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锁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兵;邱贵兴;肖军;张树喜;方礼明

    锁骨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功能,使得锁骨骨折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开放性锁骨骨折,处理更加棘手.文献报道对于开放性锁骨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克氏针等固定治疗,但由于手术破坏局部血运,术后骨折不愈合和手术感染率较高.而外固定器有对骨折段干扰轻微、手术创伤小等优势.我院从2002年7月~2006年6月使用外固定器治疗7例开放性锁骨骨折患者,并随访观察术后疗效,旨在总结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锁骨骨折的优劣.

  •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并四肢多发性骨折的外科治疗

    作者:杨俊;杨双石;刘竟龙;丘立标;曹海泉;于雷

    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损伤,但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分型和手术治疗又有其自身特点.临床工作中多发性骨折易漏诊或延迟诊断,当脊柱多节段骨折并四肢多发性骨折时,往往病情更复杂、预后更严重,处理不当会影响疗效,甚至导致死亡.为此总结了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骨折并四肢多发性骨折而需要手术治疗患者33例进行分析,根据骨折的病因、骨折分型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 桡神经内移加钢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下1/3骨折

    作者:盛军

    肱骨干骨折多见,其中肱骨中下1/3骨折常并发桡神经损伤,既往此类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为了避免二次手术取出钢板时损伤桡神经,我们从2001年1月~2004年12月间对14例肱骨中下1/3骨折患者采用将桡神经由外侧移到内侧加钢板固定的新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Magerl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振宇;周文钰;顾洪生;闫洪印;田长庆;余铮;陈杨

    创伤性寰枢椎骨折脱位易造成寰枢椎失稳,并可导致高位颈髓慢性压迫,逐渐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多数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以恢复寰枢椎稳定性.C1-2经关节螺钉技术(Magerl技术)由于其显著的生物力学优势及更好的术后骨性融合率而成为治疗的首选.我科自2003年5月~2005年11月,采用Magerl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失稳患者13例,均取得良好疗效

  • 自体小静脉移植管壁结构组织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智强;黄继锋;徐永年

    目的 建立大鼠自体小静脉移植的动物模型,观察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缺损后的血管通畅情况及小静脉移植后管壁结构的组织学变化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资料.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只,试验组采用外径0.7~0.9 mm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其相近外径股动脉的缺损;对照组行小动脉直接吻合术.术后不同时间段行血管取材,光、电镜观察.结果 两组大鼠术后血管具有相近的近期及远期通畅率(P《0.01).小静脉移植术后24 h出现内皮细胞的脱落、坏死,部分平滑肌细胞坏死;术后1周,移植静脉可见新内膜,较正常静脉内膜厚,血管平滑肌层增厚;术后2周,移植静脉新内膜进一步增厚,其中的平滑肌细胞核也明显增多;2~4周,新内膜持续增厚,平滑肌细胞核数开始减少.术后6~8周,新内膜不再继续增厚.移植静脉管壁增厚至一定程度后保持稳定,具有类似动脉的结构特征.结论 用外径0.7~0.9 mm的小静脉移植修复外径与其相近的小动脉缺损,其结果与同样外径的小动脉在无张力下直接吻合后的即刻通畅率及远期通畅率相近.

  •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促进珊瑚骨成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伟华;杨述华;Geiger Florian

    目的 探讨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合成自体骨移植的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 从兔骨髓中分离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载入明胶海绵或珊瑚骨制成复合物.取24只6~9个月龄雌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四组,每组6只.第1组桡骨干中段15 mm的骨缺损内植入明胶海绵,第2组植入明胶海绵+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第3组植入珊瑚骨,第4期植入珊瑚骨+BMSCs,对各组动物进行影像学、μCT和组织学比较.结果 仅植入明胶海绵的骨缺损全部形成典型的骨折不愈合表现;植入明胶海绵+BMSCs后,骨缺损内的新骨形成明显增多,但仅有1只动物完全愈合;植入珊瑚骨后,骨缺损内有部分新骨形成,但术后16周无一例完全愈合;植入珊瑚骨+BMSCs后,骨缺损内的载体支架被逐渐吸收的同时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其中4只动物完全愈合.结论 由体外分离和培养的BMSCs与珊瑚骨合成的组织工程骨具有可吸收性强、成骨能力好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自体骨移植材料替代物.

