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泌乳素腺瘤的影像表现和临床特点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华楸;徐钰;刘胜文;肖群根;万学焱;陈娟;韩林;雷霆

    目的 探讨泌乳素腺瘤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影像特点,泌乳素水平,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我科手术治疗的84例(男23,女61)泌乳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肿瘤生长方式、血清泌乳素水平分类,与其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男性患者中高泌乳素者(69.6%)明显多于女性(40.9%).高泌乳素组中,男性患者均为广泛侵袭性生长的巨大腺瘤(100%).女性高泌乳素组中,肿瘤大小与激素关系不明显而与生长方式相关.女性泌乳素腺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男性.结论 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术前的激素水平、影像特点和肿瘤生长方式的综合评估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 HSP70调节ATO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实验研究

    作者:李同宽;吴春波;高国军;李伟平;宋学明

    目的 通过调节热休克蛋白70 (HSP70)的表达,观察HSP70在三氧化二砷(ATO)诱导胶质瘤细胞U251 MG死亡中的作用.方法 台盼蓝染色用来评价细胞的活性,免疫印迹分析HSP70和Caspase-3表达情况,进一步使用热休克蛋白抑制剂KNK437和热激的方法调节HSP70的水平,观察ATO在不同HSP70水平对U251 MG死亡的影响.结果 ATO诱导U251 MG细胞的死亡,伴有HSP70的表达;应用KNK437明显增加ATO诱导U251 MG细胞的死亡和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热激明显抑制ATO诱导U251MG细胞的死亡.结论 HSP70在ATO诱导胶质瘤细胞U251MG死亡中起保护作用,KNK437可能在ATO治疗胶质瘤中起协同作用.

  • 枕正中入路相关静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梁瑞嘉;丰育功;唐万忠;李环廷

    目的 对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为临床在后颅窝病变手术中减少静脉损伤和减轻术后并发症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利用20具成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模拟枕下后正中入路,观察与此入路密切相关的静脉及其的属支,并对其进行统计和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 小脑下蚓静脉和小脑半球下静脉出现率100.0%,小脑延髓裂静脉出现率87.5%,小脑下脚静脉出现率77.5%,延髓后正中静脉出现率55.0%,小脑延髓池静脉出现率35.0%.结论 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及其属支的构成复杂,变异大,提高对静脉显微解剖学的认识,可减少术中不必要的出血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37例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细胞学动态分析

    作者:王丙聚;冯国栋;杨毅宁;雷蕾;代文;贺莹;刘婷婷;粟秀初;赵钢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方法 运用玻片细胞沉淀(粟秀初教授研制)细胞学方法,对37例使用Bactec MGIT 960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特点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 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升高,但有4例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小于50×106/L.多数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呈混合型细胞反应,有33例(89.2%)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中性粒细胞,25例(67.6%)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浆细胞.但多数患者脑脊液(60%)以淋巴细胞为主,少量(1/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几乎所有患者脑脊液内均可以检测到浆细胞的存在.结论 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分类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为主型,少部分为中性粒细胞为主型.

  • 经外侧裂-岛叶清除基底节血肿手术入路的解剖

    作者:冯三平;冯继

    目的 探讨基底节脑出血手术中,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相关结构的解剖,做到既能彻底的清除血肿,又能大程度地保护脑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方法 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外侧裂、岛叶、岛盖、大脑中动脉、基底节的相关解剖.结果 ①外侧裂的表面有3个分支与岛盖关系密切,为暴露岛叶提供有利条件;②岛叶呈一个金字塔外形,表面由4~7个岛回组成,周围以环岛沟为界与额顶颞叶分隔开;③大脑中动脉的M1沿蝶骨嵴向外走形,多在岛顶前下方的岛阈附近分叉;M2段彼此“(11)V”字形,或“网眼状”,在岛叶表面向后上扇形展开,并发出许多微小的穿支血管供应岛叶皮层.④岛叶向内对应了基底节、内囊,丘脑等结构,本研究中发现,在岛叶的中部水平切面上,岛叶的中后短回,垂直向内对应了壳核为宽阔的部分和内囊的膝部.结论 熟悉外侧裂-岛叶手术入路中的解剖,有利于基底节血肿的清除.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细胞对C6胶质瘤的趋向性

