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중국소아급구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4/R
  • 国内刊号: 王晓茵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pem@cmaph.org
  • 曾用名: 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肾组织中pRb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马祖祥;易著文;赵维玲;何小解;方湘玲;范舒旻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肾组织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的蛋白产物pRb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肾脏固有细胞增生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9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肾活检石蜡包埋肾组织及6例肾肿瘤肾切除患儿的正常肾组织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pRb在肾组织的表达水平,并与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病理类型、肾组织病理学积分及肾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组肾小球内PCNA和pRb阳性细胞百分率、肾小管-间质内的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同病理类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肾小球内PCNA和pRb阳性细胞百分率存在显著差异.肾小球内PCNA和pRb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与肾小球的病理积分呈正相关,肾小球内pRb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和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呈正相关.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肾组织pRb表达水平增加促进了肾脏固有细胞的异常增生.

  •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S-100β蛋白、脑细胞内钙改变及尼莫地平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优;苏赞彩;黄秀兰;揭育丽

    目的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组织S-100β蛋白、脑细胞内钙的改变及尼莫地平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45只7日龄SD大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缺氧组及正常对照组.尼莫地平治疗组于HIBD模式后给予尼莫地平0.2 mg/(kg·d)+生理盐水2 ml,腹腔内注射,连续3 d,而缺氧组与正常对照组每天给予2 ml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连续3 d.三组分别于同一时间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中S-100蛋白的含量,应用钙荧光指示剂Fura-ZAM法测定脑细胞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缺氧组脑组织中S-100β蛋白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内钙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尼莫地平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缺氧组(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能抑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S-100β蛋白及细胞内钙的释放,提示S-100β蛋白参与新生鼠HIBD,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钙增高有关,尼莫地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颅内出血病因和预后分析

    作者:杨丽萍;张育才;汤定华;张宇鸣

    目的调查儿童重症监护病区(PICU)急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和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PICU危重病患儿中,急性颅内出血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因和预后分析.结果近5年来共收治急性颅内出血患儿58例,病因是迟发性维生素K(VitK)缺乏症28例,颅脑外伤16例,脑血管畸形6例,病毒性脑炎2例,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脑肿瘤破裂各1例,不明原因3例.其中15例放弃治疗,9例并发继发性脑梗塞.8例死亡(病死率13.8%).结论迟发性VitK缺乏症和颅脑外伤是PICU小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预防性应用VitK或改变喂养方式可能降低婴儿早期颅内出血发病率.颅内出血预后较差,重在预防.

  •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γ干扰素在高氧肺损伤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刘成军;许峰;匡凤梧;吴燕燕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γ干扰素(IFN-γ)在高氧肺损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幼年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气对照组和高氧暴露组,并于高氧暴露3、7、14 d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MMP-2、MMP-9、IFN-γ 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此外对肺湿/干重比,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与空气对照组相比,高氧暴露组3 d时肺组织出现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7 d进一步加重,14 d时间质细胞增生,肺间隔明显增宽,出现肺纤维化倾向;高氧暴露7、14d组肺湿/干重比值均明显高于空气组(P<0.05);高氧暴露各组MMP-2、MMP-9、IFN-γ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气对照组(P<0.05),MMP-2、MMP-9 mRNA表达7 d为显著,14d开始下降,而IFN-γ mRNA表达在3 d达到高峰,7、14d时逐渐下降.结论MMPs、IFN-γ的过度激活和表达及其相互影响在高氧肺损伤及其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6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根治术的意义及围术期处理

