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림상수혈여검험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587
  • 国内刊号: 34-1239/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26-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输血与检验》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吴敦武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献血法》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对比研究

    作者:田耘博;冯凌;赵生银;张洪斌;陆小军;李伍升;崔欣;蒋绪亮;林毅胜;何广文;丁恒;刘亚欣;谌凤萍;任爱民;邱艳

    本文将《献血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文件内容进行逐条比对,梳理与其同位法不一致或下位法与其相抵触的内容.对无偿献血者的年龄规定、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献血量和间隔期、剩余成分血浆处理、临床急救用血和应急血液供应、非法采集血液的处罚、经血疾病传播的处罚、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的处罚等8个方面进行差异对比分析.提出了关于不合格血液的定义、保护献血者隐私、急救送血车的交通特权、采供血从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等4个问题,需要在我国输血法规体系完善中考虑进一步规范的建议.希望研究结果能为修订完善我国采供血法规体系提供参考,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健康发展,持续满足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 秦皇岛地区2015~2016年献血场所设置对血液采集量的影响

    作者:付恒;苏英姿;李梅;尚薇;付青峰

    目的 结合秦皇岛地区2015~2016年冬季新增献血场所,对新增献血场所的数据和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统计秦皇岛地区2015~2016冬季献血场所的开放天数、采集人次、采集比例和日均采集量等相关数据,并对新增献血场所和传统献血场所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秦皇岛地区2015年11月5日~2016年3月31日新增一处献血场所,该献血场所共采血3023人次,采血量占当期19.72%,日均采集22.9人次.结论 通过献血地点和献血人群分析、献血场所启动思路探讨、采血工作人员合理安排等方式,筛选出的新增献血场所对增加采血量、稳定血液库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 Rh(D)阴性无偿献血者Rh表型及Del检测结果与分析

    作者:吴学忠;吕蓉;李素萍;於娟;王超;赵阳;蒋菲菲;魏家余;裴丽玲

    目的 明确Rh(D)阴性无偿献血者Rh表型及Del型的分布情况,充分掌握Rh(D)阴性献血者资料,为临床需求提供保障.方法 采用盐水介质试管凝集法进行Rh(D)初筛,初筛阴性标本再用抗球蛋白法进行Rh(D)阴性确证试验.用生理盐水介质试管凝集法将Rh(D)确证实验阴性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ABO血型和Rh表型检测.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对Rh(D)确证阴性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Del型检测.结果 筛检并确证1451份Rh(D)阴性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分类结果包括A型449份、B型384份、AB型146份、O型472份.性别分类结果包括男性842份、女性609份.Rh(D)检测结果中40份弱D、395份Del阳性、1016份Del阴性.Rh表型中29份CcdEe型、439份Ccdee型、93份CCdee型、778份ccdee型、99份ccdEe型、5份ccdEE型、1份CcdEE型、2份CCdEE型、1份CCd--型、3份--dee型、1份--dEe型.结论 本血站具有丰富的Rh(D)阴性无偿献血者,基本满足临床需求;对Rh(D)阴性献血者标本进一步开展Rh表型和Del检测,掌握Rh(D)阴性供血者信息资料,有助于保障Rh(D)阴性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 淮安市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特征

    作者:滕平

    目的 分析淮安市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特征,探索无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5月1日~2017年4月30日进行志愿捐献机采小板的固定献血者进行分析,将收集的献血次数、献血量(单位)、献血人份,以及献血者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信息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约占总献血者人数的36.7%,男性和女性的捐献比例约为4:1;血型分布与临床需求一致,约为3:3:3:1;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主要分布在40~49岁;不同年龄组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男女捐献人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学历人群较高,职员及工人捐献比例较高,脑力及体力混合型劳动者是志愿捐献血小板的主导人群.结论 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均影响其献血行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及招募应注意招募常态化、信息系统化及服务便利化.