    作者:龙乾发;刘卫平;汪平;费舟;钟俊;刘远杨;伊西才;汪凯;贾晨光;魏礼洲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源性神经细胞对C6胶质瘤的趋向性.方法 阿尔法低必需培养基(α-MEM)、神经细胞生长添加剂B2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体外通过Transwell系统共培养BMSCs源性神经细胞与C6胶质瘤细胞培养基,HE染色分析穿过聚醋酸纸膜微孔的细胞数量;体内在C6胶质瘤模型中移植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BMSCs源性神经细胞,免疫组化分析移植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条件培养基诱导BMSCs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核抗原(NeuN)为47%±0.08%,高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H)为45% ±0.07%及部分巢蛋白(Nestin)为10%±0.04%,体外Transwell结果显示BMSCs源性神经细胞透过聚碳酸酯膜微孔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体内移植结果显示BMSCs源性神经细胞与BMSCs对胶质瘤的迁移无明显差异(P>0.05)并呈现时间特异性(P<0.01).结论 BMSCs源性神经细胞对C6胶质瘤有明显的趋向性.

  • 标准去大骨瓣+硬脑膜网格成形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

    作者:贺云松;罗柳宁;黎斌兵;苏畅;赵钦来;黄武

    目的 通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探寻一种更加个体化,更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方法 对不同时期采取的两种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标准去大骨瓣+硬脑膜网格成形术在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轻度脑挫裂伤病人及术中预防急性脑膨出,术后预防脑切口疝方面有优势,更具个体化.结论 标准去大骨瓣+硬脑膜网格成形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LAT1表达与人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增殖和血管形成的关系

    作者:甄海宁;河井信行;冈田真树;大久保修一;费舟;章翔;刘卫平;霍军丽;田宫隆

    目的 探讨大型氨基酸转运载体1( LAT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胶质瘤病理学特征、细胞增殖以及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AT1、Ki-67和CD34在62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计算Ki-67标记指数(Ki-67 LI)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LAT1在胶质瘤中高表达,其免疫阳性染色既定位于瘤细胞也定位于血管内皮;LAT1表达随胶质瘤病理级别升高而明显增强(P=0.000),在高恶性度胶质瘤中LAT1表达明显强于低恶性度胶质瘤(P=0.002);LAT1表达与胶质瘤Ki-67标记指数(P =0.003)和微血管密度(P=0.000)都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 LAT1与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在胶质瘤的恶性增殖和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髓内型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研究(附15例报告)

    作者:何远东;张鸿祺;王志潮;叶立双;卞立松;柳江;王建生

    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国外报道也不多[1-3],单纯的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cavernous malformation,ISCC)就更少.随着MRI的广泛应用,此病例的报告不断增加.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开展使得该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极大改善[4-6].我科自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15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现就其临床表现、影像特征以及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安生;王涛;高燕军;常树林;张胡金

    高血压脑出血(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的21%~48%[1],在HICH患者存活者中,约有50%~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肢体偏瘫为常见.皮质脊髓束损伤是其致残的重要机制.所以,如何在HICH急性期准确判断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从而优化治疗、康复方案,是降低致残的关键.

  • 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封亚平;朱辉;谢佳芯;刘艳生;艾卫兵

    经伤椎置钉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方法.理论上能够增加固定器的强度,为骨折的愈合提供更为稳定的固定系统同时有助于骨折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1,2].在临床实践中也初步发挥出一定的优势.但是有关伤椎置钉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临床报告病例较少[3].为验证该手术的指征、安全性及技术规范,我科于2007年5月至2010年1月,采用对伤椎椎弓根正常者行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作者:林涛;车海江;冯磊;王晓明;苏龙;崔创

    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尽可能清除血肿,尽可能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害,提高手术效果是目前外科治疗发展方向.我们采取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应用尿激酶溶解残余血肿,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就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效果总结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2年2月至2011年12月,经CT扫描及结合病史、查体诊断为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92例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手术本组男59例,女33例,年龄42 ~ 76岁,平均63.3岁;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72例.

  • 锥颅血肿腔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2例

    作者:黄普鑫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致残率高,对于患者及社会均会造成严重负担.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运用锥颅血肿腔尿激酶灌注微负压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2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2例,男65例,女47例,年龄38~82岁,平均63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均经颅脑CT证实脑出血.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Labbe's静脉损伤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凌;纪文军;张海平;付洛安

    Labbe's静脉是连接大脑中浅静脉和横窦之间的吻合静脉,又称下吻合静脉,在脑的静脉回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重型颅脑损伤合并Labbe's静脉损伤时常可导致严重后果,由于颅脑损伤的复杂性,如同时合并Labbe's静脉损伤使治疗更为困难.本文通过对榆林市北方医院自2006年3月至2012年2月采用手术治疗的36例重型颅脑损伤同时合并Labbe's静脉损伤病例分析,探讨佳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 双针微创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例报告

