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림상수혈여검험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587
  • 国内刊号: 34-1239/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26-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输血与检验》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吴敦武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成分献血者体检、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

    作者:丁左红;蔡莉

    单采血小板疗效显著,临床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捐献时间长、献血宣传不到位等情况,现有的固定成分献血者数量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自2012年7月1日起,《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规定:单采血小板的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一年不大于24次,情况略有好转,但成分献血前体检、初筛不合格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现统计分析本中心2013年3月~2014年3月成分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初筛不合格情况,查找具体原因,采取干预措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提高成分献血者献血前检查的合格率.

  • 新鲜冰冻血浆轻度溶血对Ⅷ因子测定的影响

    作者:连晓征;陈惠民;刘玲英

    依据文献标准[1],全血及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控制要求中有一个控制项,即储存期末的溶血率要小于红细胞总量的0.8%,但在新鲜冰冻血浆(FFP)质量控制项目中并没有溶血率的要求,为研究溶血对新鲜冰冻血浆中Ⅷ因子含量的影响,特制备了血浆中血红蛋白(Hb)含量分别为0.01 g/L<、0.1 g/L、0.5 g/L、1 g/L、2 g/L的新鲜冰冻血浆标本各20个,分别在25C室温中放置0、1、2、3、4h,再测其Ⅷ因子含量并进行比较.

    关键词: FFP Ⅷ因子 Hb含量
  • PTA作为肝硬化患者血浆输注有效性评估的意义

    作者:杨森;张珏

    肝脏是人体重要器官,然而肝硬化患者主要因肝细胞受损导致大量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出血症状从而危及生命,适时检查患者凝血因子可判断患者的病情,给与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进而挽救病人生命.作为成分输血的一种,新鲜冰冻血浆(FFP)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2],本文只在研究以凝血酶原时间(PT)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作为临床报告方式,选择一种适合我院肝硬化患者血浆输注后有效性评价指标.

  • 红细胞保存液保存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效果

    作者:王惟;李丹;刘薇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为RH(-)血,是用于临床的主要血液成分,自20世纪70年代Mery man将甘油保存红细胞用于人体输血首获成功以来,冷冻血逐渐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得到推广[1].冷冻血经过洗涤去除了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能降低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并能随时储备,使临床患者输注更加方便,争取了抢救时间,本中心血站日常用生理盐水保存有效期仅为24 h,为使临床更方便用血避免血液浪费,现用红细胞保存液(MAP)保存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观察是否可以延长其保存期,结果如下.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临界值改变对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影响

    作者:桂萍;张婷;乔木;郭巍;国杰;薛英娜;汪德清

    目前,ALT不合格已经成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1].近年来,全国采供血形势严峻,血源紧张而献血队伍中有大量的长期、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在献血时常单纯因ALT>40 U/L而延期献血.初次献血者更会因ALT初筛不合格而被推迟献血,造成了献血资源的浪费.近期卫生部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WS/T404.1-2012)中,更新了临床检验ALT的参考区间,其中ALT参考区间上限由原来的40 U/L变更为50 U/L,采供血行业以此为据,将血液筛查的临界值由原来的40 U/L变更为50 U/L[2].为评价这一标准的改变对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影响,现统计分析本单位ALT临界值变更前后同期数据,观察同期血液筛查检测ALT不合格率的变化情况,报道如下.

  • 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对血小板收集率的影响

    作者:杨建波;王红娜;范泽辉;尚艳坤

    目前我国临床血小板使用量在逐年攀升,单采血小板所用设备及耗材价格昂贵,白膜法汇集血小板综合利用全血资源,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能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也符合我国国情[1].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离心条件下制备的汇集血小板进行质量评价,选择佳的汇集血小板制备条件.

