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听神经瘤手术内听道处理及面听神经保护

    作者:陈凌;陈立华;凌锋;刘运生;张明宇;霍雷;徐立新;秦天森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内听道内肿瘤的处理方法,并对显微解剖保留面神经的手术经验和技巧进行讨论,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经的保留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49例,术前行CT内耳道薄层扫描,术中行面神经功能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对听神经瘤内听道处理的手术技巧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4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7.8%,出院时功能保留35例(H-B分级,Ⅰ~Ⅱ级).解剖未能保留6例,其中2例行面神经端-端吻合.肿瘤全切45例,全切除率为91.8%;近全切除4例.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 熟悉内听道内面听神经与肿瘤的病理解剖关系,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并结合术中监测,对肿瘤全切除和面听神经功能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脑膜瘤全切除术后复发与其MRI影像学特征相关性分析

    作者:魏胜程;滕良珠;姚玉强;赵旭;崔有强

    目的 探讨高复发脑膜瘤的MRI影像学特征,以及MRI影像学特征与脑膜瘤病理分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方法 选取自1992年至2002年经我科诊治的有MRI资料的脑膜瘤病例(Simpson Ⅰ级和Ⅱ级切除)77例,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并应用石蜡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及PCN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比较分析MRI特征与肿瘤复发及病理分级和PCNA标记指数(LI)的关系.结果 ①分叶状或蘑菇状、边界不清和位于大的静脉窦周围的脑膜瘤复发率较高,脑膜尾征与脑膜瘤的复发无关;②脑膜瘤的PCNA LI值大者易复发;③内皮型脑膜瘤复发率高于其他类型脑膜瘤,病理分级级别越高越易复发.结论 分叶状或蘑菇状、边界不清和位于大的静脉窦周围的脑膜瘤易复发,临床应采取综合措施,延缓或避免肿瘤复发.

    关键词: MRI 脑膜瘤 复发
  • RA和SHH体外联合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

    作者:胡慧敏;罗卓荆;丁坦;胡学昱;禹晓东

    目的 研究体外使用全反式维甲酸(RA)和音猬因子(SHH)联合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转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从健康志愿者髂骨处抽取骨髓5 ml,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到第三代后分别接种于A组(RA 0.5μg/ml)、B组[SHH 500 ng/m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8(FGF-8)100 ng/ml]和C组(RA 0.5μg/ml+SHH 500 ng/ml+FGF-8 100 ng/ml)诱导液中,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诱导前后细胞改变.结果 诱导7 d后,各组均有部分BMSCs胞体收缩,折光性增强,突起伸出,表现出神经细胞的形态.免疫荧光表现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MAP-2)和β微管蛋白(β-tubulin)阳性.C组的各种分化细胞数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HH联合RA可以在体外有效诱导人BMSCs转化为神经细胞,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 发育相关基因ndrg2在胎儿小脑发育早期的表达

    作者:侯双兴;邓艳春;王小木;段丽;刘新平;药立波;饶志仁

    目的 为探索新基因ndrg2在胎儿小脑组织中表达分布的特点,进一步研究ndrg2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引产4、5个月胎脑组织标本,分别进行组织石蜡切片和总RNA提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ndrg2在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变化规律.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上述胎儿小脑脑区神经元胞浆均有ndrg2蛋白不同程度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ndrg2 mRNA在正常胎小脑均有表达,5个月胎儿小脑表达高于4个月胎儿小脑.结论 随胎龄增加,ndrg2表达水平增高.

  • 脑挫裂伤患者脑脊液ApoE多态性与周围脑组织水肿的关系

    作者:吴启华;钟志光;刘安民;朱钦龙;陈平;罗坚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患者脑脊液载脂蛋白E基因(ApoE)多态性与周围脑组织水肿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36例脑挫裂伤患者ApoE基因型频率,根据CT片计算脑水肿指数,统计学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水肿指数与ApoE3呈负相关,而与ApoE4呈正相关,两者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脑挫裂伤患者脑脊液ApoE3和ApoE4与周围脑组织水肿具有相关性.结论 脑挫裂伤患者脑脊液ApoE多态性可能是影响周围脑组织水肿的因素之一.

