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傅立军;李奋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AS)是由于主动脉瓣胚胎期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性病变,1983年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PBAV)术首次应用于先天性AS的治疗.近30年来,由于介入材料和方法学的进展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PBAV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进一步证实,目前已成为先天性AS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但对于不同的患者,尤其是新生儿重症AS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手术方法和手术指征.PBAV术治疗先天性AS可获得良好的即期效果,有效缓解左心室流出道的梗阻,中长期随访仍有相当的效果,但绝大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山现再狭窄和/或进行性主动脉瓣反流,需要再次手术,甚至主动脉瓣置换术.PBAV术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并发症相对较多、手术风险相对较大的操作之一,需要有熟练的技术、精确的判断和及时处理危急状态的能力.PBAV术是先天性AS的一种姑息治疗方法,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刘廷亮;高伟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的肺动脉分支狭窄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再次外科治疗困难,介入治疗(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成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虽然球囊血管成形术损伤小,但难以取得有效、持久的治疗效果,因而自1991年开始,支架植入逐渐成为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的主流.植入支架可以有效地解除狭窄、消除跨狭窄段压差、降低右心室压力以及改善心功能,长期随访数据表明肺动脉支架植入术总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随着新型支架的问世,肺动脉支架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泛.

  • 基于《欧州鼻窦炎和鼻息肉指南2007版》的儿童慢性鼻窦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卢君;江远仕;林广裕;周晓华;蔡晓莹;黄素红;林创兴;陈派镇;谢金纯

    目的 探讨《欧洲鼻窦炎和鼻息肉指南2007版》(《EPOS 2007》)中关于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RS)治疗建议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病例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临床和CT确诊为CRS忠儿60例,全部应用小剂量阿奇霉素和孟鲁司特钠12周以上,19例延长阿奇霉素或/和孟鲁司特钠疗程,其中9例加用短程(5 ~7 d)头孢克洛,3例加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主观评价和Lund-Mackay CT评分法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60例患儿应用阿奇霉素和孟鲁司特钠12周后,VAS评分由7.92±2.66降至2.1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01);Lund-Mackay CT评分由14.12±3.30降至2.5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05).其中41例12周后完全停药,至今随访(18.12±6.25)个月,末见CRS复发症状;余19例分别有延长阿奇霉素或/和孟鲁司特钠疗程,其中9例加用短程头孢克洛、3例加用鼻用皮质激素等,总疗程延长至24周后均能停药,从停药随访至今(6.23 ±2.13)个月,末见CRS复发症状.结论 根据《EPOS 2007》,对儿章CRS应用小剂量阿奇霉素和孟鲁司特钠治疗3个月可获显著疗效.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

    作者:邱庆欢;谢育梅;张智伟;钱明阳;石继军;王树水;李俊杰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末闭封堵器(PDA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经皮PDA封堵器介入治疗IVSD 27例,在术前、术后24 h,术后1、3、6、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体格检查,与同期使用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IVSD 53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PDA封堵器成功植入26例、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植入42例,2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6.23%、79.25%,平均随访时间为6.78个月(1~ 17个月),2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残余分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A封堵器组缺损直径(t=-3.124,P=0.003)、封堵器直径(t=-4.285,P<0.001)较偏心型封堵器组小,手术成功率较偏心型封堵器组高(x2 =9.099,P=0.011).与术前相比,除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主肺动脉内径术后均显著缩小(F =57.62、5.002、4.754、2.782,P=0.000、0.033、0.001、0.030),术后2组随访均无新增严重主动脉瓣反流或原有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偏心型封堵器组山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少量心包积液、右侧股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 PDA封堵器治疗IVSD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为IVSD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和更大样本的研究.

