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腺病毒介导的p16基因对TJ899细胞系活性的影响

    作者:朱军;孙泽林;戚晓渊;李建珉;程爱国

    目的研究五型腺病毒载体(Ad5)携带p16基因对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系TJ899生长状态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SP法)测定p16蛋白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系生长状态.结果重组体腺病毒能介导p16外源基因在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系TJ899细胞中阳性表达,6 d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为93%,并且能显著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结论腺病毒介导p16基因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并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状态.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开口间距与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周岩;于龙;郭文生;苏崇德

    目的了解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椎管扩大程度及开口大小与疗效的关系. 方法对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患者共72例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58例获得随访,手术前、后均行CT扫描测量颈椎管矢状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5.9个月. 结果 JOA评分优良率79.3%.术后疗效随C3~7椎管平均矢状径增加而改善,当椎管平均矢状径增加至80%左右时疗效佳,继续增加椎管平均矢状径疗效无明显改善.结论颈后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非开口间距越大疗效越好,当开口大小超过一定范围,术后症状改善不再明显,并发症增加.

  • 人脑胶质瘤中CCND1基因的转录与表达

    作者:赵明;章翔;黄安炀;杨树茂;王西玲;梁景文;王映梅

    目的检测和分析人脑胶质瘤中CCND1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法检测52例人脑胶质瘤及8例正常人脑组织中Cyclin D1 mRNA蛋白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脑胶质瘤中CD1蛋白及mRNA呈过度表达,其标记指数和阳性率随肿瘤的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加.两者的标记指数之间、以及与PCNA标记指数之间均为显著正性相关.结论人脑胶质瘤中CCND1过度转录和表达,随胶质瘤临床病理分级增加而增高,同时与肿瘤细胞增殖状态密切相关,提示CCND1基因的异常转录和表达在胶质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眼眶肿瘤(附80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德志;周良辅;毛颖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手术治疗的眼眶肿瘤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视神经起源的眼眶肿瘤视力障碍严重,而海绵状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等非视神经起源的肿瘤视力障碍相对轻微.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术后视力预后差.15例脑膜瘤获得平均为39.2月的随访,4例复发.结论眼眶肿瘤的治疗方式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对于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和视神经胶质瘤,还取决于患眼的视力和肿瘤的生长状况.经颅眶入路能较好地暴露大多数眶内和眶尖肿瘤.

    关键词: 眼眶肿瘤 颅眶入路
  • 酪氨酸激酶C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嗜颅神经侵袭的关系

    作者:孙沫逸;王磊;陆斌;杨耀武;李建虎;程晓兵

    目的观察酪氨酸激酶C(TrkC)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C与ACC嗜颅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2例ACC、7例正常腮腺及3例腺泡细胞癌标本中的TrkC进行检测.结果 TrkC在ACC肿瘤细胞中的阳性率为90.6%(29/32),且存在嗜神经现象组的Trk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见嗜神经现象组(P<0.05).TrkC的表达在正常腮腺导管细胞为阳性,而在腺泡细胞癌均为阴性.结论 TrkC在ACC中的过表达可能是ACC嗜神经侵袭的机制之一,TrkC可能作为ACC嗜神经侵袭的生物学标志.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附56例报道)

    作者:王伟民;管勇;孙淼;丰育功

    2000年1月至2003年3月我科采用耳后小骨窗微血管减压术结合神经梳理(nerve carding)治疗56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疗效满意,治愈率98%,现报告如下.

  • 犬颅脑火器伤后早期AQP4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武弋;章翔;费舟;封亚平;宋少军;王彦刚;贺晓生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AQP4)在犬颅脑火器伤后早期弹道旁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犬颅脑火器伤后不同时间点(30 min、1 h、12 h、24 h)、不同部位即挫伤区和震荡区(伤道旁0.5 cm、5.0 cm处),以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用干湿比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QP4蛋白表达,并进行脑水肿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伤后30 min即出现内皮细胞肿胀、紧密连接开放、细胞器变性、血管周围水肿等超微结构损伤征象,脑的含水量亦然(P<0.01),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同时AQP4的表达迅速下降(P<0.01),12 h达到低,24 h有所回升,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性(r=-0.932,P=0.025).结论火器伤后脑内AQP4早期的迅速下调,是机体对脑损伤所作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推测其具有一定阻止血脑屏障破坏、减轻血管源性或细胞源性脑水肿的作用.