  • 海绵窦解剖学新概念

    作者:邵君飞;惠国桢;张岩松;常义;王海秋;姚建社;孙骏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解剖学新概念,为海绵窦区手术提供详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手术显微镜对经福尔马林固定、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年尸颅21例进行手术观察、测量海绵窦区的硬膜关系、神经与血管走行及相邻结构的关系;利用组织化学技术对硬膜、神经及血管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中颅窝鞍旁两层硬膜形成一个腔,即鞍旁硬膜间腔;在鞍旁硬膜间腔内,硬脑膜结缔组织包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Meckel腔、三叉神经节及其三个分支组成一纵行板层样结构,我们称之为神经隔.颈内动脉及颅内、外静脉亦穿行于鞍旁硬膜间腔内;神经隔将海绵窦区分隔成硬膜间隙区、血液间隙区及床突间隙区.结论 通过对海绵窦区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提出了该区构筑学新概念,为颅底手术经硬膜间隙侧壁入路提供了外科解剖学依据.

  •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的建立

    作者:刘利;林志国;沈红;车彦军;张帆;白云龙;龚冬梅;王景贺

    目的 介绍改良的Banker共培养方法,并通过膜片钳、原子力显微镜检验神经元的生长状态.方法 利用烙铁在培养皿底面滴入4个高度约为0.1 mm的石蜡,以支持盖玻片建立共培养体系.当星形胶质细胞生长至底面积70%~80%后,将胰酶消化、分离的神经元接种在盖玻片上,4 h后翻转盖玻片并移到含有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皿内,进行共培养,4~5 d半量换液.膜片钳记录神经元动作电位和自发性突触后电位,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培养25 d的神经元生长状态.结果 神经元长培养40 d,接种后4 h~6 d和9~13 d是两个快速增长期.膜片钳实验中,神经元能够产生动作电位,并且随刺激强度增大动作电位频率增加;能够记录到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和自发性动作电位(sAP).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可见神经元胞体呈典型锥体形状,细胞表面光滑平整.结论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稳定性强,容易操作,培养的神经元存活时间长、生长状态良好.

  • 枕下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熊剑;章翔;周晓平;纪荣明;岳志健;魏学忠

    目的 为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基本的解剖标志和重要的解剖参数,以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方法 选用颅骨干性标本15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40侧)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 枕骨髁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枕骨髁长径,左侧24.47±3.32(18.19~30.30)mm,右侧25.16±2.39(20.66~29.0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至枕骨髁后缘距离,左侧27.66±2.45(23.00~31.48)mm,右侧26.27±1.83(23.68~29.64)mm.枕骨下三角为显露椎动脉的重要标志,枕骨下三角由三条肌肉形成,即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枕骨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及肌支、椎静脉丛和第一颈神经.测量寰椎横突孔外缘至椎动脉入颅处距离,左侧16.87±2.08(12.64~20.1)mm,右侧16.79±1.90(12.44~20.22)mm.结论 以上测量指标为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参考.

  •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时间窗

    作者:朱萧玲;熊利泽;陈绍洋;王强;徐宁;曾毅

    目的 探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时间窗.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即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组(T1、T2、T4和T6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1 h、2 h、4 h和6 h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20 mg/kg),每24 h一次,共3次.采用右侧颈内动脉单丝尼龙线栓塞致大脑中动脉阻闭(MCAO)120 min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后72 h,评估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并处死动物,取大脑行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 再灌注后72 h测NDS,对照组明显高于T1组(P=0.001)、T2组(P=0.005)和T4组(P=0.002),T1、T2、T4和T6组间NDS无差异.再灌注后72 h,对照组的脑梗死容积(205±72 mm3)明显大于T1组(116±44 mm3,P=0.001)、T2组(127±30 mm3,P=0.003)和T4组(135±35 mm3,P=0.007);在T1和T6组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35);其余各组的脑梗死容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川芎嗪治疗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治疗时间窗不宜超过4 h.

