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朱琳;宋为群;张冉;刘霖

    目的 观察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有上肢功能障碍的40例卒中(脑出血或脑缺血)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优化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卒中的传统康复和药物治疗,给予优化组患者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40 min/次,2次/d,5 d/周.时间均为6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6周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结果 ①治疗后6周,两组FMA评分均上升,但治疗前后优化组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6± 6.0)分和(3.6± 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②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中,治疗后肩臂运动评分和手部运动功能评分,优化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③治疗后两组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值优化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8±5.3)分和(9.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改善卒中后上肢的运用和控制能力,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小于等于2mm微小动脉瘤的疗效

    作者:佟志勇;王运杰;梁传声;刘源;温志峰;潘起晨;王刚

    目的 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 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

    作者:赵曙虹;李利敏;马文群;张风华;田伟

    目的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中MMP-2、MMP-9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的17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的瘤壁组织为研究标本(动脉瘤组).17个动脉瘤中,小动脉瘤10个,大动脉瘤7个;Hunt-Hess Ⅰ~Ⅱ级的患者为11例,≥Ⅲ级的患者为6例.对照组为同期经CT及MRI证实为非血管性疾病的外伤患者,共15例,取其颞浅动脉组织为对照标本.经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动脉瘤的瘤壁组织和正常血管壁的组织结构变化及其中MMP-2、MMP-9的表达情况,计算阳性指数(PI).结果 ①对照组的动脉壁各层MMP-2、MMP-9的阳性表达较低.动脉瘤组瘤壁组织的内膜、中膜、外膜有MMP-2、MMP-9的阳性表达.② 动脉瘤组患者MMP-2、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2%和82.4%,高于对照组的6.7%和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小动脉瘤患者MMP-2和MMP-9的PI值分别为5.1±2.2、5.1±4.2,大动脉瘤患者MMP-2和MMP-9的PI值分别为4.6±2.4、4.1±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Hunt-Hess Ⅰ~Ⅱ级患者MMP-2和MMP-9的PI值分别为4.5±1.6、4.2±3.7,高于Ⅲ级患者的MMP-2和MMP-9的PI值(分别为5.7±3.1、5.7±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经Spearman相关分析,动脉瘤组MMP-2的PI值与MMP-9的PI值呈正相关,r=0.425,P<0.05.结论 MMP-2、MMP-9在动脉瘤的瘤壁组织中表达较高,其高表达可能促进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

  •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

    作者:邹超;黄清海;赵瑞;许奕;洪波;赵文元;刘建民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的2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①26例患者均获成功栓塞,其中致密栓塞15例(57.6%),瘤颈残余6例,大部分栓塞5例;载瘤动脉血流均通畅.②术后1.5~72.0个月行临床随访,26例中无一例再次发生动脉瘤相关性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1例Hunt-Hess Ⅳ级患者术后6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23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发生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但生活能够自理.③ 22例术后6~24个月获DSA随访,14例致密栓塞患者中无一例复发;5例瘤颈残余者中4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3例大部栓塞的患者,2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20例动脉瘤不显影的患者中,10例可见明显的愈合线.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支架后释放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率及长期预后的良好率.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彭亚;宣井岗;陈荣华;朱旭成;杨伊林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大径≤3 mm)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 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 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 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烟雾病再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刘鹏;咸鹏;李德生;杨伟中;段炼

    目的 分析烟雾病合并≥2次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1年12月烟雾病合并≥2次出血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行DSA检查.根据造影结果,按其再出血的年龄、部位、改良的Morioka分级方法 [评估出血侧脉络膜前动脉(AchA)和后交通动脉(PCoA)扩张程度的分级]比较出血情况的差异.结果 ①42例患者中,有29例发生1次再出血,有8例发生 2次再出血,有5例发生≥3次再出血.全组有 7例死亡,再出血死亡率为16.7%(7/42).再出血时平均年龄为(32.1±7.9)岁,平均间隔(5.4±1.7)年后发生了再出血,发生再出血患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1~50岁,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再出血部位在脑室的占47.6%,在脑实质的占40.5%,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1.9%.再出血部位与首次出血完全相同的有20例(占47.6%),与首次出血不同有22例(占52.4%),是否合并动脉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首次出血时,出血侧AchA未显影27例,轻度或者中度扩张15例,约占35.7%;非出血侧AchA未显影34例,轻度或者中度扩张8例,约占19.0%.出血侧AchA-PCoA扩张程度 1级12例(28.6%)、2级16例(38.1%)、3级14例(33.3%);非出血侧AchA-PCoA1级18例(42.9%)、2级11例(26.2%)、3级13例(30.9%).出血侧与非出血侧影像学比较,出血侧AchA中度扩张的发生率较高,AchA-PCoA分级2~3级发生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烟雾病再出血主要发生在31~50岁;AchA-PCoA的扩张增加了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再出血的风险,并且出血半球和未出血半球均有再出血的可能.本组病例未显示再出血的部位有规律性.

