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直肠肌鞘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Soave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刘远梅;郑泽兵

    先天性巨结肠(HD)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是肠神经嵴细胞迁移障碍引起的肠神经系统异常性疾病,是一种多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病因不清,虽经手术切除病变肠管,但术后仍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发生.近年来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巨结肠根治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绝大多数患儿术后可取得较好效果.但目前的几种巨结肠根治术均保留了部分内括约肌,部分患儿术后发生便秘、腹胀和肠炎,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这些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均与直肠肌鞘残留有关,因此,如何提高巨结肠治疗效果,更加精准地处理直肠肌鞘,是小儿外科学者们追求的目标.

  • 基因调控在胆道闭锁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金祝;刘远梅

    胆道闭锁(BA)是小儿外科常见的严重肝脏疾病,是新生儿胆汁淤积的常见病因,以肝内、外胆道系统的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闭锁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基因突变、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炎症、血管因素、母体因素等相关,但具体机制不详.随着对BA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BA基因水平的改变及调控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胆道闭锁 基因 儿童
  • 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青少年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水平变化

    作者:张娟;林萍;邹润梅;杨红;刘平;李芳;许毅;王成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青少年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或住院、以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为主诉、经直立倾斜试验(HUTF)确诊为VVS的儿童、青少年150例(VVS组),其中男69例,女81例;年龄4-17岁[(11.21 ±2.40)岁];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青少年99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58例,女41例;年龄4~17岁[(10.78±2.26)岁].比较2组儿童血清CK、CK-MB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K、CK-MB对诊断VVS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VVS组CK降低[(93.77 ±33.01) U/L比(125.02±58.06) U/L]、CK-MB降低[(21.31±6.99) U/L比(26.93±8.78)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CK 89.22 U/L作为界值对诊断VVS的灵敏度为76.80%,特异度为54.70%;以CK-MB 23.93 U/L作为界值对诊断VVS的灵敏度为66.70%,特异度为71.30%.2.VVS组性别差异:女童较男童CK降低[(85.25±29.43) U/L比(103.77±34.36)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未见性别差异.3.VVS 3种血流动力学类型之间CK、CK-M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3种血流动力学亚型CK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CK-MB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VVS血清CK和CK-MB水平较健康儿童、青少年降低,CK、CK-MB可能参与儿童、青少年VVS的发病机制.

  • 隐睾扭转6例

    作者:邓涛;张镟;王广欢;段守兴;符马贤;钟军;李建宏;蒋学武

    目的 探讨小儿隐睾扭转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6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小儿隐睾并发睾丸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隐睾类型、睾丸扭转度数、患侧睾丸结局及随访情况,并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为隐睾扭转,其中6个月内3例,2例为新生儿,年龄大11岁,平均发病时间为20.5 h.平均扭转600°.扭转睾丸均位于腹股沟区,左右比例为2∶1,1例为双侧隐睾.均以哭闹不安或腹痛、发现腹股沟区痛性包块入院.其中10岁和11岁的2例患儿半夜发病.患儿术前均行彩超检查,提示腹股沟区睾丸回声征象,血供明显减少或未见血流信号.术中复位后观察:3例6个月内患儿扭转睾丸均坏死,行切除加对侧睾丸固定术,其余3例睾丸血供恢复,行睾丸复位、下降固定加对侧睾丸固定术.术后0.5年随访时彩超检查显示患侧睾丸发育正常.6例患儿中仅1例出生后曾诊断隐睾.结论 隐睾扭转是小儿泌尿外科中的急症,常由于临床表现不特异、认识不足、诊断延误及扭转程度重等,错失佳手术时机,导致很低的睾丸挽救率,特别在小婴儿.重视新生儿外生殖器检查,早期明确隐睾诊断,加强健康管理,及时行隐睾手术等均很重要.

