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维生素C调控SIRT3影响自噬水平的研究

    作者:王元欣;岳康异;鱼洋;武秀权;孙季冬;张磊

    目的 探讨维生素C(Vit C)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解转录因子3(SIRT3)影响帕金森病模型中PC12细胞自噬的意义和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拟神经元PC12细胞株,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单纯Vit C组(Vit C组)、帕金森病组(MPP+组)和Vit C治疗组(Vit C+MPP+组),在含有Vit C组中分别加入400 μmol/L Vit C孵育6h后,在含有MPP+组中均加入700 μmol/LMPP+,模拟帕金森病的神经细胞损伤,孵育48 h后,利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Kit-8,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利用小鼠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LDH变化;Western blot(WB)检测PC12细胞中SIRT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的表达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细胞SIRT3、LC3-Ⅱ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CCK-8和LDH检测结果提示,Vit C能改善细胞生存环境,明显减轻帕金森病PC12细胞损伤,提高细胞活力;同样的,WB结果提示,与MPP+组比较,Vit C上调SIRT3和LC3-Ⅱ的表达,促进神经元自噬的发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Vit C+MPP+组中SIRT3和LC3-Ⅱ荧光强度均较MPP+组增加.结论 Vit C可以激活SIRT3表达,并提高细胞自噬,发挥一种内源性的神经保护作用,拮抗MPP+对PC12细胞的损伤.

  •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鞍底支撑

    作者:赵新虎;张溢华;王昊;贺绪智;梁鸿;徐伦山;许民辉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时颅底重建时不同鞍底支撑物的临床特点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的50例垂体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内分泌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肿瘤过程中采取双鼻孔经鼻蝶窦入路内镜下操作技术,结合4B暴露技术和“假包膜外切除”技术,根据颅底重建时采用鞍底支撑物的不同,随机分为纳吸绵支撑组和纱条支撑组各25例.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纳吸绵支撑组无需拔除填塞物,但需在门诊行鼻腔清理;纱条支撑组5d左右拔除鼻腔填塞物.鼻部舒适度评估:纳吸绵支撑组优于纱条支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蝶窦脂肪+纳吸绵填塞以及碘仿纱条填塞,两种鞍底支撑物在术后早期可抵抗来自于鞍底腹侧脑脊液搏动等对颅底薄弱重建物的冲击,均是重要的鞍底重建辅助技术.但碘仿纱条填塞作为支撑物会增加患者不适感,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鞍底支撑材料.

  •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阻滞剂LY367385对NMDA所致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军兰;赵天智;谢云

    目的 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特异性阻滞剂LY367385预处理神经元细胞1h,加入N-甲基-D-门冬氨酸(NMDA)造成兴奋性损伤;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实验检测细胞活性;LDH试剂盒检测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鸟苷-生物素刻痕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NMDA受体2B亚基(NR2B)和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相互作用.结果 MTT、LDH和TUNEL实验显示,LY367385能减轻NMDA造成的神经元损伤(P<0.05);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迹实验显示,NMDA受体与PSD95存在相互关系,LY367385可以减轻兴奋性损伤造成的NMDAR-PSD95表达增高(P<0.05).结论 LY367385能够明显减轻NMDA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阻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可以减少NMDA受体与PSD95连接相关.

  • 颞叶FCD患者不同病理亚型智商水平分析

    作者:何利兵;武江;赵焕平;郭韬;赵磊;张培胜;侯亮

    目的 通过应用中国修订版成人智力量表测定不同病理亚型颞叶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癫痫患者智商,比较不同病理亚型对于患者智商的影响程度.方法 患者为手术治疗的成人颞叶癫痫术后病理证实为FCD患者共62例,手术前采用中国修订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估不同病理亚型颞叶FCD患者智商,比较其差异.结果 患者总智商(FIQ):平均82.24±9.15;言语智商(VIQ):平均84.27±8.69;操作智商(PIQ):平均100.24±13.28.与正常常模均数比较,颞叶FCD患者FIQ较正常常模均数降低,其中VIQ也较正常常模均数降低.在颞叶FCD不同病理亚型中,结合型FCD患者FIQ要低于单纯型FCD患者,其中以VIQ下降更明显.结论 颞叶FCD患者的智商水平低于常人;在FCD不同病理亚型中,结合型FCD患者FIQ水平要低于单纯型FCD患者,其中以VIQ下降更明显.