    作者:李云翔;费舟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多样,我科自2006开展微创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至今,其中行双针微创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例,其余均为单针微创锥颅清除颅内血肿.双针微创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适用于高龄、并发症多、家属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或者经济条件的限制不愿意行开颅去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此手术方法明显优于单针微创锥颅的方法,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及治疗费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自体颅骨骨微粒一期种植修复创伤性颅骨缺损的初步观察

    作者:孟兵;蔡树雄;卢媚媛;李仕卓

    创伤性颅骨缺损大都因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所致,部分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所致,目前国内外创伤性颅骨缺损一般选择二期修复.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从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中选择需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除外开放性颅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及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自体颅骨骨微粒一期种植修复创伤性颅骨缺损,目前已开展手术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孙建军;李长栋;荔志云

    缺血性脑血管病(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二级预防指针对已发生脑缺血性疾病的个体通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复发的干预措施.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很多,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又可分为生理学危险因素如:"三高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以及行为学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肥胖、抑郁等.

  • 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作者:张照龙;聂景浩;黄清海;刘建民

    随着CT、CTA、MRI、MR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手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手术和介入治疗也存在着风险.因此对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估对于指导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动脉瘤本身特点和患者人群特点的角度,就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帮助临床医生对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做出恰当的治疗方案.

  • 神经外科手术内植入物的“零缺陷”管理

    作者:殷亚亚;宦怡;王宇;王西玲

    护理质量的零缺陷是21世纪医院质量管理的目标,也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其中质量保证是管理的基础,质量控制是管理的手段[1].提高质量是医院永恒的工作主线.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神经外科手术是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外科手术植入物在神经外科手术康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植入物不合格,将会导致手术失败,给患者增加痛苦[2].

  • 开颅手术切除治疗软脑膜血管瘤1例报告

    作者:王晓东;张恒柱;张宪;武永康

    软脑膜血管瘤是Sturge-Weber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临床上较为罕见.我们收治软脑膜血管瘤患者一例,予以开颅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报道如下:患者,男性,18岁,因突发短暂昏迷伴抽搐后2h于2009年7月10日入院.患者在逛街时无诱因突感眼前发黑,视物模糊,随后昏倒在地,呼之不应,伴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持续约5 min后缓解,醒后诉头痛,伴视物模糊,以左侧视野为著,感恶心,呕吐数次,遂来就诊.

    关键词: 软脑膜血管瘤 手术
  •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2例报道

    作者:刘伟;肖文俊;郭庆东;陈燕伟;付洛安;费舟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是指颈内动脉-后交通分叉部位的动脉瘤,国外资料报告占颅内动脉瘤的25%,仅次于前交通动脉瘤.而国内样本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占颅内动脉瘤第一位[1].以往文献表明Willis氏动脉环的解剖学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把发生在后交通动脉,而非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交叉部位的动脉瘤称作"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非常少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 ~ 3%[2].本文报道2例"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其中1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随访观察治疗.

  • 转化生长因子-β1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作者:徐发礼;赵宁辉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血管形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研究证实,TGF-β1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中表达明显增高[1],介导病理性血管壁重塑,可能参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颅内动脉瘤组:共121例,男性43例,女性78例,平均年龄(53.4±13.2)岁,来自于我院神经外科,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对照组:共175例,男性67例,女性108例,平均年龄(52.3±10.9)岁,来自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人群.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13例分析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

    随着材料学和介入技术的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07年2月以来,共收治CCF患者13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CCF患者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23 ~ 52岁,其中7例有明确的颅脑外伤、颅底骨折病史,6例无明确外伤史,病因不明.

  • 重视增强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作者:王守森;张辉建;章翔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AR)是在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V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跨学科技术,以跟踪注册、显示和交互为支撑的技术.AR可以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物体融合于真实场景中,具有虚实融合、实时交互和辅助增强的特点,使用者感知的是真实世界的场景,而不是虚拟现象,体现了对现实的"增强"理念.目前,AR技术已在神经外科领域获得了初步应用.

