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闭合复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作者:郭琰;周方;田耘;吕扬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37例(39足)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年龄22 ~ 64岁,平均38.3岁;男33例,女4例.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6足,Ⅲ型25足,Ⅳ型8足.手术采用跟骨牵引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的方式闭合复位,微创小切口经皮置入接骨板和螺钉治疗跟骨骨折.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 24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或切口不愈合的并发症发生.跟骨B(o)hler角由术前平均8.6°±7.3°恢复至末次随访时21.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21,P=0.000);跟骨Gissane角由术前平均93.5°±8.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123.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31,P=0.000).使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优14足,良l9足,可6足,优良率为84.6%. 结论 闭合复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后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

    作者:龚晓峰;武勇;吕艳伟;王岩;王金辉;王满宜

    目的 探讨后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298例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资料,男143例,女155例;年龄14 ~ 85岁,平均43岁;右侧152例,左侧146例.分别分析胫距关节脱位、踝关节骨折Danis-Weber分型、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块面积和后踝骨折手术固定与否的关系. 结果 胫距关节脱位后踝骨折的固定比率(57.0%)高于不脱位时(34.0%),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固定比率(73.8%)高于Haraguchi Ⅰ型(35.5%)和Ⅲ型(0)骨折,当后踝骨块面积超过15%时固定比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骨折Danis-Weber分型与后踝骨折固定无显著相关(P>0.05). 结论 影响选择手术固定后踝的因素包括原始损伤合并胫距关节脱位、HaraguchiⅡ型骨折的后踝骨折、后踝骨折块面积超过15%.

  • 骨髓基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的血管新生

    作者:陈少强;吴碧莲;贾小力;林建华

    目的 观察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旁分泌作用对大鼠损伤脊髓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 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BMSCs,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BMSCs表面细胞标志CD34、CD45、CD29、CD90;根据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54只清洁型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n=1 8),假手术组和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BMSCs,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PBS.移植BMSCs后l、7、14d应用免疫荧光标记观察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标记的BMSCs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移植BMSCs对损伤脊髓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的影响;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移植BMSCs对损伤脊髓VEGF和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移植的BMSCs可在脊髓损伤处及损伤附近区域聚集、存活且表达VEGF和bFGF.实验组大鼠脊髓内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灰度值、微血管密度以及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实验组14d微血管密度、VEGF mRNA、bFGF mRNA的表达量较1、7d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MSCs在损伤脊髓内可以通过旁分泌VEGF和bFGF增加微血管密度,促进损伤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恢复.

  • 锁定多向带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庆杰;王永清;周星衡;孙晋保;熊庆广;吴泽海;毕红宾;李毅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胫骨锁定多向带锁髓内钉(TLMIIN)与5孔锁定接骨板(LP)重建胫骨平台的生物力学. 方法 获取1名45岁男性健康志愿者的胫骨CT薄层图像资料,利用Mimics10.01软件等建立胫骨三维模型,模拟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Ⅳ型、V型、Ⅵ型4种骨折类型,并分别与TLMIIN、锁定接骨板模型装配生成8个模型,通过ANSYS软件分别测量各组模型的大位移及受力情况. 结果 TLMIIN的综合位移小于锁定接骨板,除SchatzkerⅣ型外,TLMIIN固定模型的Ⅰ、Ⅴ、Ⅵ型大应力值均小于锁定接骨板,锁定接骨板固定模型的Ⅵ型内侧骨折块大应力值大(19.1MPa);锁定接骨板的骨折块局部的应力分布较TLMIIN骨折块应力分布相对集中.结论 TLMIIN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优于5孔锁定接骨板.

  • 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单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双后髁骨折

    作者:姚勐炜;郭震;张世民;张英琪;李清;张立智;杜守超;吴旭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单切口显露直视下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后髁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例胫骨平台双后髁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52岁,均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经腓肠肌内侧头比目鱼肌内侧入路暴露后内侧、后外侧2个象限骨块,分别予以复位钢板内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影像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定膝关节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8.5个月(12 ~ 22个月)随访.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裂开,清创后重新缝合而愈;1例出现后外侧关节面轻度丢失(<3mm),无力线改变.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周(12 ~ 17周).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80~95分,平均87.9分;膝关节屈伸幅度为95°~ 135°.无其他的重要结构损伤及膝关节不稳. 结论 经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单切口从腓肠肌比目鱼肌内侧进入,可同时显露胫骨平台后内侧与后外侧象限,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钢板支撑内固定,是处理胫骨平台双后髁骨折的理想方式.

