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림상수혈여검험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587
  • 国内刊号: 34-1239/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26-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输血与检验》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吴敦武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冰冻红细胞甘油化时适宜温度的研究

    作者:王惟

    RHD阴性血的临床使用量在逐年增加,因RHD阴性血液库存量较少,只有在–80℃冰箱低温保存才能满足临床急诊用血,而冰冻保存制备过程易造成红细胞损伤,导致溶血。为更好地保证冰冻血的质量,对本站冰冻红细胞即甘油化过程进行探索和质量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无偿献血血液非检验报废下降原因浅析

    作者:陈雪丽;卓奕春

    血液报废分为检验报废和非检验报废(包括不足量、溶血、漏袋、破损、过期等)。检验报废可以通过提高试剂的灵敏度、改进检验方法等减少报废率,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液非检验报废,进一步减少血液资源浪费,也是采供血机构的一个瓶颈问题。现对本站2010~2014年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发现非检验报废率明显下降,报告如下。

  • RhD阴性血液库存管理新模式运行研究

    作者:孟趁乔;李玉秋;赵凤绵;谭延伟;马媛媛;王丽莎;王康丽

    目的:探讨RhD阴性红细胞全方位库存管理新模式,达到为临床提供新鲜红细胞为主、冰冻红细胞为辅的目的,保障临床RhD阴性血液的供应。方法 RhD阴性血液管理新模式即同时库存新鲜和冰冻两种红细胞互补产品,定期调整库存结构,提高RhD阴性合格血液入库和管控效率,急诊抢救用血首先发放库存的新鲜RhD阴性红细胞悬浮液,并根据需要解冻RhD阴性冰冻红细胞。非急诊备血实行预约登记和库内预留。结果两种模式比较,4℃储存的新鲜红细胞临床用量增长了70.98%,冰冻红细胞临床用量增长了3.99%,χ2=73.8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hD阴性血液库存管理新模式是有效和可行的。

  • 抗-JKa弱抗体漏检引起红细胞输注无效1例

    作者:李海云;凌励

    临床资料
      患者,女,66岁。临床诊断:贫血待查。既往有贫血症状。2014年3月入院后,查Hb 63 g/L,RBC:3.52×1012/L,WBC:6.9×109/L,Hct:25.2%。血型鉴定为A型、Rh阳性。曾有3次妊娠史,1次输血史。为缓解患者贫血状况,临床医生申请输血。输血前抗筛:聚凝胺法阴性,交叉配血:盐水,聚凝胺法均无异常。术中输3U红细胞。术后患者Hb 85 g/L,情况良好。但3 d后患者开始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连续3d血红蛋白持续降低,再次进行输血前交叉配血时发现聚凝胺主侧不合,进一步鉴定并成功进行交叉配血后,患者Hb水平得到稳定提升,现报道如下。

  • 机制Rh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超标1例

    作者:曹彩霞;张曼;张晓伟

    采供血机构采集的RH阴性血液,根据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的质量要求》的规定,将采集后6 d内的RH阴性全血或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分离出,将一定浓度和容量的甘油与其混合后速冻,储存于-65℃[1];在临床患者有需求时,根据需求对相应血型、血量的冰冻红细胞进行解冻、复温、去甘油和洗涤,清除几乎所有的甘油、游离Hb并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悬浮红细胞后发往临床。在用全自动细胞洗涤机洗涤解冻红细胞的过程中,出现了1例游离Hb超标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 体外保存血小板质量评价方法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李静旗

    对于血小板体外保存质量的评价,目前常用多个生物学标志物或一组实验来进行评价,至今尚无一个生物学标志物或一种单一的体外实验可用作评价的金标准。近生物组学方法在保存血小板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从血小板蛋白表达水平和编码蛋白的基因水平上探求更有效的血小板质量评价方法开辟了新的路径。

  • 某地区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基因分型与耐药性变异研究

    作者:肖泽斌;林树波;甘小洪;郑泽旋;李娟;Allen Chan;温国强

    目的:分析某地区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基因型和耐药性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选取本市2014年4月1日~12月31日22539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使用ELISA双试剂检测筛查出201份双阳性标本,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筛查出99例HBV阳性标本,对其中45例病毒载量大于1000 IU/ml的标本进行HBV耐药基因检测(PCR测序法)。分析本市HBV携带者基因型与耐药片段变异情况及其关联。结果45例全部为乙肝野生型,无耐药突变。乙肝分型结果显示45例中有43例为B型,占95.6%,2例为C型,占4.4%。乙肝B型的分型率明显高于C型的分型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56,P<0.05)。结论本市献血人群中HBV携带者的基因分型以B型为主,耐药性基因主要是野生型,荧光定量PCR阳性的标本中有45.5%的病毒载量高于1000 IU/ml,需要跟踪治疗,为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提供可靠依据。

