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孙庆利;孙阿萍;傅瑜;樊东升

    目的 分析肾病综合征(NS)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NS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6例(NS组),并按照1:2比例收集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32例不伴N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无NS组.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脑梗死病因分型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间的差异.结果(1)NS组患者高脂血症比例高于无N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6比15/26,P<0.01);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NS组与无NS组的多发或单发病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S组以多发病灶非单一供血区为主(8/16),无NS组以单发病灶为主(25/32).(3)NS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无NS组[(4.4±1.3)g/L比(3.4±1.1)g/L],而血白蛋白水平低于无NS组[(26±5)g/L比(39±4)g/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NS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发性病灶及非单一供血区病灶更常见,其发生脑梗死的机制可能有别于一般的脑梗死,应引起重视.

  • 伴髓周静脉引流的岩尖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治分析

    作者:李静伟;李鹏;杜世伟;张鸿祺;凌锋;李桂林

    目的 探讨伴髓周静脉引流的岩尖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02年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伴髓周静脉引流的岩尖区DAVF患者30例,均经DSA确诊.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 .结果(1)30例患者中,男25例(83.3%),女5例(16.7%);发病年龄19~68岁,平均(50±12)岁;病程0.3~24.0个月,病程中位数为3.0(1.0,5.0)个月.首发症状中,脑干或高位颈髓水肿者28例(93.3%),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6.7%).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7±1.1)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为65.0(0.0,81.3)分.(2)来自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幕缘支(30例,100.0%)和来自颈外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岩支(21例,70.0%)是岩尖区DAVF的主要供血动脉.(3)20例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7例患者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例在部分栓塞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10.0%),其中2例为周围性面瘫,1例为栓塞术后第3天再出血,经治疗完全恢复;因呼吸衰竭死亡者2例(6.7%).(4)28例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9.5(26.0,93.8)个月.随访时mRS和BI评分分别为(1.1±0.7)分和95.0(92.5,100.0)分,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Z=-4.795,均P<0.05).25例(83.3%)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mRS评分≤1分,BI评分≥90分),3例(10.0%)患者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评分为2分,80分≤BI评分<90分).结论 伴髓周静脉引流的岩尖区DAVF患者多表现为脑干或高位颈髓水肿症状,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但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使多数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 miR-143/145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谷蒙蒙;肖露露;张治中;王猛猛;刘新峰

    目的 探讨miR-143/145的编码基因启动子区域rs4705342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卒中的关系.方法 基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连续纳入了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66例LAA卒中患者,同期纳入1152例健康体检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当地成年(年龄≥18岁)汉族居民作为对照组.通过SNPscan技术对rs4705342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rs4705342多态性与LAA卒中风险的相关性,并根据各风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在显性模型中,携带TC/CC基因型较携带TT基因型者发生LAA卒中的风险降低(校正OR=0.79,95%CI:0.65~0.96,校正P=0.018).分层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0.71,95%CI:0.54~0.95)、无糖尿病史(OR=0.76,95%CI:0.61~0.95)及无吸烟史(OR=0.74,95%CI:0.58~0.95)人群中,携带TC/CC基因型较携带TT基因型发生LAA卒中的风险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miR-143/145编码基因启动子区域rs4705342 TC/CC基因型与中国汉族人群较低的LAA卒中的发病风险相关.

  • 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霖;朱琳;单桂香;曹磊;刘秀贞;朱悦桐;张宇航;钱李果;宋为群

    在康复治疗的帮助下,出现偏瘫的卒中患者可能逐渐恢复部分运动功能,从而实现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和社会.但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尤其是手功能恢复缓慢,而上肢功能的恢复又是决定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活独立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关于手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如无创性脑刺激技术、电子计算机及机器人辅助技术.笔者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 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炎性反应与阿司匹林治疗的进展

    作者:翟晓东;于嘉兴;向思诗;马永杰;张鸿祺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患病率为1% ~5%[1-2].IA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严重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3-5].目前,显微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IA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对破裂风险相对较低以及由于解剖结构或位置特殊而具有较高治疗风险的IA,外科治疗带来的风险与获益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深入研究IA形成、发展和破裂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制,从中发现非侵入性治疗的干预靶点是未来的研究方向.颅内动脉壁炎性反应在IA的形成、发展及破裂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6-7],这使得药物干预IA成为可能.

  • 颅脑外伤后脑膜中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并文献总结

    作者:陆夏;徐磊;肖虹;黄涛;唐小勇;胡晞

    患者 男,77岁,于2017年9月4日行走时遭电动自行车撞倒,具体过程不祥.患者刚受伤时,可见头部左侧顶部头皮血肿及头皮擦伤,意识清楚,无恶心、呕吐,四肢活动自如,随后出现意识障碍,20 min内进展至呼之不应.约伤后1h就诊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体格检查: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分,左侧、右侧瞳孔直径分别为1、3 mm,对光反射均消失.急诊行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颞叶血肿"(图1).因血肿位于左侧颞叶区,考虑可能合并动脉瘤,遂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见左侧颅骨下动脉瘤样结构,骨窗见该结构邻近骨折线,重组血管后见与左侧脑膜中动脉相连,考虑左侧脑膜中动脉假性动脉瘤(图2 ~5 ).收入神经外科病房时,患者昏迷,GCS评分4分.患者合并有哮喘和高血压.

