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

    作者:何飞;黄河;龚跃昆;李世和

    目的分析导致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 13例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患者均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闭合穿钉 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 11例,术中同时植骨 9例.所有病例术中均行静力型交锁,其中 4例后期动力化. 结果 13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12~ 23个月,平均 14.5个月.结论扩髓型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效果满意,治疗的关键在于扩髓、选择合适的髓内钉、必要时动力化锁定.

  • 股骨重建钉治疗同侧股骨颈、干骨折

    作者:陈庆泉;侯春林;刘岩;陈爱民

    目的探讨使用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颈、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手术要点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方法对 12例使用股骨重建钉治疗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采用闭合穿钉、闭合或小切口切开复位,用三维瞄准器锁定远骨折端,股骨颈保持 15°前倾角置入 2枚拉力螺纹钉. 结果 11例获得随访,随访平均时间 12.3个月( 6~ 58个月).远期疗效按马元璋评定标准:优 5例,良 4例,可 2例,优良率 81.8%,平均股骨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5.2个月、股骨干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6.7个月,一期骨折愈合率达到 72.7%,其中 3例术后 10, 12, 15个月远骨折段骨延迟愈合,改为动力固定, 4~ 6个月后骨折愈合.无股骨头坏死征象.结论股骨颈骨折强调不切开复位,并争取解剖复位;股骨干骨折则常规闭合穿钉、小切口复位、有限扩髓、静力固定.股骨重建钉是目前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 单边外固定器在肱骨干下1/3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振宙;侯树勋;张伟佳;李文峰;商卫林;吴闻文

    目的回顾分析单边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干下 1/3骨折的效果.方法 1997年 10月~ 2002年 10月 33例肱骨干下 1/3骨折 ,年龄 18~ 70岁(平均 31岁),其中横形骨折 3例、斜形骨折 1例、螺旋形骨折 9例、粉碎性骨折 20例. 15例行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固定, 10例行切开复位、外固定器固定, 8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器固定. 9例桡神经损伤者均行桡神经探查.结果随访 8~ 24个月(平均 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 11~ 22周,平均 14周.术后有 2例桡神经损伤,与术前的 9例桡神经损伤在后一次随访时均恢复功能.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有 7例外固定针孔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针道清创后好转.结论单边外固定器结合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在肱骨干下 1/3骨折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及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肱骨 骨折 外固定
  • 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急性下颈椎严重损伤

    作者:刘智;孙天胜;刘树清;李京生

    目的探讨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急性严重颈椎损伤的价值.方法分析总结采取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 8例急性严重颈椎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在受伤后 96 h内实施手术治疗,其中 2例为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 6例为骨折脱位伴有相应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术前脊髓功能 7例为 A级, 1例为 B级.平均随访 14个月.脊髓功能有 2例达到 D级, 3例 C级, 1例 B级, 2例无变化仍为 A级.所有植骨椎间隙均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保持良好.结论对于急性颈椎损伤,在影像学显示颈椎管前后方均有明显压迫且脊髓功能严重受损时,实施前后路一期手术是达到及时充分减压、即刻稳定、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 股骨近端髓内针(PFN)治疗转子部骨折

    作者:武勇;孙林;安贵生;王满宜;贾国胜

    目的总结使用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针( PFN)治疗转子间和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经验,提高转子部骨折的治疗水平. 方法 1999年 5月~ 2001年 9月使用 AO产 PFN治疗 49例转子部骨折病人,手术使用骨科牵引床, G型臂影象增强器,采用闭合复位、锁定技术.骨折均为闭合型, AO分类 3-1 A1型 11例, 3-1 A2型 24例, 3-1 A3型 14例. 结果 49例病人中 46例 3~ 4个月时全部骨性愈合,髋关节屈伸活动恢复 95%以上,旋转活动恢复 85%. 1例出现术后髋螺钉退出. 结论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针( PFN)治疗转子部骨折具有手术简单、有效、微创的特点,骨折的固定更稳定,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病人能更早地离床负重.