  • CD19+CD24hiCD38hi调节性B淋巴细胞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连广琬;赵明奇;陈翊;刘晓敏;林涛;朱冰

    目的 探讨CD19+CD24hiCD38hi调节性B淋巴细胞(Bregs)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53例JIA患儿来源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其中全身型12例,少关节炎型31例,多关节炎型10例.20例健康对照组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同期体检儿童.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儿童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regs的表达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抑制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数量.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7.58±3.42)%]相比,JIA患儿外周血CD19+ CD24hiCD38hiBregs比例降低(F=6.178,P<0.01),其中全身型为(4.68±2.00)%,少关节炎型为(5.77±3.07)%,多关节炎型为(2.89±2.43)%,多关节炎型较少关节炎型的降低更为明显(P<0.01).全身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为(1 512.20±314.66)个/μL,少关节炎型为(977.67±326.61)个/μL,多关节炎型为(853.12±185.04)个/μL,与健康对照组[(1 211.74 ±318.07)个/μ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19,P=0.000).JIA各亚型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量:全身型(948.03±335.35)个/μL,少关节炎型(866.85 ±446.88)个/μL,多关节炎型(1 117.82 ±803.13)个/μL,与健康对照组[(936.67±419.26)个/μ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75,P=0.571).与健康对照组[(663.03 ±331.05)个/μL]相比,全身型[(413.71±194.73)个/μL]、少关节炎型[(500.43±194.02)个/μL]、多关节炎型[(389.83±127.88)个/μL]的B淋巴细胞数量降低(F=4.413,P=0.007).与健康对照组[(379.54±184.45)个/μL]相比,全身型[(235.16±163.57)个/μL],少关节炎型[(285.89±142.35)个/μL]、多关节炎型[(256.80±106.56)个/μL]的NK细胞数量均降低(F=2.811,P=0.046),JIA各亚型之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JIA患儿CD19+CD24hiCD38hiBregs数量减少,不能发挥免疫抑制功能.机体的免疫调节网络失衡,导致炎性损伤,出现关节症状.Bregs可能参与JIA的发病.

  • 儿童距骨骨质破坏12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祥水;侯华成;王邦;江波;王波

    目的 探讨儿童距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儿童距骨骨质破坏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12例距骨骨质破坏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组织学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儿中男8例,女4例;左侧7例,右侧5例;年龄9个月~13岁(平均年龄4.1岁).初诊时表现为踝部肿胀10例,踝部疼痛5例,伴低热2例.12例均行X线检查,8例行CT扫描,6例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4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感染性疾病6例(慢性或亚急性骨髓炎4例,结核2例),骨血管瘤2例,骨囊肿、骨软骨母细胞瘤、骨纤维结构不良、骨样骨瘤各1例.结论 儿童距骨骨质破坏临床少见,多为感染性疾病和骨瘤样病变.病变类型呈多样性,影像学表现显示出各自的相对影像学特征,术前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诊断较困难,手术病理是获得正确诊断的较好选择.

  • Ⅰ期肠内置管外引流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手术效果及术后营养、胃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栾永刚;张家洁;李丰

    目的 探讨应用Ⅰ期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手术效果及对患儿营养、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77例NEC患儿,病例收集时间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40例(采用Ⅰ期肠造瘘术或肠外置24 h切除术,2~3个月后实施Ⅱ期肠闭瘘术)、B组37例(采用Ⅰ期肠内置管外引流,7~10d后对患儿实施Ⅱ期探查肠造瘘术或肠切除术,2~3个月后实施Ⅲ期肠闭瘘术);对比2组患儿的手术效果、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结果 B组患儿的手术时间[(75.0±9.8) min]显著低于A组[(84.2±11.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4,P<0.001);B组的治愈率(62.16%)显著高于A组(37.50%)(x2=4.677,P=0.031);术后第1天2组患儿的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B组患儿的血清Alb[(109.2±6.7) g/L、(113.8±8.0)g/L]、PA[(34.0±5.6) g/L、(42.9 ±4.7) g/L]均高于A组Alb[(105.1±7.3) g/L、(109.0±7.6) g/L]、PA[(30.1±4.8)g/L、(37.6±5.1)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天,2组患儿的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B组患儿的血清GAS[(96.3±10.8) ng/L、(119.4±14.0) ng/L]、MLT[(270.5±34.8) ng/L、(298.1 ±33.2) ng/L]均高于A组血清GAS[(89.5±9.6)ng/L、(101.4 ±12.7) ng/L]、MLT[(244.2±30.1)ng/L、(267.0 ±28.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1.74%)显著低于A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7,P =0.045).结论 应用改良的手术方法治疗NEC患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对患儿手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营养学指标影响更小一些.

