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蒋慧;朱嘉莳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发病率很低,目前被认为是可治愈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APL的治疗经历了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全反式维A酸和亚砷酸3个阶段,缓解率、无病生存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减少了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APL的优化治疗方案,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末有了突破性进展,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2006至2013年对APL治疗指南也进行了不断更新和优化.现在综述近年国内/国际APL指南变迁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儿童APL的治疗进展.

  •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进展

    作者:翟晓文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小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可单眼或双眼发病,40%的患儿具有遗传性.临床上有化学减容治疗、眼动脉内治疗、放疗、眼球摘除术、基因治疗及冷冻疗法、激光光凝、温热治疗等局部治疗方法.目前随着早期诊治技术的发展,化学减容疗法联合局部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RB的治疗趋势,不但提高了患儿生存率,而且达到了保留眼球和保存视力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作者:陈静;董玉双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被广泛用于治疗一些遗传性或获得性良、恶性疾病,但移植后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甚至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概率高达11% ~59%.现就引起HSCT患者CNS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如感染、药物毒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性脑血管病变、代谢性脑病和CNS疾病复发等进行讨论,以加强HSCT相关人员对CNS并发症的早期认识,及帮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儿童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

    作者:夏敏

    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RITP)具有复杂的异质性及发病机制.除经典的免疫性因素,如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细胞免疫失衡外,其他获得性因素,如感染、药物疫苗、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血小板本身的功能等均在C/RITP的发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儿童C/RITP发病的分子发病基础即遗传因素亦在逐步被认识中.

  • 宫内亚临床感染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增敏作用及其与表观遗传的关系

    作者:徐发林;王彩红;张彦华;段佳佳;郭佳佳;邢秋景;董慧芳;李文丽

    目的 探讨宫内亚临床感染、出生后缺氧缺血(HI)单独及联合作用对未成熟脑发育的影响,未成熟脑损伤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及HDAC1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促红细胞生产素(EPO)对未成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孕鼠分为脂多糖(LPS)组和9g/L盐水(NS)组,于孕15 d分别腹腔注射LPS 0.3 mg/kg或等剂量NS,继续饲养至分娩,称取出生体质量.待新生大鼠5日龄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LPS组、HI组、LPS+ HI组,干预组分LPS+ HI+ NS组和LPS+ HI+ EPO组,分别于HI后6h、24 h及7d灌注取脑.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HDACs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染色情况及HI后7d脑组织碱性髓鞘蛋白(MB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AP-2 mRNA及HDAC1 mRNA表达.结果 LPS+ HI组TNF-α、HDACs及HDAC1 mRNA表达水平高,MBP表达水平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0.20,P<0.05),另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 HI+ EPO组MBP水平[积分光密度(IOD)值:131.59 ±2.24]明显高于LPS+ HI+ NS组(IOD值:103.36±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24,P<0.05).LPS+ HI组MA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HI后24 h显示散在坏死灶,余3组均未出现坏死灶.LPS+ HI组MAP-2 mRNA损伤后6h表达降低,后逐渐升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宫内亚临床感染对出生后HI具有增敏作用;二者联合作用所导致的未成熟脑神经损伤可致表观遗传学改变.EPO对未成熟脑损伤的脑白质具有保护作用.

  • 重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新进展

    作者:赵焱;谢晓恬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儿童期难治型的血液病之一,重型再障可危及生命.我国为再障高发地区,儿童处于好发年龄段,除少数先天性再障之外,我国儿童再障绝大多数为后天获得性再障.英国血液学会2009年推荐的《英国再障诊断与治疗指南》,代表了当今国际上有关获得性再障诊治原则与临床方法学方面的主流观点,明确提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免疫抑制治疗(IST)为获得性再障的主要治疗方法.现收集近5年的文献资料,对allo-HSCT和IST的国际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儿童粒细胞肉瘤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

