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德渊;王杨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指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脓毒症所致的弥散性脑功能障碍,需鉴别并除外其他脑病、脑炎等.SAE的核心临床特征是不能定位的弥散性脑功能障碍,基本临床表现是精神状态改变,尤其是认知功能障碍和意识改变.SAE的先决诊断条件是存在颅外感染.SAE尚无明确的诊断、排除标准,也没有精确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但神经电生理、头颅影像学及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对其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目前,SAE的治疗有限,重要的是早期对精神状态改变的识别,明确病原体和感染灶,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减轻全身炎性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器官支持治疗.

  • 儿童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的优缺点

    作者:李熙鸿

    儿童肺炎,特别是儿童重症肺炎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早期诊断重症肺炎并给予合理治疗措施,对降低儿童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尤为重要.目前,儿童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并不统一,从而导致不同医院儿童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缺乏可比性,临床研究成果对今后我国制定相应对策的指导性较弱.现主要介绍我国、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和美国儿童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阐述上述诊断标准的优缺点,为我国儿科医师在使用不同诊断标准时提供参考.

  • 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进展

    作者:符跃强;许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可引起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等疾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儿科医师应及时发现感染灶,清除或清创处理,积极抗感染治疗.但是机体不同部位MRSA感染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感染的重要药物,使用时需保证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确保疗效.现主要对儿童MRSA感染的治疗进展作一介绍.

  • 儿童侵袭性曲霉病诊治进展

    作者:王莹

    儿童侵袭性曲霉病(IA)发病率逐年增加,并造成病死率增加,严重威胁到儿童易感人群的健康.现将近年来儿童IA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儿童IA组织标本难以获得、体液培养敏感性低;IA早期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使儿童IA早期诊断具有很大挑战.近年真菌生物标志物检测取得很大进展,现作主要阐述.

  • 聚焦儿童脓毒症的治疗进展

    作者:许煊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仍是儿童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对脓毒症的佳治疗途径仍不肯定,但一致认为其初始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 脓毒症 休克 治疗 儿童
  • 白细胞介素-6基因RS1800796位点多态性与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相关性

    作者:甘拓域;王成;龚晓辉;康美华;段建平;陈丽霞;成幼林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RS1800796位点多态性与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湖南湘潭市中心医院123例EV71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EV71感染组(轻症组,62例)和重症EV71感染组(重症组,61例).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2例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留取静脉血2 mL,送北京优博兰基因公司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提取及使用SNaPshot技术进行IL-6基因RS180079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结果 EV71感染组GG基因型频率[73.2%(90/123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8.1%(25/5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215,P=0.002,OR=2.945,95% CI:1.500~5.782).轻症组GG基因型频率[71.0% (44/62例)]与重症组[75.4%(46/6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09,P=0.685).EV71感染组G等位基因频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83,P=0.002,OR=2.399,95% CI:1.389 ~ 4.143).轻症组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83.1%)与重症组(8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3,P=0.477).结论 IL-6基因RS1800796 G是EV71的易感基因,但感染EV71后,G等位基因携带并不会增加患儿重症化的风险.

  • 手足口病重症化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璐;任静朝;段广才;周广远

    目的 明确手足口病(HFMD)重症化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5年5至1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428例HFMD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x2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HFMD重症化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2016年5至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医院收治525例的HFMD病例对回归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发热程度、精神萎靡、丘疹、咽部充血、中性粒细胞比率>0.75是HFMD重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中性粒细胞>0.75(OR =0.556,95% CI:0.320~0.964)、丘疹(OR =0.246,95% CI:0.064~0.947)是保护因素,发热程度(38.5~39.5℃:OR =3.341,95% CI:1.094 ~ 10.200;> 39.5℃:OR=32.594,95% CI:3.054~34.781)、精神萎靡(OR =4.473,95%CI:2.044~9.790)、咽部充血(OR =4.515,95% CI:1.827~11.158)是危险因素;该Logistic回归模型判断HFMD重症病例的灵敏度为75.6%,特异度为82.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4,95% CI:0.793 ~0.835.结论 发热≥38.5℃、精神萎靡、丘疹、咽部充血、中性粒细胞>0.75是HFMD重症化的影响因素,由其构建的Logistic模型可很好地判断HFMD重症病例.