    关键词: 颞叶癫痫 FCD 智商
  • 人巨细胞病毒IE1-72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丁大领;吴力新;张风江;郭宗泽;庞长河;刘献志;孙剑瑞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为揭示HCMV感染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CMV立刻早期蛋白1-72 (IE1-72)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表达情况,并分析IE 1-72蛋白表达情况和患者预后关系.结果 在89例脑胶质瘤组织中,76.4%细胞核和(或)细胞质中出现HCMV IE1-72蛋白阳性表达,其中75.0% Ⅱ级星形细胞瘤、70.9% Ⅲ级星形细胞瘤以及84.6%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出现阳性表达,而在10例对照脑组织标本中没有发现HCMVIE1-72蛋白阳性表达.我们同时发现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HCMVIEI-72蛋白表达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HCMVIE1-72蛋白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患者的PFS无相关性.结论 HCMVIE1-72蛋白在脑胶质瘤中高表达,HCMV感染与胶质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其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回顾分析

    作者:龚凯;阮士艳;闫凯旋;周新民;高恒

    目的 探讨内镜(ES)和钻孔引流(BHD)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sCSDH)的术后复发因素.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4年10月接受ES或BHD治疗的76例sCSD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sCSDH患者分组,经统计学分析来鉴定sCSDH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另外,将sCSDH患者分为内镜组及钻孔组,对两种手术方法治疗sCSDH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 复发组与非复发患者间在性别、年龄、Markwalder分级、血肿部位、术前中线偏移程度、临床表现及既往史等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双侧sCSDH是导致其易复发的唯一显著因素(P=0.001),而男性(P=0.423)、年龄≥60岁(P=0.854)、Markwalder分级(P=0.245)、术前中线偏移≤10 mm(P =0.878)、术后中线偏移>10mm(P=0.111)、血肿腔具有新生血管(P =0.797)、以及有基础疾病(P=0.931)的患者具有sCSDH复发倾向.BHD和ES组的RR分别为13.7%和8.7%(P=0.819).ES能够消除较BHD更多复发相关因素.结论 双侧sCSDH是其复发的主要因素.尽管ES和BHD之间在降低sCSDH复发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BHD却是比ES更高效的手术.

  • 可调压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对外伤性脑积水预后的影响

    作者:雷志恒

    目的 探讨ALCPS治疗对T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TH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LCPS组和VPS组,ALCPS组给予ALCPS治疗,VPS组给予VP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并发症、ADL得分和NSE、S100β水平.结果 ALCPS组术后血清NSE、S100β水平明显低于V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CPS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V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CPS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V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LCPS组术后3、6个月ADL得分明显高于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CPS治疗可有效降低TH患者血清NSE、S100β水平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 电针对Beagle犬展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的影响

    作者:王蕾;张毅;王旭东;叶子

    目的 通过进行Beagle犬展神经损伤模型制作,探讨展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及电针刺激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的改变.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成年Beagle犬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损伤组(B)和电针处理组(C).A组仅进行展神经游离,B组、C组均进行展神经损伤模型制作,C组进行展神经刺激电极及外直肌记录电极植入.术后4 w后均取材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展神经小胶质细胞M1、M2型标志分子的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损伤组相比,电针组M1型表达分子iNOS及IL-1β表达均降低(P<0.05);而电针组M2型表达分子Arginase及BDNF表达较损伤组均增加(P<0.05).结论 展神经损伤后以M1型标志分子为主,电针刺激能够显著升高M2型转化.

  • 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关闭硬脑膜的脑保护作用观察

    作者:闫光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其致残和致死率高,有资料显示其死亡率可达60%以上[1],已成为中青年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手术仍是颅脑损伤的首要治疗方法.近年来资料显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降低死亡率方面较传统骨瓣减压术具有显著优势[2],但其术后较高的脑功能障碍发生率仍是临床关注热点.我院自2013年对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改良后,在保护脑功能方面获得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远隔部位出血(附6例报告)

    作者:张庆辉;冯涛;彭过;王荣耀;张强;李宇光;袁越

    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及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N)等脑神经疾患,并逐渐扩展用于治疗致残性眩晕、难治性耳鸣、原发性高血压等其他疾患,均取得了显著成效.MVD的宗旨是大程度的保证治疗效果,同时显著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然而,术后出血仍然是MVD术后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大部分的术后出血主要发生在幕下,幕上远隔部位出血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并发症,由于远离手术操作部位,难以发现,一旦出血量大,病情发展快,处理不及时可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行MVD手术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术后出现幕上远隔部位出血,术后血肿均消失,现对6例患者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 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李润明;唐俊;李劲松;张航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是良性肿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9% ~2.1%[1-4],生长部位以颅后窝居多,占颅后窝肿瘤的7.3%[5].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较囊性少见,约占全部血管母细胞瘤的22.3%[6-7].肿瘤多为散发或合并身体其他位置病变,如肾脏、胰腺及视网膜等部位,称为yon Hipple-Lindau (VHL)病,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8].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血管母细胞瘤的手术死亡率已从50%下降到36%左右[9]及致残率均明显下降,但对位于重要功能区或尤其是血供丰富的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手术仍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至2017年收治的8例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资料,将其临床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分析总结如下.

