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림상수혈여검험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587
  • 国内刊号: 34-1239/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26-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输血与检验》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吴敦武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住院预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调查

    作者:闫有敏;王帅;李德征

    不规则抗体指不符合ABO血型系统landsteiner法则的血型抗体,即抗-A、抗-B以外的红细胞血型抗体.不规则抗体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及输血无效.因此,不规则抗体筛查很有必要,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抗体筛查,有利于血液选择,防止输入含有某抗体相对应的抗原血液,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从而保证输血安全.笔者对3 601例预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9例阳性,现报道如下.

  • 昆山市无偿献血者的人群分布特征

    作者:朱才琴;王建英;吴亮;张艳秋;周惠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于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其核心是在我国境内实施无偿献血制度[1],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无偿献血事业已取得可喜的成绩.昆山市社会化无偿献血工作更是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实现了医疗用血从“有偿”到“无偿”献血的历史性转变,至今已连续15年临床用血保持100%来自无偿献血.但受2011年“郭美美”事件的影响,公众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度和信任度有所下降,导致献血量呈现下滑的趋势;昆山市临床医疗机构的迅猛发展;“单独”二胎政策的即将开放,相比往年正常献血状况,现献血量相对减少,而临床用血量大幅增长时,则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昆山市对2013年1 10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随机调查,分析昆山市无偿献血人群的特点和影响因子.

  •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分析

    作者:逄帅;于淑红;邢美玲

    单采血小板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数量降低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我国大部分血站能够制备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1]规定1个治疗量所含血小板数量≥2.5×1011.与手工法分离制备的血小板相比,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少、纯度高、临床效果好,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发生率[2].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制备和应用.目前,多为保存期5d的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同时,部分血站能够提供保存期为1年的冰冻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本文通过引入血小板回收率(PPR),对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现报告如下.

  • 冷沉淀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探讨

    作者:曹鸿霖;刘咏梅;陈秀娟;郑雪君

    冷沉淀是临床上较常用的一种血液成分,含有凝血因子FⅧ、Fib、纤维结合蛋白等5种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1],以及先天性或继发性甲型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在缺乏相应纯制剂凝血因子时,用于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冷沉淀是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1℃~6℃融化,经离心移除大部分血浆后,剩余的冷不溶解物质于1h内速冻呈固态而制备的成分制剂[2].为保证冷沉淀产品质量,本站对4℃冷藏箱法融化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冷沉淀 质量 融化
  • 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免疫三项模式分析

    作者:饶绘;黄方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ABO-HDN)免疫3项结果的模式.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与试管法对疑诊ABO-HDN患者测定免疫3项(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和放散试验),观察结果模式并进行方法学对比分析.结果 在75例疑诊患者中,采用微柱凝胶法确定ABO-HDN 42例(56%),阳性模式以DAT、游离、放散试验呈(-++)者多(27例,36%),其次为(+++)模式(12例,16%);采用试管法确定ABO-HDN 30例(40%),常见模式亦为(-++)(19例,25%),其次亦为(+++)模式(8例,11%).采用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分别有29例(39%)和22例(29%)DAT阴性、放散试验阳性而确诊为ABO-HDN.微柱凝胶法放散试验阳性率(56%)高于试管法(40%) (x2=3.85,P<0.05).结论 DAT阴性的ABO-HDN模式在临床常见,宜选用敏感度较高的微柱凝胶法进行免疫3项检测.

  • 135例肝移植患者围术期输血情况分析

    作者:王淑英;牛国涛;刘振红;冯艳青;张雷英;叶艳菲;刘志国

    目的 分析135例原位经典肝移植患者在围术期的用血情况,为原位肝移植合理输血和备血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本院2010~2013年进行的13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各阶段的输血率、输血量、红细胞与血浆的比例,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术中输血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135例肝移植患者中,术前、术中和术后输血率分别是15.6%、100.0%、80.0%;围术期人均用血总量为4 808.8 ml,术前、术中和术后分别占3.2%、72.0%和24.8%,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红浆比例分别为0.59∶1,0.95∶1,2.43∶1.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中红细胞的输注量与上腹部手术史、血红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相关.结论 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血液的需求主要在术中,术前以应用血浆为主,术中和术后以应用红细胞为主.对于有上腹部手术史、血红蛋白低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低的患者,手术备血时建议多备一些.

