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Acutrak钉治疗距骨颈骨折

    作者:何丽娜;李冀;赵少平;赵小明;王爱龙;崔泽军

    目的 探讨利用Acutrak钉固定结合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应用Acutrak钉内固定治疗22例距骨颈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17~48岁,平均33.5岁.其中Hawkins Ⅰ型骨折(4例)采用经皮内固定;Ⅱ型(11例)采用前内侧切口内固定加植自体髂骨;Ⅲ型(7例)采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瓣逆行转移加固定术.Ⅱ、Ⅲ型骨折术后石膏固定骨折至愈合后负重.结果 患者术后获2~4年(平均2.8年)随访.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距骨骨折均获愈合,无距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按Hawkin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72.7%.其中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结论 Acutrak钉渐进式加压螺钉可使骨折固定更加坚固,效果优于空心钉及可吸收钉.采用闭合经皮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带血管蒂的腓骨瓣逆行转移针等方法对不同骨折类型均具有优越性,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较好疗效.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急性和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谢恩;郝定均;杨团民;吴起宁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采用PKP技术(PKP组)与保守疗法(保守治疗组)治疗164例OVCF患者,PKP组患者77例,男47例;女30例;年龄57~77岁,平均67岁;保守治疗组87例,男43例,女44例;年龄60~82岁,平均67岁.术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矫正率、骨水泥渗漏情况、疼痛、生理与心理结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程度;健康调查简表(SF-36)和Dallas问卷调查表(DPQ)测试评估生理和心理变化.结果 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术的和未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椎体前壁、后壁高度比为47.6%±22.4%,平均恢复27.9%;术前椎体后凸角为22.7°±10.7°,平均矫正12.6°,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SF-36(标准生理组分、标准心理组分)、DPQ(日常活动、工作和娱乐、焦虑和沮丧、社会兴趣)、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保守治疗组相比,早期采用PKP技术具有即刻减轻痛苦、早期起床活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及减少并发症等优点.保守治疗组经过3~6个月严格保守治疗也能达到症状减轻,但椎体高度、后凸角恢复不佳.

  • 跨腕关节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郭勇;林旭;谭伦;钟泽莅;黄迅;王荣诗

    目的 比较跨腕关节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采用跨腕关节钢板(钢板组)和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支架组)治疗57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其中钢板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21~67岁,平均44.7岁;左侧17例,右侧11例;C2型8例,C3型20例.外固定支架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1~69岁,平均49.4岁;左侧12例,右侧17例;C2型13例,C3型16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及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术前与术后的影像学结果、临床疗效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者术后获12~35个月(平均24.4个月)随访.钢板组较外固定支架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切口长度相对较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长度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关节面台阶术前、术后2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旋前、旋后、掌屈、背伸活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akim评分标准,钢板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钢板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跨腕关节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复位和治疗效果相当,跨腕关节钢板创伤较大,但复位稳定性好,并发症较少.