    作者:李静;匡凤梧;许峰;胡兰;陈应富;刘成军

    目的回顾6 kg以下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矫治效果及围术期处理措施.方法2003年5月~2004年5月手术治疗20例6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患儿,年龄47 d~11个月,平均(4.7±2.7)个月,体重2.5~6kg,平均(4.8±0.9)kg.其中13例患儿在心内科或重症监护室(ICU)控制肺炎心衰后直接转入心外科做手术,全部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Ⅰ期矫治术.结果术后早期(30 d)内无死亡.术后并发症:低心排1例,心律紊乱4例,其中3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扑1例,心包积液3例,呼吸衰竭、拔管延迟5例,胸腔积液5例,肺不张4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反复肺炎、心衰伴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婴儿,应内外科医师合作,尽早行手术根治.术后注意呼吸道的管理、出入量的平衡和维护心功能.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霉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国琴;张育才;汤定华;张宇鸣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侵袭性霉菌感染的发生率、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以及引起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总结1995~2004年10年间我院NICU侵袭性霉菌感染病例,分析霉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氟康唑的疗效.结果(1)同期NICU收治的1 854例患儿中32例发生霉菌感染,发生率为1.73%,死亡12例,病死率37.5%;(2)发生霉菌感染的时间平均为入院后(10.4±7.3)d,表现为霉菌性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肺炎,症状包括发热(68.8%)、反应差(71.9%)、呼吸增快(81.3%)或呼吸暂停(46.9%)、腹胀(31.3%)、胃肠营养不耐受(25%)、休克(25%)、皮疹(18.8%)、外周血白细胞增高(65.6%);(3)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中,低出生体重和机械通气是发生霉菌感染的高危因素(χ2=10.68,P<0.005;χ2=36.2,P<0.005);(4)病原学检查结果以白色念珠菌为主,28例(87.5%);(5)接受氟康唑治疗患儿预后优于非氟康唑治疗者(χ2=7.03,P<0.05).结论霉菌已成为NICU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的致病菌;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引起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早产、极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氟康唑是一种有效的抗霉菌药,适用于早产儿及新生儿.

  • 阿糖胞苷及蟾蜍灵对HL-60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研究

    作者:苏赞彩;王优;唐兰芬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Ara-C)及蟾蜍灵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作用及影响机制,验证两种药物治疗血液肿瘤的优越性.方法在体外设定的浓度梯度和作用时间下应用Ara-C及蟾蜍灵,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以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以噻唑蓝抑制实验(MTT比色法)观察上述两种物质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1)蟾蜍灵明显抑制细胞分裂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约为0.03μmol/L,随蟾蜍灵浓度增加诱导细胞凋亡时间缩短,程度增加;(2)Ara-C抑制细胞分裂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约为2.4μmol/L,随浓度增加诱导细胞凋亡时间缩短,程度增加;(3)蟾蜍灵联合Ara-C则抗增殖作用增强80%以上,凋亡率比单用Ara-C增加近30%.结论Ara-C对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主要作用于sub-G1期,在蟾蜍灵联合作用下其作用增强,可为临床治疗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儿童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关系的探讨

    作者:杜悦;赵成广;吴玉斌

    目的研究儿童Ig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对2001年6月~2004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41例IgA肾病患儿进行相关的临床与病理检查,并观察其临床表现与病理的关系.结果儿童IgA肾病临床表现以血尿合并蛋白尿多,病理改变以Ⅱ~Ⅲ级为主,免疫物质以IgA沉积为主,IgG、IgM也有部分沉积.病理分级越高,患儿血尿素氮和肌酐均值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均值下降.结论儿童IgA肾病应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应考虑到影响预后的因素,制定治疗方案,以期达到佳疗效.

    关键词: 儿童 IgA肾病 病理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晓敏;刘玉玲;伍淑雯;郭小玲;傅四毛;张志培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9例具有传单临床表现患儿的病原学检查结果、临床特征和血异形淋巴细胞(异淋)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9例中EBV引起的传单14例,MP感染引起的12例,可能与MP感染有关2例,EBV和MP混合感染3例,CMV感染1例,病原不明7例.MP感染多为低中度发热,EBV感染以高热为主,EBV和MP混合感染发热持续时间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P感染异淋消失所需时间短,与EBV感染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MP引起的传单与EBV引起的传单十分类似,容易混淆,临床特征对鉴别诊断虽有参考价值,确诊必须靠病原学检查.MP感染需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EBV或CMV感染则用更昔洛韦.

