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经半椎弓根螺钉固定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中上胸椎的拔出力比较

    作者:周纪平;刘彬;杨永军;谭远超;王增梅;徐曼琼

    目的 通过比较经半椎弓根固定技术与传统经椎弓根固定技术固定中上胸椎的螺钉拔出强度,评价半椎弓根螺钉固定中上胸椎的生物力学效果. 方法 中上胸椎标本3具共24个椎体,分别采用传统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弓根组)和经半椎弓根螺钉固定(经半椎弓根组).根据所用螺钉规格不同将其分为3种不同测试条件:C1螺钉直径4.0 mm,长度40 mm;C2螺钉直径5.0 mm,长度45 mm;C3螺钉直径6.0 mm,长度45 mm.测试并比较两组螺钉的拔出力. 结果 C1条件下经椎弓根组的拔出力[(890.0±102.0)N]大于经半椎弓根组[(780.0±100.2)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条件下经椎弓根组的拔出力[(940.2±116.3)N]与经半椎弓根组[(906.0±103.3) 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条件下经椎弓根组拔出力[(899.3±119.2)N]与半经椎弓根组[(962.0±119.2)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当使用较细的螺钉(直径4.0 mm)固定时,中上胸椎半椎弓根螺钉固定不如椎弓根螺钉固定坚强;但当使用较粗的螺钉(直径6.0 mm)固定时,中上胸椎传统经椎弓根固定因椎弓根较细小,螺钉挤爆了椎弓根壁致使把持力明显下降,经半椎弓根螺钉固定拔出力与经椎弓根固定无显著差异,安全性明显优于经椎弓根固定.

  • 肱骨小头-滑车骨折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李明;马腾;薛汉中;李忠;张堃;朱东

    肱骨小头-滑车骨折的发病率较低,约占全部肘关节周围骨折的1%,肱骨远端骨折的6% [1-3],其损伤机制多是前臂伸展时摔倒[4-5],轴向应力经前臂由桡骨头传导至肱骨远端,造成肱骨小头在冠状面上发生剪切骨折,并常累及滑车关节面,因此,也称为肱骨远端冠状面剪切骨折[6-7].

    关键词:
  •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治疗的老概念与新方法——第三代肱骨近端髓内钉的设计理念和临床实践

    作者:吴晓明;吴剑宏;王秋根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新趋势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2.5% ~5.0%[1-2].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延长,发病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3],同时骨折严重性也随之增加,无移位或轻微移位骨折占整个肱骨近端骨折的比例下降了近50%[2,4].

    关键词:
  • 闭合复位半伸直位髌上入路META-NAIL和SURESHOT远端锁定系统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和炎;胡孔足;隋聪;卜海富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半伸直位髌上入路META-NAIL和SURESHOT远端锁定系统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2月采用闭合复位半伸直位髌上入路META-NAIL和SURESHOT远端锁定系统治疗的19例胫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32~58岁,平均39岁.骨折AO分型:41-A2型2例,42-B2型6例,42-B3型4例,42-C2型6例,42-C3型1例.闭合性骨折9例;开放性骨折10例,按Gustilo分型:Ⅰ型9例,Ⅱ型1例.多段骨折7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软组织损伤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按Lysholm评分系统评定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5~70 min,平均50.5 min.术后无感染、栓塞、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软组织损伤情况与术前相比无加重,均一期愈合.17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6~ 20个月(平均7.0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为(94.0±3.5)分,与术前的(46.0±5.5)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半伸直位髌上入路META-NAIL和SURESHOT远端锁定系统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术中复位简单,固定可靠,对治疗一些复杂胫骨骨折有一定优势.但其对髌股关节面软骨的影响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 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对比