  •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前后细胞凋亡分析

    作者:陈若平;王秉玉;丁美修;史桂英;石学耕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前后肿瘤细胞凋亡,进而推测化疗疗效.方法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替尼泊甙(teniposide)化疗前后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 300mg/M2 替尼泊甙化疗可显著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凋亡发生率,从(21.39±15.56)%提高至(78.81±14.11)%(P=1.74×10-11);不影响正常脑组织细胞凋亡发生率(P=0.066).结论替尼泊甙化疗可显著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凋亡,具有强大的抗肿瘤作用.

  • 伽玛刀治疗5 508例颅内病变回顾

    作者:朱建堃;吴锡标;邓印辉;梁舜尧;黄敏仪

    目的总结10年来应用伽玛刀(γ-刀)治疗颅内病变5 508例的经验体会.方法对5 508例中常见的垂体瘤1387例治疗,统计158例巨大垂体瘤治疗效果与方法;听神经瘤312例中50例复发治疗随访结果;脑膜瘤460例中进行随访;脑动静脉畸形527例中统计130例随访结果;740例脑转移瘤治疗中556例随访结果进行总结.结果垂体瘤γ-刀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听神经瘤有效率为41.6%,脑动静脉畸形有效率为83.3%,脑转移瘤有效率为81.8%.结论γ-刀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应进一步根据有关生物学试验及临床病人个体反应来阐明脑组织及脑血管对不同放射剂量的反应以提高疗效,使之更成功地应用到临床.

  •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作者:宋洋;崔益钿;万青;蔡廷江;江小伟;王栋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手术技巧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本科10年间收治的68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历资料.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情况及意识状况,选择手术方法.结果全组687例,死亡率14.8%.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Ⅴ级分别为:32.9%、24.9%、16.7%、8.6%、2.1%.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超早期手术和显微镜的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及其复发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高乃康;毛伯镛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CSDH)约占颅内血肿的10%,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6.5/10万人,其起病经过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手术效果较好,但研究发现约8%~37%患者术后血肿复发,无症状患者复查头颅CT 80%示残存程度不等滞留液,预防血肿复发成为CSDH治疗的焦点[1].本文回顾研究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老年CSDH患者265例,其中复发患者28例,探讨其治疗经过及复发相关因素.

  • 胚胎大鼠嗅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及分化特性

    作者:陈福权;王锦玲;邱建华;刘顺利;米文娟

    目的建立胚胎大鼠嗅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培养方法,研究其增殖和分化特性.方法采用添加丝裂原的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胚胎14 d(E14)大鼠嗅球NSCs,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培养的NSCs及自然分化为特异性神经细胞的类型,测定NSCs的生长曲线.结果从E14大鼠嗅球分离、培养出表达nestin,并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NSCs.嗅NSCs的增殖依赖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其中EGF的促分裂增殖作用明显优于bFGF.结论从E14大鼠嗅球培养出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NSCs.

  • 钻孔负压引流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作者:赵学俊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程发展常为亚急性或慢性,偶可呈急性过程,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3年6月间共收治5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采用钻孔负压引流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的研究

    作者:盛罗平;陈仁辉;陆林其;尹大同;安纯正

    急性颅脑损伤可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且可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改变[1~5],本文检测了10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5,3'-triiodothyronine, T3)、甲状腺素(thyroxine, T4)、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3',5'-triiodothyronine, rT3)及垂体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水平的变化,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 重型颅脑损伤非少尿期血中非蛋白氮的变化(76例报告)

    作者:鲍向阳;马小红;席生莲

    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过程中,有一长期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即:病情进展和治疗过程中非少尿期血中非蛋白氮含量的上升对病情恢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作者通过系统的资料复习和临床治疗观察,现就近年来76例临床病例分析回顾如下:

  • 帕金森病PVP术靶点定位探讨

    作者:陈来照;刘跃亭;李守缄

    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 PVP)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靶点定位方法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我院从1998年12月至2000年1月期间采用MRI定位微电极引导的方法成功进行41例手术,取得满意疗效,并对靶点的定位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 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和夹闭动脉瘤

    作者:龙新兵;何理盛;韩富;朱吉祥;杨坤;傅泉;隋立森

    21世纪是微创神经外科学的时代.如何以小的手术切口,轻的全身炎症反应,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小的瘢痕愈合,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一直是外科的研究课题,也是神经外科的努力方向.近10年来发展的锁孔外科是微创神经外科的重要发展项目.2001年6月至2002年11月,我们运用该入路切除了鞍区脑膜瘤4例,垂体瘤4例,以及夹闭动脉瘤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

