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治疗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的处理策略

    作者:姜晓峰;牛朝诗;傅先明;计颖;丁宛海;汪业汉

    目的 探讨应用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治疗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的选择策略、手术技巧及体会.方法 对35例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进行术中探查,其中12例无责任血管类型、8例静脉无法减压类型以及5例复发类型选择单纯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10例责任血管不确定类型(5例小脑上动脉、1例小脑前下动脉、4例静脉)选择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联合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35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消失,均遗留有面部中度麻木,痛、温、触觉大部分存在,门诊平均随访3年,均无复发.结论 针对显微血管减压术中无责任血管类型、静脉无法减压类型、复发类型以及责任血管不确定类型,单纯或者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不仅能够有效解除疼痛,而且较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而言对神经损害小,功能障碍程度低,疗效满意.

  • 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卫硕;蒋建伟;惠国帧

    目的 探讨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此罕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神经垂体GC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年龄41~66岁.肿瘤由致密排列的多角形或圆形细胞构成,胞浆丰富,略嗜酸呈细颗粒状,无坏死及核分裂象.瘤细胞表达酸性钙链接蛋白S-100(3/3)、细胞表面糖蛋白CD56(2/3)、波形蛋白(Vimentin,2/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1/3),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约1%~5%.肿瘤细胞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随访3例患者,均存活.结论 神经垂体GCT非常罕见,对于鞍区发生的肿瘤,术前应考虑到神经垂体GCT的可能,以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 听神经瘤手术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比拉力·巴拉江;朱国华;麦麦提力·米吉提;裴祎楠;柳琛;更·党木仁加甫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将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听神经瘤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面神经监护下显微外科切除肿瘤,对比听神经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和未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肿瘤大小、肿瘤的位置、肿瘤是否复发、术前是否内听道扩大、岩骨的气化程度、术中磨除内听道后壁、手术持续时间、合并糖尿病及体重指数(BMI)等因素,回顾性分析听神经瘤手术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在考虑的众多因素中,只有术中磨除内听道后壁(OR:3.58,95%CI:1.022 ~ 12.536;P=0.046)、手术持续时间(OR:1.008,95%CI:1.001 ~ 1.016;P=0.029)及病程(OR:1.011,95% CI:1.001~1.023;P=0.040)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包括术中磨除内听道后壁、手术持续时间及病程.

  • 脑室胶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

    作者:周加华;冯达云;杨迪;秦怀洲

    目的 探讨脑室胶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5例脑室胶样囊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1例侧脑室胶样囊肿患者行右侧三角部马蹄瓣入路囊肿切除术,3例第三脑室胶样囊肿患者行额部纵裂入路经胼胝体胶样囊肿切除术,1例第三脑室胶样囊肿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囊肿伽马刀放射治疗,均预后良好.结论 脑室胶样囊肿发病率低,多起病急,一但有症状需尽快行囊肿切除术.

  • 颅脑外伤后发生嗅觉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齐恩博;李一明;韩凯伟;侯立军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后发生嗅觉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以颅脑外伤为主要诊断的患者共80例,分为嗅觉损伤组和嗅觉正常组.通过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受伤原因、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力部位,是否存在脑挫裂伤、血肿、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是否存在颅底骨折、鼻骨等面颅骨折,评估颅脑外伤后发生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颅脑外伤后嗅觉障碍共17例,约占颅脑外伤患者的2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嗅觉障碍与颅底骨折,额叶的挫伤、血肿或水肿存在明显相关性,而与手术、受力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颞枕顶部脑挫裂伤、血肿或水肿无相关性.结论 额叶的挫裂伤、血肿和水肿以及颅底骨折是外伤后嗅觉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患者入院GCS评分等因素与嗅觉障碍的发生未显示出明显相关性.