  • 脑静脉窦血栓MRI增强扫描及MRV影像诊断价值

    作者:郝跃文;刘燕;印弘;吕博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及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35例CVST患者的MRI平扫、MRV及MRI增强扫描的直接征象,MRI增强扫描表现为静脉窦内低信号三角征(直接征像),磁共振轴位上,静脉窦呈高信号明显强化,而与腔内血栓无强化,类似三角形,MRI平扫表现为T1为等信号、T2等低信号直接征像.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者局限性信号缺失、中断.结果 本组35例(81.2%)为中青年患者,均行MRI平扫、MRV及MRI增强扫描,其中MRI增强扫描中有31例出现“三角征”,29例患者MRV呈阳性,5例MRI平扫呈阳性;由此可见,MRI增强扫描“空三角征”的出现率极高,达到88.6%.结论 头部MRI、MRV、增强扫描检查能显示CVST脑组织直接和间接受累征像,本研究得出头颅MRI增强扫描+MRV成像可作为诊断CVST的首选检查,且其联合扫描是CVST敏感的检查方法,也是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三种检查联合扫描复查能动态观察病情及反映疗效.

  • 17β-雌二醇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作者:刘振;郝芳芳;罗良生;李莉;米琼宇;黄宗堃

    目的 研究17β-雌二醇(E2)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的抑制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①空白组,②假穿刺组,③SAH组,④SAH+E2组,⑤SAH+安慰剂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内皮素-1(ET-1)含量,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颞叶神经元凋亡情况,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SAH后7 d SAH+E2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与SAH组和SAH+安慰剂组相比明显变大(P<0.01);与SAH组和SAH+安慰剂组相比,SAH+E2组血浆ET-1浓度明显减少(P<0.01);TUNEL染色显示SAH+E2组颞叶皮质神经元凋亡程度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减轻.结论 持续给予E2维持其生理浓度可以有效预防SAH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部分可能与E2可以抑制ET-1的产生有关.

  • Dyna CT及吲哚箐绿造影在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吴曦;曹依群;李强;许奕;岳志健

    目的 探讨应用旋转断层重组技术获得CT样图像(Dyna CT)及吲哚箐绿(ICG)造影对定位、评估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及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0名符合手术切除SDAVF的患者,术前行Dyna CT三维重建瘘口血流、评估瘘口与脊柱骨性标志的位置关系并设计手术预案,术中行ICG造影准确定位瘘口,辨别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后切除瘘口,并再次行ICG造影确认引流静脉不显影.结果 所有10例患者术前造影及Dyna CT均可辨明瘘口位置及与脊柱的关系,术中均根据ICG造影中的血管显影顺序判断血流方向及定位瘘口,瘘口阻断后再次ICG造影见引流静脉均无显影.术后10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1 w后所有患者复查DSA均见瘘口完全消失.临床随访8例均未见症状复发结论 术前Dyna CT瘘口血流重建结合术中ICG造影可以准确定位瘘口,良好地区分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可增加手术安全性.

  • 枕大池二次注血建立SAH大鼠模型失败原因分析

    作者:赵龙;唐晓平;段劼;彭华;张涛;杨彬彬;李宗喜

    目的 探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常见失败原因.方法 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203例成年SD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分析常见失败原因,并探讨提高建模成功率的方法.结果 成功建立模型160例(成功率78.82%).主要失败原因有呼吸道梗阻14例(6.9%),脑组织穿刺伤4例(2.0%),麻醉过深3例(1.48%),注血过快至脑疝形成8例(3.94%),首次注血后长期意识障碍至全身衰竭11例(5.42%),其他原因3例(1.48%).结论 呼吸道梗阻、脑组织穿刺伤、脑疝、麻醉过深、术后营养衰竭等是导致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失败的常见原因,通过避免以上因素可以提高建模的成功率.

  • 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作者:徐伟;邓德旺;李桂心;黄立平;陈立峰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 收集60例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无颅内压监测组32例,未应用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组28例,加用颅内压持续监测,比较两组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预后.结果 颅内压监测组与无颅内压监测组相比,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根据颅内压控制引流速度、合理应用脱水剂及控制血压、保证有效满意的脑灌注压,进而降低了再出血率、减少了并发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安全性更高、疗效更好.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比较研究

    作者:汤恒心;王守森;张小军

    目的 通过动脉、静脉窦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上矢状窦( SSS)血栓形成,比较两种治疗的效果.方法 清洁级青紫蓝大白兔48只,随机共分A、B、C三组,数目分别为24只、12只、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36 ±0.27)kg.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分别为经颈动脉、静脉窦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组.第一步用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YST)的动物模型,分别通过两种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CVST,观察受累静脉窦血流速度、窦旁脑组织含水量、血流变等指标.结果 经静脉窦途径治疗后脑组织含水量、基底静脉血流速度、血流变部分指标均与经动脉途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 直接静脉窦途径溶栓优于经颈动脉途径溶栓.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