  • 后路伤椎上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椎体爆裂性骨折

    作者:张亮;李健;高梁斌;张志;尹飚;王簕;杨波

    目的 探讨后路伤椎上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收治8例Denis B型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采用后路伤椎上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比较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变化、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及椎管容积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7~18个月(平均13.1个月)随访.患者骨折脱位均获复位,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0.97±0.02、椎体后缘高度比为0.97±0.03,Cobb角为-0.25°±1.82°、椎管容积率为93.40%±5.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比为0.97±0.03,椎体后缘高度比为0.98±0.02、Cobb角为-0.13°±1.88°,与术后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伤椎上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椎体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地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充分减压椎管,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保留了未损伤的伤椎下位椎间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黄遂柱;赵甲军;赵永强;唐超;钟楚楠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Schatzker 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24~68岁,平均43.6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9例,Ⅳ型6例.关节镜辅助下采用撬拨和推顶的方法使胫骨平台骨折复位,骨缺损处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并采用拉力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2.6 min(60~120 min),骨折复位满意率为100%,术后创伤反应轻,无局部感染,切口愈合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6例患者术后获10~24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26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24周,平均16周.按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分级系统评定疗效:优16例,良9例,中1例,优良率为96.2%.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Schatzker 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反应轻、骨折愈合良好及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 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在经口减压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万磊;艾福志;马向阳;章凯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CAD-RP)在经口前路复位钢板内固定(TARP)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常规TARP手术(A组)与TARP手术结合CAD-RP技术(B组)治疗86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6~62岁,平均43岁.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髓功能情况,并计测和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脊髓压迫解除率及螺钉穿出率.结果 患者术后获13~28个月(平均15.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105±23)、(135±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分别为(25±12)、(30±10)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0.8)分恢复至术后(15.1±0.9)分,脊髓功能改善率为77.6%;B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2±0.8)分恢复至术后(15.3±0.7)分,脊髓功能改善率为7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受压改善率为88.7%,B组为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钉道扫描显示A组83枚寰枢椎螺钉有5枚穿出,其中寰椎侧块螺钉2枚向外偏入椎动脉孔内,3枚枢椎螺钉向外偏入椎动脉孔内,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B组仅1枚枢椎螺钉偏入椎动脉孔,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在TARP手术中,灵活应用CAD-RP技术可以提高置钉成功率和TARP手术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 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失误15例分析

    作者:吴玉杰;贾连顺;傅智轶;金文杰;胡小鹏

    目的 分析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失误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分析2002年4月至2010年7月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中出现失误的15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22~65岁,平均37岁.对术中发生的失误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并总结经验寻找避免再次失误的办法.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47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骨折均获良好愈合,愈合时间为12~34周,平均14.5周,无其他严重不良并发症发生.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术中失误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术中导针跟进穿透齿状突进入颅腔3例,其中1例因延髓损伤死亡;②骨折移位导致复位不良5例;③多次更改导针方向引起钉道扩大而导致螺钉位置及固定不良7例.结论 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术,中失误原因多由术者末在术前仔细阅读X线片即进行手术评价,以及对器械的了解不充分所致,少数是由于术中意外导致,这些失误大多可以通过术前仔细准备和术中精细操作而避免.

  •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报告

    作者:黄沛彦;董有海;顾军;程根祥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MI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取8具成人尸体上肢标本,经肩峰下2 cm做一4 cm左右横形切口,沿肌纤维走向分层分离肌肉,并经皮沿肌下隧道贴于骨面顺行插入锁定解剖钢板,两端分别用数枚螺钉固定,测定腋神经与肩关节骨性标志间、钢板外侧缘的距离.临床上自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47~86岁,平均67.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肩、肘关节活动范围.结果 腋神经于肱骨后外侧横过肱骨处至肩峰、肱骨头及肱骨解剖颈下缘的垂直距离平均分别为(69.09±6.07)、(55.54±4.64)及(16.23±2.91)mm.1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6±36)min,术中失血量为(82±3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2)d.患者术后获8~16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优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腋神经损伤.全部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6.3周(14~36周).结论 采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其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良好.

  • 307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白露;王天兵;张培训;付中国;张殿英;王钢;沈惠良;王光林;吴新宝;姜保国

    目的 通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国内5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30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40例,女167例;年龄18~93岁,平均54.8岁.结果 肱骨近端骨折多由摔伤所致,其主要的客观原因是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同性别及年龄的患者之间受伤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在≤60岁年龄段中,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60岁年龄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x2=64.860,P=0.0001).在30~50岁年龄组合并损伤明显高于其他各组(x2=4.637,P=0.0001).对于>60岁患者群,肱骨近端骨折中三、四部分骨折的比例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群(x2=28.024,P=0.031).对于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其住院天数明显长于内科合并症少的患者.结论 肱骨近端骨折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摔伤是导致肱骨近端骨折的主要原因.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多为老年患者、尤其以女性患者为主.青壮年肱骨近端骨折合并损伤较多,与交通伤等高能量致伤有关.对于>60岁的患者群,肱骨近端骨折往往呈现局部损伤严重的特点.

