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颅底创伤对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患者的临床结局影响

    作者:齐恩博;吕立权;王君玉;侯立军

    目的 探讨颅底创伤与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SH)发生的关系以及对PSH患者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征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内以颅脑外伤作为主要诊断的患者资料共127例,分为颅底创伤组和对照组.通过分析患者基本信息,住院期间感染情况,住院ICU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出院ICU后12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颅底创伤对PSH患者的预后影响.结果 作为基线水平,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颅底创伤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住院ICU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颅底创伤组发生感染的风险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随访颅底创伤组12个月后GOS评分较对照组偏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底创伤可能是导致外伤患者发生PSH的原因之一.不论是住院期间还是远期预后,颅底创伤对合并有PSH的外伤患者产生了不良影响.

  • 乌司他丁预处理下调NLRP3保护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

    作者:李笑冰;岳宗源;白婧;任垒;饶维;彭程;费舟;张磊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通过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影响神经元凋亡,发挥保护受损神经元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 培养原代神经元至成熟,随机分为空白组(Sham组)、对照组(Control组)和乌司他丁预处理组(UTI组).先进行UTI组和对照组预处理72 h,再进行氧糖剥夺损伤3h、6h,后恢复正常培养液培养2h后取材.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NLRP3的空间表达情况;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NLRP3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试剂盒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氧糖剥夺6h后UTI组的NLR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且神经元凋亡数量显著减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氧糖剥夺3h后UTI组的NLRP3蛋白表达和神经元凋亡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UTI预处理调控NLRP3的表达,可能是减轻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显著的保护受损神经细胞的作用.

  • 白细胞介素-6对皮质发育障碍大鼠痫性放电的影响

    作者:李筹忠;高方友;孙杰

    目的 采用多电极皮层脑电监测技术,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对大鼠皮质发育障碍(MCD)痫性放电的影响.方法 建立液氮皮层冰冻MCD模型:对新出生的SD大鼠进行脑皮质板局部冰冻损伤.模型建立后通过形态学、行为学等进行评价.手术前1 w对MCD模型小鼠进行皮层脑电埋置.术后1 w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加IL-6组.模型诱导组大鼠氯化锂腹腔注射(180 mg/kg),20 h后给予硫酸阿托品1 mg/kg腹腔注射,30 min后再给予20 mg/kg匹罗卡品腹腔注射.模型诱导加IL-6组增加IL-6局部注射.注射前先进行30 min的基线监测,注射后直接进行电生理检测.监测完毕对动物行为学以及相关如潜伏期、持续时间等电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实验组大鼠注射匹鲁卡品后随即出现眨眼、节律性咀嚼、节律性点头,约30 min后出现Ⅳ级以上发作.但是IL-6注射组动作明显减轻,出现时间较晚.电生理结果显示,与模型诱导组相比(25.93±1.33) min,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潜伏期明显延长(31.05±2.35) min,两组潜伏期发作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诱导组相比[(34.58±1.02)s],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放电持续时间明显减少[(17.75±1.94)s],两组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诱导组相比[(28.83±4.26)次],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自发性癫痫放电次数明显减少[(12.00±3.03)次],两组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IL-6明显减少痫性放电阈值,减少放电持续时间,可能对癫痫发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小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后表达和意义