  • 儿童肾脏疾病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6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朱红敏;丁娟娟;毛冰;邓小龙;吴革菲

    目的 提高肾脏专科医师对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7月确诊的6例儿童肾脏疾病并PRES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病分别为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各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血管先天畸形各1例.4例曾使用糖皮质激素,2例曾使用免疫抑制剂.临床表现:6例均急性起病,头痛(伴或不伴呕吐)6例,血压增高5例,抽搐5例,意识障碍4例,视力障碍2例.头颅影像学特点:6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均示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受累,累及额叶2例,累及颞叶、海马、基底核、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1例,累及桥脑1例;5例为长T1加权像(T1WI)、长T2加权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等信号;1例为长T1WI、长T2WI、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经及时脱水、降压及对症治疗,5例短期内临床症状均好转,其中4例1~2周MRI示病灶均消失,1例6周后头颅MRI示病灶消失;另1例死亡,未复查头颅MRI.结论 儿童肾脏疾病可合并PRES,临床表现和头颅影像学特点多样,并非均可逆,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改善治疗效果和预后.

  • 外源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高氧脑损伤新生大鼠模型神经细胞凋亡及5-脂氧酶的影响

    作者:宋朝敏;王程毅;杨斌;杨长仪;王行富;陈余朋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新生大鼠高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新生12 h内的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rhEPO治疗+800 mL/L高氧组(A组),9 g/L盐水+800 mL/L高氧组(B组),9 g/L盐水+空气组(C组).A组每天给予颈后皮下注射rhEPO1 000 IU/kg,共5d.B组和C组给予同样剂量9 g/L盐水.A组和B组持续暴露于常压高氧模型舱中,维持容器内氧体积浓度为(800±30) mL/L,共5d.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改变.5d后处死全部大鼠,取脑组织,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染色检测海马结构区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海马结构区细胞5-脂氧酶表达.结果 B组体质量增长和脑质量均低于C组,A组体质量增长和脑质量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179、8.140,均P<0.05).A组和B组发现海马结构区神经元细胞核部分固缩、深染,神经元排列松散,甚至局部神经元缺失、局灶性坏死,但A组较B组神经元密度大,坏死较少;C组海马结构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结构完整.B组海马结构区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6.20±1.93)个/高倍视野]明显多于C组[(1.80±0.79)个/高倍视野],A组海马结构区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4.20±1.32)个/高倍视野]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12,P<0.05).B组5-脂氧酶表达阳性细胞数[(6.90±1.29)个/高倍视野]明显多于C组[(1.00±0.67)个/高倍视野],A组5-脂氧酶表达阳性细胞数[(5.60±0.97)个/高倍视野]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5.044,P<0.05).结论 rhEPO对新生大鼠高氧脑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且可能通过干预5-脂氧酶途径减轻高氧脑损伤引起的脑细胞凋亡.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共患川崎病1例

    作者:李帮涛;李虹艾;黄婷;海元平;崔兰;向伟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以及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可见发热、皮疹、指趾末端脱皮等表现.二者的临床表现相似,实验室检查均可出现白细胞(WBC)升高、C反应蛋白(CRP)增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等.为了解HFMD共患KD的临床特点,现回顾性分析1例诊断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HFMD共患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关键词:
  • 抗-Dib血型不合引起单卵双胎新生儿溶血病1例

    作者:赵翠;张澜;胡黎园;曹云;程国强

    Diego血型系统中具有临床意义的是Dia/Dib、Wra/Wrb 2组抗原,其相应抗体抗-Dia、-Dib、-Wra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血型抗原分布具有一定的种族差别,Dia抗原在白种人及黑种人中发生率极低,但在东亚人(5%~8%)及南美印第安人(7%~54%)有相对较高发生率[2];而Dib抗原各人群中发生率均较高.基于这样的发生特点,血型Di(a+b-)为稀有血型,抗-Dib是非常罕见的同种异体抗体,目前已报道抗-Dib所致HDN 31例[3-29],中国有4例[19,28-29].本研究报道1例201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抗-Dib引起单卵双胎重度HDN,并进行文献回顾,分析抗-Dib所致HDN的治疗及抗体滴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关键词:
  • 婴儿期Keutel综合征1例

    作者:谷亚星;孙立锋;王金荣;刘奉琴;郭春艳;陈星

    Keutel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典型临床特点为末节指骨短小,面中部发育不良,软骨异常钙化,外周肺动脉狭窄和听力损害.目前国内报道Keutel综合征仅有1例[1],国外报道也非常罕见.现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2015年7月收治的1例Keutel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报告,以期提高儿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
  • 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后脑积水的治疗