  • 植骨与不植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研究

    作者:赵宏谋;杨云峰;俞光荣

    目的 通过对已发表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根据现有数据资料总结植骨与不植骨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表的关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植骨组)或不植骨(不植骨组)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英文文献.经全文阅读决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或排除标准,收集相关结果和数据,通过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加权汇总分析2种治疗方案的功能预后和并发症.结果 共32篇文献包含128l例患者纳入研究.植骨组与不植骨组的术后感染率、骨关节炎发生率、距下关节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术足完全负重时间(平均5.4周)显著低于不植骨组(平均10.5周).植骨组术后平均B(o)hler角显著大于不植骨组,且远期丢失较小.植骨组加权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低于不植骨组,分别为71.4分和80.5分;但加权Creighton评分高于不植骨组,分别为89.9、81.0分.植骨组加权优良率:优35%,良40%,中21%,差4%,不植骨组:优34%,良42%,中14%,差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不会明显增加术后感染率,可较好地恢复B(o)hler角,患者可早期完全负重.但植骨组的纳入患者中,塌陷型和粉碎性骨折的比例较高,仍需配对设计的前瞻性比较研究进一步完善证据.

  • 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代谢功能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的变化

    作者:张宁;程刚;凡进;殷国勇;方加虎;李青青;周炜;刘永明;蔡卫华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线粒体代谢功能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的变化.方法 取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每组又分为处理后6、12、24 h 3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8只,分别提取伤段脊髓的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Ⅲ态(R3)、呼吸Ⅳ态(R4)、呼吸控制率(RCR)及磷氧比(P/O)值]、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性(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及GSH的变化.结果 SCI组在伤后6、12、24 h伤段脊髓线粒体的R3、RCR及P/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组Na+、K+-ATP酶和Ca2+、Mg2+-ATP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伤后6 h急剧下降,12 h后稍有代偿性升高,24 h后又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水平SCI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以伤后12 h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线粒体的呼吸功能、ATPase酶活性及GSH水平明显下降,说明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受到明显损害.

  • 跟骨内外侧经皮置针安全区解剖学研究

    作者:徐国辉;彭阿钦;张英泽

    目的 划定国人跟骨内、外侧外固定针进针位置解剖学相对安全区.方法 解剖14具正常成年人足踝部标本.于跟骨内侧取跟骨内下后点为A点,内踝下点为B点,足舟骨结节为C点.解剖出跟骨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后分支、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胫后动脉、足底外侧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根据各结构行经AB、AC线的位置,确定跟骨内侧的相对安全区;于跟骨外侧取跟骨外下后点为D点,外踝下点为E点,解剖出跟骨外侧神经、腓肠神经、小隐静脉主干,同理确定跟骨外侧的相对安全区.结果 跟骨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后分支、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胫后动脉分别行经AB线后下22%、50%、56%、64%及58%处,跟骨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后分支、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外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分别行经AC线后下14%、39%、49%、63%、41%及57%处.跟骨外侧神经、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分别行经DE线后下 19%、65%及61%处.结论 在跟骨内侧,AB线后1/2、AC线后1/3所在圆形区域为经皮置针相对安全区.在跟骨外侧,经DE线中点垂线后方的跟骨为经皮穿针相对安全区.

  • 持续应力对松质骨骨折愈合影响的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万岷;张春才;许硕贵

    目的 观察持续应力下松质骨骨折愈合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探讨持续应力对松质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20只家犬两侧股骨转子部"L"型截骨,左侧以镍钛合金粗隆截骨固定器固定,右侧以钢丝贯穿环扎加压收紧固定.术后2、4、8、12周取材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镍钛合金粗隆截骨固定器组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时间早于钢丝固定组,且2种不同固定方式下骨折断端间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及胶原纤维表型及形态均有明显不同,镍钛合金粗隆截骨固定器组细胞及胶原纤维排列表现出明显的同向性,与应力作用方向一致.细胞的增生及胶原的合成也较钢丝组旺盛.结论 在镍钛合金转子截骨固定器固定形成的骨折断端间持续应力作用下,松质骨骨折能够获得快速、有效地修复及愈合.

