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儿童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影像诊断

    作者:金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常见的致残性脱髓鞘疾病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年龄相关的缺血性脱髓鞘疾病.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儿童期MS的发病率是0.135~0.250/万,在婴幼儿约是0.04~0.14/万.女性与男性患病的比例在成人约为2:1,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高达5~10:1.MS的确切病因不明,目前资料表明与基因和自身免疫有关[1].在MS的诊断中,MRI是公认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诊断MS的敏感性约为81%,特异性约为96%.MRI不仅可用于临床可疑MS病人的确诊,还可用于病程观察和疗效随访.本文拟概述近年来MRI在MS诊断中的应用,介绍常用MRI扫描技术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同时对儿童MS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

  •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病理学

    作者:卢德宏;汤国才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组神经科常见的疾病,早在1868年Charcot就对M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作了详细描述.MS临床上是以病情的恶化和缓解交替进行为特征的神经科疾病,大约有10%的病例在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发展,即原发性进行性MS.MS的病理基础是神经系统内呈现不同时相的多灶性病变,特点是髓鞘脱失,轴索相对保存,炎症反应,胶质增生和程度不一的髓鞘再生.

  •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与预后

    作者:邹丽萍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直接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进行免疫攻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基于这个概念,其主要治疗原则是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在过去的10年中新的治疗方法已在改善病人的病程中显示出有意义的作用.近年来,随着MS致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对MS的治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硬化 多发性 治疗 预后
  • 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吴沪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病.本病是以病灶播散多发,病程常有缓解与复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病理研究证明,髓鞘脱失是MS产生临床表现的重要病理基础.故MS在分类归属中是重要的脱髓鞘疾病之一.本病多见于欧美各国,近20年来我国报道日趋增多.MS多在青壮年发病,儿童少见,婴幼儿罕见;女性多于男性.国外文献报道,儿童期MS发病率(incidence rate)约0.135~0.250/万,婴幼儿约0.04~0.14/万.MS病因迄今尚未阐明,国内外资料表明,其发病机制与免疫调节障碍、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有关.构成本病的2个主要特征是病变发生时间上的多相性和病变的多灶性.MS患者病情多可缓解与复发,病程长,可迁延多年.本病早期症状可单一或不典型,极易误诊.小儿MS中部分患儿早期症状表现独特,不同于成人MS,但多数MS患儿主要临床特征及疾病经过与成人MS患者无显著不同.

  • 多发性硬化和诱发电位

    作者:潘映辐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脱髓鞘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患.在CNS白质有多灶性髓鞘脱失,病程中大多有复发和缓解的特征.MS患者CNS白质内脱髓鞘斑块的早期病理特征为髓鞘脱失、而轴索和神经细胞相对保存,静脉周围可见袖套状单核和淋巴细胞炎性浸润、充血、水肿.较陈旧病灶则可见巨噬细胞和胶质增生,晚期为无活性斑块,充血、水肿、炎症均消退,星型细胞增生和神经胶质形成.因髓鞘长期脱失引起轴索变性,继而胞体凋亡或消失,因此MS的不同分型(确定的程度不同)和不同时期其诱发电位(EP)有不同的改变.

  • 窒息对新生大鼠肾组织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

    作者:于娟;陈正跃;杨玲;邢陆伟;郭宏昌;崔景彬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在窒息后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Wistar新生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窒息后复氧2 h组、24h组和48 h组,制备常压窒息模型.窒息30min后在上述时间点处死动物,测定肾脏NOS和NO含量,并在光镜下对肾小管损伤程度进行评分.结果窒息复氧2 h肾脏NOS和NO即显著升高,持续时间达24 h,肾小管评分在窒息后24 h和48 h明显增高.结论NOS和NO在新生大鼠窒息后的肾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 新生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102例

    作者:赵宁;周伟;吕回;荣箫

    目的了解新生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可疑病例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FM)检查,死亡病例尸解.结果本组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多见,占34.3%,多为复合畸形.临床表现以发绀常见,占84.3%,部分病人无发绀、气促、心脏杂音.复合畸形患儿多并Ⅱ型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众多,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可疑病例应尽早作CFM检查.

  • 特发性矮小男童个性及心理行为研究

    作者:张星星;易著文;吴小川;王秀英;党西强

    目的探讨特发性矮小男童的个性特征及心理行为有无异常.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学龄期特发性矮小男童32例及32例正常儿童进行测试.结果1.EPQ测试结果:特发性矮小组E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N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CBCL测试:特发性矮小男童组活动及社交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P<0.01),但学习情况无显著差异;行为问题中,除社交退缩、交往不良两组有显著差异外(P<0.01),特发性矮小组无其他行为障碍.结论学龄期特发性矮小男童性格偏内向、情绪较不稳定,存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现象.

  • 新生儿疾病甘胆酸、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的变化

    作者:盛玮;王德志;陈云龙;方元勋;程士樟

    目的探讨新生儿疾病甘胆酸(CG)、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9例新生儿疾病患者血清CG、HA、PCⅢ含量,20例出生健康新生儿作对照.结果疾病组血清CG、HA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0.05),而PCⅢ两组无差异,90%以上呈高水平状态.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G、HA水平变化对判断新生儿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PCⅢ检测结果不能为诊断提供依据.