  • 不同方式放置白膜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指标比较

    作者:刁荣华;王泽蓉;王世春;黄红梅;赵树铭;范娅涵

    目的 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 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124份400 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 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 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 新鲜冰冻血浆使用合理性及有效性回顾性分析

    作者:裴德翠;郑金秀

    目的 通过对本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新鲜冰冻血浆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血浆使用合理性及有效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4月~2017年3月新鲜冰冻血浆使用情况及相关信息,根据评价标准判断血浆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并对全院新鲜冰冻血浆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合理率49.2%,输注有效率33.9%.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输注合理率和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理与不合理输注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鲜冰冻血浆不合理使用主要是搭配输血、INR<正常1.5倍患者出血以及无出血患者的预防性输注.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不合理输注现象较严重,不合理输注有效率低,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发挥作用,加强全院用血情况的监测与分析,对临床用血进行培训与督导,提高血浆输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 血浆置换辅助治疗劳力性热射病合并早期严重肝损害的疗效

    作者:曹昕瑞;马晓楠;于笑难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对劳力性热射病(EHS)合并早期严重肝损害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2013年6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12例EHS患者(年龄18~30岁,均为男性),除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外,进行早期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出院前各项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ALT、AST、TBIL、CK、Cr及D-Dimer,并判断预后.结果 治疗后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血清学指标及APACHEⅡ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除外TBIL);12例患者中7例痊愈出院,无明显后遗症,3例好转回当地医院康复治疗,2例因转院较晚死亡.结论 应用PE治疗EHS合并早期严重肝损害患者,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 2014~2016年天津地区单采血小板采集数据分析

    作者:相平;高志刚;刘军

    目的 分析天津地区2014~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制定无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策略、保障临床用血、缓解血液供需矛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SHINOW 9.0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血液中心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资料.对近3年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人次及治疗量、性别、血型、献血量及重复献血者比例等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及治疗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3年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83411人次,共采集125098个治疗量;献血人群中男性居多,占84.81%;血型分布特征为B型>O型>A型>AB型;重复献血者比例为75.87%,多于首次献血者;献血者每次捐献2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的比例3年分别为68.69%、63.22%、68.04%.结论 天津地区单采血小板采集情况呈良好健康的发展趋势.依据本地区捐献单采血小板人群分布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单采血小板宣传和招募工作,将开发和保留献血者有机统一,不断发展和巩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为保障临床用单采血小板的安全、充足建立长效机制.

  • 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外周血象中血红蛋白值升高的研究

    作者:任丽;骆群;李晓莉;王萌;康树青

    目的 观察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数值变化,分析术中补液量对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 选取8例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检测分析患者术后24 h、48 h或72 h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数值的变化.结果 8例骨折行复位固定术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红细胞、血红蛋白有一定波动,术中液体量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有稀释作用,术后24 h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均明显升高.结论 骨科内固定术补液量对血红蛋白有一定的稀释作用,术后血红蛋白逐渐恢复正常.

  • 脊柱外科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的护理分析

    作者:陈波;刘银;顾萍;王静

    目的 对脊柱外科手术围术期中成分输血护理的要素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整理2017年1~12月间1757例脊柱外科手术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1757例脊柱外科输血患者中,有1525例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有1401例患者输注了冰冻血浆,有37例患者输注了低温沉淀物,有19例患者输注了单采血小板;在1757例患者中大悬浮红细胞输血量为6000 mL,小输血量为200 mL,平均输血量达到2100 mL;在临床输血治疗中有11例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占总数的0.71%.结论 为了保证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尽早康复,对其进行手术输血非常必要.因此,对于输注不同成分血的患者,临床护理人员应根据成分血的性质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以避免患者在输血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

  • 抗-D免疫球蛋白影响Rh-HDN实验诊断1例

    作者:任小宁;刘曦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 HDN)一般是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等.其中约14%由Rh血型系统引起[1],RhD抗原由于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引起的HDN症状较ABO抗原更严重,预后更差[2],且IgG类Rh抗体需要免疫刺激才能产生,如孕产史或输血史,而RhD抗原的常规检测和抗RhD免疫球蛋白(anti-RhD immunoglobulin,Rh IG)的应用大大减低了 RhD-HDN的发生率.但近遇到1例Rh D阴性孕妇因注射Rh IG产生抗-D抗体,影响HDN的实验诊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Rh(D)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二胎妊娠致肝衰竭紧急抢救1例

    作者:张淑琼;江贤;保凌;杨瑾;汤浦娟

    Rh(D)阴性血型属于稀有血型,俗称熊猫血.我国汉族人群中 Rh(D)阴性比例约占0.2%~0.5%,Rh(D)阴性血型的患者本身就存在输血困难的情况[1].此例B型 Rh(D)阴性血型慢性乙肝患者因二胎妊娠致急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又称爆发性肝炎,起病急,诱因多,病死率高.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合成障碍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凝血物质消耗为主的严重低凝状态,导致严重出血或DIC[2].该病较少见,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治疗宜尽早确诊而提高抢救效率.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关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新进展

    作者:严赛;李志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一种溶血性疾患,多起病缓慢,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不同程度贫血等,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文将主要从原发性和继发性两个角度阐述AIHA发病因素在基因及蛋白等相关方面的研究.