  • 南宁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检测及特异性分析

    作者:周燕;李丽兰;钟周琳;刘金莲;申卫东;吴国光

    目的 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的特异性,以便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 检测并鉴定72例PTR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的特异性;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其中4例患者进行血小板、单核细胞膜上的CD36抗原检测;基因测序法对上述4例患者进行CD36抗原缺失分型.结果 72例PTR患者中有22例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其中18例为抗HLA抗体,3例为抗CD36抗体,1例为抗CD36及抗HLA抗体并存;4例含抗CD36抗体的患者经证实均为Ⅰ型CD36缺失个体,基因检测也证实为CD36基因突变所致的CD36抗原缺失.结论 PTR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以抗HLA多见,其次为抗CD36;应对CD36抗原给予足够重视.

  • HLA新等位基因HLA-B*35∶155的确认

    作者:王振雷;苏蔓;钱明明;李茵;胡光磊;郭霞;赵佳;戚海;李浩

    目的 发现和认定一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基于测序的分型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based typing,PCR-SBT)进行HLA常规分型,HLA-B位点分型结果与等位基因B*35∶03∶01,51∶01∶01在112位有一个碱基不匹配,不能指定为任何HLA-B位点等位基因,用针对于B* 35、B*51的序列特异性SSSP引物测序,确认与同源性高的HLA等位基因序列的差异.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该等位基因与其同源性高的等位基因B*35∶03∶01的差异是在第2外显子112位的C>T,其突变导致密码子CGG>TGG,结果造成B*35∶03∶01氨基酸序列中14位的精氨酸(R)变为色氨酸(W).结论 该等位基因为HLA-B位点的一个新等位基因,世界卫生组织(WHO)HLA命名委员会将其正式命名为HLA-B* 35∶155.

  • HCV患者年龄、抗体和HCV RNA与血清分型的关系

    作者:杨锡琴;修冰水;冯晓燕;王国华;陈坤;宋晓国;朱翠侠;张贺秋

    目的 采用建立的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分型技术,探讨HCV患者年龄、抗体(S/CO)和HCV RNA与血清分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HCV慢性感染患者血清200例,定量检测HCV RNA、抗-HCV,同时进行血清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慢性丙肝患者的血清抗-HCV抗体均为阳性,S/CO> 3.5,HCV RNA滴度在1.12×103~9.29×107 copies/ml.其中血清1型102例,2型58例,混合型2例,分型率为81.00%.采用Student t检验分析年龄、抗体S/CO、HCV RNA与分型之间的关系,t值分别为1.842 9,0.446 7,1.778 2,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V患者年龄、抗体(S/CO)和HCV RNA滴度对血清分型结果没有影响.

  • 国产乙肝金标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HBcAb结果比较

    作者:谭欣;刘爱胜

    目的 通过国产乙肝金标法(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临床标本对比检测,分析GICA法和ELISA法检测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结果的差异原因,为临床提供科学的指导意义,同时确保同一实验室内同一项目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2013年4~5月来本院门诊就诊患者共60例,用GICA法分别同时测定原倍血清和1∶30稀释后血清,与临床常用的ELISA法测定1∶30稀释后血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GICA法测得原倍血清的HBcAb阳性率(51.6%)明显高于GICA法和ELISA法测定1∶30稀释后血清阳性率(38.3%和3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8,P<0.01);两种方法同时测定原倍血清和1∶30稀释后血清中的HBcAb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0.3%和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P>0.05).结论 GICA所测原倍血清中HbcAb阳性率明显高于GICA和ELISA法测定1∶30稀释血清中HBcAb阳性率.因此,临床上用GICA测定HBcAb时,测定标本必须用1∶30稀释后的血清,确保同一实验室内GI-CA与ELISA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 血液筛查实验室转录介导的扩增法室内质控初探

