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NAAG肽酶基因剔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作者:崔振文;张明坤;钟春龙;吴增宝;蔡蕾;匡颖;王铸钢;江基尧;罗其中

    目的 建立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NAAG)肽酶基因剔除小鼠模型,为在体研究NAAG肽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并揭示其在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进程中的所起的作用创造条件.方法 根据小鼠NAAG肽酶基因组的序列,设计基因剔除策略,构建基因剔除载体NAAG-KO-pBR322,以电穿孔方法将基因剔除载体导入胚胎干细胞(ES),应用G418和更昔洛韦进行正负筛选,获得双抗性克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并测序获得正确同源重组的ES细胞克隆.结果 同源重组的ES细胞注入小鼠囊胚后获得11只嵌合率>50%嵌合体雄性小鼠,嵌合体小鼠与C57 BL/6J雌鼠交配后获得11只杂合子小鼠,其中雄性7只,雌性4只.在雌、雄杂合子小鼠交配的后代中获得7只纯合子小鼠,PCR鉴定其基因型,逆转录PCR (RT-PCR)提示该基因鼠未表达NAAG肽酶.结论 我们成功建立了NAAG肽酶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其中纯合子小鼠未出现胚胎致死现象;初步的表型观察未发现NAAG肽酶基因剔除小鼠出现异常改变.

  • 大鼠脊髓损伤后含铁血黄素的变化及去铁敏的研究

    作者:王衍廷;袁绍纪;冯华

    目的 初步探讨含铁血黄素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变化及去铁敏的干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损伤不治疗组40(只)及去铁敏治疗组40(只).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制作采用改良Allen's法,于伤后1d、7d、14 d、28 d、56 d在脊髓损伤部位取材,行病理学(HE染色、和Perl's普鲁士蓝)检查.通过运动功能评分法(BBB)观察每组动物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病理结果:①HE染色:去铁敏治疗组较正常损伤组:7d后发现残存神经元数量较正常损伤明显增多,损伤周围胶质细胞增生明显,Nissl体较正常损伤组明显增多;14 d时,上述表现较7d时更加明显;②Perl's染色:损伤后1d在去铁敏治疗组和损伤组没有发现含铁血黄素细胞,7d后去铁敏治疗组损伤区含铁血黄素较同期损伤组明显增多,14 d后去铁敏治疗组含铁血黄素明显少于同期损伤组;28 d和56 d时,含铁血黄素无明显区别,均明显的减少.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24h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的差异(P>0.05),7d时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14 d,28 d,56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去铁敏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有明显的效果.

  • 参附注射液预处理对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作者:李扬;杨博;王庆德;熊利泽

    目的 观察围术期预先给予参附注射液(SF)对脑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192例拟行择期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SF组(n=95),于麻醉诱导后,用0.9%生理盐水将50mlSF稀释至200 ml并于切开硬脑膜前静脉输注完毕;对照组(n=97),于同一时间点输入0.9%生理盐水200ml.分别记录患者术毕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住院天数,采用Karnofsky表现评分(KPS)量表分别在术前及出院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QQL)作出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SF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5.3±8.8)d,少于对照组的(27.9±7.9)d (P <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KP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脑肿瘤手术围术期给予SF预处理能够缩短平均住院日,但对患者术后早期生存质量无明显改善.

  • Fluoro-Jade C染色在小鼠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的应用

    作者:王莲;刘永红;魏玲

    目的 应用Fluoro-Jade C(FJC)染色技术在小鼠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探测神经元变性,以了解FJC应用价值及其细胞死亡模式.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6只:对照组3只;匹罗卡品处理组3只.处理组小鼠在癫痫持续状态后12 h处死,在海马水平切制冠状切片,先行FJC染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之后在切片上行FJC与Hoechst双标.结果 处理组,FJC阳性细胞清晰显示,呈神经元形态,对照组未见.双标资料显示FJC( 100%)与Hoechst33342双标记.结论 小鼠匹罗卡品癫痫模型成功应用FJC染色技术探测了神经元变性,证实此技术在探测神经元变性方面敏感、可靠且简单,并显示此模型中FJC阳性细胞也许主要是凋亡性的.

