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范慧敏;张微微;黄勇华;张国鲁;王颖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脑内微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发病时间≤24 h的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部MRI 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分为脑微出血组(30例)和非微出血组(13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常规危险因素、微出血的部位、脑梗死的分型、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计数.于入院后第2天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测定.结果 ①微出血组患者年龄较非微出血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对(66±6)岁,P= 0.000];脑白质改变的评分较高(6.7±2.4对3.5±1.8,P=0.003);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较多[(5.0±2.3)对(2.1±1.3)个,P=0.000)].②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脑白质疏松的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0,95% CI:0.086~0.994;OR = 11.735,95% CI:1.340~2.930;OR = 10.160,95% CI:1.241~2.475) ;③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执行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①微出血与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②伴有微出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明显的执行功能障碍.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作者:曹玉福;王瑞恒;杨刚志;单振宇;王伟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手术时机、改良翼点入路的显微手术方法,术中和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以及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均经DSA和(或)CTA检查后明确其诊断.61例行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手术;1例行纵裂入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63个,包裹梭形动脉瘤1个,术中所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术后随访51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2年.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的有45例(88.2%),轻度残疾的有2例(3.9%),重度残疾的有1例(1.9%),死亡的有3例(5.9%).随访的患者均未出现颞肌萎缩及面神经颞支损伤等情况.术后有1例患者因CVS死亡,术中应用罂粟碱处理的22例患者,术后均无明确的CVS发生.有15例患者术中行终板造瘘,术后配合腰大池引流术,在6个月至2年的随访中只有2例发生慢性脑积水.结论 ①术前应行高质量的全脑血管造影,有利于手术的进行.②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一旦被确诊应早期治疗.③改良翼点入路可以减少颞肌萎缩的发生,术后面神经损伤减少.④CVS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术中终板造瘘和术后腰大池引流术等综合措施有利于减少CVS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保护伞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评价

    作者:金点石;邓东风;高宝山;周敬斌;任刚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保护伞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情况.方法 共纳入60例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为50%~95%)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为保护伞组(30例)和非保护伞组(30例).手术前后24 h内行DWI检查,计数术后新发脑缺血病灶的数量、大小和部位.结果 ①术后24 h内行DWI检查,共18例患者出现高密度缺血病灶,其中保护伞组6例(20%),非保护伞组12例(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共出现高密度缺血病灶41个,其中保护伞组14个,非保护伞组27个;病灶主要位于支架同侧,两组病灶部位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直径≤3 mm的病灶共33个,其中保护伞组13个,非保护伞组20个;直径>3 mm的病灶共8个,其中保护伞组1个,非保护伞组7个,两组病灶大小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使用保护伞可减少新发缺血病灶的发生,尤其是直径较大的病灶,但术中仍可出现新发缺血病灶.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脑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晶;俸军林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于1978年首次被发现.它是一种对机体的多种细胞具有刺激或抑制作用的多功能细胞因子,通过其受体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知TGF-β及其受体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TGF-β被公认为是一种神经保护性因子,但一些新研究已证实,TGF-β对神经系统还具有损伤作用.现就TGF-β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如下.

  •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现状

    作者:周波;游潮

    颅内动脉瘤主要的危险是破裂后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文献报道,85%的SAH是因为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当对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erebral aneurysms,UIAs)进行预防性治疗.但目前关于是否治疗,何时及如何治疗UIAs,仍存在较大争议.这是因为:①尽管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但实际上仅有小部分发生破裂.② UIAs的治疗存在潜在的致死、致残风险.③ UIAs患者个体因素复杂,难以确定统一的治疗标准.我们就目前有关UIAs的流行病学、自然病程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综述,以期为UIAs患者制定出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作者:姜斯超;王勇

    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intraoperative aneurysm rupture, IAR)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大的风险,其大量出血会导致术野不清,使术者盲目操作,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故能否正确预防IAR及破裂后有效处理出血,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的关键.我们对颅内IAR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综述如下.

  • 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浆中microRNA-124a表达的变化

    作者:林洋;芮耀诚

    目的 探讨microRNA-124a在脑缺血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以及其在正常大鼠不同组织和不同类型细胞中的分布.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3只用于检测microRNA-124a在正常大鼠各组织中的表达;假手术组、模型组各16只,其中每组8只用于检测造模前0h和造模后2,4,8,12,24及48 h血浆microRNA-124a表达,8只用于检测造模后24 h缺血区脑组织microRNA-124a表达.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 )检测microRNA-124a的表达.结果 ①microRNA-124a 在大鼠脑、主动脉、肺、肝、心、脾、肌肉及肾脏中表达量依次降低,脑中的表达量是肾的1116.68 (451.94~2740.08)倍,而主动脉是肾脏的12.81(6.72~2,4.42)倍;在大鼠海马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1031.12(501.50~2120.20)和19.43 (13.20~28.60)倍.②与造模前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microRNA-124a表达量在造模后8h开始升高(P=0.02) ;24h达高峰(P=0.008),约为造模前的18倍,随后逐渐下降,但48 h表达量仍然高于造模前(P=0.03).假手术组大鼠血浆中microRNA-124的表达在造模前、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造模后24 h,模型组缺血区脑组织中microRNA-124a表达量明显降低,约为假手术组的12%~28%.结论 microRNA-124a特异性表达于大鼠脑神经元中.脑缺血24 h后,血浆中microRNA-124a表达量显著增高,而脑组织中表达量显著减少,机制可能与脑损伤造成microRNA-124a大量释放入血有关.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备方法的比较

