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림상수혈여검험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587
  • 国内刊号: 34-1239/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26-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输血与检验》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吴敦武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溶血标本对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的影响

    作者:王欣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我国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采供血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血液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梅毒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1].本站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期间采集无偿献血样本6 795份,筛查出梅毒抗体阳性标本33例,其中7例为非溶血标本,26例为溶血标本,对梅毒抗体重新对比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2010~2014年咸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史小武;王建莉;孙蕊娟

    为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和传染病的感染情况,大限度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和有效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现对咸阳地区2010~2014年血液感染指标的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 2010~2014年采集的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229 137人份.HBsAg试剂(北京万泰和意大利索林、上海科华、厦门新创)、抗-HCV试剂(北京万泰和意大利索林、厦门新创)、HIV Ag/Ab试剂(北京万泰和法国伯乐)、抗-TP试剂(北京万泰和厦门新创)、ALT(上海百祥、北京倍肯,上海荣盛,长春迪瑞)试剂均通过中国药物生物制品检定所批批检合格,按规定保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主要仪器有TENCAN-RSP150前加样系统、BEP I后处理酶联免疫分析系统、TENCAN洗板机、HAMILTON全自动酶免分析仪、MK3酶标仪、移液器、Heidolph型震荡孵育箱、723分光光度计和迪瑞生化分析仪.2 方法

  • ELlSA法检测抗-HIV实验中灰区设置的探讨

    作者:魏兰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是采供机构对献血标本进行血液筛查的法定项目之一.在用ELISA方法测定HIV抗体时,是根据临界值(Cut-Off值)来判断是否有反应性,并决定相应的血液是否能用于临床.在计算临界值时,常设置灰区,希望以此提高试剂的敏感度,淘汰处在弱阳性甚至"窗口期"的标本,而灰区设置的范围并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各实验室自行设置.那么设置灰区是否能提高对抗-HIV检测的敏感度?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 TA-RFB Q400型去白细胞滤器血袋对血浆凝血因子及蛋白含量的影响

    作者:郑井滨;张丽;毕聪玺

    输血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输入的血液中存在异体白细胞,血液成分在保存前去除掉其中的白细胞,可有效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1],为此血站型白细胞滤器在国内得到快速普及.不同类型的白细胞过滤器对白细胞的过滤效果及血液成分的影响各不相同,为了解TA-RFB Q400型白细胞过滤器在过滤前后对血液中各种凝血因子及蛋白含量的影响,笔者进行了对比试验,现报告如下.

  • 手工法和机器法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质量分析

    作者:谭菲

    冰冻红细胞是使用高浓度甘油与红细胞混合后冰冻保存的一种成分血.近年来因临床RH(一)血使用量增加,急诊用血情况时有发生,本站开始是用手工方法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目前是使用美国全自动红细胞处理仪ACP215制备,现将两种制备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两种制备方法获得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 献血者血浆标本冰冻保存后HBsAg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罗世彬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保存可为追查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提供真实的依据.根据卫生部2009(28)号文的规定,"血液标本的保存期为全血或成分血使用后2年."按卫生管理部门的有关要求,以前大多数中小血站一直以来是采用留取热合分段血袋导管保存血液标本的方法,称血袋留样小辫保存.全国很多中小血站实验室都是采用全自动系统进行检测.目前很多血站都应用全自动加样仪,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从试管中留取血浆标本保存在96孔微板上[1,2],以对血液标本进行保存.本血站从2013年起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保存管理.现将两种方法保存1年后的冰冻血浆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ELISA法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 PCT、CRP、WBC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邢正皓

    目的 探讨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科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儿科收治的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113例和健康体检儿童52例,分别检测WBC、CRP和PCT水平,并进行阳性率比较.结果 细菌感染组PCT、CRP和WBC水平明显升高,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细菌感染组PCT、CRP和WBC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PCT、CRP和WBC可提高诊断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灵敏度,减少漏诊,为儿童感染性疾病早期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中的应用