    作者:王元欣;张磊;黑悦;鱼洋;岳康异;武秀权;蒋晓帆

    目的 探究不同时长氧糖剥夺(OGD)后小鼠皮层神经元中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TEN诱导的假定激酶1(PINK1)表达的时空动态改变.方法 C57BL/6J小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7d,以OGD不同时长(0h、2h、4h、6h、8 h)作为观察时间点.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MTT比色法检测神经元存活率;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观察LC3-Ⅱ、PINK1和Parkin表达的时间变化;免疫荧光观察PINK10GD后表达的空间改变.结果 OGD严重损伤神经元活性,且随着时间延长细胞活性呈进展性下降趋势;OGD后自噬标志性分子LC3-Ⅱ和PINK1开始升高(4h达到峰值)(P<0.05),后进行性下降,而Parkin表达逐渐下降(P<0.05);PINK1在胞浆可见均匀表达,在OGD后荧光强度短暂增高,并随OGD时间逐渐减弱.结论 不同时长OGD可造成不同程度神经元损伤,并激活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PINK1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在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 去骨瓣减压术对对冲性颅脑外伤颅内压和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李建军;徐文中;丁健;郭志波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国内应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病例,分析此手术方式对患者颅内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关键词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由两位工作人员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本研究所需的数据,用Stata 14.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的有效率差值比(RD)为0.22,其95%置信区间(CI)为0.16 ~0.28,病死率的相对风险比(RR)为0.48,其95% CI为0.35 ~0.67.结论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能够显著性增加治疗有效率和降低术后病死率,有效改善手术治疗的预后.

  • 超声在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的应用价值与预后关系

    作者:姚文华;朱成明;刘力;韩劲松;张德明;陈卉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有了很快的发展,各种辅助及引导方式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价值与常规微创显微手术比较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方面的研究尚少见报道[1].本文为了解术中超声等辅助及引导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选择了65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比较二者颅内血肿完全清除率,术后脑梗塞发生率;术后7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预后之间有无差异;近期及远期疗效如何,探讨其疗效是否有差异.

  • 利用3D-CTA开展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动脉瘤253例治疗体会

    作者:张道宝;吴虹刚;陈舒;张召;张孝礼;雷波;岳林;罗成军;郑念东

    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大多无临床症状,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许多动脉瘤破裂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脑积水等原因,影响了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如何快速诊断动脉瘤并予以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angiography,3D-CTA)具备快速、无创、诊断率高等特点,为开展超早期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支撑[2].自2014年1月至今,我院利用3D-CTA技术超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动脉瘤253例,现报告如下.

  • Lvis支架在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栓塞中的应用

    作者:杨松;魏明华;杨远维;卢贤贵;何裕超;董傲

    近几年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的不断更新,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但是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神经介入治疗的难点,特别是老年患者.近几年出现的Lvis支架,因为其更高的金属覆盖率、编制特性,良好的顺应性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

  • 葡萄糖转运蛋白及其信号通路在垂体腺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梅涛;张建鹤;王守森

    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GLUT)是一种糖转运载体,是细胞能量代谢不可或缺的膜蛋白.葡萄糖分子能够通过其介导,穿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实现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1].增殖的肿瘤细胞需要更多的能量以维持增殖过程,然而,由于有限的氧供应,肿瘤细胞必须转移其代谢模式以适应相应的微环境.肿瘤细胞可通“Warburg效应”[2]加快无氧酵解,这就需要更多的葡萄糖进入细胞,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的介导,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明显增强.因此,GLUT往往表达上调,以满足肿瘤快速生长对能量的需求;GLUT的调控作用,也关系到肿瘤的预后[3],这使GLUT作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成为可能.垂体腺瘤是良性肿瘤,但常表现出侵袭性[4].研究GLUT与垂体腺瘤的大小、类型的关系,及在有无囊变、侵袭与非侵袭性病变中的表达的差异,有助于垂体腺瘤的诊断、预后评估以及研发新的靶向治疗药物.

  • MAC和AAA麻醉方法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任胤朋;骆磊;刘剑;王凯;田莉;张久祥;程光

    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原发性肿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约占所有中枢系统肿瘤的27%、恶性肿瘤的80%[1].有文献报道[2],近30年来,胶质瘤的发病率以1%~2%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老年人群尤为明显.目前为止,脑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3].脑胶质瘤易发于脑功能区,又因其侵袭性强,易向脑皮层及上传下达的传导纤维束、动静脉血管等重要结构侵犯,并具有肿瘤无边界、术中不易辨认瘤体与正常脑组织等特点,故常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肿瘤无法全切,术后并发症多,患者生存质量差.