  • 重型和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效果比较

    作者:孙俊波;陆应玉

    目的:分析重型和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后疗效的差别。方法选取两型患儿共23例,在输血背景相同的条件下,调查相同年龄阶段(3~4岁)两组各21例次输注洗涤红细胞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型患儿输血后血红蛋白增量的差异,以及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果42例次输血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同年龄阶段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每输1 U洗涤红细胞后每千克体重血红蛋白增量较中间型地贫患儿相比偏低(P<0.05)。结论在同年龄阶段输注同量的洗涤红细胞,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由于其病情相对较重,导致Hb提升水平比中间型患者低,同时临床在应用洗涤红细胞时应确保达到目标Hb水平和安全输血双重目标的实现。

  • 早期止凝血管理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疗效研究

    作者:周跃;顾怀金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结合大量输血模式(MTP)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ICU收治的严重创伤性凝血病患者38例,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研究组采用DCR结合MTP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入院12 h和72 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的水平。统计入院72 h红细胞(RBC)用量、ICU住院时间、休克纠正率、30 d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72 h凝血指标明显改善;研究组72 h红细胞用量、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休克纠正率、30 d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CR结合MTP治疗方法对改善凝血功能、抑制大出血、提高患者生存率有较好疗效。

  • 河北省血液中心血费出院即报调查分析

    作者:杨建强;陈莉;李玮;崔玉兰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血液中心血费出院即报调查分析,分析血费出院即报现状,探讨改进策略。方法对河北省血液中心2014年7月~2015年12月血费报销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开展出院即报后的2014~2015年,人次报销率、血量报销率呈现逐年递增,血费出院即报对于血费返还报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方便了无偿献血相关人用血后的报销,为无偿献血相关人节省了往返血液中心报销的旅途费用及时间成本。结论虽然血费出院即报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出院即报比例仍不足50%,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血费出院即报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无偿献血相关人享受到血费报销的政策红利。

  • 血小板形态MPV PDW值的差异对单采血小板收集量的影响与对策

    作者:陆庆屯

    目的:探讨献血前与产品的血小板形态参数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寻找改进措施,保障单采血小板的含量符合要求。方法统计2007~2014年经质检血小板含量<2.5×1011/袋24例,≥2.5×1011/袋344例。按血小板含量2.5×1011/袋为分界线分成2组,研究组间献血前MPV、PDW与产品的MPV、PDW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血小板采集量≥2.5×1011/袋组与<2.5×1010/袋组的献血前MPV、PDW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产品的MPV、PDW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前血小板形态变异,影响血小板采集量。对于献血前MPV>9.0855 fl或 PDW>12.5756%的献血者考虑采集效率降低,应适当增加处理全血量或暂缓献血。

  • 无偿献血者HCV RNA与抗-HCV及ALT检测结果的相关性

    作者:郭燕;叶世辉;蔡斌;景媛媛;巩晗实;杨莹;黄蕾;段勇

    目的:讨论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CV 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阳性标本235份,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RNA,速率法测定ALT,并对抗-HCV(+)/HCV RNA(–)标本进行追踪回访。结果235份抗-HCV阳性标本中,HCV RNA阳性140例(阳性率59.57%);抗-HCV S/CO值1~5实验组和5.01~9.99实验组,HCV RNA阳性率分别为34.29%、26.47%;S/CO≥10时,HCV RNA阳性率为81.68%,与其他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5,P<0.05;χ2=39.41,P<0.05)。抗-HCV (+)/HCV RNA(+)与抗-HCV(+)/HCV RNA(–)组的ALT异常率分别为2.86%、1.05%,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P>0.05)。抗-HCV(+)/HCV RNA(+)与抗-HCV(+)/HCV RNA(–)组献血者的年龄分别是38.05±11.35岁和33.81±11.50岁,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5)。95份抗-HCV(+)/HCV RNA(–)标本成功回访23例,其中1份标本回访检测抗-HCV转阴。结论 HCV RNA阳性率与抗-HCV的S/CO值有一定相关性,抗-HCV阳性的无偿献血人群中,ALT异常率与HCV RNA无相关性,感染者年龄与HCV RNA有一定相关性。