  • 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关节部位骨折

    作者:王卫国;蔡锦方;赵刚;梁进;张抒;曹学成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方法、疗效、特点.方法应用可吸收螺钉、可吸收棒治疗关节部位骨折 66例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 27个月,平均 14个月,疗效优 50例,良 11例.结论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符合关节部位骨折的特点,免除患者二次手术痛苦和骨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疗效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锁定加压胫骨远端髓内钉治疗胫骨下段骨折(附13例报告)

    作者:王家林;高堂成;张春才;王秋根;许硕贵;张秋林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髓内钉在胫骨下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在电视透视下闭合复位、锁定加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 13例,其中闭合骨折 8例,开放骨折 5例.开放骨折按 Gustilo分类,Ⅰ型 2例,Ⅱ型 2例,Ⅲ A型 1例. 结果 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 24个月(平均 14个月).疗效评定采用 Johner-Wruh评分标准:优 10例,良 2例,可 1例.无 1例感染,无断钉和骨不连. 结论对于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锁定加压髓内钉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 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作者:陆晴友;王秋根;张秋林;唐昊;沈洪兴

    目的探讨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32例 38侧跟骨骨折,按 Sanders分型,分别对 15侧 SandersⅡ型骨折采用 C臂透视经皮穿针撬拔复位加石膏外固定、 23侧 SandersⅢ-Ⅳ型骨折运用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 Y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 6~ 36个月.术后按 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总体优良率为 81.6%. 结论 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 ,宜选用撬拔复位石膏外固定;而 Sanders Ⅲ-Ⅳ型骨折需切开复位内固定.

  • 大重量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

    作者:蒋振松;张佐伦;袁泽农;孙建民;王大川

    目的探讨大重量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的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本组 8例,男 5例,女 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3周~ 6个月,平均 2.5个月,入院后行颅骨牵引,逐渐增加重量,难以复位者行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8例患者均获较好的复位,其中 6例获完全复位;复位牵引重量 10~ 18kg,平均 13.5kg; 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 14.5个月,按 Frankel分级,除 1例 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 5例均有恢复,分别改善 1或 2级;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 结论采用大重量颅骨牵引,难以复位者辅以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疗效满意.

    关键词: 颈椎 脱位 牵引 复位
  • 单纯颈椎屈曲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比较

    作者:吴叶;贾连顺;李家顺;袁文;陈德玉

    目的比较采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和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病人的治疗结果. 方法对 45例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患者随访 2~ 3年,其中 24例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 21例行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通过调查表格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拍片检查患者骨折愈合及颈椎后突畸形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异;骨折处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 12.5周;外固定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 20d,而手术组为 14d;外固定组颈椎平均后突畸形的角度是 12.6°,而前路手术组为 4.2°,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001). 结论治疗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患者,颈椎前路手术能更好的恢复脊柱的矢状位对线,缩短住院时间.

  • 椎弓根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梁裕;龚耀成;郑涛;曹鹏;吴文坚;张兴凯

    目的研究椎弓根固定器械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指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 121例应用椎弓根器械进行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 0.5~ 6.1年,平均 3.1年.应用 Suk标准进行影像学融合情况评估; VAS进行疼痛评估;以 Oswestry功能丢失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VAS (0~ 10分 )评分:术前 9.5~ 6.8 (平均 8.5),术后 0~ 5.3 (平均 4.1); Oswestry:术前 30~ 80(平均 64),术后 0~ 72(平均 38.5).融合率: 91.74%;临床有效率: 87.60%. 结论椎弓根器械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提高融合率,促进症状改善,缩短康复时间的作用.同时应关注椎弓根器械的性能价格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

  • 股骨转子部骨折手术治疗106例疗效分析

    作者:彭海洲;刘明礼;蔡嘉欣;罗睿

    目的分析使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 106例,平均年龄 72岁,其中行外固定支架治疗 39例,三根斯氏针 3例,麦氏鹅头钉 13例,动力髋螺钉 (DHS) 45例,近端股骨交锁钉 (PFN) 6例. 结果 DHS及 PFN疗效好,优良率为 100%,外固定支架治疗优良率为 87.2%;三根斯氏针治疗优良率为 33.3%;麦氏鹅头钉治疗优良率为 69.2%. 结论股骨转子部骨折能耐受手术者推荐使用 DHS或 PFN,否则应尽可能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 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部撞击症23例的临床报告

    作者:贾涛;钱齐荣;吴海山

    目的分析、总结、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部撞击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 23例肩部撞击症患者为研究组,全部采用改良前肩峰成形术.另 23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结果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 P< 0.05),研究组 23例肩部撞击症患者全部治愈.结论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部撞击症,使肩峰下间隙充分减压,以消除撞击因素,维持肩关节原有的解剖结构,保留第二肩关节的完整性,手术创伤小,早期功能锻练,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明显优于对照组.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治疗分析

