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显微外科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隆益;袁利民;黄光富;刘卫东;唐健;冯海龙

    目的 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显微手术减压及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对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入路显微手术减压,12例取自体髂骨、26例用钛质网笼行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并观察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维持以及内植入物情况.结果 随访32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8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1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4.8分,平均改善率为86%.32例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者以及6例三节段病变者术后3个月内形成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全部病例术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全部植入物无脱落或移位.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方式,术野照明良好,经显微镜放大后解剖层次清晰,能准确识别各种病理损害,不但能使脊髓减压彻底而且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关键词: 颈椎病 显微手术
  • 犬颅脑枪弹伤后血清TGF-α、NSE含量变化及意义

    作者:杨树茂;章翔;费舟;韩安国;赵明

    目的 研究犬颅脑枪弹伤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火器伤组.用德国小口径步枪制作犬颅脑火器性切线伤(TBI)动物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伤后30 min、6、24、48 h血清TGF-α和NSE的水平.结果 伤后30 min血清TGF-α开始下降,NSE开始增高(P<0.05);伤后6 h TGF-α下降明显,NSE明显增高(P<0.01);伤后24 h TGF-α呈低值,NSE呈高值(P<0.01);伤后48 h TGF-α呈现回升的趋势,NSE开始下降(P<0.05).在测定时间内火器伤组伤后血清TGF-α呈持续低值,NSE呈持续高值.结论 测定血清TGF-α和NSE含量可以评估颅脑火器伤的损伤程度和预后.

  • 血红素氧合酶-1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中的表达

    作者:夏建学;沈冰;孙涛;赵巍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中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后DCV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底动脉HO-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注水对照组3、5、7 d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分别为(996.20±43.25)μm、(1 019.05±58.16)μm和(965.25±49.98)μm,血管壁厚分别为(9.82±0.57)μm、(9.65±0.65)μm和(10.11±0.48)μm;SAH组3、5、7 d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分别为(705.65±66.57)μm、(738.70±42.19)μm和(665.31±49.85)μm,血管壁厚分别为(14.41±0.51)μm、(13.25±0.63)μm和(17.43±0.55)μm.注水对照组不同时相基底动脉中无HO-1 mRNA表达;SAH组注血后3、5、7 d,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1±0.042、0.55±0.039和0.48±0.052,以注血后3 d表达水平高.结论 SAH后大鼠基底动脉有HO-1 mRNA的低表达,但其不能拮抗SAH后DCV的发生.

  • 高渗盐复合液治疗大鼠冷冻性脑水肿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军;周晓平;岳志健;胡小吾

    目的 探讨高渗盐复合液(HSH)对大鼠冷冻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 运用大鼠冷冻性脑水肿动物模型,分别以三种剂量(2 ml/kg、4 ml/kg、8 ml/kg)的HSH、20%甘露醇(MNT,4 ml/kg)和0.9% NaCl(4 ml/kg)进行治疗,其中0.9% NaCl组为假治疗组,其余为治疗组;监测颅内压,测定脑含水量.结果 治疗组给药2 h内均有同样的降颅压作用,其中2 ml/kg HSH组脱水作用时间明显短于其它三组、降颅压效果弱于其它三组;HSH 4 ml/kg和8 ml/kg组具有相似的降颅压作用,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健侧大脑半球含水量与假治疗组比较明显降低;治疗组伤侧大脑半球含水量与假治疗组对应侧相比稍减少,差异不显著.结论 HSH可降低颅内压、减少脑含水量,其降颅压作用与MNT类似,作用呈量效关系,临床推荐的佳剂量为4 ml/kg.

  • 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重组腺伴随病毒的制备

    作者:郭世文;杨宇;王全颖;廉民学;李涛;王东峰

    目的 构建并产生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Al)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载体.方法 将目的基因alphastatin插入载体质粒pSSHG-巨细胞病毒(CMV)的EcoR I和BamH I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SSHG-CMV/NT4-Al.用腺病毒辅助质粒pFG140代替野生型腺病毒,包装质粒pAAV/Ad及已构建的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质粒,使用三质粒共转染法转染293细胞,包装得到腺伴随病毒(AAV)-Al.采用氯仿抽提、聚乙二醇沉淀回收纯化,斑点杂交方法测定重组病毒滴度.结果 重组病毒rAAV-Al滴度约为2×1012颗粒/ml.结论 成功制备了重组病毒rAAV-Al,提供了一种生产足量安全的rAAV-Al简单易行的方法,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实验奠定了基础.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作者:郭尔安;王小平;王集生;谢坚;罗世琪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PCNSNHL)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CNSNHL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术前早期诊断12例.随访63例,死亡48例,平均生存期13.74个月.术后行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14.68个月(长达5年);未行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仅2个月. 结论 PCNSNHL术前早期诊断有可探讨之规律,尤其是影像学特征;采用包括手术和放、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脑肿瘤间质化疗BCNU缓释微球的载药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作者:马晓东;章文斌;李芹;周定标;许百男