  • 动眼神经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尹都;杜长生;王社军

    目的 探讨动眼神经的走形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进行测量,指导临床手术.方法 对10例经血管内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两侧20例动眼神经的形态、毗邻以及滋养血管情况,并测量与周边重要结构间距离.结果 动眼神经距离后床突5.13 mm±1.26 mm,动眼神经距离前床突2.42 mm±0.43 mm,动眼神经小脑幕入口与滑车神经人口距离为10.20 mm±2.71 mm,动眼神经起始部至上下支平均直径为2.41 mm±0.37 mm.结论 动眼神经各段毗邻神经血管结构复杂,在多种手术中易造成动眼神经损伤,了解动眼神经的相关毗邻,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意义.

  • Notch信号通路在培养神经元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王凯;张磊;苏宁;惠浩;李娟;陈晓燕;费舟

    目的 观察在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内Notch基因的分布和表达.方法 原代神经元培养,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定位.对按不同时间点进行划伤处理的神经元细胞进行Westernblot分析,测定其Notch表达的变化趋势.结果 在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内有大量细胞(>99%)均为Notch基因表达信号阳性;按时间点损伤的培养细胞其Notch 1受体胞内段(N1CD)表达呈动态变化.结论 成熟神经元中存在Notch基因的表达,Notch基因可能参与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

  • 西维来司钠对小鼠颅脑创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凌海平;杭春华;李伟;庄宗;唐勇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特异性抑制剂两维来司钠(ONO-5046)在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的抗凋亡作用.方法 6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BI组、TBI+ONO-5046低剂量组(30 mg/kg)以及TBI+ ONO-5046高剂量组(50 mg/kg),所有小鼠均于致伤后24h处死,分别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Westem blot检测挫伤灶周围皮层caspase3、bcl-2、bcl-xl的表达水平.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皮层神经元凋亡.结果 TBI后损伤灶周围皮层caspase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cl-2、bc1-xl的mRNA表达水平有轻度升高;TUNEL阳性细胞显著增多.施加ONO-5046治疗后,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cl-2、bcl-xl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UNEL阳性细胞显著减少,其中50 mg/kg剂量组阳性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 ONO-5046能够明显抑制TBI后脑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并且促进bcl-2、bcl-xl的表达,有效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减轻TBI后的继发性脑损害.

  • 脑深部电刺激双侧丘脑底核治疗PD对嗅觉功能的影响

    作者:郭效东;高国栋;王学廉;徐国政;郭再玉;马廉亭

    目的 研究脑深部电刺激双侧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PD)对患者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5例合并有嗅觉障碍的散发性PD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术,分别于术前1 w、术后6、12个月应用“五味嗅觉测试液”检测PD患者嗅觉觉察阈值(DT)和嗅觉识别阈值(T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5例PD患者运动功能症状改善良好.手术前后不服药刺激器“关”状态下患者的DT、IT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DT在刺激器“开、关”状态下对比均无明显改变(P>0.05),但IT在刺激器“开”状态下较“关”状态显著改善(P<0.05).结论 脑深部电刺激双侧丘脑底核(STN DBS)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嗅觉认知功能,可能与改善了纹状体多巴胺代谢及增加了纹状体、中脑、扣带回、前额叶运动区皮质、顶枕叶高级躯体感觉联合区皮质葡萄糖代谢有关.