    作者:朱成栋;乔高山;朱乐银;夏建忠;印文彩

    目的 比较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5例采用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60 ~ 78岁,平均(64.8±4.4)岁.22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组),男6例,女16例;年龄60 ~ 82岁,平均(65.9±3.9)岁.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末次随访时测量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角度,并采用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等.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内固定组、外固定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2.2)、(10.3±1.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掌倾角(11.44°±4.53°)、桡骨高度[(11.46±2.75)mm]明显优于外固定组[(7.61°±3.67°)、(6.89±2.9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及旋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8.0% (22/25)、59.1% (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1例患者拇长伸肌腱断裂,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外固定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螺钉松动,1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僵硬. 结论 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选择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能达到理想复位,能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和再移位,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

  • 比较不切开与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

    作者:樊健;蒋波;陈凯;朱辉;袁锋;梅炯;程黎明;俞光荣

    目的 比较不切开与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采用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42例,女23例;年龄20 ~ 68岁,平均42.5岁.术中注意钻头轻缓穿透背侧骨皮质、增加腕背切线位透视精准螺钉长度,钢板放置不超越“分水岭”;65例患者术中有30例不切开旋前方肌(不切开组),骨折复位后钢板从旋前方肌下方插入;30例切开旋前方肌(切开组).术后从X线片及CT片分析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放置是否良好;术后6周、3个月比较不切开组患者与切开组患者在腕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度、握力、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腕关节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方面的差异. 结果 65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2.2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X线片及CT片示骨折均有效愈合,钢板内固定位置良好,但两组各有1例患者的螺钉穿出背侧骨皮质.术后6周不切开组患者的VAS评分及DASH评分低于切开组,不切开组的前臂旋转范围、握力占健侧百分比高于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增加腕部背侧切线位透视可精准确定螺钉长度,减少伸肌腱损伤;不超越“分水岭”放置内固定物是减少屈肌腱损伤的关键,而旋前方肌的保留可有效保护屈肌腱,能更早恢复腕关节功能及缩短康复时间.

  • 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孤立性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刘观燚;罗从风;赵华国;李庆;庄云强;冯建翔;校佰平;马维虎;徐荣明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不暴露腓总神经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孤立性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9例孤立性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40 ~ 58岁(平均47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改良后外侧入路不暴露腓总神经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根据术后即刻X线片所示的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情况采用DeCoster等分级系统进行评价.随访时通过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复位丢失情况和内固定位置等,并根据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膝关节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平均29个月(24 ~ 40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2周(10~16周).术后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好6例,中等3例.术后24个月时未见明显关节面复位丢失(>2 mm),未发现明显的膝关节不稳和疼痛、内固定物失效和断裂.术后24个月患肢运动幅度的平均范围为117°(110°~ 134°).改良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3分(85~97分). 结论 改良后外侧入路可以作为孤立性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之一,但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喙突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刘磊;杨延江;郭家良;杨宗酉;孙家元;陈伟;赵海涛;王海立;殷兵

    目的 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喙突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喙突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Ogawa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10年期间喙突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共收集76例喙突骨折患者,男57例,女19例,男女比为3.00∶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 50岁(30.26%);骨折根据Ogawa分型:I型34例(44.74%),Ⅱ型42例(55.26%).A组37例,男女比为3.63∶1,平均年龄为(41.4±15.5)岁;B组39例,男女比为2.55:1,平均年龄为(43.6±18.6)岁.A组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 ~ 40岁和41 ~50岁,均占29.73%(11/37);B组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 ~ 50岁,占30.77% (12/39);两组患者男女比、平均年龄、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p>0.05);A组骨折高发类型为OgawaⅡ型骨折,占67.57%(25/37);B组骨折高发类型为Ⅰ型,占56.41% (22/39),两组患者骨折Ogawa分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喙突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 ~50岁,平均年龄呈增长趋势,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类型为OgawaⅡ型.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锁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杨宗酉;杨延江;郭家良;孙家元;刘磊;陈伟;陈霄;殷兵;王娟