  • 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黄湘;金玉;方肇寅;谭家余;王端可;谢华萍;章菁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的分型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3年7月~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的271份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分型.结果ELISA法RV阳性率为56.46%(153/271),阳性率与性别无关.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以6~11个月和12~23个月年龄段高,分别为57.38%、63.33%,但各年龄段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月份的感染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分别为86.27%和73.81%.在ELISA阳性标本中RT-PCR法检出G3 94例(61.44%),G2 4例(2.61%),G9 3例(1.96%),未发现G1、G4型和混合感染,52例(33.99%)未能分型.G分型阳性标本中检出P[8]型28例(40.58%),其他未能分型.结论轮状病毒是兰州地区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型.

  • 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研究

    作者:马艳萍;阮强;王继东;毛志芹;蔡栩栩;何蓉;孙峥嵘;齐莹;刘庆;吉耀华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肺部和肺外感染与损害的分布情况.方法微量颗粒凝集法检测3 773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与632例成人进行对照,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与成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8%和25.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5~14岁为高发年龄组.78.1%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呼吸系统感染,36.8%有肺外感染和损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长儿.除肺炎外,对肺外感染和损害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检测确诊.

  • 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房性心动过速的体会

    作者:杨晓东;黄敏;廖德宁;华仰德;李锦康;陈秀玉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房性心动过速(AT)的体会,探讨儿童AT的电生理学特征、靶点标测和麻醉方法的特点.方法4例AT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靶点标测采用程序激动标测方法,在左右房内移动标测寻找靶点,采用预设60~65℃温控放电消融.不配合患儿给予全身静脉麻醉,位于左房的AT施予房间隔穿刺术.结果经电生理检查证实,4例AT中2例为自律性AT,2例为折返性AT.特殊患儿经适当麻醉或房间隔穿刺后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结论AT的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但儿童生理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射频消融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其麻醉方法的选择有待进一步探讨.

  • 上海梅陇地区2002~2004年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分析

    作者:陈建萍;杨波;李恒涛;许芳明;郜芳丽;张乾;高昆;朱宇清

    目的了解上海梅陇地区2002~2004年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情况.方法通过对2 32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手指末梢血,用低效价颗粒凝集实验试剂盒检测体内MP抗体.结果2 326例患儿中,MP-IgM阳性数为892例,阳性率为37.34%.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P<0.05),2002年10月~2003年6月MP-IgM阴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期,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年长儿MP-IgM的阳性率较婴幼儿为高,但2003年的检测结果显示婴幼儿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尤其是慢性咳嗽的患儿,常呈季节性发病.

  • 误诊为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肺外疾病分析

    作者:张岩;李盼

    小儿肺外疾病常有呼吸道症状,有时急性呼吸衰竭为其重要表现.1995年以来,我院抢救12例首诊均被误诊为肺炎并呼吸衰竭的患儿,现报告如下.

  • 联合用药治疗小儿重症胰腺炎疗效评价

    作者:周玉萍;夏德武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前列腺素E1联合治疗小儿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方法26例小儿重症胰腺炎随机分为单用生长抑素组12例及生产抑素、生长激素、前列腺素E1联合用药组14例.结果对比联合用药组与单用药组平均住院天数、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用药治疗小儿重症胰腺炎疗效突出,同时有效地预防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向多器官功能障碍发展.

  • 小儿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48例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谢丽珊;曹时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一种表现.HIV感染和艾滋病的特点是发生各种各样严重的机会菌和非机会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是常见的艾滋病相关性机会感染,HIV感染患儿有许多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但以PCP、淋巴间质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常见[1].