    作者:庞辉;赵曙光;孙廷强;陈秀芹;刘静;李倩倩;王小影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方法 选取60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分为治疗组(血浆置换联合HP组)26例和对照组(血液灌流组)34例,比较两组的观察指标(平均住院时间及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结果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与HP联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

  • 人髓过氧化物酶和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伏长青;朱晓珏;曹晖

    目的 研究人髓过氧化物酶(MPO)、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检测在急诊胸痛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并与传统急性心肌梗死(AMI)三项: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的临床检测数据进行对比.方法 随机收集出现典型胸痛症状,之后被确诊为AMI的急诊患者,传统AMI三项检测阳性和阴性的患者共135例,进行MPO和FABP3检测,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入选病例的MPO值都超过医学决定水平92 ng/ml,cTnI、CK-MB、Myo检测阳性组患者的MPO水平与阴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FABP3检测结果超过临界值3.0 ng/ml,cTnI、CK-MB、Myo检测阳性组患者的FABP3水平与阴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O和FABP3均为早期AMI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出现胸痛的急诊患者中应用,可提高AMI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有典型AMI症状的患者而肌钙蛋白等指标检测为阴性时的漏诊率.

  • 两种酶免检测系统检测相同项目的比对研究

    作者:范加诚;陈秀丽

    目的 评价Liswell应急酶免检测系统和FAME24/20全自动酶免检测系统使用相同试剂检测同一项目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并对Liswell应急酶免检测系统进行使用前性能确认.方法 Liswell应急酶免检测系统为X系统,FAME24/20全自动酶免检测系统为Y系统;使用X、Y系统及相同的HBsAg、抗-HCV、抗-HIV及TP四种试剂盒,每天检测四种试剂盒的内部质控品和同一外部质控品,并且连续20天重复实验,分别在同一块微板内进行同一批次检测20孔质控品和50例血液标本,计算批间CV值,进行X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X和Y系统检测结果批间CV值均<15%,结果符合率为100%(K=1),X和Y系统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这两种酶免系统的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X系统完全可以配合Y系统同时应用于血液标本的免疫项目检测.

  •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在临床贫血及输血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阳福桂;刘芳;戚志萍;李宁

    目的 研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在临床贫血及输血患者中的阳性分布率及其对临床输血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对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的住院患者、不同血红蛋白含量的内外科住院贫血患者及接受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对内科患者中直抗阳性检出者继续进行分型试验.结果 外科贫血患者的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率为17.1%,内科贫血患者的则为40.9%,两组患者直抗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科住院患者63例直抗阳性者标本经分型为抗-IgG+抗-C3d 42例,占66.7%;抗-IgG 12例,占19%;抗-C3d 9例,占14.3%.内科贫血患者的直抗阳性率分布以血红蛋白含量在50~59 g/L范围的阳性率为高,达到60.9%.科室分布以消化科、重症监护科、肿瘤科、中医肾病科患者的直抗阳性率为高,均达到50%以上,直抗阳性的贫血患者的输血频率亦高于阴性患者.结论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是影响患者贫血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应重视对贫血患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及分型试验,对于内科需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去除造成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因素,以保障有效输血.

  • 降钙素原测定在婴幼儿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小月;沈剑平;高捷;查勇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测定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住院的84例患儿分成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非感染对照三组,检测各组血清PCT、CRP、WBC的含量,并对各指标表达量和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PCT分别为7.81±12.51,0.31±0.45,两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在两组表达量分别为15.24±6.06,10.88±4.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两组含量分别为28.03±31.91,15.46土19.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在细菌组、病毒组、非感染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在细菌组和病毒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在对照组和病毒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和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可作为儿童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与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 90例RhD阴性孕妇血型不合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作者:王兰芳;王秀;何刘媛;蔡娟