    作者:曾志远;潘文誉;曾荣东;施建辉;高招文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保守与手术疗效差别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对 1996年 10月~ 2002年 1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45例疗效进行探讨.结果保守治疗病例脊髓功能恢复程度低.而手术治疗病例脊髓功能恢复程度较高,并且越早手术脊髓功能改善率越高.手术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论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伤后 1个月内手术效果佳,伤后至手术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 后入路固定侧前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魏运栋

    目的介绍后入路固定侧前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方法对 5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采取后入路 AF固定后,探查并侧前减压.结果 37例 AF固定、撑开恢复脊柱序列后脊髓仍受压,患者伤椎椎体前高与正常椎体前高比值为术前 0.49、术后 0.95、随诊 0.81, 伤椎椎体后高与正常椎体后高比值为术前 0.89、术后 0.98、随诊 0.95, Cobb's角术前 26.2°、术后 3.4°、随诊 8.7°.结论单纯后路固定、撑开借助后纵韧带张力使骨块间接复位,起到椎管减压作用是不彻底的,常需手术探查直接减压,并采用骨块按压复位术,可减少并发症.

  •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位)治疗胫骨骨髓炎并骨缺损

    作者:曾剑文;朱庆生;边子虎;刘文剑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髓炎并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990~ 2001年对 36例胫骨骨髓炎并骨缺损的患者采用健侧(19例) 和患侧(17例)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 (位) 治疗,术后随访 1~ 11年.参照 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以正常肢体功能的百分数表示,对移植腓骨的转归,参照国际挽救肢体讨论会上制定的 " 同种及带血管骨移植放射学评价方法 " 进行评价.结果取健侧腓骨移植的患肢功能平均恢复 86% ,移植腓骨平均愈合时间为 15周;骨髓炎复发 1例,骨折及骨延迟愈合 2例,平均 41周移植骨明显变粗;取患侧腓骨移位的患肢功能平均恢复 78% ,移植腓骨平均愈合时间为 16周;骨髓炎复发 1例,骨折及骨延迟愈合 3例,平均 43周移植骨明显变粗;两组患肢功能恢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带血管蒂腓骨移植 (位) 是治疗胫骨骨髓炎并骨缺损的较好方法,健侧腓骨移植功能恢复优于患侧.

  • 仅吻合一侧指动脉的甲根部断指再植25例

    作者:刘学贵;黄卫东;徐基农;祁雄峰;张铭盛

    目的介绍甲根部断指再植的一种方法.方法对甲根部平面离断的 25例病人,采用吻合一侧动脉,吻合口以远动脉弓发出的分支分别结扎,保留一条较细中央分支,不行静脉吻合或动脉静脉化.结果 25例中 24例再植成活,1例坏死,成活手指外观、功能好.结论只吻合一侧动脉、不吻合指腹静脉、吻合口以远动脉弓发出的分支分别结扎保留 1条较细中央分支的断指再植方法,手术省时、有效.

    关键词: 断指 再植 末节
  • 带瞄准装置的交锁髓内针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附76例报告)

    作者:师继红;徐永清;汤逊;马涛;郭远发;李军;陆声;汪新民

    目的总结使用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胫骨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从 1998年 6月~ 2001年 1月所做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和胫骨骨折的病人 76例,其中股骨 30例,胫骨 4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术中股骨均采用开放复位,胫骨闭合复位 26例,开放复位 20例,未使用 C型臂 X光机透视.术后病人即刻行邻近关节功能活动锻炼.结果 30例股骨干骨折 3个月内临床骨愈合 ; 46例胫骨骨折 6个月临床愈合.胫骨、股骨病人中有 30例远端锁钉未能锁上,无断钉断针及感染发生.全部病人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达正常的 90% ~ 100%.结论操作简单,不需电视 X光机透视,易于推广.内固定稳定可靠,抗疲劳度好,能早期行功能锻炼,大限度的恢复肢体功能.

  • Pilon骨折59例疗效分析

    作者:刘英杰;刘利芳

    目的探讨 Pilon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 59例 Pilon骨折按保守治疗、有限内固定结合外支架、苜蓿叶形钢板内固定三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参照 Helfet标准,有限内固定结合外支架与苜蓿叶形钢板内固定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治疗方案的选择在 Pilon骨折的治疗、预后中起重要的作用.