  • AGR2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作者:麦麦提依明·托合提;文国道;唐超;李俊漾;胡跃兵;马驰原

    目的 研究人类前提度蛋白2(AGR2)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评价AGR2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经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新鲜标本,共117例.按照侵袭性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行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AGR2在垂体腺瘤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在117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AGR2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P<0.05);在不同亚型的垂体腺瘤组织中AGR2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 >0.05);AGR2在垂体腺瘤细胞中定位位于细胞浆及细胞膜.结论 AGR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含量有显著的差异.AGR2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垂体腺瘤侵袭性的一个靶标,还可以作为垂体腺瘤诊断、靶向治疗以及判断其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潜在的指标.

  • 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岩;张久祥;李慧;白晓光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分别采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5 min、手术开始时、停药时的SBP、DBP、HR;并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记录麻醉维持时依托咪酯的靶控输注血浆浓度.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在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5 min、手术开始时、停药时P组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5 min、手术开始时、停药时血压与麻醉诱导前比较略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E组相比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5 min、手术开始时、停药时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维持时依托咪酯的靶控输注血浆浓度为(0.25±0.08) μg/mL.结论 在动脉瘤介入术中,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能有效减少麻醉诱导和维持期的循环波动,可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患者苏醒迅速,是一种可靠的静脉全麻药.

  • 早期气管切开对老年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金光;李海燕;靳苑;樊丽超

    目的 观察早期气管切开对老年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60例老年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急诊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时即同时行经皮扩张切开术,对照组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低时再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肺部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发病3个月的治疗效果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老年重型脑室出血患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术可以改善治疗效果.

  • 改良数字化钛网塑形颞肌外巨大颅骨缺损修补术探讨

    作者:刘玉河;陈超;付茂武;高干;陆南;刘启峰;刘霞;闫静

    自六十年代以来,钛合金网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磁性,无腐蚀性,不受CT、MRI、X线检查的影响,质轻、强度高等优点,已经成为颅骨缺损修补的首选材料.钛合金的弹性模量与骨组织接近,有利于将所受的载荷以压应力的形式传递到骨组织中去,有利于维持结合体的稳定性,临床多采用颞肌下修补.但颞肌下修补耗时较长,术中出血较多,术后渗血较多,容易损伤颞肌,尤其对于巨大颅骨缺损,减压术后时间较长者,头皮塌陷明显且存在与皮层粘连,分离颞肌困难,创伤大,容易损伤皮层,易出现并发症;再者,颞肌瓣与皮层之间往往存在血液供应,强行分离,会加重皮层缺血,诱发癫痫发作等症状.

  • 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治疗老年性丘脑出血的对比

    作者:杨利辉;刘英彩;张建刚;闫建敏;陈志强;宋纪宁

    随着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脑出血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之一[1].丘脑作为脑出血的主要部位之一,由于它位置深,功能重要,一旦出血后往往预后差,死亡率高.一直以来,丘脑出血的治疗为神经外科的难点之一[2].本文分析了我院2014年至2016年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96例老年性丘脑出血患者,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6例老年性丘脑出血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内镜组和手术组.内镜组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62~79岁,平均(68.14±4.31)岁.出血量25~55 mL.入院时GCS评分3~8分21例,8~ 12分25例,12 ~15分6例.手术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68.45±4.29)岁.出血量23~60 mL.入院时GCS评分3~8分19例,8~12分21例,12~15分4例.

  • cofilin蛋白的调节机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作者:申亚辉;冯禹楠;闫晓东

    细胞骨架中的肌动蛋白参与了一系列的重要生理活动,包括肌肉收缩、胞质分裂、神经纤维再生与退行性改变等.这些生理过程的实现除了需要肌动蛋白参与,还需要一些能够起到调节肌动蛋白聚合和解聚作用的蛋白.根据近的研究表明,分子量为15 ~20 kDa的肌动蛋白解聚因子/丝切蛋白分子家族(ADF/cofilin family)如肌动蛋白解聚因子(actin depolymerizing factor,ADF)、丝切蛋白(cofilin)、抑制蛋白(profilin)、载肌动蛋白(actophorin)等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使肌动蛋白微丝解聚的作用,从而影响细胞骨架蛋白动力学.