    目的 探讨Rh D阴性血型孕妇血型不合及其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对合肥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12月期间产科的90例RhD阴性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抽取同期住院分娩的90例RhD阳性孕妇作对照.结果 RhD阴性孕妇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产次及抗体效价增加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RhD阴性妇女孕前应进行宣教,孕后加强管理,尽量减少无效妊娠.孕期应定期监测抗体效价,结合胎儿B超检查可预测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积极治疗可改善新生儿预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D-二聚体及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韦翔;葛平;陶慧;张清林;周力;徐颖;王丹丹;蒋聪颖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D-二聚体及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16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依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成3组:正常蛋白尿(NA)组72例、微量白蛋白尿(MA)组56例、大量白蛋白尿(OA)组37例,检测血D-二.聚体及胆红素水平,同时检测其他相关桩床指标,分析D-二聚体及胆红素与其他实验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UACR的主要影响因素;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NC)组.结果 在NC组、NA组、MA组及OA组中血D-二.聚体水平依次增高,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依次降低,多组间比较及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二聚体与病程、UACR及肌酐(Cr)呈正相关,与TBIL及IBIL呈负相关;TBIL与病程及UACR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病程(β=0.169,P=0.017)、D-二聚体(β=0.192,P=0.008)及TBIL(β=0.183,P=0.011)是UAC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低胆红素血症,且与病情有关.

  • 1例肺部重症感染患者的快速诊断

    作者:李娟;王磊利;王圆方;买佳;王升启;杨英;罗燕平;王静

    目的 检测1例肺部重症感染患者临床样本的感染情况.方法 提取临床样本核酸,使用腺病毒(ADV)荧光定量试剂盒、肺部支原体病毒(MP)、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检测试剂盒、真菌通用引物ITS检测临床样本的感染情况,并进行接种培养验证.结果 腺病毒(ADV)荧光定量试剂盒、肺部支原体病毒(MP)、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检测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真菌通用引物ITS和接种培养的检测结果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结论 使用真菌通用引物ITS检测肺部重症患者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

  • 机采血小板低温冰冻保存与常规液态保存的主要参数比较

    作者:姚勇;蒋红周;张健;徐丹

    目的 对照常规液态保存条件下,实际观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H值、低渗休克反应(HSR)和CD62p参数,作为血小板冰冻保存的主要质量监控数据.方法 采用Trima5.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32个治疗单位(血小板数≥2.5×10n/L,容量250~300 ml),22℃振荡保存96h后,采用无菌导管接口机留样10 ml为新鲜组,保存袋中加入终浓度5%的二甲亚砜(DMSO)低温保护剂,采用无菌导管接口机留样10 ml.冰冻样管置-80℃冰冻保存10个月,使用时42℃水浴溶解.结果 相比较96 h常规保存条件下,-80℃冰冻保存10个月后解冻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R、CD62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机采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的活力有所下降,但活化程度有所提高.

  • 2009~2013年盐城地区献血者梅毒感染趋势分析

    作者:程玉根;梁启忠;贾红志

    目的 调查盐城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的献血招募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地区2009~2013年328 109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血型进行回顾性调查及流行趋势统计.结果 2009~2013年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为0.61%,其中男性的梅毒阳性率低于女性,分别为0.54%、0.72%;18~25岁年龄组梅毒阳性率低于26~35岁、36~45岁、46~55岁,分别为0.38%、0.66%、0.70%、0.61%;学生的梅毒阳性率低于工人、农民,分别为0.19%、0.56%、0.70%;本科及以上的梅毒阳性率低于大专、高中(中专)、初中及以下的献血者,分别为0.31%、0.51%、0.71%、1.00%;A型的梅毒阳性率低于AB型、O型、B型,分别为0.58%、0.60%、0.61%、0.65%.结论 采供血机构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历层次的无偿献血者,采取不同献血招募策略和预防措施来保障血液安全.

  • 基因测序鉴定CisAB/B血型2例

    作者:陈琳;于晓丽;林乾飞;杨帆;于江虹;焦立新

    目的 探讨ABO血型鉴定中正反定型不一致时,采用基因测序方法鉴定血型的意义.方法 对本血液中心在ABO血型鉴定时发现的无偿献血者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样本,采用试管法进行血型血清学分析和亚型鉴定;对血清学检测为ABO亚型的样本,再采用PCR-SBT方法对6、7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例血清学鉴定为A亚型B的样本,经ABO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为CisAB/B,分别为CisAB01/B101和CisAB05/B101.结论 由于B基因的作用,CisAB血型经血清学方法难以被发现并确定,基因测序有助于更准确地鉴定血型.