  • 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细胞周期蛋白H的表达变化

    作者:陈向东;吴刚;彭琛;张烽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蛋白H(Cyclin H)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定位情况,探讨其在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取5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8组:正常对照组、T9撞击伤6 h、12 h、1 d、3 d、5 d、7 d、14 d 7组,每组7只.采用Western blot测定损伤后各时间段Cyclin H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 H在正常及损伤后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Cyclin H在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意义.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脊髓中Cyclin H表达呈现逐渐升高再下降的趋势,3 d达到高峰.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yclin H在正常脊髓中表达,损伤后3 d,Cyclin H在脊髓白质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在灰质中的表达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yclin H与神经元标记物NeuN、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有少量共定位.结论 脊髓损伤后Cyclin H蛋白水平有明显时相改变,且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有共定位,提示Cyclin H在脊髓损伤后可能发挥了作用.

  • Sheffield足踝U型外固定支架治疗重度跟腱挛缩畸形

    作者:覃承诃;肖庭辉;金丹;罗吉伟;余斌

    目的 探讨Sheffield足踝U型外固定架矫治跟腱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6例重度跟腱挛缩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18~43岁,平均27岁.手术安置外固定牵引架,定期调整外固定支架矫治跟腱挛缩、足内收及内翻畸形,踝关节过度矫正,达到背屈15°、外翻0°后,可拆除外固定支架.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3~7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跟腱挛缩畸形均得到良好的矫治,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加强功能锻炼,均能站立行走,功能基本正常.按Garceau评价标准:优5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采用Sheffield足踝U型外固定牵引架矫正重度跟腱挛缩畸形,创伤小,可避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能较快地矫正踝关节跖屈畸形及相应的足部软组织挛缩畸形,患者短时间内可恢复下地行走,是跟腱挛缩、尤其是重度畸形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

  •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

    作者:郭跃跃;庄怀铭;林勇彬;林加阳;黄青;林可新

    目的 探讨应用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34例41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男21例(26足),女13例(15足),年龄21~61岁,平均37.5岁;单足27例,双足7例.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MFS)评分标准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24~60个月(平均36.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7~11.2个月,平均6.3个月,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按MF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5足,良11足,一般4足,差1足,优良率为87.8%.结论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肌腱立体缝合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邝国军;龚劲纯;陈健东

    目的 探讨肌腱立体缝合法治疗指屈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62例指屈肌腱断裂患者,男34例,女28例;年龄16~64岁,平均30.6岁;左手29例,右手33例.随机分为立体缝合法组32例(44指)和Kessler组30例(40指).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手指功能按国际手外科肌腱疗效评定法(TAM)评定:立体缝合法组:优20指,良21指,中2指,差1指,优良率为93.2%;Kessler组:优13指,良18指,中6指,差3指,优良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8,P<0.05).结论 肌腱立体缝合法是修复指屈肌腱断裂的一种较好方法.

  • 分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和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忠海;马辉;陈家瑜;陈肇辉;侯铁胜;王聪;张海龙

    目的 分期前后路治疗严重胸腰段和腰椎骨折的l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23例严重胸腰段和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6例;年龄19~53岁,平均38.2岁.AO分型:C1型6例,C2型14例,C3型3例.手术均采用Ⅰ期后路减压固定、Ⅱ期前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或钛网植入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比较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情况及椎管侵占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60个月(平均34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伤椎椎体前缘、后缘平均高度术后均显著恢复(P<0.001),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P>0.05).脊柱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6.8°±4.5°恢复至术后5.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为平均6.7°±4.9°,无明显丢失(P=0.42).椎管狭窄率由术前平均61.6%±9.8%明显降至术后的4.6%±3.9%(P<0.001).结论 分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有利于伤椎得到牢固的三柱稳定,且减压彻底,能有效地防止复位丢失,是治疗严重胸腰段和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 锁定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长骨骨折不愈合

    作者:杨树青;苏立新;王志强;王洪涛;李春江;雷军

    目的 总结锁定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长骨骨折不愈合的经验,探讨骨折不愈合的病因,评价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21例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0~64岁,平均37岁.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后用锁定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全部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8个月,平均6.2个月.无伤口感染及置入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锁定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具有牢固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长骨骨折不愈合的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 微创徒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