    关键词: 白膜法 汇集 血小板
  • 血栓弹力图在部分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检测价值

    作者:沙吉代木·买买提;谢姆孜牙·买买提热夏提;桂霞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栓弹力图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应用血栓弹力图仪进行R值、K值、Ma值与Mε值检测;应用凝固法进行APTT、TT、PT检测;应用双缩脲法进行Fg检测.结果 恶性肿瘤组血栓弹力图的R值与K值明显缩短、Mε与Ma值明显增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肿瘤组APTT、TT、PT、Fg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血栓弹力图动态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状态比传统的凝血相关指标敏感,对指导部分恶性肿瘤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大量输血患者血清电解质浓度动态监测

    作者:陈琼;朱长太;钟宁;李志强

    目的 研究手术患者接受大量输血后不同时限血清电解质浓度变化.方法 分别于输血前、输血1h及输血3d、7d后,采集大量输血患者的血标本,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K+、Na+、Cl-、Ca2 +检测,并以SPSS软件做统计学比较.结果 大量输血1h、3d后患者的血K+、血Cl与输血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大量输血7d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输血1h、3d、7d后血Na+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1h后血Ca2+浓度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3d后分别与输血1h、输血7d后血Ca2+浓度相互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8~15U红细胞组与输注16~20 U红细胞组比较,仅输血后7d血清Ca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注血液制剂尤其是红细胞的患者在1~3 d内可出现高钾血症、高氯血症、低钙血症,应加强对大量输血后患者血K+、Cl、Ca2的动态监测.

  • 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献血者跟踪调查结果分析

    作者:范恩勇;许守广;孙海英;李正刚

    目的 对初筛胶体金法阳性与以往ELISA法单试剂阳性献血者进行跟踪调查.方法 对初筛HBsAg或梅毒筛查阳性献血者,利用2种不同厂家ELISA法试剂进行复查,初筛HBsAg、梅毒试剂采用快速胶体金法.对以往单试剂ELISA法阳性屏蔽献血者,在献血间隔期满6个月后再次利用2种不同厂家ELISA法试剂跟踪检测,检测项目为HBsAg、梅毒、抗-HCV、抗-HIV,均采用ELISA法试剂.结果 2013年在献血人群中利用胶体金法进行HBsAg、梅毒初筛,较2012年未开展该初筛项目血液不合格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筛胶体金法检测出HBsAg、梅毒阳性献血者,经2种不同厂家ELISA法再次跟踪检测,约1/3献血者检测结果为合格.对于以往ELISA法单试剂阳性屏蔽献血者,在献血间隔期满6个月后的再次跟踪检测中,HBsAg、梅毒、抗HCV、抗-HIV检测项目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假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抗-HIV>抗-HCV>梅毒>HBsAg.结论 采供血机构应尽快开展对永久性屏蔽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等相关项目的核酸检测技术确认工作,特别是对ELISA法单试剂阳性献血者应进行跟踪检测或确认试验.

  • 表格式采供血应急预案效应分析

    作者:陈素君;谢冬梅;王艳清;黄勇华

    目的 建立表格式采供血应急预案,有效提高采供血应急效应.方法 遵循血站质量体系规范,应急预案从招募、采集、检验、制备、放行到发放血液全面表格化,制定悬浮红细胞库存量应急预案分级表及应急措施执行表,形成采供血应急预案具体要求;对表格式与文字描述式采供血应急预案在启动应急预案次数、总天数及日平均采血量效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科学合理地执行表格式采供血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的次数和总天数有所减少,日平均采血量明显增加,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结论 进一步强化了血站人员采供血应急意识,表格式采供血应急预案效应明显优于文字描述式采供血应急预案,工作流程清晰、员工反应快速、执行任务准确.

