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高化;赵亮;李亚东;刘振宇;刘长贵;王宝军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X线与CT影像学表现,为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更为准确的参照标准.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6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20例;年龄18~67岁,平均41.9岁.术前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X线片和CT上的下胫腓胫距关节上10 mm处间隙距离,并进行比较. 结果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在X线片上中胫距关节上10 mm处清晰间隙为(7.95±0.49) mm,CT平扫测量胫距关节上10 mm处的胫腓骨间距为(8.48±0.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6,P=0.002).以下胫腓间隙大于6mm为标准的影像学诊断,有6例X线踝穴位小于6 mm,而CT测量下胫腓骨间隙小于6 mm的有2例,X线的漏诊率(16.7%)高于CT(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0,P=0.034). 结论 标准的X线成像及CT平扫均能诊断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但CT能够减少X线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下胫腓联合分离致踝关节不稳的漏诊,更有利于显示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情况.

  • 丝攻试验在踝关节手术中判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应用

    作者:黄建华;王建东;林健;曹雷;王秋根

    目的 评估丝攻试验在踝关节手术中判断下胫腓联合是否稳定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手术治疗的理论上下胫腓联合可能受累及的5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8例,女24例;年龄19 ~56岁,平均40.4岁.术中骨性结构稳定后,由2位医生分别对患者先后用外翻外旋应力试验、拉钩试验、丝攻试验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计算两位医生各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合并阳性率,以及每种方法两位医生诊断的不一致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 外翻外旋应力试验两位医生分别诊断10例(19.2%)、8例(15.4%)患者下胫腓联合不稳,其中有6例(1 1.5%)诊断不一致,合并阳性率为23.1%.拉钩试验两位医生分别诊断11例(21.2%)、12例(23.1%)患者下胫腓联合不稳,其中有5例(9.6%)诊断不一致,合并阳性率为26.9%.丝攻试验两位医生均诊断14例(26.9%)患者下胫腓联合不稳,无诊断不一致(0%),合并阳性率为26.9%.3种方法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丝攻试验诊断的一致性高于外翻外旋应力试验和拉钩试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用丝攻试验在术中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检出率高,一致性好,且术者可以避免X线照射,可以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替代方案在临床中应用.

  • 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钢板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晶晶;方真华;黄若昆;李静;肖凯;勘武生;谢鸣

    目的 探讨应用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钢板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短期疗效. 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1 1月对17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行切开复位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22~72岁,平均35.8岁;按照Lawrence和Botte解剖分区:Ⅰ区14例,Ⅱ区3例;撕脱骨折块存在旋转移位大于2 mm,或波及跖骰关节面骨块移位.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24~ 64周(平均28周)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螺钉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84 d(70 ~118 d).疗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中足评分标准评定为76 ~91分,平均87.4分.手术至恢复日常工作生活时间为91 ~137 d,平均104 d. 结论 应用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钢板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Ⅰ、Ⅱ区骨折,其管型配合弓齿设计能有效加压固定第5跖骨粗隆部,纠正旋转移位,维持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准确复位.

  • 前路齿状突螺钉偏向置入治疗合并寰椎后脱位的齿状突骨折

    作者:黄威;蔡贤华;徐峰;黄勇;康辉;李彦锦;阮翔;王威

    目的 探讨前路齿状突螺钉偏向置入治疗合并寰椎后脱位的齿状突骨折的疗效. 方法 自2002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合并寰椎后脱位的齿状突骨折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0 ~50岁,平均41岁;均为新鲜齿状突骨折,骨折按照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2例,Ⅲ型6例,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5例;术前颅骨牵引均不同程度复位,术中为维持寰椎复位及齿状突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将头部固定在前屈靠近胸部位置,由于前屈位时下颌骨阻挡齿状突导针置入,所有患者均偏向置入前路齿状突螺钉.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1.5h,术中出血量50 ~100 mL,平均75 mL.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3~4个月齿状突骨折均愈合,未见断钉、退钉等情况发生;术后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评估:有1例患者由C级恢复至E级,1例患者由C级恢复至D级,9例患者由D级恢复至E级,其他患者无明显改变.手术前、后寰椎移位距离[(5.33±1.75) mm vs.(1.83±0.79)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24,P=0.000). 结论 在合并寰椎后脱位的齿状突骨折治疗中,偏向置入前路齿状突螺钉疗效确切,可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为此类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股骨颈骨折严重程度的CT评估

