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AAT2的表达研究

    作者:陈巍;张森森;孙彭龄

    目的 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缺血半暗带兴奋性谷氨酸转运体2(EAAT2)表达的影响,探讨EAAT2在电针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右侧大脑中动脉阻闭(MCAO)组、电针预处理(EA)组.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进行阻闭,术后24h检测;MCAO组用MCAO法致缺血120 min后于再灌注24h检测;EA组大鼠予电针刺激30 min,刺激结束2h后处理同MCAO组.3组大鼠在观察神经行为学变化后取材,通过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评估梗死面积,并检测EAAT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电针预处理能明显降低脑梗死容积百分比(P<0.01),提高MCAO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诱导脑缺血耐受并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 EAAT2表达的下降(P<0.0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AAT2表达下降,而电针预处理能显著抑制缺血半暗带EAAT2的表达下调,诱导脑缺血耐受,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葛根素对子痫前期大鼠脑保护作用

    作者:郭挺;王毅;甘宗仁;周航;康伟;李仁鹏;许小明;张馨文;白景阳

    目的 探讨葛根素(puerarin)对子痫前期孕鼠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30只孕鼠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模型(model),低、高剂量预防组(LDP,HDP),低、高剂量治疗组(LDT,HDT).皮下注射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建模.质谱分析仪测定血清叶酸(FA)浓度,硝酸还原本酶法测定血一氧化氮(NO)浓度,血液流变仪测量血液粘度;取额叶皮质,免疫组化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β)活化;末端脱氧核酰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4',6-二脒基-2-苯基吲哚(TUNEL/DAPI)双染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 治疗组较模型组血浆FA、NO浓度、血液粘度、NF-κβ活化存在差异,神经细胞凋亡显著减轻(P<0.05).结论 葛根素对子痫前期大鼠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后SOD2的表达影响

    作者:孙思斯;高杨;刘瞾宇;陈绍洋;王强

    目的 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电针预处理组(EA)、大脑中动脉栓塞组(MCAO)、电针加大脑中动脉栓塞组(EA+ MCAO),采用MCAO法诱导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2h应用Western blot以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SOD2表达,再灌24 h评估神经行为学、测量脑梗死容积和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2h,SOD2表达显著降低,而电针预处理可上调SOD2的表达,增加SOD2在神经元的免疫荧光强度.同时电针预处理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梗死容积率,减少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阳性细胞数目.结论 电针预处理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SOD2表达,可能参与其诱导的脑保护作用.

  • 拉莫三嗪对特殊类型癫癎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颖;邓艳春

    目的 观察拉莫三嗪(LTG)对特殊类型人群(育龄期女性)部分发作性癫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临床确诊的育龄期女性部分性发作癫癎患者90例,LTG单药治疗,定期随访,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 LTG单药治疗育龄期女性部分性发作癫癎患者的有效率在76.7%以上,患者在用药后无一例重度不良反应.结论 LTG对育龄期女性部分性发作癫癎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对怀孕和生育过程影响较小.

  • 高原世居者至平原后HR、FIB、PLT的改变及对颅脑手术的潜在影响

    作者:罗强;刘卫平;韩福新;阳昊;伊西才;刘远杨;汪凯;贾晨光;樊才瑞

    目的 分析高原世居者至平原后心率(FIR)、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可以为高原脱适应改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也可为高原颅脑疾病患者至平原后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麻醉围术期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一些重要的理论支持.方法 选择于2012年11月来我院的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m)的患者家属12人作为观察对象,来我院体检中心且通过健康体检的年龄、性别比例、工作性质等因素与观察组大致相同的12名本地人(平均海拔400 m)作为对照组,在观察组到达后2d分别对两组进行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R和血小板(PLT)显著降低(P<0.01),FIB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小板比率(P-LCR)增加(P<0.05).结论 高原世居者至平原后HR、PLT、FIB与对照组比较发生显著改变,应作为脱适应期改变的监测指标,在处理来自高原地区的颅脑疾病患者,尤其是需要手术者应高度关注这些指标的改变.

  • 神经内镜辅助远外侧锁孔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曹杰;缪星宇;师蔚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远外侧部分经髁锁孔入路的可行性及内镜解剖学特点.方法 采用成人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体连颈头颅湿标本8例(16侧),在手术显微镜、神经内窥镜下模拟神经内镜辅助远外侧部分经髁锁孔手术入路进行解剖.结果 使用神经内镜进行观察以及操作,扩大了手术视角,充分暴露延髓腹外侧、部分小脑后下动脉以及舌下神经全段,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移行处、后组颅神经以及进入颈静脉孔处,面听神经.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远外侧部分经髁锁孔入路是可行的,神经内窥镜的应用,可以减少有创操作.