  • 胶原膜引导和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现辉;李秀兰;张铁良

    目的探讨促进骨缺损修复和防止骨不连接的新途径.方法 25只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作成 10mm骨缺损,实验侧用胶原膜包绕,对照侧不包绕胶原膜.通过 X线检查、骨密度测定以及组织学检查,判断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实验侧愈合速度及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侧.结论胶原膜有引导和促进骨缺损修复、防止骨不连接的作用.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舒朝锋;崔磊;刘伟;曹谊林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uman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在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志愿者骨髓 9例,密度梯度离心获得 hMSCs,进行诱导培养.光镜下观察诱导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化、原位杂交、 RT-PCR等方法检测胶原和糖蛋白的体外表达情况. 结果经诱导后 hMSCs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向多角形转变,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检测到Ⅰ、Ⅱ、Ⅲ型胶原表达, RT-PCR检测到Ⅰ、Ⅱ、Ⅲ、Ⅹ、Ⅺ型胶原、 aggrecan等 mRNA表达. 结论 hMSCs单层诱导培养条件下,能分泌软骨细胞特征性细胞外基质如Ⅱ型胶原、 aggrecan等,具有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的可能.

  • BMP-2重组质粒转染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及表达蛋白的诱导活性观察

    作者:李建军;韩东;刘建国;孙鸿斌;王宏;王玲;徐莘香

    目的构建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真核表达质粒,使其在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hBMSCs)中表达,并观察表达产物的诱导成骨活性.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 BMP-2基因导入 hBMSCs,流式细胞仪、 ALP检测和 VEGF探针原位杂交分析其对细胞增殖、 ALP活性和 VEGF表达的影响.并利用转染后的培养液上清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 L929),检测其骨钙素、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转染后细胞稳定表达 BMP-2基因, S期细胞比例增多, ALP活性和 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且诱导 L929细胞骨钙素、Ⅱ型胶原阳性表达.结论 BMP-2重组质粒转染 hBMSCs后表达目的蛋白,促进自身增殖、分化和上调 VEGF的表达,并诱导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为 BMP-2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 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PLGA支架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徐洪璋;余斌;陈滨;张丽芸;陈政良;朱平

    目的探讨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fetal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BMSCs)与低热高压法制作的聚丙交酯-乙交酯 (PLGA)支架材料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 方法预制 PLGA支架材料,取 5月胎儿肱骨和股骨骨髓,用单核细胞分离液分离 fBMSCs,含双抗的低糖 DMEM原代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用 FITC标记的抗 CD105、 CD44和用 PE标记的抗 CD34、 CD29对第 4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鉴定,并与 PLGA支架材料复合培养 1周后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的 fBMSCs增殖较迅速,第 4代 CD105阳性细胞占 84.08%, CD29阳性细胞占 88.77%, CD44阳性细胞占 89.53%.复合 PLGA支架材料细胞生长状态良好.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骨组织工程适宜的种子细胞,与低热高压制作的 PLGA支架材料复合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

  • 兔髓核内细胞的培养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作者:余磊;熊绍虎;戴景兴;欧阳钧;原林;吕多赛;陆瓞骥;吕维佳

    目的建立兔髓核内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绘制其生长曲线.方法取一月龄新西兰兔的髓核,胰酶和胶原酶消化, 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MTT法测定细胞 OD值以绘制其生长曲线.结果原代培养髓核内细胞多为多角形,另有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内含空泡.随传代培养的次数增加,细胞形态渐变为梭形,出现反分化的特性.生长曲线显示,髓核内细胞在 19d时达到高峰.结论成功建立了兔髓核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的研究打下基础.在实际应用时,以采取次代细胞为佳,并应将其培养至第 19天.