  • 激光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患儿手术前后血浆应激因子水平的变化

    作者:谢婉花;李亚洁;项道满;陈锋;陈正珊;刘佩珍;周伟

    目的 探讨表面麻醉下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激光治疗术治疗前后血浆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C-反应蛋白(CRP)、心率、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为制定管理规范和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实施表面麻醉下激光光凝治疗的ROP忠儿30例.在激光治疗术前、治疗术结束时、治疗后1h、治疗后24 h4个时间点抽取30例ROP忠儿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CRP水平,并记录上述4个时间点30例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的数值.结果 与激光治疗前安静状态比较,患儿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h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9、2.55;t=7.74、2.91;t=8.87、2.15;P均<0.05);CRP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h、治疗后24 h与治疗前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6、0.89、1.16,P均>0.05).心率和呼吸频率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h、治疗后24 h的水平与治疗前安静状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3、3.84、3.38;t=6.81、4.42、2.96;P均<0.05),治疗结束时患儿平均动脉压与治疗前安静状态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0,P<0.001).结论 接受激光治疗的ROP忠儿会产生应激反应,临床医护工作者应当重视对表面麻醉下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早产儿心率和呼吸等的监测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轻应激反应.

  • 急性肾损伤患儿血抗增殖蛋白联合尿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肾损伤分子-1检测的意义

    作者:张小佛

    目的 探讨血抗增殖蛋白(prohibition,PHB)、尿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 (KIM-1)在儿章急性肾损伤(AKI)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在衡阳市中心医院 诊诊治的过敏性紫癜80例、药物中毒50例、肾脏疾病40例、心肺搭桥手术16例共186例忠儿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即开始检测患儿血PHB、尿NGAL、KIM-1及血肌酐(Scr),根据是否发生AKI将患儿分为非AKI组和AKI组,观察2组忠儿血PHB、尿NGAL、KIM-1及血Scr的动态变化,用ROC曲线评价血PHB、尿NGAL、KIM-1诊断AKI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过敏性紫癜、药物中毒、肾脏疾病及心肺搭桥手术忠儿AKI的发生率分别为35.00% (28/80例)、36.00% (18/50例)、60.00% (24/40例)、43.75% (7/16例);诊断AKI前3 d,AKI组PHB、尿NGAL及KIM-1与非AK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NGAL在诊断AKI前2 d与非AKI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尿KIM-1和血PHB在诊断AKI前1 d与非AKI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均<0.05);AKI患儿AKI-R期、AKI-I期、AKI-F期血PHB、尿NGAL、KIM-1及Scr水平与非AKI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KI各期血PHB、尿NGAL、KIM-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诊断AKI的前2d,血PHB、尿NGAL及KIM-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4、0.802及0.627,在诊断AKI的前1d,血PHB、尿NGAL及KIM-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6、0.958及0.906;血PHB诊断AK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4%和89%,尿NGAL诊断AK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6%和93%,尿KIM-1诊断AK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1%和92%,三者联合诊断AKI的失误率为0.结论 血PHB联合尿NGAL、KIM-1早期诊断在易诱发AKI的基础疾病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是AKI患儿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可预测儿章AKI的发生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 儿童结核病279例的临床特点

    作者:张雪;潘家华;周浩泉;陈付哲;张慧芳

    目的 探讨儿童结核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章结核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79例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1.儿章结核病279例中城市128例,农村或乡镇151例,确诊前误诊172例,误治时间 2周~1年.2.临床表现:发热209例,其中伴呼吸道症状192例;盗汗、乏力172例;纳差、消瘦、发育迟缓163例;头痛、呕吐67例;抽搐21例;性格变化23例;意识障碍19例.3.病程中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达64.16%[(147+32)/279例];X线片异常率75.63% (211/279例),胸腹CT检查异常率94.03%[(183+6)/(195+6)例],头颅CT检查阳性率65.05% (67/103例),头颅MRI检查阳性率94.87% (74/78例);病原学检查阳性率11.86% (23/194例).4.临床类型中原发性肺结核(Ⅰ型)181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Ⅱ型)46例,继发性肺结核(Ⅲ型)14例,结核性胸膜炎(Ⅳ型)18例,其他肺外结核(Ⅴ型)136例;154例肺外结核中0~<1岁9例、1~<3岁66例、3~<7岁52例、7~14岁27例,包括91例结核性脑膜炎、33例淋巴结结核.5.个体化治疗258例,依从性较好者251例,治愈229例,死亡14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2例.结论 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分类以原发性肺结核为主,易并发肺外结核病,诊断时需要综合分析,早期诊断、治疗有利于结核病患儿的良好预后.