  •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万福;汤建明;王茂德;姜海涛;陈伟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IC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ICP监护组和常规治疗组,ICP监护组根据ICP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 ICP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预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持续ICP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 癫痫患者脑组织PSD-93 mRNA表达上调

    作者:刘凤英;王学峰;龚云;席志芹;李劲梅;晏勇;栾国明;王玉平;李云林;张建国;杨辉

    目的 研究癫痫患者脑组织中突触后密度-93(PSD-93)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癫痫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56例癫痫患者分成耐药和非耐药两组,首先用基因芯片对其术后标本进行扫描,并与对照组比较,随后对目标基因PSD-93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基因芯片检测发现与依赖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s)-一氧化氮(NO)信号有关的基因PSD-93在癫痫患者中表达上调,RT-PCR实验结果与基因芯片一致.RT-PCR电泳图的灰度值均数在对照组为23.577、非难治性癫痫组为56.931、难治性癫痫组为51.607,非难治性、难治性癫痫组与正常对照组灰度的比值中位数分别为2.415、2.189(P<0.05),而非难治性与难治性癫痫组灰度值比值为1.103(P>0.05).结论 脑细胞膜相关鸟苷酸激酶家族(MAGUK)蛋白信号转导复合体的分子接头蛋白基因PSD-93 mRNA表达增加,其可能通过信号传导异常及神经元坏死参与了癫痫的形成.

  • 急性脊髓出血早期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胡明军;刘卫平

    急性脊髓出血是早期脊髓实质内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其特点为起病突然、症状重、预后较差.本组25例急性脊髓出血病例,早期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 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额颞对冲伤疗效分析

    作者:胡发银;李举军;刘华明;武绍远;刘海涛;王日华;张丙根;李从进

    我院自1999年5月至2004年12月间,共收治183例对冲性额颞顶叶对冲伤患者,其中56例为重型对冲性脑挫裂伤,现分析总结如下:

  • 立体定向清除壳核小血肿手术时机的选择

    作者:王连仲;王永才;高蕾;闻华;尹忠民;江晓莲;王磊;陈实;张激扬;杨志鸣

    高血压内侧型壳核出血虽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但血肿多沿白质纤维走行,向上方发展,压迫内囊后肢,并波及膝部,可造成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1].对于此类小血肿以往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而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术的发展,拓宽了脑出血的手术指征,使手术方法清除重要功能区的血肿成为可能[2].但有学者认为不同的手术时机可能影响手术的康复效果,因此本文观察了发病后不同时间采取手术治疗及药物保守治疗对壳核小血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H型皮瓣延长加帽状腱膜松解修复头皮缺损

    作者:林爱国;刘小波;唐宏图;何程

    大面积头皮缺损一期修复在临床上较为棘手,二期修复往往所需时间较长,我科自1993年至2005年利用"H"型头皮延长加帽状腱膜网状切开松解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皮缺损共1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漆建;唐文国;唐晓平;冯凌;苟章洋;王远传;罗仁国

    大型、巨大型脑膜瘤,因体积大、血供丰富、质地韧,特别是位于特殊部位时,手术有相当大的难度,甚至有极大的风险.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大型、巨大型脑膜瘤32例,疗效满意,现回顾分析如下.

  • 经鼻内镜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手术体会

    作者:张升民;景东侠

    脑脊液鼻漏的修复有经颅内法和颅外法,1999年以来,我科经鼻内镜修补脑脊液鼻漏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关键词: 脑脊液鼻漏 鼻内镜
  • 脑胶质瘤患者血清IGFBP-Ⅱ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福兵;刘剑波;陈礼刚;董劲虎;黄云华;王新志;胡殿峰

    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30例,平均年龄39.1岁,其中男17例,女1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脑胶质瘤.根据WHO(1993)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16例,高级别组(Ⅲ~Ⅳ级)14例.30例脑胶质瘤患者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及其它合并症.同期选择20例门诊体检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对资料t检验,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

  • 外伤性脑积水临床分析

    作者:贡平;陈波;郭玉涛;赵岳峰

    外伤后脑积水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因脑积水导致轴索损害,直接影响颅脑损伤预后而受到关注.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428例,出现脑积水8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 NMDA受体在神经系统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陈昆峰

    在外伤性神经系统损伤中,比较多见的是脑组织损伤.目前对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尤其是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Ca2+-一氧化氮路径的研究[1],运用到神经系统损伤检验中的意义更为迫切和重大.从生理学及病理学的角度研究NMDA-Ca2+-一氧化氮路径的重大意义在于,这项工作既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同时在实践中又可以为鉴定脑损伤的经过时间、程度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再生与修复