  •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王瑞含;刘久波

    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cell salvage,IOCS)又称术中自体血回输,曾因顾虑羊水栓塞、细菌污染和免疫反应等问题,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血液回收技术的进步和白细胞滤器的使用,IOCS在剖宫产手术中逐渐开展.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IOCS研究的相关文献,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IOCS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在骨折术后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宋倩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在骨折术后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本院骨科收治的187例骨折患者按照术后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34例和非感染组153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即刻和术后24 h采集患者肘静脉血5 mL,采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值,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TREM-1值,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ESR、CRP、PCT、sTREM-1对骨折术后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与术前1 d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术后ESR、CRP、PCT、sTREM-1持续升高,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术后即刻、术后24 h ESR、CRP、PCT、sTREM-1明显高于同时段非感染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ESR、CRP、PCT、sTREM-1诊断术后感染的AUC均低于0.7,准确性较低;术后即刻,PCT诊断术后感染的AUC(0.951)高于ESR(0.830)、CRP(0.738)和sTREM-1(0.840);术后24 h,sTREM-1诊断术后感染的AUC(0.920)高于ESR(0.731)、CRP(0.822)和PCT(0.780).结论血清PCT可以作为骨折术后感染早期诊断的指标,sTREM-1可以作为判断术后感染病情和病程的重要指标.

  • 多发性骨髓瘤M蛋白Ig类型改变的探讨

    作者:曹伟;王冰莹;曹颖;杨勇;贾延伟;杜鸿

    目的 采用骨髓细胞形态学、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实验室检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探讨M蛋白免疫球蛋白类型改变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l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及免疫球蛋白等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免疫球蛋白类型改变.结论 综合各实验室指标,可以大程度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漏诊、误诊,分析Ig类型的改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

  • OSTA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健康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朱峥;成青;吴要华;孙妍;周奇兴

    目的 探讨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骨健康评估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依据OSTA风险分层,将12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成两组,其中60例COPD,进行相关特性的分析.结果 老年COPD患者骨质疏松中高风险比例高,达70%,略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PD组中不同风险组间在年龄、体重、身高差、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深吸气量(IC)及股骨颈部、股骨整体BMD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OSTA与骨密度、体重、IC呈正相关,与年龄、身高差、PINP及I型胶原羧基端肽(CTX)浓度、白介素-8(IL-8)、白介素-13(IL-1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COPD患者骨质疏松中、高风险比例高,OSTA对于该类患者是一种有效、经济、简便的初筛工具.

  • 婴儿川崎病的早期临床和血液学特点

    作者:张永远;温晓红

    目的 总结婴儿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利于早期诊断.方法 对21例婴儿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诊治的20例1岁以上川崎病患儿对比分析.结果 婴儿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出现卡巴红斑,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增多,颈部淋巴结肿大较少,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检验方面,PLT、CRP、ESR、ALB、CK-M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水平高,Hb水平低,肝损害及冠脉损害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儿川崎病中不完全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除了观察川崎病的主要表现,还应注意观察卡巴红斑、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等,监测WBC、Hb、PLT、CRP、ESR、ALT,适时完善心脏超声检查,以利于对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 血清补体C3和C4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

    作者:冯晓鸿;陆正民;杜合娟

    目的 探讨血清补体C3和C4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87例,按病情分为缓解期44例、活动期43例.两组的肝功能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中的补体C3、C4、IgA、IgG、IgM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并进行肝脏穿刺病理组织检测.结果 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动期患者ALT、AST、TBIL、DBIL、GGT、ALP和IgG水平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动期患者血清补体C3、C4表达水平均低于缓解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C3表达水平与AST、TBIL、DBIL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所有患者C3表达水平与ALT、GGT、ALP水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4表达水平与ALT、AST、TBIL、DBIL、GGT、ALP水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动期患者C4表达水平与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动期患者血清补体C3、C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 芜湖地区女性在妊娠各期甲状腺功能参考值调查

