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磊;刘光旺;马超

    目的 通过比较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与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KP)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评价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行PKP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47例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组(A组,25例28个压缩椎体)和单侧椎弓根入路组(B组,22例24个压缩椎体).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术前、术后3d、术后1年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健康调查简表(SF-36)及椎体内骨水泥的充盈程度.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至少1年.A组较B组手术时间较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骨水泥充盈度好、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3d和1年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ODI、SF-36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各项结果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为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式,但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普通解剖钢板加植骨与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高峰;李翔;方永祥;秦晓东

    目的 比较普通解剖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与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3年l2月收治的68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普通解剖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组(植骨组,36例)和锁定钢板组(非植骨组,3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非负重下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良率.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骨折愈合良好,均未出现术后感染、皮肤坏死及伤口不愈合.发生跟痛症状和跟腓撞击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非植骨组比较,植骨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非负重下地时间都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引流量、完全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不植骨相比采用普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在复位效果及优良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考虑到采用锁定钢板不植骨为治疗方式避免了髂骨取骨区术后疼痛、感染、血肿以及患者不适感等并发症,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

    作者:刘丙根;庞清江;余霄;陈先军;郭宗慧

    目的 通过与普通螺钉导向器比较,探讨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骨折的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固定跟骨骨折所使用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不同分为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组(A组,20例24足)和普通螺钉导向器组(B组,20例22足),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螺钉置入精确率、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 ~ 24个月(平均15个月).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7.8±9.5)min]短于B组[(84.4±9.4)min],透视次数(2.5±0.9)少于B组(4.1±1.3),螺钉置入精确率(91.7%)高于B组(68.2%),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91.7%)高于B组(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该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的载距突,能明显提高固定载距突的准确性,临床效果较好,适合各级医院的骨科医生应用.

  • 三维各向同性脂肪抑脂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评估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秦红卫;王娟;周守国;赵晓梅;伍琼慧

    目的 评价三维各向同性脂肪抑脂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FS-TSE-SPACE)对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38例(男26例,女12例)临床怀疑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分别行踝关节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2D-TSE-T2WI和矢状位3D-PD-TSE-SPACE扫描,对3D-PD-TSE-SPACE图像进行横断位、冠状位的多平面重建.评估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2D-TSE-T2WI和矢状位3D-PD-TSE-SPACE图像对踝关节韧带的显示情况及损伤诊断. 结果 2D-TSE-T2WI及3D-PD-TSE-SPACE对踝关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胫舟韧带、胫跟韧带及胫距韧带损伤的诊断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PD-TSE-SPACE的对踝关节韧带的解剖细节较2D-TSE-T2WI显示更加清楚. 结论 3D-PD-TSE-SPACE与MRI常规2D-TSE-T2WI的诊断效能一致,3D-PD-TSE-SPACE可以用于评价踝关节韧带损伤.

  • 可移动单一小切口下双侧Wiltse微创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马赛;张贵林;行勇刚;李楠;田伟

    目的 探讨应用可移动单一小切口下双侧Wiltse入路手术治疗行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自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2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4例,女10例;年龄20 ~ 45岁,平均31.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81例,T101例,T11 3例,T12 10例,L1 8例,L21例.采用可移动切口经多裂肌和长肌入路(Wiltse入路)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前测量皮肤移动度,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行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检查,并比较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 皮肤移动距离测量头向移动1.3 ~6.0 cm,平均(3.0±0.9) cm;尾向移动0.9~2.0 cm,平均(1.7±0.7)cm;纵向总移动4.0~6.2 cm,平均(4.8±0.4) cm.手术切口定位在骨折椎棘突上缘至头侧节段棘突上缘,长约5 cm,通过此切口的头尾侧移动,完成内固定手术操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8个月,末次随访X线片均提示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未见松动或断裂.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 移动切口技术充分利用了人体皮肤可移动性,结合经多裂肌和长肌入路,可以顺利完成胸腰椎手术.