  •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

    作者:刘笑梦;华涛;杨慧敏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忠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洛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症忠儿68例,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仅予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血必净注射液5 mL/(kg·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内每天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8水平.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和对照组TNF-α和IL-8水平先增高,治疗第4天TNF-α和IL-8水平开始下降;对照组治疗5~7 d TNF-α和IL-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4 ~7 d TNF-α和IL-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4 ~7 d TNF-α和IL-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可使脓毒症患儿血清TNF-α和IL-8水平较快降低,可有效控制和缩短创伤后脓毒症忠儿的炎症.

  •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

    作者:吴爱民;陈强;刘建梅;李岚;章高平;朱晓华;李建;胡次浪;张帆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忠儿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RMPP忠儿55例随机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2组均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其中单纯组30例,应用糖皮质激素,给予甲泼尼龙2 mg/(kg·d)静脉滴注,体温稳定48 h后改用泼尼松片1 mg/(kg·d)口服,总疗程为5~7 d;联合组25例,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3~5d,静脉滴注治疗.观察2组患儿热退时间、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肺部啰音吸收、胸腔积液消失、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单纯组治疗后热退时间为(1.0±0.7)d,肺部啰音吸收时间(7.3±3.8)d,7 d胸腔积液消失率为77.78%;联合组治疗后热退时间为(1.0±0.5)d,肺部啰音吸收时间(9.5±4.9)d,7 d胸腔积液消失率为75.00%.2组CRP下降、肺部啰音吸收时间、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RMPP忠儿在大环内酯抗生素抗感染的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体温稳定48 h后改用泼尼松片口服,是有效、安全、价廉的治疗方法,其疗效与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明显差异.

  • 儿童慢性小脑共济失调15例

    作者:李素云;钱旭光;赵勇;赵伊黎;辛晶;刘振寰

    目的 探讨以儿童慢性小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以慢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15例患儿中,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3例,表现为进行性慢性小脑共济失调,神经影像学提示不同程度小脑萎缩.另12例表现为非进行性,其中Joubert综合征2例,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下肢共济失调及言语表达障碍,神经影像学提示小脑蚓部发育不良;脑性瘫痪(共济失调型)10例,均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9例伴智力、言语障碍,7例头颅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或MRI成像提示存在小脑半球萎缩,3例头颅MRI末发现小脑结构异常,其中2例行头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小脑神经元功能降低.分析10例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分及Gesell发育量表5个能区发育商(D0),提示康复治疗前GMFM总分为44.15±20.41,康复治疗后GMFM总分为56.42±15.6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5);而Gescll发育量表社会适应、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个人社交5个能区DQ,治疗前分别为37.47±14.47、35.23±17.23、37.06±11.51、40.69±12.10、40.41±15.79,治疗后分别为39.44±16.29、28.27±14.65、35.96±10.76、40.26±14.20、38.61±11.95,其中治疗后大运动能区DQ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75,P<0.05),余功能区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婴儿期起病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的慢性小脑共济失调患儿,多有先天性小脑结构或功能异常;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者,注意排除遗传或代谢病因,并应行全面的检查及评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银杏内酯B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Foxg1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牛国辉;王军;尚凤伟;朱登纳;张晓莉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银杏内酯B(GB)对缺氧缺血性腑损伤(HIBD)新生大鼠腑组织Foxg1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7日龄SD大鼠12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B低剂量组及GB高剂量组,后3组采用经典Rice法制作HIBD动物模型,模型制作4h后GB低剂量组与GB高剂量组分别按5 mg/kg、10 mg/kg腹腔注射GB,其他2组分别注射等量9 g/L盐水,1次/d,共5d.每组随机分别在造模后3d、7d、14 d、28 d处死,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时间点Foxg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4组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GZ)区5-溴脱氧尿核苷阳性细胞的表达,并计数分析.结果 模型组、GB低剂量组及GB高剂量组Foxg1 mRNA的表达均于造模后3 d开始增加,7 d达高峰,7 d后逐渐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3组在造模后3 d、7 d、14 d、28 d表达均增高;2个治疗组表达又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GB高剂量组在造模后7 d、14 d、28 d表达均高于GB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IBD后5-溴脱氧尿核苷阳性细胞数增加,GB低剂量组、GB高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B高剂量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GB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BD后GB可以上调腑组织的Foxg1 mRNA表达及促进新生细胞增殖;且GB高剂量组较GB低剂量组效果更加明显.