    目的 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锁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锁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纳入锁骨骨折3 516例,占全身骨折的2.78%(3 516/126 479),男女比为2.40∶1.儿童(<16岁)锁骨骨折949例(26.99%),成人锁骨骨折2 567例(73.01%),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38%(2 567/107 648).成人骨折高发类型为15-B型,占78.18% (2 007/2 567).A、B组锁骨骨折分别为1 404、2 112例,分别占同期全身骨折的2.15%(1 404/65 267)、3.45%(2 112/61 212),男女比分别为2.73∶1、2.21∶1,骨折高发年龄段分别为41~50岁、0~ 10岁.A组与B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成人锁骨骨折分别为1 104、1 463例.与A组相比,B组成人锁骨骨折占同期全身骨折的构成比由1.99%(1 104/55 423)升至2.80%(1 463/52 225),男女比由3.15∶1下降至2.62∶1,骨折高发类型15-B型比例由83.70%降至74.0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 结论 10年期间锁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78%,而成人锁骨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2.38%.与前5年相比,后5年的锁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构成比上升,15-B型骨折患者的构成比降低,虽然男性患者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但成人锁骨骨折中男性仍多于女性.

  • 外固定技术在骨科运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徐永清;范新宇

    1840年,Malgaigne首先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开启了外固定支架临床使用的先河[1].20世纪中后期,随着张力-应力法则[2-3]的提出,Ilizarov技术逐步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成为等同于显微外科、脊柱矫形、关节镜、人工关节和骨折内固定的骨科6大技术之一[4].

    关键词:
  • 利用残留伸肌腱治疗伸肌腱撕脱伤一期重建伸拇伸指功能一例报道

    作者:孙玉福;王炳祺;胡茂忠;姜文学

    开放性伸拇及伸指肌腱腱腹移行部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手外伤,一期回植缝合常出现感染、粘连等严重并发症,常需二期行伸拇、伸指功能重建.我们曾一期充分利用残留伸肌腱重建伸指、伸拇功能,术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患者资料女性患者,37岁,交通伤致多发伤、疼痛、流血4h余于2012年1月11日急诊入院.入院后查体:意识欠清,右桡腕关节背侧及手背不规则伤口,桡腕关节开放性脱位,关节面与骨质外露,伸指肌腱自腱腹移行处撕脱,创面周围软组织挫伤严重伴潜行剥离,创面污染严重,伸拇、伸指障碍,末梢血供尚可.颈背部压痛伴痛性活动受限;左大腿与左小腿稍肿胀、畸形,有反常活动.X线片示右桡腕关节骨折脱位,桡骨远端掌侧缘与桡骨茎突骨折,且桡骨茎突部分骨缺损;Cs爆裂椎体骨折伴前滑脱(Ⅰ度),左股骨干中段与左胫腓骨中段粉碎性骨折,且移位明显.

    关键词:
  • 应用外固定支架急性短缩成角二期延长治疗小腿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康庆林;徐佳;贾亚超;陈红浩;陆联松;柴益民

    目的 探讨采用外固定支架急性短缩成角二期延长治疗小腿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8月采用外固定支架急性短缩成角二期逐渐延长技术治疗6例小腿复合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23 ~ 65岁,平均38.8岁.骨折按Gustilo分型:ⅢA型2例,ⅢB型4例.其中4例为急诊首诊,2例为外院治疗后转入.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基础上,彻底清创,然后根据皮肤缺损的方位折弯,以求大限度地关闭伤口.4例折弯后创面直接闭合,1例残留创面经换药后愈合,另1例自体皮片移植消除剩余创面.将预构的环形外固定支架安装在折弯的小腿上,待伤口完全愈合后2~3周开始矫正畸形,并通过牵张成组织技术重建组织缺损. 结果 6例患者创面均顺利愈合,不需实施额外的显微皮瓣或骨移植手术,折弯后重建的软组织区域愈合平整,质地和周围皮肤一致.随访时间为8 ~ 24个月,平均16.8个月.平均延长长度为8.0 cm,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平均为17.3个月,骨延长指数为2.3个月/cm,根据Paley骨与功能分级评定肢体功能恢复结果:优2例,良4例.X线片示骨缺损区完全重建,骨愈合良好,下肢机械轴完全恢复.患肢行走负重功能完全恢复. 结论 采用急性短缩成角二期延长治疗小腿软组织与骨复合缺损不需借助显微皮瓣和骨移植技术,避免了供区并发症,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适合急性与亚急性开放性损伤的快速处理.