    作者:危杰;张子安;王满宜

    目的 建立股骨颈骨折的CT评估方法和量化指标. 方法 搜集2008年1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2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X线影像学资料及CT原始数据,从CT三维重建片上观察骨折处有无后侧游离骨折片和骨折线位置,并测量向后成角、纵向大位移及颈干角差值.根据以上指标将股骨颈骨折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5分,Ⅰ型)、中度(6~8分,Ⅱ型)、重度(≥9分,Ⅲ型)3个等级,股骨颈爆裂性骨折定义为重度. 结果 存在游离骨折片的患者35例(15.3%),无明显游离骨折片的194例(84.7%).无成角患者27例(11.8%),成角≤30°者44例(19.2%),30°~ 60°者115例(50.2%),≥60°43例(18.8%).无移位患者20例(8.7%),大位移≤10 mm者96例(41.9%),10~20 mm者96例(41.9%),≥20 mm者17例(7.4%).骨折线位置:头下型骨折131例(57.2%),头颈型88例(38.4%),经颈型9例(3.9%).颈干角差值为0的患者12例(5.2%),≤10°者105例(43.4%),10°~ 20°者84例(35.3%),≥20°者28例(17.6%).对299例患者的骨折严重程度在不同Garden分型中的分布:Garden Ⅰ型均为轻度,GardenⅡ型含轻度15例(45.5%),中度18例(54.5%);GardenⅢ型含轻度6例(3.1%),中度123例(64.7%),重度61例(32.2%);GardenⅣ型均为重度骨折患者. 结论 CT对于股骨颈骨折的评估更为精确、客观,可靠性强并可使之量化.

  •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坤;陈雁西;强敏菲;李浩博;戴号

    目的 分析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16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99例,女69例;年龄21~75岁,平均47.5岁;损伤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SER)85例,旋后内收型(SAD)32例,旋前外旋型(PER)27例,旋前外展型(PAB)2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通用手术方案治疗.术后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片,采用容积重建法内置入物透视显示模式结合多平面重组成像模式观察骨折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置入情况,并将CT与X线片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术后在SER、SAD、PER及PAB损伤中,X线片分别可见6、1、2、2例患者未达到解剖复位,而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可见36、12、8、3例患者未达到解剖复位,X线和CT在评估SER、SAD、PER及所有患者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固定置入质量评估上,X线片分别可见2、1、0、0例患者螺钉位置欠佳,而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可见8、8、3、4例患者的螺钉位置欠佳,X线和CT在评估SER、SAD及所有患者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踝关节骨折术后通过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置入质量的评估能够获得比X线片评估更加可靠的结果.

  • 经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锁定接骨板组合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作者:魏世隽;蔡贤华;刘曦明;张志文;陈家;汪波

    目的 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后距下关节面,微型锁定接骨板组合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19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男12例,女7例;年龄20~62岁,平均37.4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14例,Ⅲ型5例.均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后距下关节面,以2.4mm足舟状骨锁定接骨板组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复查X线及CT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并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17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6.2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延迟愈合(SandersⅢ型),经局部换药后治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7周),无畸形愈合发生.B(o)hler角由术前6.4°±5.5°改善为末次随访时24.9°±4.1°,Gissane角由术前96.1°±5.4°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10.7°±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后足评分:优8例,良6例,可3例.至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尚未观察到创伤性关节炎征象. 结论 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后距下关节面,微型锁定接骨板组合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中不仅可以获得满意复位,而且可以有效维持骨折复位,同时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 经椎旁肌间隙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

    作者:张亚军;方礼明;张军;王靖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44例,女26例;年龄19 ~55岁,平均33.4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经肌间隙固定组,35例)和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剥离椎旁肌固定组,35例).评估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损伤节段的局部后凸角(LKA)及椎体高度(VBH)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 ~36个月(平均29.3个月).剥离椎旁肌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或多于经肌间隙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前均未出现内固定失效.两组各置入140枚螺钉,分别有7枚(5.0%)和6枚(4.3%)螺钉切出椎弓根外,两组患者螺钉切出椎弓根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LKA和VBH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的LKA和VBH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LKA和VBH,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是安全的,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地维持骨折复位,减少手术损伤.