  • 自发性脑出血继发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建军;王子亮;李天晓

    非外伤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性脑实质/脑室出血两大类,在西方国家,ICH约占全部卒中的8%~15%,估计年发病率为(10~ 25)/10万[1].而在我国,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脑血管病已成为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威胁居民健康的首要因素[2],ICH估计年发病率为(70~105)/10万[3],并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尽管在过去十几年里,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机制和监护、治疗手段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ICH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还是没有明显的下降[1,4-5],且缺乏可靠的治疗方案,这可能与ICH后继发缺血性脑损伤(ischemic brain injury,IBI)也存在一定关系.本文主要从诊断、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等方面对自发性脑实质/脑室出血后的继发IBI进行如下综述,同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胶质瘤干细胞的糖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叔昕;朱文博;张继;陈智杰;赛克

    高级别胶质瘤作为高度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具有致死率高,治疗抵抗,易复发等特点,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在15~ 19个月.具备多向分化等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胶质瘤干细胞的存在,将成为高级别胶质瘤治疗的关键[1].近来肿瘤代谢方式的异常改变受到了广泛关注,例如研究证实,高水平的合成代谢将会驱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一型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及二型已糖激酶(herxokinase2,HK2)等代谢相关蛋白及基因也有望成为新的恶性肿瘤干预靶点[2-3].本文旨在针对胶质瘤干细胞的糖代谢特点及其具备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一例误诊为脑膜瘤的颅内原发罗道病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孙刚锋;蒋晓帆

    罗道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是一种病因不明、少见的、非肿瘤性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又称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常见受累部位为淋巴结,颅内原发性RDD较为罕见.本文复习一例术前诊断为脑膜瘤的颅内原发RDD,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及治疗等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患者男,44岁,主因查体发现颅内病变1 w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异常.查体:体温36.3℃,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4/78 mmHg,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记忆力、计算力未见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颅MRI:右顶可见一团片状等T1短T2信号影,约5.8 cm ×5.5 cm ×1.2 cm,周围可见大片水肿,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右侧侧脑室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左移,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图1~5).

  • 脑外伤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王学建;陈杨

    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又名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或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AIDP),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1].它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常累及颅神经.但是脑外伤合并发生格林-巴利综合症极为罕见,我科治疗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71岁.因“头部外伤致头痛呕吐10 h”于2013年7月24日入院,入院时患者嗜睡,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4mm,左侧2.5 mm,对光发射迟钝.CT提示“右侧额颞部脑挫伤伴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于2013年7月24日急诊入院予以保守治疗,给予止血、护脑、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

  • 手术切除儿童原发性巨大脑包虫病1例

    作者:李剑;陈建国;杨柳;倪兰春;陈建;顾志恺

    脑包虫病是由棘球蚴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的相对罕见疾病,占所有绦虫感染的1%~2%[1-2],约50%~75%脑包虫病发生于儿童[1].本院收治一例原发性脑包虫病患儿,报道如下.患儿女性,6岁,汉族,江苏人,因“发现眼球左侧斜视3个月余,头痛3d”于2012年5月1日入院.3个月余前出现眼球向左侧斜视,伴有视力下降,3天来感持续头痛,有恶心,伴走路步态不稳,外院查头颅CT示左颞顶枕部囊性占位,诊断为“左颞顶枕巨大囊性占位”入院.既往患者体健,否认畜牧区生活史及狗羊密切接触史.

  • 我国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治现状

    作者:马杰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常见的儿童(14岁和以下)实体肿瘤,其年发病率稳固占据儿童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儿童白血病,1970 ~ 1979年间世界范围人口学研究提示其年龄标准化的年发病率(ASR)为20/百万~30/百万,占儿童恶性肿瘤24.2%~36.3%[1];而2001~2010年世界人口学研究数据中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ASR为28.2/百万,占儿童恶性肿瘤17.2%~26.3%[2].