  • 肌醇磷酸酶-1与宫内感染小鼠海马神经炎性反应引起认知障碍的关系

    作者:李多多;程远;李振晓;朱凤莲

    目的 探讨肌醇磷酸酶-1(SHIP-1)与宫内感染小鼠海马神经炎性反应引起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30只C57BL/6雌鼠与15只雄鼠以2∶1合笼,孕鼠均分为宫内感染模型组脂多糖(LPS组)和对照组,LPS组于孕13.5 d尾静脉注射LPS350 μg/kg制备宫内感染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9 g/L盐水.孕鼠产后3d,各组分别取15只新生鼠处死,分离海马组织提取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SHIP-1、核因子-κB(NF-κB) p65、NF-κB磷酸化(NF-κBp)的蛋白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待剩余小鼠8周龄时(各15只),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实验,评估小鼠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结果 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中SHIP-1蛋白表达(0.677±0.074)明显高于LPS组(0.317±0.095),而NF-κB p65及NF-KBp蛋白表达(0.630±0.109、0.352±0.084)则明显低于LPS组(1.028±0.029、1.080±0.1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4、3.516、5.161,P=0.041、0.025、0.007);LPS组海马组织中炎性因子IL-13和TNF-α的表达[(5.875±0.349) pg/mg、(14.256±0.784) pg/mg]明显高于对照组[(1.621±0.151) pg/mg、(3.984±0.255) p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90、12.460,P=0.000、0.000).LPS组小鼠学习能力[逃避潜伏期1~6d分别为(58.286±1.418)s、(56.036±2.252)s、(55.071±1.856)s、(50.071±3.251)s、(52.893±2.372)s、(46.929±3.761)s]明显高于对照组[逃避潜伏期1~6d分别为(53.679±2.413)s、(47.571±3.529)s、(54.071±2.777)s、(47.250±2.864)s、(45.107±3.447)s、(42.393±3.46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466,P=0.001).空间探索实验结果:LPS组在第1次进入平台SE象限的潜伏时间[(44.080±6.313)s]明显长于对照组[(25.900±6.033)s],而停留在平台所在位置的时间、经过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及停留在平台东南象限的时间、进入平台所在象限的次数[(0.040±0.040)s、(0.100±0.100)次、(4.000±1.693)s、(1.000±0.394)次]均明显少于对照组[(0.400±0.202)s、(0.600±0.267)次、(14.360±5.000)s、(3.400±0.76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0、1.750、1.760、1.960、2.790,P=0.026、0.049、0.048、0.033、0.006).结论 宫内感染新生小鼠海马组织中SHIP-1表达降低,对其下游前炎性因子NF-κB和炎性因子IL-1β、TNF-α表达的抑制作用降低,同时伴认知功能障碍.

  •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治疗小儿单侧隐睾并双侧鞘突未闭及内环口处理方法的选择

    作者:郭立华;郝春生;牛志尚;张晨捷;王弘扬

    目的 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治疗小儿单侧隐睾并双侧鞘突未闭术中双侧内环口处理方法的选择,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2例单侧隐睾并双侧鞘突未闭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55例,患儿患侧内环口周围筋膜及后腹膜破坏一圈,睾丸下降固定后,于精索血管外侧内环口上壁腹横肌弓状下缘及后腹膜的腹横筋膜间缝合一针缩小内环口.对侧内环口直径<0.5 cm,破坏内环口一圈,不缝合;内环口直径≥0.5 cm,破坏内环口一圈,缝合一针.对照组47例,患儿睾丸下降固定及患侧内环口的手术方法与观察组相同,对侧内环口均荷包缝合.比较2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儿均成功保留精索血管后睾丸固定于阴囊内.观察组手术时间[(42.02±3.21) min]短于对照组[(48.43±4.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9,P<0.01).2组术中估计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4.38±1.42) mL比(4.80±1.37) mL,(2.87±0.64)d比(2.98±0.61)d,1.8%(1/55例)比2.1%(1/47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33、-0.853,x2 =0.013,均P>0.05).术后随访1~6年,平均30个月,均未发现睾丸回缩或萎缩,均无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或脐疝发生.结论 经脐单部位三通道腹腔镜治疗隐睾疗效确切.内环口破坏一圈并间断缝合一针的改良方法处理双侧内环口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 儿童血源性骨关节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天久;俞松;杨小红;吕欣;徐艳朋;罗宇