    作者:古安武;孔德奇;王新;杨威;文朝;余松

    目的 探讨微创徒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应用微创徒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5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腰椎骨折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30~48岁,平均35.2岁.术前CT三维重建及定位钢丝网辅助摄片确定椎弓根体表投影,做2 cm切口,单纯依靠手感行徒手置入椎弓根钉,常规行骨折复位固定术.术后CT评价螺钉置入位置,统计相关的螺钉误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置钉62枚,术后CT扫描优59枚,良3枚.无神经血管及内脏并发症发生,螺钉误置率与国内报道的特殊器具辅助微创椎弓根钉置入技术相当.所有患者术后获3~15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随访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无明显不良后遗症.结论 微创徒手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安全可靠,适合在临床推广.

  • 微创小切口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陈健荣;吴峰;温建强;张宏宁;包杭生

    目的 比较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微创组)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治疗的60例(7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微创组3l例(40足),男19例,女12例;年龄15~63岁,平均36岁;对照组29例(38足),男20例,女9例;年龄17~55岁,平均33岁.比较B(o)lher角与Gissane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3方面的差异,评估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56例患者(73足)术后获17~28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4例(5足)失访.B(o)lher角与Gissane角:微创组分别为34.6°±4.4°、128.8°±7.3°,对照组分别为35.6°±2.6°、127.9°±3.7°;AOFAS功能评分:微创组:优18足,良14足,可5足,优良率为86.5%;对照组:优17足,良14足,可5足,优良率为86.1%.两组术后影像学资料和AOFA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1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比,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在临床疗效相同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避免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107例跟骨骨折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浅析

    作者:刘长松;王波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对策.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107例112足跟骨骨折患者,男84例(88足),女23例(24足);年龄23~68岁,平均39.2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52足,Ⅲ型46足,Ⅳ型14足.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23足行异体人工骨植骨;术中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及后关节面.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7~25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83足,良14足,可11足,差4足,优良率为86.6%.术后发生并发症13足,占11.6%(13/112).其中切口不愈合坏死8足,占7.1%(8/112);感染2足,占1.7%(2/112);慢性疼痛2足,占1.7%(2/112);距下关节炎1足,占2.6%(3/112).结论 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与原发创伤、手术技巧、术后康复等密切相关,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及手术措施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 锁骨中段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

    作者:David L Helfet;王簕;杨云峰

    抽 样利用MEDLINE检索发表于199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的关于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研究.共检出57篇文献,其中3篇随机对照研究(CoEⅡ)和1篇前瞻性性队列研究(CoE Ⅲ)符合纳入标准,证据等级为Ⅳ的研究不纳入本评价中.Midshaft clavicular fractures Operative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David L HelfetAO Publishing,Switzerland Clavadelerstrasse,CH-7270Davos Platz

  • 临床病例讨论-Essex-Lopresti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周智勇;陈旭;蒋协远;唐致峰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3岁,交通伤致右肘部和腕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2 h于2010年4月7日在当地医院就诊.根据其门诊记录,当时查体:神志清,痛苦貌,急诊摄右前臂X线片(图1),诊断为右桡骨头骨折.给予手法复位外固定术,术后疼痛未缓解.4月27日患者去当地另一家医院就诊,复查X线片后发现骨折移位未纠正,遂于28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时询问病史,患者自述除右上肢受伤外,未觉身体其他部位受伤,自外伤以来未觉右上肢感觉异常,右手指关节运动如常.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至立;程黎明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损伤类型,早在1963年Holdsworth[1]在总结大量临床病例的基础上就提出了爆裂性骨折的概念,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脊柱损伤,并在其脊柱二柱理论的基础上,描述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制.1983年Denis[2]在其三柱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爆裂性骨折并描述其损伤机制.由于此类损伤发病率高,且易发生神经功能损害,因此一直是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但在损伤分类、手术指征、重建方式、是否融合及其损伤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目前有关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