  • STARlet IVD全自动血型仪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靳冰;蒋学兵;刘慧珠;董雪;成海

    目的 评价STARlet IVD全自动血型仪在交叉配血中检测的准确度、敏感性、假阳性率及检测速度.方法 收集任一检测体系检出的交叉配血阳性的样本共200例,分别用戴安娜全自动血型仪、达亚美手工配血系统和STARlet IVD全自动血型仪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并用抗球蛋白试管法确认.结果 STARlet IVD全自动血型仪检测速度明显高于戴安娜全自动血型仪和达亚美手工配血系统.其检测敏感性均为100.0%,准确度分别为95.0%、95.5%和98.0%,假阳性率为5.3%、4.7%和2.1%.结论 STARlet IVD全自动血型仪在交叉配血检测中具有快速、准确、高敏感性的优点,适于临床实验室使用,但有一定程度的假阳性率,需经典抗人球蛋白法进行验证.

  • 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检测尿mAlb/Cr、NAG、RBP和血Cys-c的意义

    作者:周伟;张珏;陈建中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尿白蛋白/肌酐(mAlb/Cr)、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酶(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胱抑素C(Cys-c)在2型糖尿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 根据尿常规蛋白定性将9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其中A组54例,尿蛋白定性为阴性,B组43例,尿蛋白定性为弱阳性或阳性.各组均检测尿Alb/Cr、NAG、RBP和血Cys-c.结果 A组尿mAlb/Cr、NAG、RBP和血Cys-c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B组尿mAlb/Cr、NAG、RBP和血Cys-c明显高于A组.A、B两组4项联合检测比多数单项检测阳性率显著提高.结论 联合检测尿Alb/Cr、NAG、RBP和血Cys-c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诊断率及反映肾脏病变的部位.

  • 初复检双试剂双重检测的必要性探讨

    作者:林铁辉

    目的 对初检、复检不一致的标本进行确认分析,探讨初复检双试剂双重检测的必要性.方法 对524份初复检不一致的标本进行确认分析.结果 不同厂家试剂都存在漏检,29份HBV初检单试剂阳性中确认2份阳性,阳性率为6.90%,149份复检单试剂确认阳性中6份阳性,阳性率为4.03%.采用初检单试剂,63 557份中有12份HCV可能漏检,漏检率为0.019%;采用复检单试剂,63 557份中有3份HCV可能漏检,漏检率为0.005%;TP检测项目中,经TPPA确认,采用初检单试剂将有1份漏检,2份可疑漏检,采用复检单试剂将有3份漏检,2份可疑漏检.HIV检测项目中,129份标本中初复检经确认真阳性率为0.结论 采用双试剂双重检测是必要的,必要时应尽快引进核酸检测.

    关键词: 确认 真阳性率 漏检
  • 凉山州2012年无偿献血者重度脂肪血调查分析

    作者:魏禄川;王剑

    目的 调查重度脂肪血的产生原因、人群分布,探讨解决途径,以大限度地避免不合格血液采集,合理利用血液资源,确保血液质量.方法 对凉山州中心血站2012年重度脂肪血的产生情况和报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男性献血者重度脂肪血检出率高于女性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30~40岁人群组重度脂肪血检出率高于其他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脂血发生率在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无明显差异;④初次献血者的重度脂肪血检出率高于再次献血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午饭后的重度脂肪血发生率高于午饭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⑥绝大部分重度脂肪血中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升高.结论 通过对重度脂肪血产生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大限度地避免不合格血液采集,有效降低脂肪血的报废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 中性粒细胞CD64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焘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检验科2010年9月~2014年9月新生儿败血症36例(A组)、非感染组新生儿24例(B组)及健康新生儿30例(C组),检测3组患者外周血CD64水平并对A组新生儿儿进行CRP测定.结果 A组新生儿外周血CD64水平均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灵敏度、特异度均优于CRP(CD64≥35MFI,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升高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一项敏感指标,及时检测新生几外周血CD64水平有助于其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 CD64 新生儿 败血症
  • 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制备产品的质量分析