  • 婴幼儿重复肾上肾切除病例中尿路感染与手术时年龄关系分析

    作者:李培强;黄岩

    目的 研究婴幼儿重复肾上肾切除病例中尿路感染情况与手术时年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婴幼儿重复肾上肾切除术病例资料.结果 共有重复肾病例26例.尿路感染组15例(57.7%),手术时年龄2个月~3岁,中位数7个月.非感染组11例(42.3%),手术时年龄6 d~10个月,中位数4个月.尿路感染组的手术时年龄大于非感染组(P=0.045).尿路感染组15例术前尿液常规白细胞均升高且术中见重复的上肾输尿管内积存尿液浑浊,其中尿液细菌培养出大肠杆菌4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杆菌1例,9例培养阴性,有发热症状9例,低清蛋白血症2例,单纯药物治疗不能治愈感染,手术后感染治愈、体温和血清蛋白恢复正常.非尿路感染组:11例中尿液常规无白细胞升高,细菌培养结果阴性,无发热症状,无低清蛋白血症.末发现与手术年龄较低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结论 婴幼儿重复肾上肾切除病例中手术时年龄较大者尿路感染概率增加,婴幼儿中重复肾上肾无功能或功能极差无保留价值的病例应尽早检查确诊,尽早手术.

  • Kasabach-Merritt现象的研究进展和治疗

    作者:龚毓宾;孙斌;雷红召;董长宪

    Kasabach-Merritt现象(KMP)是快速生长的血管瘤伴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一类现象,多见于婴幼儿早期,好发于肢体远端、躯干部、腹膜后腔和颈部,其病死率高达30%.目前并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现综述KMP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诊断以及其治疗方法.

  • 新生儿213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张海霞;彭翠英;杨智;何莉梅;龙荣;祝文兵;何周康

    目的 探讨新生儿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收集213例使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新生儿病例资料,统计肝肾损害、听力损害发生的例数,分析<5 mg/L、5~ 10mg/L、>10 mg/L 3个不同万古霉素血药质量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213例新生儿万古霉素平均谷质量浓度为(4.36±4.99) mg/L.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8% (38/213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损害(9.9%,21/213例)及听力损害(7.5%,16/213例),仅1例发生肾损害(0.5%,1/213例).肝损害、听力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肾损害的发生率(x2=19.172,P=0.000;x2=13.785,P=0.000),而肝损害和听力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330,P=0.566).3个不同血药质量浓度病例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7.0% (24/141例)、17.6% (9/51例)、23.8% (5/2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76,P=0.750).且随着质量浓度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没有趋势性增加(Z=0.648,P=0.517).治疗前后除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外,万古霉素用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平均值均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故不具有临床意义.Bivariate Correlation分析显示,不同血药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值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在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有较高的肝功能损害及听力损害发生率.不同血药质量浓度与肝、肾损害、听力损害3种不良反应无相关性.