  • 后路腰椎间盘镜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临床评价

    作者:李开南;聂海;何智勇;陈尔东;汪学军;员晋;兰海;龙涛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间盘镜(MED)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胸腰椎(T12至L2)骨折行单纯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1例采用MED下置入普通椎弓根螺钉(MED组),57例采用Sextant系统经皮穿刺置入空心椎弓根螺钉(Sextant组),51例采用Viper系统经皮穿刺置入空心椎弓根螺钉(Viper组).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操作方便性评分、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 24个月.MED组与Sextant组、Viper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调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extant组和Viper组比较,MED组虽然操作繁琐,但透视次数少、平均住院费用低、不需要特殊器械和内置物. 结论 MED辅助实施椎弓根螺钉微创置钉,实现了微创可视下确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使繁琐的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操作简化,有手术安全性高、手术风险可控性强等特点.

  • 长骨骨折合并重型脑外伤的血清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汪金平;杨天府;唐正午;阳志军;张勇;吴彪;简盛生

    目的 分析长骨骨折合并重型脑外伤患者的早期血清差异蛋白质表达,寻找其中有促进成骨作用的蛋白质. 方法 随机选取3例重型脑外伤合并下肢长骨骨折的患者为实验组(IF组),匹配与其一般情况相似的单纯重型脑外伤和单纯骨折患者各3例为2个对照组(设为I组和F组).收集各组伤后第3天的血清样本,经纯化与定量后行双向电泳,对实验组比对照组上调表达超过3倍的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I-TOF-MS鉴定. 结果 IF组与I组间的差异蛋白点16个,其中5个上调,7个下调,只在IF组表达的蛋白质点4个.IF组与F组间3倍以上的差异蛋白点17个,其中8个上调,7个下调,只在IF组表达的蛋白质点2个.IF组与I组比较的质谱鉴定:鉴定出5种蛋白质,其中只在IF组表达的蛋白点393和423被鉴定为血清转铁蛋白.IF组与F组比较的质谱鉴定:鉴定出4种蛋白质,其中5个上调3倍以上的差异蛋白点都被鉴定为血清转铁蛋白. 结论 以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了骨折合并重型脑外伤与单纯重型脑外伤和单纯骨折患者比较的血清差异蛋白质,初步确定血清转铁蛋白与重型脑外伤促进成骨的机制密切相关.

  • 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正楠;郑欣;邱旭升;陈一心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好发于绝经后的妇女及老年人.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发病率将逐年增加.2002年至2006年北京地区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髋部骨折发生率增加约58%,男性髋部骨折发生率增加约49%[1].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愈合缓慢,治疗此类骨折还需抗骨质疏松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通过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干扰骨组织的代谢.骨折愈合是骨折后骨组织的自我修复过程,也是骨代谢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干扰骨代谢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愈合有何影响,目前文献报道不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关键词:
  • 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组织胶在骨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葛茶娜;黎飞猛;李启活;王韵廷;孙鸿涛

    自20世纪50年代末,首个瞬间胶粘剂Eastman910(α-氰基丙烯酸甲酯)问世以来,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凭借其单组分、无溶剂、固速快、强度高、粘材广、使用方便等优良特性,成为组织胶的主要品种,现已在工业、医药卫生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骨科领域中表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对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组织胶的研究,并介绍其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 远端万向锁定加压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作者:白晓冬;王宝军;赵亮;李亚东;高化;刘振宇;刘长贵

    目的 探讨远端万向锁定加压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远端万向锁定加压双柱接骨板治疗的5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41例;年龄52 ~ 67岁,平均58.7岁;骨折按AO/OTA分型:C1型20例,C2型18例,C3型20例.末次随访时通过术后X线片评估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情况、测量各项影像学参数,并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4~57个月(平均30.6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为2~3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关节面平整度均<2 mm,掌倾角平均为13.63°(11.00°~ 15.95°)、尺偏角21.01°(18.20°~24.36°)、桡骨茎突高度11.53 mm(9.60 ~ 13.82mm)、背伸67.60°(62.59° ~72.61°)、掌屈57.75°(51.48°~62.02°)、尺偏29.75°(25.69°~ 32.81°)、桡偏20.96°(18.95°~ 22.97°)、旋前78.01°(73.8°~81.22°)、旋后72.65°(66.75°~ 75.98°),恢复满意;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26例,良26例,可6例,优良率为89.7%.无伤口感染患者或桡动脉受损伤患者,其中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正中神经损伤表现. 结论 采用远端万向锁定加压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距骨完全脱出游离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柴明祥;张君;路坦;赵斌;贾金领;吴希瑞