    目的 探讨遵义地区儿童血源性骨关节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耐药性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因SA导致骨关节感染的95例患儿临床资料.年龄10d~ 14岁,平均5.6岁;男53例,女42例;急性骨髓炎39例,急性化脓性关节炎31例,慢性骨髓炎19例,同时有急性骨髓炎和关节炎6例.根据药敏结果,统计SA耐药性,比较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不同性别和不同时间段的检出率及SA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情况.结果 95例SA导致的骨关节感染患儿中MRSA占50.53%(48例),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2.63%(88例),对林可霉素、红霉素、头孢西丁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64.21%(61例)、57.90%(55例)、55.79%(53例)和53.68%(51例),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5.26%(24例)、11.58%(11例)和6.32%(6例),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莫西沙星、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耐药菌株.MRSA在男性患儿中的检出率(52.83%,28/53例)稍高于女性患儿(47.62%,20/4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5,P> 0.05).2008年至2010年、2011年至2013年和2014年至2016年MRSA检出率分别为27.78%(5/18例)、51.61%(16/31例)和58.70%(27/46例),2014年至2016年MRSA检出率明显高于2008年至20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P<0.05).SA对林可霉素、红霉素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在2014年至2016年明显高于2008年至2010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遵义地区儿童血源性骨关节感染病例中SA耐药性较高,MRSA的检出率和SA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逐渐增加趋势.

  • 婴幼儿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36例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周维政;陈俞帆;潘静;李乐;陈桂芳;邓丽群;邹焱

    目的 探讨婴幼儿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肿瘤外科住院诊断并治疗,且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畸胎瘤的患儿共36例.收集患儿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质量等资料,患儿术前均完善超声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围术期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甲胎蛋白(AFP)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肿瘤按照Norris病理分型分为成熟性畸胎瘤组(27例)和未成熟组(Ⅰ级l例,Ⅱ级4例,Ⅲ级4例).结果 本研究中男9例,女27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1.4个月(7d~7岁);肿瘤质量736.47 g(7.90 ~2 355.00g);平均手术时间2.88 h(1.08 ~7.06 h);出血量29.11 mL(2 ~ 150 mL);影像学检查发现25例(69.4%)肿瘤位于左腹部,11例(30.6%)位于右腹部,且83.3%(30/36例)的肿瘤跨越中线;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6个月(9d~23个月).术前AFP水平为7 593.1μg/L(1.7 ~ 80 000.0 μg/L),术后AFP水平为891.9 μg/L(1.4 ~16 519.6μg/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成熟组术前AFP水平为5 439.6μg/L(1.7~80 000.0μg/L),术后AFP水平为1 130.6 μg/L(1.4~16 519.6μg/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成熟组术前AFP水平为11 182.3μg/L(17.4 ~ 80 000.0 μg/L),明显高于成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末次随访时AFP水平为38.3 μg/L(1.4 ~ 325.4 μg/L),其中成熟组14.3 μg/L(1.4~43.3 μg/L),未成熟组78.4 μg/L(1.7 ~ 325.4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未成熟组中化疗患儿随访时AFP水平平均为54.9 μg/L(2.6 ~116.6μg/L),较其术后AFP水平[265.2μg/L(206.8 ~384.1μ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患儿均行手术治疗,腹腔镜下手术切除3例(8.33%),且未成熟组9例中4例(44.4%)患儿术后接受化疗;手术时间与肿瘤质量、部位及Norris病理分型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本研究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1%,其中,肿瘤破裂6例,血管损伤5例,消化道损伤4例,未完整切除肿瘤导致肿瘤复发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婴幼儿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具有典型的临床特点,且多数可手术完整切除,但手术并发症并不少见;AFP作为一种肿瘤复发相关的预测性指标,化疗可明显降低术后AFP水平.