  • 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罗青林;蔡贤华;黄卫兵;冯立文;孙长笈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行寰枢椎固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30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国人枕颈部标本行寰枢椎CT三维重建,测量与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相关的解剖参数,以测得的参数为依据,在测量标本上建立本内固定系统的手术模型,行CT三维重建检查内固定位置,测量螺钉钉道参数. 结果 经寰枢关节螺钉冠状面上外偏角参考范围为14°~32°,理想外偏角为23.05°±1.90°,实际外偏角为23.22°±1.71°,矢状面上后倾角参考范围为14°~ 42°,理想后倾角为27.89°±2.67°,实际后倾角为27.96°±3.05°,钉道长度参考范围为19 ~33 mm,理想钉道长度为(27.49±1.23) mm,实际钉道长度为(27.50±1.55) mm,理想钉道参数与实际钉道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枢椎体固定螺钉水平面上内偏角参考范围为0~15°,矢状面上上倾角参考范围为0~50°,钉道长度参考范围为15~ 21 mm.模拟行内固定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钛板与枢椎表面匹配,所有螺钉钉道角度及长度均在术前参考范围内,无穿出骨质者. 结论 国人采用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行寰枢椎固定在解剖上是安全、可行的.

  •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人脐带Wharton胶间质干细胞的表达谱

    作者:许文静;侯克东;袁玫;张莉;彭江;刘舒云;郭全义;卢世璧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人脐带Wharton胶间质干细胞(WMSCs)的表达,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取人足月妊娠新生儿脐带,分离MSCs,应用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验证其干细胞特性,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分子特性,蛋白芯片方法观察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 所检测的79种因子除白介素(IL)-13表达痕量外,其他均表达于WMSCs,表达从多到少(OD值>0.800)依次为IL-8、生长相关癌基因(GRO)、IL-6、IL-1β、IL-1α和GRO-α;它表达6种免疫抑制功能的因子和肿瘤生长抑制因子,这对减少MSCs用于异体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及瘤变的可能性起一定作用,而其表达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TIMP-2将对其应用于体内移植时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多种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素-3、神经生长素-4、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表明WMSCs易于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 结论 人脐带WMSCs易于获得,表达的细胞因子有利于其应用于异体移植,减少免疫排斥及恶变,并保护其自身在体内分化生长,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新型种子细胞,可应用于再生医学及构建组织工程组织或器官.

  • 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对绵羊骨缺损椎体的强化作用

    作者:陈晓庆;张烽;陈向东;刘金宝;顾勇;朱雪松;杨惠林

    目的 探讨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SF/CPC)作为椎体骨缺损强化剂的可行性.方法 24只成年雌性绵羊经侧方腹膜后入路在L3、L4、L5椎体建立骨缺损模型,随机顺序植入CPC、SF/C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3种材料.于术后1、6个月各处死12只羊,从中随机选择4只,将其标本制成不脱钙切片,苦味酸-品红染色后对材料-骨界面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对CPC、SF/CPC两组的新骨形成和残留水泥进行定量比较.另外8只以L6椎体作为对照组,进行生物力学检测,测量并比较不同组间的单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 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1个月时,CPC组和SF/CPC组的材料和骨形成直接结合,吸收成骨较为表浅;6个月时,CPC组的吸收成骨仍仅限于材料表面,而SF/CPC组骨长入明显、材料吸收加快.PMMA组的材料和骨结合疏松,部分界面之间存在膜性结构,材料表面无新骨形成,6个月和1个月相比变化不明显.组织学定量分析显示:6个月时,SF/CPC组的新骨生成多于CPC组,残留水泥少于C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试表明:6个月时,CPC组和SF/CPC组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均较1个月时有提升,而PMMA组则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CPC组和PMMA组椎体在两个时间点的抗压强度和刚度与正常椎体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F/CPC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骨传导性以及相对较快的降解-成骨速度,并在此过程中很好地维持了椎体的力学性能,有望取代PMMA成为一种新的活性椎体强化剂.