  • 经颈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Levine-EdwardsⅡ、ⅡA型Hangman骨折

    作者:邵斌;刘会文;韩智敏;袁志峰;陈绪林

    目的 探讨经颈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Levine-EdwardsⅡ、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例Levine-EdwardsⅡ、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3例;年龄21 ~45岁,平均32.5岁;按照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9例,ⅡA型3例.脊髓神经功能按照Frankel分级:D级4例,E级8例.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及行经颈前路骨折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 ~42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颈部明显活动受限及疼痛等不适感,影像学检查示植骨融合、C2-3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4例脊髓损伤分级为Frankel D级的患者术后3个月内术后完全恢复至E级. 结论 经颈前路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Levine-EdwardsⅡ、Ⅱ[A型骨折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合并前纵韧带、椎间盘损伤,造成枢椎向前滑移的患者.

  • 后路复位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

    作者:陈晓庆;陈向东;姜星杰;管俊杰;姚羽;赵剑;曹涌;张烽

    目的 探讨后路复位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 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1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3例;年龄17~47岁,平均33.6岁;损伤部位:T7-81例,T10-112例,T11-12 3例,T12至L15例,L1-2 3例,L3-42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6例,B级5例,C级4例,D级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复位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复位与固定,并进行彻底的椎管前后减压、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8 ~ 69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为120~280 min(平均170 min);出血量为450 ~1 300 mL(平均700 mL).脱位椎体滑脱程度由术前72%±20%(56% ~100%)恢复至术后10%±6%(0~15%),脱位节段畸形角度由术前29.2°±15.0°(6°~51°)恢复至术后12.6°±6.7°(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ASIA分级A级患者术后1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4例无明显恢复;5例B级患者3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4例C级2例恢复至D级,其余2例及1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可通过后路椎弓根系统实现严重椎体骨折脱位的良好复位与固定,单纯后路可完成椎管的充分减压和植骨融合.

  • 弹性稳定髓内钉与Orthofix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朱绍瑜;陈华;陈林;蔡乐益;卢迪;王特

    目的 比较弹性稳定髓内钉(TEN)和Orthofix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71例儿童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39例,女32例;年龄2~10岁,平均5.4岁.44例患者采用TEN内固定(TEN组),27例患者采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组),对患者术中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71例患者术后获9 ~21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TEN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Edwards评分优良率与外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N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7.6±2.1)周]、骨性愈合时间[(18.7±2.4)周]、术后3 d VAS评分[(2.6±1.2)分]及并发症发生率[4.5% (2/44)]均优于Or-thofix外固定支架组[(10.5±2.4)周、(24.6±2.3)周、(4.4±1.3)分、25.9% (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EN与Orthofix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骨干骨折均可取得较满意疗效,但TEN治疗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作者:史宗新;王世坤;丛云海;程涛;杨冬立;刘长贵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四肢骨折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10月应用LCP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8 ~ 65岁,平均38.7岁.内固定物失效10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5例,接骨板外露5例,接骨板突出皮下引起疼痛3例,深部感染1例. 结果 适应证选择不当2例,LCP的应用原则不当8例,技术性失误6例,未能有效保护软组织8例.10例内固定失效患者中,7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3例经保守治疗骨折愈合.5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4例经保守治疗骨折愈合,1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5例接骨板外露患者中,2例经换药伤口愈合,3例经久不愈.3例接骨板刺激患者,取出固定物后症状消失.1例深部感染,经二次清创、置管冲洗伤口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 ~ 22个月,平均13个月. 结论 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内固定材料使用和技术失误、不规范手术操作未能有效地保护软组织、原始损伤重等都是导致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2010年至2011年新疆地区成人胸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孙家元;崔蕴威;刘磊;张弢;陈伟;杨宗酉;王海立;殷兵;刘松