  • 一个新枕寰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尹一恒;王鹏;余新光;孟春玲

    目的 建立一个新型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采集CT断层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完成枕寰枢的三维重建并获取点云数据,辅助以逆向工程完成骨性结构的曲面重构;采用Ture Grid软件建立包括关节软骨在内的全六面体有限元网格模型,建立模拟韧带的弹簧单元;在0.3 Nm和1.5 Nm外载荷下进行了前屈、后伸、侧屈和轴向旋转四种生理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及有效性验证.结果 该枕寰枢模型能对正常情况下生物力学特性如运动学、韧带应变、关节应力等进行预测.结论 枕寰枢有限元模型对枕颈交界区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可以进行有效的、可重复的仿真分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临床参考价值.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作者:刘智明;曹金红;刘如恩;余小祥;樊成;陈波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 hemifacial spasm,HFS)具有完全保留神经功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但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不少见,且责任血管的类型也影响临床疗效.本院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HFS患者758例,对其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完成MVD手术的758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药物治疗、封闭治疗、射频热凝术和针灸治疗等其它治疗方法无效的难治性患者.其中,男235例(31.0%),女523例(69.0%),男、女比例为1∶2.2;年龄为16~73岁,平均年龄45.8岁;病程6个月至23年,平均为5.4年;疼痛位于左侧380例(50.1%),右侧378例(49.9%).

  • 经耳后超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作者:董建平;罗志伟;杨永华;顾伟红;蔡磊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是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可高达40%[1],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高压是其治疗的关键[2].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的应用,较好的处理了一侧额颞顶部的颅内病变,充分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取得了较多的经验.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本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常规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同时采用经耳后枕顶额部超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13例,收到一定的效果,体会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20~78岁,平均47.7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7 h,平均3h,致伤原因:车祸伤4例、坠落伤9例.2.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为重型颅脑损伤,入院时GCS≤8分,3~4分4例,5~6分4例,7~8分5例,单侧瞳孔散大6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

  • 前颅窝底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22例报告

    作者:李振;刘云会

    前颅窝底脑膜瘤包括起源于嗅沟、鞍结节、鞍隔、蝶骨平台、海绵窦壁等部位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40%[1,2].因其与视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下丘脑、垂体柄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故手术治疗难度较高.自2005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2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48.2岁.2.临床表现:病程1个月至10年,平均3.8年.以嗅觉减退或丧失为首发症状者10例;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者8例;伴有间断性头痛症状者17例,精神症状者8例,视乳头水肿者12例,垂体功能障碍者2例,肢体活动障碍者2例.

  • 高原地区大骨瓣减压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体会

    作者:李浩;秦斌;孙胜;刘波;谢天泰;贺晓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合并有严重的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血肿致恶性颅内高压,易早期形成脑疝,死亡率和伤残率高.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共127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127例,男性101例,女性26例,年龄12~67岁,平均37.6岁.伤因:车祸伤86例,坠落伤26例,砸伤和打击伤15例.排除单纯硬膜外血肿及合并严重多脏器损伤患者.2.临床表现: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变化.人院时GCS评分3~8分104例,其中3~5分22例,6~8分82例,9~10分23例.一侧瞳孔散大72例,双侧瞳孔散大26例.其余29例双侧瞳孔等大,反射迟钝.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报告

    作者:路江鸿;蒋涛

    高血压脑出血称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60~ 80/10万人/年[1],已成为基层医院常见的病种之一,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往往需采取手术治疗,虽然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及治疗手段的逐渐增多,致死、致残率有所下降,但术后仍可因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其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就是脑出血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2].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作者:李泽;闫峰;张志银;李红喜;张良君;刘志刚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占脑卒中患者的10% ~30%[1].外科手术是治疗HICH重要的手段之一.作者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故于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应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直视下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血肿引流术对HICH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总结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自我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95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35例,年龄30~77岁,平均58.9岁.

  • 脑出血后气囊上潴留物与肺部感染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全;陆建吾;陈家康;黄静颖;黄燕萍

    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据陈汉民等报道[1 ]使用可冲洗气管套管,定时冲洗,吸除气囊上方潴留物,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对此,我们从2009年6月开始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动态监测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分泌物、气囊上潴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细菌成分.对发生肺部感染的病例,分析口咽部分泌物、气囊上潴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细菌成分,尤其是气囊上潴留物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以期获得降低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一些方法.