  • 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晟;王勇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前循环常见的动脉瘤,约35%的颅内动脉瘤发生于此处[1].该部位的动脉瘤生长位置多变,周围组织解剖结构较复杂,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的颅内动脉瘤之一[2].目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一般认为,瘤体/颈比例<2、瘤顶方向指向前、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动脉瘤是显微手术较好的适应证[2].合并颅内大血肿、脑血管痉挛较重、有占位效应的巨大动脉瘤病例,亦应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1].我们就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入路选择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如下.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免疫炎性损伤与自身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雷涛;张文生;李泽福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预后差等临床特点.传统观念认为,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导致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机制.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更加注重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炎性介质与细胞因子"级联瀑布",微循环灌注与利用间的矛盾,神经内分泌与自身脑保护及皮质神经电生理改变等.SAH后早期炎性级联反应可能是早期脑损伤与后期CVS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免疫炎性损伤及自身保护反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SAH后早期免疫炎性损伤及自身保护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倪伟;宋冬雷

    颅内动脉瘤是成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大多数颅内动脉瘤虽都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但实际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病率远高于SAH.目前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病率在成年人约为2%~6%[1],其中,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所占比例约为6.2%~21.7%[2-3].尽管国际上多项有关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4-6],微小动脉瘤的破裂率极低,但是考虑到其破裂后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有学者主张对此类动脉瘤仍应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但无论是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微小动脉瘤的治疗风险均不可忽视.因此,是否治疗及如何治疗这类未破裂动脉瘤就成为神经外科医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现对近年来关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文献进行综述,其内容包括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自然史及各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此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 显微手术治疗基底动脉巨大梭形动脉瘤一例

    作者:冯文峰;漆松涛;王刚;张国忠;李明洲;何小艳;张龙

    患者男,16岁.因突发头痛2周伴肢体无力、吞咽困难于2011年10月收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既往体健,无动脉瘤家族史,无遗传性疾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含糊不清,但能看懂并读出文字;伸舌左偏,饮水呛咳,双侧咽反射消失;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双侧Babinski 征阳性;颈抵抗,脑膜刺激征弱阳性.

  • 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夹闭术后颈内动脉闭塞一例

    作者:仲雷;何川;张鸿祺

    患者女,29岁.因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5 h,于2011年10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既往体健,无脑血管病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Hunt-Hess分级Ⅰ级,意识清楚,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颈项强直,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其余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头部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急诊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位远端囊状动脉瘤,大小约3.0 mm×2.5 mm,窄颈,瘤体指向后内侧,瘤颈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的关系密切(图1a,1b).在全身麻醉下,经翼点入路急诊行显微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 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

    作者:张鸿祺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被检出,对其自然风险的评价和干预措施安全性的评价,引起了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预防性治疗虽然可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但绝大部分患者的UIAs终生不会破裂.目前,无论是开颅手术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均并非绝对安全.

  • 3.0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

    作者:李永东;陆靖;孙贞魁;李明华;谭华侨;王武;陈元畅

    目的 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以该301例为研究对象,容积重建DSA(VR-DSA)为金标准,评估3D-TOF-MRA在诊断微小动脉瘤中的价值.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脉瘤的数目及动脉瘤位置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301例中,3D-TOF-MRA共检测出动脉瘤患者135例(149个).①以患者为样本数,3D-TOF-MRA检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98.5%、94.7%、95.6%及 97.0%.以动脉瘤为样本数,上述指标分别为96.8%、98.6%、95.3%、94.6%及98.9%.②与无SAH患者比较,3D-TOF-MRA诊断SAH的假阴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准确率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单发或多发动脉瘤对诊断动脉瘤无影响.④3D-TOF-MRA诊断位于大脑前动脉、椎 - 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高,均为100%,诊断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的准确性分别为97.3%和98.4%.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椎 - 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比较,3D-TOF-MRA诊断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准确性略低,P= 0.039.结论 3D-TOF-MRA对微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高,基本可以替代DSA.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