    作者:李建华;王倩;肖鲲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手工制备与全自动血液机分离(Sepamatic-SL)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Ⅶ、Fg的检测数据,选择有利于提高血液质量的制备方法.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手工与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因子中的Ⅶ和Fg含量,进行数据结果比对.结果 两种制备方法产品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全自动血液分离质量数据高于人工制备(FFP:Ⅷ因子30%,冷沉淀:Ⅷ因子28.1%,Fg:25.3%),制备产品容量均在(标示量±5)ml.结论 全自动血液分离机由于自动化程度高,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符合国标要求,制备过程可全程追溯.

  • 全自动血型仪在血型检测中的应用及无法判读结果的原因分析

    作者:胡宁克;陆欢平

    目的 评价Diamed Techno全自动血型仪在临床血型鉴定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用全自动血型仪检测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0月13 754例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型鉴定样本,用传统手工试管法对血型仪无法判读的样本进行复查并分析原因.结果 在13 754例标本中,共有87例标本仪器无法判读结果,包括51例自身对照阳性标本和36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标本.51例自身对照阳性标本中包括48例假阳性、3例为冷凝集;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标本中包括冷凝集16例、婴幼儿弱抗体12例、标本量少5例、不规则抗体2例、抗原减弱1例.结论 全自动血型仪对批量血型鉴定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较高,当出现仪器无法判读结果的情况时,结合手工试管法可提高检测准确性.

  •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的献血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杨建波;王红娜;范泽辉;马健华

    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影响无偿献血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无偿献血召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心理学的理性行为理论分析框架,根据前人的文献成果,假定无偿献血影响因素,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得相关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 有献血意向的人更容易参加无偿献血.献血意向取决于人们对无偿献血的总体态度和对他人献血行为的感知,并通过献血总体态度间接受责任信念和收益感知因素的影响.结论 无偿献血宣传应强调献血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互惠行为;无偿献血召募应争取更多人对无偿献血的理解与支持,充分发挥每位献血者对身边人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无偿献血环境.

  • 自制血浆亚甲蓝残留量室内质控品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丽;李普林;冯晨晨;孙伟萍

    目的 通过制备和使用室内质控品,探讨建立血浆亚甲蓝残留量检测的室内质控方法.方法 以自制质控血浆亚甲蓝残留量0.45 μmol/L为靶值,连续检测6个月,每月测定20次,分别计算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绘制质控图,统计分析其稳定性和质控效果.结果 6个月份亚甲蓝测定值-x、s和CV值分别与靶值组进行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6个月份测定值-x、s和CV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制室内质控品符合室内质量控制要求,品质稳定、可靠,可在血浆亚甲蓝残留量常规检测工作应用.

  • 洛阳市2005~2014年无偿献血者的分布状况

    作者:王倩;李建华;肖鲲

    目的 调查本市近十年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的变化,客观分析各种献血人群的变化规律,为调整献血宣传、招募、献血服务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本站2005~2014年(6月)献血者的个人信息.结果 2005年献血33 960人次,2013年献血72 407人次,增加约4万人次.年龄段中:21岁以下下降14.4%;21~30岁下降12.1%;31~40岁平均27%左右;41~50岁上升18.84%;51岁以上上升6.02%.男性献血平均比例为63.7%,女性为36.3%左右.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升高15.9%,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下降13.2%.结论 当前需要加大对18~30岁年龄组、 女性、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工人和学生的献血招募,以稳定街头无偿献血队伍,保障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

  • 2-Me处理IgM抗体后IgG抗体效价检测的室内质控初步研究

    作者:吴敏慧;刘衍春;刘毅;郑凌;向东;王健莲;刘曦;何吉;许先国

    目的 研究一种室内质控的方法,观察2-Me处理IgM抗体后IgG抗体检测的效果.方法 将86例O型RhD阳性孕妇的每份标本分为2份,分成实验组(加质控品)和对照组(不加质控品),在实验组中每份加入10%自制的含一定比例的IgM和IgG抗-D;对照组即为常规待检标本,两组标本经2-Me处理IgM抗体后,用抗人球的方法,分别检测IgG抗-A或抗-B效价以及IgG抗-D效价.结果 实验组的IgG抗-D效价在1:2(弱阳性).实验组IgG抗-A或/B效价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验组的待检标本中加入10%质控品试剂,检测IgG抗-A或抗-B效价中,增加检测IgG抗-D效价,可以直接指示2-Me处理IgM抗体后的效果,且不影响IgG抗-A或抗-B抗体效价检测的效果.