    作者:张珺珂;寸伟;何清;戴晨曦;杨洪岗;陈强

    目的 通过箱体图法及峰度法对同一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探寻适合转录介导的扩增法使用的室内质控方法.方法 使用外部阳性标准物质,每日随当日血液筛查标本一同进行核酸单人份联检,对检测结果分别进行峰度法和箱体图法离群值检验.结果 HBV DNA、HCV RNA、HIV RNA外部标准物质经检测185次结果,采用峰度法离群值检验分别发生1次、6次和3次离群;采用箱体图法离群值检验分别发生2次、8次和3次离群;外部标准物质检测值离群时诺华内部质控系统未表现出异常.结论 使用外部标准物质进行室内质控,可以增强当批次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且根据检测结果是否离群进行分析,推断实验过程是否发生微小变化,对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立与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 ABO血型抗体效价检测用标准物质研制与初步应用

    作者:卓海龙;赵晨君;刘家玉;邵春燕;王海平;骆群

    目的 研制ABO血型抗体效价检测的标准物质,作为血型抗体效价检测的室内质控和检测结果溯源的标准.方法 将标准单克隆血型抗体分别使用生理盐水、低离子液和AB型血浆进行稀释,并观察反复冻融对抗体效价的影响;将合适稀释度的血型抗体冻干制备成标准物质,并对标准物质的均一性、稳定性进行评定.结果 生理盐水和低离子液稀释的标准物质冻融后抗体效价变化较大,AB型血浆稀释的标准物质冻融后效价变化不大;标准物质均一性评价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5,表明标准物质在瓶间是均匀的;35 d内各参数的稳定性评价趋势分析结果均显示P>0.05,表明该期限内标准物质是稳定的.结论 使用AB型血浆稀释制备标准物质较好,制备的标准物质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

  • 不同温度、时间制备新鲜冰冻血浆中各种凝血因子含量研究

    作者:王晓峰;张美萍;刘自安;王洪建;陈宝友;陈书芳;冯小茹;赵敬红;冉青焕

    目的 对不同温度、时间制备的新鲜血浆进行检测,观察FⅤ、FⅦ、FⅦ、FⅨ、FⅩ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发挥对临床血浆输注或制备冷沉淀选择原料血浆的指导作用.方法 在2 ℃~6℃、15℃左右和室温各制备20份血浆,每一试管留取5 ml,同一温度、不同时间来源于同一份血浆,分别于6h、8h、10h、14h、18h速冻标本,并在72 h内将速冻成固体的血浆与37℃水温解冻后立即运用血凝法检测各凝血因子活性.结果 2 ℃~6 ℃环境中保存的血浆在6h、8h、10h、14h、18 h内Fib、FⅦ、FⅨ、FⅩ因子活性的降低不是太明显,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而FⅤ、FⅧ因子活性在6~10 h也在正常范围,但在14~18 h时出现低于正常值的现象.15℃左右和室温保存的血液在6~10 h制备FFP中的Fib、FⅦ、FⅨ、FⅩ因子活性下降速度不明显,FⅤ、FⅧ因子随着温度升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活性下降速度明显,8~10 h与6h相比,所有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集的血液保存在2℃~6℃环境中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优于15℃、室温情况下保存血液制备的FFP,建议血站成分科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时,好用2℃~6℃冷藏环境6~10h内和15℃、室温环境下8h内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作为制备冷沉淀的原料血浆.