  • 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血清瘦素及其mRNA水平的影响

    作者:于方;林汉华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大鼠甲状腺激素对血清瘦素水平和脂肪瘦素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甲巯咪唑和优甲乐人工造成大鼠甲低和甲亢状态,分别于用药10 d、停药10 d检测用药组和正常对照大鼠血清瘦素、T3、T4、TSH浓度、体质量和脂肪瘦素的mRNA水平.结果甲低、甲亢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瘦素与体质量均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84、0.94、0.83 P均<0.05);去除体质量因素,甲亢组、停药10 d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瘦素和脂肪瘦素mRNA水平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甲低组血清瘦素和脂肪瘦素mRNA水平显著低于停药10 d组和正 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甲状腺素对血清瘦素的分泌起一定促进作用.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前列腺凋亡反应基因4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超;陈吉庆;吴升华;黄松明;郭锡熔;陈荣华

    目的探讨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前列腺凋亡反应基因4(Par-4)mRNA表达量的临床意义.方法HIE患儿37例为实验组(轻度14例,中度15例,重度8例),正常新生儿8例为对照组.两组在生后24 h抽取外周静脉血1 mL,采用Rt-PCR法测定淋巴细胞中Par-4 mRNA表达量.结果轻、中、重度HIE患儿外周淋巴细胞中Par-4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均<0.01).重度HIE患儿Par-4 mRNA表达量高(F=64.6 P<0.01).结论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ar-4 mRNA表达量,对HIE的早期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 不同菌株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黏膜的早期病理组织学改变

    作者:朱莉;靳蓉;庞勤辉;王鸿娟;李慧

    目的通过对不同菌株类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儿童胃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其早期致病性.方法采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对Hp阳性72例及Hp阴性36例患儿进行Hp血清学菌株分型,并参照悉尼胃炎分类标准,对Hp菌株类型感染患儿胃肠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对比研究.通过黏膜病理炎症程度、活动性、淋巴滤泡形成及上皮化生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本组HpⅠ型高毒力菌株检出率68.1%(49例),中间型Hp菌株27.7%(20例),Ⅱ型低毒力菌株4.2%(3例).对Hp毒力菌株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HpⅠ型与中间型菌株在致胃窦黏膜组织炎症活动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HpⅠ型较中间型菌株在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组织炎性及炎症活动性方面均明显增强(P均<0.01).HpⅡ型感染患儿3例,1例为窦部、2例为球部轻度炎症,均无活动性炎性表现.HpⅠ型高毒力菌株至胃窦黏膜淋巴滤泡发生率44.8%,较中间型(15.0%)显著增高(P<0.05).HpⅠ型与中间型菌株感染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本地区儿童Hp感染菌株类型以Ⅰ型高毒力菌株为主,同时存在中间型及Ⅱ型低毒力菌株感染.Hp感染早期阶段已出现胃肠黏膜活动性炎性改变.

  • 郑州市青春期佝偻病发病情况及早期检测方法

    作者:郭信长;熊华春;郭红霞;张艳;王友军

    目的了解郑州市青春期佝偻病发病情况,寻找简便可靠的早期检测方法.方法对292名初一学生进行骨碱性磷酸酶(BALP)、超声骨密度衰减振幅值(BUA)、25羟胆固化醇[25(OH)D3]测定.结果292名学生中BALP异常者占40.75%,BUA异常者占36.99%,25(OH)D3异常者占45.89%,3种测定方法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x2=4.815 P>0.05).结论郑州市青春期佝偻病发病率在40%左右;BALP更适合用于早期检测青春期佝偻病.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20例

    作者:朱优立;高俊安;王琳

    目的了解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OSAS)的发病原因,探讨其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方法收集1999~2003年住院治疗的OSAS患儿,分析其发病原因,根据临床检查和鼻咽部CT检查,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所有患儿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治愈97例(80.8%),好转23例(19.2%).结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OSAS患儿的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 新生儿肺炎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关系

    作者:韩玉芳;尚利宏;肖艳芳;董予新;陈慧玲

    目的了解新生儿肺炎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86例新生儿肺炎和30例正常新生儿的咽拭子标本,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解脲脲原体(Uu)、肺炎支原体(MP)、人型支原体(Mh)和沙眼支原体(Ct)的核酸.结果新生儿肺炎Uu、MP、Mh、Ct检出率分别为34.9%、19.8%、12.8%、19.8%,正常新生儿检出率分别为10.0%、0、3.3%、3.3%,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Uu、MP、Mh、Ct等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新生儿肺炎的病原体之一.

  •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咳嗽变异性哮喘22例

    作者:刘良飞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MP感染患儿中符合CVA诊断的22例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长期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22例,以干咳无痰及清晨咳嗽重多见,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部分患儿和(或)亲属有过敏史.体检体征少.MP-IgM均阳性.部分患儿大呼气流量>80%.多种抗生素疗效差,加用支气管扩张剂疗效显著.结论MP感染诱发CVA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慢性咳嗽,肺部体征和全身中毒症状少,抗生素疗效差,加用支气管舒张剂效果好.