  • 阜阳市2012~2015年采供血情况分析

    作者:沈小婷;操基玉;姚全邦

    目的:探讨如何合理用血、缓解临床用血供需矛盾、杜绝血液浪费、保证血液安全有效、解决临床用血可持续发展的采供血新模式。方法对阜阳市中心血站2012~2015年采供血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采血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红细胞和冷沉淀用量增加,成分用血比例提升到98.5%。外调血主要包括红细胞、血浆和单采血小板,其中以红细胞量多、单采血小板量少。不同年份分析,以2012年度高、2015年度低。结论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临床输血技术的规范,阜阳市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明显提升;探寻适宜的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模式,加强农村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供血计划,对阜阳市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64例输血不良反应病历输血病程记录情况的调查

    作者:尚晶;齐涛;和安娜;黄光华

    目的:了解临床医生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病历的病程记录情况。方法查阅2009年1月~2014年12月本站收到的64例输血不良反应病历中的输血病程记录部分,分别从输血目的、输血品种和量、输注效果、输血不良反应记录5个方面,按照5分制逐项评分,根据得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4份病历平均得分3.3分,其中输血效果评估项目扣分多,其次是输血不良反应记录情况。结论临床输血病程记录书写普遍不规范,尤其是对输血效果的评估和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的记录欠缺,应加强对临床医生输血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并建立临床输血病历的常规检查制度,确保临床输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 ALT临界值调整对街头无偿献血淘汰率影响的调查

    作者:顾亚军;鞠晓青;黄山清

    目的:了解ALT临界值调整对街头无偿献血淘汰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10~2015年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ALT淘汰情况,获得ALT临界值调整前后献血淘汰率的资料。结果2013年8月调整前无偿献血者淘汰率为3.41%,2013年9月临界值调整后淘汰率为2.51%,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8,P<0.01)。结论 ALT临界值调整后,无偿献血者淘汰率明显下降,有效缓解血液紧张局面。

  • 部分不合格献血者再次复查结果分析

    作者:蒋瑞

    目的:对ALT和HBsAg、抗-HCV、抗-HIV、抗-TP酶免结果进行追踪分析,为日后更科学合理地设置“灰区”和献血者归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ALT检测>40 U和酶免4项HBsAg、抗-HCV、抗-HIV、抗-TP结果吸光度值在0.7~1.5倍临界值的献血者标本,至少6个月后进行再次复查,比较两次检验结果。结果827例在本站参加无偿献血的不合格献血者标本,上述5项合格率分别为60.0%(320/533)、25.8%(16/62)、40.6%(52/128)、52.2%(24/46)、51.7%(30/58)。结论对不合格献血者标本6个月后再次检测,既可以大限度地保留合格献血者血液,提升对献血者的服务,又能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报废,促进无偿献血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核酸检测在合肥地区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程卫芳;张浩;周学勇;崔伟亚;高德玉;张云

    目的:分析核酸检测在合肥地区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情况,对核酸检测的必要性进行评估。方法使用浩源混检(PCR方法)、诺华单检(TMA方法)两家核酸检测系统分别采用两种检测模式(ELISA和NAT同步进行、常规标本先ELISA后NAT),对194982份献血者标本进行HBV、HCV、HIV检测。对两家核酸检测系统、两种检测模式下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ELI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94982份献血者标本中检测出ELISA阴性、NAT阳性309例,占0.16%,其中鉴别/拆分出139例,占0.07%;采用ELISA、NAT平行检测模式检测的127261份标本中,检测到NAT反应性共462例,占0.36%;其中ELISA阴性、NAT阳性222例,占0.17%;采用常规标本先ELISA、后NAT,急诊标本ELISA、NAT平行检测模式检测的67721份标本中,NAT反应性共165例,占0.24%;其中ELISA阴性、NAT阳性87例,占0.13%。结论 NAT能检测出血清学阴性但存在病毒核酸的血液,NAT和ELISA共同用于血液筛查能降低输血风险。