  • 计算机成型与手工塑型三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比较

    作者:杨崇阳;张捷;谢腾;吴勇;付锴;王伟

    本文对我科近年完成的颅骨缺损修补术72例进行分析,总结计算机辅助设计-成型三维钛网(电脑成型钛网)与手工塑型三维钛网(手工塑型钛网)的优缺点.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2例,其中男性55人,女性17人,年龄17 ~60岁.缺损部位:额部8例,额顶部1例,额颞部18例,额颞顶部14例,顶部6例,颞部10例,颞顶部11例,颞顶枕部4例.缺损原因:颅脑外伤62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7例,颅骨骨瘤术后3例.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65例,偏瘫25例,癫痫发作7例,认知障碍5例.

  • 颅脑伤合并复合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长栋;孙建军;荔志云

    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伤和坠落伤以及自然灾害的加剧(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创伤性颅脑损伤已成为人类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和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患之一[1,2].通过临床工作发现,在外伤中有相当一部分属颅脑损伤合并胸腹伤、四肢伤及休克.因此,颅脑损伤合并复合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对颅脑损伤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脑损伤合并骨折实验模型1.开放骨折并落体撞击脑损伤模型:杨运发等[3,4 ]建立兔骨折合并脑外伤模型研究发现,肌注相应时段兔骨折合并脑外伤模型血清能明显加速鼠单纯骨折模型的骨折愈合.孙良智等[5,6]建立大鼠脑损伤和股骨骨折模型研究发现,骨折合并脑损伤骨折愈合速度较单纯骨折快,脑损伤组及骨折脑损伤组血清中胰岛素生长因子-Ⅰ高于对照组,骨痂阳性细胞表达强于单纯骨折组,提示脑损伤可以增强骨折局部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促进骨折愈合.

  • 脑皮质发育不良与癫痫

    作者:赵钖;邓艳春

    脑皮质发育不良,是难治性癫痫的重要病因之一.本文就脑皮质发育不良的分类、分子生物学、影像学、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基础和临床研究脑皮质发育不良与癫痫提供依据.脑皮质发育不良( cortical dysplasia,CD),又称大脑皮质发育障碍、皮质发育畸形(malformation of cortical development,MCD)、神经元移行障碍等.大脑皮质的正常发育依赖于三个互相重叠的过程,即神经母细胞增殖、神经元迁移及大脑皮质的组建,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受到遗传因素或周围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均会导致脑皮质发育不良.

  • 蛋白组学方法在神经外科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齐猛;史继新

    蛋白质组(ptoteome)一词早由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提出,指一种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有基因组表达的以及表达后修饰的全部蛋白质[1].蛋白组学(proteomics)即是对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实际表达的蛋白质组的研究,有机体表型的复杂性由其蛋白质组决定.多数神经外科疾病不是单基因遗传所致,而是不同时相或部位特定蛋白的变化及多种蛋白相互作用的更加复杂的过程;疾病状态下与正常状态下组织不同的蛋白表达谱,可提供对疾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蛋白标志物等;对特定通路中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建立起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体系,有助于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学和病理发生机制;神经蛋白质组学概念的提出就是针对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和相互作用的全面研究[2];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结合则有利于研发更加特异性的分子靶点治疗药物,以使不良反应小化.本文就蛋白组学方法及其在神经外科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 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作者:李爱民;于炎冰;张黎

    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又称颈动脉外膜剥离术、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等,目前尚无统一命名,主要通过手术切除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术式已在神经外科领域应用数十年,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主要应用于脑缺血性疾病(如烟雾病)及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现将该术式的历史沿革、相关解剖、手术方法、临床应用及可能机理作一综述.

  •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伴多发血管畸形1例

    作者:程龙海;陈玲;鲁军体;罗杰

    患者,女,49岁,因“突发头痛1d”于2011年5月6日人院.1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为炸裂样剧痛、伴有头晕,恶心,无呕吐,无昏迷,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行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体检: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体温:36.8℃,呼吸:20次/min,脉搏:58次/min,血压:144/71 mmHg,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直径D=2.5mm,颈项强直.双肺呼吸平稳,呼吸音清晰,活动度对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音有力,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生理弯曲正常,四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可见左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瘤,附见先天性右位主动脉,左颈总动脉缺失,一侧颈总动脉供应双侧大脑(图1~4).