  •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206例临床分析

    作者:步军;贝斐;孙建华;黄萍;黄美蓉

    目的总结以往5年危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诊治资料,以期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先心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近5年内入住本院NICU的20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内外科治疗措施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新生儿先心病主要表现为中央性青紫和心功能不全,个别可合并心律失常.(2)在新生儿期出现症状的先心病以复杂型为主,占75.7%.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居首位,其他依次为肺动脉闭锁、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和重度肺动脉狭窄;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则占24.3%,主要为存在多水平分流的复合型心内畸形.(3)内科治疗主要为抗心功能不全和应用前列腺素E1改善缺氧状况;在新生儿期施行外科手术共48例,以大动脉转位居多.(4)高达45.6%的患儿在明确诊断后因家长放弃治疗而出院.结论在新生儿期出现症状的先心病多存在心血管的复杂或复合畸形,病情危重.及时明确诊断并给予适当的内外科治疗是提高患儿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 哮喘儿童血肾上腺髓质素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仕勇;季秀梅;徐瑞龙;马拥军;韦翊;李小兵;王凯旋

    目的研究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浓度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浆ADM水平;同时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血清总IgE.结果急性发作期血浆ADM的含量均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和对照组(P<0.01);临床缓解期血浆中ADM的含量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的血清总IgE无显著性差异(t=0.232;P>0.05).结论ADM可能参与了儿童哮喘的急性发作和炎性反应过程,与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没有相关性.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作者:吴芳;陆国平;陆铸今;邬惊雷;张灵恩

    目的探讨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儿科医院PICU 10年来收治的符合MODS诊断病例的发病率、病死率、原发疾病谱、脏器受累等特点.结果10年间共收治MODS病例209例,占10年收治病例的9.0%,其中死亡171例,病死率81.82%;所有病例都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累及脏器达4个或4个以上者几乎全部死亡,存在原发病基础的病例在合并较少脏器功能障碍时的病死率即很高;比较前后5年的救治成功率并无明显提高.结论PICU中MODS的发病率、病死率均居高不下.

  • 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新疗法

    作者:王维琼;莫庆仪;容嘉妍

    目的研究生大黄粉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冶疗作用.方法将73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鼻(口)饲胃管喂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生大黄粉100mg/(kg·次),每天2~3次,于喂奶前30 min喂入.结果应用生大黄粉干预治疗后,每天奶量增加,胃潴留量减少,体重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生大黄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好,价格便宜,值得推广.

  • 脐血血气分析评价围生期窒息及新生儿预后的相关研究

    作者:朱东波;孙香玲;申屠飞兰;程可萍;陈子松

    目的通过分析脐动脉血血气与胎儿宫内窘迫、Apgar评分及新生儿窒息后并发症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索脐血血气在评价围生期窒息及新生儿窒息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2 281例新生儿生后即采集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将脐血pH值与出生后Apgar评分、宫内窘迫及窒息后并发症等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出生后Apgar评分与脐血pH值相关性强,评分越低,脐血pH值也越低.胎儿宫内窘迫与Apgar评分无显著相关,但与脐血pH值关系密切.低Apgar评分新生儿,如果脐血pH<7.20,尤其是pH<7.00,容易发生窒息后并发症.结论脐血血气分析比Apgar评分更客观、更直接地反映胎儿缺血、缺氧程度,并有助于判断新生儿预后.对有宫内窘迫征象及出生低Ap-gar评分的新生儿应常规做脐血血气分析.

  • 11例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治体会

    作者:闵芳梅;朱焰;马名方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可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现将我科1997~2004年收治的11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分析如下.