    关键词: NAT ELISA HBV HCV HIV 血液筛查
  • 某三甲医院2011~2014年临床输血情况调查分析

    作者:荆晶;尤海菲;王文婷;葛一榛;尹文

    目的:通过对某院输血相关资料的调查分析,了解临床输血情况,为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提高临床科学用血水平。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1~2014年临床输血总量、成分用血、人均用血量、内科和外科用血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院临床用血总量呈上升趋势,人均用血量亦逐年上升,成分血使用率为100%,存在血浆用量偏高的情况。结论总用血量逐年上涨,临床成分血使用率高,但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血现象,医院应对临床医生加强输血相关知识教育及培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 2011~2014年襄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抗-HCV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释艳华;龚妍妍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HCV的感染情况,探讨提高血液安全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来本站献血人群的抗-HCV阳性情况,对抗-HCV阳性献血者的人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阳性1121例,阳性率为0.5%,而双试剂阳性率仅为0.13%;抗-HCV阳性无偿献血者性别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已(P<0.01);抗-HCV检出率高的年龄段为31~45岁(占43.8%),中老年(65.2%)较青壮年(34.8%)无偿献血者比例高。结论青壮年抗-HCV阳性率低且是我国目前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应大力宣传使更多的青壮年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随着国家政策对年龄限度的放宽,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检测无偿献血血液标本时需做好质量控制,保证输血安全。

  • 糖蛋白质组学定量方法用于宫颈癌血清标志物筛查的探索

    作者:郑辉;吴赟;颜辉

    目的:将iTRAQ联合LC-MS/MS技术的糖蛋白质组学定量方法用于宫颈癌及正常人血清的分析,寻找差异糖蛋白,筛选潜在的宫颈癌血清标志物。方法收集10例健康体检者和10例宫颈癌患者血浆,每组等量混合后去取部分酶解,进行iTRAQ标记,再用混合凝集素对糖肽进行富集,后经LC-MS/MS分析。结果共鉴定出157个糖蛋白,其中有18个蛋白存在差异表达,与正常组相比较,颈癌组血清中10个蛋白表达量上调,8个蛋白表达量下调。结论筛选出多个与宫颈癌相关的差异蛋白,为宫颈癌血清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了线索。

  • 血清HE4联合CA125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琪

    目的:探究血清HE4联合CA125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在本院进行卵巢癌治疗的72例患者,开展血清HE4联合CA125检测。比较患者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后的血清HE4、CA125水平表达情况、不同病理因素下表达情况及其对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影响,探究血清HE4联合CA125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结果与正常人群比较,卵巢癌患者血清HE4、CA125明显升高(P<0.05);HE4、CA125单项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此外,采用HE4联合CA125检测的漏诊率比单项检测更低,约登指数更高(P<0.05);通过血清HE4联合CA125检测的患者治疗后死亡例数明显少于单项检测的例数(P<0.05)。结论血清HE4联合CA125检测能够有效分析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找出病理因素,并预测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水平的变化

    作者:周爱国;李继红;周宁;孟德伍;祝峰;范恩勇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单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分为2组,实验组为参加过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153例,对照组为以往无献血史,首次来血站献血且符合献血条件,共189例,利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WBC、RBC、Hb、HCT、PLT、PDW、PCT、MPV及IPF比例等项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男性献血者WBC、P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b、HCT、PLT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MPV、IP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女性献血者WBC、RBC、Hb、HCT、PLT、PCT、M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W、IPF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对于男性献血者除加快RBC、PLT的骨髓造血功能外,并未加速IPF上升,相反促进PLT成熟。对于女性献血者则由于自身早期的生理性周期性失血,女性献血者的RBC、PLT等指标已受自身免疫负反馈调节而耐受,但对于多次捐献血小板的女性献血者,可能血小板生成能力较男性献血小板者增加有关。

  • 宝鸡市陈仓区2007~2014年新生儿TSH、Phe筛查结果分析

    作者:杜小云;李琴;唐凯;梁会娟;成艳;张娟玲;王文娟;刘郁明

    目的:通过分析本区2007~2014年新生儿TSH、Phe的筛查结果,了解CH和PKU的发病情况,为新生儿疾病筛查制定完善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出生72 h后、正常哺乳的新生儿足跟血于特定滤纸上,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Phe和TSH。结果2007年7月~2014年12月,筛查新生儿25831例,筛查率从3.02%(2007年)上升为95.52%(2014年)。CH发病率为1∶1567(2014年),高于全国的1∶2099。高苯丙氨酸血症(HPA)发病率为1∶1176(2014年),高于全国的1∶11376。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有效手段,而本区的CH发病率和PKU发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引起当地政府及妇幼保健机构的重视。

