疫功能低下,1年后因急性肺炎再次入院,免疫功能和生化测定结果:血IgG<0.33 g/L,IgM<0.08 g/L,IgA<0.07 g/L,补体C3 1.21 g/L,补体C4 0.21 g/L.血清总蛋白54.8 g/L,清蛋白38.9 g//L,球蛋白15.9 g/L.经法国西比亚琼脂糖凝胶血清蛋白电泳后,几乎无γ区带,经扫描后清蛋白68.3 %,α1占4.5 %,α2占13.6 %,β占12.6 %,γ占0.8 %.其IgG、IgM、IgA总和为0.48 g/L,确诊为先天性无γ球蛋白血症.

  • 再生障碍性贫血伴疟疾1例

    作者:于亚平;杨继红;付元凤

    患儿,女,2.5岁,因进行性面色苍白伴皮肤散在瘀斑2个月余入院.查体:神清,唇、结膜苍白,双下肢皮肤有散在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

  •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

    作者:王立珍;祖爱春

    患儿,男,11岁,因持续发热1个月余住院.1个月前开始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 ℃,予口服抗感冒药后体温下降至37.5 ℃左右.右侧颈部淋巴结出现肿痛,静脉滴注抗生素后肿痛减轻,仍间断发热.体检:右侧颈部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大者1.5 cm×1.0 cm,触痛明显,质软,活动,无黏连,余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血红蛋白140 g/L;白细胞3.53×109/L,中性0.26,淋巴0.65;血小板208×109/L;类风湿因子(RF)<20 IU/ml;CRP<1.43 mg/L;PPD 试验(-).骨髓像检查:粒系增生活跃,各期均见中、晚幼粒细胞比值偏高,部分胞核呈轻度肿胀,胞浆中颗粒粗大,部分可见空泡;红系增生活跃,早幼红细胞以下各期均见,比值相对偏低,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偏低,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结活检病理改变为广泛凝固性坏死灶,未见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 朗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刘跃惠;李循昌;王红侠;孙羽飞;牛政权;谢小旺;杨巧玲;王侃;杜庆蕾

    患儿,男,5岁,因困乏无力,纳差,低热,体温37.5~38 ℃.当地医院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具体用药及用量不详,效差.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收住我科.体温37.5 ℃,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0/60 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黄,抱入病房.全身皮肤无皮疹、出血点及黄染,颈部、双侧腋下、腹股沟淋巴结约杏仁大小,质硬,压痛不明显,活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可闻及明显细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右肋下约3 cm,脾左肋下约3 cm,质软,肠鸣音正常.胸片示双肺点状小结节状浸润.头颅X线片示颅骨缺损.血白细胞5×109/L,血红蛋白100 g/L,红细胞3.2×1012/L,血小板120×109/L.骨髓像呈增生性,嗜酸细胞增多.采用VCP方案[V(长春新碱),C(环磷酰胺),P(泼尼松)]间断治疗2年,随访5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消失;双肺呼吸音清;肝脾不大,摄头颅片、胸片复查均正常.血白细胞6×109/L,红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30 g/L,血小板130×109/L.

  • 胶态果胶铋治疗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疗效观察

    作者:于兆莉;吴军霞

    慢性胃十二指肠炎是引起儿童腹痛常见病因.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的主要病原菌[1].2000年6月~2002年5月我们对Hp阳性慢性胃十二指肠炎患儿应用胶态果胶铋、阿莫西林、硫糖铝三联治疗62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 头孢硫脒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疗效观察

    作者:杨燕;胡仪吉;李素亭;王春连

    目的探讨头孢硫脒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并与头孢唑啉进行对比.方法将50例细菌性感染患儿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例,静脉滴注头孢硫脒50~100 mg/(kg*d);对照组20例,静滴头孢唑啉 50~100 mg/(kg*d),疗程均为5~7 d.详细记录病情及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胸部X线.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7 %,对照组有效率为60 %,两组不同疾病疗效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两组均无肝、肾功能异常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头孢硫脒治疗常见致病菌所致呼吸道感染疗效可靠.此外对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及粪肠球菌引起肠道感染也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 配方奶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的研究

    作者:陈冠仪;敖黎明

    目的观察配方奶喂养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期为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获得优质、价格合理的配方奶.方法 30例人工喂养新生儿(各种客观原因无法获得母乳)采用配方奶喂养,并与30例同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和父母文化程度近似的纯母乳喂养新生儿作配对观察.结果两组婴儿于生后42 d、2个月、3个月时检测其体重、身高、头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个月时两组智能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用该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其前3个月体格和智能情况能达到与母乳喂养儿相同的发育程度.