  • 开放松解术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极重度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作者:何大炜;蒋协远;公茂琪;查晔军

    目的 探讨开放松解术结合Stryker DJDⅡ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极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2例极重度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屈伸活动范围(ROM)<30°)]患者资料,男28例,女14例;年龄21~67岁,平均39.4岁.所有患者均行肘关节松解术,并联合Stryker DJDⅡ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受伤至松解术时间平均为11.8个月(6~60个月).手术入路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或后正中入路;均行尺神经松解并前移至皮下组织.末次随访时评估肘关节ROM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12 ~ 34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42例患者肘关节屈伸ROM由10.2°±11.6°(0~30°)改善至107.6°±22.0°(45°~ 135°),旋转ROM由105.4°±78.5°(0~180°)改善至138.9°±57.4°(0~180°),MEPS评分由(62.1±5.6)分(40~75分)改善至(89.9±10.0)分(65~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MEPS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25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为90.5%.术后6例患者发生尺神经功能障碍,3例患者发生血肿,1例患者发生伤口裂开,4例患者发生针道轻度感染. 结论 开放松解术结合Stryker DJDⅡ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可有效治疗极重度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并发症少,疗效较满意.

  • 一期节段性清创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

    作者:魏星;王虎;庄岩;王鹏飞;温晓东;从雨轩;付亚辉;黄海;雷金来

    目的 观察一期节段性清创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一期节段性清创骨搬运技术并创面开放治疗的15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36.9岁(20~55岁).患者采用局部节段性切除同时胫骨近侧干骺端截骨骨搬运及创面开放、停泊点清理植骨加压外固定支架调整等治疗,治疗过程分为4期:Ⅰ期:患者入组至初次手术前;Ⅱ期:初次手术骨搬运至停泊点;Ⅲ期:处理停泊点至拆外固定支架前;Ⅳ期:拆除外固定支架至术后2年.在4个治疗时期分别记录并发症、SF-36躯体综合功能评分(PCS)及心理综合评分(MCS)、行走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计算愈合指数并统计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手术次数. 结果 15例患者中1例随访至拆除外固定支架,14例(93%)患者随访至拆除外固定支架2年后.15例患者胫骨病灶处节段性切除后平均缺损长度为7.5 cm(3 ~12 cm).平均愈合指数为43.1 d/cm(33 ~62 d/cm).手术治疗时间平均为48周(30 ~ 62周).与Ⅰ期PCS评分、MCS评分和VAS评分比较,Ⅱ期、Ⅲ期较低,Ⅳ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Ⅳ期PCS评分、MCS评分和VAS评分比较,Ⅱ期、Ⅲ期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共接受了23次手术,平均为1.5次/例. 结论 一期节段性清创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虽然治疗过程较长,并发症多,但可取得躯体及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手术次数少、带架时间短等优势,可彻底治愈骨感染.