  • 颈动脉穿刺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例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

    目前经股动脉途径血管内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技术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1].但是有时碰到患者双侧股动脉、腹主动脉、甚至主动脉弓迂曲患者,导引导管难以到达颈内动脉颅内段时血管内介入手术难以完成.我们碰到1例这样的患者,尝试双侧股动脉穿刺,导引导管均难以到达颈内动脉时,采用患侧颈动脉直接穿刺成功后,置入5F动脉鞘内鞘后直接用微导管、微导丝技术通过穿刺部位使微导管头端到达动脉瘤内实施微弹簧圈栓塞手术,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自体硬脑膜技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2例

    作者:丰育功;孟庆海;李环廷;唐万忠;谢红伟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作者自1997年12月至2010年8月共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626例,其中遇到2例发生在颈内动脉上的血泡样动脉瘤破裂患者,术中取自体硬脑膜,用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术后恢复良好.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例1:王建生,男,53岁,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短暂昏迷于2008年7月29日由外院转入院,CT示鞍上池大量出血,以左侧侧裂池出血略多(图1).DSA示左侧ICA内侧壁有小的囊状膨出(图2).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于当日行左侧翼点入路开颅,术中分离外侧裂池至颈内动脉池,显露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准备向后进一步分离时动脉瘤破裂,阻断ICA近心端后快速分离出动脉瘤颈,此时发现动脉瘤颈已从ICA远段内侧壁完全撕脱,无法施行夹闭,术中取自体硬脑膜10 mm ×20 mm大小,沿ICA上壁两侧包绕后,用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从ICA上壁紧贴硬脑膜两侧滑下后,发现后方仍有小量渗血,在第一枚瘤夹后方又放置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图3).

  • 手术切除鞍上泡型囊虫病2例报告

    作者:许常林;汪明辉;张广华

    例l,患者,女性,21岁,以“间断性头痛2个月,伴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为主诉人院.查体:神志清楚,问答切题.左眼瞳孔不规则、直径约O,35 cm,直接光感迟、间接光感灵敏,右眼瞳孔圆形、直径约0.3 cm,直接、间接光反射灵敏.

    关键词: 泡型囊虫 鞍区 手术
  • 一期开颅夹闭颅内前后循环两处动脉瘤1例

    作者:徐新文;王洪生;赵佩林

    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rs,MIA)是指患者颅内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5% ~ 33%.而前后循环同时存在动脉瘤几率更低.占全部MIA的3%~8%,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1].对于一次开颅手术同时夹闭前后循环的动脉瘤的手术风险性更大.本文复习我科手术顺利夹闭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瘤并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患者,陈某,女性,于2011年3月11日因突发头晕、恶心3 w伴意识不清2h收住院.入院检查:患者意识朦胧,精神萎靡,生命体征平稳,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灵敏.颈部抵抗,双侧克氏征阳性.双侧巴宾氏基征阴性.人院头颅CT示:鞍上池、右侧外侧裂池及脑沟可见高密度影,中线结构居中(图1).行64排头颅血管成像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基地动脉顶端多发动脉瘤(图2).按Hunt-Hess分级为Ⅱ级.

  •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的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张功义;张龙;孟庆勇;侯玉武;阮金成

    大脑中动脉瘤(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MCAA)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0%,其中有约50%的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内血肿,由于外侧裂局部血管结构复杂,血流冲击导致多数动脉瘤形态多变,血肿占位效应易短时内形成脑疝,手术并发症相对多,预后差[1].本文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科急诊显微手术治疗23例MCAA合并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超早期(24h内)显微手术治疗该类疾病的临床策略及手术疗效,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9例,年龄31 ~72岁,平均53.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20 h,起病诱因包括大便用力、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排除外伤史.2.临床表现:均以突发性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为首发表现,其中19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合并偏瘫14例,失语2例,癫痫4例.术前Hunt-HessⅡ级2例,Ⅲ级7例,Ⅳ级10例,Ⅴ级4例.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