  • 狼疮抗凝物阳性结果的临床分析

    作者:饶绘;陈斌

    目的:探讨狼疮抗凝物(LA)阳性者的实验室和临床特征。方法使用改良的稀释蝰蛇毒磷脂时间法检测LA,以LA标准化比值>1.2判为LA阳性,观察患者实验室和临床特征,并与LA阴性者进行比较。结果 LA阳性组51例,LA标准化比值1.4±0.4,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5±16)s。LA阳性组中31%(16/51)为自身免疫性疾病,18%发生血栓事件(9/51),6%(3/51)发生出血,5例输注血制品,完成急诊手术和介入性检查15例,术中和术后均无异常出血。与LA阴性组相比,LA阳性组血栓事件发生率高(P<0.05),而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阳性者的APTT明显延长,患者血栓风险高,而包括急诊手术和介入性检查在内的出血风险未见明显升高。

  • 手工汇集血小板的应用前景-制备新技术与临床新实践

    作者:陈麟凤;刘景汉

    多年来,血小板输注在治疗血液病和肿瘤患者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机采血小板因纯度高、含白细胞少、需供者数少、便于开展血小板配型等优点,使用量逐年增加。但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提高,滤除白细胞技术的改进,手工血小板的优势也日趋显著。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在血小板制备使用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常规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全血中分离制备,美国2011年机采血小板用量比2008年增长了11.9%,手工血小板用量与2008年相比变化不大,并未明显下降,故此放弃利用手工采集全血中的血小板是对血液资源的巨大浪费[1]。应根据临床应用范围与制约因素,找到解决对策,以拓展手工汇集血小板的应用。

  • 不同冷冻温度、时间对冻干血小板回收率和残留水的影响

    作者:吴学忠;吕蓉;吴君胜;金惠新;王震;胡晓玉;郭晓婕

    目的:探讨不同冷冻温度、时间对冻干血小板回收率及残留水的影响。方法依据温度、时间不同的冻干流程分3组(A组、B组和C组),分别进行血小板冻干、复水试验。用干燥称重的方法检测冻干血小板残留水含量,比较不同冷冻温度、时间对冻干血小板回收率和残留水的差异,同时比较不同冷冻温度、时间冻干血小板复水后MPV、PDW的差异。结果不同冷冻温度、时间条件下,冻干前与冻干复水后血小板MPV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冻干前与复水后血小板PDW结果比较,A组和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冻干复水后血小板PDW高于冻干前血小板PDW,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冻干血小板复水回收率分别为(81.72±12.43)%、(81.40±8.79)%和(94.37±7.02)%,3组冻干血小板复水回收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冻干血小板残留水分别为(6.55±0.96)%、(7.10±1.20)%和(5.18±0.89)%,3组冻干血小板残留水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组不同冻干温度、时间冻干血小板残留水、复水回收率相比,选择C组血小板冻干流程为后续研究血小板冻干程序,为血小板冻干流程的建立奠定基础。

  • 几种血红蛋白测定方法的比较

    作者:聂晓绚;林俊杰;白虹;孙蕴华;徐蓓

    目的:选用较可靠的定量测试法测定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进一步提高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的精准率和可靠性。方法以血红蛋白检测的金标准法氰化高铁(HiCN)法为基准,应用血细胞分析仪为对照组,对血红蛋白目测试剂(硫酸铜比重法)和干式血红蛋白检测试纸进行对比试验。结果选择置信度P=95%对151例数据样本进行回归分析,优利特检测(y)与Sysmex基准(x)比较, y=0.8922x+15.979,R2=0.7461;Hemocue检测(y)与Sysmex基准(x)比较, y=0.9494x+15.018,R2=0.8381。结论采用干化学法检测血红蛋白,在灵敏度和稳定性方面均能与血细胞分析仪相媲美,相应的精密度、准确度及线性完全符合检测需求,特别针对血站的初筛检验具有实际意义。