    目的 建立体外磷酸盐缓冲溶液(PBS)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卡氮芥(BCNU)微球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用此法研究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依利特Hypersil ODS2 C18色谱柱(5 μm,4.6 mm×150 mm),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紫外光检测波长237 nm.结果 BCNU在0.005~0.35 μmol/ml范围内呈线性(r=0.9992),低检测下限为0.005 μmol/ml.采用低、中、高浓度(0.03、0.1、0.3 μmol/ml)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3.33%、101.43%和102.04%,日间及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4%和<1%.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PLGA缓释BCNU时间可达3 w以上.结论 本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缓释BCNU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 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中漏口定位分析

    作者:乔莉;陈福权;邱建华;薛涛;刘永收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中准确寻找漏口的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研究12例漏口难以判断的脑脊液鼻漏患者,采用术前鼻内镜检查、核素扫描、术中影像导航系统定位以及椎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等方法判断漏口位置.结果 12例患者术前核素扫描提示有脑脊液从鼻腔漏出,3例可疑蝶窦漏出,9例可疑筛窦漏出.蝶窦漏出的3例中,2例位于蝶窦侧壁,1例位于蝶窦后壁,其中2例经椎管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15和20 ml后发现漏口.9例可疑筛窦漏出的患者,在影像导航辅助下行筛窦轮廓化后,3例可见明确漏口(有清亮液体流出),另外6例于术中经椎管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20~30 ml后暴露漏口.结论 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中,对于漏口部位较难判断的患者,采用术前核素扫描、术中影像导航定位及椎管内注入适量生理盐水寻找漏口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为手术的成功奠定基础.

  • 成人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赵尚峰;王磊;张伟;齐巍;张懋植

    目的 探讨成人颅咽管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成人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程度以及随访资料.结果 手术采用传统翼点入路41例,额颞微骨孔入路23例,额下纵裂入路12例,经胼胝体-侧脑室入路4例,经眉弓入路3例,经蝶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57例(67.7%),次全切除27例(32.3%);全切率较高的为传统翼点入路(78%)和额下纵裂入路(75%),而额颞微骨孔入路(56.5%)和眉弓入路(50%)全切率较低.结论 手术仍然是成人颅咽管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患者一般情况等,选择个体化手术入路特别是锁孔手术入路对于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减少脑组织损伤非常重要.

  • 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报告

    作者:陈恩智;许有;常刚

    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60例,现将治疗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 经眶急性开放性颅面伤28例救治体会

    作者:吴学群;蒋涛;付洛安;甄海宁;宋少军;王威;彭付学

    急性开放性颅面伤是颅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1].自1998年12月至2005年4月我院共救治锐器自眶刺入所致颅面伤28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颅面伤 视神经损伤
  •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性瘫痪

    作者:韩杨云;徐宏;刘之一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自2002年2月至2005年2月,我们对25例脑性瘫痪患者施行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SPR),现报告如下.

  • 微创穿刺术辅助治疗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

    作者:韦耀刚;罗克政;张永福;杨巧梅;周逸帆;顾克繁

    2000年2月至2005年3月,我科选择性应用微创穿刺术辅助治疗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38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脑损伤手术时侧裂区脑部血管的保护

    作者:马立鑫;王学忠

    侧裂区脑损伤系指位于外侧裂周围额、颞、顶部的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多由对冲伤引起.该部位是大脑的功能区,也是临床中常见的损伤部位.近年来趋于行大骨瓣开颅手术清除脑内血肿和挫伤脑组织,以达到充分减压、提高救治效果的目的[1,2].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侧裂区脑损伤患者60例,于术前、术中及术后对脑血管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注重重建脑血流灌注,取得了良好效果.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蒋涛;吴学群;姬西团;付洛安;甄海宁;冯家龙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是指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虽然HICH的治疗方式日益增多,但目前其病死率仍在40%左右,且约有3/4的存活患者遗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我院自1996年至2005年采用手术方法治疗HICH 256例,现报告如下.

  • 脑干肿瘤50例临床分析

    作者:姚兴军;洪新雨;何伟铭;项威;张雷;赵刚

    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5年5月手术治疗脑干肿瘤患者5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脑干肿瘤 手术治疗
  • 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致迁延性脑疝18例

    作者:张银清;管定国;陈汉民;廖圣芳

    自1999年10月至2004年9月,我科共收治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106例,其中发生迁延性脑疝18例,现报告如下.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启锋;刘明;刘玉河;陆南

    脑缺血一定时间恢复血液供应后,其功能不但未能恢复,却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脑机能障碍,称之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各个环节、各种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尚未完全阐明.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一些重要机制进行简述如下.

