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림상수혈여검험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587
  • 国内刊号: 34-1239/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26-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输血与检验》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吴敦武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大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携带者的结构分析

    作者:李静旗;宫本兰

    为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艾滋病的蔓延,通过对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携带者的结构分析,了解HIV携带者的人群特点、献血特点以及HI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将为预防和控制HIV经输血传播,保障血液安全,降低输血风险提供参考.

  • 医疗机构输血科现状调查与质量监控

    作者:段瑞

    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市级中心血站负责本区域内输血质量和临床用血的业务指导.本血站质控科每季度对全市(经过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置)8家负责本辖区基层医疗机构用血的输血科,进行输血质量监督检查,现将各输血科基本情况及2011年第4季度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报告和分析,报告如下.

  • 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艳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几乎所有医院都已配备自动化程度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化程度越高的仪器分析参数越多,人工分片已严重缺乏,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率明显下降.过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依据EB病毒抗体及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数量进行诊断.近年来已有实验表明EB病毒DNA定量检测较抗体检测阳性率更高[1].本文主要探讨外周血中EB病毒DNA浓度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率的相关性.

  • 滨州市无偿献血人群RhD阴性血型调查

    作者:刘艳红;刘玉敏

    Rh血型是目前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的3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中复杂的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发现后临床意义大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方面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Rh血型不合可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由于RhD阴性血型在人群中的分布较低且导致临床上出现用血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更好地保障RhD阴性特殊血型的正常供应,进一步完善RhD阴性稀有血型献血者档案库,积极壮大稀有血型应急队伍十分必要.

  • 滤器血袋滤血不畅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付竹筠

    白细胞作为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防御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抵制外来病原体对人体的侵害.但存在于血液制品中的非治疗性白细胞同种异体输注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1].当前对血液病、器官移植、手术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疾病的治疗中,输血应用为广泛,输血患者可能发生轻重不等的输血反应,安全输血已成为国内外临床治疗关注的问题之一.

  • 哈尼族、彝族献血者5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王万仲;杨雪斌;张雪莲;候梅

    为了解辖区主体民族献血者的血液质量,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推动本地区无偿献血纵深发展,笔者对红河州2006~2009年参加献血的哈尼族、彝族献血者血液5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哈尼族 彝族 血液 检测
  • 3例弱D表型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叶璐夷;谢莉;贺云蕾;朱自严

    目的 研究3例RhD抗原表型为弱D型54的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常规试剂对3例弱D型54样本进行Rh分型,并采用D-screen分析样本的RhD抗原表位.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RHD基因杂合性.使用Robetta服务器进行模型构建.结果 2例样本仅检出365C>T突变,1例样本检出365C>T杂合突变和1 227G>A杂合突变.经D-screen中全部抗体检测的2例样本表现出与部分D表型中DVII相同的D抗原表位分布,另1例未经D-screen全部抗体检测的样本与DVII的D抗原表位分布类似.同源建模分析显示弱D型54的胞内S122L突变也可能影响D抗原胞外区的蛋白结构.结论 首次在中国人中报道了弱D型54,并首次分析了该表型的D抗原表位组成.弱D型54具有部分D表型的特征,可能引起同种免疫.

  • 安徽省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内科用血合理性调查分析

    作者:刘丽;张雅萍;苏虹

    目的 通过对安徽省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2011年内科临床用血情况分析,评价本省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内科临床用血合理性.方法 对全省29家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2011年内科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每家医院抽取约15份内科输血病历,每次输血根据用血合理情况给予0~10分赋值,分析临床用血的合理程度以及各临床科室、各血液品种的使用特点.结果 安徽省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内科血液制品合理输注比例为55.76%,其中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全血和冷沉淀的比例分别为78.72%、14.73%、76.55%、62.50%和69.23%;443份病历总体合理的有198份,合理输注比例为44.70%,其中肾内科合理输注比例高,为53.01%,肿瘤科低,为26.98%;“搭配血”比例为12.64%,其中肿瘤科高,为22.22%,肾内科低,为3.61%.结论 安徽省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内科系统对除血浆外的血液成分输注适应证掌握较好,对血浆输注的随意性以及习惯性输注“搭配血”的现象,说明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血浆的观念不强以及输注全血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