  • 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史忠岚;袁绍纪;李博;王晓雪;尼娜;李艳;隋晓娜;张玲玲

    目的 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15例报告

    作者:景治涛;刘佳;班允超;李龙;孙允伟;杜绍楠;李志鹏;勾丹青;郭宗泽

    目的 颅内黑色素瘤发病率较低,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文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病理诊断为颅内黑色素瘤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其影像学、病理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以占位效应、癫痫与局灶神经症状为主,CT与MRI表现多样,MRI典型表现只有5例,上皮样细胞是病理的主要类型共13例,溶解蛋白(S-100)的敏感性与人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对诊断有所帮助.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2个月,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平均生存期为5个月.结论 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大体所见与病理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较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更差.

  • 高压氧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痉挛的疗效探讨

    作者:涂超群;陈东;胡继良;万勇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综合治疗发生血管痉挛的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80例发生血管痉挛的破裂动脉瘤患者,经过手术或介入治疗后,随机分为高压氧(HBO)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超声多普勒记录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来反映血管痉挛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36 d,均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病例均出现有严重血管痉挛患者死亡,对照组4例,高压氧组3例;治疗后,高压氧组血管痉挛较对照组低,差异呈显著性(P<0.05),MMSE、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早期联合高压氧的综合治疗可以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管痉挛导致的认知障碍.

  • 中枢神经系统星形细胞瘤中MGMT,STAT-3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郭欣茹;张剑宁;刘爽;王淑为;于雪;刘兵

    目的 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信号转录和转导激活因子3(STAT-3)在中枢神经系统星型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20例手术切除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星型细胞瘤组织与25例正常人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全部标本中MGMT和STAT-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GMT,STAT-3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在正常组织中表达阴性,在肿瘤标本中呈阳性表达,表达率随星型细胞瘤病理级别升高,呈上升趋势.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差异显著.相邻组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的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 结果提示MGMT和STAT-3在人中枢神经系统星型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具有相关性.STAT-3可能参与调控MGMT的表达.

  • 采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纵裂胼后段入路解剖学研究

    作者:朱兴宝;国震;詹东;罗俊力;陆地;范泉水

    目的 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 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暴露并观察四叠体池及松果体区.结果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四叠体池及松果体区.结论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能够进入四叠体池完成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

  • 可降解聚合物-阿霉素复合体局部给药治疗大鼠胶质肉瘤实验研究

    作者:徐建民;陈麒声;黄振林;甑云

    目的 本研究采用聚合物与阿霉素(DOX)结合成复合体,以验证是否其能够提高颅内胶质瘤模型鼠的生存期.方法 混合溶解DOX和聚酸酐多聚体(pCPP-SA)后制备复合物,采用致死剂量的9L胶质肉瘤细胞系对40只Fisher 344大鼠行颅内注射制备大鼠胶质肉瘤模型.5d后瘤腔内再行DOX复合物或空白复合物处理,比较不同组间大鼠生存时间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及空白复合物处理组,接受DOX处理的大鼠生存时间明显增加,中位生存时间空白对照组为21 d,3% DOX处理组为34 d(P <0.01),5% DOX为45 d(P <0.0001).结论 DOX具有显著抗肿瘤治疗效果,采用DOX复合物局部给药的方式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时间,是对临床化疗给药途径提供有益补充.

  • 钛网不同塑形方法对颅骨缺损成形手术疗效的作用

    作者:张友三;张剑宁;王睿勤;曹伟;刘泽云

    目的 比较术中手工塑形三维钛网、计算机辅助预塑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行颅骨修补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术中手工塑形钛网35例和计算机辅助预塑钛网2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工塑形钛网组单侧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时间为(157.1 ±35.8)min比计算机辅助预塑钛网组(112.2±29.5) min明显延长(P<0.05).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如头皮下感染、修补材料外露、癫痫、皮下积液、皮肤慢性切割溃疡等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手工塑形钛网组术后塑形满意度低,计算机辅助预塑钛网组高,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预塑钛网修补颅骨缺损麻醉及手术时间短,塑形满意度高,患者生活质量较高.

  • 合并脊髓空洞Chiari Ⅰ型畸形枕骨大孔膜下减压治疗

    作者:王恩任;张列;樊庆荣;邱治春;何明杰

    ChiariⅠ型畸形是一种颅颈交界区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主要为小脑扁桃体下疝,常合并颈髓空洞症[1].其佳检查手段是颅颈交界区MRI[2].手术治疗上虽取得一定的共识,但术式上仍有细微的差别.我院2004年8月至2013年1月收治合并颈髓空洞ChiariⅠ型畸形33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枕大孔区膜下减压,下疝扁桃体切除或电凝、第四脑室出口的显微手术处理.对此取得疗效,分析如下.