  • 珠海市铅中毒儿童贫血发生率的调查

    作者:谢栩;宋玫;张红忠;谢又平

    目的了解珠海市铅中毒对儿童贫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540名儿童血铅(BPb)测定水平,将其分成非铅中毒组(BPb<100 μg/L)和铅中毒组(BPb≥100 μg/L),同时进行两组血细胞分析,测定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结果两组RBC、Hb、MCV、MCH、MCH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较低水平铅中毒患儿贫血发生率无显著升高.

    关键词: 铅中毒 贫血 儿童
  • 心率变异性在儿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罗昭林;钱永如

    正常情况下,心脏节律会随机体状况和昼夜时间而改变,这种心率的规则性变化称心率变异性(HRV),是通过测量连续的正常心率(RR)间期变化系数,从而反映心率(RR)变化程度.1978年Wolf等首先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后HRV降低与严重心律失常和死亡率密切相关.此后,HRV在临床上很快得到广泛应用.

  • 172名健康学龄前儿童空腹呼气氢测定

    作者:王茂贵;王宝西;戴杨

    目的检测健康学龄前儿童空腹呼气氢(FH2)值.方法选择4周内未患消化道疾病及未应用过抗生素、胃肠动力药物的172名某幼儿园3~6岁健康学龄前儿童为检测对象,其中<3岁组60名、~4岁组58名、~5岁组31名、~6岁组23名.采集被测儿童清晨空腹平静呼吸时终末呼出气置于特制采气袋内.即刻注入HD-I型测氢法消化道疾病检测仪内,每气样标本测定2次,取均值,氢气含量单位以10-6L/L(体积分数)表示.结果本组FH2测定结果为非正态分布,采用矩法作正态型检验,男:3岁、~4岁、~5岁及6岁组FH2中位数分别为8.6、13.3、19.75及25.25(10-6L/L),女各组FH2中位数分别为10.8、12.8、19.9及25.4(10-6L/L).结论本组3~6岁健康学龄前儿童空腹FH2含量波动于(10.25~25.40)×10-6L/L,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随年龄增长FH2含量有增高趋势,可能与各年龄组间不同食物性底物产H2量不同有关.

  • 基因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及免疫效果比较

    作者:顾筱琪;石丽娥;韩树萍;吴斌;孙慧谨

    目的比较基因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及免疫效果.方法选择HBsAg、抗-HBe、抗-HBc阳性(小三阳)母亲的婴儿152例,随机分为基因乙肝疫苗组及血源乙肝疫苗组免疫接种,并跟踪观察两组接种疫苗的母婴阻断作用,抗-HBs阳转率和抗-HBs水平变化趋势及与母乳喂养有无相关.结果分娩24 h内婴儿HBsAg阳性携带率为7.6 %,行疫苗接种后1~3岁HBsAg阳性携带率均为0 %,抗-HBs水平在第1年高,第2~3年呈稳态下降;抗-HBs阳性率逐年明显下降.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婴儿抗-HBs阳转率无差异.结论基因乙肝疫苗较血源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源性和免疫持久性,且可避免血源疫苗可能携带的其他微量或未知微生物感染.小三阳母亲及婴儿无需行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即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且可行母乳喂养.

  • 小肠良性淋巴组织增生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海燕;谢小志;高宝辉;王宗敏;赵志光

    目的探讨儿童小肠良性淋巴组织增生(BLH)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发病机制,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确诊为小肠BLH 7例患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临床均表现为肠梗阻及肠套叠,手术可触及回盲部肿块,病理见局部有息肉状隆起,镜下见肿块由大量分化良好的淋巴组织构成,有较多淋巴滤泡和特征性生发中心,病理诊断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结论小肠BLH是发生在消化道黏膜的一种瘤样病变,属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且需与霍奇金病鉴别.

  •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空泡毒素基因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作者:胡伟国;黄开宇;朱欢;徐辉;徐彰;黄爱芬;程芹芹;陶洪群;谢小志;杨锦红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及胃黏膜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88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CG)、46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患儿血清cagA、vacA 抗体,并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结果 1.CagA、vacA抗体总检出率分别为85.07 %、91.04 %,cagA抗体在CG与PU中检出率分别为84.09 %与86.96 %,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vacA抗体在CG与PU中检出率分别为89.77 %与93.48 %,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134例Hp感染患儿cagA、vacA抗体均阳性(Ⅰ型菌)113例,cagA、vacA抗体均阴性(Ⅱ型菌)11例,cagA、vacA抗体仅一项阳性(中间型)10例,各型菌株在CG、PU中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3.113例HpⅠ型菌株感染引起胃黏膜中重度炎症占88.50 %,而Ⅱ型菌株、中间型菌株感染引起胃黏膜中重度炎症分别为45.45 %及50.00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agA、vacA与CG、PU发病均有关,不能作为区分Hp感染致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特异性指标.本地区儿童感染的Hp主要为cagA和vacA阳性的Ⅰ型菌株,能引起胃黏膜较重的炎症.