    关键词: 医院 输血 合理性
  • 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策略探讨

    作者:刘宇宁;阮玉琦;苏志华

    目的 评估不同血液筛查模式对筛查效果的影响,为适应新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制订适合本地区的献血者血液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2011年上海市奉贤区血站37 136例无偿献血标本,其中预约献血标本13 693例,预约后采血标本10 389例,无预约采血标本13 054例.同时在无预约采血者中选择了2 705例在采血前先行ALT快速法,合格后再采血,分析不同的采血模式对筛查不合格率的影响.结果 无论是预约还是无预约献血,ALT为主要不合格原因.预约后献血者所有检测指标不合格率(2.70%)明显较无预约者低(5.62%),采血前筛查ALT能有效降低ALT不合格率(从6.33%降为2.88%),而预约后采血能显著降低HBsAg和抗-HCV等其他指标的不合格率(从1.85%降为0.73%).结论 对于计划性的团体无偿献血者的血液筛查,以预约献血结合采血前ALT干化学法筛查的策略为佳.

  • 血小板冰冻后功能变化及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丁国良;朱琳;赵林园;张珊珊;薄玉芳

    目的 探讨血小板冰冻后功能变化及临床应用,并试图探讨血细胞冰冻的个体化依据.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保护剂加入血小板中,在--80℃条件下冰冻,观察冰冻前后凝血及收缩块形成过程,检测冰冻前后及不同离心条件下血小板计数、血浆中血小板第3因子(PF3)、第4因子(PF4)、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P-选择素(CD62P)对血小板的聚集、黏附、血块收缩功能的影响.对质控条件合格的冰冻血小板单独或合并新鲜血小板的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小板阻断后血液不凝集;5 %DMSO与2%DMSO做保护剂冰冻血小板的血浆凝固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及血块收缩功能(血浆析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DMSO做保护剂的冰冻血小板的上述各项指标与5%DMSO做保护剂的血小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样本随着离心次数的增多,所取上清血浆中血小板计数越低,但血浆凝固时间也越短,血块凝固效果越差,离心1次和离心2次后上清血浆的凝固时间、凝固效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 DMSO做保护剂的冰冻血小板的上述各项指标与5%DMSO做保护剂的血小板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1%DMSO做保护剂的冰冻血小板无凝块形成,将其离心并用新鲜血浆代替上清液后,血块收缩现象又重新出现.2% DMSO做保护剂与5%DMSO做保护剂的样本中血小板计数、PDW、血浆中PF3、PF4及CD62P等各项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搭配应用与单独新鲜血小板临床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冰冻后血浆凝固时间明显缩短,且与血小板破坏程度有关,血小板破坏越严重,血浆凝固时间越短;但血块收缩时间明显延长,血小板破坏程度越严重,血块收缩时间越长;血块的凝固质量随着血小板的破坏增加而变差;血小板破坏后释放出的PF3、PF4、CD62P对血小板功能有促进凝集和抑制收缩两方面的影响.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搭配应用效果较好;可用低浓度2% DMSO进行冻存.

  • 围手术期输血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叶先仁;刘景福;卢荣;黄彦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输注的血液成分不同分为悬浮红细胞组、血浆组和未输血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悬浮红细胞组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2.9%、27.1%、14.6%,血浆组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32.4%、15.7%,未输血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9.2%、37.8%、24.8%,未输血组的生存率高于悬浮红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肝功能Child分级、有无癌栓、有无播散结节、肿瘤TNM分期等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能够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但围手术期输血不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清IL-15、IL-18与急性胰腺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余秀文;杨润芝

    目的 探讨血清IL-15、IL-18水平与急性胰腺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组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第1、7、14天的IL-15、IL-18水平.结果 MAP组的血清IL-15、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SAP组的血清IL-15、IL-1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SAP组的血清IL-15、IL-18水平亦明显高于MAP组(P<0.05).结论 IL-15、IL-18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 深低温长期保存方法延缓红细胞衰老的研究