  • 利用EP5-A2文件的方法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的精密度

    作者:凡任芝;沈佐君

    目的 评价本实验室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 time PCR)测定HBV DNA结果的精密度.方法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5-A2文件C1附录要求,对浓度约为107 (copies/ml) (S7)、105 (copies/ml) (S5)和103 (copies /ml)(S3)样本,评价其精密度.结果 S7、S5、S3的批内精密度CV值分别为2.022%、3.682%、4.469%,总精密度的CV值分别为4.037%、4.452%、7.090%.结论 本检测系统的精密度情况符合试剂厂商声明要求,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 供血浆者人巨细胞病毒中和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侯继锋;管利东;李曼;王威;宋修庆;孙思才

    目的 了解我国山东、安徽及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供血浆者人巨细胞病毒中和抗体效价的流行病学状况,为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方法,检测794份供血浆者血浆人巨细胞病毒中和抗体效价水平.结果 794份健康人血浆巨细胞病毒中和抗体效价主要分布在1∶8~1∶64,约71.7%供血浆者HCMV中和抗体效价高于1∶8;其中效价≥1∶181占0.38%,效价≥1∶45约占15%.结论 通过筛选高中和效价血浆制备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切实可行.

  • 61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葛俊

    目的 探讨本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 对2011年1月~2014年2月泾县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培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临床分布探讨及药敏分析.结果 61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于痰标本(88.5%);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45.9%)、外科(23.0%)及ICU (14.8%);耐药率低的为亚胺培南(19.7%)、美洛培南(18.0%)及阿米卡星(19.7%);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7株(11.5%).结论 临床应及时根据微生物室监测的耐药菌株变迁及药敏结果来调整抗生素的用药,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以减少或减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和泛耐药株的产生.

  • 血浆置换联合紫外线照射充氧自体血回输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作者:陈民才;丁思娇;马丽慧;李高元;冯学胜;骆群

    目的 探索性的应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紫外线照射充氧自体血回输疗法(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 and oxygenation therapy,UBIO),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期间不服用任何抗炎止痛及抑制尿酸合成药物.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血尿酸、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红、肿、热、痛症状,9例完全缓解,8例的功能障碍明显缓解.结论 PE联合UBIO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 人Seipin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李道静;童先宏

    目的 构建人Seipin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293T细胞后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PCR法从人睾丸组织中扩增人Seipin基因,通过BamHI/XhoI限制性酶切位点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内,构建含人Seipin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Seipin.运用真核转染、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的方法,鉴定Seipin在真核细胞293T中的表达.结果 克隆的人Seipin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完全正确.瞬时转染真核细胞293T后,采用Western blot在预期的位置检测出目的条带,免疫荧光实验显示293T细胞中存在人Seipin基因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人Seipin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

  • 靶向人骨肉瘤Periostin基因siRNA的构建及其沉默效应

    作者:胡飞;尚希福;王伟;周航成

    目的 设计并合成抗人骨肉瘤Periostin基因的siRNA分子,观察基因沉默效应.方法 根据GenBank上获取的Periostin mRNA序列合成4条siRNA分子,用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肉瘤细胞MG-63细胞,培养48 h,采用ELISA评估、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基因沉默效果.结果 不同实验组之间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2,P<0.01),与对照组相比,4条Periostin siRNA均下调Periostin蛋白表达的水平,其中以Periostin siRNA3效果好,抑制率分别为58.06%、61.78,75.33%和51.67%.结论 靶向Periostin siRNA均有效抑制Perio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

  • 122株儿童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结果分析

    作者:徐静;解宝君;李恩杰;田金静;李亭

    目的 分析本院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与其他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3年1~12月新住院及门诊患儿各类标本,经分离培养,对可疑菌株采用VITEK 2-Compact鉴定;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肺炎链球菌122株,其中分离自痰标本115株(94.26%)、鼻咽拭子4株(3.28%)及静脉血2株(1.64%);122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率为(56.7%);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84.4%和93.3%;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结论 本院分离的儿童肺炎链球菌耐药情况严峻,必须加强对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 1例少见AxB亚型的鉴定分析

    作者:丁伟

    目的 鉴定并分析1例AxB亚型的血型血清学特性,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保障.方法 应用血清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PCR-SSP)与测序技术.结果 该标本血清学反应格局符合AxB亚型,PCR-SSP检测为AB型,进一步对ABO基因Exon6,7测序,发现ABO基因Exon7存在626G/A突变.结论 血清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是正确鉴定血型亚型,保证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要方法.