  • 肿瘤治疗电场研究进展

    作者:林方家;李骜;刘文博;石亚军;费舟

    交流电场被证实有着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并应用于科研、疾病诊断及治疗等医学领域[1].不同频率和强度的交流电场具有不同的生物学作用.频率小于1 kHz的电场可以引起神经、肌肉、心脏等组织细胞膜的去极化,引起一系列的电生理反应[2],如低频电场促进骨骼生长及骨折的愈合[3];频率在1 MHz以上的交流电场引起电解质的极化并终对组织产生热效应[4],常用于肿瘤的射频消融及电热疗法[4];过去普遍认为频率在lOkHz~l MHz的中频交流电场不会造成明显的生物学效应[5-7].

  • 孤立性第四脑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杜川;胡超;陈小波;赵龙;唐晓平

    孤立性第四脑室(trapped fourth ventricle,TFV)又称第四脑室积水,本病临床少见,少数为先天性,多数为后天性,后天性孤立性第四脑室多继发于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炎、脑室出血等.2016年我科收治了1例继发性孤立性第四脑室患者,现报道如下.

  • 自体筋膜修补治疗迟发性窦性出血致脑膨出2例

    作者:王栋;徐勤义;刘俊;孙呈国;陆俊杰;徐龙庆;董吉荣;陈克非

    术中迟发性创伤性窦性出血导致恶性脑膨出,临床上较少见,术中出血凶猛、死亡率高[1].在国内案例报道较多[2-3],但报道的病例基本上都是术前已经明确诊断,而在开颅术中发生恶性脑膨出,术中经CT检查证实为迟发性窦性出血的鲜有报道.我科收治两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 硬膜下腔异常交通支血管3例报告

    作者:陶志强;丁胜鸿;周火荣;胡茂通;黄建跃;朱志刚

    有些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是不伴有脑挫伤的[1],据报道比例可以高达8%[2].这种出血的原因,一直以来认为是大脑上静脉注入上矢状窦处,大脑中、浅静脉和颞极静脉注入蝶顶窦处或颞叶后部的下吻合静脉注入乙状窦处桥静脉损伤出血[1].其实很多头部损伤轻微或没有外伤史的ASDH患者,在手术中并没有发现上述血管损伤.令人不解的是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没有引起重视.

  • 垂体腺瘤外科治疗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师蔚

    一、垂体腺瘤手术史是医学科技发展结果人们对垂体腺瘤的认识已有上百年历史.自十九世纪以来,医学家对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进行了多方面、多种手术方法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认识与探索过程,迄今已创立了十几种手术方法,但其设计思维主要是经蝶(颅外)和经颅(颅内)入路两种途径.

  • 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点与面

    作者:封亚平;谢佳芯;张社敏;封雨;邓洵鼎;方芳;石静

    目的 探讨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方法与经验.方法 通过加强对国内几个重点神经脊柱外科中心建设与发展,在中国神经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下,于2013年11月成立了中国神经脊柱学会及讲师团,以点带面,先后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神经脊柱初级学习班、中级学习班、高级学习班、手术观摩班及临床进修班等,推动了国内神经脊柱外科的快速发展.结果 近4年来,中国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无论从开展神经脊柱外科的科室数量、手术量、病种数及手术疗效均得到了提高.结论 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刚刚起步,各地区间差异较大,与欧美神经脊柱外科及国内骨科脊柱外科的发展差距较大,而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以点带面的培训方式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PBL教学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陈引

    目的 分析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实施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内科的56名实习生作为该次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分组依据,常规组(n=28)采用传统教学法,PBL组(n=28)采用PBL教学法,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PBL组学生的临床操作和病例分析能力成绩均高于常规组的考核结果,且PBL组对临床带教的总满意率为92.86%,常规组对临床带教的总满意率为60.71%,PBL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神经内科临床带教中采用PBL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和病例分析的能力,还能提升实习同学的自我学习能力,具有临床教学价值,值得推广.

  • 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部位和MVD手术短期疗效

    作者:程华怡;吴逸群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责任血管的部位和微血管减压手术(MVD)短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MVD手术中责任血管的部位和手术后短期疗效.结果 40例单纯背侧血管压迫患者MVD手术后全部缓解.6例单纯腹侧血管压迫患者MVD手术后,1例缓解.4例需服药1 w左右缓解.1例出院后需继续服药.结论 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部位不同(背侧和腹侧),缓解率存在显著差异.