  • PCT联合hs-CRP、WBC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性能评价

    作者:吴延;周孟君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WBC)浓度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13年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共165例(患者个体间无亲缘关系),均同时进行了PCT、hs-CRP、WBC和血培养检测,所有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血培养结果为判断的金标准.采用Mann-WhitneyU检验、ROC曲线和二分类Logisti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CT、hs-CRP、WB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分别为0.879、0.760、0.633;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26~0.932、0.675~0.845、0.542~0.724;标准误分别为0.027、0.044、0.046.PCT、hs-CRP、WBC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阈值分别为2.165 ng/ml、10.800 mg/L和6.475×109/L,此时约登指数大(约登指数-灵敏度-误诊率),灵敏度分别为0.709、0.724、0.829,特异度分别为0.947、0.737、0.263.PCT、hs-CRP、WBC检测值用于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阴性和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hs-CRP、WBC检测值越大,预示血培养阳性的可能性越大;且PCT与hsCRP检测值越大时,特异度较高;而WBC的特异度却较低.联合检测特异性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CT.因此,PCT联合hs-CRP与WBC可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快速诊断.

  • 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作者:夏和凤;贲燕华;于泽芝

    目的 回顾分析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2008~2013年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统计分析各类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71 528例受血者中99例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14%.其中发热反应14例,占14.1%,过敏反应77例,占77.8%,其他反应8例,占8.1%,没有发生溶血反应;各种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少白红细胞14例,占14.1%,血浆23例,占23.2%,冷沉淀14例,占14.1%,血小板48例,占48.5%.结论 性别对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影响,输血史、妊娠史及血液成分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影响.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高,输注少白红细胞不良反应低.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应用先进的技术,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

  • 辽宁汉族人群21个非CODIS系统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作者:肖南;于卫建;周世航

    目的 调查辽宁汉族人群21个非CODIS系统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并对其法医学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应用AGCU 21+1 STR荧光检测试剂盒,对辽宁汉族207名无关个体非CODIS系统的21个STR基因座进行复合扩增,用3130基因分析仪检测扩增产物,用吻合度检验法验证样本群体的Hardy-Weinberg平衡,用PowerStats v12.xls统计分析STR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 21个非CODIS系统STR基因座各等位基因的观察值与期望值吻合良好,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H)为0.574 9~0.821 3,个体识别能力(DP)为0.790 4~0.936 6,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52 8~0.790 5,二联体非父排除率(PEduo)为0.203 5~0.465 7,三联体非父排除率(PEtrio)为0.383 8~0.669 6.二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CPE)为0.999718,三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CPE)为0.999999888,累积个体识别率(CDP)为0.999 999 999 999 999 999 95.结论 21个非CODIS系统STR基因座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态性,能够有效运用于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 应用去白细胞滤器加洗涤有效利用脂肪血的研究

    作者:明文娟;赵林园;朱琳;陈秀兰

    目的 探讨利用现有技术合理使用已经采集的经检验合格的脂肪血.方法 已经采集经检验合格的脂肪血,先进行4℃~6C、2 900 g/min、10 min离心,经旁路分离出脂肪血浆并热合去除,同时在此联管路上用无菌接管机接驳上四联盐水洗涤袋,逆向将相应量的生理盐水注入粘附有脂肪的红细胞保存袋内并摇匀洗涤,再关闭旁路夹进行去白过滤,离心去除洗涤生理盐水,同样方法洗涤3次,后注入MAP红细胞保存液并留样热合,按正常去白悬浮红细胞保存35 d,保存期内依次检测该产品质量,并与正常同类产品比较.结果 用改进的分离洗涤方法制备的、从脂肪血分离出的红细胞,经无菌接驳生理盐水洗涤去除脂肪后,再加入MAP红细胞保存液,与非脂肪血制备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去白细胞滤器加洗涤处理的脂肪血,可正常应用于临床输注,减少脂肪血的浪费.