  • 2005~2013年盐城地区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的调查

    作者:周军兵;姜蓓蓓;耿雪芹

    目的 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的逐年变化趋势,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的相关性,为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用本站穿越软件对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进行逐年及分类统计,并用简明统计软件14.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44岁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男性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工人、农民、医务人员及无业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高中学历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结论 为提高输血安全,无偿献血工作首先要从源头抓起,严格做好体检征询及HBsAg初筛工作,尽可能选择低危献血者;血液检测要选择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酶免试剂,并做好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开展血液核酸检测,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

  • 探讨AFP异质体在良恶性肝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陈继梅;丁雪芳;周瑶珺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检测在良恶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1例各类慢性肝病(良性肝病组)及16例肝癌患者,应用微量离心柱法分离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AFP-L3,应用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血清中AFP总含量及AFP-L3含量,并计算AFP-L3百分含量(AFP-L3%).结果 以AFP-L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16例肝癌患者血清AFP-L3%阳性率为75%,良性肝病患者AFP-L3%阳性率为2.20%,肝癌AFP-L3%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x2=63.42,P<0.01);以AFP>400 ng/ml作为阳性判断标准,肝癌、良性肝病组血清中AFP阳性率分别为68.75%、25.27%,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x2=23.29,P<0.01),良性肝病组AFP、AFP-L3%阳性率分别为25.27%、2.20%,两种方法存在统计学差异(x2=20.45,P<0.01),肝癌组AFP、AFP%阳性率分别为68.75%、75%,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P>0.05).结论 AFP-L3%能有效区分肝癌和良性肝病,弥补AFP诊断肝癌的不足,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基因分型技术应用于疑难ABO血型的分型

    作者:朱祥明;杨通汉;姚富柱;车忠民;苏品璨;马海莉;罗臻;汤戎;赵杨

    目的 研究基因分型技术在疑难ABO血型鉴定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基因分型方法,对医院送检的16例患者疑难ABO血型抗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6例ABO基因分型分布为5例O1O1、1例O1O2、3例BO1、4例A1O1型、3例A1A.结论 作为一种辅助方法,ABO血型基因分型技术可应用于检测ABO疑难血型.

  • ELISA反应性标本核酸检测模式的探讨

    作者:张龙穆;马维娟;于琦;刘丽;冯秋霞;侯云;杨忠思

    目的 探索血站ELISA反应性标本混样核酸(MP-NAT)检测的佳工作模式.方法 应用罗氏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采用6混样核酸检测,根据Hamilton STAR加样仪混样规律,将ELISA检测强阳性标本做NAT单检处理.通过分析青岛地区ELISA反应性标本S/CO值差异对NAT检出率的影响,比较混检模式和单检模式试剂消耗的差异.结果 对于HBsAg初检试验S/CO值≥5.0而复检试验S/CO值≥2.0的ELISA反应性标本,6混样NAT检测比单检试剂消耗增多,相应工作量增加,血液放行时间延长.对于抗-HCV和HIV Ag/Ab初复检试验S/CO值<20.0的ELISA反应性标本,NAT检出率为0,6混样NAT检测比单检节约试剂,相应工作量减少.结论 ELISA反应性标本根据S/CO值决定混样检测的工作模式,可以节约试剂成本,提高NAT检出率,加快血液放行速度.