  • 儿童烟雾病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大斌;陈洪波;桂卫星;张云枢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儿童烟雾病4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儿童烟雾病早期表现为一过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次发作后呈持续性神经损伤征候,主要为偏瘫、肢体感觉障碍、癫癎发作、言语障碍、不自主运动与精神表现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所见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相似,可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及异常血管网等改变,且为无创性检查,可作为儿童烟雾病首选辅助检查.结论儿童烟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神经症状无特异性,故易误诊,诊断应全面收集病史,详尽的体格检查,恰当选择辅助检查.

  •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在脂多糖致大鼠脑水肿中的表达

    作者:禚志红;赵晓明;王怀立;高铁铮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在脂多糖(LPS)致大鼠脑水肿发病过程中的表达及纳洛酮对其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84只分3组,各28只,对照组(NS组)予0.2mL生理盐水颈内动脉注射;内毒素组(LPS组)颈内动脉注射LPS200μg;纳洛酮治疗组(NAL组)颈内动脉注射LPS后10 min,1、2、6、12 h及处死前2 h腹腔注射纳洛酮1 mg/kg.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脑组织匀浆MIP-2含量.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甲酰胺法测定伊文思兰(EB)含量.结果LPS组脑组织含水量、EB含量显著高于NS组(P<0.01).NAL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显著低于LPS组(P<0.01),但仍较NS组明显升高(P<0.01).LPS组脑组织含水量与EB含量呈正相关(r=0.743 P<0.01).LPS组MIP-2显著高于NS组(P<0.01).NAL组MIP-2显著低于LPS组(P<0.01).结论MIP-2参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纳洛酮可抑制MIP-2的生成,减轻脑水肿.

  • 惊厥性疾病患儿血浆和脑脊液生长抑素的变化

    作者:郭向阳;焦富勇;张新利;雷宏涛;牛倩

    目的探讨血浆、脑脊液生长抑素(SOM)在惊厥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惊厥性疾病患儿67例,分别在入院d1、d7采取静脉血,d1采脑脊液(CSF)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和CSF中SOM水平.结果1.惊厥组d1、7血浆SOM水平分别为(39.23±11.00)、(29.47±9.40)ng/L,d7较d1显著下降(t=21.530 P<0.001);惊厥各组d7与d1自身比较有显著差异(t=16.551,10.968,13.715 P均<0.01);脑炎无惊厥组d7(20.57±4.82)ng/L较d1(21.66±5.01)ng/L下降,但无显著差异(t=1.321 P>0.05);对照组d1(19.58±6.04)ng/L,惊厥组与脑炎无惊厥组、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t=6.847,7.921 P均<0.01),惊厥组各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F=56.114 P<0.01);2.惊厥组CSF中SOM为(44.14±12.50)ng/L,脑炎无惊厥组为(22.88±5.60)ng/L,对照组为(18.88±5.27)ng/L.惊厥组较脑炎无惊厥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t=7.406,7.786 P均<0.001),惊厥各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F=51.150 P<0.01).3.惊厥发作次数多则血浆和CSF中SOM水平高,经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d1、7血浆SOM水平与d1 CSF中SOM水平显著正相关(r=0.956,0.830P均<0.001).结论惊厥性疾病患儿血浆、CSF中SOM水平均显著增高,但SOM水平在惊厥发生的不同阶段变化不同.血浆SOM水平能间接反映CSF水平,且与惊厥发作严重程度相关.动态监测SOM水平可能有助于对惊厥性疾病的临床诊治.

  • 前列腺素E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许春花;金正勇;李红子;池永学;金贞爱

    目的探讨外源性前列腺素E1(PGE1)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7日龄Wistar大鼠60只,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后注射PGE1及川芎嗪(TMP).缺氧缺血后48 h处死,取大脑皮质,制作脑组织匀浆,检测脑组织SOD、NO水平.结果HIBD组脑组织SOD水平低、NO水平高,同正常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PGE1、TMP治疗组SOD水平高、NO水平低,同HIBD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PGE1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使大脑皮质SOD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对HIBD有防治作用.

  • 胼胝体发育异常临床特征及磁共振的诊断价值

    作者:葛美;蒋维武;林学超;李德炯

    目的探讨胼胝体发育异常(DCC)的临床特征和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DCC患儿16例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癫癎发作8例(50%),智力低下5例(31.25%),运动障碍7例(43.75%).头颅MRI均有改变.MRI矢状位能直观、清晰地显示出胼胝体全貌及其异常程度.结论DCC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是诊断DCC理想的方法.

  • 神经生长因子促进自体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神经的再生

    作者:苏刚;刘贵麟;王燕

    目的通过建立自体移植肌神经再生动物模型,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注射NGF 0.5μg/d于大鼠移植肌,通过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的组织学、神经髓鞘、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NGF抗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抗体检测及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NGF对移植肌神经再生有较明显促进作用,对失神经肌肉有保护作用.结论NGF可促进自体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的神经再生和减轻肌肉失神经后所发生的损害.