  • 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红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董祥翠;高元元

    目的 比较输注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红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B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实验室指标、症状改善、综合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A、B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Hb、RBC、Rtc和TBIL四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A组、B组治疗后HB、RBC、Rtc、TBIL分别为(72.15±6.46) g/L vs.(69.95±6.45) g/L、(2.73±1.77)×1012/L vs.(2.71±0.23)×1012 /L、(20.02±2.12)% vs.(20.59±2.02)%、(40.51±3.79) μmol/L vs.(40.18±3.80) 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缓解程度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24 h后的总有效率(94.00%)略低于B组(9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P=0.617);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 vs.8.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P=1.000).结论 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去白红细胞均可以显著改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症状,疗效可靠;考虑洗涤红细胞价格相对较低廉,故推荐应用洗涤红细胞进行治疗.

  • 多次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血小板抗体检测与分析

    作者:张秋会;张婧;刘丽娜;李娅;魏贤;党盼玉;胡兴斌

    目的 探讨与检测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血小板(PLT)抗体阳性率、特异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2年1月~2014年7月72例住院患者经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血清标本,采用固相凝聚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统计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血小板抗体(HPA)的特异性和阳性率,并进一步分析其与年龄、输血次数、所输入血液成分和性别的关系.结果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检出率为64.0%(46/72);其中同种HPA抗体阳性率为22.2%(16/72),同种HLA抗体阳性率为42.0%(30/72),抗体HLA占所有免疫性抗体的6 5.2%(30/46);在检出HPA抗体的患者中有56.0%(9/16)的患者同时检出HLA抗体;血小板自身抗体检出阳性率为13.0%(9/72).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出阳性率为69.2%(27/39),高于男性患者58.0%(1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P>0.05).血小板抗体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而增高(x2=17.68,P<0.01).不同类型血液成分输注所产生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中,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7.8%(5/18)低于悬浮红细胞72.2%(13/18),单采血小板72.2%(13/18)低于浓缩血小板83.3%(1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1,P<0.01).结论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中以同种HLA抗体多见,其次为HPA抗体,少数血小板自身抗体;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而增高,与输入血液成分不同而产生的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与性别无关.

  • 4项血筛试剂单阳性献血者跟踪检测与处置策略

    作者:张晓军;张敏;厉吉霞

    目的 通过对4项血筛试剂单阳性献血者的跟踪检测,为献血者提供一个准确的结果,探讨单试剂阳性献血者继续献血的可行性,保证无偿献血队伍的稳定.方法 对单试剂阳性献血者采取3个月、6个月各跟踪检测1次,对单试剂阳性项目进行重新采样检测.结果 单试剂阳性样本中,永久屏蔽占49.2%,不建议献血占35.3%,有15.5%的献血者为假阳性,解除献血屏蔽信息.结论 单试剂阳性样本的跟踪检测结果中不适宜献血情况居多.

  • 烧伤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并发MODS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冬青;王海滨;赵娇;刘淼

    目的 观察烧伤患者血清中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和白细胞介素6(IL-6)与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方法 将2013年6月~2014年8月住院的烧伤患者(烧伤面积>15%)9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烧伤面积的不同进一步分为3组,分别对3组患者伤后第1、3、7天血清Mb、CK、CRP、NET%和IL-6进行检测,同法测定10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相应指标作为对照组.烧伤患者中并发MODS者28例.结果 烧伤患者伤后血清Mb、CK和IL-6的浓度均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烧伤并发MODS组血清Mb、CK、CRP、NET%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非MODS组.结论 血清Mb、CK、CRP、NET%和IL-6的动态变化与烧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变化趋势及预后具有良好相关性,Mb和CK对MODS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南京地区近三年季节性与结构性缺血的原因分析

    作者:郭东辉;项汉城;汤丁洁;李玲;马玲

    目的 分析季节性和结构性缺血的原因,合理调配有限的血源,保障临床用血需求.方法 对本中心近3年的采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全血采集与红细胞发放的季节比率差和发放的各种血液成分ABO血型占比.结果 冬、夏两季是采血淡季,而夏季用量在全年月平均水平以上;临床使用的各种血液成分ABO血型占比与人群ABO血型占比接近,A型实际需求量占比略高于A型献血人群血型分布占比.结论 政府应加强对无偿献血事业的领导作用、加大宣传投入;采供血系统要采取措施,将团体无偿献血调整、协调到采血淡季采集,在总量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减小献血者献血的随机性对采供血的影响.