  • 不同部位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感染综合征的异同--兼谈感染综合征的临床实践

    作者:陈贤楠

    感染综合征(sepsis或sepsis syndrome)的定义是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它可视为一种基本的病理过程或独立的疾病诊断名,具有动态、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疾病轻重度的跨度大,临床表现多样、多变、个体差异大,诊断存在概率性(probability)[1].由于缺乏"金标准",诊断可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可疑诊断.感染综合征这一整体疾病概念,打破了传统临床分科和以解剖器官、系统为专科基础的疾病分类概念,使许多疑难病得以早诊断、早治疗.但是仅仅停留在此诊断水平显然不够,应尽力找出其临床上已认识或可认识的临床综合征(尤其是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同时深入探讨其病原体和感染部位(可能是多重、交替感染和多脏器损害),以及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SIRS的类型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等).只有这样,将整体和局部解剖、生理学定位分析相结合,才能对感染综合征的诊治有所突破.为此需要临床各专业医师合作,不论重症专业或其他内科专业,都应具有足够全面的多种综合征(与感染高度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其中详细的病史(如饮食史、环境接触史、流行病学史)、仔细动态观察、体格和实验室检查(如皮疹、血清学等)对一些特异线索和证据发现尤为重要.以下简述感染综合征常见病原体和不同感染部位的特点,并介绍近年来对病原体/感染部位与临床表现关系的一些新观点.

  • 脓毒症PIRO分级系统

    作者:樊寻梅;周涛

    脓毒症(sepsis)是由病原微生物引发全身有害机体防御反应所导致的多系统复杂的临床动态变化过程,终引起广泛的组织损伤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机体与病原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及动态变化,使人们难以全面正确认识理解脓毒症.鉴于上述原因,人们期望有一些指标与标志物能合理评估乃至量化脓毒症患者病情的轻重,对其临床过程进行分期、判断预后,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 小儿脓毒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春峰

    小儿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仍是危重患儿的重要死亡原因,近年来由于对脓毒症及休克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出现,关于脓毒性休克的定义、诊断及治疗都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本文就这些变化作一简要介绍.

  • 脓毒症相关监测指标的意义

    作者:祝益民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1 400人死于脓毒症,在美国脓毒症和继而发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每年有75万,其中超过22.5万人因此而死亡,欧洲每年有15万人死于脓毒症,我国估计每年患病者超过300万,死亡超过100万.自抗生素应用以来,脓毒症病死率曾经大幅度降低,但近30年脓毒症的发病率每年以1.5%的比例上升,脓毒症的病死率平均高达40%,仍然是ICU中死亡的主要原因.

  • 小儿、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新定义

    作者:喻文亮;陆铸今;孙波

    1背景重度脓毒症是美国儿童住院的第四大病因,也是PICU的首位死亡原因.美国平均每年死于脓毒症的儿童约4 400人,消耗资源达17亿美元[1-3].若以此数推及我国,我国每年死于脓毒症的儿童应达26 000人以上,考虑到我国儿科危重症医疗现状和技术水平,实际可能会更多.

  • 农药万灵中毒12例抢救体会

    作者:王艳君;盖丽;沈丽杰

    万灵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临床症状与有机磷中毒相似,病死率较高.本药中毒抢救的特殊之处在于禁用胆碱酯酶复能剂.现对本院收治的12例万灵中毒患儿抢救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 先天性多发动脉瘤一例

    作者:崔燕南;郭红;王秀华

    患儿,男,3岁,因"发现腋下包块2年余,咳嗽、喘息2d"入院.患儿6个月时家长无意中发现其双腋下各有直径约2.0 cm×2.0 cm大包块,局部肤色正常,无破溃、无触痛,不伴发热及皮疹、指趾端脱皮等,曾就诊于我院做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双腋下、腹股沟、腘窝等处有多发性动脉瘤,家长自行出院后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考虑为"川崎病"所致动脉改变,予丙种球蛋白静点5 d,阿司匹林口服(一个月后自行停药),未再予其他治疗.此后患儿腋下、腹股沟包块略有增大,时有乏力及多汗症状.入院时查体:T 38.7℃,P 160次/min,R 70次/min,精神不振,烦躁哭闹,呼吸促喘,可见明显鼻扇及三凹征,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上肢内侧壁近腋窝处各可触及一3cm×4 cm包块,双腹股沟各触及一2 cm×3 cm包块,局部皮肤无发红及破溃,质软,有搏动感,眼睑无浮肿,口唇发绀.咽充血,颈软,双肺末闻及啰音.