  • Gadd45-γ基因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晨冉;孙青芳

    随着影像技术和内分泌检测技术的发展,垂体腺瘤的诊断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已占颅内肿瘤的27%~30%.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占垂体肿瘤的30%,由于肿瘤压迫邻近组织,以及垂体激素的不适当分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病死率较高[1].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细胞起源差异很大,肿瘤体积通常较大,继发于肿瘤压迫在临床上常常出现垂体功能低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等症状.目前,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尚无有效的内科治疗手段,只有更深入地探讨其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才有可能找到临床所需的治疗方案.尽管垂体腺瘤大多数是良性肿瘤,但约5%~35%的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可破坏硬脑膜、颅骨、侵犯蝶窦或海绵窦生长,只有极少数腺瘤是恶性肿瘤,即可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其他区域生长[2].

  • 创伤性颈静脉孔综合征延误诊断2例报告

    作者:朱国刚;黄民权;黄德志

    例1:患者男性,26岁,因头部外伤后短暂神志不清,头晕、头痛1 h余入院.查体:左侧枕部见一不规则、深达颅骨的头皮伤口,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扫描示:右额叶脑挫裂伤、左枕骨骨折.入院后予以卧床休息、镇静、止血、脱水及预防外伤性癫痫等处理.入院后第3 d出现饮水呛咳,进食困难,查体发现左侧咽反射消失,悬雍垂略向右侧偏,左侧软腭下垂,左侧耸肩无力,未引起重视.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逐渐出现营养不良及肺部感染,并出现声音低沉,左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萎缩.分析原因,考虑可能系由后组颅神经损伤所致.行颅底CT扫描三维重建示左侧后颅窝骨折累及颈静脉孔及枕骨大孔(图1),创伤性颈静脉孔综合征诊断明确.予以鼻饲进食,使用神经生长因子及胞二磷胆碱,配合高压氧及针炙治疗,同时加强抗感染.饮水呛咳及进食困难症状逐渐消失,左侧咽反射逐渐恢复,声音低沉症状明显改善,发音基本正常,肺部感染痊愈,住院33 d后出院.出院时查体:悬雍垂仍略向右偏,左侧软腭仍略有下垂,左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萎缩.

  • 鞍旁硬脑膜外表皮样囊肿1例

    作者:王凤鹿;姚庆和;张华

    患者女性,30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强直2年余,于2005年3月22日入院.患者2年前夜间熟睡时自床上摔下,随即意识丧失,双目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持续约50 min后自行缓解.此后间隔2~3个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约40~60 min.3个月来患者自感左侧面部麻木不适,伴左眼视物模糊.

    关键词: 硬膜外 表皮样囊肿
  •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3例报告

    作者:孙君昭;田增民;于新;王亚明;卢旺盛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upratentori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SPNET)是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中的一种类型,为罕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我科近期收治了3例SPNET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1,男性,66岁,因头痛1年、右眼球疼痛2 w入院.查体:右侧眼球略突出,触痛明显,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MRI检查显示:前颅窝底中线偏右部位可见一不规则肿物,约6.5 cm×6.0 cm×3.6 cm,呈不均匀混杂T1、稍长T2信号,边界较清,周围脑组织受压移位;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略欠均匀(图1).术前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行前颅窝底恶性肿瘤切除术,术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病理检查报告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图2).免疫组化结果:CD99(+)、CD56(+)、波形蛋白(vimentin, Vim)(+)、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角蛋白(cytokeratin, CK)(+)、CKAE3(+)、CK7(+)、神经微丝蛋白(neurofilaments, NF)(+)、突触素(synapsin, Syn)(+)、嗜铬素A(chromogranin A, Cg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 acid protein, GFAP)散在(+)、CK17(-)、CK20(-).

  • 头皮恶性肿瘤术后头皮缺损的一期修复

    作者:程华怡;丁美修

    巨大头皮缺损的重建一直是临床上的棘手问题,过去一直采用皮肤移植或联合头皮皮瓣治疗.本文就头皮恶性肿瘤手术后头皮的重建作一初步探讨.

  • 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作者:薛洪利;于春泳

    自2003年12月起,我们采用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位于幕下的岩斜区肿瘤6例,现报告如下.

  •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作者:许百男;王芙昱

    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例如CT、CTA、MRI、MRA的应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手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改善.但因为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手术和介入治疗也存在着风险,所以对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与否,尚存在较大的争论.本文对有关问题作一述评.