  • 原位阑尾输出道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5例

    作者:杜信毅;李晓东;徐文超;李铁强;朱朝阳

    目的探讨原位阑尾输出道脐部造口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在小儿泌尿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应用原位阑尾输出道脐部造口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治疗小儿神经原性膀胱及泌尿生殖窦畸形尿流改道5例治疗效果.其中神经原性膀胱4例,先天性完全性尿失禁、尿生殖窦畸形1例.结果5例均达到良好可控性,导尿时间平均2.8 h,尿量280~420 mL,无尿失禁.脐部造口隐蔽、美观方便,易被患儿接受.结论原位阑尾输出道脐部造口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对需行尿流改道的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 梅克尔憩室84例误诊分析

    作者:张新伟;马达;熊鹰;武文杰

    目的探讨梅克尔憩室误诊情况及原因,提高梅克尔憩室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梅克尔憩室患儿84例的临床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本组临床表现多以便血为首发症状(50例),可有脐区及右耻区痛病史(16例).本组初诊为便血50例,阑尾炎16例,肠梗阻7例,肠套叠5例,腹膜炎4例,其他2例.临床表现为便血的患儿99TcO4腹部闪烁扫描对憩室的诊断率为93.4%.结论梅克尔憩室常以并发症就诊,且常规检查对其诊断缺乏帮助,是该病易误诊的主要原因.

  •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疗效观察

    作者:许志亮;刘建庄;张冬红;赵全州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及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将12例PDA、4例ASD于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复查TTE及X线检查.结果16例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成功率100%,术后24h TTE显示2例(12.5%)存在残余分流,分别于72 h、1周后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TTE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胸片示肺血流量减少.结论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及ASD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 同胞姐弟共患结节性硬化症4例

    作者:田茂强;田茂尧;潘泽华

    例1先证者,女,12岁,因反复抽搐十余年入院,1.5岁时患儿不明原因出现抽搐,表现为频繁眨眼、口角右斜、右上下肢强直,进而发展为四肢强直或屈曲、呼之不应,持续约数十秒后缓解,抽后全身乏力,伴发热37.8℃左右,无嗜睡、呕吐、肢体瘫痪等.类似抽搐发作数百次以上,无时间规律性,当受凉、进食甜酒、饮料后抽搐更频繁,曾服用苯妥英钠等药物无效.生长发育基本正常,现读小学四年级,成绩中等.出生0.5年后家长发现其左侧面部有一淡红色丘症,以后逐渐长大、扩散.查体:发育及营养较好,左面部见6 cm×10cm大小红褐色血管纤维瘤,眼底检查无视网膜错构瘤等改变.胸背、腹部皮肤见数个散在纸屑样色素脱失斑及牛奶咖啡斑,背部可见鲨鱼皮样斑,心肺腹无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克、布氏征(-),巴氏征左侧(-)、右侧(+),双膝反射++~+++.例2,女,9岁;例3,女,4岁.

  • 颅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1例

    作者:廖艳;黎海芪

    患儿,女,2岁8个月.以"身高、体质量较同龄儿低,囟门未闭"就诊.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臀位),出生体质量3.05 kg,否认产伤、窒息.

  • 盐酸地芬尼多中毒致室性心动过速并呼吸衰竭1例

    作者:崔淑杰;毛英萍;王宝力;高心静

    患儿,男,3岁.因突然反复惊厥1 h急诊入院.患儿入院前1.5 h玩耍时误服盐酸地芬尼多片(量不详).服药后约0.5 h出现惊厥,全面性发作形式.即到附近医院经用镇静剂后无缓解转入我院.入院后即给予温开水1200mL洗胃.查体:体温36.8℃,脉搏12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80/50 mm Hg,神志不清,口周发绀,又瞳孔直径5.5 mm,对光反射消失,头后仰,四肢抖动,双肺可闻痰鸣及湿啰音,心率120次/min,心音欠有力,节律不齐,无杂音.血气分析:pH 7.206,pa(CO2)59.1 mm Hg,pa(O2)3.4 mm Hg,BE-5.0 mmol/L.

  • 血浆置换治疗皮肌炎3例

    作者:窦志艳;戎赞华;徐青

    儿童皮肌炎(JDM)是一种以横纹肌和皮肤广泛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死亡率降至10%左右[1].为改善预后,我们对1998年3月~1999年1月收治3例JDM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疗法.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8~11岁;均符合Bohan提出的诊断标准[2].

  •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3例

    作者:王亚娟;钟雁;王慧欣;魏晓竹;洪华锋;林影;何乐健

    例1,女,28 d,因吮奶差28 d,间断发热20 d入院.第2胎,第1产,孕36周,因母亲妊高征剖宫产,出生体质量2200g,Apgar评分1、5、10 min分别为3、8、9分.生后体温38.0~39.6℃,精神、反应好,伴哭闹、烦躁,吃奶好,大小便正常.母孕期体健,父母非近亲结婚,余家族成员无同类病患者.查体:体温38.7℃,呼吸32次/min,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略干、无汗,毛发密,眉毛、睫毛正常;前囟平,张力不高,口周无发绀,牙龈无萎缩;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正常,牵拉反射及交叉伸腿反射欠佳.