    作者:胡雪姣;李映良;梁平;翟暄;周渝东;李禄生

    细菌性脑膜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而脑积水是其常见的并发症,目前细菌性脑膜炎后脑积水主要有3种手术治疗方式,即脑室外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术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现就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后脑积水外科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热休克蛋白70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大鼠肺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乐;巴依尔才次克;李明霞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热休克蛋白70 (HSP70)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新生大鼠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7 ~10日龄健康、清洁级Wistar新生大鼠12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HPH组和对照组.HPH组根据转染液不同分为盐水组、空病毒组、HSP70组,转染后置于80 mL/L氮氧混合气体的低氧舱内建立HPH模型.造模3、7、10、14 d测定各组新生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应用反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新生大鼠肺组织中HSP70、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内皮素-1(ET-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1.缺氧3、7、10、14 d盐水组mPAP水平(M,Q:12.00,2.50;15.00,2.00;18.00,1.75;20.00,2.25)与对照组(M,Q:9.50,4.75;10.50,1.00;13.00,1.00;15.50,3.25)比较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8、-3.40、-3.34、-3.06,均P<0.01);空病毒组(M,Q:13.50,2.00;15.50,1.75;18.00,1.00;22.00,4.25)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3、-3.40、-3.42、-2.97,均P<0.01);HSP70组缺氧3、7、10 d的mPAP水平(M,Q:8.50,4.00;10.50,1.00;13.00,1.o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43、-0.00、-3.06,均P>0.05).2.HSP70组缺氧3、7、10 d各时间点间HIF-1 α、ET-1、iNOS mRN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21、9.669、6.333,均P<0.01),HSP70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463、3.637、17.749,均P<0.01).3.缺氧3、7、10 d盐水组HIF-1α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4.312、9.106、6.151,均P<0.01);空病毒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982、9.235、5.352,均P<0.01);缺氧3、7 d HSP70组低于空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083、11.031,均P<0.05).缺氧3、7、10 d盐水组ET-1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5.112、10.086、6.264,均P<0.01);空病毒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4.182、12.238、5.864,均P<0.叭);缺氧3、7、10 d HSP70组低于空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6.912、10.235、7.021,均P<0.05).缺氧3、7、10 d盐水组iNOS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998、8.056、5.369,均P<0.01);空病毒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778、10.138、5.154,均P<0.01),缺氧3、7、10 d HSP70组低于空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7.819、9.838、6.156,均P<0.05).缺氧3、7、10 d盐水组HIF-1 α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146、3.012、4.106,均P<0.05);缺氧10 d空病毒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3.468,P<0.05);缺氧3、7、10 d HSP70组显著低于空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876、4.108、4.021,均P<0.05).缺氧3、7、10 d HSP70组ET-1蛋白显著低于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367、2.983、3.246,均P<0.05);且显著低于空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268、2.678、3.567,均P<0.05).缺氧3、7、10 d盐水组iNOS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360、3.567、3.567,均P<0.05),HSP70组低于空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126、3.908、3.087,均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HSP70可以提高HPH新生大鼠肺组织HSP70表达,下调HIF-1α、ET-1、iNOS表达,降低肺动脉压力.

  •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儿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肌醇依赖酶1、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水平变化的意义

    作者:商跃云;张慧;林书祥;舒剑波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肌醇依赖酶1(IRE1)、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 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急性PQ中毒患儿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 14岁.记录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误服后2 ~20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选取同期来天津市儿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14岁.分离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测定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IREt、ASK1及JNK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PCR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特异性.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儿均有口腔黏膜溃烂、恶心、呕吐、腹痛,少尿、无尿19例,消化道出血16例,头痛、头晕12例,胸闷、憋气、呼吸困难11例,抽搐8例,黄疸5例.PQ中毒组IRE1、ASK1及JNK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0 ±0.16比1.02 ±0.18、3.56±0.85比1.05 ±0.31、5.22 ±0.87比1.01 ±0.33,t =15.26、15.21、24.78,均P<0.01).结论 PQ中毒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IRE1、ASK1及JNK m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PQ所致氧化应激和免疫激活有关,通过内质网应激形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导致CD4+T淋巴细胞凋亡,影响多脏器衰竭的发生、发展.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金志鹏;王琪;苏军;崔利丹;成怡冰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ARDS患儿为研究对象,共入选32例,分为干预组(15例)和对照组(17例),干预组在PiCCO监测下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液体管理(中心静脉压指导下),比较2组患儿的氧合指数(OI)、急性肺损伤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2组患儿第28天病死率.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病死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机械通气3d后干预组的OI明显高于对照组[(175.0 ±43.7) mmHg比(143.0 ±42.8) mmHg(1 mmHg=0.133 kPa),t=2.090 0,P<0.05];干预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上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0.45±3.12)d比(12.63±2.87)d,t=2.058 7,P<0.05];2组患儿急性肺损伤评分、在PICU住院时间及第28天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iCCO监测指导小儿ARDS的液体管理可改善患儿机械通气3d后的氧合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不能显著降低患儿第28天病死率.