    目的 分析2年间新疆地区4所医院成人胸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疆4所医院收治的成人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节段、OTA分型及Denis分型等数据,总结2年间新疆地区成人胸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共收集2 659例成人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 374例(51.67%),女1 285例(48.33%),男女比为1.07∶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61 ~ 70岁(20 53%);平均年龄为55.9岁.男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 ~ 50岁,女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61 ~70岁,50岁以下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骨折根据OTA分型:A型2 298例(86.42%),B型312例(1 1.73%),C型49例(1.84%),男女性高发类型均为A型.骨折根据Denis分型:Ⅰ型1 564例(58.82%),Ⅱ型768例(28.88%),Ⅲ型309例(11.62%),Ⅳ型18例(0.68%),男女性高发类型均为Ⅰ型.胸腰椎骨折高发节段为53.01(25.87%),向头尾两侧呈降低趋势,男、女性分布规律相同. 结论 新疆地区成人胸腰椎骨折占脊柱骨折的88.25%,男性多于女性,61 ~70岁患者、OTA-A型骨折、Denis Ⅰ型骨折及53.01节段骨折多见.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胸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杨宗酉;刘磊;孙家元;殷兵;陈伟;张弢;王娟;刘松;张如云

    目的 分析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胸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和骨折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胸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收集11 437例成人胸腰椎骨折,男5 580例,女5 857例,男女比为0.95: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51 ~60岁(19.87%),骨折高发节段为53.01(26.40%).骨折按AO分型,高发骨折类型为52-53A型(79.58%).A组4 250例,男女比为1.10∶1,平均年龄(47.9±17.4)岁;B组7 187例,男女比为0.88∶1,平均年龄(55.9±17.4)岁.两组患者的男女比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AO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1.007,P=0.000).两组高发骨折节段均为53.01节段. 结论 成人胸腰椎骨折女性多于男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51~ 60岁,高发骨折节段为53.01节段,高发骨折类型为52-53A型.前、后5年相比,男女比、患者平均年龄、骨折类型等发生明显变化.

  • 两端跳跃式过伸性颈椎间盘韧带复合体裂伤合并脊髓损伤的诊治

    作者:冀旭斌;徐兆万;隋国侠;厉锋;庄青山;刘大勇;吴沁民

    目的 探讨两端跳跃式过伸性颈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裂伤合并脊髓损伤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17例两端跳跃式过伸性颈DLC裂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2例;年龄21 ~ 57岁,平均36.3岁.根据神经平面结合颈椎MRI T2WI髓内高信号征确定脊髓损伤节段,根据术前MRI及X线片颈椎稳定性判断DLC裂伤节段.所有患者均有颈椎两端跳跃式前纵韧带和椎间盘裂伤,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术前、术后3、6、12个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的运动功能评分(AMS)及感觉功能评分(ASS).观察有无内固定物失败及植骨愈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 ~42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各时相点AMS、AS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着随访时间增加,AMS、ASS明显恢复,术后两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植骨愈合良好,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断裂等失败征像. 结论 两端跳跃式过伸性DLC裂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容易漏诊.手术方式应包括主要颈髓损伤受压DLC裂伤节段脊髓减压稳定,同时兼顾另一端DLC裂伤节段稳定性重建.

  • 术前数字化截骨设计及术中导航辅助技术矫正胸腰段骨折术后继发角状后凸畸形

    作者:樊勇;吴子祥;杨红军;漆伟;雷伟;裴彦军;裴国献;桑宏勋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术前数字化截骨设计和术中导航技术辅助矫正胸腰段骨折术后继发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性. 方法 2008年1至201 3年4月对34例胸腰段骨折术后继发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截骨(PSO)进行矫形,男18例,女16例;年龄17~ 44岁,平均26.5岁;其中11例采用传统技术进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无辅助组),23例联合应用术前Mimics软件设计截骨及术中导航技术辅助进行后凸矫形(辅助组).通过测量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局部后凸矫形率、cobb角、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评价疗效. 结果 与无辅助组比较,辅助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局部后凸矫形率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 ~51个月,平均3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组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评分、ODI均优于无辅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脊柱固定节段均获坚强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胸腰段后凸畸形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消失. 结论 采用数字骨科技术,通过术前Mimics软件设计截骨区域、范围,术中采用三维导航按照预定手术方案进行精确截骨矫形,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临床疗效满意,能够有效提高复杂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