  • 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黄瘤病1例

    作者:牛雅;黄秋芳;杨彩珍;沈颖

    患儿,男,14岁,3岁时臀部发现黄色结节、斑块,5年前皮损不断扩大,增多至肘、膝等处,无自觉症状.0.5年来出现活动后胸闷、乏力,加重1个月来诊.患儿无糖尿病、肝炎病史.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其姐16岁,体健.

  • 婴儿毛发红糠疹伴锌缺乏1例

    作者:张晓娟;杜武毅

    患儿,男,8个月,因全身皮疹2个月来我院就诊.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淡红色斑丘疹,渐出现毛囊角化性丘疹及糠秕状鳞屑,皮肤干燥,伴全身瘙痒.在多家医院皮肤科确诊为毛发红糠疹(PRP),服维A酸胶囊、外用复方维A酸软膏等治疗,效果不明显.母乳喂养,母亲以素食为主.查体:头发稀黄,头面部、颈、躯干、四肢及手足均可见弥散性红斑疹,其间散在分布约粟粒大小、淡红色毛囊角化性坚硬丘疹,压之退色,呈"鸡皮样"外观,触诊有木挫感,头皮、躯干部分皮肤表面可见弥散性糠秕状鳞屑,皮损间存在正常皮岛.余查体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锌65.4 mmol/L(正常值:76.5~229.0 mmol/L).诊断:PRP,锌缺乏.予白服葡萄糖酸锌,外用水杨酸软膏、维生素E霜等,治疗1周皮疹好转,1个月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 婴儿出血性糜烂性胃炎1例

    作者:杨劲威;闫全海;王宝西

    患儿,女,3个月,因频繁呕吐、呕血2个月入院.近2个月,患儿频繁吐奶,每日吐奶10余次,同时伴间断性呕血(间隔7~10 d呕血3~5 d,1~3次/d),呕血时呕吐物呈咖啡样,呕吐量30~50 mL/次,有时为鲜血.病程中无剧烈干呕,亦无应用特殊药物史,出生体质量4kg.2个月内反复呼吸道感染,因肺炎3次住院,曾在多家医院诊治,但呕血原因仍未明.

    关键词: 婴儿 糜烂 出血性 胃炎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进展

    作者:代文霞;沈叙庄;杨永弘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儿科院内和社区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引起感染的比例不断上升.自1961年发现第1株MRSA以来,MRSA在世界各地流行并引起爆发流行,耐药程度不断加重.尤其1996年万古霉素不敏感金葡菌(VISA)及2002年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的出现,显示MRSA对人类的威胁愈趋严重,已成为当今感染医学一个难题.本文介绍MRSA的流行情况、流行因素、耐药机制、检测方法及防治措施.

  • 中枢兴奋剂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进展

    作者:金星明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一般采用综合性治疗,而中枢兴奋剂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临床治疗ADHD的兴奋剂有多种,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中枢兴奋剂以及正确用药方法,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枢兴奋剂均可产生一定副作用,及时发现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并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对治疗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就ADHD的中枢兴奋剂药物的选择、治疗方法及药物副作用等进行了讨论.

  • 肺动脉高压与肺组织中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田莉莉;韩玫

    为研究肺动脉高压(PH)的发病机制,探讨PH与肺组织中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分析内源性H2S在低氧性PH中的作用及高肺血流量对其的影响,发现H2S参与肺血管结构重建、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提示H2S在PH形成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严重度评价

    作者:张海邻;李孟荣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2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之一.与RSV感染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宿主因素(包括低出生体质量、低胎龄、基础疾病、特应性体质)、病毒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地域差异、低收入家庭、被动吸烟)、人工喂养、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对RSV感染程度的评价方法有呼吸频率、临床评分、住院天数、肺功能等,而以严重度指数为代表的综合评价法应用较为广泛.

  • 福莫特罗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即刻肺功能变化

    作者:石筱蕾;赵京;李硕;宋欣;陈育智

    目的探讨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吸入福莫特罗后起效时间和及即刻肺功能变化.方法能掌握肺功能测定方法及都保吸入方法的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患儿52例,测基础肺功能,随机分为A组吸入福莫特罗4.5μg,B组吸入9.0μg,吸药3~5 min后复查肺功能.结果两组吸药后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及大呼气中段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EF%)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B组吸药后肺功能改善较A组更显著.结论福莫特罗起效迅速,可快速缓解哮喘症状.

  • 血药质量浓度监测纠正地高辛酏剂的服用方法

    作者:卢建;张旭晖

    通过对使用地高辛注射剂108例及服用地高辛酏剂173例患儿的血药质量浓度监测结果分析,发现造成服用地高辛酏剂患儿血药质量浓度偏低的原因是服用方法不当所致.提示患儿在服用地高辛酏剂时必须采用正确的服用方法.