  • 趋势分析方法在血液成分质量控制中的探索和应用

    作者:徐蓓;邱颖婕

    目的 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全年血液成分质量进行总体评价.方法 收集整理2013年供应临床的10种血液成分质控数据,选取关键指标,采取制作折线图的方式,并设置警戒限和行动限,进行连续性趋势分析.结果 除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外,其余血液成分抽检结果的各项关键指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项目出现1次偏离数据(1个月中有3袋检测结果超出警戒限),甘油残留量项目数据曲线距离警戒限较远.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项目出现1次偏离数据(检测结果趋势有严重漂移).新鲜冰冻血浆Ⅶ因子活性项目出现2次偏离数据(超过警戒限).结论 根据趋势分析图进行连续性趋势分析的方法适用于血液成分质控项目,为血液制品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血液成分 趋势分析
  • 13例inv(16)/t(16;1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结果分析

    作者:李桂芳;聂豪;汤宝林;朱小玉;郑昌成;耿良权;王兴兵;丁凯阳;杨会志

    目的 初步分析inv(16) /t(16;16)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结果,从而对AML分型诊断和治疗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初诊AML伴inv(16) /t(16;16)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结果.结果 13例经RT-PCR方法确诊为CBFβ-MYH11阳性AML患者,临床上多有肝脾肿大、齿龈增生等浸润特征,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异常升高伴原始细胞明显增多.FAB分型结果为M4或M5型,免疫分型提示原始细胞高表达CD34及CD117等早期抗原,同时髓系抗原CD33、CD13、MPO等高表达并向单核系分化,其中有3例患者CD34、CD14双阳性细胞伴有CD2表达.除2例患者拒绝化疗要求出院以外,所有患者第一疗程化疗后均达完全缓解,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化疗,且化疗疗效好.结论 inv(16) /t(16;16)AML预后好,但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局限性,根据临床特点及免疫分型特征,在RT-PCR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尚需进一步增加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检测,有助于排除RT-PCR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从而为临床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经白细胞过滤和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王莉;杜家成;刘金嫔;王治华

    目的 探讨经白细胞过滤和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有效成分Ⅶ因子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治疗提供使用依据.方法 对93袋全血(400 ml)经白细胞过滤后分离制备的新鲜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制成病毒灭活冷沉淀,测定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同时与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93袋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FFP)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中凝血因子(Ⅶ)平均值为71.28 IU/袋,标准差18.60,90%区间分布范围为47.48~95.09 IU/袋;纤维蛋白原(Fib)平均值为121.38 IU/袋,标准差22.74,90%区间分布范围为92.28~150.49/袋,FⅦ和Fib含量未达到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标准,但对FⅧ和Fib的影响符合相关报道.结论 加强MB-P及制备过程控制,减少FⅧ和Fib损失,提高留存率,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方法还是可行的,因MB-P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没有标准,暂不能提供临床.

  • 探讨RhD阴性确认试验预测胎母输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玲;骆宏;姬艳丽

    目的 探讨RhD阴性确认试验预测胎母输血综合征(FMH)的临床应用,为Rh阴性孕妇预测胎母输血寻找简便、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 运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对56例Rh阴性待产妇进行RhD阴性确认试验,对确认试验阳性标本为验证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运用高通量红细胞血型基因的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进行RHD基因分型.结果 56例Rh阴性待产妇中3例RhD阴性确认试验阳性,阳性率为5.36%,3例阳性标本基因型分析结果证实其中1例整个RHD基因缺失、1例包含2种不同的RHD等位基因(一条为RHD (1-2)-CE (3-6)-D (7-10),另一条为RHD1227A)、1例标本DNA提取失败.结论 RhD阴性孕妇(除弱D表现型)近期若无输血史,由于胎儿Rh(D)阳性红细胞进入母体即发生了胎儿-母体间的输血,导致RhD阴性确认试验的阳性结果,此试验可作为围产期预测胎母输血综合征的监测指标,据此推测产妇孕前常规进行E、C、c、e Rh抗原鉴定.