  •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前期病毒或支原体感染与鼻咽部定植菌之间的时间相关性

    作者:Natalia Tana Gresina;陈正荣;王宇清;严永东;邵雪君;张学兰;陶云珍;朱宏;季伟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前期病毒或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鼻咽部定植菌之间的时间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ARI)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章医院住院治疗的忠儿作为研究对象,共8 322例.同时采集忠儿鼻咽部分泌物及血清标本进行多病原检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Ⅳ-A)和流感病毒B(Ⅳ-B)、副流感病毒1~3型、腺病毒(ADV);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鼻咽分泌物中MP;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类偏肺病毒(hMPV);痰培养检测定植菌;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P特异性抗体.分析常见呼吸道病原与定植菌之间的时间相关性以及滞后效应.结果 同期(滞后0个月),仅RSV与卡他莫拉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s=0.270,P=0.035),且滞后1个月时二者仍存在显著相关性(rs=0.290,P=0.024).滞后1个月时,RSV(rs=0.370,P=0.004)和hMPV(rs=0.350,P=0.006)与流感嗜血杆菌存在相关性,且RSV的此种相关性在滞后2个月时增强.Ⅳ-A与肺炎链球菌在滞后1个月时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s=-0.339,P=0.009);滞后1个月,ADV与肺炎链球菌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s=-0.269,P=0.040);同时ADV与卡他莫拉菌也存在显著负相关(rs=-0.300,P=0.021),且此种相关性在滞后2个月时显著增强(r=-0.380,P=0.003).结论 住院儿童病毒或MP流行活性与鼻咽部定植菌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相关性,而且RSV、hMPV、Ⅳ-A、ADV、MP与定植菌存在滞后效应.

  • 重庆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人类冠状病毒流行情况和临床特征

    作者:肖秋艳;周利利;夏秋玲;任洛;邓昱;谢晓虹;王莉佳;黄爱龙;符州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忠儿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和人冠状病毒(HCoV)229E、HCoV-OC43、HCoV-NL63和HCoV-HKU1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因呼吸系统感染住院儿章的鼻咽抽吸物,采用多重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种冠状病毒,统计分析相应临床资料.结果 2 188份标本中,MERS-CoV末检测出,其他4种冠状病毒共检出74例(3.38%),其中HCoV-229E共31例(1.42%),HCoV-NL63共21例(0.96%),HCoV-OC43共6例(0.27%),HCoV-HKU1共15例(0.69%),HCoV-229E和HCoV-NL63混合检出1例(0.04%).这4种冠状病毒呈全年散发,HCoV-229E和HCoV-NL63检出以夏、秋季为主,而HCoV-OC43以夏季为主,HCoV-HKU1以冬季为主.74例阳性患儿中,男56例(75.7%),年龄分布集中在0~6个月(36/74例,48.6%)和7~ 12个月(19/74例,25.7%),有基础疾病忠儿达20例(27.0%).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66/74例,89.2%)、咳痰(53/74例,71.6%)、喘息(39/74例,52.7%)、发热(33/74例,44.6%)、腹泻(26/74例,35.1%).大部分患儿诊断为肺炎(54/74例,73.0%),其中10例为重症肺炎.50例患儿为混合感染,其中HCoV-HKU1易混合感染(14/15例,93.3%),混合检出高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组与单独感染组比较,更易山现咳嗽和喘息(P<0.05).结论 重庆地区在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中无MERS-CoV的检出,HCoV-229E、HCoV-OC43、HCoV-NL63和HCoV-HKU1的检出率较低.HCoV主要感染1岁内男性婴儿,能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忠儿,且在重症肺炎中起一定作用.

  • 2003年至2012年儿科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作者:董方;宋文琪;王艳

    目的 了解目前儿科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患儿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析,药敏试验使用纸片扩散法和Phoenix 100微生物分析仪检测,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 2012年标准进行结果判断.使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分离出 2 84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每年送检的阳性标本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百分率依次为10.0%、8.7%、9.0%、11.6%、12.7%、11.7%、10.5%、10.8%、11.9%和 11.7%.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总检山率为10.9% (309/2 843株),2003年至2012年每年MRSA检山率依次为3.1%、5.4%、6.4%、4.1%、6.0%、10.6%、11.2%、12.7%、14.1%和20.1%.分离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MRSA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青霉素91.4%和100.0%、苯唑西林0和100.0%、头孢呋辛0.5%和87.7%、头孢曲松0.1%和90.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0.9%和86.7%、红霉素72.4%和92.2%、克林霉素50.6%和80.3%、环丙沙星2.2%和30.1%、复方磺胺甲(口恶)唑12.2%和13.9%.末发现对万古霉素的中介和耐药的菌株.结论 儿科临床分离的MRSA正在逐渐增多,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在儿科连续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特性,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儿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暴发流行都有重要意义.