    作者:李占龙;张磊;马选鹏;刘伟;郭庆东;费舟

    随着诊断水平的大大提高、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的进步,颅内许多部位的动脉瘤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但其应用时间短,到目前为止对介入治疗的佳时机、预后因素等,是人们争论的焦点[2].本研究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不同时机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破裂出血的效果及其他相关因素影响预后情况,旨在为临床AN破裂出血治疗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吴景文;章翔;胡祥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具有特征形态、特异分子标志和特殊功能的成熟细胞.干细胞按来源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和胎儿组织,成体干细胞则来源于出生后器官或成年个体组织.上述两类干细胞均有各自的优势,但胚胎干细胞的应用却受到了限制.原因在于胚胎干细胞应用受道德伦理的争议以及法律的约束,且来源受限,体外纯化和扩增的技术尚不成熟,异体移植后存在免疫排斥和有形成畸胎瘤等风险.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是成体干细胞,这类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及肝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脐带血、脐带、外周血、脂肪和肝脏等器官的组织间质和结缔组织中,因其来源丰富,不涉及伦理问题,且体外易于扩增,安全性高,副反应少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研究.

  • 大脑中动脉分叉角度与分叉处动脉瘤形成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玮;何跃;陈如东;李振强;杨勇;于加省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角度与分叉处动脉瘤的关系.方法 选取成像质量较好的单侧MCA分叉处动脉瘤病人19例,应用3D-DSA造影获取三维图像,通过Philips三维工作站重建后获取患侧与健侧大脑中动脉分叉角度并进行同源配对t检验.结果 患侧MCA分叉角度与健侧MCA分叉角度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0 <0.05).结论 MCA分叉处,分叉角度和动脉瘤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 综合术式治疗成年烟雾病的临床作用

    作者:宋国红;卜凡儒;王登芹;刘军;苏春海;徐斌;段德义

    目的 探讨综合术式(即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在治疗成年烟雾病中的效果.方法 37例成年烟雾病中,出血首发者9例,缺血首发者28例,均接收综合术式的治疗,其中18例接收双侧手术,12例接收同侧两支吻合.结果 经该手术治疗后,手术侧血流均有立即改善,缺血症状迅速缓解,随访效果好.手术并发症1例,在吻合区附近出现小梗塞灶.结论 本手术方式是将颞浅动脉用作与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的血管供体,同时又将硬脑膜(脑膜中动脉)、颞肌(颞深动脉)用作血管融合术的血管供体,故综合术式是治疗成年烟雾病患者有效而合理的选择方法.

  • 早期足量自由基清除剂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影响

    作者:金林;郝璞珩;王植海;张冬子;贾卓鹏;陈斌;行治国

    目的 观察早期足量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对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8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在人院后即刻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分别于发病1 w、2w、3w及12 w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神经功能评分及病死率等观察项目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足量使用自由基清除剂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明显提高疗效和减轻脑血管痉挛(CVS)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 颅内动脉瘤形态参数同破裂风险相关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谢万福;李传坤;冒平;徐高峰;白晓斌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参数与其破裂风险之间的关系,以筛选出关键的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因子.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颅内动脉瘤病例,共52枚侧壁动脉瘤,其中36枚破裂动脉瘤,16枚未破裂动脉瘤.采用三维头颅CTA获得动脉瘤三维影像,测定动脉瘤大小及纵横比等二维形态参数及动脉瘤入射夹角等三维形态参数.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破裂动脉瘤组与未破裂动脉瘤组相比,入射夹角、动脉瘤长径和瘤高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动脉瘤的入射夹角明显大于未破裂组.同样,破裂组动脉瘤较未破裂组具有更长的瘤长径和瘤高.Pearson相关分析示动脉瘤入射夹角与动脉瘤破裂风险为相关.结论 动脉瘤入射夹角与动脉瘤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重要评估因子之一.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