  • 脑动脉瘤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前后脑生化代谢的微透析研究

    作者:王胜;陈劲草;吴晓辉;雷霆

    目的 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15例动脉瘤显微手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前后患者脑细胞间液中葡萄糖、乳酸及乳酸/葡萄糖比值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过程中,将微透析导管插入相应的脑皮质中,收集微透析液,灌流速度0.3 μl/min,15例患者平均收集时间(2.56±0.32)h,收集的微透析液应用生化分析仪及相应试剂盒测定乳酸、葡萄糖含量.结果 在动脉瘤临时阻断及夹闭之前乳酸、葡萄糖含量变化不明显,临时阻断后乳酸含量明显升高,而葡萄糖含量下降.结论 应用微透析技术进行术中监测发现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对患者脑细胞间液物质生化代谢有影响,术中应尽量减少临时阻断并缩短阻断时间.

  •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技术

    作者:付洛安;章翔;费舟;孙立军;贺晓生;蒋晓帆;高大宽;王西玲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共32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采用可脱性球囊微导管技术经股动脉途径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处或破口处患侧颈内动脉主干.结果 28例一次性治愈;4例术后16~48 h因球囊发生早泄移位复发,经再次以可脱性球囊栓塞后治愈.本组有28例(87.5%)闭塞了瘘口,颈内动脉主干保持通畅;4例同时闭塞了瘘口及颈内动脉主干.27例获随访(术后6个月~5.2年),无复发.结论 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技术是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

  •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鲍刚;张明;王拓;陈景宇;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目的 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必要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42个,95%闭塞3个,90%闭塞1个,全组无死亡.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填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12~72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20例有颅神经压迫症状者18例完全恢复正常,另2例为永久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全组术后均无破裂出血.结论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必要的,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的方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

  • 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赵振伟;邓剑平;高国栋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方法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应用弹簧圈进行瘤腔内栓塞和27例应用载瘤动脉闭塞方法治疗的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 2例瘤腔内栓塞动脉瘤的患者症状完全消失;1例患者出现缺血性并发症,半年后随访动脉瘤再通.球囊闭塞载瘤动脉的患者1例出现迟发缺血性症状;1例吻合支开放,3个月后患者出血死亡;其余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否进行瘤囊内弹簧圈栓塞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

    作者:张剑宁;章翔;李侠;郭庆东;曹卫东;张庆原;高大宽;林伟;刘恩渝

    目的 报告1例儿童颈内动脉颅外段巨大梭形动脉瘤的诊治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患儿女性,13岁,以"左颈部搏动性包块1年,突然增大2个月"为主诉入院,既往无颈部外伤、感染病史.入院查体:左颈部近下颌角处可见一3.5 cm×6 cm包块,随脉搏搏动,听诊无血管杂音.DSA、CTA检查示左颈内动脉起始段至近颅底处呈囊袋状扩张,边缘完整.术中见颈内动脉动脉瘤呈梭形,长约6 cm,大径约3 cm,将动脉瘤切除后用人工血管( 内径6 mm)与颈内动脉两断端行端端吻合架桥保持颈内动脉通畅.结果 病理检查见动脉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并粘液变性、玻璃样变性及慢性炎细胞浸润,局部钙化.术后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CTA及彩超检查左颈内动脉形态、走行正常、管腔内血流通畅.结论 儿童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十分少见,其常见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外伤及继发于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等,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搏动性包块,可引起脑缺血或动脉瘤破裂致颈部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方法有切除后用自体或人工血管重建或血管内放置支架等.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许瑞雪;刘刚;刘荣耀

    目的 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46~74岁,平均58.4岁.MSCTA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表面遮盖显示(SSD)、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血管显示.结果 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MSCTA发现34个,DSA发现35个,准确率分别是89.5%和 92.1%.两者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配对χ2检验,P>0.05).结论 与DSA相比,MSCTA不仅可以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并能精确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方向,以及与邻近血管和骨质的空间解剖关系,可弥补DSA检查的不足,对指导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颅内动脉瘤手术技巧与术中破裂的预见及处理

    作者:张志文;李安民;郭晓明;傅相平;闫润民;查炜光;刘爱军;易林华;梁树立;杜程刚;耿峰;姚世斌;薛菁晖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技巧、术中可能发生破裂出血的相关影像学改变、针对可能发生破裂出血的预案制定以及处理方法.方法 本组42例颅内动脉瘤,其中男18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岁.41例采用翼点入路行前循环动脉瘤显微直视夹闭手术,另1例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采用颞下入路行夹闭切除术.结果 术后痊愈39例,偏瘫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7例(占16.7%),破裂出血动脉瘤成功夹闭后,6例恢复良好,1例因发生全脑多发性梗塞而死亡.结论 显微镜下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后夹闭动脉瘤是预防并成功处理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键;对于DSA/3D-DSA呈葫芦状、宽颈及瘤体另有囊泡(子囊)形成的动脉瘤,应警惕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建林

    通过外科手段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现已成为西方国家常见的周围动脉手术.本文通过结合颅外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CEA的历史进行总结,同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