  • 颅脑损伤后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月明;段继新;刘劲芳;韩光魁;李港;崔昌萌;靳峰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各种创伤中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在25岁到44岁之间的人群中死亡率和致残人数是第一位的,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颅脑损伤引起的死亡率位列第五.而如此高的死亡率被认为与外伤后的静脉血管栓塞(venous thrombus 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塞和肺栓塞有关,尤其在老年颅脑损伤人群中可高达20%.颅脑损伤被认为是发生VTE的独立因素,它的严重程度与VTE的发生率成正比关系[1].VTE一旦发生,其治疗会变得困难,且直接影响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所以防止VTE发生是治疗颅脑损伤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邱勇;胡飞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是利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对ICP连续监测并记录的方法.ICP测量首先由德国人Leydene于1866年阐述,1951年Guillaume和Janny开始在实验中对脑室的脑脊液压力进行连续监测,1960年以后由Lundberg等应用于临床[1].颅内压的连续监测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脑积水、脑膜炎、大面积脑梗塞等神经科疾病治疗中[2-5].随着对ICP病理生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ICP监测以“初期预警系统”的形式应用于临床,已经逐渐成为神经科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ICP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6].颅内压监测有无创及有创两种方法,目前在神经外科中主要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及脑积水患者的术前术后疗效的评估,但其临床价值有不同的意见,本文就持续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的主要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手术取出颅内存留30余年的4枚钢针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熊鹰飞;李阳;苏崇德;孙振荣

    患者女性,37岁,汉族,于2007年首次无诱因出现肢体抽搐,意识丧失,持续约2~3 min后自行缓解,当地医院行“脑电图”检查后以“癫痫”给予药物治疗.此后患者仍有发作,临床形式多样.发作频率每年4~6次不等.近1个月,患者发作极频繁,并出现癫痫持续状态1次,为进一步诊治于2017年5月24日来我院.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对答切题,智力正常,头部毛发及皮肤无异常.12对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我院头颅平片示颅内4枚针状金属异物,长短不等,平均长约4.0 cm,1枚位于左侧,另3枚位于右侧,且胸腔内亦有1针(图1).

  •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丁江伟;周刚;丁大领;王凯;王树凯

    脊索样胶质瘤(chordoid glioma,CG)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第三脑室下丘脑区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肿瘤,临床较为罕见.近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CG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0岁,以“间断性头痛4d,加重1d”主诉入院,查体无明显特殊异常,术前激素:促卵泡生成素4.24 mIU/mL;黄体生成素4.41 mIU/mL;泌乳素9.26 ng/mL;睾酮3.94ng/m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5.74 pmol/L;游离甲状腺素10.20 pmol/L;促甲状腺激素1.47 μIU/mL;生长激素O分<0.05 ng/m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上午8点5.16pg/mL,ACTH下午4点5.58pg/mL,皮质醇上午8点5.65 pg/mL,皮质醇下午4点3.07 pg/mL,头颅MRI平扫+增强(图1):鞍上池及三脑室前份可见一团块状等T1混杂稍长T2信号影,视交叉受压下移.垂体高度约5 mm,后份可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垂体柄呈受压改变.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位置对称.增强后鞍上池及三脑室前份病变可见明显较均匀强化,后份异常信号不强化呈低信号,直径约4 mm.松果体区可见一囊性不强化灶,大小约8 mm×5 mm(长径×短径).诊断意见:①鞍上池三脑室前份富血供实行占位,考虑生殖细胞瘤;②垂体后叶乏血供异常,拉克氏囊肿可能;③松果体囊肿.