  • 静脉用阿齐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作者:张国成;陈彩平;成胜权;李如英;丁翠玲;曹玉红

    目的观察静脉用阿齐霉素(抒罗康)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予注射用阿齐霉素10 mg/(kg·d)静脉滴注,对照组注射头孢唑啉钠或红霉素,疗程5 d.观察两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阿齐霉素组总有效率为100.0%,头孢唑啉钠和红霉素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和65.0%,各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阿齐霉素组和红霉素组分别为7.6%和1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用阿齐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 盐酸氨溴索序贯治疗中重度婴幼儿肺炎

    作者:石宏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治疗中重度婴幼儿肺炎的佳方法.方法选择中、重度婴幼儿肺炎158例,随机分为3组,在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点,3 d后改为盐酸氨溴索糖浆口服;B组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点;C组给予鲜竹沥液口服.结果A组和B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A、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B组无显著差异(P>0.05);A、B组较C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盐酸氨溴索序贯治疗中重度婴幼儿肺炎具有高效、快速、方便、节省费用等优点.

  • 金双歧治疗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47例

    作者:李卫

    目的观察金双歧治疗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21例,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予金双歧口服;对照组予胃蛋白酶合剂口服.结果婴幼儿肺炎228例患儿中发生继发性腹泻68例,发生率为29.8%,其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44例,发生率为19.3%.治疗组总有效率89.4%,显效率68.1%;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显效率38.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双歧治疗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满意,安全、有效.

  • 头孢克洛治疗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张璋;刘宝琴

    目的观察头孢克洛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组予头孢克洛20 mg/(kg·d)口服,3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第3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哌酮或头孢曲松)50~80 mg/(kg·d),2次/d.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不良反应率为5.55%;对照组总有效率94.23%,不良反应发生率13.4%.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服头孢克洛治疗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有效、安全.

  •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作者:杨珂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疗效.方法对36例RRI患儿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隔日1次,1mL/次,18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门诊随访其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34例(94.4%)在疗程结束后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明显减少,病程明显缩短,广谱抗生素使用减少.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治疗RRI有良好疗效.

  • 纳洛酮联合东莨菪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48例

    作者:李凤启

    目的观察纳洛酮与东莨菪碱联合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用氨茶碱,首次负荷量5 mg/kg;12 h后予维持量5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治疗组用纳洛酮注射液,以10 μg/(kg·h)的速度经微量输液泵持续静脉注射,东莨菪碱0.01~0.03mg/(kg·次),开始1 h静注1次,呼吸暂停次数减少后改为0.01 mg/(kg·次),6 h/次.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5.4%和88.5%,对照组分别为36.4%、59.0%.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x2=4.022,5.483 P均<0.05).结论纳洛酮与东莨菪碱联合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单用氨茶碱.

  • 免疫小鼠脾细胞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的研究

    作者:杜江;封志纯;赵倩

    目的利用免疫小鼠脾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建立直接检测相应抗体的新方法.方法按细胞融合常规方法免疫BABL/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待检物做免疫组化.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结果免疫脾细胞能与相应免疫原特异性结合.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轮状病毒、腺病毒未见交叉反应.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便于操作,且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在抗原少的情况下检测相应抗体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脾细胞 抗原 抗体 小鼠
  • 健康足月新生儿脑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检测的意义

    作者:张雄伟;牛俊英;张红丽

    目的探讨健康足月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健康足月新生儿50名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及搏动指数.结果生后24 h内检测血流速度低,以后随生后天数的增加呈直线上升,1个月时血流速较出生时增加1倍(t=3.98 P<0.01).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与生后天数相关性好(r=0.88).搏动指数在新生儿期呈渐增趋势.结论TCD可了解新生儿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诊断新生儿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

  •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晨;刘明娜;张华;张松岩;王丽群;唐建民;张凤蕴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16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中sICAM-1水平,以1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sICAM-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sICAM-1与IgE呈显著正相关(r=0.603 P<0.05).结论sICAM-1参与哮喘的发病,并可作为哮喘发病的检测指标.

  • 婴儿巨细胞病毒肺炎24例

    作者:赵武;刘欣;陈兰举;时花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对经酶免疫斑点技术确诊为CMV肺炎婴儿24例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并用更昔洛韦(GCV)治疗.结果婴儿CMV肺炎多表现为咳喘,发热,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和哮鸣音,胸片多表现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均予GCV治疗,16例治愈,8例好转.结论婴儿CMV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清CMV-IgM抗体阳性是CMV肺炎的实验室诊断依据,GCV是治疗婴儿CMV肺炎的首选药物.

  • 重症肺炎患儿心肌肌钙蛋白Ⅰ变化的意义

    作者:严琴琴;杨丽芳;郑建云;乔荆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重症肺炎时的变化及其对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Access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免疫分析仪,采用cTnI试剂盒检测47例重症肺炎急性期、25例恢复期血cTnI水平.结果33例急性期重症肺炎患儿血cTnI明显升高,异常率达70.2%,与非重症肺炎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恢复期11/25例升高,异常率44%,较急性期明显降低(P<0.05),cTnI与心肌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3 P<0.01).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在心肌损害,cTnI可作为早期监测心肌受损的指标.