  • 双段截骨斜拉针骨延长与加压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

    作者:韩庆海;张庆彬;赵殿钊;杨华清;郑学建;夏和桃;初哲峰;饶泉;彭爱民

    目的 探讨双段截骨斜拉针骨延长与加压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5例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25 ~71岁,平均43岁;骨外露15例,有活动性脓液流出12例;感染骨段切除后短缩8~21cm,平均11.2cm,彻底清除感染骨及坏死组织.运用双段截骨斜拉针骨延长与加压术修复感染性骨缺损及皮肤缺损,骨愈合后拆除外崮定支架.根据Paley等感染性骨不连愈合评分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35例患者术后获21 ~ 70个月(平均33个月)随访,双骨延长速度均为0.67 mm/d,总速度为1.34mm/d;创口闭合时间为15 ~68 d(平均25 dl);骨延长时间为2.5 ~5.6个月,平均2.8个月;双段延长期较单段延长缩短3~6个月,平均4.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5 ~37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无复发性感染,患侧下肢力线好.双下肢等长;根据Paley等感染性骨不连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均为优. 结论 双段截骨斜拉针骨延长与加压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可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彻底治愈、修复感染性骨缺损与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

  • Ilizarov微创牵伸技术治疗青少年创伤性假性马德龙畸形

    作者:赵国红;谢振军;孙华伟;邓小兵;郑竟舟;邓名山;赵建军;陈建文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微创牵伸技术治疗青少年创伤性假性马德龙畸形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例青少年因创伤致桡骨远端骺板闭合引起的假性马德龙畸形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12 ~16岁,平均14.5岁;右侧5例,左侧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2~5年,平均2.5年.前臂较对侧短缩1.8~4.0 cm,平均3,0 cm.7例患者均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并于桡骨远端微创截骨,根据术前测量掌倾角及尺偏角的丢失,调整桡骨远端位置,以尽量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的角度,将腕关节置于功能位,继而牵伸治疗.术后7d开始行牵伸滑移,速度为1 mm/d,分4~6次完成.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7例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30.0个月)随访.平均延长长度为3.2 cm(2.0 ~4.2 cm),外固定支架带架时间平均为4.5个月(3~7个月),平均愈合指数为30.0 d/cm(22~40 d/cm).下尺桡关节复位良好,关节稳定,桡骨短缩畸形均得到矫正,双侧肢体长度接近等长.末次随访时患侧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范围及前臂旋转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针道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延长骨段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3例,良3例,中1例.结论 Ilizarov微创牵伸技术治疗青少年创伤性假性马德龙畸形安全、可靠,损伤小,不遗留明显瘢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 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性跟腱挛缩

    作者:朱跃良;张庆彬;潘奇;刘会民;石健;李阳;徐永清

    目的 回顾性分析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延长术治疗创伤性跟腱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创伤性跟腱挛缩患者资料,男16例,女11例;年龄13 ~52岁,平均31.2岁;左侧13例,右侧14例.单纯性跟腱挛缩18例,合并有其他足畸形9例.小腿软组织和骨折创伤引起19例,缺血性挛缩后5例,另外有3例原因不明.根据患足X线片胫底角的不同进行分度治疗,手术方法包括Ilizarov环式外固定后推、前拉治疗,跟腱、胫骨后肌腱、躅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松解术,足部分关节融合术.术后第7天开始矫形,参考速度为1 mm/d.患者术后牵张矫形到踝背伸80°停止,矫形时间为15 ~32 d,平均23 d;到位后固定角度不变6周.拆除外固定支架,行石膏或支具固定3个月后拆除.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其中25例(92.6%)患者的胫底角均为90°,患者行走步态自然;2例(7.4%)患者胫底角反弹为105°,需要垫高后跟鞋垫后恢复自然行走.9例遗留足趾的屈趾畸形,未做进一步处理. 结论 以Ilizaroy技术为主,结合肌腱延长术治疗创伤性跟腱挛缩有效、安全、复发率低.