  • 小儿蝮蛇咬伤15例临床分析

    作者:葛振华;莎吉旦;周振萍;金辉;冯云霞

    小儿蝮蛇咬伤系小儿危重急症,严重者可使患儿死亡,我科自1995年1月~2004年10月共收治15例,现报告如下.

  • 苦杏仁中毒致休克呼吸窘迫一例救治体会

    作者:张秀梅

    含氰果仁中毒,多发生在水果成熟季节,儿童居多.本例患儿食用杏仁20粒左右,致休克、呼吸窘迫、昏迷,抢救成功.

  • 以热性惊厥为首发表现的儿童布氏杆菌病二例

    作者:潘兆永;刘伟;张永法;丁瑞梅

    例1男,3岁,因反复发热、惊厥半年入院.患儿于半年前出现发热,体温40℃左右,体温上升时伴寒战,病初曾抽搐1次,表现为双目凝视,四肢强直,头向后仰,口吐白沫,持续约2min左右缓解.院外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热性惊厥".经抗感染治疗5 d好转,体温逐渐降至正常.10 d后再次发热伴抽搐,表现同前,经抗感染治疗后再次好转,如此反复10余次.患儿于2004年6月再次发热伴抽搐,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患儿病后无咳喘,无吐泻.患儿系满族,生后一般情况可,无窒息.于半年前家中开始养羊,给患儿喂羊奶.入院查体:T 38.9℃,神志清,精神不振,双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颈无抵抗,咽充血,心肺正常.肝右肋下2cm,剑下3 cm,脾左肋下3 cm,布氏征、巴氏征、克氏征均阴性.血常规:WBC 8.8×109/,L 0.80,N0.15,Hb 110g/L,异淋0.02,血沉40mm/h.布氏杆菌素皮试呈阳性反应,血培养布氏杆菌生长,诊断为布氏杆菌病.给予口服土霉素治疗5 d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发作抽搐,好转出院,继续口服土霉素治疗半个月.3个月后随访,患儿正常.

  • 疑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五例分析

    作者:钱会萍

    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指婴儿本属健康,突然发生意外死亡,而尸检却找不到死因者.本病过去认为系夜间睡眠时被厚被闷死或系溢乳吸入而死.近年来,通过对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生理及防治等研究,确认猝死为独立的病种,生前大多有猝死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危险因素,并非健康儿童的意外窒息所致.现将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接诊的院前死亡病例中,疑为婴儿猝死综合征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 哮喘并发椎管内积气一例

    作者:王院方

    患儿,女,8岁,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声咳,伴较重喘息,轻度烦躁,无发热、咳痰、头痛、呕吐.静点阿奇霉素、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2 d,咳嗽、喘息症状减轻.1 d前出现前胸部疼痛,呼吸时明显,颈部肿胀、疼痛,颈部扭动时明显,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发病以来,精神、睡眠稍差,饮食可,大小便正常.既往有哮喘病史,无外伤手术和腰穿史.

  • 以心包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作者:陈森敏;贾苍松

    患儿,男,5岁,因反复咳嗽40余天伴发热3 d入院.入院前40余天,患儿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阵发性咳嗽,无发热、盗汗等,按"上呼吸道感染"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无好转.20 d前,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6.7×109/L,N 0.30,L 0.70,Hb117g/L,PLT129×109/L;摄胸片示:心脏增大;心脏彩超:大量心包积液;心包穿刺液:黄色混浊,RBC132×10b/L,WBC 4 320×106/L,N 0.70,L 0.30,蛋白48.4 g/L,涂片未见抗酸杆菌及革兰阳性菌;血培养阴性.诊断为化脓性心包炎,予青霉素、头孢三嗪等治疗.后多次心脏B超示心包积液量逐渐减少.入院前3 d,开始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41℃,为不规则热,加用地塞米松治疗仍无好转,遂转入我院小儿心脏科.体检:T40.5C,P161次/min,R51次/min,BP105/75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热病容.全身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右颈部可扪及约1×1 cm的淋巴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干鸣,双肺底于吸气末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 误诊为颅内肿瘤的多发性硬化一例