  • 体位复位与球囊扩张对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复位效果

    作者:章恺;王鸥;荚龙;程黎明

    目的 探讨体位复位与球囊扩张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中复位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采用PKP治疗后壁完整的胸腰椎OVCF 47例患者(57个椎体),所有患者都在全身麻醉下先行体位复位,比较手术中球囊扩张前、后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bb角. 结果 本组患者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在体位复位前、球囊扩展后、术后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球囊扩张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17.5°±7.2°)均较术前(22.8°±8.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d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8.5±0.4)分、(3.4±0.2)分、(3.1±0.3)分,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518,P =0.006). 结论 PKP术中全身麻醉下的体位复位十分重要,而球囊扩张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有部分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 颈脊髓外伤后气管切开指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瑞端;靳安民

    目的 分析颈脊髓外伤后气管切开指征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4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颈椎以外的部位简明损伤评分小于3分的118例颈椎骨折脱位伴有脊髓损伤患者资料,男96例,女22例;年龄19 ~68岁,平均45.2岁.将患者根据气管是否切开分为切开组(28例)和未切开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是否完全脊髓损伤、颈椎损伤节段、受伤机制、是否吸烟、入院时创伤严重度评分(IS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收缩压、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气管未切开组比较,气管切开组的完全脊髓损伤比率更高、吸烟率更高、入院时ISS评分更高、入院时AISA运动评分更低、住院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颈椎损伤节段、受伤机制及入院时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影响因素为完全脊髓损伤、吸烟、ISS评分、ASIA运动评分. 结论 完全性脊髓损伤、吸烟、ISS、ASIA运动评分为颈脊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

  • 椎弓根定向爆裂器在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兰泽;刘梦扬;逯强;项力源;安毅;郭晓辉;郭玉芬

    目的 探讨椎弓根定向爆裂器在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固定术中的应用. 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1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9 ~56岁,平均42.9岁;男11例,女20例.骨折节段:单节段,T12 3例,L111例,L210例;双节段,T11、T124例,T12、L13例.骨折按照Denis分型:压缩型16例,爆裂型15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3例,D级5例,E级20例.椎弓根横径:5 mm者15侧,4~5 mm者26侧,<4 mm者7侧.所有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时采用在现有的“开路器”的基础上自行改进的椎弓根定向爆裂器置钉. 结果 本组31例患者术后获12 ~ 28个月(平均16.8个月)随访.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观察见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明显恢复.术后CT示椎管减压充分,螺钉均未进入椎管内,椎弓根爆裂者内壁完整,外壁胀裂状,螺钉大部分被椎弓根骨质包裹.伤椎愈合时间为3~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断钉、脱钉现象.本组患者术后1周内伤椎相对高度和cobb角与术前比较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取物出后伤椎相对高度和伤椎cobb角与术后1周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神经损伤者,多获明显恢复. 结论 采用椎弓根定向爆裂器进行细小椎弓根的螺钉置入操作准确、简单易学,且安全有效,为椎弓根细小者行后路固定术提供一种新方法.

  • 骶骨Ⅱ区骨折侧方、前后、旋转移位特点及其与骶神经损伤关系

    作者:杨光;陈伟;李旭;吴涛;杨宗酉;王海立;刘松;张英泽

    目的 回顾性分析骶骨Ⅱ区骨折各亚型骨折移位特点及其与骶神经损伤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2例骶骨Ⅱ区骨折患者资料,压缩骨折44侧,其中伴神经损伤组15侧,无神经损伤组29侧;分离骨折24侧,其中伴神经损伤组8侧,无神经损伤组16侧.比较压缩骨折或分离骨折中伴神经损伤组和无神经损伤组患者的骨折压缩距离或分离距离、发生骨折前后移位和旋转移位的情况. 结果 压缩骨折的伴神经损伤组的压缩距离[(7.43±2.98) mm]大于无神经损伤组[(4.40±3.0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62.P=0.003).伴神经损伤组前后移位和骨折断端旋转移位的发生情况较无神经损伤组更为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骨折的伴神经损伤组和无神经损伤组的分离距离和前后移位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神经损伤组骨折断端旋转移位的发生情况较无神经损伤组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骶骨Ⅱ区压缩骨折的压缩程度与神经损伤有关,伴有前后移位或骨折断端旋转移位更易伴发神经损伤.分离骨折的分离程度与骶神经损伤无明显关系,分离骨折同时伴有断端旋转移位时易造成骶神经损伤.