  • 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特征及预后

    作者:刘琳琳;郭凌云;刘玥;周春菊;陈天明;李绍英;刘钢

    目的 总结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4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共有25例患儿诊断为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男童占68.0%(17例),平均发病年龄为7岁;有基础疾病者4例(16.0%),其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1例(4.0%).确诊时间32(23~47)d;误诊11例(44.0%),其中误诊为结核病8例.患儿均有发热,其他主要临床症状有咳嗽(16例)、头痛(10例)、呕吐(10例)、精神意识改变(6例)、腹痛(6例).患儿均有肺部受累,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8例,其他受累器官有淋巴结、脾、肝、肾、皮肤、(软)骨.初始治疗予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lu) ±5-氟胞嘧啶(5-FC)15例;Flu ±5-FC 6例;AmB±5-FC 2例;伏立康唑1例.评估住院期间抗真菌治疗效果:16/24例(66.7%)患儿治疗成功,8/24例(33.3%)治疗失败,HIV阳性患儿转院.远期随访患儿共15例(60.0%),其中13例(87.0%)存活能正常生活,2例(8.0%)死亡.结论 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多见于学龄期男童,大部分患儿无基础疾病,可累及多脏器.如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咳嗽、头痛、伴或不伴有基础疾病者,应注意考虑到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的可能,尽早行病原学检测.

  • 微小RNA-155和微小RNA-21对脓毒症患儿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作者:武宇辉;齐颖;马伟科;李雨铮;杨卫国;何颜霞;李成荣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微小RNA(miR)-155/miR-21对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儿50例,以15例同年龄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MC) TLR4蛋白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水平,脓毒症患儿以30%为界限分为HLA-DR升高组和HLA-DR降低组.同时检测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和含SH2的肌醇磷酸酯酶1(SHIP1)表达水平.CD14+免疫磁珠分选MC,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14+MC的miR-155、miR-21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等mRNA表达水平.结果 脓毒症患儿男27例,女23例;年龄(2.34±0.79)岁;9例死亡.HLA-DR升高组患儿36例,HLA-DR降低组14例.HLA-DR升高组患儿CD14+ MC的TLR4 (2.33 ±0.90)、miR-155[(7.19 ±3.75)×10-3]、TNF-d[(21.98±14.15)×10-2 μg/L]表达明显高于HLA-DR降低组[1.24±0.60、(4.83±1.17)×10-3、(14.18±5.45) ×10-2μg/L]及健康对照组[1.57±0.55、(3.99±1.29) ×10-3、(1.61±0.84) ×10-2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1.943、7.583、18.538,均P<0.05);HLA-DR降低组患儿miR-21(12.10±5.66)、IL-10[(29.74±12.55)×10-4μg/L]表达水平高于HLA-DR升高组[4.68±2.07、(12.50±5.73)×10-4μg/L]和健康对照组[2.39±0.86、(2.04±0.92) ×10-4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673、54.991,均P<0.05);脓毒症患儿SHIP1和PDCD4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70±0.36和1.59±0.48;1.55±0.56和3.叭±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682、8.339,均P<0.05);在HLA-DR升高组SHIP1较HLA-DR降低组下降更明显(0.60±0.34比0.97±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214,P<0.05);HLA-DR降低组PDCD4较HLA-DR升高组下降更明显(0.94±0.19比1.79±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367,P<0.05).结论 miR-155/miR-21调控失衡可能是脓毒症患儿TLR4异常表达的原因之一,参与脓毒症过程中上调或抑制TLR4表达,导致患儿不同的免疫状态.

  • 不同基因型人鼻病毒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检测的意义

    作者:蔡晓莹;王琼;林广裕;林创兴;吴家敏;陈洁玲;陈派镇;陆学东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不同基因型人鼻病毒(HRV)作为病原体的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至2015年10月入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PICU患儿的咽拭子标本852份,应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HRV检测,HRV阳性者经序列测定确定基因型别,并对各基因型检测阳性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852份咽拭子标本中,鼻病毒阳性214例(25.12%),其中A型95例(44.39%),B型17例(7.94%),C型55例(25.70%),未成功分型47例(21.96%).A、B、C型鼻病毒合并其他病毒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3.68%(32/95例)、29.41%(5/17例)、29.09%(16/55例).A、B、C型鼻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相似,但喘息、气促在C型鼻病毒检出阳性患儿中更为多见.HRV各基因型检出率在不同严重程度疾病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631,P>0.05);HRV与其他病毒混合检出的检出率与单一HRV检出的检出率在不同严重程度疾病中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H=0.886,P >0.05).结论 小儿重症感染中不同基因型HRV有较高的检出率,A、B、C型鼻病毒检测阳性病例临床症状相似,C型鼻病毒更容易引起患儿出现气促和喘息.