  • 1例HLA新等位基因B*15:201*的发现及确认

    作者:王振雷;赵佳;胡光磊;钱明明;李茵;苏蔓;张蓓;李醒;何路军

    目的:1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新等位基因的认定和序列分析。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基于测序的分型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based typing,PCR-SBT)对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河北分库捐献者进行HLA高分辨率分型,发现1个HLA-B位点的异常结果,应用序列特异性测序引物(sequence specific sequencing primer,SSSP)分离测序,确认发生突变的等位基因及发生突变的位置。结果发现1例标本的HLA-B位点分型结果不能认定为任何已知结果,利用SSSP引物进行分离测序后发现1条链的等位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所有已知HLA-B位点等位基因核苷酸序列不一致,与同源性高的等位基因B*15:01:01:01的差异是在第2外显子662位的A>T,其突变导致密码子CAT>CTT,结果造成B*15:01:01:01氨基酸序列中221位的组氨酸(H)变为亮氨酸(L)。结论该等位基因为HLA-B位点的1个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HLA系统命名委员会命名为HLA-B*15:201。

  • 江西地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HLA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刘强;肖莉;李国良

    目的:探讨江西地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ESRD)HLA基因多态性,研究尿毒症的易感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SSP)和PCR-基于测序的分型技术(SBT),分别对689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患者组)以及979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HLA-A、HLA-B、HLA-DRB1基因分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基因频率和疾病发生相对危险度(RR)的研究。结果患者组中共表达HLA-A抗原14个,HLA-B抗原28个,HLA-DRB1抗原13个,其中HLA-A*11、A*24、A*26、A*30、B*40、B*46、 DRB1*04、DRB1*11、DRB1*13等位基因频率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LA-A*31、A*33、B*07、B*49、B*58、DRB1*07、DRB1*16以患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HLA- A*11、B*40等位基因RR>1,HLA- A*24、A*26、A*30、B*46、DRB1*04、DRB1*11、DRB1*13、A*31、A*33、B*07、B*49、B*58、DRB1*07、DRB1*16等位基因RR<1。结论 HLA-A*11、A*24、A*26、A*30、B*40、B*46、DRB1*04、DRB1*11、DRB1*13可能是肾病患者并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易感基因,HLA-A*31、A*33、B*07、B*49、B*58、DRB1*07、DRB1*16可能是豁免ESRD 的保护性基因。

  • 1例新等位基因HLA-DRB1*0918的筛查及序列分析

    作者:刘锋;孙昂;粟玉萍;代敏

    目的:了解和确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并分析其核苷酸序列。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技术(PCR-SBT)方法对岳阳地区7500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进行HLA-DRB1高分辨率分型,发现1个与HLA-DRB1*09:01:02序列相近的新等位基因,采用针对DRB1*09位点特异性SSP引物测序,确认该等位基因与DRB1*09:01:02序列的差异。结果该基因与DRB1*09:01:02相比在第2外显子276位C>A,其突变导致密码子AGC>AGA,63位S(丝氨酸)>R(精氨酸),该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编号为1523488。结论该等位基因经过核苷酸序列分析得出其为新的HLA-DRB1等位基因,该基因已于2013年5月2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HLA命名委员会命名为HLA-DRB1*09:18。

  • ABO亚型B(A)04的鉴定及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方乐;肖建宇;吴敏慧;叶燕;黄成垠;陈青

    目的:研究B(A)04血型的特性,为B(A)04血型的临床输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血型血清学技术和基因分型技术鉴定B(A)04血型的特性,采用PCR方法扩增其ABO基因7个外显子、侧翼内含子,PCR 产物采用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方法,以确定B(A)血型的分子机制。结果血型血清学有相应的反应格局,患者正定型: A弱B,反定型: A1c 2+,Bc阴性,ABO基因测序发现第7外显子640位碱基发生A>G突变,导致214位蛋氨酸被缬氨酸替换,ABO血型基因型为ABO*B(A)04/O01。结论亚型或稀有血型的鉴定分析要慎重,必要时应用血型基因分型技术辅助定型,保障输血安全。

  • Rh血型变异体弱D15型的鉴定

    作者:陈青;李平;陆乐;肖建宇;黄成垠;姚根宏

    目的:分析2例血清学表现不同的RhD抗原变异体基因突变情况,为D抗原突变者的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IgM抗-D初筛为阴性的患者,经3种不同来源抗血清鉴定的RhD变异体,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基因突变位点。结果2例患者的血清学表现不一致,但是基因突变位点分析结果均显示为弱D15型。结论本文报道的2例RhD抗原变异体均为汉族人群中常见的弱D15型,提示应对D变异体进行基因突变研究,进而采用安全的输血策略。