  • 不同浓度镁离子对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吕一鸣;韩培;嵇伟平;柴益民

    目的 体外观察不同浓度镁离子下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生长情况,筛选出适宜这两种细胞生长的镁离子环境,为医用镁合金在体内降解速度的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取兔肌腱细胞和兔扁骨细胞原代培养,经传代和鉴定后,在不同浓度镁离子培养液中分别培养,观察和比较在镁离子浓度分别为0、20、50、70、100、110、120、130、140、150 mmol/L时成纤维细胞和镁离子浓度分别为0、30、40、50、60、70、80、90、100、110、120 mmol/L时成骨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成纤维细胞在镁离子浓度为0 ~ 110 mmol/L时生长良好,镁离子浓度为70 mmol/L时细胞活力高,与其他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细胞在镁离子浓度为0 ~ 70 mmol/L时生长良好,镁离子浓度为30mmol/L时细胞活力高,与其他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的镁离子安全生存浓度分别为0 ~ 110 mmol/L和0~ 70 mmol/L.两种细胞的适镁离子生存浓度分别为70 mmol/L和30 mmol/L.通过调控镁离子浓度可调控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发育,为医用镁合金在体内降解速度的控制提供参考.

  • 无水乙醇注射法建立羊距骨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志;郭征;袁超凡;李小康;张涌泉;王财儒

    目的 探讨无水乙醇注射法建立羊距骨坏死(ONT)的有效性. 方法 雌性小尾寒羊16只,左侧距骨采取骨内注射无水乙醇法诱导羊ONT,右侧距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2、4、12、24周(n=4)取材后通过大体标本、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羊ONT的程度. 结果 对照组各时间点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无骨坏死表现,影像学观察见钻洞修复.实验组2周时,距骨头内部骨质开始变性;4周时骨内出现空腔,X线片见明显低密度影,组织学见小梁骨内出现大量空骨陷窝;12周时距骨表面出明显软骨缺损与变性,X线片见低密度影加深扩大,组织学显示骨修复与纤维增生并存;24周时距骨整体严重破坏,X线片出现骨关节炎改变,组织学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占据原骨小梁生长部位. 结论 距骨头骨内无水乙醇注射法可以成功诱导羊ONT,该动物模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容易复制,为ONT干预研究创造了模型基础条件.

  • 对侧皮质锁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尚冲;金丹

    作为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基本方法,钢板螺钉技术历久弥新,从动力加压钢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DCP)到锁定钢板(locking plate,LP),再到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这不仅是内固定器械的创新和改良,更彰显了内固定理念、原则、技术的巨大进步和重大变革.近年来,随着对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对锁定钢板应用的不断回顾与反思,新近提出了对侧皮质锁定(far cortical locking,FCL)的概念,并相应研发、应用了诸如对侧皮质锁定螺钉(far cortical locking screw)等新型内固定器械,现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影像诊断学进展

    作者:张鹏;俞光荣

    踝关节是体育运动中容易受伤的关节之一[1].完整的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其损伤占踝关节损伤的1%~18%[2].下胫腓联合损伤若治疗不当会导致踝关节的长期疼痛,以及残疾和恢复时间的不确定性.Wright等[3]指出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的恢复时间是单纯的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2倍.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可以单纯发生或合并踝关节周围其他韧带、骨或软骨损伤发生.医生未能早期诊断和随之而来的下胫腓联合韧带的长期不稳定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4].由于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目前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共识很难建立.现对近年相关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正确诊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
  • 下胸椎及腰椎椎弓根钉徒手置钉失误的研究

    作者:夏才伟;王生介;厉晓龙;刘伟峰;蒋小军

    目的 通过术后CT扫描分析下胸椎及腰椎椎弓根钉徒手置钉失误率及失误类型分布,并进行比较.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315例患者,男165例,女150例;年龄22 ~ 78岁,平均54.4岁.胸腰椎骨折163例,置钉椎体359个,置钉718枚;腰椎退变152例,置钉椎体318个,置钉556枚.通过术后CT分析所有患者置钉失误率,失误类型分布,比较胸腰椎骨折和腰椎退变、胸、腰椎及男、女性患者置钉失误的差异. 结果 两组共置钉1274枚,置钉失误94枚,总失误率7.4%,所有置钉失误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及脏器损害等并发症.胸腰椎骨折组置钉失误率(9.6%,69/718)明显高于腰椎退变组(4.5%,25/556),胸椎置钉失误率(15.2%,37/244)明显高于腰椎(5.5%,57/1030),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腰椎组在置钉失误类型及男、女性置钉失误率(7.0% vs.8.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胸椎置钉难度高于腰椎,置钉失误类型无差异,性别对置钉准确性无影响.