  • TNFR Ⅰ-IgGFc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表达

    作者:温茜;马骊;金丹;崔建德;罗微;王小宁

    目的 构建携带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胞外区和IgGFc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TNFRⅠ-IgGFc),体外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探讨转TNFRⅠ-IgGFc基因的BMSC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 将TNFR Ⅰ-IgGFc基因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6,与辅助质粒pBHGlox△E1,3Cre共转染HEK293细胞,重组产生Ad-TNFRⅠ-IgGFc,PCR鉴定毒种正确后,进行扩增、纯化和滴度测定,转染培养至第2代BMSCs,利用RT-PC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中TNFRⅠ-IgGFc的转录和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Ad-TNFRⅠ-IgGFc,感染性滴度达3×1010 TCID50/mL,转染后BMSCs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TNFRⅠ-IgGFc表达.结论 构建的Ad-TNFRⅠ-IgGFc可有效转染BMSCs,并在其中高效表达,为将表达TNFRⅠ-IgGFc基因的BMSCs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 鹿茸多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机制的初步探讨

    作者:林建华;邓凌霄;吴朝阳;陈雷

    目的 探讨鹿茸多肽(PAP)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以12.5、25.0、50.0、100.0 μg/mL不同浓度的PAP刺激软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生长情况,噻唑兰法(MTT)检测软骨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以6、12、24、48 μg/mL不同浓度酪氨酸受体激酶阻断剂Genistein作用于受PAP刺激的软骨细胞,用MTT和流式细胞仪观察Genistein对PAP作用的影响;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核增殖抗原cyclinA在PAP和PAP+Genistein作用下的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c-fos mRNA表达.结果 PAP作用下c-fos mRNA与cyclinA表达增加,S期的细胞比例增高,从6.4%增加到35.2%;Genistein作用后PAP的促增殖作用受到明显的抑制,S期的细胞降到4%,c-fos mRNA与cyclinA表达亦减少;单纯用Genistein不影响软骨细胞生长.结论 PAP可能通过酪氨酸受体蛋白激酶介导,作用下游的信号,引发立早基因c-fos表达,促进cyclinA的表达,引起更多的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从而促进软骨细胞增殖.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活化纳米骨浆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田晓滨;孙立;杨述华;胡如印;张宇坤;傅德皓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在损伤部位的局部成骨基因表达和骨缺损重建修复效果.方法 新西兰白兔54只,其中48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6只32侧),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模型.A组:注入hBMP-2+纳米骨浆;B组:注入空白质粒+纳米骨浆;C组:注入纳米骨浆.另6只动物制作左桡骨中段骨缺损,不植入材料,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影像学检查、组织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术后12周A、B和C组骨缺损均修复,A组骨缺损处有明显BMP-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在ALP水平、成骨速度、新生骨量及新生骨力学强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B、C两组(P《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无愈合.结论 纳米骨浆复合BMP-2质粒后,具有一定骨诱导作用,植入体内后成骨速度、质量及力学强度较单纯的纳米骨浆明显增强,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受体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郁时兵;肖建德;刘尚礼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受体(sTNFR)腺病毒感染的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先包装和扩增含GDM和sTNFR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然后用该腺病毒感染人神经干细胞,再将这些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局部.实验动物与分组:雄性SD大鼠,A组:hGDNF和sTNFR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组:空病毒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组;C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D组:只横断脊髓,不作移植;E组:对照组,只咬除棘突和椎板,不横断脊髓,不做其他处理;F组:不作任何处理.免疫组化检测外源基因的局部表达,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和BBB功能评分.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局部有外源基因表达,A组BBB功能评分优于C组,但组织学结果未见明显优势;这两组BBB评分显著优于阴性对照组,组织形态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GDNF和sTNFR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是一种较好的脊髓损伤治疗方法.

  • 骨科固定物与感染治疗新进展

    作者:费军;王爱民

    感染作为骨科手术常见和复杂的并发症,早已成为骨科医生所面临的极富挑战性的难题之一.资料显示:闭合性骨折的感染率(约1.5%)远较开放性骨折低3%~40%[1],约60%以上的开放性骨折在损伤时受到了细菌的污染[2].目前常用的处理开放性骨折的方法包括彻底清创、去除包括挫灭和失去活力的不健康组织、大量液体对伤口的冲洗、固定骨折以及软组织覆盖关闭创面等处理措施,以避免骨与软组织的感染.

  •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富灵杰;汤亭亭;戴尅戎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群进入老龄状态.因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和桡骨远端[1].妇女在进入绝经期后骨量丢失明显,如无适当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容易导致桡骨、脊柱和髋部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是:在骨质疏松症中,脆而弱的骨低于骨折阈值,从而受到轻微的外力就易发生骨折.