    作者:黄赛虎;郑莹;王易;胡绍燕;何海龙

    目的 探讨儿童粒细胞肉瘤(GS)的起病方式、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为GS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确诊的6例GS患儿临床资料,对其起病方式、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6例GS患儿中,2例以无痛性肿块起病(1例2岁起病,表现为右腰部肿块,约10 cm×5 cm;1例6岁起病,表现为腋窝肿块,约2 cm×3 cm),手术切除肿块,术后肿块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原发性GS;1例7岁起病,表现为头皮肿块、约2 cm×3 cm,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1个月后出现血液系统改变,行骨髓检查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例分别于10个月、1岁7个月、13岁3个月起病,表现为头皮肿块(约2 cm×3 cm)、椎管内肿块(约1.0 cm×1.5 cm)、颅内肿块(6.0 crn ×4.9 cm),与AML同时发生,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骨髓细胞形态、免疫分型、染色体、融合基因确诊.其中病理示4例符合造血系统恶性肿瘤,2例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病理显示5例髓过氧化物酶阳性,3例CD68阳性,3例CD43阳性,3例CD123阳性.所有患儿CD3、CD20阴性.其中4例接受了手术联合化疗,2例手术治疗后放弃治疗,1例3个月后失访,1例3个月后死于原发病引起血小板减少导致的颅内出血;接受治疗的4例患儿随访3 ~58个月,目前均无病生存.结论 儿童GS发病率低,无特异性诊断指标,诊断主要依赖免疫病理,治疗主要按照AML方案进行高剂量化疗,系统的化疗有助于延长患儿总生存期,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可能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 不同年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

    作者:潘艳莎;贾苍松;陈婷婷

    目的 分析及比较婴幼儿和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的1 015例ITP患儿资料,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和/或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判定依据血小板(PLT)的高低和出血症状的改善分为完全反应、反应和无反应.多数患儿在使用激素治疗前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1 015例ITP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和>3岁组,应用SPSS 12.0软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婴幼儿组男性比例(57.1%)高于>3岁组(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27,P<0.001).2.婴幼儿组入院时中位PLT(9×109/L)高于>3岁组(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448,P=0.014);婴幼儿组病程(7 d)短于>3岁组(7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317,P<0.001).3.婴幼儿组巨核细胞数增高比例(86.4%)低于>3岁组(9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534,P=0.111).4.输注PLT患儿住院时间(6.5 d)短于未输注PLT患儿(7.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71,P<0.001).输注PLT组患儿外周血PLT升至正常所需时间(72 h)短于未输注PLT组(8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16,P<0.001).5.婴幼儿组经治疗后PLT≥100×109/L的时间(72 h)短于>3岁组(9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6.540,P<0.001).6.婴幼儿组慢性病例(3.2%)低于>3岁组(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42,P<0.001).结论 婴幼儿ITP中,男性比例高,病程较短;婴幼儿PLT上升至正常的时间较短,对治疗反应比3岁以上儿童好,且慢性病例所占比例较低.输注血小板可缩短ITP患儿的住院时间,但不能缩短激素使用疗程.

  • 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例

    作者:林巍;张莉;廉红云;张蕊;苏雁;金玲;杨骏;朱光华;姜锦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资料,了解儿童MDS疾病发生、发展特点,为进一步规范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12例MD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疾病转归资料.结果 共收集病例12例,中位年龄9(4 ~14)岁;男7例,女5例.临床资料:12例患儿病史平均2个月(0.5~5.0个月),临床表现为贫血10例(83.3%)、出血4例(33.3%)、肝脾大3例(25.0%)、发热2例(16.7%)、特殊皮疹2例(16.7%).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二系(75.0%)或三系(25.0%)减低,以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为著;骨髓以增生活跃为主(11/12例,91.7%),三系均出现病态造血6例(50.0%)、二系病态造血5例(41.7%);抗碱血红蛋白中位数0.120 0(0.030 0 ~0.197 6),高于正常;小巨核细胞>0.30者8例(66.7%,0.05~0.88);异常染色体6例(占50.0%).病例均临床观察超过1年.3例找到合适供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例死于移植并发症、2例存活.7例仅予支持治疗:3例进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后予以化疗治疗(1例化疗后因合并重症感染死亡、2例存活),转化白血病中位时间为7个月;另4例目前带病存活.2例失访.结论 儿童MDS起病较急、病程较短、进展快、白血病转化率高.血常规以血细胞减少为主;骨髓虽增生活跃,但病态造血明显伴抗碱血红蛋白升高、小巨核细胞比例升高;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 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免疫抑制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作者:苏雁;吴润晖;马洁;周翾;张蕊