    目的 探讨距骨完全脱出游离治疗的初步体会,为这种罕见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总结1例距骨完全脱出游离患者治疗经过(距骨缺失在现场5h,经急诊再植后发生感染、骨髓炎,二期行距骨切除、胫跟融合并应用Ilizarov技术恢复患肢长度),并对近30年关于距骨完全脱出游离的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本例患者终胫跟成功融合并避免了肢体短缩,伤后2年时踝关节伤口无感染迹象,可胜任原工作,对功能结果满意. 结论 距骨完全脱出游离除污染严重、距骨损伤严重或缺失时间太长均应首选再植,感染是影响术后功能的关键因素,应尽量避免.

    关键词: 距骨 损伤 再植术 脱出
  • 2010年至2011年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成人胫骨干骨折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作者:赵海涛;陈伟;王娟;孙然;孙涛;殷兵;王海立;李彦森;徐永清

    目的 调查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成人胫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地区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各4所医院诊治的成人胫骨干骨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东部沿海4所医院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内陆4所医院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段分布及骨折分型等.按年龄进行分组分为青壮年组(16 ~ 45岁)、中年组(46 ~ 65岁)、老年组(65岁以上)并根据AO/OTA原则分型.结果 A组1136例,B组1 180例,分别占成人胫腓骨骨折的20.87%(1 136/5443)和26.07%(1 180/4 527),占成人全身骨折的2.98%(1 136/38 060)和3.62%(1 180/32 623).A、B组男女比分别为2.41∶1 (803/333)、4.20∶1(953/227),平均年龄分别为(44.0±15.5)岁、(36.0±13.1)岁.A、B组均为青壮年构成比高(55.90%、7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年龄组所占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发骨折类型均为42-A型,A、B组分别为48.06% (546/1136)、43.73% (516/11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结论 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成人胫骨干骨折分别占该地区成人胫腓骨骨折的20.87%和26.07%,占成人全身骨折的2.98%和3.62%.东部沿海女性所占构成比、平均年龄、中老年构成比、42-A型构成比均高于西部内陆.

  • 2010年至2011年京津唐地区胫骨干骨折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作者:王海立;马信龙;韩鸿宾;周君琳;部文茜;王仁贵;耿进朝;杜继晨;彭如臣

    [目的] 调查京津唐地区胫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地区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京津唐地区的共8所医院诊治的所有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北京地区医院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天津地区医院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唐山地区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C组.对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段分布、骨折分型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共收治胫骨干骨折3 215例,占胫腓骨骨折的26.57%(3 215/12 100),占全身骨折的5.44%(3 215/59 080).男女比为3.76:1.男性占79.00%,41~50岁构成比高(20.75%).女性占21.00%,41 ~50岁构成比高(19.85%).成人胫骨干骨折AO分型中以42-A型的构成比高(49.79%).A组、B组和C组分别有218例、714例和2 283例,分别占胫腓骨骨折的9.27%、30.38%和30.86%,占全身骨折的1.50%、5.47%和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胫骨螺旋骨折所占构成比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京津唐地区胫骨干骨折占胫腓骨骨折的26.57%,占全身骨折的5.44%,男、女性均以41~50岁所占构成比高,成人胫骨干骨折类型以42-A型为主.