  •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体会

    作者:刘瑞民;高强;张剑宁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病症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首选治疗方法是钻孔引流术[1];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CSDH患者93例,经钻孔引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93例,其中男63例,女30例,年龄32~76岁,平均56.8岁,有明确外伤史73例,否认外伤史17例,外伤史不详3例.病程3 w至8个月,平均6 w,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 CT灌注评价颅骨修补术后脑灌注与神经功能改善

    作者:伦鹏;刘鹏;王刚;孟庆海;吴泽玉

    去骨瓣减压术是神经外科常用术式,术后康复阶段大量患者出现非脑损伤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疲劳,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等;或语言障碍,偏瘫,偏侧感觉障碍等功能区症状.通常认为是由于大气压直接影响颅骨缺损部位压力[1],引起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降低从而导致神经系统症状.以往研究多集中在颅内大血管CBF上,而CT灌注成像可直接显示大脑皮层灰质,白质,基底节区的脑血流量,更具说服力.我们对17例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行CTP(CT perfusion,CT灌注)检查,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作者:王忠;苏宁;吴日乐;张晓军;张仲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1/10万,占颅内肿瘤发病总数的10%左右.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手术切除是治疗垂体瘤的有效方法.垂体瘤手术包括传统的开颅手术及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也得到广泛开展.我科自2007年至2012年12月来对40例患者行经鼻蝶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 创伤后脑缺血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刘进亮;刘绍明

    颅脑创伤是外伤中严重且易危及生命的一类,重型颅脑损伤以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点.随着对脑外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的不仅是原发性的损伤,继发性的脑损伤也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而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创伤后脑继发性损害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特别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脑缺血的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因此抑制创伤后脑缺血性损害也成为改善颅脑创伤预后的关键措施之一.

  • 正常颅压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孟辉;冯华

    一、概述正常颅压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是为数不多的、可治的导致痴呆的疾病之一.其定义是虽有脑室扩大,但脑脊液压力正常.主要表现为步态障碍、痴呆和尿失禁,分流术后其症状可得以改善.1965年Hakim和Adams第一次描述了NPH的"三主征":步态不稳、尿失禁和痴呆.但是"三主征"在不同的患者并非同时存在或有不同组合,其严重程度亦有不同.通常情况下,NPH的诊断需有步态不稳加另一种症状存在.NPH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于脑外伤、出血、感染、颅内病变或导水管狭窄的NPH,称为症状性或继发性NPH,诊断并不困难;无明确病因的称为原发性(特发性)NPH(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易被误诊,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主要对iNPH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作者:王铭义;王峰;刘永晟;李克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断头晕8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3年5月23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患者于8年前在我院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图1),患者拒绝行介入治疗.本次入院行CTA提示基底动脉增粗扩张伴夹层动脉瘤形成,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基底动脉弥漫性扩张、迂曲,直径约6.7 mm,较8年前明显加重,基底动脉中段夹层动脉瘤,大直径约15 mm,造影剂通过延迟,右椎动脉V4段呈轻度瘤样扩张(图2).

  • 婴幼儿颅内巨大动脉瘤介入治疗1例

    作者:龙天霖;郭庆东;刘伟;陈燕伟;张鑫伟;徐全华;田斌

    颅内动脉瘤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多认为如血流动力学应力,持续的血管异常再塑形以及炎症等[1,2],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峰值年龄为60~79岁.婴幼儿颅内动脉瘤极少见,约占病例数的1% ~2%[3].英国Allison等统计婴幼儿颅内动脉瘤于成人相比,后循环发病较多,且多为霉菌性和外伤性[4].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颅内动脉瘤,目前关于国内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报道甚少.本文报道1例用介入栓塞治疗的1岁零10个月婴幼儿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巨大动脉瘤.

  • 高血压脑出血三种手术方式的比较分析

    作者:刘强;胡胜;傅丹;吴星;荣亮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内科保守治疗其病死率高达50%~70%,外科治疗介入后病死率仍在30% ~ 50%.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其外科治疗的病死率有较大下降.我科自1998年9月至2012年5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41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对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以及对预后的影响作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 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

    作者:高永涛;刘红林;陈小兵;霍俊峰;刘志军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20% ~ 25%[1],急性期的死亡率高达30% ~ 40%,其致残率与死亡率高居所有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2],如何大程度化挽救患者性命,减少患者的花费,降低其后遗症,采用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我科从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对10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加强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与修复机理的研究

    作者:贺晓生

    生物体自身组织对于各种病理状态具有先天潜能完成一定程度的再生与重建,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 injury,TBI)后,脑组织在实现这一修复的过程中,存在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因素.TBI预后恶劣,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与修复困难有关[1~3].迄今,神经创伤领域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对这一问题的热衷研究贯穿始终,但结果仍存分歧,观点莫衷一是.TBI的有效救治处于瓶颈,措施尚缺突破.对TBI后神经再生与修复的新研究成果,涉及以下一些方面.