  • 神经外科功能区定位技术助力“脑计划”研究

    作者:江涛

    一、“脑计划”的任务大脑由于其结构精细、功能复杂,因此是人体精密、复杂的器官.它不仅产生并控制人体感觉、运动等初级功能,并且还负责产生语言、认知、情感、记忆、执行等高级功能.脑功能的生理学结构是脑区及神经功能环路.在病理状态下,相对应的神经功能可能由于神经元及神经细胞的损伤而发生改变或代偿.因此,充分揭示脑功能的类型、脑功能区以及神经功能环路的分布、神经功能的损伤与代偿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 对比不同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胡世颉;李兵;罗鹏;胡学安;章翔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因材施教模式及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科室轮转见习的神经外科专科培训学生8名,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6名以及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见习学员30名,分别开展PBL教学和以授课为基础传统教学法的学习.在学员结束见习时根据授课内容及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命题,采取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和对在院患者诊疗内容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利用SPSS 16.0软件对同类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专培学员和专业硕士PBL教学组考核成绩为(93.12 +2.56)分,传统教学组考核成绩为(86.32 +4.01)分(P<0.05);临床本科见习学员PBL教学组(82.36 +5.02)分,传统教学组考核成绩(85.21±4.15)分,两组成绩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教学法在专科培训学员和专业硕士的临床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对于全日制本科学员的教学无明显差别,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因材施教.

  • 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与体会

    作者:李霞;赵晶;沈岚;张健;贾林涛;韩骅

    目的 思维能力是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院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拟通过多方位改进生物化学教学设计和实施,以实现培养本科生的思维能力.方法 利用我校医学整合课程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条件,结合我教研室多年开展本科生生物化学讨论课的实践基础,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取拓展延伸物质代谢课、系统优化讨论课、设立指导性自学课、设置发散性问题等,全方位改进教学设计和实施.结果 通过上述举措,我们构建了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全面培养与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相长.结论 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 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陆云鹏;许文辉;周立平;周志平;蒋敏杰

    目的 探讨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在本院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170例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近期预后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70例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死亡9例(5.29%),植物生存10例(5.88%),重度残疾19例(11.18%),不良预后总发生率为22.35%(38/170).单因素分析得出不良预后发生率在年龄、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血肿量、手术方式、合并颅内其它损伤、并发症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60岁、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12 h、合并颅内其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GCS评分≥9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1.507,P<0.05).结论 高龄、瞳孔发生变化、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超过12h、术前GCS评分偏低、合并有其它颅内损伤均会增加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残疾或死亡的发生风险.

  • 神经导航及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云强;李斌;周朝阳;唐国强;方松;陈加贝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结合神经导航手术操作系统(Neuro Navigation)经鼻碟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MRI扫描后,将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内镜的辅助下,精确性定位,直达肿瘤部位.结果 59例患者中肿瘤全部切除54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在经鼻蝶入路过程中均无明显偏差,平均系统误差1.5 mm.所有手术入路设计在术前完成,尽量避开功能区,使病灶完整或大限度切除.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与神经内镜结合辅助鼻碟入路垂体瘤的切除术提高了准确性、可靠性、切除病灶彻底、副损伤小,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CT脑中线移位对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去颅瓣减压术预后评估

    作者:宁清灵;林惠花;徐志华;段阳;杨本强;关靖宇

    目的 通过脑中线移位程度分析判定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MMI)去颅瓣减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行去颅瓣减压术治疗的MMI患者临床及非增强CT(NECT)影像资料.分析患者临床预后与手术前后NECT图像中线移位程度(减轻,无变化,增加)有无相关性.结果 手术3个月后随访:预后不良17例(中线移位程度减轻3例、无变化5例、加重9例);预后良好20例(中线移位程度减轻12例、无变化2例、加重6例);经对比分析预后与手术前后中线移位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73,P=0.039).结论 CT中线移位程度可以预测MMI去颅瓣减压术后疗效.

  •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樊炜;李进;胡智洪;罗川东;杨启荣;李伟;郑念东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s)患者动脉瘤夹闭术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笔者单位神经外科收治的615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的UI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及术后随访结果,计算术后CSDH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UIAs患者术后发生CSD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15例UIAs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后,有71例患者发生了CSDH,术后CSDH的发生率为11.5%.发生CSDH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未发生CSDH患者(62.2±9.7)岁vs(58.9±9.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P=0.005).年龄≥60岁、大动脉瘤直径≥25 mm、脑萎缩分级3~4级、CT值≥40、硬膜下积液分级为IB与UIAs患者动脉瘤夹闭手术后发生CSDH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萎缩分级3~4级(OR =1.979,95%CI:1.940~2.031)、CT值≥40(OR =3.401,95%CI:2.922 ~3.868)、硬膜下积液分级IB(OR=2.866,95% CI:2.644 ~3.012)是UIAs患者动脉夹闭术后发生CSD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萎缩分级3~4级、CT值≥40、硬膜下积液分级IB是UIAs患者动脉夹闭术后发生CSDH的独立危险因素.