    作者:李刚;李新钢;张庆林

    由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不可逆转性,主要是因为损伤的神经元难以再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再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随着对调节神经纤维再生机制的逐步了解,各种新技术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以及神经解剖示踪方法的产生和应用,使我们对神经元的细微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近年来,学者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到影响神经组织的环境因素上.现已有大量事实证明,损伤的神经组织周围细胞环境的失衡是影响中枢神经组织再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2].本文对当今成熟脊髓神经细胞再生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侵袭性泌乳素腺瘤溴隐亭治疗后的迟发性耐药现象:5例报告

    作者:吴哲褒;苏志鹏;于春江

    溴隐亭(bromocriptine,BRC)作为治疗泌乳素腺瘤的一线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肿瘤体积,同时可使血清泌乳素(prolactin,PRL)下降至正常水平[1,2].但临床上仍有10%~20%泌乳素腺瘤患者在长时间溴隐亭治疗过程中血清PRL水平未能恢复正常,甚至出现肿瘤持续增长的情况,即耐药现象[3,4].迟发性耐药非常少见,目前文献多数为个案报道.本文复习我院从2000年6月至2004年7月期间随访资料完整的5例侵袭性泌乳素腺瘤(KnospⅢ或Ⅳ级泌乳素腺瘤)经溴隐亭治疗后发生迟发性耐药现象,报告如下.

  •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

    作者:韩林;舒凯;张华楸;李炎稳;雷霆;李龄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起源于神经外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由Hart和Earle于1973年首先描述[1].由于该肿瘤分化程度差,多呈原始未分化状态,在常规切片诊断上有一定困难,常需与其它小细胞恶性肿瘤鉴别,我们对9例幕上PNET的临床特点、光镜下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 内囊出血大鼠血浆和胃组织中PACAP含量变化及意义

    作者:林汉昇;罗晓阳;梁柱楼;吴润华;张素芬;陈艳玲

    应激性溃疡出血在脑出血中发生率为13.2%~19.2%,以脑出血后1~3 d多见[1].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iting poly-peptide,PACAP)作为一种生物活性多肽在脑缺血中有明显变化[2,3].本实验测定内囊出血大鼠血浆及胃组织中的PACAP含量,探讨其在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 胶质瘤的靶向放射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

    作者:石梅;魏丽春

    神经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5%~61%[1],是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的恶性肿瘤.虽然手术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首选办法,但由于其侵袭性生长的特征,手术难以完整切除肿瘤边界,而位于重要功能区或深部肿瘤的手术切除范围就更受限制,术后复发率接近100%,且胶质瘤的级别越高,复发越早,预后也越差.

  • 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郭世文;李涛;王东峰

    腺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是一种辅助依赖型的微小病毒.在基因治疗研究中,重组逆转录病毒和重组腺伴随病毒在基因转移载体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用AAV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已成为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仅就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 医学论文关键词的标引原则

    作者:

    关键词: 医学 论文关键词
  • 脊髓髓内胶质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处理

    作者:张剑宁;章翔;曹卫东;李侠;高大宽;李兵;林伟;郭庆东;刘恩渝

    目的 总结脊髓髓内胶质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1999年至2005年共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胶质瘤71例,男39例,女32例,年龄4~68岁(平均38.1岁),病程2个月~9年;肿瘤直径占脊髓横断面的60%~90%,长度跨越4~11个椎体;临床表现按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Ⅰ级11例,Ⅱ级49例,Ⅲ级8例,Ⅳ级3例.早期42例采用传统椎板切除术,后期29例采用整块切除棘突及椎板后再回植重建的方法进入椎管,在显微镜下沿脊髓后正中裂切开脊髓显露肿瘤并分块切除.结果 手术全切肿瘤59例(83%),大部分切除12例(17%).术后病理诊断:室管膜瘤51例(72%),星形细胞瘤19例(27%),恶性小圆细胞瘤1例(1%).术后近期症状较术前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损害症状者40例(56%),症状改善或无变化者31例(44%).随访6个月~6年,52例(73.2%)恢复正常工作或学习,13例(18.3%)可自理生活,6例(8.5%)不能自理生活;肿瘤复发2例.患者功能预后与术前神经功能分级密切相关,术前神经损害症状越轻,术后恢复越好.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胶质瘤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措施,佳手术时机是在患者尚未发生严重神经损害症状之前.