    作者:王维兴;刘晓燕;钱涛;王广;孟杰;呼铁民;宋和顺;石祥恩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病理基础复杂,原发病因不十分清楚,致残率、死亡率较高,一般超过60%.另外,HCH同颅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一样具有级联效应,它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继发性脑损害.目前采取何种方式早期清除血肿、减少并发症有助于阻断或减轻这种损害,降低死亡率是外科领域一直探讨的问题[1].因此,现将我院从1991年到2002年经外科治疗的较重型HCH 282例总结如下:

  • 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271例临床分析

    作者:单宝昌

    1997年7月至2002年10月,我们选择性应用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对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可行性和适应证进行了探讨,总结分析如下.

    关键词: 外伤 穿刺 颅内血肿
  • 外伤性脑梗塞

    作者:张治平;蒋宇钢;尹畅

    外伤性脑梗塞(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多种原因导致这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直接占位效应压迫脑血管,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CT、MRI和脑血管造影来研究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像学特征和机制.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梗塞
  • 脊髓再手术后并发切口脑脊液漏的防治

    作者:陈琳;黄红云;王锐;修波;李秉辰

    脑脊液漏是脊髓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有导致椎管内或颅内感染的危险,并可影响切口愈合[1].我院神经外科从2001年12月至2002年5月,开展脊髓再次手术(包括减压术、粘连松解术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术)治疗晚期脊髓损伤130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0例.经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探讨

    作者:余定庸;唐文国;唐晓平;漆建;罗仁国;冯凌;苟张洋;王远传

    我科从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82例,多采用经额单处钻孔引流术,术后死亡1例,血肿复发2例,本文就CSDH术后复发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

  • 三叉神经痛

    作者:赵丽;武雨寒;王彦刚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常见的面部疼痛综合病征,其疼痛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每10万人中就有100~2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年发病率约为5/10万,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60岁,儿童少见,女性的患病率约高于男性两倍.

  • 颅内病变的定位技术

    作者:王旭;吴景文;刘恩重;章翔

    掌握颅内病变的定位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的基础,也是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骨瓣开颅手术,还是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锁孔" (key hole)技术等,都需依靠颅内结构或病变的精确定位的个性化选择手术方法,以利引导手术入路[1].在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师是根据颅内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凭借解剖学基础和经验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了避免定位的偏差,常常需要做一个较大的头皮切口和骨窗,并减慢手术操作速度以利寻找病变、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这种操作远远不能达到当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标准.因此,寻找一种既精确、可靠,又简单、快捷的定位方法,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需要探索的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立体定向技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神经外科疾病定位诊断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是当代神经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 蛋白酶在胶质细胞瘤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

    作者:章薇;蒋晓帆;费舟

    胶质细胞瘤是颅内发病率高的肿瘤,临床上胶质细胞瘤侵袭和转移常为患者肿瘤复发、预后欠佳、治疗失败和死亡的首要原因[1].

  • Landau-Kleffner综合征1例

    作者:周柏玉;迟丽屹

    病例报告,女,9岁,因发作右侧肢体抽搐伴言语障碍2年于2003年9月13日入院.患儿于2年前因发热、头痛、呕吐,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炎",经治疗后头痛消失,体温正常,逐渐出现言语不清,发单声,不能连贯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理解他人话语.

  • X-刀放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合并胶质瘤1例

    作者:柏秀松;封亚平;封雨;苏厚银

    患者,男性,32岁,间歇性头昏头痛一年, 1995年8月2日晚上突然左上肢发麻,触电感,随即意识丧失,倒地,伴四肢抽搐,历时1 min,无大小便失禁.同年11月CT检查报告右额叶大脑镰旁有2.8 cm×3 cm范围的不规则强化灶(图1),其间和边缘低密度交错;右顶叶交界处1.2 cm×1.5 cm的低密度灶,增强不明显.DSA检查右额叶中线部位显示畸形血管团2.5 cm×2.6 cm,大脑前动脉明显增粗,诊断右额动静脉畸形;右额顶低密度病灶.