    目的 评价一线应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CsA)治疗儿童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应用ATG联合CsA治疗的44例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8例,应用ATG时中位年龄8岁10个月,随访中位时间24个月.ATG治疗6个月反应率为66%(29/44例),总反应率为77%(34/44例).治疗有效患儿达到部分治疗反应的中位时间为ATG治疗3个月,达到完全治疗反应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85%(29/34例)的患儿在ATG治疗6个月出现治疗反应,56%(15/27例)的患儿在12个月达到完全治疗反应.ATG疗效与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发病至应用ATG时间、CD4 +/CD8+比值无明显相关性,未发生血清病患儿疗效好于发生血清病患儿(P=0.006).77%(34/44例)的患儿在ATG治疗出现即刻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皮疹、消化道不适、刺激性咳嗽.本组患儿2年总生存率为87.3%(39/44例),无移植生存率为82.5%(37/44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P=0.56).结论 一线应用兔ATG联合CsA治疗获得性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率达77%,不良反应轻微,无条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应尽早进行该治疗.

  • 髓系抗原阳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相关性

    作者:裴晓杭;张茵;马保根;陈玉清;牛晓娜;赵俊歌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7例初治ALL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24例;中位年龄7.73(2.00 ~ 15.00)岁.根据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分为髓系抗原表达阳性(MyAg+ ALL)组;髓系抗原表达阴性(MyAg-ALL)组.分析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特征、泼尼松试验、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象及第33天微小残留病(MRD)的关系,并比较2组患儿的无病生存率.结果 77例儿童ALL患者中伴髓系抗原表达者共26例(占33.77%),其中以CD13+表达为主,占19.48%(15/77例);其次CD33+占10.39%(8/77例),CD117+占5.19%(4/77例).其中CD13+ CD33+患儿2例,CD33+ CD117+患儿1例.MyAg+ ALL组性别(x2=0.217,P=0.641)、年龄(≥10岁,x2=0.011,P=0.918)、白细胞计数(≥50×109/L,x2=1.198,P=0.274)、乳酸脱氢酶计数(≥500 U/L,x2 =0.317,P=0.573)、遗传学异常(x2=0.377,P=0.539)、免疫分型(B-ALL/T-ALL,x2 =0.397,P =0.529)及危险度分层(低危、中危、高危x22=0.260,P=0.878)与MyAg-AL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yAg+ ALL组泼尼松试验反应差率(P=0.023,OR=3.422)及MRD阳性率(P =0.001,OR =0.133)显著高于MyAg-ALL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D13+ ALL组MRD阳性率显著高于CD13-ALL组(P=0.034,OR=120.765).CD13+ALL组与CD13-ALL组累计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0.4±13.8)%和(77.4±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8,P=0.047).结论 儿童ALL髓系抗原与大多数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伴髓系抗原表达阳性患儿的诱导化疗早期反应差,伴CD13表达患儿的预后较差.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初期营养支持对化疗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周宇晨;李斯丹;周翾