    关键词: 骶骨 骨折 神经 损伤
  • 三点穿刺法结合可控方向球囊技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作者:王德鑫;赵涛;孙方贵;王毅;李大成;胡裕桐

    目的 探讨采用三点穿刺法结合可控方向球囊技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11月对37例(43个伤椎)胸腰椎OVCF患者采用术中三点穿刺法结合可控方向球囊技术经单侧椎弓根行PKP治疗,男11例,女26例;年龄56 ~ 95岁,平均67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3d及未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cobb角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 80min,平均40 min;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3.0~4.5 mL,平均3.8 mL,未出现神经损伤、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等并发症.36例42椎术后获3 ~ 35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3d和未次随访时的VAS评分[(2.3±0.3)分和(1.9±0.2)分]和cobb角[(7.8°±0.7°)、(8.7°±0.8°)]较术前[(6.9±0.8)分和18.5°±6.0°]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 d VAS评分和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三点穿刺法结合可控方向球囊技术PKP治疗胸腰椎OVCF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膨胀式双螺纹双向加压螺钉用于齿状突Ⅱ型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姜荣先;裴国献;雷伟;张扬;李保恩;管力;吴子祥

    目的 测试并比较新型膨胀式双螺纹双向加压螺钉(EDBCS)与空心加压螺钉(CLS)固定Anderson-D' AlonzoⅡ型齿状突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及螺钉抗弯曲强度,为临床EDBCS治疗齿状突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10例国人枢椎标本随机分为CLS组和EDBCS组(n=5).分别测量完整标本和骨折后内固定标本的扭转刚度及剪切刚度,比较采用两种不同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强度;并对两种螺钉分别进行三点弯曲试验,比较各自的抗弯曲性能. 结果 螺钉内固定后CLS组的扭转刚度和剪切刚度以及EDBCS组的扭转刚度较完整状态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BCS组的扭转刚度和剪切刚度大于CL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DBCS的大抗弯曲强度(652.3±0.1)N较CLS(576.7±25.0)N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4,P=0.035).结论 EDBCS较CLS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用于齿状突Ⅱ型骨折内固定理论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 U型骶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作者:谢远龙;冉兵;邓洲铭;蔡林

    U型骶骨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骶骨骨折,通常指骶骨双侧纵行骨折合并横行骨折[1-3],发生机制多为自杀性跳楼骨折,又称“自杀性骨折”[2].重度脊柱轴向负荷导致髂骨翼和骶骨之间垂直、双边的椎间孔骨折,骶骨呈现旋转不稳定[3];加上横行骨折,骨折线多位于S1、S2水平[1],出现脊柱骨盆不稳定或腰椎骨盆断裂.U型骶骨骨折多发生于严重的复合伤,此型骨折虽然发生率较低,容易被漏诊,而且合并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很高.

    关键词:
  • 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系统交叉置钉与平行置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蔡风;廖琦;唐强;彭源祥;刘春龙;吴寒松

    目的 对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螺钉交叉置钉与平行置钉方法进行拔出试验和疲劳试验的比较,为临床置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取88具新鲜山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A、B、C、D4组(n=22),每具标本在C4~C6节段行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A、C组采用平行置钉法,B、D组采用交叉置钉法,置钉完成后,测量并比较对A、B组钢板拔出所需大轴向拔出力以及C、D组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度,并观察钢板、螺钉松动情况. 结果 A、B组钢板拔出所需大拔出力[(1 101.7±238.2)N、(1 190.7 ±247.6) 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4,P=0.232);C、D组均可见螺钉与钢板结合处松动,钉孔平面无断裂,检查螺钉无裂缝及断裂,C、D组的疲劳寿命(0.056×107次、0.054×107次)、疲劳强度[(469.3±83.8) MPa、(472.5 ±53.8) M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中,交叉置钉与平行置钉的钢板大拔出力及疲劳强度无明显差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颈椎前路钢板置入时可不必刻意追求螺钉的平行对称.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