  • 全血过夜离心分离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临床比较

    作者:王舒莹;李晓明;李艳杰;刘震岳;王蔚

    目的 比较机采血小板与全血过夜离心分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3~2014年的78例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输注全血过夜分离血小板,对照组输注机采血小板.对比患者输注两种方法制备的血小板后血小板的提升情况、止血效果.结果 观察组输注全血过夜分离血小板后的血小板提升率为84.69%,对照组输注机采血小板后的血小板提升率为86.51%,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血过夜离心分离血小板完全可以提升血小板数量,达到止血效果.

  • 反应性献血者屏蔽与归队的探讨

    作者:武丽娟

    目的 了解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反应性标本的假阳性情况,探讨反应性献血者屏蔽与归队政策在我国实施的意义,以及合适的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方案.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60 856份开展ELISA检测,对HBsAg和抗-HCV反应性标本开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及血清学确证试验,并对ELISA单试剂反应性NAT阴性献血者在6~12个月后进行追踪检测.结果 两个项目两种ELISA试剂检测结果不相符率达54.2%,349名ELISA检测方法单试剂反应性者PCR呈阴性者328份,确证试验阴性者259份;297名ELISA检测方法双试剂反应性者PCR呈阴性者120份,确证试验阴性者32份.HBV项目单试剂反应性组与双试剂反应性组PCR结果比较,x2=123.224,P<0.01;HCV项目单试剂反应性组与双试剂反应性组PCR结果比较,x2=93.029,P<0.01.ELISA单试剂反应性NAT阴性献血者有109名被追踪检测成功,其中98人检测结果为ELISA双试剂阴性NAT阴性,并有91名献血者成功归队.结论 可以利用核酸检测和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制定适合我国的反应性献血者屏蔽与归队方案,提高献血者管理和服务水平.

  • 北京某医院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婷;薛英娜;桂萍;乔木;郭巍;国杰;冯丽梅;朱立国

    目的 调查北京市某医院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感染特点,为安全招募低危人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5年1月~2012年12月来本院的无偿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筛查,并对不同年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5 566人次中有580人因梅毒抗体筛检阳性而不合格,总阳性率为0.35%;其中女性阳性率(0.43%)略高于男性阳性率(0.34%),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6~45岁阳性率为高(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地区的梅毒感染呈上升态势,且具有年龄差异,应加强阳性确证、卫生健康宣传、建立固定低危人群的献血队伍,以确保输血安全.

  • 血小板配型成功输注后患者的疗效随访

    作者:张维

    目的 统计邢台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配型成功输注后患者疗效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配型相合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 比较100例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患者(试验组)和100例仅进行ABO同型输注血小板患者(对照组)的输注有效性,并对配合组的患者进行疗效随访.结果 配合组患者经过血小板配型成功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计算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及CCI,统计出配合组和盲输组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7%(67/100)和19%(1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临床上的白血病、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等需长期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成功后再输注,可达到临床治疗的预期效果,避免输注无效.固相凝集法重复性好,费用适中,所需时间短,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性.

  • 2012~2013年南京市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作者:乔敏;艾俊

    目的 探讨南京市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2~2013年本中心所有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 403人次献血中,不良反应194人次,不良反应率0.176%,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紧张,其次是空腹、疲劳和晕血晕针史等.团体献血发生率明显低于街头流动献血.低年资采血人员更易造成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献血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得到足够重视和预防.