    目的 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初期营养状态变化,探讨在此阶段肠内营养支持对患儿营养状态及化疗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以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的62例初治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完全随机化法随机分组,密封信封法隐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诱导化疗及早期强化阶段对照组患儿予常规低脂饮食,干预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雀巢小百肽标准配制肠内营养液20 mL/(kg·d).分析化疗前后2组患儿营养状态变化以及肠内营养支持对化疗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初诊时总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1.3%(7/62例),5岁以下患儿消瘦发生率为10.0%(5/50例).化疗前2组间年龄、性别、危险程度及各项营养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后对照组身高别体质量Z值(W HZ)、体质量指数Z值(BMI_Z)及清蛋白水平较化疗前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60、3.490、-1.805,P=0.040、0.010、<0.001);干预组化疗后身体测量学指标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较化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清蛋白由(40.53 ±3.96) g/L升高至(44.36±3.31) g/L,前清蛋白由(126.55 ±39.28) g/L升高至(189.55 ±51.81) g/L;t=-4.50、2.71,P<0.001、0.01].2组间比较,化疗后干预组WHZ、年龄别体质量Z值(WAZ)、BMI_Z、清蛋白及前清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90、2.830、3.370、5.020、3.036,P=0.010、0.010、<0.001、<0.001、0.040).化疗不良反应:干预组血红蛋白(t=2.070,P=0.043)、血小板低值(Z=-2.19,P=0.033)高于对照组,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15.67 ±8.85)d比(25.94±8.72)d;t=-4.601,P<0.001],输注悬浮红细胞[(3.87±2.01)U比(5.25±1.87)U;t=-2.810,P=0.007]及机采浓缩血小板单位数[(0.50±1.00)U比(2.00 ±2.00)U;Z=-3.53,P=0.003]少于对照组,2级以上肝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 =6.680,P=0.010).安全性:2组患儿第15天完全缓解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83.3%比对照组81.2%x2 =0.046,P=0.830],且均无胰腺炎发生.结论 ALL患儿初诊时即存在较高的营养不良发生率,经初期化疗后营养状态有下降趋势,在此阶段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患儿营养状态稳定,同时可增加血液系统对化疗的耐受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肝损伤,且安全.

  • SLCO1B1 521T>C基因变异与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中严重不良反应的关系

    作者:汪洋;张华年;陈渝军;徐华;许琼;高萍;刘茂昌

    目的 探讨SLCO1B1 521T>C基因变异等29种相关因素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关系,促进安全用药.方法 8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行HD-MTX化疗,MTX剂量为3~5 g/m2,24 h持续静脉滴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患儿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的编码基因SLCO1B1 T521C的基因类型.观察MTX给药后第1-10天患儿血液系统、消化系统、肝胆系统的不良反应并按化疗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version4.02)分级评定.将评级发生Ⅲ级和Ⅲ级以上严重不良反应的患儿归为病例组,其余归为正常组.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儿在生物学特征、血生化指标、基因位点变异等29个变量间的差异,找出显著性因素.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终预测模型.依据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预测因子的预测效力.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与正常组患儿只在基因位点变异、72 h点MTX血药浓度值(C72h)、48 h点7-OHMTX(MTX主要代谢产物)与MTX血药浓度比值(k48h)和k48h值≤2为条件分组4个变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SLCO1B1 521T>C基因变异是MTX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比值为(OR)[95%可信区间(CI)]=18.489(5.413 ~ 63.157).以SLCO1B1 521T>C作为预测因子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 =0.776(0.653 ~0.899),具有诊断意义(P<0.05).结论 存在SLCO1B1 521T>C基因变异的ALL患儿发生MTX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大,临床需加以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 阿伐他汀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途径调节HL-60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刘苗;石清照;姜毅

    目的 观察阿伐他汀对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BK/AKT/mTOR)信号途径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阿伐他汀干预水平分别为1、5、10 μmol/L),培养12、24、48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能力;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凋亡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3K、AKT和mTOR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阿伐他汀对白血病细胞HL-60有明显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10 μmol/L阿伐他汀对HL-60细胞干预48 h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强,抑制率达到(39.77±3.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016,P<0.01),同时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强,凋亡率达到(43.29±3.9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仁3.625,P<0.05).此外,PI3K、AKT和mTOR在白血病细胞HL-60均有基础表达,10 μmol/L阿伐他汀对HL-60细胞干预48 h后,PI3K、AKT和mTOR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调为明显,分别下降了(37.05±4.11)%、(53.79±3.27)%、(40.63 ±2.4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扛4.805、3.799、4.312,P均<0.05),同时对PI3K、AKT和mTOR蛋白表达水平下调为明显,分别下降了(41.09±3.17)%、(45.67±2.92)%和(63.41±3.59)%,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76、4.727、4.902,P均<0.05).结论 阿伐他汀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 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姣姣;熊昊;金润铭;李晖;李建新;聂应明