  • 14-3-3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作者:曹卫东;章翔;张剑宁;杨志军;甄海宁;程光;李兵;高大宽;王西玲;宋蕾;谢莉

    目的 检测14-3-3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检测5个胶质瘤细胞系(U251MG,U87MG,BT325,SHG44和C6)、121例人脑胶质瘤石蜡标本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14-3-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14-3-3蛋白的表达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13-3-3蛋白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仅在少数的胶质细胞中可见14-3-3蛋白的弱表达.然而,5个胶质瘤细胞系和绝大部分星形细胞瘤中可见14-3-3蛋白的阳性表达,其表达阳性率为:Ⅰ级78.6%(11/14),Ⅱ级75%(18/24),Ⅲ级76.2%(16/21),Ⅳ级80%(20/25).不同恶性级别的星形细胞瘤中,14-3-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别,但14-3-3蛋白的表达强度和范围有随肿瘤的恶性度增高而增加的趋势.其它类型的胶质瘤中也可见14-3-3蛋白的大量表达,其表达阳性率为:少突胶质细胞瘤66.7%(4/6),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100%(4/4),室管膜瘤50%(2/4),间变型室管膜瘤66.7%(2/3),脉络从乳头状瘤100%(5/5),松果体细胞瘤100%(3/3),髓母细胞瘤66.7%(8/12).结论 14-3-3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有大量的表达.14-3-3蛋白表达上调可能是胶质瘤细胞对抗调亡的一种共同机制,以14-3-3蛋白为靶点有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新的胶质瘤生物学治疗方法.

  • 预防性协同给药抑制裸鼠脑胶质瘤的生长

    作者:孙建军;王振宇;刘彬;钟延丰;杜娟;陈英玉;马长城;陈晓东

    目的 观察预防性单独及协同给药对脑胶质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浓度为107/ml、细胞成活率95%以上的U251MG脑胶质瘤细胞悬液,接种至6 w龄雄性裸鼠脑白质内.接种次日给药,2次/w,分4大组,即消炎痛口服给药组(两个剂量组);榄香烯腹腔注射给药组(两个剂量组);消炎痛和榄香烯低剂量协同用药组;对照组(肿瘤对照和空白对照).给药20和30 d时,断颈处死裸鼠,脑标本做石蜡切片,3 μm厚,行H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染色.结果 肿瘤对照组:裸鼠脑内肿瘤增生明显,瘤内幼稚血管形成,瘤细胞向白质内浸润,GFAP染色强阳性.单独给药组:瘤细胞较肿瘤对照组少,GFAP染色阳性.协同给药组:给药30 d时大量瘤细胞发生凋亡,GFAP呈阴性表达.结论 预防性的两药协同作用可更好地诱导裸鼠脑内人脑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

  • BCNU缓释微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作者:马晓东;章文斌;周定标

    目的 以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卡氮芥-聚乳酸羟基乙酸(BCNU-PLGA)缓释微球,对微球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选择.方法 以正交实验设计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不同聚合度的聚乙烯醇(PVA)、PVA浓度、PLGA浓度、搅拌速度、甲基纤维素(MC)浓度进行了探讨.结果 发现影响微球质量的因素,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PVA浓度、PLGA浓度、搅拌时间和MC浓度(A-B-D-C).佳实验方案为A2B1C2D3,即分散介质PVA浓度为1.5%,有机相中PLGA浓度为2%,搅拌时间为60 min,MC浓度为0.05%.结论 正交实验设计方法有助于选择更合适的制备条件.

  • p16在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生存分析中的意义

    作者:高方友;刘健;杨华;刘沣

    目的 探讨p16在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生存分析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6、Rb、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及Ki-67蛋白在62例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对患者进行随访,并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研究p16的预后意义.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p16阴性病例术后生存时间较阳性者明显为短(Log rank检验,P<0.001),而这种差别在卡诺夫斯基机能状态(KPS)评分<70分、复发性肿瘤、Rb和cyclin D1蛋白阴性的病例中不存在;p16不同表达强度的患者之间预后也有差别;但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p16不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6).结论 p16是能反映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对星形胶质细胞瘤具有初步判断预后的价值,但不是独立的预后因子.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