  • 负压辅助闭合系统在白血病患儿难愈性溃疡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李雄涛;沈先涛;伍兴;陈小亮;周治国;张平

    目的 探讨负压辅助闭合系统(SAC)在治疗白血病患儿难愈性溃疡创面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5例创面溃疡经常规伤口换药难以治愈的白血病患儿资料.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2~9岁,平均6.2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创面位于大腿内侧5例,会阴部及肛周4例,足踝部3例,小腿2例,大腿外侧1例;溃疡创面大小为2cm×3 cm~7cm×5 cm,创面深度0.6~1.8 cm;15例创面均取分泌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大肠埃希菌4例、克雷伯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未检测出细菌1例.血液内科行常规伤口换药平均26 d(11 ~36 d)无好转后转入骨科.创面均在严格清创后行SAC治疗,依据创面情况采用缝合、自体皮移植或继续SAC治疗,观察创面形态学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儿经SAC治疗后均可见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10例患儿经过1次SAC治疗创面可以直接缝合;5例患儿经过2次SAC治疗后,其中3例可以直接缝合,另2例将创面缩小后取自体皮移植后创面愈合.15例白血病患儿难愈性溃疡创面经SAC治疗后均愈合,无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结论 SAC可使深部创面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可缩小创面、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为二期缝合或植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治疗白血病患儿难愈性溃疡创面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 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清洁间歇导尿致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国贤;何翔飞;张艳;张瑞莉;王庆伟;文建国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NB)患儿清洁间歇导尿(CIC)后出现复发性尿路感染(RUT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RUTI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5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接受CIC的NB患儿184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根据UTI发生频率把患儿分为偶发性UTI(OUTI)组(0~1次/年)和RUTI组(>1次/年),对2组患儿临床表现和尿动力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回归分析鉴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OUTI组患儿147例(79.9%),RUTI组37例(20.1%),平均随访27个月(12 ~ 39个月).RUTI组较OUTI组患儿年龄大(7.4岁比5.9岁)、脊髓受损水平面高、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更多见、膀胱壁厚度增加(4.7 cm比3.6 cm)、膀胱顺应性减小,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儿性别、预防性抗生素应用、肾积水、尿失禁、膀胱容量、逼尿肌过度活跃、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和逼尿肌漏尿点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较大、膀胱壁厚度增加、膀胱顺应性减小和存在VUR是RUTI风险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较大、膀胱壁厚度增加、膀胱顺应性减小和存在VUR是NB患儿行CIC治疗发生RUTI的危险因素.行CIC治疗的NB患儿定期进行影像尿动力学和超声检查很有必要,有利于发现RUT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预防RUTI提供参考.

  • 儿童肘部骨折的特征分析

    作者:吴剑平;丁晓飞;廖世杰;陆荣斌;林华豪;党浩;瑞朱

    目的 分析儿童肘部骨折的年龄、性别、年份、季节、骨折部位、致伤原因等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儿童肘部新鲜骨折患儿资料,利用SPSS 18.0、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儿童肘部骨折613例(628个部位),骨折数逐年增多,其中男414例,女199例,男∶女为2.08∶1.00,年龄分布呈1岁、3岁、5岁3个高峰;4-10月为骨折高发月份;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71.29%,437/613例),其次为肱骨外髁骨折(14.68%,90/613例)、尺骨鹰嘴骨折(3.26%,20/613例)、桡骨颈骨折(2.28%,14/613例)等.摔倒为主要的致伤原因(67.54%,414/613例),其次是高处跌落(16.64%,102/613例)、运动伤(7.83%,48/613例)、车祸伤(5.55%,34/613例)、人为故意损伤(0.65%,4/613例).结论 儿童肘部骨折高发于1岁、3~6岁儿童,呈低龄化趋势,并逐年增多,男童多见,夏季高发,肱骨髁上骨折为常见,其次为肱骨外髁骨折.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高度重视预防儿童摔倒、高处跌落和运动损伤等意外伤害,同时也应警惕虐婴、打架等人为故意损伤.