    作者:马庆;张嘉敏;李勤;向东;龚裕春;金魏铭;范华骅

    目的 探讨红细胞在深低温(-70±5)℃下保存对延缓红细胞老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ACD-B抗凝全血制备浓缩红细胞,加入冰冻保护剂于(-70土5)℃保存12年.快速解冻后,用Haemontics215型全自动血液处理机洗涤去甘油.洗涤后制备成红细胞悬液,检测红细胞表面CD47、磷脂酰丝氨酸(PS)含量和红细胞表面抗原,并在扫描电镜下观测红细胞形态.结果 各项指标显示,红细胞保存效果良好,深低温保存可延缓红细胞的衰老速率.结论 用含甘油的冰冻保护剂深低温长期保存红细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合肥市某区3~14岁儿童青少年乙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标志物的分布

    作者:赵兴茂

    目的 了解本地区3~14年儿童青少年的乙肝疫苗接种率和乙肝病毒携带状况.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本地区3~14岁人群8 454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率的调查及乙肝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8 454名儿童青少年的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为96.92%,其中3~6、7~10、11~14岁三组的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9.89%、98.15%、92.18%,随着年龄的增长接种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1.24%,男性和女性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分别为1.69%和0.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040,P<0.05);抗-HBs阳性率为66.53%,不同年龄组(3~6、7~10、11~14岁)的阳性率分别为77.53%、64.00%、57.99%,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随着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措施的不断实施,保持了人群较高的接种率,免疫效果明显,是控制HBV感染有效的措施.

  • 三种全自动血型仪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周晔;蒋天舒;陈波;刘银;唐晓峰

    目的 比较3种全自动血型仪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 随机将1台全自动血型仪检测出的交叉配血阳性患者和相应献血者标本,置另外2台全自动血型仪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共计80对交叉配血标本,用经典抗人球蛋白配血法进行交叉配血验证.分析不同仪器的假阳性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达亚美、强生、戴安娜3种全自动血型仪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的敏感性较高,假阳性率分别为8.97%、11.25%、10.13%,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全自动血型仪应用于临床交叉配血试验较敏感,均有一定程度的假阳性率.对于仪器交叉配血显示的弱阳性结果,需用经典抗人球蛋白配血法进行验证.

  • B(A)血型的鉴定及临床输注探讨

    作者:郑望春;骆宏;叶有玩;沈磁石;黄华霖

    目的 对1例常规血清学为B(A)表现型的献血者进行血型鉴定,探讨B(A)血型在临床输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血型血清学、ABO基因第6及第7外显子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的方法,对该例标本的血清学表型和其ABO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同时回顾性调查该献血者前次已献血液输注给B型受血者的相关实验记录和病历.结果 被检血样的血型血清学结果初步定型为B(A);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发现:被检者含有O01等位基因,B等位基因在第7外显子存在640A/G突变,证实其为B(A)04等位基因,其基因型为B(A)04/O01;该献血者血液输给B型受血者,Hb升高符合预期值,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发现该例B(A)表现型,其基因型为B(A)04/O01型;在配血相合的情况下,B(A)供血者血液输注给B型受血者是安全有效的.

  • 真菌性血流感染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梁珺;张洲;徐元宏

    目的 调查医院血培养标本中真菌的感染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11年血培养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真菌感染进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2011年1~12月本院送检的血培养标本共5 093份,检出病原菌473株,其中真菌39株,真菌分离率为0.77%,占检出病原菌的7.8%;39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数量多,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科室分布显示新生儿科数量多,其次为血液内科和ICU等;39株真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5-氟胞嘧啶(100.00%)、两性霉素B(97.40%)、伏立康唑(94.90%)、氟康唑(92.30%)、伊曲康唑(89.70%).结论 血流感染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主要分布在新生儿科,未发现对5-氟胞嘧啶耐药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均有增加.

  • 高校大学生对无偿献血认知的调查分析

    作者:陆祝选;苏相耿;潘张巍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为稳定大学生献血队伍及改进高校无偿献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随机选择南宁市14所高校一、二年级学生8 3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1.06%的学生了解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64.14%学生愿意献血.但对献血知识了解不多,超过50%大学生不知晓献血年龄、体重、献血量和献血间隔时间,75.28%的学生对献血无损健康不知晓,81.15%对献血有益健康不知晓;未献血学生中32.44%怕献血传染疾病,21.03%担心献血影响健康.结论 血站针对大学生要注重宣传血液生理、献血常识、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等知识,促使其无偿献血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促进无偿献血健康发展.