  • 登革热疫情血液应急保障方案及效果

    作者:吴稷;苏品璨;董静;陶红艳

    突发公共事件中,血液应急保障对血站提出了严峻的考验.2013年8月15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发现首例登革热患者,8月21日确诊154例,8月28日确诊患病增加到372例,到2013年11月25日全州共确诊登革热患者1 300多例(网络直报信息).此次疫情来势猛,蔓延速度快,患者病情重.面对突发疫情,血站立刻启动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血液应急保障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登革热患者急救用血的供应,未出现因缺血而死亡的病例,有效保证了本次登革热疫情暴发流行中临床急救用血的供应.

  • 《输血申请单填写规范》实施前后申请单文书质量分析

    作者:薛灵;曾纪力;廖仪文

    临床输血申请单记录了患者输血前基本状况和输血辅助诊断记录,是临床输血原始记录的客观证据,具有法律效力,是输血相关医疗文书重要的组成部分[1,2].本院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输血申请单填写规范》,于2013年1月实施并加以监管,以达到保障临床用血科学、合理、安全的目的.

  • PDCA循环法在血站成分科工作流程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周萍

    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成分输血的科学性、合理性已深入临床.血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输血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血液成分制备是采供血过程中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决定着血液制品的质量,决定着及时有效供血.为适应成分制备目前发展的需要,满足临床对血液成分的需求,本站通过多年实践,不断分析研究,应用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程序,对成分科制备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计算机预警在输血科的应用

    作者:周晔;葛春红;陈波;唐晓峰

    随着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各大医院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医院输血科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1,2].输血科的工作不同于医院其他科室,一个微小的失误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本科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功能,在原来输血信息系统上开发了多项预警功能,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了优质保障.材料与方法1 计算机管理系统要求 硬件基本要求为普通办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打印机、条形码打印机、条形码扫描器等.软件基本要求为Windows XP操作系统、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管理系统、护士工作站管理系统、全自动血型仪联网系统等.

  • 红细胞多凝集伴自身抗体成功输血1例

    作者:夏爱军;李爱爱;张献清;党盼玉;王文婷;余瑞

    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既往无输血史,因间断鼻腔出血伴全身乏力2周余,头晕3d,血常规:RBC 1.5×1012/L,Hb 49g/L,PLT 4×109/L,于2013年6月25日以“鼻腔出血待查,PLT减少症”入急诊进行输血治疗.进行血型鉴定时发现正反不符,正反定型全部凝集为4+,抗体筛查阳性,经进一步检测证实患者血型为“O,Rh(+)”,现报告如下.

  • 血浆置换治疗移植后血栓性微血管病成功1例

    作者:徐丽娟;陆颖;蒋奔;骆群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造血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患者的存活率逐步提高,然而移植后的并发症成为影响移植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血栓性微血管病是一种严重的移植相关性合并症,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肾脏和神经系统病变.现就本院利用血浆置换方法成功救治1例重症TMA报道如下.

  • 血浆置换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

    作者:周明;应美爱;潘健;马艳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临床表现不一,包括疲劳、肝功能异常、明显的肝硬化等.其病理改变以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PBC的病情呈进行性,终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1],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尤其是AMA-M2是诊断PBC的特异性指标.尽管PB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但免疫抑制剂的疗效仍未被证实,且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熊去氧胆酸(UDCA)是惟一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的治疗PBC安全有效的药物,但仍有30%~40%的患者使用UD-CA未见明显效果[2].笔者应用血浆置换(Plasmaexchange,PE)治疗1例难治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现报道如下.

  •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与超微量病毒抗原蛋白检测

    作者:尹惠琼;刘军;姬长甫;章金刚

    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以其超灵敏度检测特性大大推动了超微量蛋白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并在痕量病毒抗原蛋白超灵敏检测研究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传统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和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并阐述该技术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蓝舌病病毒(BTV)和其他病原标志蛋白中的应用情况.

临床输血与检验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