    作者:孙桂林;徐积芬

    患儿,男,13岁.因视力减退、双下肢行走力弱5d来诊.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无力、走路跛行,次日累及右下肢,行走困难,伴视力减退、看物模糊、头迷等症,无头痛、呕吐、抽搐、发热、呼吸及尿便异常.既往史:三周前有上感史,无家族及流行病史.查体:状可,神清、合作、呼吸平稳,发育营养佳,语言清晰,回答切题,心、肺、腹部正常.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痛觉正常,双下肢肌力3级左右,张力正常,不能独立行走,可扶行,轮替、单足蹦不能;膝、跟腱反射两侧减弱,脑膜刺激征阴性,自发巴彬氏征阳性.脑电图示:各导联θ频率增高;眼底未见乳头异常;省院头部MRI见:T1加权为右侧额颞部4×3cm,左侧额颞部2.5×2.5cm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病变以白质为主.放射科结论:脑占位病变?家人急转外地某大医院神经外科后转神经内科住院三周余,住院中做胸腰脊髓MRI正常,视觉诱发电位示:潜伏期延长,家人不同意未做腰穿.经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丙种球蛋白静注及综合治疗,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视力大部恢复,能独立行走,复查头部MRI病灶明显较前缩小.出院诊断:脑脱髓鞘病(多发性硬化).

  • 肝功能衰竭六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桂绒;柴彦良;王颖;杨红珍

    肝功能衰竭(以下简称肝衰)在儿科很少见,总结我院1998年2月~2004年2月的肝衰6例,分析如下.

  • 新生儿早期先天性梅毒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李杨方;蔡芝兰;胡玫;刘玲;沈景;崔珊;石浩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所致[1,2].过去对该病缺乏认识,近几年来该病发病有增高趋势.我科2004年5月~2005年2月共收治新生儿早期先天性梅毒7例,这7例患儿临床表现各异,现报告如下.

  • 小儿重症胰腺炎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一例

    作者:沈艳华;钱素云;刘靖媛;周涛;周红

    患儿,男,12岁,因"持续性腹痛伴恶心30 h"入院.入院前2 d有暴饮暴食史,否认感染、胆结石及腹部外伤史.入院查体:T 38.4℃,P 156/min,BP 96/65 mmHg,体重74kg;精神萎靡,气促,心肺无异常,腹胀,腹肌紧张,全腹压痛,以中上腹为著,肠鸣音微弱.腹穿液为暗红色血性.

  • 镇静镇痛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现状及风险防范

    作者:孟昭松;钱素云

    小儿对疼痛的反应与成人相似,焦虑、恐惧和疼痛等刺激会导致过度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危重患儿的预后.镇静镇痛治疗已成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小儿不会表达或不能确切表达,致使掌握镇静镇痛程度较为困难.如何使危重患儿在舒适无痛状态下接受治疗,一直是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之一.