  • Trima单采机回输管路溶血问题的发现和分析

    作者:叶盛;陈津

    目的 分析Trima单采机采集血小板结束后回输管路残留血液发生溶血的原因,验证Trima单采机的采集安全性.方法 分别留取Trima单采机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返血管路血样,与进血管路血样及献血者全血标本,肉眼观察溶血情况.结果 与献血者全血标本相比,整个采集过程中返血血样均未见溶血,而采集结束后的返血管路血样出现明显的溶血.结论 虽然Trima单采机在采集过程结束后返血管路出现了溶血,但这部分血液未进入献血者体内,未影响献血者的安全,Trima单采机安全可靠.

  • 梧州市乡镇和城区居民无偿献血状况比较

    作者:岑宪铭

    目的 了解本市乡镇居民献血情况,为采取相应的献血招募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1年城乡献血者的性别、年龄、献血量、献血人数、献血率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乡镇男性献血者平均年龄(35.03±9.31)岁,女性(35.21士9.82)岁,均高于城区献血者;2008~2011年,乡镇居民献血量占总献血量的比例分别为53.57%、55.54%、50.23%、50.88%,献血人数占总献血人数的比例为58.10%、61.20%、56.45%、58.54%,400ml献血率分别为17.21%、24.38%、24.07%、26.18%,乡镇重复献血率为4.52%、5.32多、4.50%、2.39%,均高于城区居民.结论 乡镇无偿献血资源已经得到初步开发,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献血者动员、招募、保留和再次献血招募措施,进一步提高乡镇居民献血率.

  • 影响血液供应能力要素之探讨

    作者:张庆武;韩梅;朱丽华;李晓红

    目的 识别和优化影响血液供应能力要素,建立血液供应评价体系.方法 将潍坊市2005~2010年临床用血数量、用血结构和特殊用血作为血液供应能力的要素,评价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变化.结果 临床人均用血量逐年攀升,冷沉淀、血小板临床用量显著增长,血浆和冰冻成分临床用量明显下降,血型、库存周转期结构更加合理,特殊用血供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结论 献血招募、库存调控和用血评估对提高血液供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 赣州市近年收回血液质量缺陷浅析

    作者:吕伟珍;王晓华;袁燕萍

    目的 探讨收回血液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本站2009~2011年收回血液进行汇总分类,并分析原因,讨论纠正预防措施.结果 收回血液49袋,质量缺陷原因以脂肪血、破袋为主,脂肪血占43%、破袋占39%;质量缺陷涉及血袋材料、采血招募、成分制备、检验、供血和医院血库共6个相关环节170次的疏忽.结论 应加强采供血过程环节控制,减少质量隐患,保证用血安全.

  • 加强输血病案质量检查促进合理用血

    作者:温会燕;杜鸿;朱梅俪

    目的 提高输血病案质量,促进合理用血.方法 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制度,将检查中发现的病案书写缺陷分析后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或部门,督促控制输血指征及疗效评估.结果 输血病案质量明显提高,用血不合理现象明显减少.结论 加强输血病案规范化管理,有效促进科学合理用血.

  • 786次围术期红细胞输血阈值分析

    作者:卢瑾;朱业华;吴雪红

    目的 探讨所调查医院的围术期各阶段中的输血阈值水平和输血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佛山市5所用血量大的医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输血治疗的外科手术病历325份,回顾性分析围术期不同阶段(术前、术中和术后)和不同年龄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和输血效果.结果 所有围术期的输血病例,术前输血阈值(g/L)为67.6士18.9,术后输血阈值为86.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血效果都能达到要求.心血管外科患者的输血阈值高于其他外科的患者(P<0.05).从年龄上来看,成年与老年患者的术前输血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输血阈值老年患者显著高于成年患者(P<0.05).对围术期输血阈值分布的总体分析表明,术前输血阚值只有7.9%是大于100 g/L的,而术中和术后输血阈值超过100 g/L的分别达到58.7%和23.8%.结论 外科手术病人因围术期病情复杂,个体差异大,输血阈值的选择以术中阶段把握为宽松.可以通过提高手术水平,减少术中出血,开展血液回收技术等血液保护措施,逐步提高血液利用率,减少输血风险和保护血液资源.