    目的 总结并探讨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γδHSTCL)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M)、脾活检免疫组织化学(I)、细胞遗传学(C)及TCR基因重排分子生物学(M)特征及其对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 分析1例确诊为γδHSTCL患儿的临床及MICM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约0.365异常细胞浸润;免疫表型分析:异常细胞群约占有核细胞的0.245,主要表达分化群(CD) 2/CD3/CD7/CD19/CD38/eCD3/T细胞受体(TCR)γ/δ.脾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CD3(+),CD45RO(+),CD8(+),CD4(-),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TIA-1)(+),CD20(-),TCRβ(-),CD79α(-),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30(-),末端转移酶(TdT)(-),CD10(-),髓过氧化物酶(MPO)(-),颗粒酶B(Granzyme B)(+);且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肿瘤细胞数约为80.00%.脾脏组织流式细胞免疫表型:淋巴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的72.26%,T淋巴细胞[CD3(+)]约占88.90%,其中约有92.09%的T淋巴细胞Ki-67(+),CD7dim(+),TCRγδ(+),CD2(+),CD8(+),CD34(+),TCRαβ(-),CD5(-),CD4(-),CD56(-),约59.16%细胞为异常成熟T淋巴细胞.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46,XY.骨髓细胞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因重排:TCRβ(+)、兀Rγ(+)和TCRδ(+).患儿入院后先予对症支持治疗及抗感染治疗,确诊后予泼尼松60 mg/m2口服治疗,疗效不佳,死亡.结论 MICM分型对于早期准确诊断和甄别儿童γδHSTCL具有重要价值.

  • 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基因转染人原代白血病细胞瘤苗的制备及其抗瘤机制

    作者:李晓玲;刘春雷;孙立荣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制备膜表面表达卡介苗(BCG)热休克蛋白70 (HSP70)瘤苗,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 含重组人干细胞因子(SCF)、重组人flt-3配体(FL)、白细胞介素(IL)-3和IL-6的无血清培养液Stemspan@体外培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含SCF、FL、IL-3和IL-7的无血清的改良Iscove培养基(IMDM)体外培养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细胞,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和免疫表型测定验证培养的白血病细胞.利用脂质体2000将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转染到已被鉴定的白血病细胞,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进行细胞表面修饰鉴定.对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进行检测:实验组分为未进行转染的白血病细胞组(wt-LC组),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白血病细胞组(pDisplay-LC组)及转染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的白血病细胞组(HSP70-LC组).收获各组细胞,与自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72 h,羟基荧光素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干扰素(IFN)-γ水平;各组白血病细胞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6d后,加入新鲜白血病细胞(效∶靶分别为10∶1、20∶1、40∶I、80∶1)共培育12 h,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改良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 短期培养的白血病细胞呈集落样悬浮生长,并保持增殖特性;1~10d细胞增殖较快,以后逐渐变慢.对培养10 d的细胞进行免疫表型测定,AML细胞的CD13、CD33表达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LL细胞的CD19、CD10、CD22表达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BCG 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表面.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检测结果:(1)自体淋巴细胞增殖:HSP70-LC组CFSE阳性率明显高于wt-LC组和pDisplay-LC组(t=17.89、19.58,P均<0.05),pDisplay-LC组与wt-L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因子水平:HSP70-LC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wt-LC组和pDisplay-LC组(t=24.72、24.81,P均<0.05).(3) CTL杀伤活性:固定效∶靶比例,与实验wt-LC组、pDisplay-LC组比较,HSP70-LC组能明显提高CTL的杀伤活性(F=13.66,P<0.05);当效∶靶从10∶1至80∶1,HSP70-LC组组内CTL细胞杀伤活性逐渐增强(F=19.69,P<0.05).结论 体外成功培养人原代急性白血病细胞,短期培养可以明显增加细胞数量,且对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影响不大,能维持其生物学特性.成功制备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瘤苗,且BCG HSP70基因转染后能明显增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原性.