  • 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不同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关宏刚;罗汉文;包杭生

    目的 比较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和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加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36例,女25例;年龄36~67岁,平均45.8岁.患者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行单纯植骨融合29例(A组)及椎间融合器融合32例(B组).两组患者一般基线学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评价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优良率、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前凸角.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5~4.0年(平均2.8年)随访.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及ODI评分优良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及1年X线片示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前凸角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B组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前凸角的维持均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单纯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融合均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但椎间融合器融合对腰椎滑脱的矫正、椎间高度的维持、生理曲度的恢复等方面较单纯植骨融合具有更显著的优越性.

  • 三柱理论固定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

    作者:陈金洪;王人彦;王国平;张玉良;张亚军;陈世龙;王勇;蓝国华;赵剑锋

    目的 评价应用三柱理论固定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62例粉碎性pilon骨折患者,男43例,女19例;年龄21 ~ 67岁,平均45.6岁;骨折按Rüedi-Allg(o)wer分型:Ⅱ型17例,Ⅲ型45例.术前准备后采用三柱理论进行三柱固定,术后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根据Bourne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59例患者术后获13 ~ 25个月(平均19.3个月)随访.9例患者术后出现踝部创口边缘张力性水疱,无发生皮肤坏死、感染及内置物异物反应;59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5 ~4.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12~25个月(平均17.3个月)取出内固定.疗效根据Bourne标准进行评定:优41例,可15例,差3例,优良率为94.9%.结论 粉碎性pilon骨折根据三柱理论进行三柱确切固定,有利于踝关节的早期活动功能锻炼,获得良好功能,减少致残率.

  • 三切口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米占虎;杨海波;王拯;王谦

    目的 探讨三切口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8例单侧累及后侧平台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4~55岁,平均34.7岁;骨折按照Schatzker分型:V型8例,VI型10例,所有患者均合并后内、后外侧平台塌陷.均采用三切口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X线检查判断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15 ~ 20周(平均17.6周).膝关节按照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定疗效:优13例,良4例,可1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筋膜间隔综合征、骨髓炎、内固定松动、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三切口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充分暴露骨折,满意复位关节面,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患肢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 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

    作者:董忠根;杨颖;魏建伟;刘立宏;郑磊;罗兆彪;倪江东;何爱咏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0年9月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14例跟腱并皮肤缺损患者的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5~ 59岁,平均15.0岁;跟腱缺损长2~~5 cm,平均3.6 cm.13例患者跟腱止点附近缺损,1例患者跟腱中段缺损.跟腱区皮肤缺损大小为5 cm×3 cm~10 cm×9 cm,皮瓣大小为8cm×6cm~12cm×11cm. 结果 13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边缘坏死,二期缝合后伤口均愈合.14例患者术后获3~72个月(平均13.0个月)随访,无跟腱再断裂及感染复发者.12例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1例踝关节跖屈减少10°,另1例背伸减少10°.根据Boyden等的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1例. 结论 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缺损并皮肤缺损,具有手术一次完成、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患肢功能恢复好且快等优点.

  • 临床病例讨论——后侧pilo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周智勇;陈旭;蒋协远;刘绍贤;张兴琳;邹德鑫

    病历摘要患者,女,60岁,因“摔伤致左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1d”于2013年1月2日来我院就诊并收入院.患者自述除左踝关节受伤外,未觉身体其他部位受伤.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左踝关节肿胀,见皮下瘀斑,内、外、后侧有压痛,左踝关节主动活动受限,左足皮肤感觉、血供未见明显异常,左足趾各关节可主动活动.左踝关节正位X线片和CT三维重建示内踝内上方双层骨皮质影(图1),CT示后侧骨折块分为后内侧骨折块和后外侧骨折块(图2a,b),后内侧骨折块累及内踝后丘,后丘骨折线呈冠状位(图2c),后内侧骨折块腹侧有向近端塌陷的小块骨软骨骨折块(图2d),CT也可显示Chaput骨折块(图1c,2e).入院诊断:后侧pilon骨折.

    关键词:
  •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是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创伤骨科患者伤情多种多样、分型众多,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增加VTE风险的因素,其DVT发生率为5% ~58%不等[1-2].因此对不同VTE风险的创伤患者有必要进行评估、筛查、诊断、个体化预防及治疗.但目前尚无针对创伤骨科患者VTE筛查及诊断的指南[3-4].对创伤患者及时进行DVT筛查,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延缓其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