  • 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疗效分析

    作者:汪洋;鲍得俊;程传东;董永飞;王大胜;魏祥品;牛朝诗;傅先明;汪业汉

    目的 探讨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颅内压(ICP)监测治疗重型脑室出血(SIV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2例SIV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根据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但观察组一侧术中置入带有ICP监护探头的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d、7d脑室内血肿平均清除率,2d、7d患者意识状态(GCS评分),脑室引流时间、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患者死亡率、3 m/6m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2d、7d脑室血肿平均清除率及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室外引流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然而,两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ADL l~3级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ICP监测治疗SIVH优势明显,可迅速、安全廓清血肿,同时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与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关系

    作者:黎法利;郑咏仪;郑国雄;杨陪

    目的 通过观察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A组(60例)与非手术B组(60例).另择取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C组进行对比研究.分别对三组患者发病后6h、24h、72 h、120h、168 h以及240 h六个时间节点每位患者的NT-proBNP含量变化情况与脑部水肿程度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分析.探究NT-proBNP浓度水平与患者脑水肿间的关系.结果 A、B两组患者在6h、24h、72 h、120 h、168 h和240 h的NT-proBNP含量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A、B两组均在24 h起明显出现脑水肿情况,A组患者于72 h水肿达高峰,而B组则在120 h水肿达高峰,但在120 h后,A组患者NT-proBNP含量明显低于B组;C组无脑水肿表现,NT-proBNP含量无明显变化;患者NT-proBNP含量水平与每位患者脑水肿程度呈正相关(r=0.685,P<0.05).同时,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其NT-proBNP水平越高.结论 NT-proBNP与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关系密切,对患者NT-proBNP含量的有效监测能更早地对患者病情作出评估,进而有效降低患者脑出血病死率以及致残率,临床意义重大.

  • 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分析

    作者:杨波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与传统骨窗开颅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年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HCH患者16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每组80例,微创组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开颅组给予传统骨窗开颅术治疗.结果 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B型脑钠肽(BNP)水平明显低于开颅组,微创组血肿清除率、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预后不良率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死亡率低于开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骨窗开颅术比较,微创穿刺引流术可有效减少HCH患者手术创伤和术后再灌注脑损害、并发症,及可有效提高血肿清除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水平,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 双微导管在分叶状动脉瘤介入栓塞中的应用

    作者:杨松;许志剑;杨远维;徐进;董傲

    目的 回顾性研究双微导管在分叶状动脉瘤介入栓塞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对采取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的12例分叶状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100%致密填塞11例,较致密填塞1例,12例患者均无弹簧圈弹出,无栓塞事件发生.影像学随访:12例患者六个月复查造影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双微导管在分叶状动脉瘤中可以很好的做到致密填塞,值得临床推广.

  • 脑缺血模型中皮层Sirt3与自噬蛋白LC3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李建荣;蒋晓帆;张磊;岳康异;黑悦

    目的 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皮层区域沉默信息因子3(SIRT3)和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C57BL/6J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即再灌注3h、24 h、3d和7d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小鼠大脑皮层损伤区SIRT3和LC3的表达,后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发现SIRT3术后呈现动态高表达,并于再灌注24h达到高峰,整体随时间呈现抛物线状变化,而LC3与SIRT3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存在共定位表达;蛋白印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SIRT3和LC3的相似表达趋势,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表达趋势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脑皮层SIRT3和LC3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SIRT3对自噬的调节可能有重要作用.

  •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域GABABR1表达的时空变化

    作者:魏礼洲;刘卫平;伊西才;黑悦

    目的 探究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BCCAO)后,γ氨基丁酸B型受体1(GABABR1)在海马区域表达的时空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和模型组(n=3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在3d、14 d、28 d三个时间点使用免疫印迹分析整体海马中GABABR1蛋白表达,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大鼠海马空间表达变化.结果 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GABABR1表达水平3d即开始下调(P<0.05),而后(28 d)相较急性期(3 d)有所回升(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CA1区域GABABR1表达水平有所下调(3d呈现明显下降,而28 d部分回升)(P<0.05),但CA3和DG区域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BCCAO可引起海马区域GABABR1表达的下调,并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呈现时空变化.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