  • 腰椎后路术后骶棘肌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曹鹏;吴华成;张伟滨;杨庆铭

    目的观察腰椎后入路手术时骶棘肌不同程度的外科创伤与其组织形态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20只随机均匀地分为五组: A组 (对照组 ),B组 (假手术组 ),C组(低张力组) ,D组(高张力短时间组) ,E组(高张力长时间组).每组分别于术中骶棘肌牵开前、术后即刻、术后 2d、 1周、 2周、 1月、 2月取压力感应片下的深层骶棘肌肌肉,分别送石蜡、冰冻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各后路手术实验组随骶棘肌剥离、牵拉和持续时间的逐渐加大而呈现逐渐加剧的病理改变,总的结果是呈现变性、坏死和修复反应的顺序演变.在损伤早期,主要呈现不同程度的横纹肌细胞间水肿、炎细胞浸润和核内移;严重者可出现腊样变性及液化性坏死,腊样变性肌细胞.从术后第 1周起,肌组织的坏死越来越明显 ,并逐渐向修复反应过渡,可出现片状的小群状肌萎缩或肌纤维同型化;后期主要的是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并替代大片萎缩的肌纤维.电镜的病理改变与光镜结果相一致,后期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大量脂滴聚集现象.结论不同程度的骶棘肌剥离、牵拉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骶棘肌损伤,其牵拉力和持续时间的大小与组织学结果相平行,电镜与光镜组织学结果是相一致的;多种损伤机制(压迫、缺血、代谢紊乱、失神经支配)参与了后路手术时对骶棘肌的损伤反应.

  • 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进展

    作者:官士兵;陈德松;顾玉东

    副神经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重要动力神经.本文介绍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历史,及近年来副神经解剖的进展;并重点讨论、比较副神经各种移位方式及其恢复效果,分析副神经移位术式的趋势,认为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恢复肩关节外展功能是较好的选择,且在副神经移位时保留斜方肌上部功能,利用副神经的远端终支移位是现在临床应用的趋势;并讨论了影响副神经移位疗效的各种因素.

  • 人工关节外科新进展

    作者:刘志宏;杨庆铭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经过 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严重髋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术方法而广泛开展.现在骨水泥技术增加全髋假体的稳定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磨损仍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材料配方和制作工艺的改进,新型金属-金属假体的磨损率较低,微创小切口技术开始用于全髋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髋臼全髁假体设计改进上有活动载荷假体 (如 LCS假体 ),高屈曲度假体 (屈曲 150°),单髁关节置换适用于下肢力线良好的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或骨坏死的患者,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更精确完善.

  • 雪旺细胞移植与周围神经再生

    作者:江长青;刘小林

    广泛阅读近年来有关人工神经方面的文献,重点了解桥接神经的移植体和雪旺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自体材料,异体材料和合成材料均可作为桥接神经缺损的神经导管,以化学萃取的同种异体神经较为理想,雪旺细胞体外纯化和培养后仍具有生物活性,用微注入法把雪旺细胞植入移植物内可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理想的人工神经应由有特定的三维结构的生物材料和有生物活性的雪旺细胞构成,雪旺细胞在支架内有序的分布,类似于 Bü ngner带.

  • 跟骨骨折

    作者:唐昊;杨超;谭瑞星;王秋根;张秋林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多因从高处跌下所致.其合适的骨折分型、治疗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和术后处理仍存在争议.跟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和关节内骨折. Sanders的分型方法对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跟骨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保守治疗适合于移位小的骨折,对于移位大或粉碎的骨折可应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并发症有张力性水疱,筋膜间隙综合征,伤口裂开,伤口感染,疼痛,距跟关节炎等.本文对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分型、评分、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 骨质疏松症与脊柱骨折

    作者:罗先正;郭艾;王宝军

    骨折为骨质疏松为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既是发生再骨折的高危因素,又是预测再次骨折发生的重要指标.脊柱骨折作为再次骨折的高危因素,它反映了患者骨结构的退变和骨强度 (BMD)的下降.预测再次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时,结合骨密度降低和有无脊柱骨折,将更有价值.通过 X线片可以对脊柱骨折进行评估和分级, Genant半定量法对脊椎骨折进行评估,不需测量椎体高度,较为简便、实用.在药物疗效的评估上,只有将 BMD和脊柱骨折结合起来,结果才更为客观、准确.既能增加骨密度又能减少脊椎骨折发生的药物是为理想的药物.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 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的研制及其生物力学

    作者:尹庆水;艾福志;夏虹;吴增晖;麦小红;刘景发

    目的研制一种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系统,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研制各种型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和复位器等配套器械.选 12具新鲜成年颈椎标本,分别进行三维运动范围实验和螺钉拔出力实验.与其它内固定方法作比较分析. 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三维运动范围,该钢板固定和 Magerl+ Brooks固定在各个方向上均无显著差异( P >0.05).其抗屈伸、侧屈和旋转均强于其它三种内固定方法.寰椎螺钉的大拔出力显著高于枢椎和 C3椎体固定螺钉,枢椎螺钉与 C2螺钉等效. 结论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设计新颖,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满足临床内固定需要.