  •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治疗心搏骤停17例分析

    作者:唐玲;马蕊;周更须;刘颖悦;王辉;张晓娟;洪小杨;封志纯

    目的 探讨快速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心肺复苏(CPR)在救治心搏骤停危重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陆军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因心搏骤停接受ECMO辅助CPR治疗的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17例患儿接受ECMO辅助CPR治疗,男13例,女4例;年龄5h~5岁;体质量3~ 16kg;存活5例,存活率29.41%;死亡12例,病死率70.59%,其中5例因无法撤离ECMO死亡,7例撤离ECMO后死于并发症.其中年龄、性别比、体质量等人口统计学资料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组原发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CPR时间和ECMO支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1、0.375,均P>0.05).共11例患儿出现ECMO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4.71%,存活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死亡组(X2=8.709,P=o.003),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肢端坏死、感染、多器官衰竭、神经系统损伤和急性肾损害.开始ECMO支持时,存活组与死亡组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ECMO支持后24 h,存活组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t=2.896,P=0.014).结论 ECMO辅助CPR可提高常规CPR无反应的心搏骤停危重患儿的存活率.ECMO支持后24h血清乳酸水平对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ECMO患儿并发症仍是影响ECMO辅助CPR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 补体消耗与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孙杭;张宪伟;潘伟

    目的 分析补体系统关键成分C3、C4与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补体系统活化在脓毒症进展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严重脓毒症患儿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脓毒症患儿共424例,经筛选后共347例脓毒症患儿纳入研究,其中一般脓毒症169例,严重脓毒症178例.转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 24 h内采集血标本进行淋巴细胞免疫分型、体液免疫分析及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检测.通过查阅患儿病历,收集患儿一般资料、辅助检查及临床诊治等资料.比较一般脓毒症组及严重脓毒症组以上各指标的差异.同时分析补体C3、C4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补体C3与凝血指标、肝、肾、心肌等损伤指标的相关性.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补体C3与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低于一般脓毒症组[6.6%(3.7%,10.7%)比8.5%(4.7%,13.3%),Z=2.635,P=0.008],补体C3水平低于一般脓毒症组[0.653(0.462,0.985) g/L比0.991(0.678,1.265) g/L,Z=5.684,P<0.001],补体C4水平亦低于一般脓毒症组[0.160(0.102,0.244) g/L比0.190(0.121,0.265)g/L,Z=2.513,P =0.012].重症肺炎比例在严重脓毒症组高于一般脓毒症组(34.3%比19.5%,x2=9.540,P=O.002).严重脓毒症患儿发生肝功能损伤的比例高于一般脓毒症组(48.3%比16.0%,x2=41.28,P<0.001),且在PICU治疗的天数也更长[10.7(6.5,17.4)d比7.5(4.0,12.4)d,Z=-4.039,P<0.001].相比一般脓毒症患儿,补体C3在单器官功能障碍、MODS及死亡组中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 =33.04,P =0.001),且有随病情严重程度降低的趋势.补体C4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7.36,P=0.061).在凝血指标中,C3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均呈正相关(p =0.31、0.53,均P<0.001);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呈负相关(p=-0.39、-0.34,均P<0.001).在器官损伤指标中,C3水平降低与肝功能损伤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均呈负相关(p=-0.30,-0.28,均P<0.001),与肾功能损伤指标血肌酐水平呈负相关(p=-0.24,P <0.001),与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呈负相关(p=-0.27,P<0.001).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表明,经多因素校正后,C3降低依然是严重脓毒症(OR=3.45,P<0.001)及MODS(OR=3.03,P=0.005)发生的风险因素,依据年龄进行分层分析表明,在<1岁患儿组,C3降低是严重脓毒症发生的风险因素(OR =2.78,P =0.019),也是MODS发生的风险因素(OR =3.57,P=0.015);在>1岁患儿组中,C3降低同样是发生严重脓毒症的风险因素(OR =4.76,P =0.008).在无肝功能损伤患儿中,C3降低依然是发生严重脓毒症(OR =4.17,P =0.002)及MODS(OR=9.09,P=0.002)的风险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补体C3降低是脓毒症患儿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HR=3.57,P=0.026).结论 补体C3水平降低与脓毒症患儿凝血障碍指标、器官损伤指标存在相关性,是脓毒症患儿进展为严重脓毒症、MODS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可用于评估脓毒症患儿病情及预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