    作者:李振;刘福荣;乔李;马军民

    目的 分析芜湖地区健康女性妊娠期甲状腺变化,建立妊娠早、中、晚三期甲状腺功能的参考范围.方法 选取妊娠早、中、晚期女性共计379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期检测TSH、FT3和FT4.另选取118例健康非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TSH、FT3、FT4三项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血清TSH、FT3、FT4在妊娠早期的参考范围分别为0.38~4.07 mIU/L、3.55~5.30 pmol/L、11.35~17.43 pmol/L;妊娠中期的参考范围分别为0.41~4.14 mIU/L、2.99~5.20 pmol/L、10.48~17.79 pmol/L;妊娠晚期的参考范围分别为0.54~4.54 mIU/L、2.88~4.86 pmol/L、9.27~16.47 pmol/L.结论 芜湖地区健康妊娠期孕妇甲状腺主要血清学指标在不同孕期存在明显差异,应建立不同孕期的参考范围.

  • CD80、CD86表达与ITP患者免疫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潘珂

    目的 研究CD80、CD86表达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紊乱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90例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中CD19+CD80+、CD19+CD86+及CD19+B细胞内抗体IgG、IgM的表达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泼尼松治疗,随访记录完全缓解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ITP预后高危因素,采用偏相关分析CD19+CD80+、CD19+CD86+与IgG、IgM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3~1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7.95±2.74)月,ITP完全缓解率为46.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D19+CD80+、CD19+CD86+、IgG及IgM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P<0.05).CD19+CD80+与IgG、IgM呈线性分布,经偏相关分析发现均具有正相关性(r=0.229,0.592;P=0.031,P<0.001).CD19+86+与IgG、IgM呈线性分布,经偏相关分析发现均具有正相关性(r=0.415,0.292,P<0.001,0.005).结论 CD80和CD86与免疫紊乱密切相关,是影响ITP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CD80和CD86的过度表达可能是CD19+B细胞过度活化,并介导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机制.

  • 总胆固醇及肌酐水平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曾阳;王玲

    目的 探究总胆固醇及肌酐水平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PCI治疗的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按照随访中是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n=41)与预后不良组(n=27),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总胆固醇及肌酐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及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PCI治疗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血总胆固醇及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246,r=0.451,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总胆固醇联合肌酐水平检测对急性心梗患者行PCI治疗后出现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81.48%,特异度为85.37%.结论 总胆固醇及肌酐水平与患者心血管受损程度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可作为预估患者预后情况的辅助手段之一.

  • 21例伴t(11;19)(q23;p13)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作者:李丽;崔成华;徐建宁;艾晓非;王建祥;李承文

    目的 探讨伴t(11;19)(q23;p13)白血病临床实验室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初诊t(11;19)(q23;p13)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包括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融合基因、细胞免疫表型等.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为t(11;19)(q23;p13.1),核型表现为(11q+,19p–),伴有融合基因MLL-ELL阳性.男7例,女9例.分型诊断:1例AML-M2,3例AML-M4,10例AML-M5,另2例为CMML;5例为t(11;19)(q23;p13.3),核型表现为(11q–,19p+),伴有融合基因MLL-ENL阳性.1例男性,4例女性.分型诊断:3例proB-ALL,1例preB-ALL,1例T-ALL.结论 t(11;19)(q23;p13)为少见的非随机染色体易位,t(11;19)(q23;p13.1)主要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出现,且与单核系相关,而t(11;19)(q23;p13.3)主要在婴幼儿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出现.

  •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CV RNA载量与DARC rs12075多态性的相关性

    作者:邵林楠;梁晓华;张树婷;于卫建;刘铭;周世航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CV RNA病毒载量与DARC rs12075的相关性.方法 以196例大连地区汉族HC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使用TaqMan探针Real-time PCR技术对DARC rs12075进行分型.HCV RNA病毒载量测定采用Roche公司全自动核酸分离纯化检测系统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及其配套试剂.用豆形图展示HCV RNA病毒载量.结果 DARC rs12075分型结果显示,FY*A/FY*A基因型患者171例,其余为FY*A/FY*B基因型,未发现FY*B/FY*B基因型.对FY*A/FY*A基因型与FY*A/FY*B基因型患者间HCV RNA病毒载量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根据患者HCV RNA病毒载量不同将其分为4组,分别对各组不同基因型患者间HCV RNA病毒载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肝患者外周血HCV RNA载量与DARC rs12075多态性无关.