  • 敏筛过敏原检测在儿科过敏性哮喘中的应用

    作者:宋继英;黎明新;徐秀艳;刘丹秋;王岑;岳金

    目的 探讨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在儿科过敏性哮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德国Mediwiss AnalyticGmbH公司提供的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采用免疫印迹法对512例儿科过敏性哮喘患儿的过敏原进行体外检测.结果 512例患儿的血清检测结果显示,T-IgE阳性393例,比例为76.8%,而特异性IgE阳性253例,比例为49.4%;其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高于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结论 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可有效测定过敏原,让患儿避免对过敏原的接触,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该系统应用于儿科临床,可对过敏性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心肌酶谱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翠萍;赵利;曹显刚

    目的 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的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各期心肌损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本院2011年5月~2014年8月收住院的86例既往无心脏疾患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三期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86例患者入院次日早晨采空腹静脉血4 ml送检心肌酶谱,后每2日行心肌酶谱检查1次,至恢复正常为止,平均每人查心肌酶谱7.2次.记录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热期所有患者的心肌酶谱异常,AST、CK、CK-MB、A-HBDH明显升高,特别是CK、CK-MB显著上升,多器官功能障碍期心肌酶谱异常改变达到高峰,恢复期逐渐下降至正常.说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心肌酶谱异常出现早,而恢复相对较快.另外SFTS普通型与危重型患者比较,CK及CK-MB在发热期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期,虽都明显升高,但危重型患者心肌酶谱各指标较普通型上升幅度大,两组升高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心肌酶谱普遍发生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心肌酶谱异常越明显,较客观的反映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心肌损害的普遍性及心肌受累程度,故对本病患者应及时做心肌酶谱检测,以便尽早发现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及时处理,避免心脏损害相关风险发生,降低病死率.

  • 1例异常HbI的家系分析

    作者:葛艳芬;王景健;李广华;黄锦维;黄革

    目的 报道1例异常HbI的家系分析结果.方法 采集患者一家四口的外周血标本,进行常规血液学检测、血红蛋白电泳、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实验、高效液相层析法(HPLC)检测及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结果 血红蛋白电泳发现先证者为罕见的α链变异的异常HbI,儿子、女儿均为异常HbI,妻子Hb未发现异常.4例的血液学参数及基因型均正常.结论 α链变异的异常HbI是我国罕见的一种异常血红蛋白变异体,携带α链变异的HbI突变不会对个体的临床表型产生影响,异常HbI杂合子无临床症状.

  • 凝血功能监测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开琴;任瑞平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骨折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1~12月住院骨创伤患者128例,分为单骨折组和多骨折组,另选取对照人群30例;患者在入院时静脉取血送检测定PT、APTT、TT、Fg及D-D,并对3组人群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单骨折组与对照组F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骨折组与对照组及单骨折组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骨折组与健康组、单骨折组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折患者视病情严重程度动态监测指标变化,将有效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和提高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PT、Fg、D-D是重要的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可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变化,应重点关注.

  •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孔昌盛;陈俊;邹晓艳;张义;朱玲娜

    目的 了解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13年7月~2014年12月临床分离的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年各种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睾丸酮丛毛单胞菌23株,标本全部来源于阑尾脓液和腹腔分泌物,分别占91.3%和8.7%;感染发生在普外科病区和ICU病区,分别占95.7%和4.3%;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高,为21.7%,对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高达100.0%.结论 本院检出的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均比较敏感,应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耐药性菌株产生及扩散.