  • 哮喘大鼠呼吸道重塑的病理学改变及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

    作者:邹丽萍;乔俊英;栾斌;贾天明;王秀芳;徐发林

    目的探讨哮喘SD大鼠呼吸道重塑的病理学改变及地塞米松(Dex)的干预作用.方法制作卵蛋白致敏SD大鼠哮喘模型组和Dex干预组,用评分法比较各组动物哮喘的发作程度;观察呼吸道重塑的结构改变及Dex对其干预作用.结果Dex干预组哮喘发作程度明显轻于哮喘组;哮喘组SD大鼠不仅存在呼吸道重塑,肺间质组织结构改变也较明显.Dex干预组上皮层、黏膜下和平滑肌层厚度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胶原沉积面积轻于模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SD大鼠经卵蛋白致敏及反复激发可建立理想的哮喘模型,Dex虽能明显减轻大鼠哮喘发作程度和呼吸道炎症,但对已形成的呼吸道重塑尚不能逆转.

  • 低潮气量适度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重症肺炎

    作者:张芙蓉

    目的评价低潮气量适度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并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PICU收治的90例先心并重症肺炎患儿,分为低潮气量适度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组30例和非机械通气组60例,观察两组血气分析pH、pa(O2)、pa(CO2)改善时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及两组住院天数、病死率.结果机械通气组酸中毒、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非机械通气组(P均<0.01);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机械通气组(P<0.05);两组病死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潮气量适度呼气末正压通气是治疗先心并重症肺炎患儿的有效手段之一,可降低患儿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 哮喘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17、-10、-4及干扰素-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谱;何韶衡;陈穗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浆IL-17、IL-10、IL-4及IFN-γ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哮喘患儿22例,正常对照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检测其血浆IL-17、IL-10、IL-4及IFN-γ水平.结果1.哮喘患儿急性期、缓解期血浆IL-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而缓解期血浆II-17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2.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IL-10显著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均<0.01);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哮喘患儿缓解期血浆IL-4明显低于急性期及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4.与对照组比较,哮喘患儿血浆IFN-γ无明显改变.5.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中IL-17、IL-10、IL-4、IFN-γ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哮喘患儿T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具有特殊性.糖皮质激素对IL-17、IL-10、IL-4的分泌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易发季节200例住院肺炎患儿临床分析

    作者:朱燕凤;朱启镕;王晓红;俞惠;赵国昌;怀有为

    目的对2004年SARS易发的整个季节中,符合SARS诊断标准2+3+4条的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供日后鉴别诊断参考.方法对2004年1~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2+3+4条共200例肺炎患儿住院期间血、呼吸道分泌物等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发热,白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入院时胸片均有改变,绝大部分为斑片状渗出影;200例中51例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3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测阳性,10例肺炎链球菌阳性,9例流感嗜血杆菌阳性,8例副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及少数其他病原体;入院48 h内124例体温降至正常.结论SARS易发季节儿童SARS需与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相鉴别.

  • 复方丹参对阿霉素致大鼠支气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艳萍;周雄飞;赵红刚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阿霉素致大鼠支气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静脉注射阿霉素7.5 mg/kg,制备大鼠支气管损伤模型.丹参组造模前1 d,经腹腔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1.6 g/kg,连续14 d.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支气管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t=3.7162 P<0.01),MDA含量升高(t=6.7688 P<0.001).模型组各级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黏膜上皮成片状脱落;管壁充血,水肿,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内见大量伊红淡染的蛋白样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丹参组血清SOD活性增高[(37.85±9.96)U/mL],MDA含量降低[(1.55±0.27)nmol/L],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2.5463 P<0.05;t=5.1937 P<0.001),其支气管病理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大鼠支气管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118例

    作者:高春燕;庞随军;贾鲲鹏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器官受损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MP-IgM、IgG,对阳性的且鼻咽部洗液呼吸道病毒检测和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的226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6例中118例肺外多器官受累,占52.20%,其中以消化、泌尿、心血管系统及浆膜腔积液多见,分别为38.98%、33.89%、21.11%和17.79%.均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4 d好转.MP-IgM均阳性,IgG阳性率35.5%,痰MP培养阳性率32.20%,冷凝集试验阳性率47.46%.结论MP感染可引起大量肺外并发症,故对不能完全以细菌、病毒感染解释的多脏器受累的呼吸道感染,应考虑到MP感染的可能.

  •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作者:黄东明;肖晓雄;何晓玲;冯垣辉;陈宇明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CVA患儿50例为观察组,50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应用颗粒凝集法测定两组患儿MP-IgM.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19例,阳性率38%;对照组阳性6例,阳性率为1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9.013 P<0.01).观察组MP-IgM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滴度≥1:320者占47.4%(9/19例),而对照组较低,仅1例高滴度为1:320.19例CVA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齐霉素口服,总有效率84.2%(16例),随访6~24个月,无1例出现哮喘发作.结论CVA与MP感染关系密切,对CVA患儿应常规检测MP以排除MP感染,阳性者在按哮喘常规治疗同时予抗MP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 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郁志伟;谢娟娟

    目的观察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患儿血清IL-4及IgE的变化.方法测定支气管哮喘发作期3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20例、支气管肺炎24例患儿血清IL-4及IgE水平.结果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4、IgE分别为(151.94±38.65)ng/L、(144.76±72.22)IU/mL,介于哮喘组(188.81±44.26)ng/L、(194.83±79.99)IU/mL与肺炎组(72.18±34.96)ng/L、(80.07±57.08)IU/mL之间,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可能存在相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 呼吸道立方形上皮细胞分泌蛋白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部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作者:宓越群;鲍一笑;朱亚忠