  • 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王斌;汤锦波;顾剑辉;龚炎培;谢仁国;谭军;徐燕

    目的通过比较连续周边缝合( Running)、 Cross-stitch、 Halsted及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 36根新鲜成年猪后蹄Ⅱ区屈肌腱随机分成 4组,分别用连续周边缝合( Running)、 Cross-stitch、 Halsted及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进行修复.将缝合好的肌腱等速拉伸至完全断裂,并用材料力学测定仪( Instron 4411)测定 2-mm间隙形成负荷、大负荷,计算断裂功耗. 结果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 2-mm间隙形成负荷为 (53.2± 6.0)N、大负荷为 (68.8± 6.9)N、刚度为 (6.6± 0.7)N/mm,为各组中高;断裂功耗为 (0.784± 0.075)J与 Halsted法相近 ,高于 Cross-stitch及 Running法. 结论该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 Running、 Cross-stitch、 Halsted法,能提供较大的抗张强度、有效抵御间隙形成、操作简便,有利于肌腱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关键词: 肌腱 缝合 生物力学
  • 髋臼横形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作者:陆爱清;孙俊英;董天华;唐天驷

    目的探讨髋臼横形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方法用左右配对的 24个髋关节标本,按不同的内侧顶弧角截骨,建立横形骨折模型.分别用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 P+ S)、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 S+ P)、后柱双钢板( N/P× 2)及前柱单钢板( P/N)等 4种方法对骨折模型进行内固定,然后加载垂直压缩载荷,通过测试骨折的纵向、水平位移和轴向刚度,以比较各内固定方法的稳定性.结果 4种内固定方法中,在加载 800N时, S+ P、 P+ S、 N/P× 2和 P/N组的骨折纵向位移分别为 3.99mm、 4.09mm、 5.07mm和 5.66mm,平均水平位移分别为: 0.015mm、 0.016mm、 0.022mm和 0.025mm,平均轴向刚度分别为: 205.77N/mm、 207.52N/mm、 162.3N/mm和 146.67N/mm. F检验显示前、后各 2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结论髋臼横形骨折内固定以前柱钢板+后柱螺钉、前柱螺钉+后柱钢板方法较理想,其中前柱螺钉+后柱钢板佳.

  • 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改良术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天兵;姜保国;方有生;陈德松

    目的寻求健侧 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佳吻合部位.方法在 10具 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结果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 (8.2± 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 (4.8± 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 (6.7± 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 (6.3± 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 (4.0± 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 (29.0± 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 (18.0± 1.8)cm.结论健侧 C7神经根移位修复桡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的佳吻合部位是锁骨下区,在此部位吻合不但能保证肱三头肌功能恢复,而且大大缩短桥接神经的长度.

  • 新生鼠和成年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强;贾连顺

    目的研究新生鼠和成年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新生鼠和成年鼠腰段脊髓半切洞损伤,取E14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到损伤区,手术后4、8、12周,进行组织学检查,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的胚胎脊髓在宿主脊髓中存活.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潜峰时的恢复,新生鼠移植组均优于成鼠移植组(P<0.05).结论通过各种功能检查(CBS,SEP,MEP)表明胚胎脊髓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新生鼠和成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 各型Hangman骨折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李凭跃;尹庆水;赵卫东

    目的模拟建立各型 Hangman骨折模型并测试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方法 6具新鲜 C0- 4尸体标本,依次按 Levine-Edwards诊断标准依次制成Ⅰ型、Ⅱ A型和Ⅱ型 Hangman骨折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依次按照①正常;②Ⅰ型骨折;③Ⅱ A型骨折;④Ⅱ型骨折顺序测试其三维运动范围( ROM)(因Ⅲ型骨折在生物力学实验模型上无法准确模拟,故未列入本次实验范围).结果自Ⅰ~Ⅱ型骨折, ROM值逐渐增大.Ⅰ型骨折组与对照组相比除旋转有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无显著性差异;Ⅱ A型骨折组及Ⅱ型骨折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Ⅱ A型骨折组与Ⅰ型骨折组相比除后伸无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有显著性差异,而Ⅱ型骨折组与Ⅰ型骨折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Ⅱ型骨折组与Ⅱ A型骨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Hangman骨折稳定性自Ⅰ~Ⅱ型逐渐降低;Ⅰ型骨折为稳定性骨折,Ⅱ A型骨折稳定性强于Ⅱ型骨折,Ⅱ型为不稳定骨折.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