    作者:王文鑫;孙正辉;许百男;宋志军

    目的 比较线栓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单侧结扎)和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双侧结扎)3种方法制作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优劣.方法 按照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不同,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6只)、电凝单侧结扎组(7只)和电凝双侧结扎组(7只).采用三种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梗死前后的脑血流量的相对值,24 h后对模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①线栓组(9.6±0.6)和电凝双侧结扎组(9.8±0.6)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5.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线栓组(132±16)mm3和电凝双侧结扎组(142 ±20) mm 3大鼠的梗死体积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40±1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电凝双侧结扎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低于电凝单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线栓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高于电凝双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 采用不同的模型.

  • 支架置入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杨傲然;焦力群;朱凤水;缪中荣;李慎茂;凌锋

    颈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AS)不仅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严重的CAS可能还与认知功能受损相关.有研究显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可逆的.因此,对CAS进行治疗,有可能降低轻度认知功能的损害,控制发展为痴呆的风险.我们观察了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

    作者:冯宝海;周政;刘俊;杨辉;阴金波;张旋;张建忠

    目的 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显示脑血流参数的变化,探讨脑血流动力学与脑血管痉挛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H≤7 d的患者38例,另选同期无SAH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行全脑DSA检查,观察患者脑血管痉挛(CVS)程度;行PWI检查,采集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及基底核区(BSGL)的相应感兴趣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 )、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CITP)参数.分析这些参数与US的相关性.结果 ①DSA检查显示,38例中,28例至少有1支血管痉挛,其中轻度痉挛有9例,中度痉孪有10例,重度痉挛有9例;10例未发现CVS.②与对照组比较,重度痉挛组ACA,MCA,BSGL供血区rCBF,rCBV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而无痉挛组、轻度痉挛组、中度痉挛组、重度痉挛组各血管供血试的rCBF,rCBV均有降低趋势,但降低的程度不同.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痉挛组、中度痉挛组、重度痉挛组ACA,MCA,BSGL供血区的MTT,TTp均有延长趋势,CVS越重,延长就越明显,其中,中、重度痉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③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VS程度与各供血区的rCBF及rBV呈负相关,r,均<0.4,为低度相关;与MTT,TTI,呈正相关,rs:0.310~0.730,为中度相关.结论 PWI检查可以定量地提供脑组织血流灌注的信息.PWI检查所采集的各供血区rCBF,rCBV,MTT,TTP4个参数中,MTT和TTP参数与CVS程度的符合性更好.

  •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支架治疗后血管形态及流体力学数值的模拟研究

    作者:吴永发;黄清海;王盛章;杨鹏飞;钱逸;刘建民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对动脉瘤转归的影响.方法 对1例应用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患者,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软件,重建三维血管模型.于支架置入前,截取动脉瘤并修补瘤颈部对应的血管壁,模拟单纯弹簧圈致密栓塞的结果.对比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形态改变,分析不同血管形态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血液流线、压力及壁面切应力(WSS)等.结果 ①与单纯弹簧圈致密栓塞对比,支架置入后,血管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同侧大脑前动脉Al段和A2段血管夹角增加14.4°;②支架置入后,瘤颈部所对应的血管段内,血液涡流明显减少,流线趋于平直;③单纯弹簧圈致密填塞后瘤颈部平均WSS为11.55 Pa,支架置入后,该血管壁平均WSS为7.93 Pa,下降31.3%.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可明显改变载瘤动脉的形态,并改变局部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动脉瘤的WSS.

  • 动静脉溶栓治疗6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刘宇恺;周俊山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动脉、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2000年1月1日-2010年8月5日,使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行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资料,外文文献在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中文文献在中国万方/维普/CBMDISC/CNKI数据库中检索.主要观察指标是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神经功能改善(基本治愈+显效)的比例,次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后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及颅内症状性出血的比例.应用Meta分析软件包RevMan 4.2对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结果 纳入国内外文献11篇,共723例患者,其中305例动脉溶栓,418例静脉溶栓.①动脉溶栓神经功能缺损的总改善率为70.92%,静脉溶栓为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5,P <0.05).动脉溶栓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静脉组(OR =1.79,95%CI:1.19~2.70,P=0.005).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4 h内ESS评分明显高于静脉组(加权平均差=7.69,95% CIA 80一10.59,P<0.00001).②动脉溶栓组合并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7.54%,静脉溶栓组为6.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6,P >0.7).两组溶栓方式并发颅内出血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2,95%CI:0.63~2.01,P=0.69).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疗效优于静脉溶栓,而两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相当.两种溶栓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