  • 生物胶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气管胆管瘘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霞;严玉群;邓文华;任加红;舒俊华;吴亚斌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气管胆管瘘(CTBF)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选取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内科2016年收治的儿童CTBF 1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现状及临床转归.结果 本例患儿年龄3岁7个月,以反复咳嗽、肺炎、肺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支气管镜下碘油造影诊断为CTBF,并经支气管镜下生物胶封堵成功治愈.迄今英文文献中仅有30例儿童CTBF被报道,2例中文文献报道.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胆汁痰或呕吐、吸入性肺炎、肺不张或肺气肿等,诊断方法包括支气管镜、支气管造影、胆道造影、肝胆核素扫描、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除本例患儿采用支气管镜下生物胶封堵瘘管外,其余患儿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瘘管结扎术、胃造口术、肝切除术、瘘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肝门-空肠吻合术、胆囊-空肠吻合术等.4例死亡,余均痊愈.结论 儿童持续性慢性咳嗽经常规治疗控制不佳时,应考虑CTBF的可能,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支气管镜下碘油造影是一种简单可行的诊断方法,除手术治疗外,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和生物胶封堵对治疗未并严重胆道畸形的儿童CTBF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 Peter-Williams髓内钉手术治疗成骨不全患儿胫骨骨折的疗效

    作者:房凤岭;任秀智;刘军龙;窦丛辉;陈梅;毛国良

    目的 探讨应用Peter-Williams髓内钉治疗成骨不全骨折畸形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骨三科成骨不全治疗中心共收治成骨不全胫骨骨折患儿30例,患儿均进行胫骨Peter-Williams髓内钉手术固定.30例患儿中,12例左胫骨骨折,13例右胫骨骨折,5例双侧胫骨骨折.在35个胫骨中,有20个胫骨无弯曲畸形,15个胫骨伴不同程度弯曲前弓畸形.男17例,女13例.术后按照儿童功能独立评定表(WeeFIM评定表)评估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10 ~ 26个月).手术时间平均为1.2 h(0.75 ~2.50 h),术中出血约60 mL(30~ 100 mL).胫骨平均10周(8~16周)愈合.患儿撤除石膏后即在床上练习患肢活动,于复查X线片显示截骨愈合后开始负重行走.患儿父母均对手术结果满意,患儿WeeFIM评分由术前64~85分[(60.76±15.57)分]提高至术后75~91分[(82.00±7.50)分],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5,P=0.003).未出现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无神经血管损伤病例.结论 应用Peter-Williams髓内钉手术治疗成骨不全胫骨骨折,对肢体损伤小,不进入关节,出血少.可减少再骨折,大程度地矫正畸形,改善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闭合性腹部钝性伤致双侧输尿管断裂1例

    作者:李茂仙;覃道锐;唐耘熳

    输尿管损伤在泌尿生殖系统损伤中发生率<1%[1].由于输尿管部位隐蔽,腹部钝性伤致双侧输尿管断裂极为罕见,目前国内外仅有数例报道[2-3].现报道2016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双侧输尿管断裂1例,为1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1例

    作者:丁一;杨合英;张大;杨林;贾佳;赵鸽;李延安;王家祥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BWS)是与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15区域印记基因簇表达异常相关的一种罕见疾病.以巨舌、巨大儿和腹壁缺损为主要表现,临床上还可见耳部折痕或切迹、腹腔内脏肥大、低血糖、面部鲜红斑痣及其他血管异常等表现,儿童期胚胎性肿瘤相对高发.现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BWS患儿进行报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临床表现、诊治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
  • Blau综合征2例