  • P53基因在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薛娟;金宁;冯振卿;张蔚泽;陈荣华;杨菱芳

    目的探讨P53基因异常与幼年性息肉病(JPS)不典型增生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JPS不典型增生标本中P53蛋白(DO-7)和P53mRNA的表达.结果 P53蛋白在正常黏膜,单发结、直肠幼年性息肉,JPS无不典型增生,JPS伴不典型增生和大肠癌各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 %、9.3 %、27.3 %、66.7 %和70 %;P53mRNA在上述各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 % 、12.5 %、54.5 %、75 %和80 %.P53蛋白阳性表达率、P53阳性面积及P53mRNA阳性表达率在JPS不典型增生组均显著高于JPS无不典型增生组.P53蛋白与P53mRNA表达呈显著一致性.结论 P53基因变异可能在JPS伴不典型增生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空泡毒素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作者:陈肖肖;尚世强;欧弼悠;曲一平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基因)、空泡毒素基因(vacA基因)及其表达产物cagA蛋白、vacA抗体与儿童消化性溃疡(PU)、慢性胃炎(CG)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2例Hp感染患儿(PU 31例,CG 121例)的胃黏膜应用4对不同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cagA、vacA基因;用免疫印迹法测定139例血清cagA、vacA抗体.结果 152例胃黏膜100 %具有vacA基因(152/152),cagA基因经用3对不同引物检测,其总阳性率为78 %(118/152),其中PU 71 %(22/31),CG 79 %(96/1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996 P>0.05).139例血清vacA抗体阳性率92.1 %(128/139),PU 86.7 %(26/30),CG 94.5 %(103/109)(χ2=1.146 P>0.5);cagA抗体阳性率91.4 %(127/139),PU 83.3 %(25/30),CG 93.6 %(102/109)(χ2=3.130 P>0.5),以上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1.浙江地区儿童感染的Hp绝大多数为具有cagA基因的毒力菌株.2.亚洲地区与西方人群中感染的Hp菌株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变异性.

  • 十二指肠溃疡、炎症患儿胃窦部炎症程度和炎症因子的关系

    作者:沈鸣;苗芸;乔蓉;胡志红;王锐萍;贾福妹;田国力;董庆元;刘家应;罗冰清;庞芸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或阴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胃窦黏膜病变程度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对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通过胃镜确诊,并进行胃窦部黏膜病理检查和Hp检测,同时取胃液进行白细胞介素(IL-8)、过氧化物酶(MPO)检测.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抗Hp抗体.对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根据H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胃窦炎症均重于Hp阴性者.Hp感染能够增加胃液内IL-8、MPO含量.胃液内IL-8、MPO含量随着胃窦部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加,IL-8与MPO之间有较强相关性.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中,IL-8表达能较确切地反映胃黏膜的病变程度.炎症因子在Hp引起的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间起着重要作用.

  • 新生儿窒息后胃液pH监测及综合防治

    作者:陈红武;姚英民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液pH与窒息、消化道出血发生频率的关系及降低并发症的综合方法.方法采取动态监测窒息新生儿胃液pH、洗胃及胃内注入双八面体蒙脱石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窒息新生儿(常规组)生后胃液p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后48 h胃液pH值达低值,但于生后24 h予洗胃及胃内注入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后,其胃液pH值明显升高并接近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降低.结论对窒息新生儿胃液pH进行动态监测,可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窒息 胃液 pH
  • 357例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0年临床变迁

    作者:解玉;王秀英;刘东海;鲍燕敏

    目的探讨30年来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的发病特点及规律,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对我科1972~2002年357例风湿热及风心病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风湿热和风心病住院人数有增加趋势,但其在流行病学方面改变不大.结论 30年来风湿热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未下降,1992年修订的Jones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心肌损害患儿血清肌钙蛋白I及免疫功能研究

    作者:杨丽芳;乔荆;康华;李月华;焦富勇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心肌损害早期的诊断价值及细胞免疫(红细胞免疫及T细胞亚群)状况,证实其发病存在免疫机制,为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4例疑似心肌损害以MP感染患儿进行cTnI、红细胞免疫及T细胞亚群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用微粒子化学免疫分析仪测定,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采用刘景田法,T细胞亚群采用S-P一步法,MP抗体IgM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结果感染早期心肌cTnI增高,RBC-C3 b花环率下降,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升高,促进因子(E)活性降低,抑制因子(I)升高,E/I降低,CD3、CD4下降,CD8升高,CD4/CD8下降.结论 MP感染致心肌损害早期血清cTnI升高,其发病机制与免疫损伤有关.