  • 股骨干骨不连 更换髓内钉后发生不良后果的危险因素

    作者:Ian Harris;Ladislav Nagy;李旭

    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髓内钉锁钉技术以及植骨等因素,并未表现出会对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或二次手术的必要性产生影响.对于吸烟这一预后因素的研究结果也互为矛盾.有研究发现,非吸烟者比吸烟者更容易达到骨愈合.然而,另两项研究的结果却显示,非吸烟者的平均愈合时间和需行二次手术的可能性并未显著降低.以往对于不同预后因素的影响效力的研究,其说服力仍显不足.对于更换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临床结果,有必要进行更为严格的方法学多中心预后研究,以提供更大的样本量和描绘不同预后因素的影响作用.

  •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

    作者:王满宜

    在内固定的理念和操作技术已经被我国广大创伤骨科医生所熟悉的今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推出"外固定支架的应用"专刊,是对读者非常有意义的启迪.

  • 加强骨外固定技术研究及其在创伤骨科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李起鸿;吴雪晖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折始于Malgaigne,他于1840年设计了一种用于治疗小腿骨折的外固定器,其后又于1843年设计了一种治疗髌骨骨折的爪型外固定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广泛应用于固定火器伤骨折,并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机械结构有缺陷、固定骨折缺乏稳定性以及针道感染等问题,致使其在战后未能成为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并一度受到非议.

  • 围关节胫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手术技术(一)

    作者:钱不凡

    钢板形态预塑解剖型钢板在贴合骨体方面不需或略需预弯,并有助于干骺部及骨干部复位.低位型钢板不易撞碰软组织.钢板可用于控制中度骨折的骨折片.

  • 外固定器刚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作者:夏和桃

    骨折治疗中实施有效的骨折固定,以维持骨连续性,保证骨折愈合生物学反应,促进骨折愈合,避免骨迟延愈合、骨不愈合及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固定刚度相当重要,外固定器为骨折提供的固定刚度有别于其他固定方法,可以针对骨折的病理特点、治疗要求,在不同阶段,根据骨再生进程的生物学特征,实施坚强固定、加压固定、轴向弹性固定、综合弹性固定等与骨再生所需理想生物力学环境相符的适应性刚度,使骨折愈合的生物学过程按照骨胚胎原始发育方式完成骨再生与功能重建,直至实现正常骨力学强度.

  • 新鲜跟骨骨折的治疗

    作者:俞光荣;燕晓宇

    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约75%累及距下关节.跟骨在人体负重和运动功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跟骨骨折处理不当,常遗留足部疼痛和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为提高疗效,需要在骨折早期进行合理的治疗,尽可能避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等后遗症发生.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湖北工作站成立揭牌仪式在武汉协和医院骨科隆重举行

    作者:唐欣

    12月7日,《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湖北工作站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正式成立.本刊总编辑裴国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副院长孔维佳教授共同为工作站揭牌.

  • 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作者:吴雪晖;王序全;谢肇;马树枝;许建中;李起鸿

    目的 探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76例Gustilo Ⅲ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中ⅢA型41例,ⅢB型22例,ⅢC型13例.其中57例伤口行彻底清创后采用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或局部皮瓣、肌皮瓣转位,一期闭合创面;19例经抗感染、局部换药后二期闭合创面,骨折均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进行固定.结果 随访8~56个月,平均26个月.其中创面感染15例,经抗感染、换药、皮瓣转位后治愈;针道感染9例,经换药后治愈;未并发骨髓炎.骨折愈合时间3~15个月,平均6.3个月,其中4例延迟愈合;4例骨不连和2例骨缺损患者经再次手术加压固定或结合肢体延长术后骨愈合.结论 半环槽式外固定器采用多向穿针三维立体固定,治疗Gustilo Ⅲ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稳固、微创、有利于控制感染及促进骨折愈合的优点,但仍需防治针道感染、骨不连、骨缺损等并发症.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外固定支架松解术

    作者:唐明杰;周欣;张长青

    目的 总结铰链外固定支架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早期经验.方法 2005年1~6月收治12例创伤后肘关节发生僵硬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8~56岁,平均40岁.应用铰链外固定支架对患者僵硬肘关节进行松解.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6~26个月,平均20.8个月,患者肘关节平均大屈曲活动度从术前的62.1°改善为术后107.1°,平均大伸展活动度从术前的32.5°改善为术后21.7°,总平均活动范围从术前的29.6°改善为术后85.4°,Mayo评分从术前44.6分改善为术后80.4分.结论 采用铰链外固定支架松解技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疗效显著,可有效增加僵硬肘关节的大屈伸活动度及活动范围.