  • 广西地区壮族人群Dombrock血型系统抗原基因分布特征的研究

    作者:申卫东;周先果;周燕;刘金莲;莫秋红;吴国光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不同地域壮族人群Dombrock血型系统Doa和Dob抗原的分布和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广西武鸣、上林、隆安、宾阳、平果、大化、都安、巴马、大新9个壮族人群聚集地无血缘关系的1025例壮族个体进行Dombrock血型系统基因分型。结果1025例壮族人群中共发现3例Doa(+)纯合子,865例Dob(+)纯合子;武鸣、上林、隆安、宾阳、平果、大化、都安、巴马、大新的壮族人群Doa基因频率分别为0.0909、0.0459、0.0909、0.0625、0.1083、0.0542、0.0917、0.0667、0.1000;1025例广西壮族人群的Doa基因频率为0.0795,Dob的基因频率为0.9205。结论广西地区不同地域壮族人群Dombrock基因分布呈多态性,其基因频率分布与中国汉族人群分布特点一致;但Doa的基因频率明显低于中国藏族、维吾尔族。

  • 2053例周岁以内婴幼儿ABO血型反定型结果分析

    作者:王孟键;马曙轩;刘倩

    目的:探讨周岁以内婴幼儿ABO血型反定型的凝集强度,为正确鉴定患儿ABO血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ioVue血型定型试剂卡及ABO血型定型红细胞试剂,实验操作由强生AutoVue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完成,人工再次复核结果,并将结果数据传输至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计算不同凝集强度所占比例。结果4组月龄段均显示血型反定型结果为凝集度3+时占比高,占39.18%;凝集强度为4+时,占25.59%;凝集度为2+时,占15.86%;凝集度为1+时,占10.14%;后为无凝集结果,占9.23%。结论由于12个月以内婴儿血型抗体尚未完全形成,鉴定血型时不会出现如成人般强阳性反应,甚至出现阴性结果,所以周岁内婴幼儿鉴定ABO血型时应高度重视正反定型相互印证,以免因ABO血型不合输注造成严重的后果。

  • Xantus+POSEIDON全自动血型分析仪鉴定ABO和Rh血型的性能评价

    作者:魏存平

    目的:对Xantus+POSEIDON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在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中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对2146例合格标本进行仪器法及试管法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以评价准确度;对已知血型的400例标本及特殊血型标本10例(其中5例RhD阴性,2例A2B型,1例B3型,1例A2B3型,1例AX型)进行重复检测,以评价灵敏度;选取不合格各类标本各10例进行检测,以探讨不合格标本的影响情况;对本室已使用5年、3年、1年的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专用梯度板各4块进行常规标本检测,以探讨专用梯度板使用年限对血型鉴定的影响。结果仪器法准确度与试管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法对正常血型标本重复检测完全符合;可检测出A2B亚型;不合格标本对检测结果有不同程度影响;超过5年的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专用梯度板对血型鉴定结果影响明显。结论 Xantus+POSEIDON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实现了血型检测自动化,且准确度及灵敏度高,对不合格标本及亚型标本显示“?”,提示操作者应进一步进行血清学实验;保证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专用梯度板的洁净度很重要,但使用年限有限。

  • 接种与灭活时间间隔为24或30小时血小板的细菌灭活效果观察

    作者:魏静;路志浩;宋奎良;董国明;李欣

    如果采集的血小板可以推迟1天进行病原体灭活,则可对血液中心的物流、人员配置和献血流程进行优化,但是此期间细菌会快速增殖。本研究目的是评估补骨脂素衍生物和紫外光对采集24和30 h后血小板中细菌的灭活效果。

    关键词: 血小板 细菌灭活
  • 外源性谷氨酰胺对机体抗氧化酶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大鹏;翟真真;张霞;王凤娇;郑文哲

    目的:探讨外源性谷氨酰胺(Gln)对机体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成年大鼠2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对照组(B)、标准组(C),A组每日丙胺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灌胃,B组0.9%生理盐水灌胃,C组不灌胃;A、B两组灌服时间均为连续14 d,完毕后留取血样检测3组大鼠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予以统计分析。结果 CAT :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4 d时血清CAT水平显著高于标准组(P<0.05);GSH-Px :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4 d时血清GSH-Px水平显著高于标准组(P<0.05);SOD :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外源性补充Gln可显著提高血清CAT及GSH-Px活性水平,并可提高血清SOD活性水平,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能力。

临床输血与检验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