  • 颅脑损伤后脑脊液C-反应蛋白与颅内压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谢昌纪;周志宇;农朝赞;黄纯真;付洛安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与颅内压变化的关系.方法 颅脑损伤患者65例,按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5例,中型组20例,重型组30例.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同时采集其伤后1d内至4w的脑脊液,以免疫比浊法测定脑脊液中CRP的含量,将脑脊液中CRP的含量与颅内压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伤后轻、中、重型各组脑脊液CRP与颅内压变化存在组间差异(P<0.01);CRP含量的变化与颅内压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脑脊液中CRP的含量是反映颅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能反映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变化趋势.

  • 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肖阳;董波

    目的 比较预塑球形钛网和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探讨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在颅骨修补手术中的操作要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8月至2009年1月155例采用预塑球形钛网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临床资料,与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83例采用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预塑钛网组(125±8) min,三维钛网组(98±6) min,预塑钛网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三维钛网组(P<0.05);使用钛钉数量:预塑钛网组(11.8±1.5)个,三维钛网组(8.3±1.2)个,预塑钛网组平均使用钛钉数量明显多于三维钛网组(P<0.05);外观满意度:预塑钛网组(7.30±0.21)分,三维钛网组(10.00±0.00)分,预塑钛网组外观满意度明显低于三维钛网组(P<0.05);术后并发症:预塑钛网组共19例,发生率12.26%,三维钛网组共3例,发生率3.61%,预塑钛网组术后并发症明显高于三维钛网组(P<0.05).结论 采用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具有手术时间短,使用钛钉数量少,外观满意度高,术后并发症少优点,是目前颅骨修补手术的首选材料,应该在临床推广应用.

  • 胰岛素强化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

    作者:李火平;李世亭;茅帅东;黄欢;尹建章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既往有糖尿病史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7d胰岛素强化治疗,随后给予常规血糖控制,对照组全程常规血糖控制.强化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控制目标为4.4 ~ 8.3 mmol/L,常规血糖控制目标为4.4~11.1 mmol/L.结果 伤后随访6月按(GOS)评分评价疗效,治疗组恢复良好率较对照组组提高15%,死亡率下降17% (P <0.05),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降低ICU内并发症的发生率.

  • 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Meta分析

    作者:李育平;张恒柱;佘磊;王晓东;严正村;闫凯旋;许恩喜

    目的 系统评价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纳入纳洛酮对比安慰剂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9个RCT,共2 3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早期疗效方面,纳洛酮组对比安慰剂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异常发生率优势比(OR)为0.30,0.21,0.43,95%可信区间(95%CL);P <0.00001,血压异常发生率[OR=0.25,0.17,0.36,95% CI;P<0.00001],高颅压控制率[OR--0.35,0.23,0.54,95%CI;P<0.00001];②中期疗效:两组患者GCS评分、GOS评分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0 d GCS评分[OR=1.76,1.55,1.97,95% CI;P<0.00001],语言、运动障碍发生率[OR =0.65,0.43,0.98,95% CI;P=0.04],重残率[OR=0.47,0.30,0.73,95% CI;P =0.0001];③随访死亡率:纳洛酮组明显低于安慰剂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0.51,0.38,0.67,95% CI;P<0.00001].结论 国内现有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纳洛酮在早期能有效降低呼吸异常、血压异常的发生率,还能有效控制颅内高压症状,在远期可显著改善患者GOS评分、降低死亡率.纳洛酮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

  • 亚低温对大鼠颅脑外伤后脑组织AQP-4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作者:裘孝忠;王娟;刘建;张允旭;刘隆熙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实验大鼠颅脑外伤后水通道蛋白4(AQP-4)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颅脑外伤后可能的脑保护分子生物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5只,采用Feeney法建立脑外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5只,亚低温组在损伤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暴露,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图象分析技术检测AQP-4和caspase-3及双重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QP-4和S-100.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颅脑外伤后脑组织AQP-4和caspase-3的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P<0.05);亚低温治疗后,大鼠脑组织AQP-4和caspase-3的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较脑创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减轻胶质细胞介导的脑水肿,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