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国际心血管病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국제심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89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6583
  • 国内刊号: 31-195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188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 创刊时间: 196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赵强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的血小板减少症及对策

    作者:陈亮;单兴华;崔玲;秦永文

    血小板减少是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3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室间隔缺损患者.女性、植入较大的封堵器、术后残余分流以及肺动脉压增高则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封堵器结构、应用阿司匹林等相关.该文就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处理策略作一综述.

  • 腹主动脉瘤实验动物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张莉莉;王毅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退化性疾病,常引起猝死.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腹主动脉瘤的诊疗水平,已经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并应用多种技术诱导腹主动脉瘤的产生,以期能够明确其发病机制并发现新的诊治方法.该文总结了诱导腹主动脉瘤动物模型的技术方法并讨论各自的优缺点.

  •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于佳;倪唤春;罗心平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多个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调控.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介导血浆脂蛋白之间胆固醇酯的转运,在胆固醇酯逆转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OLR-1)和CD36参与脂质代谢、巨噬细胞泡沫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CETP、OLR-1和CD36基因多态性影响编码蛋白的生物活性和脂质代谢,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基因.

  • 蛋白质的氧连-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明星;龚开政;张振刚

    蛋白质的氧连-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参与调控细胞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增殖、分化、迁移、黏附及凋亡.近来研究表明,快速调节细胞内蛋白质O-GlcNAc修饰水平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以及诱导热休克蛋白的表达等途径,参与调节心血管损伤早期的局部炎症以及抑制损伤后期的心肌及血管重构,从而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此文主要就O-GlcNAc修饰的动态调节过程及其机制、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方面作一综述.

  • 冠心病抗栓药物新进展

    作者:朱建兵;张俊峰

    抗血栓药物主要分为抗血小板和抗凝两大类.近年来,新型抗血栓药物不断涌现,且相应的临床试验陆续公布,将冠心病的抗栓治疗引入了新的时代.继氯吡格雷之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坎格雷洛、依诺格雷相继问世;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蛋白酶激活受体-1抑制剂逐步走向临床;新型抗凝药物比伐卢定、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的成熟等都为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何培源;杨跃进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应用于临床已经20余年,该技术较经股动脉途径可减少出血和穿刺并发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危急重症,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该类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较经股动脉途径可降低患者近期及远期的死亡率.该文介绍经桡动脉途径在STEMI临床研究的进展.

  • MicroRNA在腹主动脉瘤发生中的调控机制

    作者:郭真真;戴秋艳

    MicroRNA (miRNA)是一种新发现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主要通过与靶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抑制mRNA编码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实现调控作用,在细胞分化、增殖、凋亡、新陈代谢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多种miRNA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在细胞外基质降解、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炎症、血管新生等环节发挥调节作用.该文对miRNA调控机制及其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调节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丛欣鹏;李新明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是老年人中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尽管该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为手术,但高龄、左心功能不全、体质差或合并多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已成为具有手术禁忌及高风险患者的替代疗法.历经10余年的发展,众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也都相继发布了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及排除标准.介入治疗经验的积累和瓣膜装置的改进都将推进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应用.

  • 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治疗策略

    作者:赵潇然;张凤如

    心肌再灌注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有效的方法,但其本身也能引起心肌损伤和心肌细胞死亡,即心肌再灌注损伤.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涉及交互影响的众多因素,目前尚无有效防止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方法.该文就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治疗策略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 PCSK9在血脂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旭;龙明智

    血脂异常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降脂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脂,并已形成标准的治疗方案.然而,许多患者在大耐受剂量的情况下血脂仍不能达标.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基因与血脂代谢密切相关,它通过降解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升高血胆固醇水平.

  • 染色质重塑酶BRG1在心血管发育和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树伟;徐志云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能够对基因表达进行重新编程,从而在哺乳动物的心血管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含BRG1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能够促进心血管相关转录因子与基因启动子结合以调节基因转录.进一步的研究或有助于发现更加特异性的心脏疾病相关基因及发病机制.BRG1在主动脉平滑肌和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领域的研究结果,提示其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miR-423-5p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艳敏;张红明;谈红;李晓燕;张国明;陈英剑;陈瑞敏

    目的:探讨miR-423-5p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检测30例CHF患者及30例对照者血浆中miR-423-5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初步评价其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潜在价值. 结果:CHF患者血浆中miR-423-5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miR-423-5p水平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呈正相关(r=0.432,P=0.017),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4,P=0.032);miR-423-5p诊断CH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95%CI:0.845~0.98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90.0%. 结论:CHF患者血浆miR-423-5p表达上调,该指标有望成为诊断CHF的生物学标志物.

  • 合并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刘榜霞;李小荣;杜为;王林林;满艺龙;肖峰;屠苏;汪道武;曹克将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及预后特点. 方法:入选HOCM患者80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2组:合并高血压的HOCM恶者为H-HOCM组(n=43),无高血压的HOCM患者为N-HOCM组(n=37).随访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N-HOCM组患者相比,H-HOCM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者较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增大,室间隔厚度降低(P<0.05).药物治疗方面,两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均较高(>80%),H-HOCM组患者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应用率明显高于N-HOCM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合并高血压的HOCM患者呈高龄趋势,多合并糖尿病,左室呈离心性肥厚,其预后特征有待深入观察.