  • 关注骨折并发症改善骨折预后

    作者:唐佩福

    骨折及手术并发症,顾名思义,是继发于创伤骨折或诊疗过程的另一种病症.其并非因医务人员的过失所致,而是与疾病本身的特点、患者体质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一些并发症通常是难以事先预测并完全避免的,而且任何部位骨折及手术都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尽管近年来国内创伤骨科救治水平与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骨折术后并发症仍时有发生.据文献[1]报道我国创伤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8.3%,给整个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减少创伤骨折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也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创伤骨科救治水平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
  • 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尹鹏滨;吕厚辰;张里程;龙安华;李明;张立海;唐佩福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连续收治的5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1 419例,男545例,女874例;年龄50 ~102岁.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72例,5.1%)和非感染组(1 347例,94.9%).比较两组患者年龄、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生协会评级等手术相关因素、各个系统基础合并症、贫血、血清白蛋白、肌酐等化验指标的差异,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女性(OR=1.764,P=0.048)、年龄(OR=1.697,P=0.002)、美国麻醉医生协会评级Ⅲ级及以上(OR=3.068,P<0.001)、全身麻醉(OR=3.773,P=0.038)、贫血(OR =2.603,P=0.002)、低白蛋白血症(OR=1.914,P=0.019)、血清肌酐值增高(OR=3.289,P=0.0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382,P=0.049)、肿瘤(OR =2.599,P=0.042)是导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肺部感染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贫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预后.

    关键词: 骨折 危险因素 肺炎
  •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楠;覃承诃;余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中各种事故的频发,因伤骨折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日趋增多,而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灾难性的,它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更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由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对复杂,也成为骨科医生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急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后分析

    作者:孟钰童;龙安华;谭晶;李辰;张里程;张立海;唐佩福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5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03例,女250例;年龄60~ 102岁,平均77.0岁.按照患者术后1周内有无发生脑卒中,将患者分为卒中组(17例,2.3%)和正常组(736例,97.7%),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预后. 结果 卒中组女性多于男性(58.8%vs41.2%),卒中组患者多合并3种以上的内科合并症.心律失常病史、脑卒中病史、术中血压异常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后方面,卒中组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29.4%)高于正常组(5.8%),卒中组ICU转入率(47.1%)高于正常组(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功能康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患者的1年内死亡率为35.7%,远高于正常组患者的9.0%,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显著(P<0.01). 结论 对于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周内发生脑卒中不容忽视.心律失常病史、脑卒中病史、术中血压异常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短期及长期预后差.

  •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策略

    作者:姚琦;仇永辉;祝孟海;倪杰;彭立彬;袁晓明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6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38例,女27例;年龄19 ~ 68岁,平均45岁;左侧29例,右侧36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27例,Ⅲ型24例,Ⅳ型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至17d,平均6.2d;采用跟骨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和植骨治疗,观察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切口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9例,13.8%)和无并发症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坠落高度、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因素,筛选导致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Ⅱ级及以上(OR=8.750,P=0.002)、坠落高度(OR=9.570,P=0.003)、止血带使用时间(P=0.020)、手术时间(P=0.025)、受伤至手术时间(P=0.004)、住院时间(P=0.013)、低白蛋白血症(OR=6.000,P=0.012)等与跟骨术后切口感染有重要联系. 结论 在常规诊疗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因素,重视术前软组织损伤评估、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和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合理处理术后伤口是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股骨干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林;张利召;居永平;张宏飞;张文斌;鹿洪辉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22例;年龄18 ~55岁.以静脉造影阳性结果为诊断DVT的“金标准”,其中血栓组18例(26.9%),非血栓组49例(73.1%).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血管神经损伤、D-二聚体水平、下肢深静脉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麻醉方法、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复杂骨折(OR=3.773,P=0.038)、合并血管神经损伤(OR=2.603,P=0.002)、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697,P=0.002)、下肢深静脉超声阳性(OR=3.068,P<0.001)是导致股骨干骨折后新发下肢DVT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骨折类型复杂和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是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主要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检测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是主要筛查方法.

  • 地塞米松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太茂;赵文;单恩奇;黄岩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术后应用地塞米松预防切口并发症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63例6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均行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术,其中31例33足术后当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3 mg/kg,维持2d停药(地塞米松组);32例34足采用常规治疗(常规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患者术后足部肿胀程度、切口渗出情况、切口皮缘坏死及感染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地塞米松组和常规组的足部肿胀时间分别为(3.6±1.3)d和(6.8±1.8)d,切口渗出时间分别为(5.3±1.9)d和(10.6±2.1)d,切口皮缘坏死率分别为6.1%和23.5%;与常规组比较,地塞米松组的足部肿胀时间短、切口渗出时间短及切口皮缘坏死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后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对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有一定疗效.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