  • 交叉置钉法双单边静力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高能量损伤

    作者:吴希瑞;臧建成;孙涛;刘月驹;刘大伟;张英泽

    目的 分析交叉置钉法双单边静力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高能量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高能量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3月,采用交叉置钉法双单边静力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高能量损伤26例27侧,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侧.结果 26例患者获得随访6.0~29.5个月,平均12.3个月,骨平均愈合时间为5.0个月(3~9个月),下肢各关节功能良好.共置钉160枚,钉道表浅感染41孔,占25.6%,深部感染11孔,占6.9%.采用Merchant等胫腓骨骨折术后评分标准[2]综合评分:优17侧,良7侧,可2侧,差1侧,优良率为88.9% 结论交叉置钉法双单边静力外固定架固定牢靠,对骨愈合干扰小,较小影响关节活动,可以降低手术后并发症,是胫骨近端干骺端高能量损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作为一种终极治疗.

  • 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高能量损伤所致胫骨关节周围骨折

    作者:赵刚;黄雷;王满宜;张伯松

    目的 探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高能量损伤所致胫骨关节周围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9月~2006年4月采用Orthofix组合式外固定架系统治疗高能量损伤所致的胫骨关节周围骨折15例,包括胫骨平台骨折12例,其中Schatzker Ⅵ型9例,Schatzker Ⅴ型3例,其中开放性骨折7例;胫骨远端Pilon骨折3例,均为Rüedi Ⅱ型闭合损伤.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37个月,平均20.6个月.其中13例患者骨折一期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5.5个月.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骨折不愈合行二期植骨术,其中1例更换为钢板螺钉内固定,1例仍维持外固定.4例患者术后并发针道感染.膝关节功能采用Insall评分,平均83分;踝关节功能采用Olerud and Molander系统,平均91分.结论 对于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高能量胫骨关节周围骨折,组合式外固定架可对骨折进行有效的固定,对软组织干扰小,允许早期的负重和功能锻炼.

  • 短缩-延长肢体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雷;赵刚;王慎东;苏彦农;方礼明;谢明;王满宜

    目的 探索单纯使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通过短缩-延长肢体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7月~2006年7月收治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39例,其中37例为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2例为胫骨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ⅢB型1例,Gustilo ⅢC型1例).在患肢上安放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清创术后小腿胫前内侧软组织平均缺损12 cm(6~24 cm),胫骨骨缺损平均9 cm(4~22 cm).对胫骨骨缺损《5 cm的患者使用一期清创-腓骨截骨-胫骨缺损端加压.对22例胫骨缺损》5 cm的患者采用清创-腓骨截骨-短缩肢体《5 cm.对炎症局限、胫骨截骨部皮肤正常而且远离伤口的患者同期行胫骨截骨术,否则于1.0~1.5个月后二期行胫骨截骨术延长恢复肢体的长度.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10~44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肢肢体长度与健侧之差小于5 mm,骨折愈合,无感染复发,创面均闭合.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2个月恢复.4例胫骨缺损患者诉膝部疼痛.3例胫骨缺损患者出现马蹄内翻足.2例胫骨缺损出现下胫腓分离.1例再骨折.结论 使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进行短缩-延长肢体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但应谨慎使用.对于软组织缺损少的小腿一期短缩的安全限度为3 cm,终短缩6 cm.对于软组织缺损较大的急性胫骨开放骨折小腿一期可以短缩9 cm.

  • 外固定架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李靖;李明全;张富军;刘建;倪国华;陶惠人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96年9月~2005年9月间收治6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外固定架组(31例)在术中应用外固定架进行辅助显露复位或辅助固定,对照组(38例)未用该方法.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关节内骨折的CT分型,其中Ⅱ型骨折19例(外固定架组9例,对照组10例),Ⅲ型骨折29例(外固定架组12例,对照组17例),Ⅳ型骨折21例(外固定架组10例,对照组11例).功能结果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61个月(16~102个月).Maryland评分结果:Ⅱ型骨折得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0);Ⅲ型骨折得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Ⅳ型骨折得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外固定架组临床评分总体优于对照组(P=0.015).并发症包括皮肤坏死、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外固定架组皮肤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28).结论 外固定架辅助显露可降低皮肤坏死并发症,辅助韧带整复作用以及微创固定方式可提高Ⅲ型和Ⅳ型骨折复位质量而减少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有利于足部功能恢复.