    作者:李维超;刘力;尹晶;胡坚

    Blau综合征(BS)是儿童时期发病的肉芽肿性自身炎症性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绝大多数患者早期发病,通常在3~4岁之前,典型表现为三联征:肉芽肿性关节炎、眼葡萄膜炎及皮疹.该病临床较少见,现主要通过2例病例报告,总结BS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

    关键词:
  •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研究进展

    作者:张源方;董长宪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是一种组织形态类似于卡波西肉瘤(KS)且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较罕见,多发于四肢、躯干上部、颌面部的皮肤及深部软组织,也可发生于纵隔、腹膜后等.KHE是引起婴幼儿卡梅现象(KMP)的主要肿瘤之一,病死率高达10%~37%,甚至达52%.目前国内外并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就KHE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

  • SCN2A基因突变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李容;胡越

    SCN2A基因编码Nav1.2型钠离子通道蛋白,其变异可导致良性癫痫、癫痫性脑病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SCN2A变异以错义突变为主,轻型癫痫大多与遗传性错义突变有关,而严重的表型多由新生截短突变引起.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无绝对相关性,但可根据蛋白改变位置初步判断功能变化的趋势.SCN2A变异相关早发婴儿癫痫脑病者可尝试钠离子通道阻滞剂,但仍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 儿童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龚元;张明满

    儿童慢性胰腺炎是儿科疾病中的少见病,目前首选内科保守治疗,但仍有较多患儿经内科治疗失败后需外科手术.目前手术方式可分为引流术、切除术和切除术联合引流术3大类.现主要对儿童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各种手术方式疗效进行综述.

  • 泉州地区0~12岁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

    作者:朱庆龄;陈俊伟;林卫华;黄柏青;苏钊

    目的 了解福建省泉州地区0 ~12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常规体检的0 ~12岁儿童的血清25(OH)D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及季节儿童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年龄不同分为<1岁组、1~3岁组、>3 ~6岁组及>6岁组.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0~12岁儿童5 830例,血清25(OH)D值为(68.85±22.53)nmoL/L,其中维生素D充足4 682例(80.31%),维生素D不足723例(12.40%),维生素D缺乏425例(7.29%),维生素D过量及中毒0例.不同季节儿童维生素D水平不同,夏季儿童血清25 (OH)D水平[(76.26±22.26) nmol/L]明显高于其他三季[春、秋、冬分别为(68.35±22.08)nmoL/L、(62.35 ±21.88) nmol/L、(66.13 ±21.78) 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性别儿童血清25(OH)D水平比较,<1岁组和1~3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岁组和1~3岁组男、女童分别为(88.45 ±28.20) nmol/L比(82.60±20.33) nmol/L,(79.28±18.98) nmol/L比(78.68 ±21.80) nmol/L,均P>0.05],>3 ~6岁组和>6岁组男童血清25(OH)D水平[(64.63 ±19.53) nmol/L、(57.63 ±16.65) nmol/L]较女童高[(59.78±17.88) nmol/L、(51.00±15.58) nmo]/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年龄增大,儿童血清25(OH)D的水平逐渐减低[<1岁组、1~3岁组、>3 ~6岁组和>6岁组分别为(84.08±26.93)nmol/L、(78.43±22.50)nmol/L、(64.43 ±19.55) nmol/L、(59.20±19.00) nmol/L],不同年龄段儿童血清25(OH)D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泉州地区0~12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良好.3岁以上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不容忽视.

  •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2018更新版要点导读与解析

    作者:向莉

    2018年正值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发布25周年,世界哮喘日的主题也继“哮喘控制”主题延续多年之后新发布为“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it is always the right time to addressairway diseases(早期实时重视气道疾病)”,这一主题将哮喘延伸为气道疾病的重点代表性疾病,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2018年版更新的GINA详细列举了12项更新要点,涵盖了从评估哮喘恶化和难控制的危险因素、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临床应用、药物和免疫治疗、并存上气道疾病治疗、月经期哮喘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叠综合征、预防哮喘共7大类问题的12项要点,现对GINA2018更新版的要点进行导读与解析,并重点关注在儿科领域的应用指导,以期为儿科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