  • 知信行教育模式在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中的干预效果

    作者:张兰

    目的 分析知信行教育模式在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5月期间在本科工作的医护人员50名为调查对象,采用讲座、粘贴小贴士、发放宣传小册子及知识竞赛的方式,提高和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知识和行为.结果 科室医护人员经过知信行模式的血源性暴露防护教育后,其知识、行为和态度发生了变化,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P<0.05).结论 知信行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在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暴露防护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该种模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96孔U型微板比色法用于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研究

    作者:刘向华

    目的 探讨一次性96孔U型微板比色法在测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可靠性.方法 用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为200 mg/L的标准品制备成FHb含量不同的标本,再用722G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一次性96孔U型微板比色法测出不同OD值制成2条标准曲线,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同时用这两种比色法测量50个上清液样本得到相应OD值,再从对应的标准曲线中算出测量标本的FHb含量,同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FHb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所制备的2条标准曲线R2值分别为0.945和0.926,两种方法对50份标本测量的FHb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05).结论 一次性96孔 U型微板法比色在测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是可行且可靠的.

  • 邢台地区无偿献血人群ABO亚型分析

    作者:刘郁

    目的 对邢台地区献血人群中ABO血型及亚型分布特点,以及ABO亚型中不规则抗体的发生率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邢台市血站2011年1月~2013年1月91 718名献血者血样进行ABO定型,对于正反定型不符的血样采用试管法正反定型、吸收放散等血清学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并分类.结果 91 718名献血者血样中检出A型22 170人份(24.2%)、B型32 797人份(35.8%)、O型27 300人份(29.8%)、AB型9 345人份(10.2%);ABO亚型血样26例,占人群总数2.83/万,常见亚型为A2B(9份),确认其他ABO哑型1 7份,ABO亚型中分别检出不规则抗-A 9份、抗-B 2份、共11份,分别占亚型总数的34.6%和7.7%.结论 邢台地区中国人群中B亚型多于A亚型;A亚型产生抗-A抗体的比例明显多于B亚型产生抗B抗体.AB亚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期望值,提示A、B基因有遗传相关性.

  • 两种检测系统测定ALT结果对比分析

    作者:李旭

    目的 评价采血前干化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系统与采血后速率法ALT检测系统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按照NCCLS EP9A文件的要求,以Sysmex生化仪为参考系统,干化学ALT测定仪为实验系统,进行比对实验和偏倚评估.结果 两个检测系统测定ALT结果的决定系数r2=0.9996,相关性良好.相对偏差(SE%)≤1/2美国临床医学检验部门修正法规CLIA' 88允许总误差,属临床可接受水平.结论 两种检测系统测定ALT结果之间有可比性.

  • 2010~2013年江阴市无偿献血者的状况调查

    作者:蒋锋

    目的 通过调查江阴市无偿献血人群的结构比例,为本市制定招募安全血源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3年的70273人次的献血者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籍)及献血方式和重复献血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0~2013年江阴市共计献血70 273人次,街头献血比例由64.9%下降至45.9%,献血人群中男女比例由1.28:1增加到1.55:1,18~25岁献血的比例由38.7%下降至26%,常住人口比例由73.1%上升至77.6%,文化程度仍以中低文化人群为主,多次献血比例由62.8%变为60.4%.结论 中低文化、26~45岁、常住人口、多次献血构成了献血人群的主体,今后应当有针对性的加强无偿献血宣传与招募工作,发展固定献血者.

  • 某三级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感染性指标的血清学检测分析

    作者:朱正荣;鲍秉川;蔡娟

    目的 调查医院高危科室医务人员感染性指标的血清学状况.方法 对2012~2014年某三级综合性医院高危科室医务人员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乙肝5项、抗-HCV、抗-HIV、抗-TP.结果 重点高危科室医务人员2012~2014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0.99%、0.88%、0.90%,抗-HCV阳性率依次为0.25%、0.22%、0.45%,抗-TP阳性率依次为0.25%、0.22%、0.23%,抗-HIV阳性率依次为0.25%、0、0,乙肝5项检测抗-HBs阳性多,其次为乙肝5项全阴性,接种疫苗后抗-HBs逐年增高.结论 对医院医务人员感染性指标的血清学检测,有利于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减少或避免医患交叉感染.