  • 标准化病人在普通外科急腹症见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季乐乐;赵亚;黄启超;翟玉龙;邢金良;周峰;何显力

    目的 探讨标准化病人在普通外科急腹症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在唐都医院普通外科见习的五年制本科生60人,随机分为实验教学组及常规教学组,实验教学组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课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教学组成绩显著高于常规教学组.结论 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外科急腹症教学效果.

  • 初步探讨PBL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化

    作者:贾博;刘伟;郭庆东

    目的 初步分析和探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PBL模式)在临床教学上的应用并进行优化.方法 结合PBL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剖析该模式的优缺点进而提出优化方案,加强PBL模式的实际效能.结果 通过优化PBL模式,教学效果有了较明显的改善.结论 初步分析和探讨PBL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优化其中的不足,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 儿童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15例诊治体会

    作者:许新科;李军亮;陈程;陈伟;王方宇;王凤华;李方成

    目的 总结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大家对其的认识.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两年来收治的15例原发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AT/RT,详细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学表现、手术治疗,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随访,详细分析其预后.结果 1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颅内13例,椎管内2例,手术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AT/RT.术后都得到有效随访,除1例椎管内AT/RT患者术后完成化疗后至今7个月仍未见肿瘤复发外,其余14例均在术后1个月至9个月不等死亡.结论 AT/RT好发于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恶性度高,确诊有赖于病理,争取手术全切除结合术后放化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总体预后差.

  • 改良膝胸卧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

    作者:张占伟

    目的 探讨改良膝胸卧位是否是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16例经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年龄、性别、出血倾向、术后颅内积气、术后颅内积液、术后是否遵医嘱坚持采用膝胸卧位.对以上因素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复发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率为9.5%.术后复发与术后是否遵医嘱坚持采用改良膝胸卧位有关(P<0.05),而年龄、性别、酗酒、出血倾向、术后颅内积气、术后颅内积液等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其与血肿的术后复发相关.结论 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遵医嘱坚持采用膝胸卧位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

  •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的治疗及预后

    作者:张刚;史航宇;米伟阳;史永强;李楠;江彬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破裂导致硬膜下血肿或积液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西安市儿童医院2011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3例儿童颅内网膜囊肿继发硬膜下血肿及积液患者,其中男10例,女3例(男∶女为3.3∶1),平均年龄5.1岁(1.8 ~12.4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疾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13例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40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13例患儿的高颅压症状如头痛、头晕、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均消失.影像学检查发现出血及积液均吸收或好转;3例囊肿消失,7例囊肿体积缩小,3例囊肿体积无变化.囊肿直径<5 cm的病例,临床及影像学预后好于囊肿直径>5 cm者.结论 儿童IAC破裂继发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发病率不高,临床预后良好.手术治疗以解决颅内压增高为主要治疗目的,单纯颅骨钻孔外引流术应作为首选方案;如果患者症状仍不能改善,神经内镜辅助囊肿-基底池造瘘术对缓解症状有帮助,但并不能减少再出血的风险.囊肿初始的大小可能影响预后.

  • 机器人立体定向辅助系统手术在儿童癫痫和肌张力障碍中的应用

    作者:解自行;徐金山;方铁;方方;郑莉莉;李华;邓劼;陈春红;伍妘;王晓飞

    目的 探讨机器人立体定向辅助系统在儿童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对24名需要立体定向手术的儿童患者,采用机器人立体定向辅助系统(ROSA).术前使用ROSA设定电极入点和靶点,术中应用ROSA确定入点、方向和深度,术后评估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24例儿童患者平均年龄7.5岁(3~16岁),平均病史4年(1~9年).共植入210根深部电极,13例进行单侧植入,11例进行双侧植入.其中包括额叶90根,颞叶68根,枕叶10根,顶叶26根,岛叶12根,苍白球4根.平均每根电极植入时间小于10 min.术后复查CT,与术前MRI相融合之后分析,可见各电极末端位置与植入术前计划靶点位置基本一致,平均位置误差2.6 mm(0.3 ~5.9 mm).1例患者在颞骨入颅点周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无不适表现.本组患者无颅内血肿、电极脱出等并发症.结论 ROSA引导立体定向植入儿童颅内深部电极,克服了传统框架式立体定向仪在儿童的应用局限,且更加安全、精准、便捷.