  •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15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赟;丁明杰;韩玉玲;马香

    目的 探讨儿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并发症、耐药性资料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确诊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1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细菌培养等检测结果,并对患儿随访0.5年以了解预后.结果 15例患儿中11例发生于冬、春季,以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占13例),忠儿均来自农村;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严重,体征及腑脊液改变明显,并发症和后遗症多,部分重症或死亡患儿体温不升,且有白细胞或血小板降低;贫血(10例)、低蛋白血症(9例)、脓毒症(8例)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忠儿常见的并发症;多重耐药及并发症出现是治疗困难的主要原因;15例患儿中痊愈3例,9例患儿遗留语言、运动、脑积水、认知功能障碍,死亡3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好发于2岁以下居住于农村的婴幼儿,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明显;重症患儿可表现为体温不升,且白细胞或血小板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多;多重耐药及并发症山现是治疗困难的主要原因.

  • 体积描记仪评估新生儿肺炎的肺功能改变

    作者:蒋高立;王立波;陈超;万成宙;张晓波

    目的 了解新生儿肺炎的肺功能改变,探讨婴幼儿体积描记仪(体描仪)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体描仪检测117例急性期轻症新生儿肺炎(肺炎组,排除需氧疗、机械通气或有肺炎并发症者)和126例健康新生儿(健康对照组)的功能残气量(FRCP)、有效呼吸道阻力(Reff)和潮气呼吸参数.根据日龄,分为4~7d、8~14d、15 ~21 d、22~ 28 d等4个年龄段加以比较.结果 117例肺炎患儿中79例(67.5%)肺功能异常,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达峰时间比(TPTEF/TE)分别为(26.5±10.0)%、(36.8±9.9)%,达峰容积比(VPTEF/VE)分别为(27.9±7.3)%、(35.6±8.4)%,肺内剩余25%潮气量时的潮气呼气流速(TEF25)分别为(36.3±11.7) mL/s、(40.1±12.4)mL/s,前者均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潮气呼吸峰流速(PTEF)分别为(59.4±16.6)mL/s、(52.9±16.6)mL/s,肺内剩余75%潮气量时的潮气呼气流速(TEF75)分别为(57.4±16.7) mL/s、(49.5±16.7) mL/s,特殊有效呼吸道阻力(sReff)中位数分别为0.48 kPa ·s、0.27 kPa ·s,Reff分别为6.96 kPa·s/L、4.82 kPa·s/L,公斤体质量有效呼吸道阻力(Reff/kg)分别为1.99 kPa·s/(L·kg)、1.44 kPa·s/(L·kg),肺炎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肺炎组的呼吸频率、FRCp、FRCP/kg略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按日龄分组比较发现,15~ 28 d忠儿与≤14 d忠儿相比,前者主要肺功能指标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较明显,肺功能损害程度较重.结论 新生儿肺炎的肺功能异常率较高,为67.5%,病变主要累及小呼吸道,以阻塞性病变为主,肺功能损害以15 ~ 28 d日龄的大龄新生儿更为明显.体描仪评估新生儿肺功能确切有效,可敏感反映肺功能的异常.