  • 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邓巍;黄星原;麦根荣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柯萨奇病毒B3 (CVB3)感染组、CVB3感染加卡托普利治疗组和对照组.以d3、d14为两个时相点,比较线粒体超微结构,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变化.结果感染组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破坏,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0.01).卡托普利治疗组各时相点线粒体结构破坏较轻,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较感染组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即可见心肌线粒体结构破坏,ATP酶活性下降.卡托普利可有效保护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

  • 高原地区健康儿童心室收缩功能的超声研究

    作者:齐海英;马如雁;陈宏;袁志燕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健康儿童心室收缩功能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海拔3700 m高原地区276例各年龄组健康儿童心室收缩功能各参数进行测定,并收集海拔16 m上海地区21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原地区健康儿童心室收缩功能各参数中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增大,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平均周径缩短率(mVcf)及右室射血分数(REF)降低.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对健康儿童心室收缩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各参数仍在正常范围,属于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变化.

  • 内源性一氧化氮对低氧大鼠肺动脉硫化氢胱硫醚γ-裂解酶体系的影响

    作者:张清友;杜军保;张春雨;闫辉;唐朝枢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动脉硫化氢(H2S)/胱硫醚γ-裂解酶(CSE)体系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9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低氧组(7只)、低氧+L-NAME组(予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处理低氧组)(6只)和对照组(6只).低氧21 d后,分别测定肺动脉平均压,检测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P)比值,测定肺组织匀浆NO含量、血浆H2S含量及肺组织匀浆CSE活性变化.结果低氧21 d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力和RV/LV+SP明显增高,同时肺组织中NO和血浆H2S含量及肺组织CSE活性亦明显下降(P均<0.01);而低氧+L-NAME组,伴随NO含量的下降,肺动脉平均压亦显著上升(P<0.05),同时血浆H2S含量及肺组织CSE活性较低氧组显著上升(P均<0.05).结论内源性NO对肺动脉H2S/CSE系统在低氧性PH大鼠中呈抑制作用,这一过程参与低氧性PH形成的调控机制.

  • 幼鼠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中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卡维地洛的防治作用

    作者:周凯;陈沅;田杰;易岂建;钱永如

    目的观察幼鼠心脏后负荷过高的慢性心力衰竭(CHF)发展中心肌细胞凋亡变化及卡维地洛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幼鼠CHF模型,术后4周随机分3组:假手术对照组、CHF组、卡维地洛预防组.卡维地洛直接灌胃给药,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心肌病理分析、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cl-2、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HF组左室收缩压(LVSP) 、左室舒张末压(LVEDP) 、左、右心室相对重量(LVRW,RVRW) 、凋亡指数(AI)、P53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左室内压大收缩率(+dp/dtmax)、左室内压大舒张率(-dp/dtmax) 、Bc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1).与CHF组比较,卡维地洛组LVSP、LVEDP 、LVRW、RVRW、AI、P53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下降,+dp/dtmax、-dp/dtmax、Bc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心肌细胞凋亡在CHF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卡维地洛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发生及相关基因Bcl-2、P53异常表达.

  • 食道调搏在儿科房室交界区功能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袁越;柴晓敏;杜忠东;申昆玲

    目的探讨食道心房调搏测量儿童房室交界区各不应期和传导时间的应用价值,评价其传导功能及其特点.方法对59例正常儿童进行食道调搏(TEAP)检查,测量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和传导阻滞点.结果正常儿童房室传导功能由不应期和传导阻滞点具体体现,为儿童正常值提供参考;相对不应期(RRP)、功能不应期(FRP)、文氏点与心率呈显著相关(P分别为0.000、0.01、0.000),与性别、年龄无关(P均>0.05);而绝对不应期(ERP)、2∶1阻滞点与性别、年龄、心率均无关(P均>0.05);文氏点与RRP显著相关(P=0.000);2:1阻滞点与ERP显著相关(P=0.015).结论 TEAP可评估儿童房室交界区的传导功能;RRP与心率有直接关系,ERP是评价房室传导功能的主要指标.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