  • 儿童急性白血病促凋亡蛋白Smac、HtrA2表达的意义

    作者:赵东菊;石太新;王艳蕊;肖爱菊;李培岭

    目的 探讨促凋亡蛋白Smac、HtrA2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分析二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77例AL患儿,其中初诊组32例,缓解组33例,复发组12例;15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染色(SP)法检测患儿骨髓中Smac、HtrA2蛋白表达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检测标本仅部分表达Smac,而HtrA2则在所有检测标本中均表达;初诊组患儿骨髓中Smac、HtrA2表达水平均高于缓解组(x2=17.38、F=2.36,P均<0.05)和对照组(x2=12.89、F=5.26,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复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18、F=1.57,P均>0.05);缓解组二者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20、F=2.23,P均>0.05).初治AL患儿骨髓中Smac、HtrA2蛋白表达水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13、t=1.024,P均>0.05).初诊组AL完全缓解率在Smac蛋白表达阴性(Smac-)患者组(90.9%)、HtrA2蛋白低表达(HtrA2low)患者组(84.6%)分别明显高于Smac蛋白表达阳性(Smac+)组(47.6%)、HtrA2蛋白高表达(HtrA2high)组(4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72、4.596,P均<0.05);Smac-HtrA2low表达组完全缓解率(100%)明显高于Smac+ HtrA2high表达组(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92,P<0.01).初治AL患儿骨髓中Smac、HtrA2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79,P<0.001).结论 促凋亡蛋白Smac、HtrA2可能参与了儿童AL的发生与病情变化过程,且二者在此过程中相互影响.在初诊患儿中二者表达水平与白血病临床类型可能无关,但Smac、HtrA2蛋白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 维生素D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研究

    作者:海力其古丽·努日丁;严媚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Jurcat/ADR,K562/ADR的耐药逆转作用及其逆转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筛择无毒浓度的维生素D,并行浓度依赖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维生素D对细胞内柔红霉素水平和细胞表面P-糖蛋白(P-gp)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维生素D对细胞内mdr1 mRNA和mrp1 mRNA表达的影响;生物化学法检测维生素D对细胞内谷胱甘肽(GSH)水平的影响.结果 耐药逆转实验显示:维生素D可降低耐药细胞耐药倍数,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维生素D处理Jurcat/ADR、K562/ADR细胞48 h后,能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降低P-gp和mdr1、mrp1基因的表达;维生素D可降低K562、K562/ADR、Jurcat及Jurcat/ADR细胞内GSH的水平.结论 维生素D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Jurcat/ADR,K562/ADR均有耐药逆转作用,考虑与抑制细胞表面的P-gp功能和表达,降低mdr1、mrp1耐药基因的表达和降低细胞内GSH水平有关,维生素D通过影响上述机制,进而增加细胞内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 苦参碱对人横纹肌肉瘤RD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玄承敏;薛天阳;许伟

    目的 观察苦参碱对体外人横纹肌肉瘤(RMS) RD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苦参碱对人RMS RD细胞株中β-catenin与原癌基因Bcl-2及凋亡基因Caspase-3的影响及其表达关系,探索Wnt/β-catenin通路在RMS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不同质量浓度苦参碱(0.5、1.0、1.5、2.0 g/L)分别作用人RMS RD细胞株48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水平苦参碱对RD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β-catenin、Bcl-2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检测对照组及各实验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3.70±0.25)%、(33.16±0.11)%、(42.96±0.90)%、(56.26±0.79)%和(67.89±0.63)%;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及各实验组凋亡率分别为(5.49±0.96)%、(17.23±5.03)%、(25.84±4.17)%、(36.08±3.68)%、(47.79±4.8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β-catenin和Bcl-2蛋白表达高,而Caspase-3表达量低,各浓度组β-catenin和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而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高,且表现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性.以上检测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苦参碱能明显抑制RMS RD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苦参碱可下调Wnt/β-catenin通路中关键分子β-catenin的表达,降低Bcl-2的表达,上调Caspase-3表达;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苦参碱诱导的RD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下游调控蛋白Bcl-2及Caspase-3共同参与了这一过程的调控.

  • 廖清奎:辛勤耕耘杏林苑,桃李芬芳满天下

    作者: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

    1 勤奋好学廖清奎教授1935年出生于四川省大英县隆盛乡一个口碑甚好的中医世家,耳濡目染,早有悬壶济世之志,遂于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四川医学院(20世纪80年代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1964年师从著名教授钟世藩先生,在广州中山医学院完成副博士研究生学业,谨记严师师训:“正正派派做人,踏实创新学问,勤恳奉献敬业”的教导,于1967年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华西坝.

    关键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