  • 暴发性紫癜的治疗进展

    作者:罗海燕;祝益民

    暴发性紫癜(purpura fulminans,PF)征候群又名坏疽性紫癜、坏死性紫癜、出血性紫癜,系儿科危重症,主要为广泛血管内血栓形成,临床表现酷似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临床特征为:突然迅速进展的对称性皮肤紫癜,累及全身皮肤,以下肢密集,与其他暴发性皮肤损伤不同的是皮疹可在几小时内由瘀点迅速增大融合为直径为数厘米的瘀斑,基底肿胀坚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颜色由鲜红渐变为暗紫色,坏死后成为黑色焦痂,浆液坏死区发生水泡或血泡,可融合成大泡,发疹的肢体可出现明显肿胀疼痛[1].本病病因不明,可发生于以下3种情况:急性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暴发性紫癜,遗传性或获得性蛋白C缺陷或其他凝血障碍所致的凝血障碍性暴发性紫癜,以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暴发性紫癜[1].主要死亡原因为器官功能衰竭、DIC、肾出血[2].

  • 腹泻、咳嗽、呼吸困难

    作者:张琪

    第一次查房主治医师查房,入院18 h.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男,3个月,主因腹泻14d,咳嗽3 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4 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呈黄色稀糊状,无黏液脓血,每天6~8次,每次量不多,无发热、呕吐、抽搐、少尿、无泪等.在当地医院就诊,予以助消化药口服,大便性状无好转.入院前9 d腹泻加重,就诊于本院,门诊查血常规示:WBC 12×109/L,N0.715,CRP 22 mg/L;大便常规示:WBC1个/HP,RBC 0个/HP,诊断为"肠道感染",给予三代头孢静点及磷霉素口服,无好转.入院前3 d患儿出现单声轻咳,无痰,入院前1d出现阵咳,纳差,无发热、紫绀、吐沫、呼吸困难、烦躁,尿量正常,大便稀薄,门诊胸部x线提示"肺炎、肺气肿",以"腹泻病、肺炎"收住院.既往无疾病史,平素吃奶好,哭闹后无紫绀、多汗.否认肝炎、结核、艾滋病接触史.按时预防接种.第3胎第3产,母孕5个月时感冒,服中药治疗;生产史正常,混合喂养,未添加辅食.父母非近亲婚配,第一胎胞兄,3个月时因"腹泻、败血症、免疫功能低下"治疗1个月死亡,第二胎胞姐健康,余无异常.

  • 紫癜、感染、休克

    作者:祝益民

    1病例摘要患儿,女,2岁,因头面部、手部等全身暴露部位广泛瘀斑伴肢端肿胀1 d急诊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天上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面部、双手部等全身暴露部位肿胀,很快形成瘀斑,融合成片,呈青紫色,类似于面部和肢端严重烧伤,面部水肿,躯干等其他部位无出血点及瘀斑,无血尿及便血,不发热,无咳嗽气促,但病情进展快,精神萎靡,肢体发凉.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病情继续加重转入我院ICU.既往体健,无过敏及过敏性疾病史.父母体健.

  • 微循环和线粒体窘迫综合征--对脓毒症的新认识

    作者:曾其毅;曾华松;韦茹

    脓毒症(sepsis)是已证实的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综合征,是当今医学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探寻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并积极寻找新疗法.近的一项调察结果[1]显示,在美国,每1000人就有3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由此推算全国每年有751 000人患病,超过383000(51%)的患者接受ICU监护.我国估计每年患病者超过300万,死亡超过100万.脓毒症是ICU死亡的主要原因[2,3].

  • 美国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分级指南

    作者:钱莉玲;喻文亮;孙波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mt,PICU)在我国方兴未艾,目前存在的PICU,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满足患儿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今后若干年,在我国必然会增加许多PICU,但PICU如何构建,其基础设施、设备和人员应如何配置,在我国均无现成的方案可循,亦缺少一个相关的指南性文件.在这方面,先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危重医学会、美国儿科学会危重症分会于1993年制定并颁布了PICU监护分级指南[1],2004年,又再度对该指南进行了全面更新[2].该指南对PICU的组织管理、基础设施及病房结构、人员配备要求、药品器械、院前管理和继续教育均作了详尽的规定.并对不同级别的PICU作出相应的要求,应该说无论是十年前还是今天的指南,对我国PICU的构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1 02 03 04
1994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