  • 机采血小板报废原因分析

    作者:蔡俊丽;魏胜男

    目的 改进机采血小板供者的献血前初筛策略,以减少采集后报废率.方法 根据临床需求制定机采计划,招募预约献血者,初筛合格后机采.结果 2008~2011年,机采血小板报废主要原因有ALT增高、过期、感染因子阳性、脂肪血等,5年报废率依次为1.52%、1.53%、0.62%、0.72%,明显低于红细胞报废率.结论 通过加强献血前征询、初筛、预检工作,合理制定采集计划、及时调剂使用可有效控制报废率.

  • 2006~2011年张家口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田庆华;崔学军

    目的 了解张家口地区无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项的分布,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血液检测不合格的情况.方法 对张家口地区2006~2011年无偿献血者139 904(人)份的检测结果作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血液检测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抗-HCV>抗-TP>HBsAg>抗-HIV;血液检测不合格率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逐渐下降;男性献血者多于女性献血者;男性ALT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女性;46~55岁年龄组的不合格率低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ALT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主要项目;文化程度较高人群,46~55岁年龄组人群血液相对安全;男性为献血主体.

  • 130例肝移植患者临床用血分析

    作者:太继琼

    目的 分析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及其特点,总结和积累在肝脏移植方面的输血经验.方法 统计我院2006~2011年130名肝移植患者的输血资料,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全部输注了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输冷沉淀84例,占64.6%;输血小板85例,占65.4%.结论 本文统计的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比相关报道有所增加,悬浮红细胞、冷沉淀的用量差别不大,血小板的用量比文献报道的用量有所减少.

    关键词: 肝移植 输血 分析
  • 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作者:章怿;邱颖婕;金魏名;章舜玮;陆赟

    目的 通过检测冷沉淀(使用采集10h以内400 ml全血制备的原料血浆制成)中的Ⅶ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以期找到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的长制备允许间隔时间.方法 选取150袋全血,分为3组,每组50袋,分别于全血采集后6h内、6~8 h、8h~10h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然后用3组新鲜冰冻血浆分别制备成冷沉淀,检测其中的Ⅶ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全血采集后6h内、6~8 h、8h~10h的血浆终制备成的冷沉淀的Ⅶ含量(IU/袋)分别为(120±31.5)、(104.9±23.6)、(112.3±30.7);3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344.9±86.9)mg、(349.9±120.9) mg、(355.2±105.9) mg;3个不同时间段制备的冷沉淀其Ⅶ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的长制备允许间隔时间可以控制在全血采集后10 h内.

  • 黑龙江省汉族RhD阴性献血者RHD 711DelC等位基因频率调查

    作者:张春燕;赵素珍;李继红;刘杰

    目的 研究黑龙江省汉族RHD阴性献血者中RHD 711Del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方法 应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为RhD阴性的献血者374例,进行红细胞RhD血型基因分型和RH基因变异体检测,并对无法确定RHD基因型别的样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374例阴性献血者共检出RHD 711DelC等位基因11例(占2.94%),ccdEe型5例、CcdEe型5例、ccdee型1例.结论 黑龙江省汉族RHD阴性献血者中RHD 711DelC等位基因频率约为2.94%,RHD 711DelC等位基因的突变可能与E抗原有相关.

  • 两台BECKMAN Dxi 800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对9项检测结果一致性比较

    作者:姚爱荣;张玲;倪莉

    目的 评估新进BECKMAN Dxi 800与原BECKMAN Dxi 800全自动发光分析系统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2文件方法,分别在2台化学发光分析(CLIA)系统上测定患者的新鲜血清和质控血清,以原BECKMAN Dxi 800作为参考仪器,新进BECKMAN Dxi 800作为比对仪器,对AFP、E2、hFSH、hLH、PRL、Prog、TβHCG、Testo、UE3 9项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和偏差评估.结果 按我国《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准确度-方法学比对)指导原则》中“免疫类的相关系数r2≥0.9,结果为一致性”来分析,并按EP-9A2“相关系数T2≥0.95,结果为一致性”为标准进行分析,AFP、E2、hFSH、hLH、PRL、Prog、TβHCG、Testo、UE3 9项目中UE3测定浓度范围结果不一致,其他8项均为一致.结论 通过比对,验证了新进BECKMAN Dxi 800与原BECKMAN Dxi 800全自动发光分析系统的8种项目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