  • 单臂外固定架在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

    作者:刘智;孙天胜;张建政;陈晓斌;刘树清;胥少汀

    目的 探讨单臂外固定架在严重多发创伤患者骨折早期固定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月,按伤害控制骨科学(DCO)原则治疗伴有主要骨折的多发创伤患者34例,ISS评分平均29.4分,GCS评分平均12.5分;单发骨折24例,多发骨折10例,其中股骨骨折17处,胫腓骨14处,肱骨7处,前臂6处,复杂骨盆骨折3处.入院后均予以快速复苏,按照伤害控制性手术方案实施单臂外固定架临时固定骨折,完成复苏后行确定性的骨折内固定.结果 开放性骨折平均每处骨折清创、外固定手术时间65 min(30~140 min),出血量185 mL(70~250 mL);闭合性骨折平均每处手术时间45.8 min(31~65 min),出血量30 mL(10~50 mL).平均间隔14.2 d(5~45 d)更换内固定,确定性骨折固定每处平均手术时间142 min(60~171 min),出血量420 mL(200~490 mL).2例复苏期间死亡,1例针道感染,1例深部感染.余32例出院后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8~32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出现急性呼吸功能障碍、脂肪栓塞、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单臂外固定架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早期骨折固定的方法,正确运用可以控制手术规模和减少手术时间,为确定性手术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

    作者:王序全;李起鸿;吴雪晖;马树枝

    目的 探讨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的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6年6月采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62例(68侧)患者资料.肢体短缩4~16 cm,平均5.7 cm.其中,单纯短缩9侧(短缩4~8 cm,平均5.3 cm),短缩伴骨不连21侧(短缩4~7 cm,平均5.6cm),短缩伴骨缺损38侧(短缩4~16 cm,平均7.2 cm;骨缺损2~11 cm,平均3.8 cm),18侧合并感染.分别采用干骺端截骨延长、骨端端加压结合肢体延长和骨节段性转位延长术.结果 68侧经1.5~5.0年(平均3.5年)随访,所有骨不连3~7个月内愈合(平均5.0个月),肢体长度恢复,延长区平均骨愈合指数37 d/cm,感染病例无复发,外固定器针道感染率7.3%.结论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方法简便,既可修复骨缺损又能恢复肢体长度,并可同时治疗骨感染,疗效满意.

  • Ilizarov技术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

    作者:秦泗河;夏和桃;蔡刚;彭爱民;郑学建;韩义连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的手术方法、术后管理程序及疗效.方法 2004年2月~2007年5月,根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应用自行研制的外固定矫形器治疗伴有皮肤瘢痕挛缩的足踝畸形12例,其中马蹄内翻足10例,马蹄外翻足2例.9例同期实施足跗骨的有限截骨术,3例实施足部肌腱转移肌力平衡术,1例同期实施胫骨延长术.术后5 d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拉杆,对器械进行三维空间的缓慢调整,足内翻者先矫正前足内收和后足内翻,后矫正足下垂畸形,直至达到矫形要求的标准,足外翻者牵拉矫形的方向与内翻足相反.在矫形的过程中定期进行X线检测,以防止发生踝关节前后移位.治疗期间鼓励患足负重行走.术后平均牵伸78 d,停止牵伸后在外固定器维持下患足负重行走平均69 d,拆外固定器后配矫形鞋行走2~3个月.结果 12例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2年4个月(平均1年5个月).8例足畸形获满意矫正,能全足底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患者满意.4例足下垂畸形出现部分复发,其中3例再次安装足踝牵伸器矫正.终疗效11例满意,1例可.僵硬的瘢痕组织经牵拉后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瘢痕变软.无一例发生严重针道和皮肤切口感染,未并发踝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的Ilizarov微创技术能有效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合并骨性畸形者应配合有限截骨手术,但牵拉过程必须缓慢.足踝畸形达到矫形要求后,患足全负重行走不少于8周再拆除外固定器,可避免或减少畸形反弹.皮肤瘢痕组织在张应力作用下,可出现血液循环改善与组织再生的现象.

  • 2007年美国第23届创伤骨科年会简介

    作者:王金武;朱伟;芮碧宇;周宁峰;曾炳芳

    美国创伤骨科学会(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OTA)于1984年成立,是一个有关骨创伤的科学与教育组织,其宗旨为"致力于研究与传播骨骼肌肉组织损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知识与信息".第23届美国创伤骨科年会于2007年10月17~20日在美国东部美丽的港口城市波士顿举行.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