  • 单中心20年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分布及病原菌分析

    作者:熊小雨;刘成军;许峰

    目的 分析近20年儿章细菌性脑膜炎在性别、年龄、地域、季节及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统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3年1月至2013年1月确诊的1 855例17岁以下儿章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地域、季节和检出 196例致病菌分布情况;并将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的666例设为A组,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 189例设为B组;再按年龄分为新生儿、>1个月~1岁、>1 ~3岁、>3 ~10岁和>10 ~ 17岁的5个年龄段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各年龄段致病菌的变化情况.结果 1 855例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中,男∶女=1.82∶1.00,农村∶城市=1.40∶1.00;春、夏季1 054例(56.82%);年龄≤1岁有1 123例(60.54%),而年龄>10岁的患儿仅占8.25% (135例).A、B组患儿在女童[215例(32.28%)比443例(37.26%)]、城市[256例(38.44%)比517例(43.48%)]、秋季[102例(15.32%)比265例(22.29%)]和>1个月~1岁[272例(40.84%)比606例(50.97%)]等方面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2、4.47、25.51、25.52,P均<0.05).196株病原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3株,21.94%)、肺炎链球菌(32株,16.33%)、腑膜炎奈瑟球菌(17株,8.67%)和大肠埃希菌(15株,7.65%)为主要致病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在1岁以内的所占致病菌比率较高(x2=4.57、14.37,P均<0.05),肺炎链球菌在1岁以上(x2=14.93,P<0.05)、脑膜炎奈瑟球菌在3岁以上(x2=19.76,P<0.05)所占致病菌比率较高.A、B2组病原菌比较中,除肺炎链球菌在B组致病菌占有率较高之外(x2=11.78,P<0.05),其余各年龄段常见致病菌均无明显增减趋势.结论 近年来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在性别、地域、发病季节和发病年龄分布方面均有变化,且男童、农村、春夏季节和婴幼儿是其主要因素.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条件致病菌为主要菌群,且近10年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有增长.

  •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脑损伤时一氧化氮、B-细胞淋巴瘤-2蛋白及S100的影响

    作者:吴俭;金国强;杨利丽;沈艳红;孙梦思;陈晓;余伟;陈启文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腑损伤时一氧化氮(NO)、B-细胞淋巴瘤-2 (bcl-2)蛋白及S10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周龄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0只.感染性休克1组及感染性休克2组:通过尾静脉给予脂多糖(5 mg/kg)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治疗组:造模成功后通过腹腔注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5 mg/kg);正常对照组:在其他组给予药物时给予9 g/L盐水替代.除感染性休克2组于造模成功12 h取材外,其余3组均于造模后6h取材.断头法取脑组织及摘眼球法取静脉血,用硝酸还原法检测4组大鼠脑组织中NO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组大鼠海马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组大鼠静脉血S100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性休克1组及治疗组NO、bcl-2及S100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64、3 027.17、632.04,P均<0.05);治疗组NO及S100水平均较感染性休克1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4、632.04,P均<0.05),治疗组bcl-2表达水平较感染性休克1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 027.17,P<0.05).感染性休克2组NO及S100水平较感染性休克1组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4、-4.89,P均<0.05),感染性休克2组bcl-2表达水平较感染性休克1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P<0.05).NO与bcl-2呈显著负相关(r=-0.928,P<0.05),NO与S100呈显著正相关(r=0.877,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时,NO参与脑损伤的过程,可能与其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S100的表达有关;复方丹参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NO生成,上调bcl-2表达,下调S100表达,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 母乳喂养对婴儿唾液巨细胞病毒载量的影响

    作者:张琳;王淮燕;梅涛;杨利民;史烨;虞斌

    目的 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新生儿进行随访监测,探讨母乳喂养对CMV载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集2010年11月至2012年2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山生的新生儿唾液进行CMV感染筛查,排除早产、严重感染性疾病或畸形等,对阳性感染且.无症状的足月新生儿根据母亲自主选择分成人工喂养组及母乳喂养组,随访至6个月,分别在出生1个月内、3个月、6个月采集唾液及母乳,采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MV-DNA的载量变化,同时行体格检查、头颅B超检查、耳声发射听力筛查、肝功能、血常规分析等检查.结果 30例婴儿在随访的6个月中均末发现有CMV感染性疾病的表现.人工喂养组与母乳喂养组婴儿在出生1个月内、3个月、6个月唾液巨细胞DNA载量末见明显变化(t=2.832、3.161、3.475,P均>0.05).母乳喂养组乳汁在山生1个月内、3个月、6个月CMV-DNA载量分别为3.125×103±2.017×102、2.688×103±2.251×102、3.016×103 ±2.613×102,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25,P=0.667).头颅B超检查、耳声发射听力筛查、肝功能、血常规分析等检查末见明显异常.结论 CMV感染的足月无症状新生儿,即便母乳中CMV 阳性,继续母乳喂养后婴儿体内的病毒载量也不会增加,也末发现继发性的症状感染.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