  • 垂体腺瘤合并脑血管病3例报告

    作者:林元相;何理盛;康德智;林章雅;张义成

    我院收治3例垂体腺瘤合并脑血管病,现报告如下:例1,男,45岁,因"视力下降、性欲减退2年,头痛2个月"入院.体检:神志清,胡须、阴毛稀少.视力:左0.8,右眼前手动.左眼颞侧、右眼周边视野缺损.双乳房可挤出稀白乳汁.血皮质醇:上午8时为422.29 nmol/l,下午4时为313.68 nmol/l;血泌乳素(prolactin, PRL)>9.1 nmol/l;雌二醇(estradiol,E)<70pmol/l,睾酮(testosterone, T)为5.86 nmol/l,其余正常.颅脑CT、MRI示3.7 cm×2.8 cm大小囊、实性肿块,位于鞍内及鞍上区,视交叉明显受压.行右翼点入路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有大小为3 mm的动脉瘤,给予夹闭.肿瘤位于视交叉前下方,有囊性变,质软易吸除.病理报告:垂体腺瘤.诊断:垂体腺瘤并动脉瘤.恢复顺利出院.随访5年无复发.

    关键词: 垂体腺瘤 脑血管病
  • 人垂体生长激素启动子的克隆与测序

    作者:马驰原;卢亦成;任常春;朱景德;顾健人

    垂体腺瘤基因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靶向性问题仍然是大的挑战.人生长激素启动子(human growth hormone promoter, hGHp)属组织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目的基因只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及其起源组织中特异性表达[1,2].本研究拟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技术从人基因组cDNA中扩增出其片段,并应用酶切、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

  • 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德科;崔明芹;相寿长;李宪峰

    目前由于交通、建筑业的发展,头外伤患者越来越多,使颅骨缺损呈上升趋势,颅骨缺损后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对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目前作为颅骨修补的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弊端.本组患者尤其儿童,应用自体髂骨作修补材料,颅骨成形及美容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 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发展及规范建立

    作者:汪业汉

    一、历史复习相传在公元前222年至280年,中国在三国时期,一位华陀医师为曹操脑内病变引起头痛而做手术[1].中国古书籍<内经>、<千金要方>等记载了中医药治疗精神病、癫痫等均取得可靠的效果.但是,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真正起步却很迟,在1949年以前,我国所有医院内既无此专科,也无专职医师,遇到这类疾病很难应用手术方进行法治疗.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作者:依木马;栾新平;林琳

    神经源性高血压又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全身性心血管疾病.其病因至今未明,治疗效果不佳.自从Jannetta等[1,2]提出了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学说并认为神经源性高血压是由于异常血管袢压迫延髓以来,外科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为高血压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国内外已较广泛地采用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方法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世界神经外科发展简史(Ⅱ)

    作者:

    关键词:
  • 世界神经外科发展简史(Ⅰ)

    作者:

    关键词:
  • 世界神经外科发展简史(Ⅳ)

    作者:

    关键词:
  • 世界神经外科发展简史(Ⅲ)

    作者:

    关键词:
  • 抗癫痫药预防外伤性癫痫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江基尧;张浚;李维平;徐蔚;许文辉;方乃成;罗其中;朱诚

    目的比较采用常规预防性抗癫痫药和不使用任何预防性癫痫药对1 213例急性脑挫裂伤患者伤后癫痫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家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 213例,分为两组:①常规采用预防性抗癫痫药组607例;②不采用预防性抗癫痫药组606例.所有患者都经CT扫描证实存在脑挫裂伤.服用常规抗癫痫药物>18月.伤后临床随访1~8年,平均3.6年.结果常规预防性抗癫痫药组患者癫痫发生16例(2.64%),不使用任何预防性抗癫癫药组14例(2.31%),两组癫痫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常规预防性抗癫痫药不能减少脑挫裂伤患者伤后癫痫发生率.颅脑损伤患者不应该常规采用任何预防性抗癫痫药物.