    目的探讨呼吸道立方形上皮细胞分泌蛋白(CCSP)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部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以CCSP基因剔除小鼠[CCSP(-/-)]和野生型小鼠(129J,WT)为模型,通过呼吸道接种感染RSV,然后对肺部的炎症和免疫学反应进行研究.结果与wT小鼠比较,CCSP(-/-)小鼠RSV病毒的清除率下降,肺部炎症增强,Th2细胞因子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增加.结论CCSP缺乏可促进RSV感染所引起的肺部炎症和Th2免疫反应.

  •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患儿的免疫干预作用及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成秀;符州;龚财惠;王莉佳;罗健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哮喘患儿Th1/Th2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哮喘发作期患儿43例随机分为A组28例(加用SIT治疗),B组15例(对照组).在SIT前和SIT后6个月对患儿进行过敏原皮试并检测血IL-4和IFN-γ、IgE、肺功能,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A组SIT后血浆总IgE、尘螨特异性IgE、血清IL-4下降,而IFN-γ及IFN-γ/IL-4比值升高;两组肺通气功能均明显改善.A组总有效率92.86%,B组80.00%,两组比较无差异(F=1.56 P>0.05).结论SIT可促进Th2向Th0转化,恢复Th1/Th2平衡,SIT可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

  • 孟鲁司特对儿童哮喘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谢庆玲;焦伟;温志红;谭颖;胡琼燕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儿童哮喘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6~14岁中度哮喘患儿随机分口服孟鲁司特5 mg/d、吸入布地奈德200μg/d、孟鲁司特5 mg/d口服并吸入布地奈德100μg/d 3组,持续治疗12周.于治疗开始和第12周进行临床评估和肺功能检查,同步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IL-5和TNF-α水平的检测.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后临床和肺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开始患儿血ECP、IL-5、TNF-α水平和Eos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血Eos计数与EC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IL-5水平与EC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治疗后血ECP、IL-5、TNF-α水平和Eos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痰液ECP、TNF-α和IL-5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孟鲁司特可抑制哮喘中Eos引起的呼吸道炎症,降低血和痰液ECP、IL-5、TNF-α水平.抑制效应可能是孟鲁司特抗哮喘呼吸道炎症的重要机制.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在新生鼠肺发育中的作用

    作者:刘汉楚;常立文;容志惠;祝华平;张谦慎;陈红兵;李文斌

    目的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2在新生鼠肺发育中的作用.方法SD孕鼠80只分为4组,即A:对照组;B:地塞米松(Dex)1组;C:Dex 2组;D:维A酸(RA)组.A、B、D组分别于孕18~20 d皮下注射生理盐水、Dex,腹腔注射RA;C组于生后1~3 d皮下注射Dex.各组分别于孕18、20、21 d(C组孕期不取)、生后1、3、5、7、10、14、21 d取肺标本作形态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结果1.肺组织形态学:B、C组早期肺泡发育提前,数目多,壁薄,晚期则明显落后于A、D组.2.IGFBP-2肺表达:A组中IGFBP-2主要在胎肺组织中表达,孕18 d左右表达强,随后表达渐减弱.B、C组表达趋势同A组,但生后各时间点均较A组增强;D组生后各时间点均较A组减弱.3.Western blot:IGFBP-2多肽表达强度各组孕18 d表达强,随后渐降低;B、C组生后各时间点表达强度明显高于A组(P均<0.01);D组各时间点浓度均明显低于A组(P均<0.01).4.RT-PCR:IGFBP-2mRNA表达的强度变化规律与其肽浓度变化相似.结论IGFBP-2在肺发育过程起重要作用,其浓度过高则影响肺发育.

  • 抗癫癎药物治疗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蒋莉

    癫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DEs)治疗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正确诊断与合理分型、根据发作类型选药是癫癎成功治疗的前提.与其他疾病不同,ADEs治疗必须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则、长期的用药,平均用药达2~4年.在如此漫长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不仅要随时评估治疗效果,也必须及时发现药物的毒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与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常用的ADEs有苯妥英钠(PHT)、卡马西平(CBZ)、苯巴比妥(PB)、丙戊酸钠(VPA)等传统药物,以及妥泰(TPM)、拉莫三嗪(LTG)等新药,其常见副作用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主要介绍在治疗过程中,与这些药物有关、越来越需要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的问题,包括抗癫癎药物高敏感综合征、抗癫癎药物所致的癫癎发作加重、抗癫癎药物性脑病.

  • 《实用小儿癫癎病学》读后感

    作者:郭学鹏

    由林庆、刘晓燕、秦炯教授等25位儿科和小儿神经专业的学者编写的一部<实用小儿癫癎病学>力著,2004年5月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同年10月林庆教授赐书一册,有幸先读为快,历时月余全书初览,又拜读再三,再与师长、同事、学生等不同层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交谈后,连同个人的粗浅看法写出来,不敢为评,与同道共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