  • 咸阳血站质量管理不合格项统计分析

    作者:王绒和;孙蕊娟

    目的 统计分析本站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项,识别本站质量管理体系可能存在的隐患和原因,以持续改进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收集本站2011~2013年不合格项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站近3年不合格项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科室自检意识逐渐加强,实施性不合格项逐年减少,并向效果性不合格项转变,不合格项主要发生在血源科、后勤科和供血科.结论 分析本站质量体系中的不合格项,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本站质量管理水平,保障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 三种方法制备的RhD阴性红细胞应急输血的疗效调查

    作者:李玉秋;王康丽;戚海;李文策;郭敏;程菲;马红丽;郭玉萍

    目的 调查目前RhD阴性血型应急供血的现状,为制定RhD阴性采供血应急预案提供先期工作基础.方法 收集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3例RhD阴性血型应急输血病例,共42次应急输血,按照输注的血制品种类分为3组:贮存悬浮RhD阴性红细胞组、手工解冻的RhD阴性红细胞组、机制品解冻的RhD阴性红细胞组,观察每组血制品输注效果,比较每2单位输注后血红蛋白上升差值,评价3种红细胞输注效果.结果 无论是保存期内的RhD阴性红细胞,还是经手工及机器制备的RhD阴性红细胞的质量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结果一致,贮存的RhD阴性红细胞输注效果在3组中好,机制品冰冻解冻RhD阴性红细胞其次,手工冰冻解冻RhD阴性红细胞输注后血红蛋白上升少(P<0.05).结论 应急输血首选新鲜红细胞,应用机制品冰冻解冻RhD阴性红细胞作为补充是有效且可行的方案.

  • 血站献血房车/流动采血车现场5S管理体会

    作者:杨振宇

    5S管理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5个项目,因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而简称5S管理.这是起源于日本制造业的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规范现场,以及对工作现场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要素进行有效管理,营造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做事认真、遵守规定、自觉维护环境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其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素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5S管理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确保了作业、操作空间以及安全,对现场管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1].

  • 血站质量体系中献血者隐私管理关键环节探讨

    作者:田芸

    献血者隐私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献血者招募,影响血液质量的安全.结合工作实际,对献血者隐私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探讨,以期提供参考与借鉴.

  • 由伴放线凝聚杆菌引起的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1例

    作者:张之烽;周万青

    苛养性细菌是一类生长需要特殊营养物质的细菌,与许多感染性疾病有关,其分离较为困难,在常规培养基生长困难或不生长,嗜CO2或微需氧,而且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检测到其生长[1].目前由这类细菌引起的感染随着微生物实验室水平的提高,正越来越多地被发现.笔者发现1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由苛养性细菌伴放线凝聚杆菌引发的细菌性心内膜炎,现报告如下.

  • 贮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吕娜;郭建荣;钱开诚

    随着对异体输血相关并发症的认识,自体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贮存式自体输血因其科学、安全、有效的优势,在各种外科手术中得到较多的应用,但在许多方面仍存在问题和争议.鉴于我国临床用血的严峻形势,有必要对贮存式自体输血进行积极的探索,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输血水平.

  • 人细小病毒B19检测技术

    作者:贾俊婷;马玉媛;向思龙;赵雄;章金刚

    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简称B19病毒)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由于其可经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与输血安全及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密切相关.现有的B19病毒检测手段中,抗体检测技术是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主要的手段;核酸检测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血液制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能有效保障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在临床检验中核酸检测技术也可作为血清学检测的补充.目前没有一项技术能实现对B19病毒感染状态的精确诊断,将不同检测技术联合使用可提高B19病毒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B19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临床输血与检验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