  • 运输温度变化对酶免试剂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师玉红;王新梅;姜燕娟;聂军;郭欣

    目的 探讨运输温度变化对酶免试剂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购进的酶免试剂进货检验的同时,对同批次试剂模拟不同运输温度下的运输过程,检测试剂在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变化下引起的质量变化.结果 在37℃±1℃、45℃±1℃运输酶免试剂时,实验2组、实验3组在第5天、第7天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酶免试剂在高温环境下运输时,酶免试剂的检测能力下降,易漏检弱阳性标本.

    关键词: 温度 酶免试剂
  • PreS1抗原和HBV血清学标志物与HBV DNA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传信

    目的 研究前S1抗原(PreS1)、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及HBV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关联,探讨三者在在HBV感染诊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1184例HBV感染疑似患者PreS1、HBV DNA及HBV-M的检测情况.结果 大三阳组PreS1与其他6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χ2=87.597,111.736,216.866,168.015,421.362,324.532,202.062,P<0.05);"大三阳"组HBV DNA阳性率与其他6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74,254.110,216.866,158.416,402.563,306.883,181.859,P<0.05);PreS1及HBV DNA阳性率远高于其他各组;PreS1与HBeAg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χ2=478.981,P<0.001),PreS1与HBV DNA的关联也有统计学意义(χ2=909.450,P<0.001);PreS1与HBeAg诊断符合率为85.13%;Pre与HBV DNA的诊断符合率为94.93%.HBeAg阳性乙肝患者HBV DNA平均病毒载量高于HBeAg阴性乙肝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HBV血清学检测HBeAg与PreS1及HBV DNA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reS1及HBV DNA更能准确的反映HBV的复制状态及传染性.

  • 安徽省部分医院室间质量评价样品现场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董辉军;凡任芝;周红艳;陈学民;吴赟;沈佐君

    目的 考核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及民营医院的临床常规化学、凝血试验、乙丙肝抗原抗体检测三个大常规专业项目的现场检测能力.方法 利用安徽省临床检验中心2016年和2017年室间质评活动的同批次样本,设计各专业考核样本盘,开展现场监督检测,结果上传系统网络平台,以同批次全省分组大数据的允许范围为判定标准,按照国际通用的评价方案,分别考核各项目中各类医院的检测能力.结果 临床常规化学、凝血试验、乙丙肝抗原抗体检测三个专业中,市级医院的平均PT得分为95.63、99.63、92.50,及格率情况分别为100%、100%、87.5%;县级医院平均PT得分94.46、99.50、82.66,及格率分别为96.97%、100%、68.75%;民营医院平均PT得分89.50、90.81、82.50,及格率分别为93.75%、93.75%、56.25%.结论 三个常规专业的平均得分都在80分以上,按照评价标准,说明整体检测能力合格,其中市级医院高于县级,县级医院高于民营;三类医院中,临床常规化学、乙丙肝抗原抗体检测专业的检测能力较好,凝血试验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 血小板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凋亡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作者:李娟;罗以勤;方慢;王章飞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T)对肺癌细胞株A549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PLT对A549细胞的凋亡作用;Western blot检测PLT和A549细胞共培养后A549细胞中ERK1/2、JNK、p-ERK、p-JNK、MMP–2、MMP–9、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应用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结果发现,血小板抑制A549细胞的凋亡并能阻止化疗药物吉西他滨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LT和A549细胞共培养48 h后,A549细胞中ERK1/2、JNK、p-ERK、p-JNK、MMP-2、MMP-9、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血小板可增加A549细胞中ERK1/2、JNK、p-ERK、p-JNK磷酸化,增加MMP-2、MMP-9和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并抑制肺癌细胞株A549的凋亡.血小板可抑制A549细胞的凋亡,且与血小板的浓度呈正相关.