  • CT定位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患者疗效分析

    作者:顾洪库;冯国余;胡国宏;焦庆贵;蒋海辉

    目的 探讨CT定位微创抽吸注入尿激酶引流脑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脑出血脑疝患者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CT定位,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抽吸引流,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发病距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和出院时的生存情况.结果 出院时意识状况:神清4例,浅昏迷7例,中度昏迷3例,深昏迷4例,死亡8例,死亡率22.9%,8例中6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l例死于肺炎,1例死于再出血.另外9例因放弃治疗而死亡,总死亡17例.存活18例中,随访出院后3个月GOS评分优良率27.8%.结论 微创抽吸注入尿激酶引流脑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患者,创伤小,时间短,及时缓解了脑疝,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 颅内压监测在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佳;袁鹏;胡晞;邹胜伟;邓永兵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ICP)在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脱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64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监护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监护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CT检查,结合ICP决定手术方式,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CT检查决定手术方式.监护组根据ICP结合头颅CT使用脱水剂,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头颅CT使用脱水剂.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颅内压监护组的去骨瓣手术率、二次手术率、肾功能损害及内环境紊乱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压监测对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能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帮助.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急诊夹闭手术的治疗体会

    作者:刘峥;张尚明;陈其钻;王守森

    目的 探讨并反思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急诊夹闭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22例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的血泡样动脉瘤,观察动脉瘤影像特征、各种治疗尝试以及预后情况.其中13例(59.1%)见瘤壁菲薄,瘤颈-载瘤动脉壁交界处呈明显“断续样”色泽变化;一次性夹闭成功10例,其余12例均出现瘤颈撕裂,重新夹闭成功1例但滑脱失败,包裹载瘤动脉成功3例,急性期孤立载瘤动脉并搭桥2例,术后均有1例造影通畅,其余单纯孤立载瘤动脉7例.结果 本组治愈9例,残疾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9例.结论 血泡样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急诊夹闭手术要慎重,不得已手术时需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瘤颈-载瘤动脉交界处色泽、质地变化,判断夹闭后是否出现瘤颈、瘤体完全撕脱;有条件时待脑肿胀消退后,首选密罗网支架治疗,无法实施介入治疗时必须备好颅内外高流量搭桥准备.

  • 神经内镜微创术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白小飞

    目的 研究讨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至2016年我院确诊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和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于治疗3 w后采用斯坎德纳威亚卒中量表评分(SSS)以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脑卒中评分量表(MRS)和日常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3 w进行SSS评分,显示观察组术后SSS评分为(35.21 ±6.54)分,对照组为(28.65±5.10)分;术后3月进行的MRS评分,观察组MRS评分为(8.25±2.33)分,对照组患者为(10.47±1.95)分;观察组ADL 1~4级患者所占比率达93.3%,对照组ADL 1~4级患者所占比率为76.67%(三组数据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可以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善患者预后,可以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 D-CTA与3D-DSA检查在脑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的评估价值

    作者:徐耀端;尚子奎;黄维鑫;包志军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在脑动脉显微夹闭术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92例,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价3D-CTA和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结果 92例患者中,3D-CTA检查阳性74例,共诊断动脉瘤78个,3D-DSA检查阳性73例,共诊断动脉瘤76个;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33%,特异度为94.12%;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33%,特异度为100.00%;3D-CTA检测出的瘤体图像质量明显优于3D-DSA(P<0.05).结论 3 D-CTA在诊断脑动脉瘤能力与3D-DSA相当,但对动脉瘤解剖结构和周边结构的显示要明显高于3D-DSA,提供的信息满足显微夹闭的需要.