  • 单边外固定支架与环形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治疗下肢长干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作者:成亮;徐佳;柴益民;钟万润;汪春阳;韩培

    目的 比较单边外固定支架与环形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治疗下肢长干骨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下肢长干骨骨缺损患者资料,其中20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搬运治疗(单边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0~53岁,平均31.6岁;股骨缺损10例,胫骨缺损10例.22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搬运治疗(环形组),男13例,女9例;年龄16~56岁,平均33.6岁;股骨缺损5例,胫骨缺损17例.记录并比较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等,并按照Paley提出的评价标准评定疗效.同时根据Paley提出的分类标准统计并发症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20.3个月(6~3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的延长段和对合端均达骨性愈合.单边组与环形组骨愈合指数(愈合时间/缺损长度)平均为(1.8±0.4)、(1.6±0.3)个月/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等提出的评价标准评定疗效,骨性结果:单边组优17例,良3例;环形组优20例,良2例.功能结果:单边组优17例,良3例;环形组优16例,良6例.两组患者骨性结果、功能结果、次要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和真正并发症的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外固定支架都可以用来治疗下肢长干骨缺损.对于下肢股骨缺损的治疗,患者更能耐受单边外固定支架;但对于复杂、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调节的长干骨缺损,环形外固定支架更具优势.

  • 二处截骨骨搬运治疗胫骨干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再认识

    作者:徐永清;朱跃良;范新宇;林玮;何晓清;李阳;王毅

    目的 探讨二处截骨骨搬运治疗胫骨干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5例胫骨干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23例,女2例;年龄2 ~52岁,平均31.2岁.骨折分型均为GustiloⅢB型.胫前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4cm~24cm×12cm,胫骨干缺损长度为8.5 ~ 18.2 cm,平均12.3cm.清创后采用半环槽外固定支架或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远、近干骺端截骨向胫骨中部骨搬运,术后近端截骨端起始骨搬运速度为1 mm/d,远端速度为0.6 mm/d;根据情况逐步降低至0.5~0.6 mm/d,直至骨端对合,患者搬移时间为40 ~ 150 d,平均69.6d.结果 25例患者术后获12 ~72个月(平均26.6个月)随访.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骨缺损获重建.22例患者骨断端一期愈合,1例患者出现骨断端不愈合,1例患者出现骨延长区伤口感染及成骨不良,1例患者出现胫骨端骨质疏松克氏针切割拔出,分别行对症处理后骨获愈合.2例患者出现严重钉道感染,1例患者拆除外固定支架后出现再骨折,2例患者出现胫骨力线偏移,经对症处理后消失. 结论 二处截骨可以有效缩短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骨搬运时间,疗效良好,但应注意手术细节和并发症的处理.

  • Masquelet技术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马云飞;姜楠;王磊;余斌

    目前对于高能量创伤、肿瘤或感染等原因造成的大段骨缺损,其治疗一直困扰着每位创伤骨科医生.尤其是当创伤较为严重、伴有广泛软组织缺损或合并软组织感染时,想要实现肢体的重建就更为困难.临床上大段骨缺损的重建方法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带血管骨移植及Ilizarov牵张成骨技术.

    关键词:
  • Ilizarov技术结合髓腔开窗持续冲洗治疗下肢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

    作者:唐辉;沙勇;李春晓;朱跃良;何晓清;浦绍全;张曦娇;赵万秋;李霞

    目的 探讨Ilizarov骨搬运、骨延长术结合髓腔清创冲洗对下肢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例下肢长骨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26 ~ 47岁(平均36岁).均采用骨感染灶清除、持续冲洗、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及于骺端截骨骨搬运或骨延长术治疗.感染部位:股骨4例,胫骨8例.术后冲洗3~5周,平均4周.术后对患者伤口愈合、骨折及截骨断端骨愈合、下肢关节功能进行随访.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8~20个月(平均10.3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复发.5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4例经换药后好转,1例拔除克氏针后愈合,未出现髓内感染.所有患者骨折及截骨断端骨愈合良好,骨延长或骨搬运长度为4~7 cm,平均5.2 em;骨愈合指数为34~69 d/cm,平均52.7 d/cm.佩戴外固定支架时间为7~17个月,平均13个月.除1例患者因提前停止骨延长导致患肢短缩2 cm外,其余患者肢体等长.所有患者下肢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结论 采用髓腔清创冲洗,截骨延长或骨输送可有效治疗下肢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