  • 小儿颅内肿瘤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西北地区单中心数据分析

    作者:叶玉勤;贺晓生;杨永祥;苏鑫洪;孔垂广;白威;张欣

    目的 回顾性分析西北地区单中心儿童颅内肿瘤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对明确病理学类型的839例儿童(0 ~15岁)颅内肿瘤,按照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新标准,分析肿瘤部位、类别和级别,及其与患儿性别、年龄和来源地区的关系.结果 839例颅内肿瘤患儿来源于西北五省,以幕上肿瘤居多(68.4%),低级别肿瘤占多数(56.4%).总体男∶女为1.53∶1,7~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位于前五位的肿瘤分别是星形细胞肿瘤(16.4%)、颅咽管瘤(11.6%)、髓母细胞瘤(9.3%)、生殖细胞瘤(7.0%)和室管膜瘤(6.3%),男∶女为1.19∶1.低级别∶高级别为2.61∶1.结论 本研究基于单中心近10年的儿童颅内肿瘤资料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北地区儿童颅内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

  • 立体定向活检术在儿童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登元;白茫茫;张剑宁;张雷鸣;杨帆;吴昊泽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活检术在儿童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手术方法、技术要点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北京海军总医院行立体定向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活检患儿34例,其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2 ~ 16岁(平均6.6岁),其中常规框架立体定向引导活检13例,无框架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引导活检21例.结果 32例患儿获得明确病理诊断,2例未明确病理诊断,活检阳性率94.1%(32例),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16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1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1例,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1例,胶质瘤(WHO Ⅱ~Ⅲ级)1例,节细胞瘤(WHO Ⅰ级)1例,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1例.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11.8%),其中术区出血2例,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无手术相关死亡.结论 立体定向儿童脑干肿瘤活检安全、可靠,具有较高诊断率,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明确可为儿童脑干胶质瘤患者个体化治疗及相关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郭荣增;杨忠旭;崔丽华;游泽泓;杜立功;汪寅;唐镇生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的临床治疗特点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手术治疗DNET患者12例,其中颞叶癫痫9例、额叶癫痫2例、顶叶癫痫1例;男7例,女5例,年龄4~36岁;手术方法采取在皮层及深部脑电监测(ECoG)辅助下行肿瘤及致痫灶扩大切除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DNET,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年,9例停药后癫痫发作消失,1例停药后仍有癫痫发作,2例仍在服药,癫痫无发作.MRI随访至少2年肿瘤无复发.结论 DNET是一种以顽固性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肿瘤,手术效果良好,在术中脑电监测下行肿瘤加致痫灶扩大切除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 扩大经蝶入路切除儿童颅咽管瘤临床分析

    作者:王举磊;衡立君;张治国;黄涛;田启龙;屈延

    目的 探讨扩大经蝶入路切除儿童颅咽管瘤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扩大经蝶入路手术的6例儿童颅咽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并发症及随访资料等.结果 6例患儿平均年龄10.7岁,均经CT及MRI确诊,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视力下降,发育迟缓等.术后5例原发、1例复发性肿瘤均做到内镜下完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近期脑脊液漏1例,颅内感染1例,垂体功能低下2例,尿崩3例.远期(>1个月)垂体功能低下1例,尿崩1例,无复发病例.结论 扩大经蝶入路切除儿童颅咽管瘤临床可行,但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及较长时间的学习曲线.鞍膈下型颅咽管瘤为佳手术适应症.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