  •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治疗

    作者:刘伟;王卓然;郭庆东;张鑫伟;张磊;付洛安;费舟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因颅内动脉瘤在西京医院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共276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6例,其中未破裂动脉瘤7例,破裂动脉瘤9例,囊性动脉瘤14例,夹层动脉瘤2例,总结患者临床资料.使用替罗非班溶栓7例,使用支架取栓2例,使用微导管微导丝通过4例,未处理6例.结果 溶栓取栓血管再通8例,术后出血1例,血栓栓塞相关症状4例.结论 未破裂动脉瘤术中血栓形成使用替罗非班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静脉给药是安全有效的.已破裂动脉瘤术中血栓形成后使用替罗非班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静脉给药溶栓治疗方法的安全有效性仍需进一步观察,可使用微导管微导丝通过的办法达到血管再通.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脑出血周围水肿组织的影响

    作者:贺昭忠;郑淑芳;刘福生;徐文斐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与未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周围组织水肿的差异.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水通道蛋白(aquaporin-4,AQP4)在29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及31例未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QP4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水肿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阴性4例,弱阳性11例,中度阳性7例,强阳性7例;在未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水肿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阴性5例,弱阳性10例,中度阳性8例,强阳性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不加重脑出血周围组织水肿程度.

  • 促血管生成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关系

    作者:任青;李静君;银锐;王晓亮;孙臻;卢瑞春;张伟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促血管生成素(Ang)水平及其对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青岛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15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发病后8h、24 h、72 h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促血管生成素受体-2(Tie-2)水平,并将该院体检中心同期150例健康成年人的血清Ang水平作为对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预后aSAH患者血清Ang水平及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Ang水平与患者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aSAH患者血清Ang-1、Ang-2和Tie-2表达水平以及Ang-1/Ang-2比值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ng-1水平和Ang-1/Ang-2比值在发病后8h内已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aSAH患者血清Ang-1表达水平在SAH后8h、24h和72 h均高于预后不良组,血清Ang-2水平在SAH后72 h高于预后不良组,特异性受体Tie-2水平在SAH后24h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H发病后8h、24 h和72 h血清Ang-1表达水平[相对危险度(0R)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128(0.742 ~1.714)、2.042(1.151 ~3.623)、3.893(2.318 ~6.536)]和SAH后24h特异性受体Tie-2水平[OR:2.400(1.053 ~5.474)]是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aSAH患者血清Ang-1水平变化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关系,预后良好aSAH患者的发病后72 h的血清Ang-1保持较高水平,Ang-1可作为判断aSAH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 可吸收血流导向支架对兔动脉瘤及正常分支的长期作用

    作者:燕鲁滨;卢培刚;王奎重;郝振强;王天助;刘慧

    目的 通过长期随访(≥6个月)两种血流导向支架(FDS)在治疗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动脉瘤,探究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的血流导向支架.方法 12只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动脉瘤模型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6),可吸收血流导向支架(BFDS)置入兔载瘤动脉并覆盖动脉瘤颈部,同时在腹主动脉内置入BFDS并覆盖腰动脉开口;对照组(n=6),使用裸金属支架(MFDS)代替BFDS.两组动物分别在支架置入后6个月、12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动脉瘤闭塞情况及腹主动脉分支腰动脉是否通畅.所有动物在DSA后取标本行病理学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在长期随访中,DSA结果显示:实验组兔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除了死亡的1只)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是100% (6/6),对照组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是20%(1/5).且两组载瘤动脉DSA显示均通畅.BFDS对于正常血管分支的影响,虽然在扫描电镜和病理结果显示部分新生内膜的增生,但这些变化并未影响腰动脉血流的灌注.结论 在长期随访(≥6个月)后,BFDS可有效引起动脉瘤闭塞且对载瘤动脉及正常分支动脉无明显影响.

  • CTA结合CTP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价值评估

    作者:邹亮;夏鹏飞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结合CT灌注成像(CTP)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价值评估.方法 选取82例发病<6h且自愿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前行头颅CTA和CTP检查,根据CTA及CTP检查结果分为A组(CTA、CTP均阳性38例);B组(CTA阳性、CTP阴性14例);C组(CTA阴性、CTP阳性23例);D组(CTA、CTP均阴性7例).采用静脉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评价近期临床预后,采用溶栓治疗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远期预后.结果 A组患者近期预后与远期预后均优于B、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CTA或CTP阳性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梗死部位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结合CT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