  • 颈内动脉极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不全再通患者血运重建术前超声评估价值分析

    作者:张楠;华扬;周瑛华;杨洁;杜利勇;赵越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评估颈内动脉次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复合手术(CEA+介入)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管再通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狭窄率≥95.0%)、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89例.根据术前超声对血管结构特征的评估,将89例颈内动脉次全闭塞患者分为颈内动脉极重度狭窄(ESS)组40例和颈内动脉闭塞不全再通(IRO)组49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病变段血管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管再通率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血运重建的血管再通率为80.9%(72/89),ESS组血管再通率(90.0%,36/40)明显高于IRO组(73.5%,36/49,χ2=3.894,P=0.048).术前ESS组的颈内动脉远段内径小于IRO组[(2.2±0.4)mm比(2.8±0.9)mm,t=-3.901,P<0.01];ESS组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295.0(190.7,400.2)cm/s]明显高于IRO组[82.0(37.0,164.5)cm/s,Z=-5.411,P<0.01],而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13.0(8.2,19.0)cm/s]及舒张期末流速[6.0(4.0,9.7)cm/s]明显低于IRO组[分别为21.0(13.5,35.0)、9.0(6.0,14.5)cm/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颈内动脉ESS患者CEA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颈内动脉IRO患者,术前超声评估可明确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病变类型,筛选手术病例,提高血管再通率.

  • 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张力;王汉东;潘云曦;丁可;祝剑虹;茅磊

    目的 探讨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收治的21例行经翼点或单侧额下入路前颅窝底DAVF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CT、CT血管成像、MRI、MR血管成像、DSA),其中出血患者8例,非出血患者13例.根据Cognard分型法对21例患者进行Cognard分型.DAVF位于一侧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DAVF靠近中线的患者采用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出血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意识状态.术后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8例出血患者中,脑内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均以自发性颅内出血引起的头痛伴意识不清为首发症状;CognardⅢ型3例,Ⅳ型5例.13例非出血患者中,1例有明确的眼部外伤史并以突眼为首发症状,8例以头晕为首发症状,3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1例以突眼为首发症状.3例术前头部CT检查仅表现为前颅窝底占位性病变;9例术前头部MRI或MR血管成像检查表现为前颅窝底杂乱增粗的异常血管流空影;6例术前头部CT血管成像检查表现为前颅窝底硬脑膜起源的扩张静脉;17例术前DSA检查示瘘口均位于筛板处,供血动脉为眼动脉发出的筛动脉或颌内动脉的终末支,7例有脑膜中动脉的分支参与供血,引流静脉均为皮质静脉并汇入上矢状窦.4例初期仅完善头部CT检查并误诊,2例误诊为前颅窝底肿瘤,2例误诊为动脉瘤,均在DSA检查后确诊.所有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术后复查DSA均未发现异常的瘘口及迂曲扩张的引流静脉.8例出血患者术后(11±3)d GCS评分示患者的意识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分别为:(7±2)、(9±1)分,t=-4.646,P<0.05],其中4例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无不适主诉及复发.13例非出血患者中5例术后定期随访无不适主诉及复发.结论 前颅窝底DAVF有较高的出血倾向和特殊的血管构建形式.显微手术是治疗前颅窝底DAVF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出血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善非常重要.

  • 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观察

    作者:何旭英;段传志;张剑波;曾文贤;李振均;李西锋

    目的 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7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均置入1~3枚直径大的LEO支架(5.5 mm×75.0 mm或5.5 mm×50.0 mm),1例患者联合置入Solitaire支架,3例患者联合置入微弹簧圈.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DSA及MRI随访.结果 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2周临床症状均有改善;1例患者术中发生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给予溶栓及支架置入后血管再通.DSA影像随访均有修复,短期随访临床症状改善,但MRI的复查结果示血管外血栓未见明显变化;2例患者远期随访,吞咽困难有加重,其中1例新发脑积水.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VBD短期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对占位引起的临床症状,长期疗效仍不确切.

  •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M1段累及分支囊状动脉瘤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锦;戴冬伟;黄清海;许奕;刘建民;洪波

    目的 探讨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M1段累及分支动脉囊状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16例大脑中动脉M1段累及分支动脉的囊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结果 及其随访结果.结果16例患者中,破裂动脉瘤3例,未破裂动脉瘤13例,均为宽颈动脉瘤且瘤颈或瘤体累及分支动脉.(1)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7例.支架置入后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其中1例发生缺血并发症,原因为术中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13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4~24个月,中位数6.0(5.5,8.5)个月],其中10例达到完全栓塞,1例进一步血栓形成,1例保持稳定,1例瘤颈少量复发.(3)15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4~36个月,中位数19(12,24)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1分,无一例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累及分支动脉的囊状动脉瘤安全、有效,但仍需要更大样本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

  • 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行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

    作者:彭亚;宣井岗;陈荣华;邵华明;朱旭成;曹洁

    目的 初步评价在颅内血管迂曲情况下,采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至目标位置,实施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Willis覆膜支架,对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和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进行动脉腔内隔绝血管重建术.由于患者血管迂曲,采用Navien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支架到位,即在同轴导管系统下,先将5 F Navien中间导管头端越过病变部位,然后将Willis支架在中间导管内输送至病变部位,再回撤中间导管,Willis支架即可定位在病变血管段.结果 (1)2例术中Willis支架均顺利到位,球囊扩张后释放.1例TCCF因为支架在海绵窦近端弯曲处,回撤球囊支架略有移位,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略有对比剂内漏.对另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即刻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不显影.(2)2例患者在术后1、3个月复查CT血管成像,显示血管重建良好.支架置入后1个月随访TCCF患者,突眼及杂音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随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右侧动眼神经麻痹明显缓解.结论 在迂曲颅内动脉使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到位,具有辅助作用,较传统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技术初显优势.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