  • 气动管道系统传送全血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李志强;于建;李丽玮

    目的 研究气动管道系统传送全血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库存时间5 d的全血450 mL/袋,分装为每袋225 mL,采用减震与非减震方法进行PTS传送.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传送后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条件下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无论是否采取减震措施,应用PTS进行保存期5 d全血传送后即刻,对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超微结构影响不明显.另外,无论是否采取减震措施,经PTS传送后全血分别保存2 h、6 h,随着保存温度变化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则不明显.结论 全血经PTS传送后即刻不会导致血细胞超微结构明显的变化,立即输注给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气动管道系统对全血血细胞部分参数的影响

    作者:钟宁;李丽玮;于建;杨燕;李兴龙;李志强

    目的 研究气动管道系统对全血的外周血细胞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库存时间5 d全血30袋,450 mL/袋,将30袋全血随机分为减震组与非减震组,每组各15袋.传输前后各取血标本应用Sysmex XS-800i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参数检测;应用OLYMPUS显微镜观察瑞氏染色的红细胞形态.结果 传送前组全血的HB、HCT、RBC、MCV、MCH、MCHC、RDW、MPV、PCT、PLT、PDW、WBC分别与减震传送后即刻组、非减震传送后即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震组与非减震组经PTS传送后全血保存6 h,随着保存温度变化,分别对Hb、RBC、MCV、MCHC、PCT、PLT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另外,无论是否采取减震措施,应用PTS进行保存期5 d全血传送后,保存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内对红血细胞形态学影响不明显.结论 全血经PTS传送后即刻不会导致血细胞参数有明显的变化,立即输注给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气动管道系统对全血血浆凝血因子与生化参数的影响

    作者:于建;李兴龙;杨燕;钟宁;李丽玮;李志强

    目的研究气动管道运输系统对全血血浆凝血因子与部分生化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保存期5 d全血30袋,450 mL/袋,将30袋全血随机分为减震组与非减震组,每组各15袋.传输前后采集血标本凝血因子、乳酸和游离血红蛋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TP、Alb、LDH、K+、Na+、CL–、Ca2+参数项目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结果传送前组血浆FⅠ、FⅡ、FⅢ、FⅣ、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FⅩⅢ和血浆TP、Alb、白/球比值、乳酸、LDH、FHb、K+、Na+、Cl–、Ca2+分别与减震传送后即刻组、非减震传送后即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震传送后即刻组分别与非减震传送即刻后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血采用PTS传送后即刻通常不会导致全血中血浆凝血因子与部分生化参数的明显变化,立即输注给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AABB关于"医用气动管道传送系统传送血液制品指导"的解读

    作者:马怡然;郝一文

    为了持续性保持血液制品的安全和质量,任何准备利用气动管道传送系统进行血液制品运送的输血机构,必须在投入临床使用前验证该系统的利弊.美国血库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AABB)指导书的目标是,为考虑应用气动物流传输系统进行血液制品传送的输血机构提供指导建议.对于已经应用该系统的输血机构,该指导书不仅将为传统运输方法和验证过的方法进行比较和提供依据,还能够帮助需要建立长期质量保证目标的机构提供指导方案.

  • 气动管道系统对全血部分血细胞相关功能参数影响

    作者:李丽玮;杨燕;钟宁;于建;李兴龙;李志强

    目的 研究气动管道系统对全血部分红细胞和血小板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库存5 d的全血30袋,450 mL/袋,将30袋全血随机分为减震组与非减震组,每组各15袋.传送前后各取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 传送前组的2,3-DPG、G-6-P酶、Na+-K+-ATP酶、CD55、CD59、GP-Ibβ、β-TG、PF4、P-selectin分别与减震传送后即刻组、非减震传送后即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震传送后即刻组的2,3-DPG、G-6-P酶、Na+-K+-AT酶、CD55、CD59、GP-Ibβ、β-TG、PF4、P-selectin分别与非减震传送后即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血采用PTS传输后即刻通常不会导致全血中部分红细胞与血小板相关功能参数的明显变化.

  • 气动管道系统传送血液制剂安全性评估要求

    作者: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Afred Ely Beach在1870年提出气动理论,直至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大生产时期,气动管道系统(pneumatic tube system,PTS)开始应用于汽车、电子等规模较大的生产领域.早期的PTS往往是借助光电和机械传动技术等手段,在一定区域内传送物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PTS的自动化程度也逐渐增高,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临床输血与检验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