  • 左西孟旦治疗射血分数正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短期疗效

    作者:边长勇;尹宗宪;李涛;胡燕华;凌敏;何丽红;刘新;商丽丽;李方都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射血分数正常充血性心力衰竭(HFnEF)患者的短期疗效. 方法:入选HFnEF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利尿剂+硝酸酯类扩血管药)和左西孟旦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西孟旦),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和用药7d后测定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血浆水平、心功能分级、静息及分级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后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射血率(PER)、高峰射血时间(TPER),并计算其大变化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NT-proBNP血浆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左西孟旦组治疗后NT-proBNP血浆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P<0.05);左西孟旦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无效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左西孟旦组治疗后LVEF、PER及TPER的大变化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左西孟旦组治疗后LVEF的大变化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 结论:左西孟旦对HFnEF患者短期疗效良好,能降低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 单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用于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

    作者:叶伟;张卫;石暐;张倞;孔烨

    目的:探讨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在心脏瓣膜手术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的患者137例.根据射频消融系统的不同,分为单极射频消融组(n=56)及双极射频消融组(n=81).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射频消融时间、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术后房颤消除率及心功能等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消融所需时间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左房内径明显减小(P<0.01).与单极消融组相比,双极消融组同期的房颤消除率显著提高(P<0.05). 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迷宫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单极射频消融相比,双极射频消融的房颤消除率更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同血运重建结果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豪;马瑾;吴波;陈德;张少衡;姚建华;张文佳;郑鹏翔

    目的:探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完全血运重建(CR)和不完全血运重建(ICR)的临床疗效. 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PCI术,且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共2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R组和IC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PCI参数、院内不良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CR组患者123例,ICR组患者79例,平均随访时间(13.1±3.8)个月.ICR组患者术前左室射血分数较CR组低(P=0.004),两组间其余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后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痛患者,ICR并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但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

  • 心房颤动与左心室纤维化

    作者:熊丹群;陈治松;徐文俊

    既往研究表明,左心房纤维化在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弥漫性心室纤维化广泛存在于房颤患者中,并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 频发室性早搏所致心肌病的电生理特征及其处理

    作者:罗庆志;金奇;吴立群

    频发室性早搏所致的心肌收缩不同步可引起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恰当的药物或导管消融等治疗能消除或减少室性早搏,可改善心功能.该文对频发室性早搏所致心肌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电生理特征和处理策略作一介绍.

  • 心区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的应用

    作者:李秀;刘巍;刘凤岐

    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心区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抑制心脏重构;对心绞痛、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的疗效.心区交感神经阻滞可能成为未来临床医学的研究热点.

  • 心房颤动相关4q25基因座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骏;张代富

    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发展,近年陆续报道了与心房颤动(房颤)可能相关的基因座,其中以染色体4q25上单核苷酸多态序列rs2200733的关联性强,而与之毗邻的成对同源构造域转录因子2 (PITX2)基因也成为重要的房颤候选基因.该文主要对与房颤相关的4q25基因座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与之相毗邻的PITX2基因研究进展作一介绍,旨在为房颤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自动阈值管理功能

    作者:折剑青;袁祖贻

    起搏器的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因其安全性、节能性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原理为分别起搏右心房、左右心室,并实现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心房、右心室起搏阈值相比,左心室起搏电极较普通心外膜电极阈值高,且变化大,因此其自动阈值管理相对困难.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研究及临床使用仍然在探索中.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研究

    作者:张旭敏;马晓烨;王小东;姚义安;刘学波

    目的:通过制作猪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模型,研究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时平滑肌细胞表型的变化. 方法:将12只家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支架组,每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进行假手术,不做其他处理.支架组家猪于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各置入裸支架1枚(微创Firebird).取30 d后经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发生再狭窄的血管段,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取中层平滑肌细胞培养,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与结构;Western blot测定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Cx40、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S100钙结合蛋白A4 (S100A4)的表达. 结果:支架组血管内膜显著增厚,中层平滑肌细胞以长菱形平滑肌细胞(R-SMC)为主,而对照组以纺锤形平滑肌细胞(S-SMC)为主;支架组Cx43、S100A4表达较对照组增强,Cx40、α-SMA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S-SMC向R-SMC的转换可能参与了再狭窄过程.

  • 血栓弹力图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脑出血治疗2例

    作者:王忠凯;赵仙先;徐荣良

    病例1:男性,67岁,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D术后1年余,再发胸痛1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入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Hg,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以及降压、调脂、扩冠等药物治疗,未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第2d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显示:左主干(LM)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LAD)近中段长病变,严重处狭窄85%,远段局限性狭窄80%,第二对角支开口处狭窄80%;回旋支(LCX)弥漫性病变,严重处狭窄75%;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原支架内狭窄20%,中远段多处轻度狭窄20%~30%.

    关键词:
国际心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5
1998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