  • 核酸检测技术在襄阳地区献血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曹志刚;李霜云

    目的 评估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上海浩源生物科技公司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对2011年8月~2012年5月本血站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36 678人份血液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1项联合检测,先对8人份混样标本进行检测,如为非反应性,则该合并检测池中的标本均为非反应性,如合并检测呈反应性,再进行拆分检测.本试剂盒合并和拆分检测使用相同的复合PCR扩增系统,单管实时荧光PCR检测3种病原体,通过将探针标记不同的荧光信号分辨HBV、HCV、HIV-1反应性病原体种类.结果 对36 678人份ELISA法检测抗-HIV、抗-HCV、HBsAg均为阴性的合格血液标本共检测出HBV DNA阳性57例,阳性率为0.16%;未检测出HCV RNA和HIV RNA.结论 NAT能在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筛查到HBV、HCV和HIV-1反应性的标本,常规开展NAT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 去除采集前10~15毫升血液预防血小板细菌污染的研究

    作者:何其通;马春会;梁佩贤;单创近;罗益红

    目的 评价去除采集前10~15 ml血液对预防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效果.方法 将6 113袋机采血小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采集机采血小板3 010袋;实验组机采血小板3 103袋,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去除采集前10~15 ml血液.比较两组的细菌污染阳性率.结果 实验组血小板有3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0.97‰,对照组血小板有10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5,P<0.05).结论 去除采集前10~15 ml血液具有预防血小板细菌污染的作用.

  • 血站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一体化管理的建立与实施

    作者:李向饶;徐君辉

    200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血站管理办法》[1]、《血站质量管理规范》[2]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3](以下简称"一法两规")后,血站在编写管理体系文件时,把"一法两规"作为主要纲领,形成以"一法两规"为主旨,以三个标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4]、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5]和欧洲13国推出的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6])内容为补充的血站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建立和实施的过程颇为复杂,但结果令人满意.现就上饶市中心血站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血站 质量管理 文件
  • 地中海贫血儿童供血机制的建立及指导策略

    作者:苏相耿;李彬;覃水庆;陈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救治临床患者需要的血液均来自无偿献血,但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发展,无偿献血的血液供应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医疗对于血液的需求[1],血液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广西属于地中海贫血(Mediterranean anemia,简称地贫)高发区之一,输血是维持重症地中海贫血儿童(重症地中海贫血儿童能够长大成年的相对较少)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保障重症地中海贫血儿童能够定期输血,解决的不仅是医疗问题,更主要是解决社会稳定的问题.

  • 1例Rh弱D15型基因型分析

    作者:于晓丽;焦立新

    Rh血型系统是目前被国际输血协会确认的3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中具复杂性和多态性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RhD抗原表型除正常D阳性和阴性表型外,还存在多种D变异型.D变异体主要包括弱D(weak D)、部分D(partial D)和DEL型[1].为避免在血清学上RhD变异体被误定Rh阴性,采用DNA基因分型技术鉴定D变异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 1例O型儿童缺乏抗-A和抗-B

    作者:田尚玉;姚艳果;王慧

    临床上患者血型由疾病引起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情况多见,有红细胞抗原减弱或抗体减弱、亚型等,O型血型同时缺乏抗-A抗-B罕见,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血型 抗-A 抗-B
  • 红细胞保存损伤及其对策

    作者:唐会珍;陈海珊;张献清

    红细胞保存损伤是指血液保存在液体基质中红细胞发生的生物化学与形态学上的改变,红细胞保存损伤是影响红细胞保存效期和临床输血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红细胞保存损伤的主要机制及对策进行综述.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研究进展

    作者:孙建华;丁镌

    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并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神经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在细胞替代治疗及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脐带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脂肪、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来源广泛、采集方便、无伦理法律限制、扩增迅速、免疫原性低、支持造血、多向分化等,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临床输血与检验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