  • 苍白球内侧部毁损术中靶点的综合定位法

    作者:凌士营;傅先明;凌至培;汪业汉

    目的介绍综合定位法在苍白球内侧部(Gpi)毁损术中的应用.方法对59例Gpi毁损术中的靶点综合性定位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先根据Shaltenbrand图谱和姚家庆图谱,确定一个标准的Gpi坐标,X=18 mm, Y=2 mm, Z=-6 mm,再通过MRI定位扫描、粗电极刺激和微电极记录三种方法对标准靶点坐标进行三次修改.后,在对靶点进行试验性毁损后,制作永久性Gpi毁损灶.结果第一次标准靶点修改例数为50例,修改范围:x=0~4 mm,y=1~2 mm,z=0~3 mm;第二次修改例数为18例,修改范围:x=1~3 mm,y=1~1.5 mm,z=1~1.5 mm;第三次修改例数为9例,修改范围:x=0.5~1 mm,y=0.5mm,z=0.5~1.5 mm,而且大多数仅在z轴上进行修改.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结论大限度地利用MRI定位扫描和粗电极刺激所获得的信息,是Gpi毁损术中靶点定位的基本方法,微电极记录技术是靶点Gpi定位的辅助手段.

  • 经颅短串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炜;徐启武;李盛昌;陈旎;车晓明;顾士欣

    目的探讨在常用麻醉方案下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获得运动诱发电位(MEP),从而实现运动传导通路的术中监护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6月至2003年1月共40例无明显肢体肌力减退的手术患者,给予异丙酚全静脉麻醉,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刺激参数:30~100 mA;单个脉冲波宽:100~500 μs;脉冲波间隔时间:1.25~5 ms;每串所含脉冲波个数:2~5个/串)诱发运动诱发电位,记录对侧上肢前臂屈肌群,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所获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期,考察各刺激参数对所获电位的影响及其佳组合.结果在94.6%的患者中,采用80~100 mA,500 μs,2 ms,4个/串的刺激参数组合能获得波幅和潜伏期均满意的MEP.结论选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配合使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可以获得MEP,有望实现对运动传导通路的术中监护.

  • C型臂或CT定位射频热凝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

    作者:刘猛;吴承远;刘玉光;王宏伟;宫杰;孟凡刚

    目的对240例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选择性卵圆孔、眶上孔、眶下孔射频热凝治疗.方法仰卧位,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局部浸润麻醉,采用X线拍片,C型臂或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中定位,刺中三叉神经节后以温控射频热凝对靶点进行毁损,作者对此项技术进行部分改进.若单纯第2支或第3支疼痛发作可行眶下孔或侧入法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结果 240例患者中,疗效优良187例,良好43例,无变化10例,总有效率为95.8%.本组病例有209例术后随访观察2~4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为37个月.1年以内复发者19例,分别再次给予射频热凝治疗仍有效.2年内复发者35例.结论改进后的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老年人尤为适宜;每次毁损参数以温度60~75℃,热凝时间2~4 min较为合适.

  •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学习曲线

    作者:赵卫国;濮春华;沈建康;孙青芳;李云峰;李宁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VD)手术技术达到熟练的学习曲线规律,为更好开展这类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一作者主刀的我院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从初期到成熟不同阶段的前200例临床资料,以每40例作为一个学习曲线阶段,比较5个阶段手术病例在显微操作时间、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5个阶段手术病例在年龄、性别和病程上均无明显差别(P>0.05).早期80例MVD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平均时间为108 (108±29) min,后期120例镜下操作平均时间缩短为65(65±25) min, t=11.17,P<0.001);早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后期下降至8.3%;而手术满意疗效则从早期的75%大辐上升至后期的90%(χ2=8.0357,P<0.01). 结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前80例为学习阶段,此阶段内施行手术应在经验丰富的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手术的高效和低限度并发症的发生.

  • 发作间期PET对难治性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义;苏长保;吴立文;任祖渊;王任直;马文斌

    目的分析18例颞叶癫痫患者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结果.方法 18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脑电图/录像脑电监测(EEG/VEEG)、MRI海马相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检查诊断为颞叶癫痫.均进行PET检查,结果有16例显示不同程度的颞叶前中部和(或)内侧部的低代谢区域.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手术,其中右侧颞叶癫痫16例行标准前颞叶及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左侧颞叶癫痫2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结果随诊观察6~26个月,按照Engel的疗效判断标准,结果I级(癫痫发作消失)11例,II级(极少发作)4例,III级(发作减少75%以上)2例,IV(无改变)1例.结论对于临床上怀疑为颞叶癫痫而上述常规检查方法不能明确癫痫灶者,PET能更好地帮助诊断.

  • 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价

    作者:

    关键词: 随机对照试验
  • 医学学术论文的分类

    作者:

    关键词: 医学 学术论文
  • Meta 分析概述

    作者:

    关键词:
  • 循证医学简介

    作者:

    关键词:
  •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第13届学术大会

    作者: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合会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