  • 无偿献血人群合并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刘宜仲;黄守民;彭佛喜;张煜;刘艺庆;陈爱华;杨甦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合并感染情况,为传染病防控及血液质量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无偿献血者标本用2种不同试剂进行初复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呈反应性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认.结果 2010年1月~2014年10月不合格人群中合并感染率为1.35%,以HIV合并梅毒螺旋体(TP)感染为主,合并感染者主要为外来务工首次献血者,男性,40岁以下,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结论 传染病防控需引起社会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特别是外来人员防控管理,需群防群治,同时血站需加强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建设,提高重复献血比例,保障血液质量安全.

  • 输血全过程质量控制与关键控制点

    作者:张雅妮;刘佳;孟庆红;王海平;骆群

    在医院的治疗及抢救中,输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救治措施.血液从献血者体内采集到输注受血者体内,经历了一个"从血管到血管"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血液采集供应和临床输注两个阶段,血站负责血液采集供应部分,而医院负责血液输注部分.WHO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QMP(血站质量管理项目),明确提出血站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以系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全过程的采供血工作质量[1],我国大部分血站按照IS09000与GMP(质量管理标准)等标准建立并实施体系化质量管理.但血液质量的要求不能只局限于血站的工作范围,临床输血质量体系建立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否则就难以保证血液从"血管到血管"全过程的安全.在医院系统,伴随国家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及输血实验室管理的相关内容,医院输血实验室已经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多数输血实验室仍未建立起专业化、体系化的质量管理体系.采集的血液从血站到医院,存在保存到发放的过程,并且还涉及输血效果反馈和评价.

    关键词: 输血 质量控质
  • HST302流水线检出血小板假性升高1例

    作者:袁舟亮;杨震;张传理;胡安群

    智能化、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相应流水线已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血常规检测.本科室使用日本Sysmex公司的1台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XE-5000)、1台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XE-2100)和1台SP1000i血涂片制备仪(SP1000i)组成的1条HST-302流水线,根据国际实验血液学学会(LSH)[1]推荐的复检规则及结合本科室血常规检测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并设置了血涂片复检规则,于2014年11月16日发现1例因红细胞碎片干扰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 16S rRNA甲基化酶RmtF、RmtG、RmtH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林;蔺昕

    氨基糖苷类作为一类高效、广谱抗生素,具有浓度依赖性快速杀菌的作用、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产生协同作用、细菌耐药率低、抗生素后效应较长等优点,一直是临床上治疗革兰阴性菌所致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近年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率也在不断上升.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制:①氨基糖苷钝化酶包括氨基糖苷乙酰基转移酶、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和氨基糖苷腺苷酰转移酶出现,导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活作用,这种机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但是这三种酶单独一种的出现并不能导致所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这是因为它们各自的底物范围非常小.例如,庆大霉素钝化酶对阿米卡星并没有多大作用,这是因为阿米卡星来源于卡那霉素,同时阻挡了庆大霉素钝化酶的结合靶位[1];②通过改变外膜的通透性、减少细胞内膜的运输能力或主动外排机制导致药物细胞内浓度的降低;③核糖体蛋白或16S rRNA的突变作用.

  • 临床输血中输血感染控制技术的发展

    作者:孙波;刘术臻;程聪

    HIV、HBV和HCV是临床输血中面临的主要病原体.为防止HIV、HBV及HCV传播,国内外针对如何快速、准确、无遗漏地筛查出病原体,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就目前临床为减少输血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所采用的检验手段和技术进行了总结:HBsAg、抗-HCV和抗-HIV的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检验方面的应用,以及上述方法的优、缺点等.同时,对血液筛查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做了相应的归纳和展望.

  • 输血传播病原体去除方法进展

    作者:杨四梅;范力星;孙晓丽;邢颜超

    输血传播性疾病(transfusion transmitted diseases,TTD)是指病原微生物经输血途径感染受血者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法完全检出各类病原体,有必要通过多种病原体去除方法,减少TTD的发生风险.由于血浆或血浆蛋白和血细胞制品的成分差异,病原体的去除手段也有所不同:前者适用于工业化应用的物理学和化学处理技术;后者因细胞结构的特殊性,常采用特异性分子介导的光动力学法、核酸破坏法及滤除去白细胞和血液辐照等技术.本文所述这些病原体去除技术的进展,将与输血前检测技术一起成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临床输血与检验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